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睡客 建康睡客
关注数: 6 粉丝数: 31 发帖数: 3,162 关注贴吧数: 10
【请教】关于如何“复兴华夏”的疑虑   前阵子有件事让我很迷惑。随着对一些知识不断深入地了解,我发现我们面临着一个循环困境。就拿宗法制和分封制来说,他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依托于当时生产力,又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信仰、民俗互相作用,形成一套社会体系。   而现在,不要说体系,就连一些根基性的像生产力、制度、生活方式这些东西都已经和古时完全不同了,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物质基础而仅仅去复兴古人的智慧、道德和观念体系,我们只能借鉴古人,并从中脱胎出适应我们如今物质基础的新的观念体系。   然而我们一方面面临“借鉴古人”所带来的巨大的正本清源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才是华夏”的问题。而就“取舍与创新”来说,我们又面临一个“怎样实现华夏”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脱胎于古人的“旧观念”只有通过宣传并得到社会认可,同时在认可的过程中又受到社会主体的改造与变通,然后才能成为“新观念”。众多的新观念相互磨合、相辅相成,才能成为新的观念体系。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如果不去推广这些东西,我们怎么知道社会对于这些东西可能的态度?然而如果不知道社会对它的态度,我们又怎么去有目的、有准备地去推广它并使它被大众认可?   喊着“复兴华夏”然后从艺与术的角度去践行的人,其社会影响更多是验证了当代社会对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包容,因为这种推广行为受到个体物质情况的约束。喊着“复兴华夏”然后认可、弘扬并践行古代优秀思想观念的人,其社会影响更多是是验证了当代社会对多元化思想意识的包容,因为这种行为受到个体生存环境的约束。总的来说,形成一整套脱胎于古代、在当代也实际可行的社会意识体系,然后通过宣传等手段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因其现实可行性与观念体系完整性而成为社会主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复兴华夏”就永远只是个体、小众的行为。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时代不一样了,适应曾经的实现途径已经不再适用与现代,具体怎么做,只能我们自己去探索。然而不去做,就不会知道如何做。不知道如何做,那又该怎么做?
【请教】关于如何“复兴华夏”的疑虑   前阵子有件事让我很迷惑。随着对一些知识不断深入地了解,我发现我们面临着一个循环困境。就拿宗法制和分封制来说,他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依托于当时生产力,又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信仰、民俗互相作用,形成一套社会体系。   而现在,不要说体系,就连一些根基性的像生产力、制度、生活方式这些东西都已经和古时完全不同了,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物质基础而仅仅去复兴古人的智慧、道德和观念体系,我们只能借鉴古人,并从中脱胎出适应我们如今物质基础的新的观念体系。   然而我们一方面面临“借鉴古人”所带来的巨大的正本清源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才是华夏”的问题。而就“取舍与创新”来说,我们又面临一个“怎样实现华夏”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脱胎于古人的“旧观念”只有通过宣传并得到社会认可,同时在认可的过程中又受到社会主体的改造与变通,然后才能成为“新观念”。众多的新观念相互磨合、相辅相成,才能成为新的观念体系。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如果不去推广这些东西,我们怎么知道社会对于这些东西可能的态度?然而如果不知道社会对它的态度,我们又怎么去有目的、有准备地去推广它并使它被大众认可?   喊着“复兴华夏”然后从艺与术的角度去践行的人,其社会影响更多是验证了当代社会对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包容,因为这种推广行为受到个体物质情况的约束。喊着“复兴华夏”然后认可、弘扬并践行古代优秀思想观念的人,其社会影响更多是是验证了当代社会对多元化思想意识的包容,因为这种行为受到个体生存环境的约束。总的来说,形成一整套脱胎于古代、在当代也实际可行的社会意识体系,然后通过宣传等手段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因其现实可行性与观念体系完整性而成为社会主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复兴华夏”就永远只是个体、小众的行为。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时代不一样了,适应曾经的实现途径已经不再适用与现代,具体怎么做,只能我们自己去探索。然而不去做,就不会知道如何做。不知道如何做,那又该怎么做?
