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男声 第一男声
关注数: 20 粉丝数: 193 发帖数: 2,354 关注贴吧数: 7
国产荣“光”,继续“辉”煌——记光辉735望远镜 小时候的望远镜情结长大后注定会风起云涌。顶级是不敢碰,后来就开始国产镜各种买买买,7倍8倍也买了不老少,但到最后都因拉近不足留不住,直到…… 直到等到和顶级nl光学、视野差不多的国产nl出现,直到等到光辉735的出现。在入之前也是犹豫的,会不会因为拉近感不明显而出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一只棕色,上眼了,体验了,个人觉得光辉735有三个大特点必须要表扬——体验好,质检严,手感佳。 一、体验好。主要包括视野大,边缘棒,光学好,稳定强,接目舒,拉近可。因为735低倍率、大出瞳和光学技术的加持,一上眼,就觉得明亮,通透,锐利,扎实,莹润,色彩也没有明显偏色,同时和手里某同视野的12/50镜子相比,光学特点凸显的也非常明显,虽然12倍拉近是强,解析是好,但好的画质带来的快感和冲击感比高倍爽得多;特别,特别是,735拥有足够70度的大视野,边缘像质也是非常棒,在好光学、大视野、高稳定共同作用下,还有大出瞳,极佳的接目舒适度加持,带来了无以伦比的视觉享受,同时,它视野大了,光学好了,拉近也没觉得不足,甚至和10倍的60多度镜比,拉近悬殊也不是太大。 二、质检严。从国产nl发力以来,毫无疑问光学和顶级做到了越来越接近,视野也做到了和nl一模一样(甚至略超过),这是国产镜质的飞跃,镜友们的幸福,要大大的点赞!但同时也要看到国产镜在组装,机械,做工,质检上的小缺陷,比如调焦不同步,光轴不正,良像不均匀,机械问题等,这对于国产镜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出货之前要设置“筛子”,要么是厂家,要么是卖家。有些卖家就是随机发货,导致到手的镜子质量要“碰运气”。但老刘和小张就在北京商界706设置了一道严密的“滤网”,每一台镜子出厂后他们严格再质检一遍,达到朗峰的标准才出货,不合格的再发回工厂返工。所以吐槽光辉做工,机械的镜友几乎没有,这就是老刘秉承的“完美”,源自对镜友的负责。 三、手感佳。望远镜是光学和手感的集合。望远镜机械主要涉及到调焦和目镜旋升。在光学不差的前提下,机械如果做得好,就会有顶级镜的感觉。光辉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可能在机械这一环节投入比较多,中轴调焦不止一位镜友说“全程湿滑”,“阻尼顺滑”,眼罩旋升亦是如此。不要小看这旋转手感,这恰恰是国产镜疏忽不容易做好的。轻捻光辉调焦轮,真有超越施华el的手感……老刘在机械方面真是努力了。 总之,光辉全系凝聚了老刘心力之作,重新采购玻璃,修改模具,设计眼罩,包胶配色,质检验货都付出了心血,付出总是有回报的,镜友们的声声好评就是面面锦旗,希望光辉一直做国产镜的骄傲——国产荣“光”,继续“辉”煌!(图片借用镜坛资深大佬云淡风轻用735所拍的镜后)
宝刀未老,锋利出鞘——悟空打磨版乐信RP2100 从骨子里热衷收音机的机友,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大多有各自一段自悟心得的心路历程。 玩儿德生909,911的时期是懵懂期,觉得机器可以出声,可以听节目就是好机器,此时关注更多的是精彩的节目。 玩儿德生606,310,380的时期是进阶期,觉得机器必须有数字处理芯片dsp才能收得台多,此时关注的也是相对精彩的节目。 玩儿德生880,990的时期是音质期,自从听了880才真正领略到了收音机声音的美妙,从此一发不可收。 再下一步,玩儿什么呢?——玩儿旋钮。因为没玩儿过大机,特别是金属大旋钮深深吸引了我,接着又入了8800,但8800的旋钮阻尼有些大,体验一般…… 什么样的旋钮才是好旋钮呢?当然是非0阻尼,旋钮顺滑的,比如s2000,德生6系,1103这种,我发现这种旋钮手动找台非常舒适,连续,顺滑,无卡顿,在滋啦声中手动找寻信号,比ats,etm,页面模式这种别人嚼过的馍好玩儿的多!由此,在收听内容日渐贫瘠的今天,完成了由听机到玩机的转变。 声音呢?听来听去,比来比去,觉得还是模拟机有味道——模拟机的声音,犹如一杯香茶,闻之清香,尝之回味。入耳,入心,闭目倾听,犹如珍馐美味入口,陶醉尽享…… 所以现在玩儿机的时期,可以命名为模拟机➕顺滑旋钮期。600/1103固然不错,但还缺少一台镇宅的模拟带顺滑旋钮的大机,2000太大,日本机太贵,购机目标转向了早已停产的乐信2100,它是二次变频传统模拟电路,还有一个位于前面板的大旋钮,采用了五寸喇叭,功率十足。但鱼上的2100要么按钮不灵活,要么灵敏度变差,于是忍痛花了700多从悟空那买了打理版2100,看了悟空几个帖子,视频,他对天线,电路等颇有研究,就加了微信私聊了下,他说换了功放电容,滤波器,等一些容易老化的原件,都用到了日本高品质电容……拿到手,发现按键旋钮灵活,响应度不错,但声音以及灵敏度没有同品参照系,索性,又从鱼上买了一台原版乐信2100进行对比,声音对比下来,感觉打磨版低音更重了一些,更有质感;灵敏度比较,同一个台悟空打磨版明显干扰要小,证明调频和短波灵敏度悟空版均高于原版(中波干扰大,没有进行比较)。悟空说,换的电芯电容,可以再保用20年,打算长留了。 机器玩儿到现在,终于明白了,收音机要玩儿出乐趣,绝对不能页面模式存台,不能auto,不能ats,不能etm,就得用顺滑的旋钮去手动,不坐享其成,一点一点地去找寻电台;再加上模拟机大喇叭的音质,真是爽歪歪!所以乐信2100真是很不错的选择,如果对鱼上的品质不放心,就可以让悟空打磨,或者直接从悟空那里买,绝对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机器!
