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stone_83 powerstone_83
关注数: 46 粉丝数: 60 发帖数: 2,187 关注贴吧数: 31
我们反民科的方法有问题 刚才看到一个吧友说,要把“民科”从肉体上消灭(这里的民科当然不是真正的科,而是我们熟悉的在民科吧不遗余力宣扬自己理论的那种人)。我承认“民科”有时候的言行确实是到了让人咬牙切齿的程度。但是因为反民科已经走上偏路,才会导致需要“消灭肉体”的错觉的产生。 长久以来,我们对民科表现出的是不屑,嘲讽,鄙视。这跟他们的理论的荒谬程度相关。但是我们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跟了一个很牛很牛的老板,但是他每天只会对你咆哮,把你说得一文不值,你还会对他有多少好感(除了有受虐倾向的)?同样的道理,反民科的通常比民科多学很多知识,但是因为长期的挖苦,鄙视,让民科已经把反民科的放到自己的对立面。无论反民科的怎么说,都不可能被民科接受了。 反民科不是要反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反民科的无知狂妄,反民科非科学态度。反民科最根本,最彻底,也是最困难的,就是要让民科明白自己的“研究”其实毫无价值,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根本不是在正确的态度研究科学。但是反民科对民科的态度已经排出了这种可能性。民科已经不会再接受来自他们团体意外的任何意见,因为提出意见的都是被他们认为是敌人的人。 所以,现在不管怎么反民科,都不会有任何有益的效果了。而只是满足人对人不怀好意的快感。本来,只要民科接受了足够的教育,他们是不会走上这条路了。现在他们只能在自己的邪路上越走越远。也许民科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若干年后,等高等教育普及以后,民科群体会逐渐消退,灭绝。
万物皆数 “万物皆数”是毕达格拉斯学派的一句名言。2000多年来,有无数的事实印证了数学在科学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数学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所需的工具,而是作为理论的本质而存在;人们对数学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解决问题或者描述一个理论,而是放手让数学去支配一个领域,而且人们这样做往往是有丰厚的回报的。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说明数学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的。 第一个例子是牛顿第三定律。这个定律非常简单,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只要你对力有概念,你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归纳出这个概念。描述这个定律的数学也出奇的简单。至此,数学完全处于仆从地位。后来,人们发现,牛顿第三定律只是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推论。动量守恒定律藏得更深一些,但是要描述它仍然简单。人们的认识加深了,数学的地位看似也略有提高。再后来,Nother定理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动量守恒定律其实是空间平移不变性的推论。什么是空间平移不变性呢?简单的说在空间各点物理规律是相同的。这是比动量守恒更加本质的原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发现,不仅仅是动量,所有的守恒量都和一个对称性相连系。这时候数学终于爆发出它的威力,而人们的认识也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直到今天,研究对称性在物理学,特别是基础的粒子物理学中起支配性作用。 第二个例子是量子力学的建立。从20世纪的第一年开始(或者应该是19世纪最后一年),量子效应开始走近人们的视野,差不多25年后量子力学才得到完善。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量子力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波尔的老量子论;二是薛定厄,海森堡和狄拉克发展的量子力学。老的量子论结合对原子谱线的观察结论,提出一些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得到一些定量的结果;量子力学则是大胆的把物质当作波(德布罗意),用波动方程算出运动规律(薛定厄)。而在波动放出出现的同时,海森堡通过他的矩阵力学研究量子力学也取得了成功。但是在认识上,矩阵力学和波动方程的出发点是完全矛盾的世界观。这个时候,就又到了数学出来一统天下的时候了。狄拉克通过希尔伯特的表象变换理论,把波动力学也好矩阵力学也好统统收入麾下。狄拉克是数学和物理的怪才。他推导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用的是和别人完全不同的思路,通过引入矩阵代数代替开平方根。这种数学上的神来之笔往往能打开另外一片天空。果然,电子的自旋第一次得到合理的解释。两年后,人们首次发现反粒子:正电子。 说完量子力学,第三个例子立刻跳进了我的思绪:量子场理论。量子场论起源于一个经典问题:谐振子。这个问题用薛定厄的波动方程可以完美求解(也就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1926年海森堡泡利等人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篇论文中,动量和空间位置被做了线性组合,变成一套新的算符。这套新的算符可以异常简洁地描述系统的状态。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把这种技术用于其他的波动场方程,比如电磁场,量子场论就这么应运而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一次清楚看到,人们是因为数学而发现物理学的一片新大陆。 说了3个例子,我想数学在物理学中是如何运作的,已经可以帮助人们略知一二。最后我想说一点,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数学原理的追求会激励人们一直进行探索。我们知道标准模型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人们还对它不满意,因为貌似它还不够简单。05-06年的时候,我曾听过两次Gross(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报告,两次报告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都是关于现代物理的未解之谜。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问为什么标准模型为什么是3代轻子,三代夸克,不多不少。我敢说,如果没有第四代轻子和夸克的发现,“3”在物理学家心中会一直是个迷一样的数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