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婵 碧婵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21,137 关注贴吧数: 20
【军火】§各国狙击步枪介绍§ 狙击步枪:指在普通步枪中挑选或专门设计制造,射击精度高、距离远、可靠性好的专用步枪。军事上主要用于射击对方的重要目标(如指挥人员、车辆驾驶员、机枪手等)。狙击步枪的结构与普通步枪基本一致,区别在狙击步枪多装有精确瞄准用的瞄准镜;枪管经过特别加工,精度非常高;射击时多以半自动方式或手动单发射击。 各国狙击步枪介绍: 二次大战后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狙击手使用的狙击枪还是以 M1903 为主。到了越战开始时,由于 M1903 早已停产,零件补充困难,海军陆战队决定重新评估选择新的狙击枪。这次评估除了枪之外,也同时评估了瞄准镜。在 5 种步枪(雷明顿 M600、雷明顿 M700 ADL/BDL、Harrington and Richardson Ultra、温彻斯特 M70、雷明顿 M700-40X )以及 7 种瞄准镜中,终于选定以雷明顿的 M700-40X 和 Redfield 3X-9X Accu-Range 瞄准镜做为正式狙击系统,定名为 M40 狙击枪。 早期的M40是木制枪托,在越战时候暴露出种种问题。 越南气候炎热、湿度高,在这种条件下作战,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其木质枪托,要经常清理自由浮动式枪管导槽,刮掉膨胀的木质,给枪托灌蜡密封,以减少木质枪托膨胀或收缩。各海军陆战师的装备报告指出,从北方的胡志明小道到靠近岘港的55号丘陵,这一地区的整个地带,只有少数M40步枪可以使用,而其他大部分步枪均从战场上撤了下来进行维修。1969年6月,第1海军陆战师侦察狙击分队配发的82支M40步枪中,仅有45支投入战斗,其它22支因性能不可靠等问题被搁置一旁。 于是,陆战队在 1973 年越战结束后开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对 M40 的改良:首先采用了不锈钢枪管,以提高耐蚀性;接着改用玻璃纤维枪身以及温彻斯特 M70 的扳机护弓及弹仓底板;更改良了瞄准镜的底座;最后在 1977 年采用固定 10倍倍率的 Unertl 狙击镜(Sniper Scope)。这就是今天的 M40A1。不过 Unertl 狙击镜也只是过渡时期的装备,当后来 Leupold 生产的 Ultra M3A 瞄准镜成为美国军方正式采用的瞄准镜后,陆战队采用换修的方式,将损坏的 Unertl 狙击镜换成 Leupold。由于逐步替换,因此现在陆战队仍有少数 Unertl 在使用中。
【宇宙】§奇点§ 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空间——时间的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空间——时间在该处完结。经典广义相对论预言奇点将会发生,但由于理论在该处失效,所以不能描述在奇点处会发生什么。作为一个世界的发生之初,它应该具有所有形成现在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势能,而这种势能----正是我们所言的能量,我们可以想象,能量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的,所以奇点是无形的.也就是说宇宙的奇点所具有的势能是无形的,他只是一种很奇妙的存在而已.你能想象的到.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在某一点上宇宙奇点的这一势能平衡被打破,于是乎能量便不断转换为物质,而经过若干年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宇宙---物质与能量的共生体.然而我们不能想象的出的是什么东西引发了这一奇点势能平衡的被破坏.奇点是没有大小的“几何点”,就是不实际存在的点,这是很令人难于理解的。令人难于理解的还有,没有大小的奇点物质竟然是能级无限大的物质。这些是同我们现有的理论和观念不相合的。奇点是数学概念,即分母极限为0的情况,通常来说就是产生无穷大解的表达式,这种情况数学计算实效。 补充:所有不满整体性质的个别点,在数学上都可以称为奇点。物理学上面的奇点,多见于描述黑洞中心的情况。此时因为物质在此点密度极高,向内吸引力极强,因此物质压缩在体积非常小的点,此时此刻的时空方程中,就会出现分母无穷小的描述,因此物理定律失效。奇点是天体物理学概念,认为宇宙刚生成时的那一状态. 引力奇点(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是大爆炸宇宙论所说到的一个“点”,即“大爆炸”的起始点。该理论认为宇宙(时间-空间)是从这一“点”的“大爆炸”后而膨胀形成的。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失效。
