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2019😁 wyx812556963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94 粉丝数: 812 发帖数: 45,045 关注贴吧数: 11
年内即将量产,希望近在眼前 新华社武汉4月11日电(记者陈俊)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芯片生产机台11日正式进场安装,这标志着国家存储器基地从厂房建设阶段进入量产准备阶段,我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将于年内量产,从而填补我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 目前,我国通用存储器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国家存储器基地于2017年成功研发我国首颗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这颗耗资10亿美元、由1000人的团队历时2年自主研发的芯片,是我国在制造工艺上最接近国际高端水平的主流芯片,有望使我国进入全球存储芯片第一梯队,有力提升“中国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据介绍,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2016年由紫光集团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科投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240亿美元,项目一期总产能将达到30万片/月,年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今年10月设备将点亮投产,预计2019年底64层闪存产品将实现爬坡量产。未来十年,紫光集团计划至少还将投资1000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年投入100亿美元,进一步拉近我国在高端芯片领域与先进国家的距离。 消息来源:新华网
T1000已突破并投产,实现百吨级产能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复神鹰传来喜讯,T1000级碳纤维工程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全自主研发的百吨级T1000碳纤维生产线实现投产且运行平稳。这一消息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特大喜讯,之前只有美日可以制造的T1000,被我国掌握,所谓的封锁就在一瞬间被打破。 中复神鹰从2015年启动干喷湿纺T1000级碳纤维的研发,于2016年实现了中试技术,通过工程化技术攻关,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最终在今年实现了T1000百吨级生产能力。其实,2016年,这家企业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正式开车,实现了高端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此次T1000新成员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中国碳纤维种类体系。碳纤维的优异性能,目前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国际空间站、先进卫星等装备系统中被大量应用。采用高性能碳纤维材料,会为装备带来20-25%的性能提升。对我国而言,碳纤维复合材料是J20实现高隐身性能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材料,也是我国“利剑”隐身无人机的必备材料。在航空领域,我长征系列火箭的减重就依赖碳纤维的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质量每减少1千克,射程就可增加16公里。我国弹道导弹以及防空导弹射程也可以通过使用碳纤维材料而获性能的跃升。由此看来,碳纤维材料的重大突破,必然会为中国武器的研发带来新的热潮。 目前,我国已系统掌握了T700级、T800级千吨级技术和T1000级百吨级技术。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将会极大的促进国内军事工业的发展,更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将会逐渐呈现在国人面前。(利刃/张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ifeng.com%2Fa%2F20180320%2F56883001_0.shtml&urlrefer=a73985e9373221f073f54c6ce68070e8
T1000已经突破并投产,实现百吨级产能 近日,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复神鹰传来喜讯,T1000级碳纤维工程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全自主研发的百吨级T1000碳纤维生产线实现投产且运行平稳。这一消息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特大喜讯,之前只有美日可以制造的T1000,被我国掌握,所谓的封锁就在一瞬间被打破。 中复神鹰从2015年启动干喷湿纺T1000级碳纤维的研发,于2016年实现了中试技术,通过工程化技术攻关,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最终在今年实现了T1000百吨级生产能力。