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痴艺龙 石痴艺龙
“痴”着“迷”也“愚”也“知”也!爱好各种原石,根、木、雕艺等艺术品“放松心态、广交益友”。。。。
关注数: 371 粉丝数: 791 发帖数: 13,657 关注贴吧数: 37
《 碰撞 》!大有宇宙包含的天体系统,小有太阳系,一直在延续着 熟悉地球历史的人会发现,地球之所以与其他星球不同,拥有着适合生命居住的多项条件,这都得益于在地球早年时期通过与其它星球的碰撞,其中最有名的碰撞就是地球与原始水星相撞,那一次相撞地球吞并了水星的大部分地幔,从而导致水星变成了一颗小“铁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寻找不到适居星球,因为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是星球间多次碰撞后的产物,这样的星球在银河系中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而随着我们所在的星系逐渐稳定,行星间想通过碰撞获得资源的机会已不再存在。但是近期科学家发现,在未来数十亿年间左右,银河系将面临一次洗牌,届时将又迎来一次的星球大碰撞,并且这次的规模将更加庞大,因为是星系与星系间的碰撞。 大家知道,卫星绕行星运行,行星绕恒星运行,而恒星又带领其恒星系绕更大的星系运行,例如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就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行。那以此类推,银河系肯定也围绕着宇宙中更大的星系运行,在运行中,若遇到运行轨迹的相同,行星间肯定避免不了碰撞,这不,我们的银河系现在就堵在仙女系运行的轨迹上。 以目前仙女系每小时65万公里的运行速度,科学预测,最晚40亿年后,我们的银河系将因为仙女系的撞击而迎来一次星球洗牌,届时,我们的地球文明将有可能就此毁灭,但也有可能在碰撞中出现新的生命星球,新的文明。
了解陨石中的矿物 通常,陨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凡是地球有的矿物,陨石中也都有!但陨石中所含的某些矿物地球中还没有发现!因为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它只是一个“微小球体”!它所含的物质也是来源于宇宙空间(由于形成时所处的宇宙空间区域不同,导致形成的星体所含物质有异!)所以地球中的物质不可能“饱含全部”!有很多宇宙物质地球中是没有的!! 目前有近30种矿物 地球中还没有发现。。 主要有 五大类:: 一:单质及类似物:如:六方金刚石、氮铬矿、碳铁矿、陨氮钛矿等; 二:硫化物及其类似硫化物:如:硫铬矿、硫镁矿、硫钛铁矿、陨硫钙石等; 三:氧化物:如:镁铁钛矿、氧氮硅石; 四:硅酸盐:如:硅镁铬矿、碱硅镁石、宁静石、陨铁大隅石、陨钠镁大隅石; 五:磷酸盐:如:磷镁石、磷镁钠石、磷镁钙矿等; 显微镜下陨石矿物结构为:一下几个系: 一/ 六方晶系: 1 : 六方金刚石:高压强热淬火可使 结晶的石墨转变为“六方金刚石”!其晶粒均,呈现细粒棱角状,因晶粒外层含有石墨而呈现“灰色”!硬度接近于金刚石。 2 : 巴磷铁矿:粒状,颗粒小于1微米。白色者与铁纹石相似,浅蓝色者与陨磷铁镍 类似。 3 : 宁静矿:晶体形态呈薄板条状,近于不透明。它存在于月岩的玄武岩中,与晚期结晶的陨硫铁、铁三斜辉石、方英石、碱性长石等组合。。 二/ 等轴晶系:: 1 : 氮铬矿:细小颗粒状,直径有几个微米。其硬度高,与闪锌矿伴生。。 2 : 硫镁矿:在球粒陨石中与镍铁矿、陨硫铁“紧密连生”。 3: 陨硫铬铁矿:块状集合体,黑色,金属光泽。它的断面不平坦,性脆,无吸磁性。许多陨石中都含有这种矿物。。 三 / 斜方晶 系:: 1 : 镁铁钛矿 :晶体呈斜方双锥,不透明。其来自阿波罗1 1号飞船采回的月岩中。。 2 : 四 / 单斜晶系:: 1 : 硫铬矿:半自形粒状,灰色带褐,不透明,产于铁陨石中。。 2 : 磷镁钠石:常规呈细小颗粒状,块状集合体,浅琥珀色,透明。其产于 锐钛矿陨石的“金属相小洞穴中”!!与白磷钙石、镁磷钙钠石、钠长石、顽火辉石等伴生。。。 3 : 磷镁钙矿:其为不规则粒状、细叶脉状,块状集合体,“浅红色至琥珀色”。 其在铁陨石中,沿裂隙的壁 呈粒状产出,也有细脉穿插橄榄石情况。。。 五 / 三斜晶系:: 1 : 三斜铁辉石:粒状,黄色。它产于阿波罗11号采集的月岩标本中,这种岩石标本主要含“单斜辉石”、“斜长石”、“钛铁矿的微晶辉长岩和辉绿岩”等。。 以上资料来源于《青少年科普图书馆》之一《陨石》。
中国南极科考队发现的“灶神星”陨石 新华社上海3月23日电除月岩外,陨石是人类获得的唯一地球外岩石样品,堪称“天外珍宝”。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科考队员在南极发现一块1300克的陨石,经科学检测为珍贵的灶神星陨石。   据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缪秉魁教授近日在上海市曹杨中学做科普报告时介绍,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583块陨石。经过近一年努力,桂林理工大学对其中149块样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命名。