【宇宙】§星震§ 星震 星震被看作是中子星外壳的撕裂现象,与地球上发生的地震颇为相似。1976年11月6日,科学家们观测并记录到火星上发生的一次3级左右的星震。科学家们在经过对火星星震史研究分析后说,火星星震记录的波形与地球地震记录的波形图相似,这表明火星地壳的结构及其震波和在其中传播的条件,与地球十分相似。无独有偶,1979年3月5日,一股喷射而出的伽马射线突然袭击了太阳系。天文学家们对它的成因感到困惑不解。1999年,天文学家将这些星震现象确定是由来自于中子星的伽马射线和X射线引起的。不过,这些强大爆裂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最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约翰·米德迪特及其小组发现,对于一种称为脉冲星的特殊旋转磁中子星来说,下一次发生星震的时间与上一次星震的规模是成比例的。美国科学家邓肯和汤普森经过研究,做出了一种猜测性的解释: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称做“磁星”的新星,其密度极大,而且坚硬的外壳包裹着一个奇异的液体核。更重要的是,这颗磁星具有强大的磁场,而磁场的运动又将磁星表面加热,直到达到极大压力,磁星破裂。结论是:这就是星震,它引发伽马射线袭击宇宙。 据美国太空网站7月20日报道,近期天文学家观测到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规模星震,一颗中子星的“摆动”释放出大量的X射线,研究人员希望这次机会能够揭示人们好奇以久的中子星的构成物质问题。 全世界的几颗人造卫星和望远镜观测到这次来自SGR1806-20表面的爆炸,这颗中子星在距地球5万光年以外的地方。而爆炸喷射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在1/10秒的时间释放出的能量是太阳在15万年释放能量的总和。 结合来自美国宇航局罗斯X射线定时探测器的数据,一组天文学家已经确定这次星震现象。这次快速的震动开始于星震后3分钟,10分钟后结束,其频率是94.5赫兹。专家称这一频率接近与钢琴的22键的音调,相当于F调。 正如同地质学家利用地震的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一样,天体物理学家可以利用X射线来研究遥远的中子星结构。这次爆炸就如同用大捶敲击中子星一下,而后中子星象钟一样产生回响。在重力的吸引下,中子星上面会形成一个10至100米厚的堆积层。堆积层主要由氦构成,在温度及压力的作用下,这些堆积层会发生核聚变。当氦聚变为碳或其它重物质时,会释放出大量能量及强烈的X射线。在中子星上这种爆发通常每天都会发生几次,每次会持续几秒。 当一颗巨大星球的核燃料耗尽后就开始坍塌,在它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星球核坍塌成一个密度很高的中子星,或者坍塌成一个密度更高的黑洞。 中子星内部的物质结合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电子都被挤进了原子核中,开始同质子反应以形成中子,这种纯中子密度非常高,一汤勺的大小物质就相当于地球上的数十亿吨的重量。而同太阳质量大小的中子星大小大概只有直径16公里。 中子星的地质构造包括一个坚硬的外壳和一个超流体的内核。但是具体的结构并不清楚,例如在核里面是否包括一种被称为奇异夸克的外来粒子呢?而星震却给我们提供了了解的机会。
【宇宙】§伽马射线§ 伽马射线6500万年前,一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然而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2003年披露,来自外太空的杀手远不止小行星一个,最新科学研究显示,早在4亿年前,地球上曾经历过另外一次生物大灭绝,而罪魁祸首就是银河系恒星坍塌后爆发的“伽马射线”!在天文学界,伽马射线爆发被称作“伽马射线暴”。究竟什么是伽马射线暴?它来自何方?它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一种现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研究员告诉记者,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但是大多数伽马射线会被地球的大气层阻挡,观测必须在地球之外进行。冷战时期,美国发射了一系列的军事卫星来监测全球的核爆炸试验,在这些卫星上安装有伽马射线探测器,用于监视核爆炸所产生的大量的高能射线。侦察卫星在1967年发现了来自浩瀚宇宙空间的伽马射线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的现象,人们称之为“伽马射线暴”。由于军事保密等因素,这个发现直到1973年才公布出来。这是一种让天文学家感到困惑的现象:一些伽马射线源会突然出现几秒钟,然后消失。这种爆发释放能量的功率非常高。一次伽马射线暴的“亮度”相当于全天所有伽马射线源“亮度”的总和。随后,不断有高能天文卫星对伽马射线暴进行监视,差不多每天都能观测到一两次的伽马射线暴。伽马射线暴所释放的能量甚至可以和宇宙大爆炸相提并论。伽马射线暴的持续时间很短,长的一般为几十秒,短的只有十分之几秒。而且它的亮度变化也是复杂而且无规律的。但伽马射线暴所放出的能量却十分巨大,在若干秒钟时间内所放射出的伽马射线的能量相当于几百个太阳在其一生(100亿年)中所放出的总能量!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