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小岛 海之小岛
关注数: 635 粉丝数: 3,115 发帖数: 33,542 关注贴吧数: 82
阜宁部分老地名的由来 阜寧《阜寧縣志》中述及阜寧縣地形時有“岡阜”一詞。從羊寨、北沙向南越射陽河到喻口附近,均有天然沙崗就是所謂的“岡阜”。據清朝學者蕭爽所撰《永憲錄》記載,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縣時“阜寧”之稱,得名於土阜,即取土阜民寧之意。 1. 益林西南鄉的水旱碼頭——益林鎮之名,可追溯自明朝末年,因避流寇之亂,有蘇州人陶益林流遷到此(當時屬山陽縣),地以人名,並漸成當地望族。至今陶姓族人,仍佔全鎮人口近半數,故有益林的桃子吃不得之諺。 2. 東溝古稱“軋東溝”。民間傳說後周柴世宗當年推車經過此地,由西向東將地面軋成一條溝,稱軋東溝。該河穿陸家橋過東溝鎮匯入射陽河。故該鎮因河而得名東溝。 3. 溝墩古稱溝灣墩。溝,指“戴溝”,此溝上的戴溝閘蓄淡禦鹵,為鹽城到阜寧歸海六閘之一,後來拆閘向東疏浚後,戴溝才改稱海河。灣,指街西的石灰灣和街東的雞嘴灣。石灰灣有一土墩,墩下的泥土頗為罕見,取之補破漏小船,似桐油石灰般堅固,因而得名“石灰灣”。街東有“雞嘴灣”,河水經溝墩大橋向東流45度折灣形如雞嘴。墩,是指溝墩街的明朝抗倭遺跡——南北兩大烽火墩。這就是“溝灣墩”命名的由來,後人就簡稱該鎮為溝墩。 4. 羊寨唐初秦王李世民率軍東征,即在此安營扎寨。元末當地豪紳羊成父子揭竿而起,自立“東海王”,建立南北二寨作為根據地,後與鹽民起義軍張士誠部聯合,扼守古黃河下游地區,反抗蒙元朝廷,威震一方,羊寨由此而得名。 5. 合利古稱蛤蜊港,明代射陽河的入海口,闢鄉後取諧音稱為合利。 6.三灶當年的鹽灶所在地,該鎮境內還有十灶、九灶、七灶、頭灶及小灶等先民們煮海取鹽而遺留的地名。 7.馬家蕩據說明初出生在馬家莊的蘇北名士馬良,漫遊途經鎮江,恰逢金山寺的和尚化緣募捐,準備復修金山寺,素有豪俠之氣的馬良,在上緣簿上赫然寫下“馬良獨修金山寺,不用江南一鍬土”的豪言壯語,其氣概壓倒了江南半邊天。為了這項龐大的工程,馬良罄盡家產,賣妻鬻子,最後淪為乞丐。但馬良終於實現了他的諾言,金碧輝煌的金山寺屹立在長江邊上。馬家莊因為馬良運走了家鄉的泥土成了一片湖蕩,故今人稱之馬家蕩。 8. 停翅港陳集鄉停翅港——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所在地。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和洪學智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在此領導華中和蘇北的抗日鬥爭。傳說停翅港村中有一個方圓十多畝的大池塘,其中有一土墩,面積約一分地。某天,從西北方飛來一隻鳳凰,在天空盤旋一圈後降落在土墩上,稍憩片刻後,即向東南方向飛去。當地人認為“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為吉祥之兆,遂將村名定為停翅港,並稱土墩為鳳凰墩。 9.專榆村施莊鎮專榆村因為有一株聞名遐邇的百年古榆而得名專榆村。這株古榆屬鑽天榆,已有150餘年曆史,挺拔參天,主干高21米,樹幹直徑1米。兩層樹冠,上層小,下層大,酷似一座空中樓閣,覆蓋面積達196平方米,已被載入《江蘇風物誌》。百年古榆,歷經坎坷。1946年,駐田舍的還鄉團欲砍榆樹構築工事,我聯防隊員勇敢地對敵作戰,保住了古榆。文革時“造反派”紅小兵們幾次雲集樹下欲破四舊毀古樹,均因當地人的保護才使古榆倖免於難。 10.沙墩先民用來防止海潮的避潮墩,俗稱“救命墩子”。一旦海水倒灌,附近居民扶老攜幼,奔赴高墩,以待潮退,而免漂流。所以環墩之地,往往形成鄉鎮村落。所在地方,則以墩名稱之。而為沙質高墩的沙墩就因此而得名。沙墩地處老阜寧大橋南側,又稱沙浦,是鹽阜地區最大的一支劉姓宗族——“沙浦劉”遷居阜寧後的祖居地。 11. 豐墩三灶鎮豐墩初中校園內有一土墩,名喚豐賜墩。因歲月的磨損和人為的因素,目前高不過三丈,為一圓台體。墩上建有一座“範公亭”,為舊時蘇北的捍海堤——範公堤的最北端。相傳,一次海嘯後無辜灶民溺死者無數。有一豐收大神略施法術,賜給當地祁氏族人一座方圓百米、高約五丈的避潮墩。從此灶民安居樂業,五穀豐登。因土墩為豐收大神所賜,故稱“豐賜墩”。明朝時蘇北沿海地區常遭倭寇登岸侵犯,此墩又起到烽火示警作用,故也被稱為烽火墩或煙墩。1958年至1980年間,駐阜空軍某雷達部隊曾建雷達於墩上,高瞻遠矚而成為黃海前哨的“千里眼”,故豐賜墩又被稱為“軍墩”。 12. 跨馬石巷東西長三百餘米,舊城改造前居住著三兩百戶人家。傳說唐代傳奇將軍薛仁貴從淮河尾閭——北沙港乘船征東(征戰高麗)前,就是腳踏巷中的一塊巨石跨馬後直奔戰場而去而得名。 13.沿崗路老阜寧城有一條由北(三灶鄉)向南注入射陽河的沿崗河,古稱鹽河。古時用來將灶下(三灶等鹽灶)所生產的吳鹽運送到鹽市口,進而通過串場河轉運到江南等地。這條河上架著一道石拱橋即通濟橋,俗稱“三官殿橋”,橋址在阜城東巷口東首。1993年改造老沿崗河(即鹽河),下留排污水道,填平後成為目前的沿崗路。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