其中,最大一块陨石达1300克,经检测为灶神星陨石,已按照国际惯例将其编号为GRV13001。   “从外表看,这块灶神星陨石具有较完整的熔壳,熔壳深灰色,内部质地为灰白色。通过显微镜观察,该陨石具有角砾结构,角砾具有次辉绿结构,基质碎屑矿物组合和成分与角砾完全相同,属于玄武岩质陨石。”缪秉魁说,“这种岩质的陨石有来自火星、月球、和小行星三种可能。根据矿物成分和氧同位素分析,排除来自火星和月球的可能,应来自灶神星,为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属于灶神星陨石。”   灶神星是木星和火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第4号小行星。一般认为它具有类似地球的核幔壳结构,是认识类地行星起源的理想研究对象,也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   截至目前,我国共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12035块南极陨石,目前已完成分类2737块,仅发现3块灶神星陨石。前两块灶神星陨石GRV99018和GRV051523的质量仅为数克,研究可用样品十分有限。此次新发现的灶神星陨石质量重达1300克,为我国开展灶神星的成分和形成研究、以及开展深空探测相关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品。除灶神星陨石外,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收集的陨石种类还有珍贵的火星陨石、普通球粒陨石、常见碳质球粒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以及包括橄辉无球粒陨石在内的原始无球粒陨石等,大部分特殊类型的陨石均有发现。但到目前为止,格罗夫山地区尚未发现月球陨石。
6000多万年前陨石坑调查。。 人类存在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相比人类苍白的经历,鬼知道地球见证过怎样的残暴和杀戮。根据最新的研究,当一个直径几公里的小行星撞向地球时,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场景。 在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中,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还原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位于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形成于6600万年前一次直径6英里的小行星撞击。这次地球史上第三大冲击留下了一个直径110英里,深12英里的陨石坑,灭绝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几乎全部生命。 为了研究希克苏鲁伯原爆点附近区域,研究者们在墨西哥湾上的一个钻井平台宅了一个月时间。虽然之前已经采集过陆地上的沉积岩芯,这是他们首次从深海中采集。他们的目标就是一路钻到希克苏鲁伯的“峰环”,最中心的圆形地层。 根据采集自2000多英尺深的样本,团队测量出这次冲击如何粗暴地撕裂地壳。几分钟之内,小行星就钻入地壳,掀起约48000立方英里的岩石,并将地壳抬起超过15英里。上方的沉积岩几乎变成了液态,产生的岩浪瞬间形成了一座高度超过珠峰的山脉。几分钟后,山脉坍塌,岩浪被推回冲击点,向外爆炸,形成了峰环。 这次冲击释放的能量是投放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加起来的10亿倍。 “这些岩石失去了它们的强度和内聚力,摩擦力也被强烈减少,”研究作者之一,帝国理工学院教授Joanna Morgan说。“所以,它们暂时有点像液体。要想形成这样的陨石坑,它们只能是这个样子。” 不仅毁掉了尤卡坦半岛,这次冲击还导致了全球地震,巨型海啸,野火丛生和残暴的火山爆发。“撞击冬季”持续了好几年,不见天日。 研究者们希望希克苏鲁伯能揭示更多地球被小行星和彗星强爆的线索。 首席研究者Sean Gulick说:“有趣之处在于,它不仅造成了大灭绝,还保存完好,我们不用离开地球就能探索这个巨大的陨石坑。它的科研价值等同于研究月球、水星和火星上带有峰环的陨石坑。”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程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大多数陨石来自于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陨石大体可分为;石质陨石,铁质陨石,石铁混合陨石。每类陨石下面又有它们的子项。月球陨石可分为火山岩和沉积岩两大类,月球玄武岩是构成月球的主要岩石之一,颜色为黑色,白色,暗紫色,紫红色,绿色,墨绿色,灰绿色,黄色,棕黄色,混合色等。成斑状结构的构造和杏仁构造并存在黑云母。 月球陨石中常见的硫化物有陨硫铁,黄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硫镍铁矿,及尚不清楚的矿物。属火山岩的月球陨石表面呈现的透明状熔壳,是月岩中的透明物质经高温熔融后形成的。其它熔融现象如:熔壳,熔流纹,熔流线,槽沟,熔蚀坑,和定向坠落形成的棱角都十分明显。月球陨石的透明状熔壳特征,是判断月球陨石标志。因坠落地球时间太久,遭严重风蚀的月球火成岩陨石,失去透明状熔壳的可能性会大增,通常这种现象不会影响对月球陨石的最终确认。月球陨石中常见成粒状,块状的聚片双晶集合体斜长岩及微班熔融角砾岩
