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睡客 建康睡客
关注数: 6 粉丝数: 31 发帖数: 3,162 关注贴吧数: 10
【正本清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的真的是儒家思想吗? 【论点】   “儒术”其实是法家流派借儒家的名望与儒家思想中的逻辑漏洞而建立起来的统治手段。所以“独尊儒术”其实是“独尊法家”。 【推理】   众所周知,儒家是不提倡“术”的,提倡“术”的是法家。   法家思想产生于权力斗争。它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在权力斗争中占上风。或者说,得到更多的权力。所以在法家思想中,“法”、“术”、“势”是最重要的三个名词。   “术”就是指手段,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运用的手段。而“法”就是为了保障“术”(手段)能够顺利地实行而产生的一个门面上的“章程”,或者说是“制度”。“势”就是为了使手段得以执行而依靠的“名分”。换句话说,“势”是权威;“法”是规则;而“术”就是伴随规则而生的潜规则。   “儒术”,其实就是把儒家的规则当做门面,当做“法”(当然这个法还要“改良”一下,让儒家规则能够容纳更多的法家潜规则)。而“术”则是货真价实的法家的“术”。所以法家借儒家的名声为“势”,把鼎鼎有名的儒家规则加以改进,当做“法”,然后在“法”的掩护下利用“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罢黜百家,独尊法家”。 【论据】   1、孟轲:“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意思就是说:不仁义不道德的皇帝,你杀了他不是“弑君”,而是“杀一夫”,因为他众叛亲离。   而我们后来接触的“君为臣纲”乃至后来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则与儒家思想完全相抵触。   2、《十三经注疏》:“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就是说:如果长辈用歪理教育你,你一定不能屈从,顺从了就是“陷亲于不义”。   孔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半段的意思就是说:做父亲的,要用父亲应该具有的德行要求自己(有个父亲样),你那么才能要求儿子尽到做儿子的本分(有个儿子养)。   而我们后来接触到的《弟子规》中“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乃至“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则与儒家思想相抵触。   3、《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就是说:有人专门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丘直接否定:以德报怨了,那么用什么报德呢?所以要用正直报怨,以德报德。   而我们后来接触到的“以德报怨”则与儒家思想相违背。 【PS】   儒家提倡“平天下”,墨家提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道家提倡“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的思想,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饱含着“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有杀生以成仁,无存身以废仁。”孟子说过:“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还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说:“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文天祥的《正气歌》第一句就是——“天地有正气!”   华夏自古多义士。   而“顺从”、“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这样的理论,究竟是什么呢?究竟来自哪里呢? 君子无所争。我不去评价诸如《弟子规》这类书里所提出的“顺从理论”。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这样的理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都不属于“华夏”。有悖于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不能打上“传统文化”的旗号。