终于等到你——德生8800 “因为梦着你的梦……”从儿时看的故事会扉页上老早就认识了“德生”,由于没收入,当时觉得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端品牌。直到初中时,终于缠着家长狠狠心花了70多元的巨资买了一台德生R909,由此奉若至宝,爱不释手,夜幕降临,钻进被窝,在寂寥的晚上,手捧机器,轻转旋钮,在无数纷繁杂乱的电波中去搜寻,去聆听,去感动……童年,少年时的收音机梦开始起航。 后来钟情于DSP的机器,陆续入手了310ET,606,380,以及后来的320,330还有398MP,认为收音机也就是这样,花一千元买机器纯粹是交智商税,直到后来入手了880,才知道什么叫收音机的手感,质感,分量,特别是享受到了迷人的声音,知晓了小小的收音机也有档次高低之分,音质好坏之别。(参考我的《由德生PL880想到的》) 体验了880之后,又玩儿了D808,DE1103,660,990等机器,本来买了全新的990后想就此收手,但听说大机的声音更优美,就又开始觊觎8800,但苦于目标太大,太占地方,手拿着找寻信号不方便等理由搁置了。直到某一天,群里的一位朋友有意拿一台成色不错的8800和我的990交换,反正是体验嘛,我们一拍即合,互换了机器。8800到手后,让我惊艳不已! 首先它颠覆了传统收音机的外形,玩儿惯了袖珍机,8800的体型显得压迫感十足,外形威武,霸气,硕大厚实的机身拿在手里非常有气势。感觉唯一拉跨的是机身上端的背带,看上去非常别扭,非常丑,就像戴了一顶非常难看的帽子,非常累赘,如果不背着出门,就痛快地把它去掉,去掉背带,外形颜值就获得了直线飙升,即使不收听节目,摆在那里就是一件非常美观且能撑住场面的准顶级摆件。 其次,最为我称道的是它的位于前面板的金属大旋钮。袖珍机无一例外,旋钮都在机身一侧,调台时(特别是需要转快时)不是太顺手;而8800的旋钮设计在了前面,当然,许多大机旋钮都在前面,但像8800这种银白金属大旋钮的不多,这种金属旋钮的手感可不是塑料材质能比的;还有其他六枚旋钮也从BCl3000的塑料钮升级到了金属材质,宛如北斗七星,大钮小钮落玉盘,提升了奢华,档次感。 再次,8800的喇叭采用了大纸盘泡沫边,对于人声的还原非常真实,高低音可以自由调节,满足不同人耳对声音的偏好。如果说袖珍机是从小窗发出的憋屈的声音,8800就是给耳朵敞开了一扇自然真实之门,大口径的喇叭可以让声音无拘无束地迸发出来,舒适,真实,动听,悦耳,长听不累。虽然音质不能和专业音响相比,但我一直尊崇收音机就要有收音机味,音箱就要有音箱味儿,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没有丝毫可比性,8800做到了大机器该有的声音,我认为它是合格的。 最后是它的操控。可以说,德生,乃至所有的收音机中,用一个相差不多的外形历年升级,几乎是没有的。而8800的外形历经了2000,3000,每一代都在积极改进上一代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德生的设计师对8800是多么的钟爱。可以说,8800的内部架构是与时俱进,和二次变频机2000-3000有了质的变化,采用了当下时兴的锂电,也升级了C口,它采用了调频dSP ,调幅二次变频的技术,这种架构和880-990是一样的,所以经过我亲测,它们的接收性能不分伯仲。值得一提的是,8800虽身为大机器,但面板采用了中文标识,不看说明书也能便捷操作,特别是遥控器的加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创举,把数字按键集成在了遥控器上,功能键也更多,可以实现远程遥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操控的乐趣。 做为一名收音机爱好者,有多少人孩提时就听到过“德生”的名字?又有多少人是让德生机陪着长大的?手边如果没有一台德生收音机应该是缺失的,这,就是所谓的“德生情结”吧!虽然收音机制造业日渐衰微,即使德生某些机型做工用料不如以前,但8800个人认为它是一棵常青树,终于等到你,德生8800,你让机友们见证了你的优秀——正所谓:体型硕大声优美,金属旋钮没得黑。操控简便人性化,常听快乐身边围!!
终于等到你——德生8800 “因为梦着你的梦……”从儿时看的故事会扉页上老早就认识了“德生”,由于没收入,当时觉得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端品牌。直到初中时,终于缠着家长狠狠心花了70多元的巨资买了一台德生R909,由此奉若至宝,爱不释手,夜幕降临,钻进被窝,在寂寥的晚上,手捧机器,轻转旋钮,在无数纷繁杂乱的电波中去搜寻,去聆听,去感动……童年,少年时的收音机梦开始起航。 后来钟情于DSP的机器,陆续入手了310ET,606,380,以及后来的320,330还有398MP,认为收音机也就是这样,花一千元买机器纯粹是交智商税,直到后来入手了880,才知道什么叫收音机的手感,质感,分量,特别是享受到了迷人的声音,知晓了小小的收音机也有档次高低之分,音质好坏之别。(参考我的《由德生PL880想到的》) 体验了880之后,又玩儿了D808,DE1103,660,990等机器,本来买了全新的990后想就此收手,但听说大机的声音更优美,就又开始觊觎8800,但苦于目标太大,太占地方,手拿着找寻信号不方便等理由搁置了。直到某一天,群里的一位朋友有意拿一台成色不错的8800和我的990交换,反正是体验嘛,我们一拍即合,互换了机器。8800到手后,让我惊艳不已! 首先它颠覆了传统收音机的外形,玩儿惯了袖珍机,8800的体型显得压迫感十足,外形威武,霸气,硕大厚实的机身拿在手里非常有气势。感觉唯一拉跨的是机身上端的背带,看上去非常别扭,非常丑,就像戴了一顶非常难看的帽子,非常累赘,如果不背着出门,就痛快地把它去掉,去掉背带,外形颜值就获得了直线飙升,即使不收听节目,摆在那里就是一件非常美观且能撑住场面的准顶级摆件。 其次,最为我称道的是它的位于前面板的金属大旋钮。袖珍机无一例外,旋钮都在机身一侧,调台时(特别是需要转快时)不是太顺手;而8800的旋钮设计在了前面,当然,许多大机旋钮都在前面,但像8800这种银白金属大旋钮的不多,这种金属旋钮的手感可不是塑料材质能比的;还有其他六枚旋钮也从BCl3000的塑料钮升级到了金属材质,宛如北斗七星,大钮小钮落玉盘,提升了奢华,档次感。 再次,8800的喇叭采用了大纸盘泡沫边,对于人声的还原非常真实,高低音可以自由调节,满足不同人耳对声音的偏好。如果说袖珍机是从小窗发出的憋屈的声音,8800就是给耳朵敞开了一扇自然真实之门,大口径的喇叭可以让声音无拘无束地迸发出来,舒适,真实,动听,悦耳,长听不累。虽然音质不能和专业音响相比,但我一直尊崇收音机就要有收音机味,音箱就要有音箱味儿,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没有丝毫可比性,8800做到了大机器该有的声音,我认为它是合格的。 最后是它的操控。可以说,德生,乃至所有的收音机中,用一个相差不多的外形历年升级,几乎是没有的。而8800的外形历经了2000,3000,每一代都在积极改进上一代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德生的设计师对8800是多么的钟爱。可以说,8800的内部架构是与时俱进,和二次变频机2000-3000有了质的变化,采用了当下时兴的锂电,也升级了C口,它采用了调频dSP ,调幅二次变频的技术,这种架构和880-990是一样的,所以经过我亲测,它们的接收性能不分伯仲。值得一提的是,8800虽身为大机器,但面板采用了中文标识,不看说明书也能便捷操作,特别是遥控器的加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创举,把数字按键集成在了遥控器上,功能键也更多,可以实现远程遥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操控的乐趣。 做为一名收音机爱好者,有多少人孩提时就听到过“德生”的名字?又有多少人是让德生机陪着长大的?手边如果没有一台德生收音机应该是缺失的,这,就是所谓的“德生情结”吧!虽然收音机制造业日渐衰微,即使德生某些机型做工用料不如以前,但8800个人认为它是一棵常青树,终于等到你,德生8800,你让机友们见证了你的优秀——正所谓:体型硕大声优美,金属旋钮没得黑。操控简便人性化,常听快乐身边围!!