其实,2016年,这家企业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正式开车,实现了高端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此次T1000新成员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中国碳纤维种类体系。碳纤维的优异性能,目前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国际空间站、先进卫星等装备系统中被大量应用。采用高性能碳纤维材料,会为装备带来20-25%的性能提升。对我国而言,碳纤维复合材料是J20实现高隐身性能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材料,也是我国“利剑”隐身无人机的必备材料。在航空领域,我长征系列火箭的减重就依赖碳纤维的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质量每减少1千克,射程就可增加16公里。我国弹道导弹以及防空导弹射程也可以通过使用碳纤维材料而获性能的跃升。由此看来,碳纤维材料的重大突破,必然会为中国武器的研发带来新的热潮。 目前,我国已系统掌握了T700级、T800级千吨级技术和T1000级百吨级技术。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将会极大的促进国内军事工业的发展,更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将会逐渐呈现在国人面前。(利刃/张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ifeng.com%2Fa%2F20180320%2F56883001_0.shtml&urlrefer=a73985e9373221f073f54c6ce68070e8
EAST的关键调控技术取得突破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团队孙有文研究员课题组,在EAST上利用三维旋转磁扰动场控制偏滤器靶板热负荷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结果日前发表在聚变领域期刊《核聚变》上。通过与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研究团队合作,课题组将这一结果在美国的DIII-D装置上进一步拓展到旋转加混合扰动模式的磁扰动场研究,日前相关结果发表在《等离子体物理学》上,并被第59届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会议作邀请报告。 偏滤器靶板热负荷控制是未来磁约束聚变堆装置如ITER(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计划)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外加磁扰动场已被证实可以对边界局域模实现弱化或抑制,从而有效缓解边界局域模引起的瞬态强大热负荷对偏滤器靶板的冲击。与此同时,如何减弱三维场带来的环向非对称的局域靶板热流累积效应,仍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未解难题。 课题组通过采用环向旋转的外加磁扰动场在EAST上开展边界局域模控制实验研究,发现磁扰动期间靶板上的粒子流分布出现环向非对称的分裂结构。这一结构随着旋转的磁扰动场沿靶板环向同步旋转,证实了这一控制手段的有效性。通过磁扰动谱型扫描,发现在保持抑制效果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分裂结构的局域粒子流分布沿靶板环向做较大范围移动。这些实验结果说明随时间变化的扰动场有利于粒子流和热流在整个靶板上的均化,避免靶板局部过热。 在这一结果的基础上,课题组与美国DIII-D的研究团队合作,进一步在DIII-D装置上开展了低碰撞率下混合环向模数n旋转磁扰动场的控制实验。实验发现在利用静态扰动分量维持对边界局域模抑制的同时,利用旋转分量成功实现了对靶板上热流和粒子流的均化控制。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将来磁约束聚变装置中,利用三维磁扰动控制靶板瞬态热负荷的相关技术发展和物理理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海圈稀土,一圈百万方 标题: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刘诗平)记者31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科考队已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 科考队员是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中获此发现的。本航段,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东南太平洋进行了海洋综合科学考察。 据中国大洋46航次首席科学家石学法介绍,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对东南太平洋约2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深海盆地进行了海洋地质调查和环境综合考察,采集了丰富的沉积物样品、海水样品以及浅地层剖面、多波束地形、水文气象和生物化学资料。 科考队员利用相关仪器对所获沉积物样品进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该区域多站深海黏土中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达到“成矿”条件,表明在东南太平洋海盆局部区域内沉积物具有非常高的稀土成矿潜力。 