专家解读“天外尘埃首次现身巴黎建筑屋顶” 宇宙演化信息就隐藏在我们身边 长江商报12-11 07:07 (记者高萌)本周有媒体报道,科学家在巴黎一建筑屋顶发现了宇宙尘埃的微粒,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太阳系形成时。在大城市里找到了这种细微颗粒,为史上第一次。 这些细微颗粒是什么?为何首次在城市中“现身”?昨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打了个比方:落入城市中的宇宙尘埃好比“流浪汉”,它们从太空中“游荡”而来。虽然每年约有3万吨宇宙尘埃降落到地球上,但90%都在通过大气层时燃烧殆尽,“即使能到达地表,也很难保留下来”。 以后不用耗时耗力去南极找了 “科学的最终表达就是数字,宇宙尘埃就是数字,它自带信息来到地球。”张双南说,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宇宙尘埃,大家熟悉的星云就是由宇宙尘埃组成的。 他介绍,宇宙尘埃指飘浮于宇宙间的岩石颗粒与金属颗粒。它们看上去很美丽,有的像发光的小钢球,有的闪亮如水晶。这些从大气层不断掉下来的“天外微粒”被认为源自彗星或小行星,多数都与太阳系一样古老。 “宇宙尘埃出现在哪里都是随机的,首次在大城市中发现并不代表它们第一次降落在大城市。”张双南表示,有可能以前都有,只是科学家没有及时发现罢了。 以往,大多数宇宙尘埃都是科学家们从南极洲等寒冷的荒地上收集到的。人们认为它们永远不会在城市里被发现,因为在市区的污染物、尘土和污垢中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张双南透露,通常情况下,这些“天外微粒”落到城市后,会被污染,或在没发现之前就被清除掉。而在南极、大洋深处等人迹罕至,几乎无尘的环境中,则比较容易保存下来,而且不容易被污染。 在张双南看来,首次在城市中发现了宇宙尘埃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在我们“后院”就能采集到极为难得的科学研究素材。“避免了科学家‘跑路’,‘就地取材’方便了研究,不用再耗时耗力去南极找了!” 大小相当于抽烟时的烟雾颗粒 “之所以被叫作‘尘埃’,就是因为它体积非常小,就像生活中的灰尘一样。”张双南说,“奔向”地球时,这些“天外微粒”要穿越大气层,自燃成“灰”。这些“灰”尺寸只有1微米的几分之一,仅相当于抽烟时袅袅上升的烟雾颗粒般大小。 此次发表在美国《地质学》月刊上的研究报告称,科学家从屋顶上发现的宇宙尘埃比之前发现的其他宇宙尘埃要大,直径约为0.3毫米。且基于对宇宙尘埃大小的分析,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尘埃是在以每秒约12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时融化形成的。 “宇宙尘埃是星系、恒星、行星和宇宙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宇宙尘埃的形成一直是天文学界的难解之谜。”张双南说,据统计,直至近年科学家才发现宇宙尘埃形成的两种方式:具有数十亿年生命史的类太阳星体释放出的流溢物;太空中微粒缓慢浓缩过程释放的物质。然而,这两种观点却无法解释宇宙存在仅数亿年时宇宙尘埃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早期尘埃可能来自超新星爆炸,但却很难获得相关确凿的证据。 他介绍,科学家发现宇宙尘埃,然后通过分析其成分,追溯它的来源,确定它的性质,从而理解它在宇宙中是如何形成,帮助揭秘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但宇宙尘埃究竟如何形成,这个问题的清晰答案至今还未“尘埃落定”。 此前,网络上有说法认为,这些美丽的尘埃对我们生活有着相当直接的影响,有可能和物种灭绝有关或是自然灾害的源头。“这些是误传。”张双南辟谣,“大家不要担心,这是不会的。宇宙尘埃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数量特别少,对人类的生存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 上图:600年前超新星爆炸残余的气体呈现出鬼魅般的红色。这些气体主要由宇宙尘埃组成 中新社发 左图:艺术家根据真实天文观测数据创作的超新星1987A爆炸后的画面。这颗已爆炸的恒星内部残余部分(红色)就是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段阵列望远镜(ALMA)观测和拍到的尘埃 新华社发 链接>>> 看上去美丽的尘埃 宇宙尘埃,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外表颜色呈黑色或褐黑色,外表光亮耀眼,极像一颗颗发亮的小钢球; 第二种是暗褐色或稍带灰白色的球状、椭球状、圆角状的小颗粒,主要成分为氧、硅、镁、钙、铝等; 第三种是一些无色或淡绿色的玻璃球,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还含有少量的二价氧化物。 如何观测宇宙尘埃 宇宙尘埃一般是很难被观测到的,但当一个可见光的光子与尘埃颗粒碰撞时,光子的能量就会被尘埃吸收,从而把尘埃颗粒加热,后者又会把一部分热量以红外光的形式辐射出来,可被红外天文望远镜探测到。 因为红外光很容易被地球大气吸收,所以为了避免干扰,红外天文望远镜一般要发射到太空。拥有直径3.5米接收镜的赫歇尔望远镜是迄今发射的最大红外望远镜,是接收来自宇宙尘埃信号的理想仪器。