【疑惑,求答疑】关于“年”的传说,有一个疑问   今天突然想到一件事,疑惑不解。向大家请教一下。   其实就是关于“年”的传说的,我对传说背后的思维观念产生了疑惑。 “年”的传说大家都知道的,三部分:   1、有一头叫做“年”的怪兽住在海底,每过12个月就会上岸带来灾祸。人们无计可施,只好每12个月在“年”兽上岸时上山躲避,然而没法避免房屋牲畜被“年”毁坏。   2、后来来了一位老人,说可以赶走“年”。人们不信,上山躲避了。等年过了,人们下山,发现老人真的把“年”赶走了。于是才知道老人是神灵,用“声、光、色”赶走了“年”。   3、再后来,老人把“声、光、色”留给人们,人类终于战胜“年”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里面,“年”其实就象征着时间,时间能带走一切,当然能摧毁一切,每12个月就是一年。而“年”兽居住的“海底”象征未知。人们最初没法战胜时间,就躲在深山里,其实就象征最初的逃避。这部分其实就是说:时间能摧毁一切,人因时间而产生的恐惧无法消除。   然后,老人当然象征智慧。智慧找到了战胜时间的方法,就是“声、光、色”。人类在“声、观、色”的感官体验中消除对时间的恐惧。 这就是“年”的传说。再熟悉不过了。下面是我的疑问:   传说里只是说“战胜”时间,却不是“干掉”时间,其实“声光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解决“时间摧毁一切”这一问题啊。这算不算是苦中作乐、聊以慰藉呢?   然而考虑到过年、以及年的传说,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我们的文化里最重要的东西了。这个传说里的思想内涵肯定是我们的文化里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东西啊。如果说这是“苦中作乐”,是不是太过自损了呢?而且,“声光色”究竟象征着什么?
关于《弟子规》推广的探讨   我最近发现推广《弟子规》的很多组织,其手段其实颇为老练。   首先,他们一味提倡弟子规这本书,将其捧上神坛。少有真正的思想讨论与思维启发,辩证性的探讨就更少了。这样一来,受众就会愚昧,就容易受组织的欺骗与利用。   其次,这类组织很少有关于生存能力的教育,也极力地弱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的竞争思维。这样的话,受众就有可能逐渐丧失竞争力与斗争性,甚至逃避、惧怕竞争。这样弟子规组织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庇护所。其结果是受众对组织的粘性与依赖性得到了加强。   第三,他们通过宣扬一种片面的“人人平等”观念,使得受众因家庭、家族、人脉等原因建立起来的自信与荣耀感不断地被淡化。从而将所有受众的自我认同拉平至“平等”水平。然后通过灌输组织独有的价值体系,让受众建立起新的一套关于认同与自我认同的思维。这套价值体系首先能保障弟子规组织首脑在受众心中的绝对认同感,即保障了权威。而且受众为了拥有自信和荣耀感,就会按照相关的取得荣誉的方法行动,这又为组织提供了廉价高效的人力与财力资源。   其实,这就是一种“愚民主义”。所谓“民愚则国治,民贫则国富,民弱则国强”……这样想想,背后不禁渗出了冷汗。
我想通了一件事,关于为什么“佛教的残忍是隐性的”   前阵子看见一句话叫“佛教的残忍是隐性的”,问老宁,老宁没说。现在终于想通了。   这个要从“道德反思”说起。   注意:这里的“道德反思”不是在用某种所谓的“道德”去反思你的行为。而是在反思“道德”本身。   我们先以“国家”为参照体,如果国家为一个单位,那么这个单位对内部的道德是“奉献国家”,而面对外部的道德是“为国争光”。   很显然地,“奉献国家”倾向于合作甚至付出,而“为国争光”倾向于合作甚至竞争。也就是说,道德对内默许了合作甚至奉献行为,而对外则默许合作甚至竞争行为。对内显得保守,对外显得激进。   换了其他的集体单位,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   换句话说,舍己为人是否道德?损人利己是否不道德?其实不能泛泛地给出答案。因为舍己为人是奉献行为,奉献行为是道德默许的。损人利己是竞争行为,竞争行为也是道德默许的。   也就是说,道德尺度的前提是“集体”,这个“集体”的范围就是道德适用的范围。范围以内,强调合作与奉献;范围以外,强调合作与竞争。   总的来说,通过竞争而优胜劣汰,通过协作而互惠互利,这两种行为都是道德默许的。那是因为道德成立的前提是一个明确的集体范围,道德是为“集体”服务的。   一群人相互竞争,渐渐地必然有些人为了更有效地争取资源而形成联盟,联盟对内协作,对外竞争。而联盟大了,联盟内部也会出现内部竞争,然后会出现联盟内部的小联盟,小联盟同样对内协作,对外竞争……然后这种联盟关系层层展开,无限循环,错综复杂。这样的话,协作、竞争的范围因联盟范围的变化而变化。而协作、竞争本身都是道德默许的。道德为集体服务,集体的范围就是道德适用的范围。   当然,因为集体与集体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包含被包含、并列、不完全包含……等关系。所以道德尺度的前提也是错综复杂的。那么不同前提下的道德万一产生分歧、矛盾,怎么办呢?礼学、儒学、墨学这些流派就产生了,他们其实就是在各种道德关系中寻找平衡。   而佛教呢?比如说佛教说的“舍身饲虎”,以及他们提倡的“众生平等”。   这是建立在“集体”的范围无限大的前提之下的。然而范围无限大的话,集体道德的现实意义就无限小了。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就“无我”了。当然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因为无限大的“集体”是没有现实性的,就像数学中的极限情况一样,“极限”本身就意味着无法实现。所以确切地说,佛教的很多概念不是道德范畴,而是哲学范畴。   同样地,如果用道德的名义去灌输这些概念,那么这些概念就成了“教义”,而绝非“道德”。关于为什么“佛教的残忍是隐性的”,答案就在这里:极限化的哲学思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可是佛教徒们把它教义化了。
