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玩网络游戏 我不玩网络游戏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2,986 关注贴吧数: 4
【转帖】时代 金钱 文化 自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地金钱也在不断地积累,而我们地文化是在干什么呢?在时代面前,我们不得不紧跟它的步伐,抓住它的特征,让自己能够不被时代的步伐所落下。在金钱面前,我们不得不牢牢地抠住它的心眼,拽住它的尾巴,使自己能够在别人面前有更多的风光。在文化面前,我们却是迷茫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什么是自己的文化,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文化。 先说时代,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想我是不可能阐述好什么是时代的概念,但我的理解就是:让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时代是一个空洞地范畴,它没有具体地边际,没有实际地数据。就像我们的宇宙,我们只能好奇,探索,发现。等有了一丁点的知道,便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了。但这个决定是不是时代的特征之一,天知道!时代是在我们做了之后,在经历了之后,才给出的定义。它是一种滞后的、混乱的、无序的产物。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时代的定义,但也都是时代的固有的定义。时代是在运动中偶然产生的。 时代就是这样,它跟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人想要在这个变化中偶然抓住这偶然的变化的规律,就得付出很高的代价。但这个代价给人的回报却是无比巨大的,是值得的。时代就像个压路机,它把大家都碾平了,但也把道路给碾平了。大家都可以在这条路上获益了,但大家也得给这条路付费了。 再说金钱,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它能给我们带来基本上我们想要的所有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有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梦想、追求。因为金钱是你事业的成功,地位的保证,同时也是你个人的一个满足。当然,并不能说金钱是万能的。但它至少是一个非常牢固的基石,有了它,其他的个人目标才可以更好地得到实现。所以,我们每个人拼命工作,疯狂赚钱都是正常地,不能因为金钱不是万能的就可以找到赚不到钱的心理安慰,这只是无能的表现。所以金钱在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就是压力,竞争力。当我们把这个力都反作用回去了,我想我们也就成功地坐在了滚滚金元的座位上了。 金钱就是我们进步的催化剂,有了它,我们就能够更快的完成我们的目标,推动时代的发展。 最后说一下文化。时代进步了,财富充裕了,照道理文化也应该发展了。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的文化倒退了,至少是没有进步。文化不是流行,它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热闹非凡的表达出来,它是需要大家的共同行为在骨子里来体现出来的。时代的进步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潮;金钱的诱惑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迷惑。我们没有能够在时代的特征下发挥我们的才能,让文化好好的发展。但我们却在金钱的面前给文化带来了旁支,一个支撑追逐财富的小道。按照发展的规律,支持财富的文化也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但这样的文化是推动整个社会财富发展的文化,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追逐财富的文化。文化在碰到金钱这个问题是,往往给我们的是无奈。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没有文化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我们应该平衡的发展我们地社会,掌控好时代、金钱、文化的关系,把我们的社会更好的建设起来,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金钱、文化。
【ZT】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低俗?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低俗?这是我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可对于近来一些人的言论,我不得不再次发出这要疑问。这里的我们特指受过较高等教育的所谓的高知阶层吧,恰恰是这些人成为低俗文化的欣赏者、制造者、参与者,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 首先我们要辨清一对概念,即俗文化与低俗文化。俗文化是指发自民间,来源于民间的自发性文化;低俗文化实际上就是大众文化,是由文化大工业所制造出来的商品。既然是商品,消费过后就会成为垃圾,因此也被称为垃圾文化。有的人弄不清这样的区别,以为大众文化就是民间文化,实际上离着十万八千里呢。 低俗文化的代表是什么?现阶段的主由形式是由影像媒介所传播的文化为代表。韩剧是首当其冲的低俗文化代表,还有超级女声,芙蓉姐姐,等等。这些低俗文化有几个特点:一是由高文化阶层所制造,制造者本身都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二是消费人群的高知化,大学生、白领等阶层成为主导消费力量;三是具有蒙蔽性与依赖性,消费这类文化的人群从来都觉得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消费,进而乐此不疲,并进而对其产生依赖性,成瘾而无法戒除。 我们通常认为这类文化的消费人群应是农民、农民工、工人这样较少接受教育的阶层。这就错了,他们是体力劳动者,每天要进行大体力消耗的劳作,每天不多的休息时间不会用来看韩剧、听超级女声。他们的时间是宝贵的,他们的要求很朴素,抽根烟,聊聊天,最多看几眼电视新闻,再发几声国骂。 所以,低俗文化是由文化人用来自娱自乐的,那些学者也深谙事理,从来不批评韩剧,还为超级女声、芙蓉姐姐大唱赞歌,说什么平民化时代到来了,市民社会的雏形显现了。扯什么蛋,没有经济、政治的变革,光在文化上吹嘘有个屁用?现在的文化人脑子里大概都进水了,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全都无意识了,还是集体式的无意识,只会玩点自欺欺人的把戏了。 但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低俗了?
