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d198867 zxd198867
泣麟岂独孔夫子,东也栖栖疾固人.
关注数: 334 粉丝数: 234 发帖数: 5,102 关注贴吧数: 77
汉服与和服之区别【转 【转】中国汉服和日本和服的主要区别2009/10/02 14:11一,从花纹上来区别,固然是可行的。一些十分具有日本本土风格的图样我们可以认定为和服花纹,但是也要注意,日本有相当多的图案风格都是传自中国的,这些图案既然是中国的,当然也可以作为汉服花纹没有什么不对。 列举一下传自中国的图样:一般都是比较古老的图案,比如法隆寺图案(跟随佛教被传播的图案有很多,像法隆寺图案这种是活化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几百年前的唐朝图案),金鱼图案,松鹤,云鹤,千鸟(来自中国的百鸟图,其实百、千都是虚指,指多而已)、青海波(波浪形的图案,请大家注意中国官服下摆的青海波与日本的青海波诸多相似),凤凰,孔雀,龙,狮子,虎,牡丹,花鼓(日本鼓传自唐朝花鼓),唐草(蔓草式样图案,因传自中国所以叫唐草)等等 列举日本本土式图样:一般比上面的新,像樱花(比较古老了……)、日式风铃、和扇(和扇和中国扇的区别请大家注意)、桔梗花、朝颜(牵牛花)、市松(一种约定俗成的松叶文样)等等——这些是汉服不会出现的 有的时候从花纹上面非常难分辨,我曾见过日本的一种鸟文样,简直与楚国凤鸟文长的是双胞胎,所以最好还是从款式分。 二,从款式上来区别,这才是重点。专业地判断是哪一种服装,还是要从款式。 1,和服的衿和汉服不一样。 和服的衿,既非中国的交领,也与中国的直领不同,最典型的特征是衿头出在衣服外面。汉服的衿和衣服是平齐的。 还有,和服的衿内贴一层布做共衿,共衿不封口,用于插进领芯(让领子形状变的很硬的东西)。汉服从来没有领芯。 2,和服的袖子大部分是方形袖,汉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圆形袖。 为什么说和服大部分是方形袖,因为也有少量圆形的款式,比如说圆禄袖,现代的和服则一般都为方形袖。至于汉服,大部分是圆形袖,但要注意也有少量方形的,唐朝的部分舞衣袖即为方形,比如说那尊著名的舞女陶俑所穿。 3,和服袖后不封口,反而袖前端底下要封,和我国宋明时代的代表性服装是刚好相反的。 早在秦汉时代,我国的袖前端底下也封一部分,只留比较小的口来伸手,称为悬壶袖——可见于曲裾图样,这种袖形进化到唐朝还有,后来逐渐被大袖替代了,但是我们的袖后从来没有不封过。袖后不封口、一直开到腋下是和服的特征。 4,汉服是靠系带绑住穿的。和服没有系带。 和服上面没有一根带子,完全靠腰带固定,如果腰带散了衣服就彻底开了,所以女式和服腰带才会绑的很夸张。 5,和服腰带的长度、复杂打法和打出来的花样是汉服没有的。 汉服腰带就是合腰身长,绑上再下坠一点就够了。女式和服腰带却需要长4米多,利用它在背后打出各种花样。 6,汉服上的环佩、香囊、桃符、彩缕、绶带、披帛等装饰,都是和服没有的。当然和服也有自己的装饰品,不多说了。汉服还有小佩剑等装饰,相对的和服是用怀刀的。 下面列举一些错误的说法: 1,“腰带比较宽的就是和服。” 错。和服腰带确实有很宽的,但是也有窄的,事实上从3、4厘米到30多厘米都有。相较之下,汉服的腰封也有各种不同宽度,比如部分武将用的腰挡,那总宽度也是有30多厘米的。仅靠腰封宽度这么模糊的概念来分辨汉服和服显然不可靠。 2,“花样比较花的就是和服。” 对于这种论点,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唯有沉默。其实唐朝的织染技术是世界一流,不知道比日本华丽到哪里去了。 3,“袖子是方的就是和服。” 错,唐朝大有方形袖子的舞衣,可以推测为它们是和服的祖先。 4,“下身比较窄小就是和服。” 错了。其实和服本身并不窄小,相反,它是做成从小个子女人到男人(演员)统统都可以穿的进去的宽大程度,我们看到它下身窄小,是因为它是根据穿的人的身材,用多种配件几经缠绕,最后完全裹在身上的。这是穿着方式和我国不同,并不是它本身有多窄,放开来看还是很宽的。仅凭衣服的宽度来判断汉服和服也不妥当。 5,“下面拖地长的就是汉服,下面短的不到脚的就是和服。” 还是错了,比如女式和服的标准长度有190多厘米,穿着约可拖地30-60多厘米,我们之所以看到它穿着短的不到脚,是因为穿的时候腰上要回折一部分,结果就变短了,这是良家妇女的穿法。戏剧和风尘业从业者的穿法则是不回折的,因此同一件衣服穿起来也会有不同。如果仅凭衣服本身的长度,恐怕无法判断是汉服还是和服。 6,“头上插梳子,脸涂白,小樱桃嘴化妆等是日本的东西,穿汉服不应该这样打扮。” 错,这些都是唐朝的= = 穿唐朝的衣服完全可以这样打扮嘛。
读书人的绰号【转载】 古代对读书人,多称书生。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云:“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当“书生”与“白面”连在一起时,特指少年文士,含年轻、见识浅薄之贬义。 古代对读书人还有种种戏称式的绰号 书痴   “书痴”即书呆子,带贬义。《旧唐书·窦威传》载:“威家世勋贵,诸兄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但古人也有以“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簏   “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晋书·刘柳传》:(刘柳为仆射,傅迪为右丞相。)“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唯读《老子》而已,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也。’”       书库   比喻博学饱识之士。《隋书·公孙景茂传》载:“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书淫   “淫”有“过于沉溺”、“越过常度”之义。“书淫”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书癫   喻指读书入迷、形似癫狂的人。陆游《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书橱   有两义,一,喻学问渊博之人。如《宋史·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成橱’。”