石学法说,根据对沉积物现场元素测试数据、浅地层和多波束测量资料综合分析,科考队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为在该区域深入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和相关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指导下的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是实现“蛟龙探海”工程“十三五”阶段目标、完善我国深海活动三大洋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2012年立项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是国际上第二个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的国家。 据介绍,经过科学家前期研究,我国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初步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成矿带,提出了全球12个深海稀土资源潜在富集调查区,并对全球海底稀土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目前,我国在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之列。 搭载科考队员的“向阳红01”科考船目前正在驶往本航次最后一个航段的科考作业现场,进行以地质、水文、环境、生态、大气为主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完) 跟上次在三哥家门口发现和拿到的十几万平方公里的金属富矿开采权一样,先发现先占了再说 只不过这次是百万平方公里级别的,还只是圈出来的四大块稀土富矿中的一块而已
东南太平洋,150万平方公里,稀土沉积区 标题: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记者刘诗平)记者31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科考队已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 科考队员是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中获此发现的。本航段,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东南太平洋进行了海洋综合科学考察。 据中国大洋46航次首席科学家石学法介绍,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对东南太平洋约2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深海盆地进行了海洋地质调查和环境综合考察,采集了丰富的沉积物样品、海水样品以及浅地层剖面、多波束地形、水文气象和生物化学资料。 科考队员利用相关仪器对所获沉积物样品进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该区域多站深海黏土中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达到“成矿”条件,表明在东南太平洋海盆局部区域内沉积物具有非常高的稀土成矿潜力。 石学法说,根据对沉积物现场元素测试数据、浅地层和多波束测量资料综合分析,科考队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为在该区域深入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和相关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由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指导下的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是实现“蛟龙探海”工程“十三五”阶段目标、完善我国深海活动三大洋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2012年立项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是国际上第二个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的国家。 据介绍,经过科学家前期研究,我国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初步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成矿带,提出了全球12个深海稀土资源潜在富集调查区,并对全球海底稀土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目前,我国在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之列。 搭载科考队员的“向阳红01”科考船目前正在驶往本航次最后一个航段的科考作业现场,进行以地质、水文、环境、生态、大气为主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完) 占跟上次在三哥洋发现的十几万平方公里的金属富矿一样,先发现先占了再说
又得鞠躬了,又是新干线 【环球网综合报道】去年底一辆从日本福冈博多站开往东京、JR新干线N700型列车“希望号(のぞみ)34号”,在高速行驶期间被发现车厢底部有龟裂的现象。经JR西日本多月调查后发现,造成龟裂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钢材强度不符合规定,才造成在长期高速行驶下,出现金属疲劳的问题。 台媒3月1日援引日媒报道称,JR西日本更发现,发生龟裂的列车底部,原先8毫米厚度的钢材,经大量磨损后仅剩下4.7毫米的厚度,与合约中的安全标准7毫米落差太大,才造成钢材无力支撑。经扩大追查后,同时期有140辆同型车款都将回厂重新检修,费用将由川崎重工全额承担。 出问题的140辆列车中,100辆属于JR西日本公司、其余46辆则属于东海道公司名下。对此,川崎重工社长金花芳则带领高层对外郑重道歉,并自减薪以表谢罪。但再多的道歉,却仍救不回对曾是金字招牌的“日本制造”严重伤害。 报道称,在新干线出问题之前,日本这几年已接连有多间传统大厂出现问题,像是日产汽车(Nissan)、神户制钢、斯巴鲁(SUBARU)、安全气囊大厂高田(Takata)以及三菱综合材料等,都先后发生质量不佳或是偷工减料的丑闻,也让上世纪创造出日本制造的优良名声,在接二连三地冲击下,开始遭到市场的质疑。如今就连曾被视为日本铁路骄傲的新干线,也蒙上结构安全的阴影,如何挽回大众信心,可能才是最大的挑战。 消息来源:环球网 岛国:mmp的腰都鞠断了