【礼与情的冲突】人为什么要束缚感情 ——有感于颜回的葬礼 人为什么要束缚感情——有感于颜回的葬礼 注:这篇小段子是看了王财贵教授的笔记后加以润色而成的。 如果伦礼束缚了人的感情,那还不如没有伦礼。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病故了。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用孔丘的马车给颜渊做棺椁。孔丘回答说:“暂且不论贤能与否,就拿我的儿子打比方吧:要是我的儿子孔鲤死了,有内棺却没棺椁,我也不会用马车给他做椁而让自己步行的。因为马车是我曾经做下大夫的时候朝廷按照大夫之礼配给我的,用马车做成棺椁而从此步行,这是不符合礼的。   很多人认为孔子对待自己最为钟爱的学生却还要这样,很不近人情。其实不是的,这段文字恰恰体现了孔子与弟子们深厚的感情。对于颜渊之死,《论语》中另一段文字这样记述: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病故了,孔丘的弟子们想要厚葬他。孔丘说:“不能这样做。”然而弟子们仍然厚葬了他。孔丘得知后感慨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而我却不能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本意,而是弟子们的意思啊。”   这里就存在两个个疑问:1、孔丘是他们的老师,老师都说了不要厚葬,弟子们为什么还不听从老师的劝说而非要厚葬呢?2、作为老师,一向睿智的孔丘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就根本就管不了弟子,而只能在厚葬已成定局之后抒发无用的感慨?   其实道理很简单:弟子们知道,“事死如事生”——对待死者所做的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给生者看的,其目的在于教化生者。而之所以厚葬,那是因为弟子们知道孔丘与颜渊的感情很深:一方面,孔丘当然希望对颜渊进行一次厚葬来成全对他的感情,而另一方面,在孔丘看来,颜渊是领悟了“礼”的精髓的人,而对颜渊厚葬又是违礼的,一个懂礼的人怎么会愿意看到自己的丧事违背礼呢?这又是孔丘不忍心看到的。   所以对孔丘来说,他肯定是默许厚葬的,所以弟子们才得以对颜渊进行厚葬。“厚葬”体现了孔丘对颜渊的感情,而他的那句“不可厚葬”则又更加体现了孔丘与颜渊相知相惜的师生之情。   对弟子们来说,他们一定知道厚葬是违背礼的,也一定知道孔丘是不会允许他们厚葬颜渊的。然而他们依然厚葬颜渊了,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老师陷入了一个关于礼性与个人感情的纠结,他们的解决方法就是就是不听孔丘劝说而做出厚葬这一违礼的事情——他们通过违背礼来保证他们的老师不至于违礼,通过违背礼来成全他们的老师对弟子的感情,通过违背礼来成全礼。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这段话了。颜路一定是知道大夫的马车用来做棺椁是违背礼法的,却依然明知故犯,其实是给孔丘找一个极为正当的借口来让孔丘不至于参与颜渊的丧事筹备。这样的话,“厚葬”的罪名就与孔丘毫不相关了。假如有人要批评这次丧事不合礼,直接批评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就好了,是我们这些做弟子的要做的,与老师无关。弟子们的用心,孔丘是否知道呢?他一定是知道的吧…… 跋:   孔丘说“不可厚葬”,是因为孔丘对颜渊有感情;而弟子们还是厚葬了,是因为弟子们对孔丘有感情。   使人能在感情上的得到安抚,即便违礼,我也说它不违礼。礼不就是用来保护人的感情的么?   礼的作用,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庇佑,使人的精神得以依靠。真正的礼,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安顿人心。
人为什么要束缚感情——有感于颜回的葬礼 人为什么要束缚感情——有感于颜回的葬礼 注:这篇小段子是看了王财贵教授的笔记后加以润色而成的。 如果伦礼束缚了人的感情,那还不如没有伦礼。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病故了。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用孔丘的马车给颜渊做棺椁。孔丘回答说:“暂且不论贤能与否,就拿我的儿子打比方吧:要是我的儿子孔鲤死了,有内棺却没棺椁,我也不会用马车给他做椁而让自己步行的。因为马车是我曾经做下大夫的时候朝廷按照大夫之礼配给我的,用马车做成棺椁而从此步行,这是不符合礼的。   很多人认为孔子对待自己最为钟爱的学生却还要这样,很不近人情。其实不是的,这段文字恰恰体现了孔子与弟子们深厚的感情。对于颜渊之死,《论语》中另一段文字这样记述: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病故了,孔丘的弟子们想要厚葬他。孔丘说:“不能这样做。”然而弟子们仍然厚葬了他。孔丘得知后感慨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而我却不能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本意,而是弟子们的意思啊。”   