值得推荐的8倍新款保罗镜——悦目新832保罗(中调) 我自诩为悦目写了不少“水贴”,因为悦目的镜子层出不穷,有些镜子非常符合我的胃口,就忍不住购买,到手后情不自禁的一阵夸,所以“水”的成分比较大,但我写东西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尽可能地做到本人的客观,绝对不会因为某些功利性的目的对其掩藏缺点。比如我曾经在帖子公开说悦目合金1042失败品,让金总头疼不已。 言归正传。当手里有了10或12倍镜之后,未尝不可可以尝试下8倍镜的稳定和光学,国产之前要光学必须保罗,保罗又不能太大,32口径是我接受的上限,悦目前些年出品的魔改732挺不错,我前前后后搞了3次,大多是因为过不了7倍的坎儿放弃了。 直到今年,听说悦目正在研发一款8*32中调保罗,兴奋不已,中调,8倍,32口径,旋升眼罩,既保证了使用方便和舒适,个头分量上亦做到了协调,就忍不住入手了一只。 到手感觉分量还可以,600G左右;墨绿色的涂装比黑色精神不少,目镜片不小,散发着幽暗的红光;挺喜欢它的旋升眼罩,抵目还是挺舒服的,丝毫没有黑影;握持感也可以,中调的设计比双调也方便不少! 手边正好后艾斯基的阿贝棱镜10*42,瑞鹤8*42,尼康P78*32和10*32,还有捕手10*42。对比的结果是这款新保罗8*32锐度不同程度地领先其他镜子,画质像素的细密,致密感最高,说明镜片精度很不错!保罗镜的亮度自不必多说;由于是红膜,色彩风格我认为和艾斯基阿贝棱镜,捕手是一路,轻微偏青,看花草树木显得更加生动。通透,清润的感觉也是我看过的镜子当中数一数二的。视野中规中矩,不是太大,估计60度左右,但由于画质总体不错,不会觉得憋屈,也不会觉得拉近比10倍差,因为你此时的注意力肯定都是在欣赏其扎实的光学了。 所以,如果你对国产镜的画质有较高的要求,同时特别讨厌中调,以及讨厌中调小保罗那种硌眼眶的眼罩,这一款悦目墨绿色的中调8*32保罗,将是你最佳的选择!
珠联璧合两兄弟——阿木xt45➕tc500 曾几何时,就被阿木家xt45层层的散热片给吸引,以中筒起家的阿木对于小筒的打造肯定经典,毫不犹豫的选择了xt45的sst40版本,当时还只是尾按。 后来又出了侧按版本,虽然不如尾按版漂亮,但侧按比尾按方便多了。又搞了xt45的xhp70版,这只小筒带出去走夜路还是很爽的,4万的光强一照一大片,非常舒服,散热也不错。 后又相中了之前的tc500,虽然性能不如xt60,这也是阿木早些年造就的经典,由小到大喇叭形的筒头比60漂亮得多。想着配sst40的光强和xt45的sft40差不多,果断下单。 但到手后发现是战术尾按➕侧按双控制,我觉得比较难受,因为开启关闭是尾按,调光是侧按,我想把它们都集成到侧按,这样就方便多啦!加钱,改造,最终,侧按版的tc500来了!使用时调光非常舒服! 和xt45系列一样,侧按橡胶钮按起来非常舒适,紧实,行程短,反应快。筒身也不长,毫无头重脚轻,带出去握在手里小巧玲珑也非常舒服。光斑也很圆润,光色虽然低亮有点小绿,但总体都挺满意! 我骑行的时候准备把xt45的xhp70版和tc500的sst40版都夹上,根据情况进行远近光的的切换,岂不美哉?一近一远,一远一泛,可谓珠联璧合! 至于xt45的sst40版本也不错,光色挺好,属于远泛兼顾吧,但我觉得有以上两兄弟就好。😁😁[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德生880的音质 一直以来,对收音机的音质没啥概念。直到德生R2010(已停产)和398mp对比时,才对音质的好坏有了全新的了解。 话说2010这款外壳大小和880差不多的指针机,调频那是没说的,不差于398,在硕大的空腔里(机身比较轻)安置了一个比较大的喇叭,和398比,同一个节目声音就比较悦耳动听,有美的享受。反观398,声音就比较平淡,喇叭“平面化”的输出,好似没有雕琢,又好像丢失了声音的细节,同时对比,高下立判。 直到最近买了880,声音感觉又上了一个层次。刚打开调频台,它浑厚,清晰,细腻的声音向耳朵里“灌”进来,有金属的质感,立体的厚重。听音乐高保真,歌曲细节,伴奏,换气还原度很高;听播音人声清晰,不发浑,发闷。它的音箱包含两部分——喇叭和低音共振单元,感觉它高中低音调和协调得不错,在声音这一块880真是用心之作。再和398,330那些机型比,放在小卧室一打开,立体质感的更加吸引人,比电视机声音更好,堪比高保真的小音箱。 也看过对比,880的音质比990还略好一些,不知501怎么样,在德生或者说同价位收音机中,880的声音应该是第一梯队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另外,汉荣达的廉价小机702的音质也不错,702别看小,但厚,调校的也不错,比880少了低音的感觉,其他不错,比德生330那些好得多。
德生200元以上的dsp玩具塑料机盘点 由于中波,短波质量大家都懂得,听调频比较多的缘故,对于德生dsp的机器青睐有加,带此芯片的收音机几乎都体验了一遍。后来接触了398mp尤其是880之后,越来越觉得其他dsp的机器塑料感十足,越来越像玩具了。比如说,606,310,320,330,380。和稍微大点的机器对比后,它们的问题是—— 1.天线太短。不知是天线缩水,还是一直就这么短,觉得先天发育不足有侏儒的感觉。天线太短除了影响了调频,短波外,更多的是影响对收音机的整体印象,长长的天线更显得有诚意,更重要的是在爱好者眼里天线是夜里伸向黑暗,探索未知的利器,一些长长的天线在心理上也会觉得收台更多。当然,不是像990那样的长,至少达到60+cm左右也可以呀。 2.机身单薄。单薄的机身显得太袖珍,这种袖珍和汉荣达702,德生长条收音机还不一样,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弱不禁风,比纯袖珍大,但比680,880这种还小,外形就比较尴尬了。拿到手里,就觉得像个小孩玩具,没听之前,就觉得它们性能就一般。 3.旋钮拉跨。除了606,基本都是那种旋钮。说实话,玩儿了这么多,旋钮手感就没有一个好的,除了旋钮小,手感不好外,有的还是略微倾斜的,旋起来的感觉也不好,还是像塑料玩具的感觉。 4.音质一般。有朋友说,小机子不要对音质有奢望,但像汉荣达701的音质就可以打垮330,怎么讲?(有对比视频)这种单薄小机器发出的声音也是单薄,缺少层次,和厚重的,只是发出声音而已,相对于880这种有质感,细腻,层次感丰富的声音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5.搜台过少。说到这里,有的朋友肯定不服气,一些3系列的灵敏度可是杠杠滴。非也,经过我的对比,dsp机器搜台的多少(fm)真的是和体型成正比的。在同一个地方,320/606和398mp以及880对比,搜到的调频台398和880比320和606要多得多。虽然都是dsp机器,但天线的长短,硬件,软件的设计还是影响挺大的。 6.个人建议.如果对dsp机器青睐有加,平时听fm比较多,德生的调频最强机还是pl398mp,它的天线接近90cm,砖头样的机身更加厚重,完全没有了玩具感,拨轮也是齿轮样式,调谐手感还可以,搜台也更多一些。但别看它是双喇叭,它的音质一般,和880比,声音还是太干瘪了一些,没有浑厚的质感,不是太动听。所以,如果更需要收音机的感觉,从收音机这里获得感动,把收音机拿来欣赏,抚摸,寻求高级的享受,从外形大小,分量来说,无疑最推荐880和990。(h501太大) 7.附加说明。基于以上,880,990的大小,外形,最符合收音机的感觉,和质感,功能也全。所以德生最为推荐这两款。如果听中波,短波多一些,就660和680。听调频,推荐最合适的神机,398mp,中短波性价比高的就推荐660/680,获得高级享受,综合最佳就880/990。这样就把那些玩具纸片廉价塑料玩具机(606,310,320,330,380)略过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点评!