【求助】求大神解答~我们学校国学社的“社团成员成长评估”试卷 1、【正本清源】很多人人们认为,正是因为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导致之后中国渐渐被儒家的封建礼教束缚。请写出你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2、【华夏史观】近年来,以清代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连续剧接连登上荧屏。无论是“正剧”还是“穿越剧”,此类连续剧的播放都引发了人们对清代的兴趣与思考。我们暂且搁置清初、清末两段学术争议较大的部分,将目光着眼于康乾之际。请写出你对“康乾盛世”的认识。 3、【国学正义】伴随着“国学热”,诸多以传授“国学经典”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会组织发展了起来。其中不乏“台湾慈济会”、“中国净土文化基金会”、“江苏省中华文化大讲堂”等规模大、受政府认可的正规组织。当然,同时被广为流传的还有被作为儒家之根的《弟子规》、被作为道家之根的《太上反映篇》等书籍。请以《弟子规》或《太上反映篇》为例,写出你对国学的认识。 4、【汉服正义】“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有“中国的文艺复兴”之称的汉服运动已是十个春秋,如今正是需要我辈秉承华夏精神,捍卫文化尊严的时刻。然而汉服运动十年,成果与问题同样明显,一方面如火如荼,一方面又举步维艰。突破瓶颈,寻找出路,需要更深邃的思考与更长远的眼光。请就汉服运动的最终目的及现状,写出你对汉服运动的认识。 是《中国药科大学国学社·社团成员培养计划阶段测评》的国学认知部分。还有社团建设部分就不发了。
昏礼(婚礼)的意义 昏礼(婚礼)的意义   礼的作用,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庇佑,使人的精神得以归依。真正的礼,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安顿人心。   两千多年前,一个名叫孔丘的人在评价《关雎》时曾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那是因为《关雎》在表达感情时适可而止,适可则止,所以能够恰到好处。欢乐时不至于放纵,悲哀时不至于伤身。   人生的乐事,莫过于婚。人生的哀事,莫过于丧。然而如何才能使人不至于被乐事冲昏头脑,不至于被哀事击垮心灵呢?如何才能使人在亲昵时不至于亵渎,在哀伤时不至于伤身呢?我们的先辈们想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去成全感情。庄重而虔诚地用最盛大却又最宁静的方式,将人生最值得留念的记忆融化进一场仪式里。我们的先辈们将这种特殊的仪式称之为“礼”。   昏礼的诞生正是如此。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我们厮守一生的伴侣,我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感激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我们怀着无比感慨的心情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我们怀着无比憧憬的心情幻想着今后的举案齐眉。爱情,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东西啊!来之不易,世当珍惜。   因为它太过珍贵,以至于我们希望用最最盛大的仪式去纪念、去庆祝、去分享我们心中无上的喜悦。也正是因为它太过珍贵,以至于我们害怕过分张扬的仪式、过分尽兴地庆祝,会亵渎这份崇高的美好。我们害怕这世间最最美妙的东西被我们一饮而尽,我们害怕乐极生悲。   两千多年前,一个叫做有若的人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恰到好处的意思。适可而止,适可,则止。   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把我们对父母、对爱人、对爱情、对生活的无限感慨通过这一个个宁静而祥和的仪式缓缓地表达出来。恬淡而宁静,却显得无比庄重而盛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内涵,那就是:思无邪。   最强烈的感情,以最为隽永的方式表达。礼的作用,就是使人的情感得到庇佑,使人的精神得以归依。   这就是昏礼的意义。这样的昏礼,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最最圆满、最最温暖的祝福。
【大发现】我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拥护《弟子规》了!   如果说培养情怀,陶冶情操,《诗经》可谓性情之真,《论语》可谓性情之正。然而却有很多人“舍论语而就弟子规”,甚至在我们说“论语更加纯正经典”的时候,他们会一贯地以“论语小孩子看不懂,弟子规能看懂”为由予以回应。同袍们大多认为这是“奴性入骨”的表现。然而这么一个定义是没法解决问题的,我们的问题是——该如何说服、改变、甚至拯救“毒性入骨”的人、又该如何防止我们在其他事情上犯与他们相似的错误。或者问题可以归结为:   奴性的思维核心究竟在哪儿?奴性思维是怎么借弟子规成为可能的?为什么“弟子规能看懂,而论语看不懂”?   我们翻阅《论语》,再对比《弟子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者的区别:论语对“道德”只有举例式的概括描述,而很少有明确细化的行为要求。更多的是“君子是如何如何的人”、“君子会如何如何”、“做到如何如何,可以称之为君子”这样的论述。然而《弟子规》则与之完全相反,其中有许多诸如“在某特定场合下,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的及其详细及其明确的近乎法律条文式的行为要求。   