【好文共欣赏】宽容! 宽容是美好心性的代表,也是最需要加强的美德之一。在我眼里,乐观、上进、宽容是分不开的。   眉间放一字“宽”,不但自己轻松自在,别人也舒服自然。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对众生的怜悯。      人缘。   足够的耐心和关注,就连小孩子也会舍不得你,听你话的。   切忌唠叨。虽然唠叨是一种关心。但这种过分关注往往是不信任的表现,会引起反感。      在指责别人错误之前,首先就要寻找出一点甚至多个自己在这一问题上做得不够或不对的地方。没有一个错误和自己全然无关,至少没有很好地指导和监督。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   从心理学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消除阻碍和对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   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体会,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体验,积极吸取之间的精华,做好扬弃。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   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宽容也需要技巧。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人都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后果。否则,对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禁(错),显示出软弱。      宽容也意味着对自己的宽容。   人需要善待自己。人需要对自己的原谅。   不要给自己被太重的包袱。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让自己快乐。
【ZT】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低俗?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低俗?这是我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可对于近来一些人的言论,我不得不再次发出这要疑问。这里的我们特指受过较高等教育的所谓的高知阶层吧,恰恰是这些人成为低俗文化的欣赏者、制造者、参与者,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首先我们要辨清一对概念,即俗文化与低俗文化。俗文化是指发自民间,来源于民间的自发性文化;低俗文化实际上就是大众文化,是由文化大工业所制造出来的商品。既然是商品,消费过后就会成为垃圾,因此也被称为垃圾文化。有的人弄不清这样的区别,以为大众文化就是民间文化,实际上离着十万八千里呢。低俗文化的代表是什么?现阶段的主由形式是由影像媒介所传播的文化为代表。韩剧是首当其冲的低俗文化代表,还有超级女声,芙蓉姐姐,等等。这些低俗文化有几个特点:一是由高文化阶层所制造,制造者本身都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二是消费人群的高知化,大学生、白领等阶层成为主导消费力量;三是具有蒙蔽性与依赖性,消费这类文化的人群从来都觉得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消费,进而乐此不疲,并进而对其产生依赖性,成瘾而无法戒除。我们通常认为这类文化的消费人群应是农民、农民工、工人这样较少接受教育的阶层。这就错了,他们是体力劳动者,每天要进行大体力消耗的劳作,每天不多的休息时间不会用来看韩剧、听超级女声。他们的时间是宝贵的,他们的要求很朴素,抽根烟,聊聊天,最多看几眼电视新闻,再发几声国骂。所以,低俗文化是由文化人用来自娱自乐的,那些学者也深谙事理,从来不批评韩剧,还为超级女声、芙蓉姐姐大唱赞歌,说什么平民化时代到来了,市民社会的雏形显现了。扯什么蛋,没有经济、政治的变革,光在文化上吹嘘有个屁用?现在的文化人脑子里大概都进水了,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全都无意识了,还是集体式的无意识,只会玩点自欺欺人的把戏了。但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低俗了?
