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婵 碧婵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21,137 关注贴吧数: 20
【生活】§正确的握笔姿势§ 正确的握笔姿势编成口诀如下: —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虚腕灵活,角度适宜方向正,笔画轻重细琢磨。 首句中的“一抵”是指用中指的指甲根从笔杆的下方将笔从下往上抵住,笔杆留出一寸长的距离,一般是在旋笔刀旋出锥形的根部。 “二压”是指用大拇指从里侧、食指从外侧将笔捏紧后往下轻压,拇指和食指的指肚着力,这样捏时指肚面大,肉软且厚,不用费很大力气就能将笔握紧。 “三衬托”是指无名指、小指略弯曲成前后状,两指成一平面贴于桌面,再加上掌侧要贴实桌面,从而将中指及整个笔托起,形成既稳且活的握笔姿势。 第二句的“指实”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紧贴靠实。“掌虚”是要求无名指和小指不可蜷回掌心该姿势非常多,二指蜷回掌心,使中指失去托力,造成书写不稳状即掌心是空的。“腕灵活”是指手腕不能拿劲,要放松、灵活,以便在书写时运用手腕的运动而达到“巧”的效果。 第三句的“方向”是指笔尖和笔杆的方向,正确的笔尖方向一般应指向前方,而笔杆的朝向应是右后方。 第四句的“笔画轻重”是指书写时用力的轻和重,即让学生体会轻和重的不同结果。 书写时用力轻则笔划就细,用力重则笔划就粗。要让学生知道在书写硬笔字时,用力是有变化的,遇到该细的笔划,如写点时下笔要轻,方可出现尖的效果,收笔时要用力要重,方可出现粗的效果。 在上述口诀中,首句和第三句非常关键,其要领并不难懂.
【新闻】§俄顶尖科学家接连神秘死亡 疑遭美特工黑手 § 最近5年中,有30名俄罗斯顶尖科学家神秘死亡,另有数十人则遭遇袭击、记忆力神秘受损。俄罗斯周刊《一周论据》最近报道指,专家认为,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幕后策划者很可能是美国特工部门,目的是为了彻底搞垮俄罗斯、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目的。 死亡笼罩神秘色彩 这30名死亡的天才科学家中,很多人的死至今仍笼罩着神秘色彩。2002年1月底,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安德烈·布鲁什林斯基被人打死。 布鲁什林斯基主要从事反恐心理战术研究,他失踪的公文包里装有最新的研究成果。 2005年6月7日,抗微生物疗法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列昂尼德·斯特拉琼斯基教授在莫斯科一酒店走廊遇害。斯特拉琼斯基头上遭重物袭击,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计算机和两部手机全部丢失。 一个多月后,乌拉尔地区的著名学者、俄联邦国家奖金获得者谢尔盖沃夫克教授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中毒死亡。 数十名科学家被“洗脑” 对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案件,尽管调查人员花了不少气力,但始终没找到凶手的蛛丝马迹。除神秘遇害外,俄罗斯还有几十个科学家被“洗脑”。其中最离奇的是著名核物理学家谢尔盖波多伊尼琴。 2003年10月,46岁的矿业化学联合企业实验室副主任谢尔盖波多伊尼琴失踪。半年后,这位核物理学家返回故里,但记忆却严重受损,检查发现他的记忆被人为“清除”了。 许多俄专家认为,这些事件背后的策划者很可能是美国特工部门。俄罗斯国家实用微生物学科学中心主任尼古拉乌拉诺夫称:“这么多科学家一个接一个被杀绝对不是偶然现象,他们的死让一个重要方向的科研工作停滞。” 图为被害的俄科学家布鲁什林斯基
【新闻】§科学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灵魂出窍”实验 § 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虚拟现实装置成功完成了一项“灵魂出窍”实验。据日本共同社援引24日的美国《科学》杂志的报道称,被实验人感到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体,并从外部观察着自己的身体。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灵魂出窍”的感觉来自单纯的想像,但该实验将有可能帮助我们科学地解释这一感觉。 伦敦大学的亨里克·艾森(音译)博士让健康状况良好的被实验人坐在椅子上,并在其后方2米处安放摄像机,用来拍摄其背部姿态。然后再让被实验人戴上一幅特殊的眼镜,通过该眼镜中的屏幕,被实验人能看到摄像机拍摄的图像。 在摄像机前上下挥动棍子,同时用棍子接触被实验人胸部并作相同动作后,多数被实验人都回答说,感觉自己的身体位于摄像机前方,自己好像是在从后面看着别人一样。 在体验这一环节后,研究人员又用一把锤子向摄像机挥去,被实验人都做出了感到恐惧的神经反射。这可以解释成被实验人感觉自己的身体处在摄像机前而做出的反应。 艾森博士指出:“在视觉和触觉被分离后,大脑的感官信息处理变得混乱,于是大脑创造出一个幻觉,使人感受到了一具并不真实存在的身体”。 在摄像机前上下挥动棍子,同时用棍子接触被实验人胸部并作相同动作后,多数被实验人都回答说,感觉自己的身体位于摄像机前方,自己好像是在从后面看着别人一样。