这里就存在两个个疑问:1、孔丘是他们的老师,老师都说了不要厚葬,弟子们为什么还不听从老师的劝说而非要厚葬呢?2、作为老师,一向睿智的孔丘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就根本就管不了弟子,而只能在厚葬已成定局之后抒发无用的感慨?   其实道理很简单:弟子们知道,“事死如事生”——对待死者所做的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给生者看的,其目的在于教化生者。而之所以厚葬,那是因为弟子们知道孔丘与颜渊的感情很深:一方面,孔丘当然希望对颜渊进行一次厚葬来成全对他的感情,而另一方面,在孔丘看来,颜渊是领悟了“礼”的精髓的人,而对颜渊厚葬又是违礼的,一个懂礼的人怎么会愿意看到自己的丧事违背礼呢?这又是孔丘不忍心看到的。   所以对孔丘来说,他肯定是默许厚葬的,所以弟子们才得以对颜渊进行厚葬。“厚葬”体现了孔丘对颜渊的感情,而他的那句“不可厚葬”则又更加体现了孔丘与颜渊相知相惜的师生之情。   对弟子们来说,他们一定知道厚葬是违背礼的,也一定知道孔丘是不会允许他们厚葬颜渊的。然而他们依然厚葬颜渊了,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老师陷入了一个关于礼性与个人感情的纠结,他们的解决方法就是就是不听孔丘劝说而做出厚葬这一违礼的事情——他们通过违背礼来保证他们的老师不至于违礼,通过违背礼来成全他们的老师对弟子的感情,通过违背礼来成全礼。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这段话了。颜路一定是知道大夫的马车用来做棺椁是违背礼法的,却依然明知故犯,其实是给孔丘找一个极为正当的借口来让孔丘不至于参与颜渊的丧事筹备。这样的话,“厚葬”的罪名就与孔丘毫不相关了。   假如有人要批评这次丧事不合礼,直接批评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就好了,是我们这些做弟子的要做的,与老师无关。   弟子们的用心,孔丘是否知道呢?他一定是知道的吧…… 跋:   孔丘说“不可厚葬”,是因为孔丘对颜渊有感情;而弟子们还是厚葬了,是因为弟子们对孔丘有感情。   使人能在感情上的得到安抚,即便违礼,我也说它不违礼。礼不就是用来保护人的感情的么?   礼的作用,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庇佑,使人的精神得以依靠。真正的礼,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安顿人心。
【互勉】你就是天下 你就是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很多时候,独善其身就是兼济天下。因为在举世皆浊的时代,如果你依然坚持着道德与操守,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天下。   两千多年以前,有一个名叫孔丘的人曾对自己所坚持的道义感到迷茫,他感慨说:“我这样执着地坚持道义难道错了么?为什么我会陷入这般境地?”当时一位名叫颜回的人听闻后,告诉孔丘:“你所坚持的道义是何其伟大,而在这样一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认可得了它呢……虽然这样,但你不是依然坚持去推广、去弘扬了么?不被认可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正是因为不被认可却依然坚持,才更显现了你的君子之风啊。”   同样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名叫宋句践的人问孟子该如何去成全道义,孟子听后感慨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来孟子又补充道:无论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天下”——即便独善其身,也要胸怀天下。   2011年5月6日与人闲聊,谈及华夏民族的世界观,谈及“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无不感慨。当时有一个叫隋琪的人说:“坚持道义在现在这个时代是极为艰难甚至极为艰险的。我们可以退一步独善其身,但是不能放弃自己的操守,也不能对这个社会失去希望。如果自诩高尚而不再关注社会、自认为清者自清而不再胸怀天下,那么即便自己有显达的那一天,也不会再想到去兼济天下了。”   坚持自己的道义与操守,很可能会孤独,很可能会发现周围没有能与你同行的人。那么在这个时候,什么是“胸怀天下”呢?这个时候的“胸怀天下”就是“独善其身”,就是无论多么孤独多么艰难都要将这仅存的道义坚持下去。因为在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天下。 【跋】:   很多大道理我们都懂,然而我们往往做不到。相比于“兼济天下”,我们似乎更愿意“独善其身”。   然而独善其身就等同于“清者自清”吗?独善其身就等同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吗?独善其身就等同于“事不关己,明哲保身”吗?独善其身就等同于“站在道德的高点嘲讽社会”吗?   昨天读《孔子世家》,哭得稀里哗啦的。因为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我们称之为“悲剧英雄”。而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举动,我们称之为“成仁”。   今天又想起孟轲的几句话而一时兴起去翻《孟子》,又哭得稀里哗啦的。因为我看到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我知道这种精神叫做“取义”。   最近与人闲聊,感触很深,尤其是“你就是一个天下”那句,醍醐灌顶。关于这篇小短文,在这边特别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南师大国学社社长隋琪,还有一个是南信大汉服社社长袁玲轩。