或者可以打比方说,假如一个人希望走路的样子显得好看,他去看《论语》,会看到很多诸如“走路好看的人常常如何;能做到如何如何的人走路会好看”这样的叙述。而去看弟子规,则会看到诸如“走路每步要跨25厘米;平均每秒跨0.8步;每次抬腿的角度为50度”这样的详细明确的要求。   换言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论语》更注重启发教育,通过描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记叙一段段温润的语句来启发人们对道德、对人格的思考与追求,并以此培养人们举一反三、如切如磋的思维能力与思辨精神。而《弟子规》则开门见山地针对很多现实情境直截了当地给出明确详细的答案,甚至强调这个答案是“圣人训”而解决了人们反思答案是否正确的后顾之忧。   《论语》授人以渔,《弟子规》授人以鱼。这就是开篇提到的为什么“弟子规能看懂,论语看不懂”的原因。   写到这里,开篇另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很明显了:   弟子规的拥护者们,大多没有“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人格”,没有“理性的力量”。遇到问题不情愿独立思考,不愿通过自己的思维处理问题,而是希望直接从外界得到答案,甚至不会去反思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合理,而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人生、道德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可悲的是,《弟子规》恰恰又迎合了他们的这一特点——就人生问题直接给出答案,甚至通过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圣人训)来让人觉得其接近真理,不用再反思。   培养“理性的力量”是很难的,然而自甘堕落不再独立思考是很容易的。于是,弟子规的拥护者们如爆炸一般迅速增长,而不会去接受自己理念上的“过错”。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理性的力量。《大学》有言:“致知,靠格物”。同袍共勉。
【大发现】我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拥护《弟子规》了!   如果说培养情怀,陶冶情操,《诗经》可谓性情之真,《论语》可谓性情之正。然而却有很多人“舍论语而就弟子规”,甚至在我们说“论语更加纯正经典”的时候,他们会一贯地以“论语小孩子看不懂,弟子规能看懂”为由予以回应。同袍们大多认为这是“奴性入骨”的表现。然而这么一个定义是没法解决问题的,我们的问题是——该如何说服、改变、甚至拯救“毒性入骨”的人、又该如何防止我们在其他事情上犯与他们相似的错误。或者问题可以归结为:   奴性的思维核心究竟在哪儿?奴性思维是怎么借弟子规成为可能的?为什么“弟子规能看懂,而论语看不懂”?   我们翻阅《论语》,再对比《弟子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者的区别:论语对“道德”只有举例式的概括描述,而很少有明确细化的行为要求。更多的是“君子是如何如何的人”、“君子会如何如何”、“做到如何如何,可以称之为君子”这样的论述。然而《弟子规》则与之完全相反,其中有许多诸如“在某特定场合下,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的及其详细及其明确的近乎法律条文式的行为要求。   或者可以打比方说,假如一个人希望走路的样子显得好看,他去看《论语》,会看到很多诸如“走路好看的人常常如何;能做到如何如何的人走路会好看”这样的叙述。而去看弟子规,则会看到诸如“走路每步要跨25厘米;平均每秒跨0.8步;每次抬腿的角度为50度”这样的详细明确的要求。   换言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论语》更注重启发教育,通过描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记叙一段段温润的语句来启发人们对道德、对人格的思考与追求,并以此培养人们举一反三、如切如磋的思维能力与思辨精神。而《弟子规》则开门见山地针对很多现实情境直截了当地给出明确详细的答案,甚至强调这个答案是“圣人训”而解决了人们反思答案是否正确的后顾之忧。   《论语》授人以渔,《弟子规》授人以鱼。这就是开篇提到的为什么“弟子规能看懂,论语看不懂”的原因。   写到这里,开篇另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很明显了:   弟子规的拥护者们,大多没有“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人格”,没有“理性的力量”。遇到问题不情愿独立思考,不愿通过自己的思维处理问题,而是希望直接从外界得到答案,甚至不会去反思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合理,而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人生、道德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可悲的是,《弟子规》恰恰又迎合了他们的这一特点——就人生问题直接给出答案,甚至通过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圣人训)来让人觉得其接近真理,不用再反思。   培养“理性的力量”是很难的,然而自甘堕落不再独立思考是很容易的。于是,弟子规的拥护者们如爆炸一般迅速增长,而不会去接受自己理念上的“过错”。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理性的力量。《大学》有言:“致知,靠格物”。同袍共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