【科学】§闪电与气压有关系吗?§ 究竟什么引发了闪电? 答案可能并不存在于地球上 当闪电发生时,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会发生约10次叉状闪电(闪电的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每次闪电都以光速的1/3行进,温度热到接近太阳的光环,携带着大约是现在家用电流10,000倍的电量。更奇怪的是,每年闪电引发了北美三分之一的停电,而在世界范围内每年被雷劈死的人也有数以百记。 闪电所携带的电能也是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困惑的原因。175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将一个风筝放飞到暴风雨的云层中,证明了它可以被充电。但是,在一朵云中,相对适度的内置电荷能引起令人印象深刻的闪电秀,仍然是未解之谜。在美国墨尔本佛罗里达技术学院研究闪电的乔?杜威说:“没有人理解这里将发生什么,人们都在猜测,但我们没有线索,几百年过去了,这种情景实在让人难堪。” 现在,这个谜就要被揭开了。X射线发射对闪电探测到的结果,为我们曾经一度颇有争议的理论得到了最初的证实,即:闪电来自外太空。 闪电来自宇宙射线的趣闻报告 闪电是储存在电场中的幽闭电荷的释放。在一朵雷雨云中,电场是由冰粒子之间的碰撞产生的。电荷大体上是阴性的,会诱导地面千万米以下的正电。最终,闪电和地表之间的空气被电离,且从云到云或从云到地引导电荷作为霹雳闪电释放。 但是,在这个解释中有个问题——空气只可能在电场达到每米2500千伏时才能电离。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经常用风筝、气球和飞机进行危险的测量,获得了很多雷云区域的测量数据。1753年,一位俄国科学家在试图复制富兰克林风筝飞行实验的时候不幸被雷电击毙。但是,没有人发现暴风云中存在足够强到可以引发空气电离的电场。典型的电场电压在每米100千伏到400千伏,比空气电离所需要的电场的1/10还要小。 有些人争论,研究闪电的科学家可能只是简单地错过了小范围的高强电场。美国大平原上的大暴风雨可以到达10千米高,跨越100,000平方公里。就算相对小的雷暴也可以覆盖2500平方公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大气物理学家克莱夫?梭德就认为在空中某个地方有可能存在强电场。但越来越多的流行解释是:人们一直没有发现过强电场,是因为高空根本没有强电场。在美国快城南达科他采矿技术学校工作的闪电模型师约翰?海尔森说:“我们所做的看不见强电场的测验越多,我们错过它们的机会越少。” 几年以前,闪电科学家开始寻找其他可能引发空气电离的方式,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假设:宇宙射线。它们是接近光速直冲太空的高能粒子,每秒钟数以千计的高能粒子轰击每平方米的地球大气层,很多宇宙射线都仅仅是银河间的穿行。1992莫斯科P.N.Lebedev物理研究所的亚历山大和古列耶维奇提出一种假说,认为宇宙射线可能形成了闪电。 当一道宇宙射线冲击地球的大气时,它可以撞击到空气分子,使之电离,并生成一种极高能量的电子。在靠近一个暴雨云中的电场中,这种电子可以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就撞击和电离其他的空气分子。然后在系列反映中产生出越来越多的电子。这种接下来的电子雪崩能够电离空气,允许电荷流动。古列耶维奇称这种理论为“逃逸崩溃”(runaway breakdown)。这种理论最初被认为是相当不入流的,但由于缺乏其他的解释,现在已经变成了主流。该理论的主要优势就是它并不需要一个很大的电场去启动——大约每米300千伏,和一般暴风云中的测量到的电场强度类似。而接近光速的运动电子可以散发出如x光或伽马射线一样的高能辐射,这给验证这个理论提供了一种途径。
【文学】§形而上§ 形而上Metaphysical  形而上: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新闻】§南极远古细菌随融冰解冻 可能释放超级病毒§ 南极融冰可能释放远古超级病毒美国科学家发现,冰冻了数百万年的南极大陆并非纯净无瑕,里面包含有许多史前细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有融化之势,迟早有一天会释放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重庆晨报9月28日报道 据英国《独立报》27日报道,冰冻了数百万年的南极大陆并非纯净无瑕,里面包含有许多史前细菌,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的冰雪开始融化,许多古老的细菌、病毒也随之解冻。