福特级航母首舰抗冲击测试延后到2024年 据有关消息显示,美国海军正寻求延后让最新型航母福特号接受关键的冲击测试,而延后的时间可能长达6年!对于福特级航母而言,其接受抗冲击测试是保证战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这关乎到福特号是否有能力承受附近水域的水下爆炸的冲击力。美国海军在本月7日已请求美防长马蒂斯批准将福特号的抗冲击测试延后到2024年,但五角大楼以及马蒂斯本人并未作出答复,而五角大楼的发言人也仅表示马蒂斯防长一旦做出决定就会直接答复美国海军。显然,目前五角大楼已经被福特级航母“折磨”的焦头烂额。因此也有专家表示,我国将迎来追赶美国的最佳时机! 其实福特号航母虽然是美国的新一代超级航母,但是自其开建以来就问题多多,就在近日,五角大楼发布的报告才指出,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器、新型着舰阻拦装置以及新型雷达等即使在最佳状态下也无法使用,因此福特号航母的近况可以用糟糕来形容。至于上文提到的抗冲击测试,按常理美国海军所有的舰船都应在服役前接受全舰冲击测试,但近年来相关要求已经有所松懈,有好几艘美国的濒海战斗舰在服役前也未进行抗冲击测试,虽然滨海战斗舰糟糕的表现可能与未接受冲击测试无关,但这也是许多美国媒体抨击滨海战斗舰失败的一大原因。 当然,也有人为美海军的此举开脱,因为冲击测试可能会造成舰上尖端、敏感设备的折损也可能导致舰体损伤,因此不接受冲击测试可更好的保护舰艇。可是不管怎样,没经过冲击测试的福特级航母至始至终都将是没有严格检验的产品,因此福特级是否会像宣传片里说的那么强大也将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更令美国尴尬的在于,目前福特号航母飞行任务究竟能不能像工程师预期的那样执行都还有很大的问题,更别说是接受强大的爆炸测试了。而本就不太可靠的电磁弹射器、新型着舰阻拦装置以及双波段雷达等也未做好冲击测试的准备,因此如果美海军真要测试就可能导致福特号航母刚入役就要返厂维修的尴尬境地。 国会山老爷:怎么你也鸡肋了!130亿美元啊!MMP的你是福特,不是大号的猪母(这玩意这一延再延,成本一涨再涨的感觉怎么这么熟悉)
“风马牛一号”私人卫星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2月4日报道,说起人造卫星,大家都不陌生,中国的东方红、美国的探险者一号等,但是此前大部分卫星都是由国家主导,似乎个人卫星并不常见,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美国和欧洲是开展商业航天比较早的地区,那里的个人卫星已经进入大家的视野,不过,今天,我国也出现了私人卫星,那就是冯仑的“风马牛一号”。 前几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我国首颗地震卫星“张衡一号”,上面还带了六颗微小卫星,其中一颗微小卫星就是冯仑的“风马牛一号”。 这颗“风马牛一号”究竟什么样?冯仑为什么要发射这样一颗卫星上天?这颗卫星上天了,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人都有机会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 前几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内,零下20多度的寒风中,大家却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因为正前方1.5公里左右,就是即将发射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人群中,有一个身穿灰绿色羽绒服、脸庞晒得黑红、戴黑色墨镜的中年男子从火箭发射之初前一两个小时到发射成功,一直在高高举着望远镜紧张地盯发射塔架。 这个目不转睛看发射的中年男子就是地产商人――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让他紧张的原因则是火箭上面搭载了他投资的卫星“风马牛一号”,这是中国第一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外形与鞋盒大小相仿,重量4公斤,功耗8W。它配备了4K高清全景摄像头,可以呈现360度太空高清照片。作为卫星研发团队的一员,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北介绍,“风马牛一号”的研制、发射和后期运行维护几方面的费用,总投入在五百万元人民币以内,“大量的小卫星实现一个大卫星的功能,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用实验室或者作坊一个个的产品是做不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方向一定是把它做成标准化、体系化、平台化、批量化。” 据介绍,“风马牛卫星”拥有可承载用户原创内容的数字空间,能与大众进行互动。卫星入轨后,将每天过境中国三次,向地球实时传输音频和图片内容。借助无线电接收设备及天线,收听来自太空的声音。而送“风马牛”上天的想法,则源自冯仑两年前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训练,“我对太空充满好奇心。到了NASA以后,觉得好奇心满足了一部分,但是还没有完成。我觉得每当抬头看这个又近又远的地方,究竟会发生一些什么神奇的景象,于是就想自己也能不能发一颗卫星。” 花500万发射一颗私人卫星,冯仑是不是太疯狂了?