 据广东天文学会透露,今年11月14日晚上,将出现超级月亮奇观,我国处于全球理想的观测位置,我国各地均可观赏到今年最圆最大的满月。   2016年11月14日19时21分,月亮与地球相距全年最近,只有356622千米,月亮视直径角距达到33分34秒,为全年最大。当晚21时52分,  今年11月,分别出现月亮全年距离地球最远和最近的特殊天象。11月1日3时29分,月亮距离地球406623千米(远点月),全年距离地球最远,比11月14日(近点月)远了50001千米。   11月14日,我国各地夕阳西沉后,满月从东方偏北的位置冉冉升起。满月从东方升起时,公众从视觉上感到月亮特别大,并呈现金黄色,十分惹人注目。借助树木和房屋等地景,可给月亮拍摄艺术相片。   有人说,下一次超级月亮,要等到18年后的2034年11月25日,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届时的望月出现在2034年11月26日6时31分(月亮最圆),而不是11月25日。另外,不同年份发生的超级月亮,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两者相比可能相差几千千米,但仅凭肉眼很难分辨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根据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行规律,超级月亮大约经历14个朔望月(约413.4天)出现一次。超2016超级月亮11月14日上演.级月亮上一次发生在2015年9月28日,下一次将出现在2018年1月2日。明年(2017年)不会发生超级月亮,因此,观赏这次超级月亮不容错过。   超级月亮   超级月亮(Supermoon)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超级月亮是满月(或新月)与近点月同时发生的近点朔望月。这是描述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地球公转,行经近地点之时,同时又在日地联线上的专有名词。此种结合的超级月亮被认为会引发海洋、地壳和潮汐的变化,例如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发生风险的增加。但是,这种关联性一般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超级月亮说法始见于1965年,为占星家理查德·诺勒所定义。经多年修正后,该天象指的是:新月或满月时期,月球与地球间距离较平常为近,另外一种说法也就是地球与月球间距离低于或接近35.4万公里(220,000英里)。   2016超级月亮11月14日上演,我国处于全球理想的观测位置,大家不要错过了。
太行山/华北平原〈拾另〉 太行山脉 太行山(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 太行山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以上,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地势北高南低并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太行山是中国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之一,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中文名称 太行山 外文名称 T'ai-hang Mountains 、T'ai-hang Shan、Taihang Shan 别名 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 位置和重要性: 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地理分界线 构成: 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 地质地貌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约在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早在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铁硅质岩及碳酸盐地层,受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的影响,区内古老的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伴随有断裂和石英岩脉的侵入。