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使者666 和谐使者666
你好我好都好,你帮我帮互相帮!
关注数: 288 粉丝数: 223 发帖数: 6,960 关注贴吧数: 17
牛郎织女邮票与七夕节 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的以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为题材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将于8月16日即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民间的“七夕节”期间在全国发行了,此次发行的邮票一套四枚,分别是“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另外发行小本票。此前,已经发行的民间传说系列邮票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董永与七仙女》、《柳毅传书》。《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图案具有中国传统剪纸和皮影的艺术风格,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故事演绎在方寸之上,展现出艺术家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一个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年轻人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还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来已久的《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织女”、“牵牛”二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中,汉代、南北朝时期都有文字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并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传说,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 虽然“七夕”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但真正最先发行七夕节邮票的国家却不是在中国大陆。最早的牛郎织女邮票是1981年8月6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七)由中国台湾省发行得《中国童话邮票——牛郎织女》邮票,这套邮票也为四枚,用中国画、水彩画和卡通画相结合的构图手法,展现了“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中的“老牛报信”、“留衣结缘”、“天河永隔”、“鹊桥相会”四个重要情节。而最早的七夕主题邮票则是香港邮政于1994年6月8日发行的《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构图,其中的第3枚邮票即为“七夕”,主图为中国传统年画“鹊桥相会”,表现了牛郎和织女于七夕之夜来到鹊桥之上团聚的情景。   1997年为庆祝“中国丁丑年新年”,非洲西部的加纳共和国发行了《中国牛年——牛郎与织女》邮票一套9枚,成为迄今最完整表现“牛郎织女”故事的邮票。全套呈九方联小版张形式,采用中国传统剪纸构图,边纸图案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剪纸图,并有“牛郎与织女”汉字,下方有英文故事概述;九枚邮票则是剪纸连环画,一图一事,并有中文票名,依次为“人牛相依,老牛作媒”、“男耕女织,美满姻缘”、“牛死遗言,取皮应急”、“醉还仙衣,织女返天”“担挑儿女,覆皮力追”、“王母划河,仙人永隔”、“痴心干河,情感动天”、“喜鹊搭桥,七夕相会”。这套邮票被誉为枚数最多的牛郎织女专题邮票。 而中国大陆发行的第一套与“七夕”相关的邮票是在2008年的8月7号发行的一套《牛郎织女》个性化邮票,当天也正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邮票共8枚,由北京邮票厂印制。邮票主图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附票为牛郎织女风景名胜区图,附载“牛郎织女”瓦当印记。   现在,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牛郎织女》邮票就要和我们见面了,她的发行圆了许多集邮者的梦想,让钟情中华传统文化和研究专题集邮的人们欣喜不已。但在邮票发行之前,关于此套邮票的原地之争却让人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口舌,其实民间传说也仅是传说而已,就如同神话故事,一个本不存在的事物,只是寄托了善良的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大可不必争论不休。而最让集邮者牵挂的倒是邮票本身,是否用了最有效的形式和手法表现了一个传承千年的最美丽动人的故事。 首先,我以为既然是民间传说系列的邮票,就应当和前几套同题材邮票的表现风格在总体上保持一致性。但恰恰相反,这套邮票采用了皮影的人物造型特征、剪纸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在风格上和整个系列格格不入,倒是与《木兰从军》邮票十分地相似,虽然我也很喜欢剪纸和皮影这些艺术形式,可用在这里却不够恰当。反映和表现牛郎织女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比如年画、连环画、剪纸、卡通、瓷器、浮雕、戏曲等艺术形式,过去的、现在的,有许多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供我们借鉴,难道设计者和邮票评审人员就不能欣赏比较或者听取更多人的意见。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墨浪先生(原名王肃达)的《牛郎织女》连环画遗作,无论是人物刻画、环境描绘,还是线条勾画、色彩渲染,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堪称经典之作,如果从中选择四幅作为邮票图稿,该有多好啊! 其次,每枚邮票的名称也不够严谨。票名一共16个字,第一个字就用了“盗”字,让人不免产生误解和反感,这不是在贬低牛郎哥吗?!我们无论是从传说故事的本身,还是欣赏其他几套同题材邮票,都没有用上这个贬义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化渊源流长,汉语言文字浩若烟海,我们为何不从中选定一个恰当的词汇呢?!比如“取衣结缘”、“藏衣结缘”等等,不就是具有人性化和充满情趣性的图名吗? 再次,这套邮票的设计也借鉴了汉画像石的造型特征和构图风格,在第二枚邮票上表现的更加突出,我们可以从《汉画像石》邮票中找到其踪影,但我觉得牛的造型不够到位。而且设计者为了画面构图的需要,将这一枚的邮票铭记置于上方,也使得整套邮票很不协调。其实,设计时完全可以将构图的上下位置对调一下,织女的方向变为面向右方,如此这般,不仅能使画面气氛比较和谐,也便于邮票铭记在下方的设置。 此外,第三枚和第四枚邮票中都少了本不该缺少的人物元素,虽然画面简洁了,但在表现传说主题和深化故事内涵上失去了更多。本套邮票采用了红、蓝、黑三种颜色,总给人一种另类的感觉,构图看似简单,但色彩依然花哨。我认为从这套邮票现在的设计手法来看,就不必用这样对比强烈的鲜艳之色。   以上观点是我在解读这套邮票时的一些认识,也有不少是众多集邮者的共识。这些问题或瑕疵的存在,归结到一点,根源就是邮政和邮票设计发行体制的问题,是不能真正开门办邮政的问题。
六一儿童节祝小朋友们节日愉快—-转《卖火材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 圣诞节前夕。 天 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已经中午了,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她又饿又冻地向前走,雪花落在金黄的长发上。她走到一幢楼房的窗前,朝里张望。啊!屋里那棵圣诞树多漂亮啊,一位母亲正和两个孩子在玩耍,那孩子该多幸福啊,桌子上还点着许多彩色的蜡烛,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她最喜欢那些红色的蜡烛,在桌上格外显眼。 看到这里,小女孩想起了她的祖母和妈妈,她们最疼爱她,可是,她们都去世了,想着想着,小女孩哭了。 哭着哭着,她又走上了大街,突然,“轰隆”一声,一辆马车经过,差一点将她撞倒。 马车飞一样跑过去了,小女孩的身上沾满了泥水,而且拖鞋也丢了,她只好赤着脚,在雪地里喊着: “火柴,谁要火柴。”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让它燃烧。 “哧!”火柴燃烧了,象一杂温暖、光明的火焰,小女孩觉得象坐在火炉旁一样。火烧得那么欢,那么暖,那么美!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小女孩刚刚伸出她一双脚,打算暖和一下时,火焰忽然熄灭了。火炉也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中只有烧过的火柴。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发出了光。 墙上有亮光照着的那块地方突然变得透明,象一片薄纱,她可以看到房间里的东西,有馅饼,有烤鹅,更有趣是的,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出来了,它的背上插着刀叉,正在地上走着呢,一直向小女孩走过来。她伸出手去,火柴又熄灭了,她摸到的是冰冷的墙壁。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色的光焰。 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 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进老祖母的怀抱。 “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 火柴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照得周围比白天还要明亮,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越飞越高,真的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请欣赏我最爱的一篇古文——前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