答案是:一点都不,这恰恰是冯仑商业构想的一部分,也就是通过卫星直播获得收入。虽然由于审批的流程和发射时间没做匹配,最初预想的4K高清直播这个功能并没有加进来,但这是一个方向。冯仑希望通过“风马牛一号”来实现卫星和手机互动娱乐的结合,探索媒体的新玩法。其他想法,也足够脑洞大开,比如将逝者的DNA信息存入卫星发射到太空中,甚至发射一个智能机器人到月球上,画一个中国地图圈地,取回月球上的土壤。冯仑说,作为企业,可不是拿着钱打水漂玩的,“如果你能够创造出原创内容,比如卫星直播。如果我们有一颗卫星在天上能够直播(2月1日)的赤月,肯定付费去看,一定是非常好的效益。” 不过,冯仑表示,此次发射的卫星将主要用于公益和教育,主要是作为尝试探索,在未来后续的卫星上再考虑实现商业化盈利。 目前每年国内发射的卫星当中有7成左右是政府主导或军用,怎样才有资格能发射一颗私人卫星呢?据介绍,审批工作并没有限制发射的主体,这次“风马牛一号”的审批也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具体流程是,首先要拥有能研发出卫星的专业团队,然后将卫星上需要拥有的功能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审批,再找到发射服务方,付费安排火箭上面的位置,最后完成发射。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付志恒说,随着军民融合逐步推进,民用商业航天相关领域也在逐渐放开,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国内目前还未看到商业航天公司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未来国家肯定会出台更多鼓励的政策支持商业航天的发展。” 土鳖:瞧见没,人家私人卫星的取名比咱还土是量产发射的系统组网的话,大概可以取名叫风马牛不相及系统吧
这私人卫星的名字取得比公家还土鳖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2月4日报道,说起人造卫星,大家都不陌生,中国的东方红、美国的探险者一号等,但是此前大部分卫星都是由国家主导,似乎个人卫星并不常见,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美国和欧洲是开展商业航天比较早的地区,那里的个人卫星已经进入大家的视野,不过,今天,我国也出现了私人卫星,那就是冯仑的“风马牛一号”。 前几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我国首颗地震卫星“张衡一号”,上面还带了六颗微小卫星,其中一颗微小卫星就是冯仑的“风马牛一号”。 这颗“风马牛一号”究竟什么样?冯仑为什么要发射这样一颗卫星上天?这颗卫星上天了,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人都有机会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 前几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内,零下20多度的寒风中,大家却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因为正前方1.5公里左右,就是即将发射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人群中,有一个身穿灰绿色羽绒服、脸庞晒得黑红、戴黑色墨镜的中年男子从火箭发射之初前一两个小时到发射成功,一直在高高举着望远镜紧张地盯发射塔架。 这个目不转睛看发射的中年男子就是地产商人――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让他紧张的原因则是火箭上面搭载了他投资的卫星“风马牛一号”,这是中国第一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外形与鞋盒大小相仿,重量4公斤,功耗8W。它配备了4K高清全景摄像头,可以呈现360度太空高清照片。作为卫星研发团队的一员,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北介绍,“风马牛一号”的研制、发射和后期运行维护几方面的费用,总投入在五百万元人民币以内,“大量的小卫星实现一个大卫星的功能,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用实验室或者作坊一个个的产品是做不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方向一定是把它做成标准化、体系化、平台化、批量化。” 据介绍,“风马牛卫星”拥有可承载用户原创内容的数字空间,能与大众进行互动。卫星入轨后,将每天过境中国三次,向地球实时传输音频和图片内容。借助无线电接收设备及天线,收听来自太空的声音。而送“风马牛”上天的想法,则源自冯仑两年前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训练,“我对太空充满好奇心。到了NASA以后,觉得好奇心满足了一部分,但是还没有完成。我觉得每当抬头看这个又近又远的地方,究竟会发生一些什么神奇的景象,于是就想自己也能不能发一颗卫星。” 花500万发射一颗私人卫星,冯仑是不是太疯狂了?答案是:一点都不,这恰恰是冯仑商业构想的一部分,也就是通过卫星直播获得收入。虽然由于审批的流程和发射时间没做匹配,最初预想的4K高清直播这个功能并没有加进来,但这是一个方向。冯仑希望通过“风马牛一号”来实现卫星和手机互动娱乐的结合,探索媒体的新玩法。其他想法,也足够脑洞大开,比如将逝者的DNA信息存入卫星发射到太空中,甚至发射一个智能机器人到月球上,画一个中国地图圈地,取回月球上的土壤。冯仑说,作为企业,可不是拿着钱打水漂玩的,“如果你能够创造出原创内容,比如卫星直播。如果我们有一颗卫星在天上能够直播(2月1日)的赤月,肯定付费去看,一定是非常好的效益。” 不过,冯仑表示,此次发射的卫星将主要用于公益和教育,主要是作为尝试探索,在未来后续的卫星上再考虑实现商业化盈利。 目前每年国内发射的卫星当中有7成左右是政府主导或军用,怎样才有资格能发射一颗私人卫星呢?据介绍,审批工作并没有限制发射的主体,这次“风马牛一号”的审批也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具体流程是,首先要拥有能研发出卫星的专业团队,然后将卫星上需要拥有的功能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审批,再找到发射服务方,付费安排火箭上面的位置,最后完成发射。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付志恒说,随着军民融合逐步推进,民用商业航天相关领域也在逐渐放开,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国内目前还未看到商业航天公司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未来国家肯定会出台更多鼓励的政策支持商业航天的发展。” 土鳖:没给取个风马牛不相及号算不错了