【转贴】炮轰“十大”庸俗文化 十大庸俗文化之一:武侠小说 代表:金庸 流行指数:★★★★★ 误人指数:★★★★☆ 庸俗指数:★★★★★ 武侠小说是试图把中国功夫与旧江湖传奇揉合在一起并试图艺术化的小说形式。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的登峰造极,使武侠小说成为流行最广的庸俗文化。虽然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在人物塑造、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也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青人消磨时光的重要形式,但应该看到武侠小说思想性不高的缺点对青少年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更加庸俗,揉合着暴力、色情的武侠小说对青少年的危害性。即使是金庸、古龙的小说中,也难以克服嫖、赌、一夫多妻、凶杀、所谓劫富济贫等旧江湖传奇存在的思想劣根性。 十大庸俗文化之二:言情小说 代表:琼瑶 流行指数:★★★★☆ 误人指数:★★★★★ 庸俗指数:★★★★★ 琼瑶的言情小说曾红遍大江南北,一度成为少男少女们的必读书。然其书在人物塑造、艺术性、思想性上毫无可取之处。只是在堆砌的故事情节上,讲着一个个干巴巴的爱情故事。没有社会背景,没有生活基础。貌似纯真的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其实是一张画功拙劣的拼凑画,矫揉、做作充实其中。皇帝华彩的新衣下面是赤裸裸的假情虚义。 十大庸俗文化之三:选秀类节目 代表:《超级女生》《梦想中国》 流行指数:★★★★☆ 误人指数:★★★★☆ 庸俗指数:★★★★☆ 选秀类节目的第一个出发点,就是以短信投票的形式,利用观众的热情,榨取支持者血汗钱。此形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将超乎人们的想象,将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潜伏。《超级女生》的庸俗的超女以及更加庸俗的“玉米”“盒饭”(还好,超女们名字里没有sha/fan/ben等音,否则fans们岂不是要叫……?),再加上赛制、评委等伴随的丑闻,构成了《超级女生》的庸俗文化。《梦想中国》注定成不了歌手的梦想舞台,它是号称身价4.2亿元、外号“咏哥”的自我膨胀的舞台。精美的舞台、华丽的服饰,待捣的金蛋衬托的是《梦想中国》的庸俗文化。 十大庸俗文化之四:言情类电视剧 代表:《还珠格格》(三部曲) 流行指数:★★★★☆ 误人指数:★★★★☆ 庸俗指数:★★★★☆ 这类根据言情小说所拍的电视剧,有着言情小说全部的“优点”:没有社会背景,没有生活基础,矫揉做作的煽情等一应俱全。更甚者,再加上“小燕子”貌似天真、实则无知的幽默,过分文字化的口语对白,歇斯底里的感情表达方式,整部电视剧就是三个字:打、吵、闹。没有内涵,没有意境,没有传神。这也是这类电视剧发源地台湾的大部分电视剧的通病。 十大庸俗文化之五:戏说类历史剧 代表:《戏说乾隆》 流行指数:★★★★ 误人指数:★★★★☆ 庸俗指数:★★★★ 以文为钟,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中蕴含的优秀文明文化是我们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任意的戏说、歪曲、虚构,再加上庸俗的武侠、言情,就构成了一种新的庸俗文化——庸俗的历史剧文化。这种庸俗的历史剧,歪曲了历史,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通过这种庸俗的历史剧,学到了错误的历史观。与这种庸俗的历史剧相反的是《雍正王朝》《明成皇后》(韩)等这样的历史正剧。我们为什么不多拍些思想性、艺术性高,百姓同样喜欢看的历史剧呢?因为拍摄庸俗历史剧的编剧、导演、制片等人,他们没有那么高的艺术修养,没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没有那么高的历史价值观,他们岂能拍出好的历史剧? 十大庸俗文化之六:武侠类电视剧 代表:张纪中 流行指数:★★★★ 误人指数:★★★☆ 庸俗指数:★★★☆ 我们花巨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试图把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作者的所有作品全部拍一遍,有什么意思?只是在庸俗文化身上再加上一层庸俗的外衣,形成了一种新的庸俗文化——武侠类电视剧。此类题材如此之多,如此之广,难道是某些文人骚客的病?其实这种不需要太多构思,不需要太多内涵,对思想性、艺术性又没有太高要求的电视剧,如果有人看,又能赚钱,为什么不拍?看过金庸、张纪中大作的人想想,王语嫣、小龙女这些貌似神仙的玻璃美人有什么精神内涵?刘亦菲这样虽不能说貌似神仙也可以说是玻璃美人的演员,在扮演这样的角色时需要什么样的演技?