南极发现远古病菌美国科学家发现,南极冰川之下并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贫瘠:来自新泽西州的微生物学家在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冰雪天地中偶然发现尚有冰冻数百万年之久仍然存活的微生物。研究小组成员、来自拉特各斯大学的凯·拜尔多博士在死亡谷冰川表层下数米处提取到了DNA,更令人注目的是,还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成功。他说,“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微生物并完成细菌培养的最古老的冰层。”发现这一古老的可繁殖基因物的意义非常重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有融化之势,迟早有一天会释放病原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更为现实的是,这一实验将有助于人类了解进化过程,以及研究如何让生命在其它星球上生存。因为这些生物体产生于八百万年之前,甚至比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还要早4百万年。尚未发现病原体科学界认为该发现“意义重大”,科学家认为,一旦因地球变暖,古老细菌物种融入海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拜尔多博士说,海洋细菌和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比陆地上发现的要小得多,“可以想见类似融化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他说,“我们并未发现任何病原体,只是发现了与普通环境细菌相类似的生物体。”致病可能性不高专家们敏锐地指出,即使发现有古老病原体外泄,也不一定足以致病,这些病原体应与其原有的“目标”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致病效果,而后者实际上早在数百万年前就已消亡了。无论冰川何时融化,都会给海洋带来大量的含遗传基因的物质。细菌也能与外在DNA结合产生新的物质。这是微生物获取新生存机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南极冰川的融化有利于循回微生物的进化过程。
【新闻】§冰川加速消融意味着冰湖洪水等灾害§ 从水多到水少  冰川加速消融,对当地人意味着冰湖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于良璞说:“这几年冰川消融比较快。融化形成了许多冰湖。以前可没有这么多。”  这些冰湖对于下游村庄来说,无疑是头顶着雪水过日子。  几十年来,喜马拉雅一带有12次冰湖溃决的先例。  “近50年发生的灾害是以前的好几倍,融水在短时间会比较多,但长期会出现干旱的趋势。  灾害增多,冰湖溃决。  1990年代冰湖溃决比较大,当地交通断了半年。”施雅风院士说,“冰川消融后退,对河流水量的补给增加,对西北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干旱区的供水、灌溉、畜牧业发展都有利,几十年或者数百年以后,冰川很小或消失,这个作用就没有了。”  2005年,绿色和平和中科院寒旱所在黄河源地区考察,拍摄到了阿尼玛卿山脚下的一个冰湖。  这是由滑落的冰川与冰碛物阻塞河道形成的壅塞湖,大约横向5公里、纵向3公里。考察队离开后三个星期,这个不断扩大的新湖就发生了溃决,三百头牛羊被冲走,道路桥梁被毁,所幸无人伤亡。  2007年5月,在对珠峰及黄河源地区进行3次实地考察后,绿色和平组织得出了如下结论:“珠峰高海拔地区是中国同期升温最显著的区域,由于气候变暖,迅速消融的青藏高原冰川会增加河流来水量,但几十年后就将转变为河流水位下降。  这意味着中国西南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将面临水资源短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灾难。”  绿色和平呼吁,只有全世界采取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冰川快速退缩的趋势才能得到缓解,这样才能使中国乃至亚洲数亿人口免受断水之忧。  气候变化会带来很多不能预知的事情发生,如洪水、干旱、强对流天气等超乎寻常的气候变化。  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等呼吁:“深入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过程、程度、长期趋势、可能后果以及对其他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已成为科学界必须回答的问题。”  刘时银介绍,为查清近二三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冰川资源的变化情况,我国已开始第二次冰川资源调查。