又宋人李纲以博览群书、博学强记闻名,人号“书橱”。二,讽喻读书多却不能应用的人。《南齐书·陆澄传》:“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 书种   犹言读书种子,省作“书种”。不让读书种子断绝,反映“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书香门第”思想。宋人杨万里诗云:“高文大册传书种,怨句愁吟恼化工。” 书城   唐代李泌喜读书,家中藏书颇丰,汗牛充栋,被誉为“书城”。   书窟   五代人孟景翌,一生勤奋读书,出门则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之处,四面书籍卷轴盈满,时人谓之“书窟”。 书巢   南宋陆游,在山阴家居营造书房,自命为“书巢”。    书迷   指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四处借阅,读后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冻僵,也抄书不止。被时人称为“书迷”。       学究   古代泛称儒生。如宋代刘延世《孙公谈圃》载:“艺祖(赵匡胤)生西京夹马营,营前陈学究聚生徒为学,宣祖(赵弘殷)遣艺祖从之。” 掉书袋   含贬义,讽喻喜广征博引以炫耀渊博的读书人。《南唐书·彭利用传》:彭利用不顾对象场合,“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蠹书虫   比喻读死书、死读书的人。韩愈主张“词必己出”,“不袭蹈前人”,反对读死书。其《杂诗》云:“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非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小儿学士   指笃爱读书的少年。《北史·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则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不栉进士   “栉”为男子束发之梳簏。“不栉进士”喻称有文才的女子。如唐刘讷言《谐噱录·不栉进士》载:“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著脚书楼   宋代赵元考博览强记,宋朱牟《曲洧旧闻》卷二载:“(赵元考)无书不记,世称‘著脚书楼’。”意即:赵元考诗书满腹,如同有脚可行走的书楼。   
关于雪 南朝谢惠连的【雪赋】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未至,居客之右。俄而未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俟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城。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      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扉,裸壤垂。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粉糅而遂多。      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庑,未萦盈于惟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失素,纨袖冶,玉颜掩。      若乃积素未方,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山。尔其流滴垂冰,缘承隅。粲兮若冯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骛之貌,皓缴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      若乃申娱玩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风触楹而转响,月承幌而通晖。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对庭之双舞,瞻云雁之孤飞。践霜雪之交积,怜枝叶之相违。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邹阳闻之,懑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赋积雪之歌。      歌曰缩: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熏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又续写而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兮思自亲。愿低帷以昵枕,念解而褫绅。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解耀于阳春。歌卒。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顾谓枚叔,起而为乱。      乱曰: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天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红楼梦】里的联句          一夜北风紧,          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          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          无心饰萎苕.         价高村酿熟,          年稔府粱饶.         葭动灰飞管,          阳回斗转杓.         寒山已失翠,          冻浦不闻潮.         易挂疏枝柳,          难堆破叶蕉.         麝煤融宝鼎,          绮袖笼金貂.         光夺窗前镜,          香粘壁上椒.