关于复兴【华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困惑 关于复兴华夏、传承传统文化的困惑   昨天和一个貌似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同学聊天,后来从言语中渐渐发现那位同学其实不懂传统文化,她懂的只是佛教文化。   这种事情发生过好多次了。每次在学校看到一个“复兴文化”的好苗子,聊到最后,几乎都发现原来那个“好苗子”是佛教徒……这种感觉就像突然被人狠狠地刷了一巴掌一样……所以我们觉得,我们现在的形势略微显得有那么一些危机。 【背景】: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华夏信仰是“胸怀天下,崇文尚武”的;我们都知道“以德报怨”是被我们的先贤所反对的。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华夏思想是以天下为己任,提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我们都知道那些信奉“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遇到事情“不关己,莫闲管”的思想不是真正的传统思想的。   我们都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华夏信仰是没有什么“轮回”学说的。我们都知道华夏先人做一些事情往往出于道德,而不再计后果,甚至尊重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我们都知道“因果报应”这一学说其实是不属于华夏思想的,甚至被华夏哲学所批判的。   我们都知道《弟子规》是培养顺民的,是不能被传承的。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道家人是不会看《太上反映篇》的。   但是很多“推广传统文化”的人他们不知道。   或者可以说,他们不是“不知道”。在我和他们聊天之后发现,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们笃信“XX法师”、“XX上人”、“XX菩萨”的学说之后,他们不再愿意知道真正的华夏信仰,真正的传统文化。   这就是个悲剧……他们其实推广的是“佛教文化”,但是为什么他们要以推广“传统文化”自居呢? 【现状】: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理解真正的华夏文化的“我们”,人数少、影响力小、而且人员组成大多是一些没有任何文化头衔的“业余人士”、“工薪阶层”。   而另一方面,那些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来推广佛教的人,他们有组织、有影响力、有背景、有后台。虽然绝大多数成员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但是他们有那么几个“领袖”,而且组织成员们也大多对领袖有着非理性的崇拜。   一方面,我们的人在推广传统文化的时候,大多会说一些“震惊四座”的史实,有些时候引起外人反感。   另一方面,“那些人”在推广佛教的时候披上“传统文化”的外衣,做事又很低调,往往引起外人的同情甚至支持。   所以现在绝大部分人提及“传统文化”,他们想到的不是真正的华夏文明,而是打着传统文化旗号、以佛教思想为核心的一种“伪佛教文化”。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遇到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正在偷取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一词汇概念,正在洗脑我们的“华夏”概念。 【困惑】:   我现在蛮困惑的。昨天和一个一直号称要“复兴传统文化”的人聊天,后来她提到“儒家的根本《弟子规》”,提到“轮回、果报”,提到“XX法师”,提到很多颠覆华夏基本价值观的佛教概念……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同袍”,聊了之后发现原来不是同袍……这种感觉,就像是被人狠狠打了一巴掌一样……   我现在说话尽量回避“汉”、“国学”这一类相对安全的词汇。更多的,是用带有“华夏”、“传统”、“中国”的词汇表达想法。   但是我知道,想要正本清源、力挽狂澜,实在是杯水车薪……   这该怎么办?