由德生PL880想到的…… 发现:但凡成年后喜欢的物件,发现大多是由“年轻”时的情结造成的。忆童年,曾缠着家长买过杂牌,“旗宝”牌,以及后来斥“巨款”70多入的德生909收音机。在冬天里,独自一人躲在被窝里,把天线拉得老长,听着从各个发射台传来的广播之声…… 男人:男人往往有着探索未知的欲望,总想看得更远,听的更远,走得更远。收音机,就恰恰满足了男人这个原始的欲望。很神奇,机器里面没有CD卡,没有联网,只靠拉杆天线,信号放大器,喇叭就可以收到近至几十公里,远到几千公里的电磁波,虽然伴随着“滋啦”声,但这恰是收音机的魅力所在。现在的网络收音机声音无以伦比的清晰,但缺少了收音机一步一步的信号转化,变得索然无味,感觉不在,趣味不在,这和把肉串从铁签上撸下来,用筷子夹着吃,有何异? 感觉:越来越觉得收音机听的就是个“感觉”。当下的调频广播内容变得寡淡无味,即使把收音机当做做事情的背景音,但特定属于广播的不可预估和不可设定性,或许某一段熟悉不熟悉的音乐和主持人磁性的播音把你拉回童年、过去,无意间触动你哪根神经,让你思绪万千,这种体验是很美妙的;有时更是感觉把收音机当成了一种玩具,不在于所听的内容,而注重于天线的铺设,搜台的多少,从纯实用的范畴提升到把玩的乐趣。 把玩:把玩需要设备提升的加持。从第一台德生指针式的909到后面的DSP机器ETM一键搜的升级,对我来说,可谓鸟枪换炮。我嫌中波,短波效果差,更多的是听调频,很喜欢DSP的机器,从一开始的606,到310ET,330,380,还有新出的320,几乎都玩儿了一遍。后来,为了多搜台,还幻想外接漂亮大气的“八木”天线,由于条件不允许,只要作罢。 高级:只要热度不减,设备总可以升级到天花板的。在接触880之前,玩儿的是398MP,修长的天线,砖头似的机身,特别是出众的调频灵敏度,让我高兴了一阵子,但它的音质还有背后多余的播放按钮让我一咬牙,一跺脚,花了900多搞了个880。到手后,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收音机的“高级感”——时尚漂亮的外形,科技感的大旋钮,大小合适厚重的机身,不锈钢的天线,特别是出众的音质,彻底把我征服!这,才是真正的收音机! 对比:880相对于其他接触过的收音机而言,可谓是质的提升,606,310,320,330,380那些的旋钮松垮,塑料感十足,做工差;它们的天线也短,心理上就觉得收音性能不高;还有单薄巴掌大的机身,总觉得像个小孩玩具,特别是音质,和880比好似蚍蜉撼树…… 符号:上文说到了,我玩儿收音机就是玩儿的一种感觉,不以实用为主,但却是实用主义,说明书的存台方式大半对我无用,就喜欢最简单的ETM或者ATS,中短波还有什么上下边带对我来说意义也不大……就更多的是欣赏其外形,赞叹其性能,就算不听,摆在那儿认为就是一件艺术品,拿到手里抚摸擦拭,就是一件心爱的手把件。收音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当代社会一种另类复古的“符号”,因为现在信息接受方式更多的向手机转移,如果还是喜欢收音机,肯定是内容之外的东西更多一些。 结尾:如果,你玩儿收音机更多的是种“感觉”,更强调设备把玩的“高级感”和享受,880或者990以及H51比“3”系列强的多得多,它们会带给你外形的享受,把玩的乐趣,欣赏的快乐,音质的震撼,它们是你快乐玩儿机的显著“符号”。德生,因为梦着你的梦……
由德生PL880想到的…… 发现:但凡成年后喜欢的物件,发现大多是由“年轻”时的情结造成的。忆童年,曾缠着家长买过杂牌,“旗宝”牌,以及后来斥“巨款”70多入的德生909收音机。在冬天里,独自一人躲在被窝里,把天线拉得老长,听着从各个发射台传来的广播之声…… 男人:男人往往有着探索未知的欲望,总想看得更远,听的更远,走得更远。收音机,就恰恰满足了男人这个原始的欲望。很神奇,机器里面没有CD卡,没有联网,只靠拉杆天线,信号放大器,喇叭就可以收到近至几十公里,远到几千公里的电磁波,虽然伴随着“滋啦”声,但这恰是收音机的魅力所在。现在的网络收音机声音无以伦比的清晰,但缺少了收音机一步一步的信号转化,变得索然无味,感觉不在,趣味不在,这和把肉串从铁签上撸下来,用筷子夹着吃,有何异? 感觉:越来越觉得收音机听的就是个“感觉”。当下的调频广播内容变得寡淡无味,即使把收音机当做做事情的背景音,但特定属于广播的不可预估和不可设定性,或许某一段熟悉不熟悉的音乐和主持人磁性的播音把你拉回童年、过去,无意间触动你哪根神经,让你思绪万千,这种体验是很美妙的;有时更是感觉把收音机当成了一种玩具,不在于所听的内容,而注重于天线的铺设,搜台的多少,从纯实用的范畴提升到把玩的乐趣。 把玩:把玩需要设备提升的加持。从第一台德生指针式的909到后面的DSP机器ETM一键搜的升级,对我来说,可谓鸟枪换炮。我嫌中波,短波效果差,更多的是听调频,很喜欢DSP的机器,从一开始的606,到310ET,330,380,还有新出的320,几乎都玩儿了一遍。后来,为了多搜台,还幻想外接漂亮大气的“八木”天线,由于条件不允许,只要作罢。 高级:只要热度不减,设备总可以升级到天花板的。在接触880之前,玩儿的是398MP,修长的天线,砖头似的机身,特别是出众的调频灵敏度,让我高兴了一阵子,但它的音质还有背后多余的播放按钮让我一咬牙,一跺脚,花了900多搞了个880。到手后,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收音机的“高级感”——时尚漂亮的外形,科技感的大旋钮,大小合适厚重的机身,不锈钢的天线,特别是出众的音质,彻底把我征服!这,才是真正的收音机! 对比:880相对于其他接触过的收音机而言,可谓是质的提升,606,310,320,330,380那些的旋钮松垮,塑料感十足,做工差;它们的天线也短,心理上就觉得收音性能不高;还有单薄巴掌大的机身,总觉得像个小孩玩具,特别是音质,和880比好似蚍蜉撼树…… 符号:上文说到了,我玩儿收音机就是玩儿的一种感觉,不以实用为主,但却是实用主义,说明书的存台方式大半对我无用,就喜欢最简单的ETM或者ATS,中短波还有什么上下边带对我来说意义也不大……就更多的是欣赏其外形,赞叹其性能,就算不听,摆在那儿认为就是一件艺术品,拿到手里抚摸擦拭,就是一件心爱的手把件。收音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当代社会一种另类复古的“符号”,因为现在信息接受方式更多的向手机转移,如果还是喜欢收音机,肯定是内容之外的东西更多一些。 结尾:如果,你玩儿收音机更多的是种“感觉”,更强调设备把玩的“高级感”和享受,880或者990以及H51比“3”系列强的多得多,它们会带给你外形的享受,把玩的乐趣,欣赏的快乐,音质的震撼,它们是你快乐玩儿机的显著“符号”。德生,因为梦着你的梦……