至距今18亿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结晶基底岩层。 自距今18亿年的吕梁运动以后,本区地壳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并由此导致了海水的进退往复,分别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积盖层,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其中奥陶和二叠系为含煤地层。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 发生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太行山终于产生。 山地受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称为"陉",古有"太行八陉"之称,为东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东翼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陉、临城、峰峰、六河沟等著名煤矿。太行山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为黄淮海平原。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并形成暴雨区。山地东侧为地震强烈活动带。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山西高原东部 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脉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显系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化石。
石英、柯石英、斯石英 柯石英 柯石英是石英在几万巴(1巴=10的5次方帕)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的,通常要在地下80公里左右地层中才达到这种高压。1960年,柯石英首次在美国阿利桑那陨石坑中发现,在德国、阿拉伯的陨石坑中也有发现,形成与冲击变质作用有关。 中文名称: 柯石英 外文名称: coesite 透明度 : 无色透明,玻璃光泽 解理 : 无(要注意解里) 硬度 : 摩斯硬度约为8 概述: 柯石英是石英在几万巴(1巴=10的5次方帕)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下形成的,通常要在地下80公里左右地层中才达到这种高压。它和橄榄岩通常都是上地幔的岩石产物。自然产出的柯石英,晶粒大小在5-50μ,1953年人工合成柯石英,晶体与石膏相似,它是从35千巴压力,500-800℃的SiO2熔融体中晶出。1960年,柯石英首次在美国阿利桑那陨石坑中发现,在德国、阿拉伯的陨石坑中也有发现,形成于冲击变质作用有关。 化学特性 柯石英是硅原子成四次配位的SiO2各同质多象中结构最紧密的一种变体,亦称单斜石英。通常呈小于5微米的粒状产出。无色透明,玻璃光泽。无解理,摩斯硬度约为8。在5%的冷氢氟酸中近于不溶,但易溶于热浓氢氟酸中。 发现 1953年,L.Jr.科斯首先在大约35×108Pa和500~800℃的条件下人工合成了柯石英。1960年,美籍华裔矿物学家赵景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流星”陨石坑内的石英砂岩中首次发现了天然产出的柯石英。形成柯石英的压力下限是19×10的8次方Pa。柯石英除在陨石坑中出现以外,在榴辉岩中也已发现,后者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 意义 柯石英的出现,可作为所赋存的岩石曾处于很高压力条件下的可靠标志;特别是在陷坑中出现时,更可作为陨石撞击起源的有力证据。它们的陨石冲击成因,提出了由冲击负荷来人工制备其他物质的高压同质多象变体的现实可能性;同时还开拓了冲击负荷超高压实验的领域。 柯石英是一个在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二氧化硅天然矿物。在陨石撞击引起的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地表岩石中的常见造岩矿物石英有可能转变为高密度的柯石英。地球上第一个被确定的陨石撞击坑(巴林杰陨石坑)就主要归因于柯石英的发现。地球上大约15%的陨石坑中已经找到撞击形成的柯石英。柯石英被国际科学界确定为地表陨石撞击构造的诊断性证据之一。 研究原因 为什么要研究柯石英 柯石英在地质学中是重要的压力标志矿物,地表柯石英形成新机制的提出,对研究这些高压变质岩,了解大陆碰撞、壳幔动力学过程,地壳物质埋藏深度,矿藏形成条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斯石英 斯石英是石英更致密的高压相多型体,密度为4.35g/cm3,八面体配位,具有金红石结构,空间群P42/mnm。由共用边八面体链组成,形成通道平行于c轴,d=0.206nm。斯石英易受冲击热效应破坏,保存量很少,故在镜下通常不易辨别,只能用X射线来鉴别,有5~12条谱线。斯石英可作为鉴别撞击坑的可靠标志。 