【互勉】你就是天下 你就是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很多时候,独善其身就是兼济天下。因为在举世皆浊的时代,如果你依然坚持着道德与操守,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天下。   两千多年以前,有一个名叫孔丘的人曾对自己所坚持的道义感到迷茫,他感慨说:“我这样执着地坚持道义难道错了么?为什么我会陷入这般境地?”当时一位名叫颜回的人听闻后,告诉孔丘:“你所坚持的道义是何其伟大,而在这样一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认可得了它呢……虽然这样,但你不是依然坚持去推广、去弘扬了么?不被认可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正是因为不被认可却依然坚持,才更显现了你的君子之风啊。”   同样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名叫宋句践的人问孟子该如何去成全道义,孟子听后感慨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来孟子又补充道:无论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天下”——即便独善其身,也要胸怀天下。   2011年5月6日与人闲聊,谈及华夏民族的世界观,谈及“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无不感慨。当时有一个叫隋琪的人说:“坚持道义在现在这个时代是极为艰难甚至极为艰险的。我们可以退一步独善其身,但是不能放弃自己的操守,也不能对这个社会失去希望。如果自诩高尚而不再关注社会、自认为清者自清而不再胸怀天下,那么即便自己有显达的那一天,也不会再想到去兼济天下了。”   坚持自己的道义与操守,很可能会孤独,很可能会发现周围没有能与你同行的人。那么在这个时候,什么是“胸怀天下”呢?这个时候的“胸怀天下”就是“独善其身”,就是无论多么孤独多么艰难都要将这仅存的道义坚持下去。因为在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天下。 【跋】:   很多大道理我们都懂,然而我们往往做不到。相比于“兼济天下”,我们似乎更愿意“独善其身”。   然而独善其身就等同于“清者自清”吗?独善其身就等同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吗?独善其身就等同于“事不关己,明哲保身”吗?独善其身就等同于“站在道德的高点嘲讽社会”吗?   昨天读《孔子世家》,哭得稀里哗啦的。因为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我们称之为“悲剧英雄”。而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举动,我们称之为“成仁”。   今天又想起孟轲的几句话一时兴起而去翻《孟子》,又哭得稀里哗啦的。因为我看到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我知道这种精神叫做“取义”。   最近与人闲聊,感触很深,尤其是“你就是一个天下”那句,醍醐灌顶。关于这篇小短文,在这边特别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南师大国学社社长隋琪,还有一个是南信大汉服社社长袁玲轩。
【互勉】你就是天下 因为,你就是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很多时候,独善其身就是兼济天下。因为在举世皆浊的时代,如果你依然着坚持道德与操守,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天下。 两千多年以前,曾有一个名叫孔丘的人曾经对自己所坚持的道义感到迷茫。他感慨说:“我这样坚持道义难道错了么?为什么我会陷入这般境地?”当时一位名叫颜回的人听到后,告诉孔丘:“你所坚持的道义是何其伟大啊,而在这样一个时代又有几个人都认可的了它呢……虽然这样,但是你不是依然坚持去推广弘扬了么?不被认可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正是因为不被认可却依然坚持,才更显现了你的君子之风啊!” 同样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名叫宋句践的人问孟子如何成全道义,孟子听后感慨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来孟子又补充道:无论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天下。即便独善其身,也要胸怀天下。 2011年5月6日,闲聊中谈及华夏民族的济世情怀,有一个叫隋琪的人对我说:“坚持道义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艰难甚至很艰险的。我们可以独善其身,但是不能放弃自己的操守,也不能对这个社会失去希望。如果自诩清高而不再关注社会、清者自清而不再胸怀天下,那么即便自己显达了,也不会再想到去兼济天下了。” 坚持自己的道义与操守,很可能孤独,很可能发现周围没有能与你同行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什么是“胸怀天下”?这个时候的“胸怀天下”就是独善其身,就是无论多么孤独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天下。 PS: 很多大道理我们都懂,然而我们往往做不到。相比于“兼济天下”,似乎我们更愿意“独善其身”。 然而独善其身就等同于“清者自清”吗?独善其身就等同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吗?独善其身就等同于“事不关己,明哲保身”吗? 昨天读《孔子世家》,哭得稀里哗啦的。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我们称之为“悲剧英雄”。 今天想起孟轲的几句话而去翻《孟子》,又哭得稀里哗啦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最近与人闲聊,感触很深,尤其是“你就是一个天下”那句,很有力量。这边特别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南师大国学社社长隋琪,还有一个是南信大汉服社社长袁玲轩。