江城商航基地一期工程年底建成投产,运载火箭年产能20发 “五云”计划、激光谷计划都已落户江城,产业效益一年几千亿,在其他省会领导吃人的目光下,江城赚大发了正在加紧建设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产业港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 记者刘斌 摄 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自去年4月开建以来,历经9个月的紧张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火箭总装总调中心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底建成投产,“汉产”运载火箭即将一飞冲天。22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位于新洲区双柳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现场,探秘正在建设中的航天科技新城。 快舟火箭放在车上就能发射 22日上午,在航天产业基地东部产业核心区,记者在现场看到,占地380余亩的火箭产业园(一期)内,施工塔吊林立,各类施工机械紧张作业。产业园二期也已完成场地平整。 据了解,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地面基础目前已完工,全面进入主体厂房施工阶段,计划在今年4月份实现主体封顶。 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火箭公司火箭总装总调中心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每年2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能力。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少君说,公司目前主要研制“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包括用于微小卫星发射和组网,运载能力达200千克(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快舟一号”,用于一吨级卫星发射和组网、运载能力达1000千克(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快舟十一号”,以及满足大吨位卫星发射和太空货运更高需求的“快舟二十一号”等运载火箭。 去年,火箭公司签订了“四箭四星”发射服务合同,将在今年择机连续发射。由该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号”火箭已完成关键技术攻关,进入全箭调试测试阶段。放在车上就能发射,这是“快舟十一号”火箭的最大特点。普通火箭发射之前可能要准备至少一个月,而快舟系列运载火箭采用车载移动方式发射,可以在几天内完成发射准备。 为快舟十一号火箭量身订制的集运输和发射于一体的火箭发射车,总长度达34.6米,运输能力超80吨,是目前世界上机动运输能力最强的火箭发射车。其具备良好的机动性能,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可在两小时内完成火箭的发射,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 据了解,预计到2021年,火箭公司将完成全系列型谱火箭研制,具备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能力,实现不低于62次商业发射,进入上下游核心板块,完成产业布局。 5平方公里航天新城今年初步建成 在整个航天产业基地施工现场,到处一片繁忙,园区内,中交路、航天南路、航天四路等道路路网纵横交错,宽阔的路面已完成刷黑,道路两侧栽满了行道树,铺上了草皮,红色的人行步道沿道路延伸。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明显,产业项目建设初见雏形。航天产业港、产业港公园、航天大道拓宽改造工程等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航天产业港主体即将完工,预计在今年6月建成投用,为企业提供厂房、研发基地、展示及配套用房等。 “我们将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来高标准打造航天产业基地。”新洲区科技和经济信息化局局长黄新平介绍,基地按东部产业核心区、西部产城融合区、中部城市中心区和北部生态创新区四大板块布局。 预计到今年底,东部产业核心区的生活配套功能具备。届时,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一座以航天产业为龙头、宜居宜业宜产的约5平方公里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区将初步建成,让产业集群效益初显,助力武汉逐步迈向中国航天“第三极”。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