我想发个水贴【看了就上当】【转载】 ※总观世说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年至东晋末年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琐闻佚事,其中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的内容占主要部分。当然,其中所记人物并不限於士族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世庶僧徒,其言行凡有值得称述者,都有记载,书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就不下五六百人。全书记事一千一百三十余则,按内容分类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每一门表现世族名流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各门综合,便显现出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其时社会的政治、历史、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某些特徵。       汉末至魏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东汉末年政治败坏,引发了黄巾起义,天下大乱;随后是军阀割据,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部族乘机入侵,西晋的统治也随之宣告结束,中原地区成为诸侯斗争的战场。晋室南渡以后,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东壁,但由於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不断,农民起义时有爆发,最后刘裕取代了司马氏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这个混乱而痛苦时代的历史事实,并非<世说新语>所要反映的内容,但书中不少简练鲜明的记载,为这幅历史画卷作了许多点染。      魏晋时期,王朝更替,朝臣争权,皇室内哄,统治阶级充满了虚伪、猜忌、凶杀等卑鄙龌龊的行径。及至两晋,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权利争夺更是层出不穷,以致形成「名士少有全者」的悲剧。处於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魏晋名士内心充满了旁徨和恐怖,许多人不愿涉足政治,也不敢评议时政。而既要全身远祸,又要填补生活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不谈政治而专谈玄理的清谈自然是一种理想的方式。清谈的内容,主要以<周易>、<老子>、<庄子>为本而加以衍畅,探讨有关天地人事万物的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又称为谈玄。但如果从现实上来看,由於它含有摈弃世务、逃避社会的意味,於国於己均无益处,因此当时就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尖锐的批评。但我们在认识它消极一面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它的另外一面,就中国哲学的发展而言,魏晋清谈,崇尚老庄,大畅玄佛,实是继汉末突破「独尊儒术」的禁锢以后对哲学思想体系的新的探索,而谈玄盛行,气氛热烈,显示了这种探讨的普遍性和学术的自由发展。      品题人物也是魏晋士族阶层中流行的一种风尚。人物品评从往日的仕途意义,而成为对理想人格的探索和追求。内容不再局限於对道德或才能的单一考察,而成为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方面的全面评论和品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人物品题虽然不起直接的政治功利作用,但它仍然可以影响并决定人的名誉、地位、声望,因而很受时人的重视。「以形求神」和「得意忘形」便成了考察人物的主要方法。「以形求神」就是通过人物外在的容貌、气色去探求神明,把握内在精神。「得意忘形」即认为神明高於形骸,有时即便相貌不佳,只要精神气质不同凡俗,也能得到赞赏。表现了魏晋时人对神明的高度重视和对精神美的执著追求。魏晋时的人物品题正是以神明为中心而展开的对人物多角度的审视和评价,从而反映了魏晋时代人们丰富的审美情趣。      魏晋士人在生活方式上也一反儒家传统,他们蔑视礼法,率性任诞,展现了一代士人独特的风貌。魏晋士人多饮酒成癖,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密切相关。有人狂饮酣醉,貌似放达超脱,其实内心隐藏了无法排遣的悲哀和忧愁。有人藉酒来对抗和逃避政治,为的是全身远祸。除了饮酒,他们又找到药物作为护身符和麻醉剂。当时盛行服用五石散,目的是暂时忘却政治的黑暗和精神的痛苦,反映了他们内心的苦闷。
转帖 资料一:     《痛批文史界的“歪理邪说”,恢复“文化中国”史观》      ……      他们批判的是“大汉族主义”还是“大文明主义”?      ……      我们现在讲的历史上的汉族和现在的汉族概念是不一致的,现代的汉族不再以文化为唯一特征,是包括血缘和其他认同。定义标准是和其他少数民族是一样的,在这种定义下应该主张民族一律平等。而古代中国则不同了,同历史上蒙元、满清等少数民族以及现代学者理解的民族观念不同,古代汉民族的民族观念一直是“华夷之辨”。古人讲:"变夷为夏",孔子作《春秋》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古人认为你只要接受了中原文化,接受了华夏文明就是中国人,而不管你种族和血统。这实质上是文明人群和野蛮人群的区分,是文化文明人群的区分。而在我们今天却通称其为(古)“汉族”,这种称呼模糊了古今定义标准的不同。 所以在历史问题上某些人批判的“大汉族主义”实质却是在批判“大文明主义”,是在批判中华文明。文明是否有高低这点还有争论,但是文明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文化有野蛮和文明之分是不容怀疑的。所以某些人高举批判“大汉族主义”的旗帜是十分荒谬的,这是长期以来的史学界故意搞的概念歪曲。      ……      西方传教士明末到中国后,利玛窦身穿儒服传播科学和教义,受到了晚明士大夫的普遍欢迎,他们把他引为良师益友,当作同类,所以瞿太素在《职方外纪小言》更进一步提出新人文主义标准:“其人而忠信也,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由此可知所谓“夷夏之辨”,实际上就是道德之辨,也就是文明和野蛮之辨。       资料二:      《少数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      ……      1.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族群”观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东亚大陆一直是许多族群共同生息繁衍的土地。