关于复兴【华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困惑 关于复兴华夏、传承传统文化的困惑 昨天和一个貌似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同学聊天,后来从言语中渐渐发现那位同学其实不懂传统文化,她懂的只是佛教文化。 这种事情发生过好多次了。每次在学校看到一个“复兴文化”的好苗子,聊到最后,几乎都发现原来那个“好苗子”是佛教徒……这种感觉就像突然被人狠狠地刷了一巴掌一样…… 所以我们觉得,我们现在的形势略微显得有那么一些危机。 【背景】: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华夏信仰是“胸怀天下,崇文尚武”的;我们都知道“以德报怨”是被我们的先贤所反对的。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华夏思想是以天下为己任,提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我们都知道那些信奉“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遇到事情“不关己,莫闲管”的思想不是真正的传统思想的。 我们都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华夏信仰是没有什么“轮回”学说的。 我们都知道华夏先人做一些事情往往出于道德,而不再计后果,甚至尊重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我们都知道“因果报应”这一学说其实是不属于华夏思想的,甚至被华夏哲学所批判的。 我们都知道《弟子规》是培养顺民的,是不能被传承的。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道家人是不会看《太上反映篇》的。 但是很多“推广传统文化”的人他们不知道。 或者可以说,他们不是“不知道”。 在我和他们聊天之后发现,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们笃信“XX法师”、“XX上人”、“XX菩萨”的学说之后,他们不再愿意知道真正的华夏信仰,真正的传统文化。 这就是个悲剧……他们其实推广的是“佛教文化”,但是为什么他们要以推广“传统文化”自居呢? 【现状】: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理解真正的华夏文化的“我们”,人数少、影响力小、而且人员组成大多是一些没有任何文化头衔的“业余人士”、“工薪阶层”。 而另一方面,那些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来推广佛教的人,他们有组织、有影响力、有背景、有后台。虽然绝大多数成员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但是他们有那么几个“领袖”,而且组织成员们也大多对领袖有着非理性的崇拜。 一方面,“我们的人”在推广传统文化的时候,大多会说一些“震惊四座”的史实,有些时候引起外人反感。 另一方面,“那些人”在推广佛教的时候披上“传统文化”的外衣,做事又很低调,往往引起外人的同情甚至支持。 所以现在绝大部分人提及“传统文化”,他们想到的不是真正的华夏文明,而是打着传统文化旗号、以佛教思想为核心的一种“伪佛教文化”。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遇到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正在偷取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一词汇概念,正在洗脑我们的“华夏”概念。 【困惑】: 我现在蛮困惑的。昨天和一个一直号称要“复兴传统文化”的人聊天,后来她提到“儒家的根本《弟子规》”,提到“轮回、果报”,提到“XX法师”,提到很多颠覆华夏基本价值观的佛教概念……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同袍”,聊了之后发现原来不是同袍……这种感觉,就像是被人狠狠打了一巴掌一样…… 我现在说话尽量回避“汉”、“国学”这一类相对安全的词汇。更多的,是用带有“华夏”、“传统”、“中国”的词汇表达想法。 但是我知道,想要正本清源、力挽狂澜,实在是杯水车薪…… 这该怎么办?
【招新啦】中国药科大学.国学社——欢迎你的加入!【招新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最最传统的学问之一,对他的学习交流往往会牵扯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信仰与传承,而这些东西是中华文化最最弥足珍贵的东西,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被忽视却又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根基,是我们的精神源头。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正如国学社在中国药科大学众多社团中的地位一样:他不张扬出众,但是只要他站在那里,便有了一份属于他自己的份量。     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要求社员能为我们国学社做出些什么,而是希望通过这个社团,能给我们的社员带来些什么。我们始终希望能通过对文学、书法、乐曲、绘画的探讨去激活你们,教会你们以一种至真至纯的取向去欣赏天地的大美;我们始终希望能用儒家的沉稳、道家的灵动、释家的深邃去启发你们,教会你们用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信念去积极地对待现在的甚至是将来的问题;我们始终希望以一种传道者的身份去将一种谦让、一种温良、一种节俭、一种包容——一种道德,一种华夏文化的传统魅力,发扬出去,影响他人。我们始终在以“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与热情”的态度等待着你的加入,等待着你的归来。 中国药科大学.国学社【官方博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inologycpu&urlrefer=f6baa75e62b49cb0427e45e3678c92cb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