【新闻】§达芬奇名画失窃4年后被寻获 估价6500万美元§   英国警方寻获4年前在苏格兰一个城堡遭盗窃的达芬奇名画《圣母玛利亚与亚恩温德》(Madonna with the Yarnwinder),并且逮捕了3名英格兰男子和一名苏格兰男子。  英国警方前天突击苏格兰格拉斯哥的一个地点,找到了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这幅作品。《圣母玛利亚与亚恩温德》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布的全球10大最珍贵失窃艺术品之一,其价值估计高达6500万美元。警方说,专家已经证实,他们寻获的是在2003年8月,从苏格兰南部的德拉姆兰里戈堡遭盗窃的达芬奇名作。当时,两名乔装成游客的盗贼制服了一名导游,把在城堡内展示的《圣母玛利亚与亚恩温德》从墙上取下,然后逃之夭夭。德拉姆兰里戈堡是苏格兰最重要的文艺复兴建筑物,属于当地最富有的地主之一巴克卢公爵,所展示的艺术品是英国最珍贵的私人收藏之一。《圣母玛利亚与亚恩温德》是巴克卢家族珍藏了200多年的艺术品。巴克卢公爵九世刚在一个月前逝世,无缘见到寻获的名画。领导这次调查行动的探长达格利什说,苏格兰警方和全国罪案机构是在公众的协助下,成功找到这幅油彩画。这幅画作画的是圣母玛利亚膝上坐着年幼的耶稣,耶稣手上还拿着一个十字架形的卷线轴。达芬奇在1500至1510年绘制的这一场景有多个版本,这是其中的一个。一些学者指出,这幅画可能是达芬奇的助手画的,不过苏格兰专家说,画作中的圣母玛利亚和圣婴都是出自达芬奇的手笔,画作的整体设计相信也是源自于达芬奇。
【研究】§美军在伊拉克单兵作战装备§ 1. 帽、头盔: 奔尼帽——可以提供防晒,保护头部(小量),花色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普遍使用“三沙”,海军陆战队有使用新型数码迷彩的 头盔——主要作用是用来保护头部,防撞。有MICH、PASGT(也就是俗称的M88)、Pro-tec 等,多使用迷彩盔罩 2. 风镜: 有X-500, X-800, JT-teah 风镜, SWDG , WileyX等多种型号 3.BDU BATTLE DRESS UNIFORM,也就是作战服,一般为三沙迷彩,也有数码迷彩 4. 手套 大部分美军都使用Nomex 抗火手套 5.战斗背心(携行具) 主要为 Molle 2 (Moduler Lightweight Load-Carrying Equipment 2) , LBV2已经较少使用。注意!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战斗背心绝大多数为丛林迷彩 6.防弹背心 OTV(Outer Tactical Vest),也有携行功能,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与Molle 2同时使用。同样也大多为丛林迷彩 7. 手枪套 主要为Safariland 6004, Bianchi M12 ,Eagle SAS MkIII等 8. 作战靴 主要为黄色沙漠靴,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有区别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全套单兵装备包括防风眼镜、带迷彩罩的防弹头盔、沙漠迷彩作战服、防弹背心、野战背包(内装防化服、补充弹药、食品、水和其他给养等等)、急救包、M4步枪(包括M68瞄准镜、2个共30发的子弹夹、手电筒以及多用刺刀)、手榴弹弹带(携带6枚手榴弹)和沙漠作战靴。 由于担心伊军使用生化武器,此次参战美军每人都配发了一套防化服。这种防化服由防毒面罩、风帽、贴身裤子、上衣、手套和胶靴组成,总重约4.5千克,可以有效防护来自生化武器的攻击,且可多次洗涤。但是,这种防化服本身也存在不少缺点,使用时如果将带子系紧,再戴上防毒面具,衣服内部便会密不透气,感觉十分难受。在伊拉克沙漠地区的酷热高温条件下,士兵长时间封闭在防化服中,会增加其体力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对作战效能和士气都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美军特种部队的全套单兵装备包括夜视仪、防弹头盔、野战背包(内装补充弹药、食品、水和其他给养等)、防弹背心、沙漠作战服(以褐色为主的迷彩服)、急救包、M4步枪(包括M68瞄准镜、2个共30发的子弹夹、手电筒和多用刺刀)、手榴弹弹带(携带6枚手榴弹)、护肘、护膝带、作战手套、三防面具和沙漠作战靴。由于头盔上装有夜视仪,这套装备更加适合美军特种部队士兵在夜间实施突袭作战。