大学生文化庸俗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摘要] 大学生文化在市场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与侵蚀下趋于庸俗化,庸俗的文化与庸俗的人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校园文化建设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终极关怀 大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富生气与活力的重要部分,它以学生群体为载体,以其文化的先锋性、对传统的反叛性和张扬的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品质,不断地给校园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随着社会的转型,作为精英文化一部分的大学生文化正经历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史无前例的冲突,表现出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甚至出现了庸俗化的倾向: 在文化观念上,学子们已逐步放弃对文化终极关怀的追求,漠视高雅文化,追求随性所欲的应时文化和快餐文化,自觉认同某些庸俗的社会潮流,神圣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与亵渎;在文化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务实倾向和媚俗色彩,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追求的目标日趋功利,对个人前途的关注远高于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世俗化、功利化的浪潮在动摇和瓦解校园传统文化价值秩序的同时,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令人信仰的价值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一些青年学生日益陷入空前的文化危机中;在文化规范中,大学生文化逐渐疏离主流思想,回避矛盾冲突,逃避灵魂追问,漠视校园纪律规范、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的束缚,出现了文化价值失范的倾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上,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校园文化传统的蔑视和对文化创新的懒惰,“他嘲弄别人的价值,他唯一的信仰就是否定的哲学。他生活在既无过去又无将来的一条窄缝中”①,文化迷失、精神迷失、道德迷失日甚一日,虚无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的迷雾开始在大学校园中弥漫,甚至出现了一些反社会、反文化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这一切构织成了一幅与大学生文化极不协调的精神画卷,使得对大学生社会评价降低,“他们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智商没有教养,有青春没有热血,有个性没有品行。”②——大学生正趋于庸俗,而庸俗的人必然是庸俗文化熏陶的结果,大学生文化在时代的喧哗与躁动中,正走向庸俗。 校园文化的市场化对大学生文化的俗化 一、校园文化的工具化对大学生文化的异化 学校育人必须面向市场,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教育都更多地受市场价值取向的影响,基础学科与人文科学因在市场中实用功能不强而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对学生而言,上大学是就业前的必要准备,是知识的积淀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必备环节,通过教育,个人可以获得较高收入,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学生们开始认识到读书蕴藏的特殊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潜力。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经济的功利性理念已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生心中——文化与知识已沦为市场化的工具;对学校而言,教育拉动内需,教育与市场接轨是高校领导者必备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作为产业来运作,以生产知识的商品性与创造经济价值来标榜自己——教育已沦为市场化的工具并为市场提供智力支援。教育要适应市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必然性与合理性的一面,但在教育的市场化过程中滋生出校园文化的浮躁功利之风日趋明显,使最富于理想气质的校园文化圣地更趋于庸俗化。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大学生们为了适应市场开始培养自己的各种技能,对各种技能的追求远胜于对文化的探寻,技能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化修养和对文化的意义世界的追寻,而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各种合格证、等级证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文化的工具性功能急剧膨胀,导致了很多学生会跳舞,但不懂舞蹈;会乐器,但不懂音乐;会画画,但不懂艺术;会写应时文章,但不懂文学的奇怪现象。他们送文化下乡的目的决不是为了文化的传播,而多半是为了获得被市场认可的社会实践能力——文化被异化为获取各种技能证书的工具。他们关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忽视文化的人文关怀;他们急功近利,尽量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东西,没时间深入了解或做有意义的反省,更无法进行文化的反思和对功利性文化的批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