5000元以下10 42规格屋脊性价比首选——悦目起航10*42 10*42屋脊,从我2009年进入望远镜圈以来,对这个规格就青睐有加,一是因为10倍拉近过瘾,二是42口径的的身材握持比较舒适。从鲨鱼W1,到老悦目包胶,裕众刀锋,博冠睿丽,臻瑞10 43,尼康P7……国产的10*42几乎看了一个遍,最近呢,又花重金体验了3000元左右的M7的10 42(还有另外一个2500+的10倍屋脊),但都不是甚为满意……或是视野忒小,或是锐度通透不佳,或是因为眼罩稍短有黑影,或是由于握持不是太舒适,或是光学和价格不配位,或是色差稍大等等原因没有一个能入得法眼,只到最近才入了悦目起航10 42才真正有了满意和满足。 外形设计不能说好看(比M7差点儿),但也非常紧凑,简约,毫不拖泥带水,是正儿八经的42口径的性感身材和身高,包胶也紧实,不沾手,外形这一块儿没啥硬伤,摆在橱柜上也挺讨人喜欢; 视野和眼罩丝毫没啥问题,虽然不是太大,但足够用,足够舒服,62 3度左右比60度的好得多,眼罩接目舒适度也比M7 1042舒服; 光学上,虽然不如P7830亮,但看上去也不是太暗,比起航1032亮度,色彩要好,总体感觉非常自然,色差控制也很优秀,锐度反差完全在线,通过对比,它的倍率也更高一些,更有拉近的感觉,有赚到了感觉,哈哈。没有同时对比,总体光学感觉和尼康M7差距不是太大,或许M7更好一些,但1200和3200的价格对比,还是悦目起航性价比好得多。 总体而言,就屋脊10 42或者10倍屋脊来说,我已经够到了3200元的M7,如果让我出掉起航10 42或许只有看完尼康HG10 42才有可能吧,但HG的价位是5 6千了。5000元以下首选悦目起航10 42,没错儿的!
远泛兼顾新势力——艾美能特SR16 俗话说,“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性能不错的R90TS在出掉的头一天晚上拿出去试射,还是屈服了大体格和大分量,毫无留恋地去了该去的地方。现如今,50.3Hi远射方兴未艾,前段时间由16个50.3HI组成的艾美能特sr16横空出世,无疑是R90ts完美的替代品。 熬过了漫长的等待期,今天终于到货了,拿到手,拆包,把弄,试射。一切尽在完美中!赞美的话溢于言表,这也是很久以来没有的冲动了—— 做工没得说,拿在手里非常短小精悍,压手,短粗的即视感。光色,光斑是我喜欢的类型,低亮一点也不黄!光色和至纯至白的35Hi差不多!光斑不算小,但也不是很大,肯定是极好的远泛兼顾! 由于装了把手,风扇改成了两个,但散热设计更加科学,筒头下端设计了一圈小凹槽,似乎里面有一圈黄铜的导热圈,散热效率上去了,风扇的功率可能变小了,不再啸叫,声音比Mini2小得多; 要说缺点,就是筒身设计还是短了一些,再长个2 3CM握持可能更舒服,不过现在手感也不错;把手虽然做工不错,但我是左撇子,设计师没有考虑左手使用习惯;另外,把手开关设计在一侧总觉得不如中间顺手。但把手设计成了可拆卸,筒身上也有开关,这一点就比某友商人性得多。 总体瑕不掩瑜,作为Mini12这三代筒的换头版,延续了高效恒流,并且sr16远泛兼顾,光色纯白,显得亮度更高,射程更远,可玩儿性更强! 作为r90ts的升级替代品,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晚上粗,大,远,亮的光束会很震撼!紧凑,凝练且性能不弱的Sr16算是买对了!笨重,硕大,还似乎鸡肋的R90TS算是出对了! 其诗曰:持续研发出新筒,SR面世当为荣。筒友期盼得实现,远泛兼顾射天空! SR16,作为2022年艾美收官的中型三代杀器,是不可多得的性能好筒,觉对值得入手!! (具体夜射视频可以去B站看朱大波前辈的夜射视频,比X75 70.3威猛)
掌心的怒吼,流明的不休——艾美能特MS12mini(篇四) 产品谏言 1. 有关电池棒 前文也说了,如果握持拇指向后挪,不堵散热孔,就感觉电池棒稍微短了一点,如果略微加长一些,握持感会提升,如果可以,建议尾部空一段增加C接口充电机构,让电池棒延长,握持更舒适。改进愿望:两颗星。 2. 有关声响 三扇齐鸣,钢炮怒吼,分贝属实不小,声音的大小和R90TS差不多,不过90的发闷,12就类似于电脑风扇的啸叫声。如果设计成X75那种随着热量改变转速的也未尝不可,但和技术人员沟通过,各种散热方式有利有弊,各家有各家的风格,无论如何,对于小体积散热不能过多奢求,12能做成这样也不错了。改进愿望:两颗星 3. 关于充电 很多朋友都强烈建议搞C口快充,这点我不置可否,因为平时把玩频率并不高,回来之后充一夜,第二天接着玩,对速度,对效率没有过多要求,况且还觉得拧开盖子,插入接头还是比较方便的,至少比沾油的X75要好得多。个人改进愿望:两颗星 4. 关于把手 我并不太喜欢用把手,手电从小时候的虎头,到现在的LED 都不愿要把手,把手多余,提着累赘,喜欢光束直接从手中射出的感觉,而不需要把手这个中介,同时还可以直观感受桶身温度。个人改进愿望:一颗星 5. 关于低亮 Mini12低亮是1500流明,没有月光档。低亮设计流明数高一些,其实可以规避开几百流明光色发黄的问题,在我这里不是什么缺点,另外4小时的照明时间也可以应对一般的办公室加班。月光档倒是可以添加,听说新出产的一批加入了月光档位。改进愿望:两颗半星。 6. 关于开关 开关是金属的,且不会亮,存在着烫手,和晚上找不到开关的问题,希望下一步改进开关,增加标志。改进愿望:五颗星 7. 关于数据 艾美能特的说明书标称数据是不太准确的,有的稍微保守有的略微夸大。以高亮(25000流明)来说,同温度环境下,我的一位朋友高亮1分半降档,我的5分半降档,说明书是三分钟,这一点我可能中彩票了;高亮官方数据是46分钟,我实测是40分钟,略有不足,但也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从谏言可以看出,Mini12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每一条对于改进的愿望也不甚强烈,作为艾美三代中的佼佼者,我认为性能略领先于友商的X50,和Mk38。低廉的价格,简约的外形,不俗的性能,白亮的光色,不妥协,不逐流,随性而不失个性,有设计而不露痕迹,演绎出大道至简的真谛。手电阅尽处,Mini不会输!