【经济】§贸易顺差§ 究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对外贸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较系统地载有表明出口和进口的数字统计,大体可反映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一国对外贸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进口等情况,分别构成贸易顺差、贸易逆差或贸易平衡。 1 .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贸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 “ 入超 ”,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一国政府当局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3 .贸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纵观世界各国 ( 地区 ) 政府的外贸政策实践,这种现象并不多。一般来说,一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应设法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此举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贸易顺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军事】§进入部队怎样能当个特种兵§ 特种部队的士兵一般都是在部队中副班长以上的军政素质优秀的官兵中选拔的,据说每年的新兵招兵都会有一定的名额(有人在新兵招兵过程中直接被选拔为特种人员) ,但是目前国内的特种部队也就那么几个,每年都是从不同的地方招新兵,中国这么大不一定就去到你们那,看你运气了。 武警部队的特警只从武警部队官兵中招取,特警的选拔要求是每年全军年终考核前,到各个部队去看,挑选成绩优秀、身高一米七五以上、 副班长以上的士兵(士官)。录用的官兵大部分被选拔到武警北京特警学院,进行培训学习,毕业之后有的留到北京特警学院作战大队,大部分被分到各省一级的特警部队作为训练、作战骨干。 我军各军区都配有直属的特种大队(团),各集团军配有营一级的特种部队,师配有连一级的特种部队,此外,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武警特警部队也属于特种部队。解放军特种部队侧重于侦察、野战、渗透、敌后偷袭、刺杀等特种任务,海军陆战队侧重登陆训练;武警特警部队多侧重于围捕、解救人质、反劫机、反恐怖等的训练。 要想成为有“军中精英”之称的特种部队中的一员并非易事,各国在挑选特种部队队员时都有极为严格的标准,中国特种部队当然也不例外,一般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忠诚不二:特种部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是成为特种部队队员的首要条件。这也是特种兵在作战中具有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和英勇战斗精神的思想基础。有了它,队员才能在执行任务中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 军中精英:正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肩负特殊使命的特种部队队员都是百里挑一的军中精英,要想成为一名特种队员,首先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职业军人素质的军人。中国特种队员几乎都是从最好的部队中精选出的尖子,在进入特种部队前,都有一定的部队生活经历,掌握必要的军事专业技能,有的甚至还有实战经验。当然,担负不同特种作战任务的特种部队在选拔队员时,也有自己的专业侧重。像媒体报道的中国“飞龙”特种大队,其成员绝大部分就是从侦察兵部队选调的。 绝对强悍:从地理上看,波浪滔天的大海、峰峦耸立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平原、凶险莫测的密林都可能是特种作战战场;从气候上看,特种队员应能在酷暑严冬、风雪雷电中不分昼夜地连续作战;从作战技能上看,特种队员要能适应空降、机降、泅渡和徒涉等作战要求;从生存环境上看,特种队员要能在水断粮绝、孤立无援的环境中,通过利用当地资源确保生存。这些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对特种队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必须具有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持久的忍耐力,能最大限度的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 智力高超:特种部队成员往往在敌人心脏地带实施短促而高风险的作战,面临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军事和心理压力,没有过人的智力就难以顺利遂行作战任务。一名特战队员不仅要学会射击、格斗、刺杀和爆破技术,学会照相、窃听、通信、泅渡、滑雪、攀登和跳伞技术,学会警戒、侦察、搜索、捕俘、营救等技战术技能,还要掌握一些疾病的防治,可食野生动植物的辨别知识,掌握预定作战地域语言、风俗等,这些没有较好的文化水平和理解力是难以实现的。 以上只是入门条件,进入后将面临更严酷的训练,面临层层淘汰的可能。 选拔一名特种兵,体能是基础,其要求是:一天之内要完成下列课目。 负重长跑25分钟内跑完5公里; 做单双杠一二练习各200个以上; 400米障碍不超过1分45秒; 投掷手榴弹数百次,每次须超过50米; 一分钟内,俯卧撑100个或70斤杠铃手推60下。