在这些族群中,既有中原地区发展较快的“华夏-汉人”,也有居住在周边地区相对发展较慢的“蛮夷狄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族群识别、分野方面最重要的观念是“夷夏之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夷夏之辨”的核心并不是体现于体质、语言等方面在形式上的差别,而主要是指在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内在“文化”差别。      有的学者指出:“在儒家思想中,‘华’与‘夷’主要是一个文化、礼仪上的分野而不是种族、民族上的界限。……华夷之辨并不含有种族或民族上的排他性,而是对一个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和区分。”换言之,“夷夏之辨”并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区别与排斥,如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排斥,而是相对发展水平较高的“文明”与相对发展水平较低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水平较低的“夷狄”也承认这一点并积极向中原“华夏文明”学习。它们之间最重要的互动关系,不是彼此敌视和相互消灭,而是文明的传播与学习。               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原地区的文明是世界最发达的文明,周边的“夷狄”或早或迟都会学习效仿中原的文明。在这种观念中,凡是接受中原“教化”的人就被认同是“文明礼仪之邦”的“天朝臣民”。“化外之民”则是需要教育开化的生番。金耀基教授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传统的中国不同于近代任何其他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而“是一个以文化而非种族为华夷区别的独立发展的政治文化体,有者称之为‘文明体国家’(Civilizational state) ,它有一独特的文明秩序”。美国学者费正清曾写道:“毫无疑问,这种认为孔孟之道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意味着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 是比民族主义更为基本的东西。…… 一个人只要他熟习经书并能照此办理, 他的肤色和语言是无关紧要的。”
一个名单 现仅摘录其中一小部分明朝自杀殉国官员名单: 东阁大学士,曾在大明崇祯二年任河南巡抚,率兵勤王的范景文已经连续四天未吃饭,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           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杀。           左都御史李邦华,投水自杀。           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自杀,           大理寺凌义渠上吊自杀。           庶吉士魏学濂自杀。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投井自杀,           御史陈良谟全家投井自杀。           吏部许直投水自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兵部成德全家上吊自杀,           户部吴甘中全家自杀。           兵部主事金铉全家自杀,           留名者有吴征,王章,于腾蛟夫妇总计不下百人,尚有无法统计者,           全家自杀有马世奇,刘理顺,周凤翔,汪伟不下百家,           高其勋 参将     陈正 指挥史           王承宪 游击     王士杰 县丞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段见锦 教授     杨明盛 经历         魏崇治 司狱     单国祚 典史           高拱极 举人     杨士俊 举人           吴子骐 乡官     刘琯 乡官           杨元瀛 乡官     曾异撰 知州           米寿图 御史 耿廷箓 监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马乾者 知州 席上珍 举人           何思 知州     金世鼎 举人           冷阳春 知州 夏祖训 知县           段伯美 举人 陈昌裔 知县           杜天祯 举人     廖履亨 进士           徐道兴 经历     焦润生 知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灌水 现仅摘录其中一小部分明朝自杀殉国官员名单: 东阁大学士,曾在大明崇祯二年任河南巡抚,率兵勤王的范景文已经连续四天未吃饭,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           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杀。           左都御史李邦华,投水自杀。           左都副御史施邦曜自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自杀,           大理寺凌义渠上吊自杀。           庶吉士魏学濂自杀。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全家投井自杀,           御史陈良谟全家投井自杀。           吏部许直投水自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兵部成德全家上吊自杀,           户部吴甘中全家自杀。           兵部主事金铉全家自杀,           留名者有吴征,王章,于腾蛟夫妇总计不下百人,尚有无法统计者,           全家自杀有马世奇,刘理顺,周凤翔,汪伟不下百家,           高其勋 参将     陈正 指挥史           王承宪 游击     王士杰 县丞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段见锦 教授     杨明盛 经历         魏崇治 司狱     单国祚 典史           高拱极 举人     杨士俊 举人           吴子骐 乡官     刘琯 乡官           杨元瀛 乡官     曾异撰 知州           米寿图 御史 耿廷箓 监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马乾者 知州 席上珍 举人           何思 知州     金世鼎 举人           冷阳春 知州 夏祖训 知县           段伯美 举人 陈昌裔 知县           杜天祯 举人     廖履亨 进士           徐道兴 经历     焦润生 知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tiexue.net%2F&urlrefer=c7b8bf555e9cf4d18e8b47f00c238b81 ]