掌心的怒吼,流明的不休——艾美能特MS12mini(篇三) 操控夜射 开关设计还不错,长按换挡,简单的傻瓜操作,不再赘述。由于身材比较短小,一开始总是习惯用食指托着下面风扇的散热孔,为了更好的散热指头就缩回到了机身编码那儿,这样手掌还有点空余,不能满握,略微不是太舒服,但为了能更好的散热也值得;因为低档位流明阈值设计的比较高,首发就祭出1500流明,给人一个小小的震撼,这可是小型手电的极亮数值哦,亮度暂且不论,本人对光色极端苛刻,认为必须白亮,如果有发黄的迹象再牛的手电也兴趣全无。幸好,MINi12的光色没有让我失望,和X75对比后,更加对MINi12的光色“疼爱有加”。某天同环境带出,相近流明下,X75的显色性更好一些,但白亮感略有不足;而MINi12所照之处白茫茫的一片,如同雪后般的世界远比夕阳落日来得震撼,12个XHP70形成的大范围泛光让暗夜无处遁行,惊叹来袭,这正是我要的感觉!反观X75,除了手柄不人性化,充电沾油的问题之外,散热达到了现阶段手电的极致,同流明下,硕大的自动化风扇和设计感十足的散热系统带走大部分热量,外加个头儿更大,外壳温度更低,高亮续航更长……但,我还是一票否决了它,除了不喜欢手柄之外,光色是最大的败笔,在Mini12面前就像一个“黄脸婆”,不白,不亮,不惊叹,抱歉,只能咸鱼见。这一点来说,可能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参与,但Mini12给我带来的光色体验要比X75好。
精致简约迷你小手电——艾美能特MS12mini 和艾美的缘起始于“碗面”,那是若干年前,MS12和R90C两个极具外星基地式样,科技感满满的手电面世时,有感于它们硕大的口径,看到办公桌上的方便面,遂随口而出“碗面手电”,当时就有些震惊于艾美的胆量,居然敢设计出这么硕大的手电,R90C那碗口般不发散的光柱,RT70独有的锥状光束让我对艾美能特有了充足的好感。虽然艾美在起步之初有过一段口碑下滑,但MS18的面世标志这段历史已成为了过去,可靠的品质,可感的亮度,可观的销量已经证明艾美进入了新的发展期,从DX80的一代手电,到MS18,R90TS的二代,再到SR16,MIni12,mr90的中小型三代,艾美完成了科技创新,集约集成的新跨越。下面就简单介绍下今天的主角——泛光小手电MINi12。 MS18固然容量大,流明高,但硕大的体积和超标的重量让某些朋友避而远之,再加类X50,MK38的层出不穷,手电界的弄潮儿艾美肯定不会袖手旁观,MINi12应运而生—— 外观和感受 一开始就发现,艾美现在外形设计上从R60C开始有了同质化的倾向,开始对此外形其实并不感冒,甚至有些反感MS08,RS50臃肿的铠甲。瘸子里拔将军,Mini12应该算是其中的美男子吧。直到12到手后,才知道它属于“可亵玩不可远观”的类型。MIni12的包装算是比较精美,“礼物感”十足,这个感觉在友商手电包装上少有;取出手电拿在手中的感受就八个字——简约,精致,时尚,小巧。它不能简单说成是MS12缩小,而是脱胎换股集成创新版,12个XHP70二代灯珠似黄色的莲子静静地镶嵌在灯杯中,无灰尘,不偏倚;科技感十足的三个风扇像金箍一样围绕在灯头下方,金属栅栏的格挡对塑料件做了很好的保护,大手电设计风扇情理之中,但如此之小的手电也用到了,实乃点睛之笔,即使高亮极亮散热有限,但“涡轮”的加持与嘶鸣立刻享有了科技的优越性;四个21700电池组成的短小电池棒装饰了横纹的巧克力纹路,不呆板,美观,防滑兼有;尾盖延续了大哥们的遗传基因,金属铭牌清晰的logo以及极度顺滑的拆卸,外加银白的色彩,给全黑的身体做了四两拨千斤的色彩调和,毫不拖泥带水,让MINi12简约的外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操控和光束 开关设计还不错,长按换挡,简单的傻瓜操作,不再赘述。由于身材比较短小,一开始总是习惯用食指托着下面风扇的散热孔,为了更好的散热指头就缩回到了机身编码那儿,这样手掌还有点空余,不能满握,略微不是太舒服,但为了能更好的散热也值得;因为低档位流明阈值设计的比较高,首发就祭出1500流明,给人一个小小的震撼,这可是小型手电的极亮数值哦,亮度暂且不论,本人对光色极端苛刻,认为必须白亮,如果有发黄的迹象再牛的手电也兴趣全无。幸好,MINi12的光色没有让我失望,和X75对比后,更加对MINi12的光色“疼爱有加”。某天同环境带出,相近流明下,X75的显色性更好一些,但白亮感略有不足;而MINi12所照之处白茫茫的一片,如同雪后般的世界远比夕阳落日来得震撼,12个XHP70形成的大范围泛光让暗夜无处遁行,惊叹来袭,这正是我要的感觉!反观X75,除了手柄不人性化,充电沾油的问题之外,散热达到了现阶段手电的极致,同流明下,硕大的自动化风扇和设计感十足的散热系统带走大部分热量,外加个头儿更大,外壳温度更低,高亮续航更长……但,我还是一票否决了它,除了不喜欢手柄之外,光色是最大的败笔,在Mini12面前就像一个“黄脸婆”,不白,不亮,不惊叹,抱歉,只能咸鱼见。这一点来说,可能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参与,但Mini12给我带来的光色体验要比X75好。 产品建议: 1. 有关电池棒 前文也说了,如果握持拇指向后挪,不堵散热孔,就感觉电池棒稍微短了一点,如果略微加长一些,握持感会提升,如果可以,建议尾部空一段增加C接口充电机构,让电池棒延长,握持更舒适。改进愿望:两颗星。 2. 有关声响 三扇齐鸣,钢炮怒吼,分贝属实不小,声音的大小和R90TS差不多,不过90的发闷,12就类似于电脑风扇的啸叫声。如果设计成X75那种随着热量改变转速的也未尝不可,但和技术人员沟通过,各种散热方式有利有弊,各家有各家的风格,无论如何,对于小体积散热不能过多奢求,12能做成这样也不错了。改进愿望:两颗星 3. 关于充电 很多朋友都强烈建议搞C口快充,这点我不置可否,因为平时把玩频率并不高,回来之后充一夜,第二天接着玩,对速度,对效率没有过多要求,况且还觉得拧开盖子,插入接头还是比较方便的,至少比沾油的X75要好得多。个人改进愿望:两颗星 4. 关于把手 我并不太喜欢用把手,手电从小时候的虎头,到现在的LED 都不愿要把手,把手多余,提着累赘,喜欢光束直接从手中射出的感觉,而不需要把手这个中介,同时还可以直观感受桶身温度。个人改进愿望:一颗星 5. 关于低亮 Mini12低亮是1500流明,没有月光档。低亮设计流明数高一些,其实可以规避开几百流明光色发黄的问题,在我这里不是什么缺点,另外4小时的照明时间也可以应对一般的办公室加班。月光档倒是可以添加,听说新出产的一批加入了月光档位。改进愿望:两颗半星。 6. 关于开关 开关是金属的,且不会亮,存在着烫手,和晚上找不到开关的问题,希望下一步改进开关,增加标志。改进愿望:五颗星 7. 关于数据 艾美能特的说明书标称数据是不太准确的,有的稍微保守有的略微夸大。以高亮(25000流明)来说,同温度环境下,我的一位朋友高亮1分半降档,我的5分半降档,说明书是三分钟,这一点我可能中彩票了;高亮官方数据是46分钟,我实测是40分钟,略有不足,但也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从谏言可以看出,Mini12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每一条对于改进的愿望也不甚强烈,作为艾美三代中的佼佼者,我认为性能略领先于友商的X50,和Mk38。低廉的价格,简约的外形,不俗的性能,白亮的光色,不妥协,不逐流,随性而不失个性,有设计而不露痕迹,演绎出大道至简的真谛。手电阅尽处,Mini不会输!