【建筑】§各式建筑§ ๑۩۞۩๑波斯建筑๑۩۞۩๑公元前6~前4世纪,波斯帝国国势强盛。波斯建筑继承了两河流域的传统,汲取了希腊、埃及等地区的建筑成就,又有所发展。新都波斯波利斯建于公元前518~前460年。宫殿建在依山筑起的平台上,台高约15米,长460米,宽275米。北部为两座仪典大殿,东南是财库,西南为王宫和后宫,周围有花园和凉亭。布局规整,但整体无轴线关系。  宫殿主要用伊朗高原的硬质彩色石灰石建造。正面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阶。台阶两侧墙面刻有浮雕群像,象征八方来朝的行列,适应大台阶的外形,逐级向上,与建筑形式协调统一。(见彩图波斯帝国波斯波利斯宫殿台阶浮雕带,公元前6~前5世纪)  两座仪典大殿平面都为正方形,石柱木梁枋结构。前面一座为薛西斯一世接待殿,76.2米见方。殿内有石柱36根,柱高19.4米,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12,柱中心纵横间距均为8.74米。大殿四角有塔楼。塔楼之间是两进柱廊,高约为大殿之半。大殿开高侧窗。西面柱廊为检阅台,可以俯瞰朝贡的外国使节支搭的帐篷。另一大殿为大流士百柱殿,68.6米见方,有石柱100根,柱高11.3米。两座大殿结构轻盈、空间宽畅,在古代建筑中是罕见的。宫殿外墙面贴黑白两色大理石或琉璃面砖,上作彩色浮雕。木枋和檐部贴金箔。大厅内墙满饰壁画。石柱上的雕刻精致。覆钟形柱础刻花瓣纹,覆钟之上为半圆线脚。柱身有40~48条凹槽。柱头由覆钟、仰钵、几对竖立的涡卷和一对相背而跪的雄牛像组成。大流士百柱殿复原图
【建筑】§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科学】§庞加莱猜想§ 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是在1904年发表的一组论文中提出这一猜想的:“单连通的三维闭流形同胚于三维球面。”它后来被推广为:“任何与n维球面同伦的n维闭流形必定同胚于n维球面。”我们不妨借助二维的例子做一个粗浅的比喻:一个无孔的橡胶膜相当于拓扑学中的二维闭曲面,而一个吹涨的气球则可以视为二维球面,二者之间的点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橡胶膜上相邻的点仍是吹涨气球上相邻的点,反之亦然。 庞加莱猜想和黎曼假设、霍奇猜想、杨-米尔理论等一样,被并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2000年5月,美国的克莱数学研究所为每道题悬赏百万美元求解。100多年来,无数的数学家关注并致力于证实庞加莱猜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瑟斯顿教授因为得出了对庞加莱几何结构猜想的部分证明结果而获得菲尔兹奖。之后,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在这个猜想的证明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03年,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更是提出了解决这一猜想的要领。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2006年6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这一猜想。运用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的理论,朱熹平和曹怀东第一次成功处理了猜想中“奇异点”的难题,发表了300多页的论文,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上述证明过程仍需经过一到两个月的检验和其他国家的数学家们的分析。) 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以专刊的方式,刊载了长达300多页、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长篇论文。 这一证明意义重大,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研究三维空间,对物理学和工程学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