戊午上高宗封事【宋·胡铨】    绍兴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枢密院编修官臣胡铨,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敌。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金国,南面称王,自以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金人改虑,摔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且安知异时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耶?伦之议乃日: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陷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敌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会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况敌人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恸哭流涕长太息者牟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败之于淮阴。较之前日蹈海之危,固已万万矣。倘不得已而用兵,则我岂遽出敌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属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日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如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日:“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己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恐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        顷者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一·事。桧日:“敌可和”,近亦日:“可和”;桧日:“天子当拜”,近亦日:“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日:“已令台谏侍从议之矣。”呜呼!参赞大政,徒取容充位如此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小臣狂妄,冒渎天威,甘俟斧钺,不胜陨越之至!    南宋昏君赵构,为了不让钦宗回朝夺其皇位,百般阻挠、压制主战派。一些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文武官员,在百姓的抗金热潮下,反对求和。故而发生主战和主和之斗争。绍兴元年八月,擢秦桧为相。次年八月迫于舆论压力,罢秦桧相。绍兴八年三月,复起为相。奸贼秦桧遣王伦为谋和而奔走金国。王伦回朝,金国遣官为“江南诏谕使”到大宋议事,将我大宋视为附属国,激起文武官员一致反对。主战派代表人物张浚、韩世忠、岳飞等怒发嚼齿。张浚曾五次上书反对议和,岳元帅亦云:“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当时,身为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怒不可遏,认为必须立斩秦桧、王伦、孙近之头,方能雪国之大耻,振奋民心士气。故而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了这个奏本。
阿弥陀佛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如是生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时须菩提又问佛祖:世尊,善男、善女们都想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究竟到了怎样的境界,才能使心静下来? 佛:善男、善女们如果想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他的心就应该这么想:“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众生都度完了,却没觉得度过众生,一切自自然然,其实想都不想”。一个想达到菩萨的境界的人如果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他永远也达不到菩萨的境界,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要知道啊,须菩提,根本没有一个确切的方法和途径,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思想。须菩提,你认为我曾经在然灯佛那里,通过某种方法和途径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吗? 须:不是的,世尊。按我所理解您所说的意思,您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一种确切的方法和途径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就是这样,根本就没有一种确切的方法使得如来们获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有一种方法能使我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就不会授记于我,说我将来会达到佛的境界,名号叫释迦牟尼,正因为根本没有确切的方法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才会授记于我,说我将来会成为佛,号称释迦牟尼。为什么这么说呢?什么叫如来?如来就是所有的法都有其道理。如果有人说,如何做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可别信,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方法使得诸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来们得到的无上正等正觉虽然存在,但其实又无法形容,所以如来们说一切法都是佛法,然而如来们所说的一切法,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法门,所以才叫做一切法。须菩提,比如人的身子很高很大,无法比拟。 须:世尊,我明白了,您说一个人身子高大,高大得无法形容,其实身子根本就不是自己的,无我相,根本就不会觉得身子的存在,然而又要表述明白,所以才说有高大的身子。 佛:须菩提,要修行菩萨道的话就应该这样,如果随便发愿“我要度尽无边众生”的话,就不是菩萨道,为什么呢?因为根本没有确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成就菩萨道。所以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存在,都抛开了一切分别。须菩提,如果有修行菩萨道的这么说:“我已到达了某种庄严的境界。”的话,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道。为什么呢?如来们所说的庄严境界,根本就没有一个庄严的现象,才叫做庄严的境界。