掌心的怒吼,流明的不朽——艾美能特MS12mini手电 MS18固然容量大,流明高,但硕大的体积和超标的重量让某些筒友避而远之,再加类X50,MK38的层出不穷,手电界的弄潮儿艾美肯定不会坐以待毙,MINi12应运而生—— 外观感受 取出手电拿在手中的感受就八个字——简约,精致,时尚,小巧。它不能简单说成是MS12缩小,而是脱胎换股集成创新版,12个XHP70二代灯珠似黄色的莲子静静地镶嵌在灯杯中,无灰尘,不偏倚;科技感十足的三个风扇像金箍一样围绕在灯头下方,金属栅栏的格挡对塑料件做了很好的保护,大手电设计风扇情理之中,但如此之小的筒子也用到了,实乃点睛之笔,即使高亮极亮散热有限,但“涡轮”的加持与嘶鸣立刻享有了科技的优越性;四个21700电池组成的短小电池棒装饰了横纹的巧克力纹路,不呆板,美观,防滑兼有;尾盖延续了大哥们的遗传基因,金属铭牌清晰的logo以及极度顺滑的拆卸,外加银白的色彩,给全黑的筒身做了四两拨千斤的色彩调和,毫不拖泥带水,让MINi12简约的外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操控夜射 首发就祭出1500流明,给人一个小小的震撼,这可是微小筒的极亮数值哦,亮度暂且不论,本人对光色极端苛刻,认为亮骚筒必须白亮,如果有发黄的迹象再牛的筒子也兴趣全无。幸好,MINi12的光色没有让我失望,和X75对比后,更加对MINi12的光色“疼爱有加”。某天同环境带出,相近流明下,X75的显色性更好一些,但白亮感略有不足;而MINi12所照之处白茫茫的一片,如同雪后般的世界远比夕阳落日来得震撼,12个XHP70形成的大范围泛光让暗夜无处遁形,惊叹袭来,这正是我要的感觉!反观x75,散热达到了现阶段手电极致,同流明下,硕大的自动化风扇和设计感十足的散热系统带走了大部分热量,外加个头更大,外壳温度更低,高亮续航更长……但我还是一票否决了它,因为光色是最大的败笔,在12面前就像一个黄脸婆,不白,不亮,不惊叹,抱歉,只能咸鱼见。这一点来说,可能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参与,但12给我带来的光色体验比x75要好。 作为艾美三代筒中的佼佼者,我认为性能略领先于友商的x50和mk38。低廉的价格,简约的外形,不俗的性能,白亮的光色,不妥协,不逐流,随性而不失个性,有设计而不露痕迹,演绎出大道至简的真谛。千筒阅尽处,mini不会输!
掌心的怒吼,流明的不朽——艾美能特MS12mini手电 和艾美的缘起始于“碗面”,那是若干年前,MS12和R90C两个极具外星基地式样,科技感满满的手电面世时,有感于它们硕大的口径,看到办公桌上的方便面,遂随口而出“碗面手电”,当时就有些震惊于艾美的胆量,居然敢设计出这么硕大的“杀气”,R90C那碗口般不发散的光柱,RT70独有的锥状光束让我对艾美能特有了充足的好感。虽然艾美在起步之初有过一段口碑下滑,但MS18的面世标志这段历史已成为了过去,可靠的品质,可感的亮度,可观的销量已经证明艾美进入了新的发展期,从DX80的一代筒,到MS18,R90TS的二代筒,再到SR16,MIni12,mr90的中小型三代筒,艾美完成了科技创新,集约集成的新跨越。下面就简单介绍下今天的主角——泛光小杀器MINi12。 MS18固然容量大,流明高,但硕大的体积和超标的重量让某些筒友避而远之,再加类X50,MK38的层出不穷,手电界的弄潮儿艾美肯定不会坐以待毙,MINi12应运而生——外观感受 一开始就发现,艾美现在外形设计上从R60C开始有了同质化的倾向,开始对此外形其实并不感冒,甚至有些反感MS08,RS50臃肿的铠甲。瘸子里拔将军,Mini12应该算是其中的美男子吧。直到12到手后,才知道它属于“可亵玩不可远观”的类型。MIni12的包装算是比较精美,“礼物感”十足,这个感觉在友商手电包装上少有;取出手电拿在手中的感受就八个字——简约,精致,时尚,小巧。它不能简单说成是MS12缩小,而是脱胎换股集成创新版,12个XHP70二代灯珠似黄色的莲子静静地镶嵌在灯杯中,无灰尘,不偏倚;科技感十足的三个风扇像金箍一样围绕在灯头下方,金属栅栏的格挡对塑料件做了很好的保护,大手电设计风扇情理之中,但如此之小的筒子也用到了,实乃点睛之笔,即使高亮极亮散热有限,但“涡轮”的加持与嘶鸣立刻享有了科技的优越性;四个21700电池组成的短小电池棒装饰了横纹的巧克力纹路,不呆板,美观,防滑兼有;尾盖延续了大哥们的遗传基因,金属铭牌清晰的logo以及极度顺滑的拆卸,外加银白的色彩,给全黑的筒身做了四两拨千斤的色彩调和,毫不拖泥带水,让MINi12简约的外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操控夜射 开关设计还不错,长按换挡,简单的傻瓜操作,不再赘述。由于筒身比较短小,一开始总是习惯用食指托着下面风扇的散热孔,为了更好的散热指头就缩回到了机身编码那儿,这样手掌还有点空余,不能满握,略微不是太舒服,但为了能更好的散热也值得;因为低档位流明阈值设计的比较高,首发就祭出1500流明,给人一个小小的震撼,这可是微小筒的极亮数值哦,亮度暂且不论,本人对光色极端苛刻,认为亮骚筒必须白亮,如果有发黄的迹象再牛的筒子也兴趣全无。幸好,MINi12的光色没有让我失望,和X75对比后,更加对MINi12的光色“疼爱有加”。某天同环境带出,相近流明下,X75的显色性更好一些,但白亮感略有不足;而MINi12所照之处白茫茫的一片,如同雪后般的世界远比夕阳落日来得震撼,12个XHP70形成的大范围泛光让暗夜无处遁行,快感来袭,这正是我要的感觉!反观X75,除了手柄不人性化,充电沾油的问题之外,散热达到了现阶段手电的极致,同流明下,硕大的自动化风扇和设计感十足的散热系统带走大部分热量,外加个头儿更大,外壳温度更低,高亮续航更长……但,我还是一票否决了它,除了不喜欢手柄之外,光色是最大的败笔,在Mini12面前就像一个“黄脸婆”,不白,不亮,不惊叹,抱歉,只能咸鱼见。