荷锄载月归 荷锄载月归
关注数: 221 粉丝数: 235 发帖数: 9,928 关注贴吧数: 23
资兴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资兴的古民居,是资兴历史兴衰荣辱的见证,是散落在这块多情土地上的一串串明珠,是资兴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 一个国家有它的历史文化传承,一个地方同样也有它的历史文化传承。古民居就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经济、文化、民俗载体的缩影。 笔者本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走访、了解、察看了一些古民居。身感自己的力量薄弱,也同时感觉保护资兴的古民居身感责任重大。于是召集了一批同好,这些同好有古董老师、九山学摄、伫立风行等。 我们为此成立了资兴文史爱好者群,先后组织了五次游走资兴古民居的活动,足迹踏至香花、周源山煤矿、三都镇、蓼江镇、七里镇、高码乡共计47处。现将古民居具体情况叙述如下: 古民居分布 香花乡:石鼓村的程子楷故居(程氏大屋)、程子楷书院(民国建筑)、程子楷将军墓;香花村新田里陈贤豪故居(咸丰二年恩贡生);星塘村曹家组、星塘村李家大院(李家老大、老二);柘木村丝瓜棚;香花至三都乡道绍先凉亭(程平章建,1921年建)。古民居、建筑计9处。 周源山煤矿:龙居寺(已破坏,后由当地信众集资建)、寿佛母亲墓。古建筑计2处。另有广慧寺被破坏。 三都镇:凤垅头李家大屋(为星塘村李家老三);三元村(庠宇村罗家)、祥元村(罗家);三都老街(老三都);三都村(流华湾袁家、中共资兴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会址)、辰南村(黄昌岭、石头丘),始祖均为宋朝将领袁学渊;中田村古民居群落、受天之祜建筑(民国建筑、据了解为国民党暂二师师长故居)。古民居、建筑计9处。 蓼江镇:郴候山郴候书院(现蓼江中学)、秧田村段廷圭故居(二亩半园)、秧田曹家洞组、段家组、上园组等5处(段家五兄弟);学头把;水口村下石矶(下袁家);龙虎村袁孔瑞故居(上袁家);蓼市老街道;广东坪李尽萱故居;寺塘下谢家祠堂、颜曹兴故居(民国建筑);上村村曹亦吾故居(民国建筑);大坪村曹向经故居(**英雄);高冲焦洪、焦亮故居;鲁塘村古民居。古民居、建筑计17处。 七里镇:柏树村铺上组观澜书院及古民居;曹里怀将军故居;桃源村、金龟塘。古民居、建筑计5处。 高码乡:窑上村古窑址及民居(民国建筑)、邓家湾(黄家组等2个组)、峡口。古民居、建筑计5处。
资兴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资兴的古民居,是资兴历史兴衰荣辱的见证,是散落在这块多情土地上的一串串明珠,是资兴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 一个国家有它的历史文化传承,一个地方同样也有它的历史文化传承。古民居就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经济、文化、民俗载体的缩影。 笔者本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走访、了解、察看了一些古民居。身感自己的力量薄弱,也同时感觉保护资兴的古民居身感责任重大。于是召集了一批同好,这些同好有古董老师、九山学摄、伫立风行等。 我们为此成立了资兴文史爱好者群,先后组织了五次游走资兴古民居的活动,足迹踏至香花、周源山煤矿、三都镇、蓼江镇、七里镇、高码乡共计47处。现将古民居具体情况叙述如下: 古民居分布 香花乡:石鼓村的程子楷故居(程氏大屋)、程子楷书院(民国建筑)、程子楷将军墓;香花村新田里陈贤豪故居(咸丰二年恩贡生);星塘村曹家组、星塘村李家大院(李家老大、老二);柘木村丝瓜棚;香花至三都乡道绍先凉亭(程平章建,1921年建)。古民居、建筑计9处。 周源山煤矿:龙居寺(已破坏,后由当地信众集资建)、寿佛母亲墓。古建筑计2处。另有广慧寺被破坏。 三都镇:凤垅头李家大屋(为星塘村李家老三);三元村(庠宇村罗家)、祥元村(罗家);三都老街(老三都);三都村(流华湾袁家、中共资兴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会址)、辰南村(黄昌岭、石头丘),始祖均为宋朝将领袁学渊;中田村古民居群落、受天之祜建筑(民国建筑、据了解为国民党暂二师师长故居)。古民居、建筑计9处。 蓼江镇:郴候山郴候书院(现蓼江中学)、秧田村段廷圭故居(二亩半园)、秧田曹家洞组、段家组、上园组等5处(段家五兄弟);学头把;水口村下石矶(上袁家);蓼市老街道;广东坪李尽萱故居;寺塘下谢家祠堂、颜曹兴故居(民国建筑);上村村曹亦吾故居(民国建筑);大坪村曹向经故居(**英雄);高冲焦洪、焦亮故居;鲁塘村古民居。古民居、建筑计17处。 七里镇:柏树村铺上组观澜书院及古民居;曹里怀将军故居;桃源村、金龟塘。古民居、建筑计5处。 高码乡:窑上村古窑址及民居(民国建筑)、邓家湾(黄家组等2个组)、峡口。古民居、建筑计5处。 古民居现状 目前得到资兴市政府重视,被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和建筑:香花石鼓村程氏大屋、程子书院、程子楷墓,已于今年9月27日启动,对这些地方进行保护和修缮。三都村(流华湾袁家、中共资兴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会址)已被三都镇政府保护。 观澜书院,又名醽泉书院、醽醁泉书院,座落于资兴七里柏树村,建于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是湖南境内仅次于岳麓书院历史较长的书院。为郴州之最早书院,2011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澜书院、曹里怀将军故居虽然被重视,但重视保护不够。尤其是观澜书院,岌岌可危。 段廷圭二亩半园仅存遗址、目前还残留部份断墙残壁。受天之祜建筑、寺塘下谢家祠堂无人管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危险建筑;颜曹兴故居、大坪村曹向经故居、龙虎村袁孔瑞故居基本为危房。 香花村新田里陈贤豪故居(咸丰二年恩贡生);柘木村丝瓜棚;祥元村(罗家);中田村古民居群落;辰南村(黄昌岭、石头丘);星塘村曹家组、星塘村李家大院;龙虎村袁孔瑞故居;邓家湾(黄家组)虽然有人居住,但很多建筑现状不妙,民间保护力量远远不够,大多认为是老房子,破旧。这些建筑的文化价值没有被认同,如不保护,同样会慢慢破坏和消失。 其它所列的建筑,以及由于笔者力量和精力有限,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掌握,资兴古民居的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古民居价值 资兴古民居价值,从笔者观察和了解,以及掌握的资料来看,有着浓厚的儒家书院文化根源和浓厚的农耕民俗文化底蕴。建筑主要为明清、民国时期建筑和近代历史名人故居。