须菩提,修行菩萨道时明了无我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汉文化到底流传下来多少 【1】汉语,现在称为普通话【以北京话为主】,其实真正的类似汉语的为 客家话 普通话根本读不出入声,例如出字为入声字,和战栗的栗为一个韵脚,见【世说新语】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可证。再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这是一个韵脚,用普通话读不出。】 再例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别的就不多说,其中‘月’字和‘物’字为一个韵脚。 【汉服】   汉服,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我大明四千年一直为我汉民族的服饰,可恨鞑清入关,唉。。。。。。。。。令,【礼记】有深衣可证。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汉字】你可以拿正体字和甲骨文对照一下,在拿简化字和甲骨文对照一下,别的我就不多说了。。。。 另外,我是用简化字打的,为了看着方便。。。。 还有很多,例如孔家店【被五四运动打倒了】。 阴历【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被西元代替了。】。。。。。。。。。。。。。。。。。。。。。。。。。。。。。。。。。。。。。。。。。。。。。。。。。。
【还是转载】我本来心如死灰,但看来以后还是复燃了 对最后华夏帝国之回忆!    两百年前,英国驻中国首任特使马戛尔尼说:“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两百年后的今天,一位台湾人愤怒的写道:“(大陆)摒弃传统的四维八德,培养出了不知廉耻的一代。”这就是“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这就是“坚强挺拔的汉族脊梁”?             普及英语,打倒孔家店,接受基督的洗礼,我们疯狂地为自己的传统挖掘坟墓,全然不知历史的幽暗处,有多少前朝的渣滓在窃笑,有多少同胞的冤魂在哭泣。             忘了成祖征大漠横扫北元的那份荣耀,却相信“农耕文化的懦弱性”。             忘了国产红夷令倭寇闻风丧胆的那份自豪,却相信“古中国无科学”。             忘了“为官应直谏,为史应直书”的那份尊严,却相信“汉人奴性乃根深蒂固。” 三百年前的满人用他们肮脏的爪牙奸污了我们的传统,现在又在用卑鄙的谎言,把早已消逝的汉文化作为自己丑行的替罪羊。             在相信“清朝明君辈出,疆域辽阔,政策开明,国泰民安”时,为什么不活动一下生满铁锈的大脑,戳穿这面纸糊的窗户?             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时期,却被明末遗民视作“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的贫困末世。             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当代学者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则认为所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 因此才有了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的疾呼。 所谓“盛世”,实则一个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 此时的西方学者可以庆幸地说:“中国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听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专制最落后的朝代”时,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翻翻历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四百年前,有幸来访的西班牙人这样描述这个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文明:        “他们首先是极其清洁,不仅在他们的屋内,也在街上。”        “在他们的一切城市中都有医院……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我们因此问他们原因何在,回答说,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大地区,其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有充分的大米供应。”        “这个国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体质,匀称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们对外国人很有礼貌。”        “在中国的其他省份,还有制作奇特和优良的炮……他们的炮特别好,我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看过一些架在船上的这种炮,它制造的比我们的好,更加坚实。”       
祢衡啊 祢衡啊,唉。。。。。。。。。。 一不容于曹操,再不容于刘表,三不容于黄祖。。。。。 何乾坤之大而不能容我正平之身也,恸乎。。。 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觜,绿衣翠衿。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   于是羡芳声之远畅,伟灵表之可嘉。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冠云霓而张罗。虽纲维之备设,终一目之所加。且其容止闲暇,守植安停。逼之不惧,抚之不惊。宁顺从以远害,不违迕以丧生。故献全者受赏,而伤肌者被刑。   尔乃归穷委命,离群丧侣。闭以雕笼,翦其翅羽。流飘万里,崎岖重阻。逾岷越障,载罹寒暑。女辞家而适人,臣出身而事主。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眷西路而长怀,望故乡而延伫。忖陋体之腥臊,亦何劳于鼎俎?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匪余年之足惜,愍众雏之无知。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羡西都之沃壤,识苦乐之异宜。怀代越之悠思,故每言而称斯。   若乃少昊司辰,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长吟远慕,哀鸣感类。音声凄以激扬,容貌惨以憔悴。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歔欷。   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而忘初?讬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   【鹦鹉赋·祢衡】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