这一点来说,可能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参与,但就体验来说,Mini12给我带来的光色体验要比X75好。产品谏言 1. 有关电池棒 前文也说了,如果握持拇指向后挪,不堵散热孔,就感觉电池棒稍微短了一点,如果略微加长一些,握持感会提升,如果可以,建议尾部空一段增加C接口充电机构,让电池棒延长,握持更舒适。改进愿望:两颗星。 2. 有关声响 三扇齐鸣,钢炮怒吼,分贝属实不小,声音的大小和R90TS差不多,不过90的发闷,12就类似于电脑风扇的啸叫声。如果设计成X75那种随着热量改变转速的也未尝不可,但和技术人员沟通过,各种散热方式有利有弊,各家有各家的风格,无论如何,对于小体积散热不能过多奢求,12能做成这样也不错了。改进愿望:两颗星 3. 关于充电 很多筒友都强烈建议搞C口快充,这点我不置可否,因为平时把玩频率并不高,回来之后充一夜,第二天接着玩,对速度,对效率没有过多要求,况且还觉得拧开盖子,插入接头还是比较方便的,至少比沾油的X75要好得多。个人改进愿望:两颗星 4. 关于把手 我并不太喜欢用把手,手电从小时候的虎头,到现在的LED 都不愿要把手,把手多余,提着累赘,喜欢光束直接从手中射出的感觉,而不需要把手这个中介,同时还可以直观感受桶身温度。个人改进愿望:一颗星 5. 关于低亮 Mini12低亮是1500流明,没有月光档。低亮设计流明数高一些,其实可以规避开几百流明光色发黄的问题,在我这里不是什么缺点,另外4小时的照明时间也可以应对一般的办公室加班。月光档倒是可以添加,听说新出产的一批加入了月光档位。改进愿望:两颗半星。 6. 关于开关 开关是金属的,且不会亮,存在着烫手,和晚上找不到开关的问题,希望下一步改进开关,增加标志。改进愿望:五颗星 7. 关于数据 艾美能特的说明书标称数据是不太准确的,有的稍微保守有的略微夸大。以高亮(25000流明)来说,同温度环境下,我的一位朋友高亮1分半降档,我的5分半降档,说明书是三分钟,这一点我可能中彩票了;高亮官方数据是46分钟,我实测是40分钟,略有不足,但也在允许误差范围内。从谏言可以看出,Mini12非常符合我的胃口,每一条对于改进的愿望也不甚强烈,作为艾美三代筒中的佼佼者,我认为性能略领先于友商的X50,和Mk38。低廉的价格,简约的外形,不俗的性能,白亮的光色,不妥协,不逐流,随性而不失个性,有设计而不露痕迹,演绎出大道至简的真谛。千筒阅尽处,Mini不会输!
低廉的高倍——优觉30 80 15 70 12 60 25 70“小双” “质优价廉”,是每个消费者美好的愿望,但前者和后者并不是反比关系,真正的质优,价格指定不会“廉”,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嘛。如果求“廉”,质中能用就足矣。资深精油都了解,高倍要有大口径才会有好的效果,我前后入了优觉30 80,15 70,12 60之后,最近又搞了同系的25 70。并不是对优觉这个品牌情有独钟,而是优觉这几个倍率和口径设计符合囊中羞涩的高倍党人的需求。 拿30 80来说,是这个系列中最为推荐的,当时苦于手里没有镇宅高倍,又重新打起来小哨所的主意。网店逐一翻找,无意发现了优觉这款个性的30 80,看了效果图,的确比20 80拉近感强一些,到手后,虽然有色差,但完全可以在接受范围内,夜景看窗户也是扛扛滴,它陪我度过了疫情无聊的时间。如果后来不升级能换目镜的裕众大双,可能会长期持有。所以建议预算几百块的,嫌20 80不过瘾的完全可以入优觉30 80,没毛病~ 继续说15 70,上架双有了,手持高倍也得搞一个呀,15倍用70口径撑起,倍率口径比对光学提升很有效,清晰,明亮,还有个亮点,就是眼罩能翻折,抵目观看能有63—64度的开阔视野,手持最好握住物镜筒前端,能相对稳定一些;当然,最好还是上架,用最低的钱实现高端稳像效果。 接下来谈下12 60,这个镜子也是用相对较大的口径支持中高倍率,因为这只镜子我感觉视力补偿不是太够(本人近视700多度),光学也符合几百块的定位,有点色差,有些畸变,都在可接受范围内,看起来有保罗镜的特点,在白亮度程度上是没问题的。 最后说下25 70。有了大双后,想入一款能轻便款上架的镜子,又相中了25 70,怎么说呢,这个镜子的目镜罩有BUG,太短,导致怎么掰瞳距都有黑影,如果离开一段距离,或是抵眉骨观看就没有黑影,晚上看也可以。光学方面呢,能看,但感觉不如30 80,,15 70精细,虽然30倍更高,但有80口径把持,可以保证锐度,看来还是口径为王。25 70推荐指数算一般吧! 以上几款镜子,都属于高倍率,建议上架更好,更稳定,12倍,15倍可以短暂手持;考虑到价格因素,品控可能有些小问题,一定要让卖家上光轴仪认真验好货,检查好机械。 总结一下,几百块的镜子对做工大家不要抱有幻想,它还是用的廉价拉胯的橡胶包胶,虽然做工不能算是上乘,但也不是太粗糙,看着LOW,但都没有明显的瑕疵或问题。另外,这几款都做了加固处理,棱镜多加了定位胶,抱箍材质也换成了金属,下盖板也是金属,可谓诚意满满,给光轴有了更好的保护。还有一个优点必须要提,就是它每次的包装很扎实,厚实的瓦楞纸箱打着扎带,里面是大量的网格减震棉,镜子包装盒外,镜包外,镜体外,都包了气泡减震膜,不管镜子如何,真为包装工人点赞! 最后做个声明,从本人的第一个水帖子到现在,都是真心喜欢才写,站在个人立场,尽量抱着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抒发自己的感受,拿以上四款镜子来说,30 80,15 70是真心推荐的,这两款镜子已经写了测评贴,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看。建议优觉像森林人学习,把低劣的橡胶包胶换成假硫化镉皮,可能会更上档一些。最后祝愿镜友们在新一年里玩儿到自己喜欢的镜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