三寻“二亩半园”      不经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介绍段廷圭的文章,湖南资兴北乡片有一句“资兴不算你,要数段廷圭”的俗语,这说明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老百姓的眼中,他的形象是很高大的。 他生于清同治三年(1873年3月8日),号碧江,晚号庸庵老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湖南省教育厅督学、代理厅长。以后还发现,他在资兴蓼市建有一个“二亩半园”,这就是他的理想王国,他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于是就产生了寻访的念头,寻访的念头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一次出行大约是2010年,和同事坐摩托去的。摩车骑到蓼市街上,发现了一个叫“东山世家”的建筑,拍了照片,也进入了里面参观。之后又向附近的老乡打听段廷圭和“二亩半园”,问了好几个人,都没有听说过有此人,问津无果,无奈只好打倒回家。      只因自己生在资兴,长于资兴,就应该知道资兴的人和事,应该关心知道资兴的历史和渊源。“资兴不算雷,要数段廷圭”也句话也时时在脑海中闪现。因为同事也喜欢看资兴的古村,古建筑,喜欢行走在乡村,呼吸新鲜的空气,看自然风光,一路总是赏心悦目的。 总有一种想放弃,但又放弃不下的感觉。为了找到“二亩半园”,于是上网查资料,找资兴老乡的群QQ聊天,打听段廷圭和“二亩半园”事。有的人告诉我,“二亩半园”在龙虎村。于是“百度”找资兴龙虎村的地图,找最详细的,详察看龙虎村的位置。也有老乡告诉我,你只要坐去蓼市的公交车,到郴候山下车即到。 今年6月4日周六,同事再次约我去寻访。这回一定要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达目的不罢休。心中信誓旦旦,摩托再次骑行到了蓼市郴候山位置,看到了郴候桥和蓼市中学。 站在郴候桥,对照心中理解的地理位置找感觉。遇到老乡就上前打听、寻问。老乡告诉我们这是龙虎村,段廷圭这个人我们不知道,没有听说过。心不死,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去寻找。 穿过乡间的村落,走在田间的小道上,脚踩在软软的泥土上,看着眼前的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偶尔也能看到一只白鹭飞过,热心的白鹭,你要为我带路吗? 人站立在广袤田野里,眼睛极目四望,发现了二处古建筑,会不会是我想要找寻的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去看看也是收获。脚步穿行在田野里,沿着田埂,向古村进发。离目标越来越近,越看越向我要找的目的地。走近一看,是水口村下石矶组。向老乡打听,老乡告诉我们:“附近秧田村有段家,有一个叫段里圭的人,你们要找的可能就是他吧。我们这是下石矶,又叫下袁家”。我问老乡这有没有龙虎村的“二亩半园”,老乡说不知道。 走出下石矶,继续向第二个目标行进。逢人必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小小的机会。老乡告诉我们,这是上袁家。村中的建筑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大门口有汉白玉的门槛和柱础,上雕刻着精美的凤、暗八仙、琴棋书画等纹饰。村中老人告诉我,他家的祖上是乾隆年间的太医,告老还乡在家修建了这栋住宅,名称之为“孔瑞堂”。一天下来,时间也不早了,与他们合影,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村中处处皆美景,一片向日葵正开得正旺,准备来拍,相机没有电了,只好放弃。 6月6日周日,再约同事一行4人去寻访“二亩半园”。这一次,二乘摩托各载2人。到了蓼市街上,我和同事说,我去坐出租摩托,让他给我们带路,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哪知摩托司机也不识路,带我们去的龙虎村“二亩半园”,是一个搞承包的二亩半地种植园。七弯八拐,四处打听,到龙虎村村委会打听,村支书热情的介绍了“二亩半园”在秧田村。 到达了目的地,令人大失所望。印象中的“二亩半园”,应该还书写着“郴山拱卫,蓼水荥回”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看到的尽是断残墙壁,杂草丛生。从窗口向屋内看竞然有臭牡丹争相怒放,点缀着这份凄凉。园内的水塘,曾经是鱼儿游玩的地方。 村中的老人热情地和我们交淡起来:段廷圭和我是朋友,二亩半园是老人托付给我保管,我在园中种地,种田。2003年时涨水,“二亩半园”被主人的后人维修时拆掉了,打算在另一住地重建“二亩半园”。段廷圭那时是穿一件长衫,烟筒时刻不离手,胸前漂着长长的胡须,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1943年段先生告老还乡。1960年4月21日在家乡去世,享年87岁。 在我们告别“二亩半园”的时候,守园的老人站立在村头,望着眼前的稻田,他是“二亩半园”的守护者。我们越走越远,老人的身影越来越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