斯石英又名超石英、重石英,是一种超硬超重的二氧化硅同质多形体。它属于四方晶系。在超硬材料氧化亚硼被发现之前,它曾经长期被认为是已知最硬的氧化物。在常温常压下,斯石英处于亚稳定态,会缓慢地发生相变,转变为普通石英;但是该相变是如此缓慢,以至于其迄今还没有被观察到。斯石英首先由苏联高压物理学家斯提肖夫(Sergey M. Stishov)于1961年人工合成。斯石英也因斯提肖夫而得名。天然的斯石英由美籍华裔地质学家赵景德(Edward C. T. Chao)于196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陨石撞击坑中发现。 中文名称 斯石英 属于 石英更致密的高压相多型体 结构 金红石结构 密度 4.35g/cm3 发现 斯石英是用于验证古代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的"撞击说"。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它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性质 斯石英易受冲击热效应破坏,保存量很少,故在镜下通常不易辨别,只能用X射线来鉴别,有5~12条谱线。斯石英可作为鉴别撞击坑的可靠标志,用于验证古代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的"撞击说"。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成分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摘自《压扁的沙子》 "撞击说"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被撞击出的坑内有斯石英的存在。 3.1 斯石英与沙子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2 斯石英形成过程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地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3.3 斯石英与恐龙灭绝之"撞击说" 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种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土卫六可能存在有机物:  土卫六南极出现的冰云被认为是大气逆循环的表现,科学家还发现其中可能存在有机物质   据国外媒体报道,NASA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的图像显示了土卫六上壮观的南极冰云,科学家通过卡西尼星载广域相机合成出气流漩涡的彩色照片,预示着土卫六南极秋季的到来。根据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科学家唐纳德·E·詹宁斯介绍:“这是我们首次在土卫六南极发现冰云,这也是除了土卫六北极之外发现的第一个冰云结构。”科学家此前认为土卫六南半球上升的暖空气团上升,最后抵达寒冷的北极,完成全球性的大气循环,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处于大气垂直结构的下层,因此就形成了冰云奇观。   基于土卫六大气循环模型,科学家也预言了存在大气逆循环,即当北极处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时,暖空气团从北极上升,通过大气转移到北极地区,形成冰云奇观。根据以往的观测记录,土卫六北极进入大气逆循环模式发生在2009年8月,每个季节的持续时间为7年半,但是研究人员仍然不知道大气逆循环会持续多久。卡西尼探测器在2012年初发现了土卫六大气出现变化迹象,通过红外光谱仪绘制出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团和此后不久出现的南极大气漩涡流,在此之前,这两个特征性的大气现象一直出现在寒冷的北极地区。   卡西尼探测器合成红外分光计为土卫六大气循环以及冷暖空气下沉现象提供了确切的证据,尤其是新发现的南极地区出现了空气下沉形成冷云的奇观。在2012年7月之前,探测器就发现了南极气团出现了新的活动迹象,但是冰云并未形成,而且合成红外分光计也没有发现其存在,就在几个月前南极出现了气团下沉导致的冰云现象。本项研究已经发表在2012年12月的《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卡西尼团队科学家安德森认为这种滞后现象是正常的,新的大气逆流带来的暖气团需要一定时间的作用形成冰,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冰云成分调查发现其中可能存在有机化合物。
解读“碳质球粒陨石”! 提到“碳质球粒陨石”很多人会潜意识的认为:含碳元素成分多或是含碳质球粒!其实这是错误的解读! 实际上碳质球粒陨石的碳含量并不是很高,有些碳质球粒陨石碳含量在(1%——5%)比其他球粒陨石的碳含量(0%——0.3%)高些,也有一些碳质球粒陨石的碳含量很低,和普通球粒陨石的碳含量差不多; 所以碳含量不是确定碳质球粒陨石的主要指。 “难熔亲石”含量:才是关键因素!碳质球粒陨石的铝(AI)、钙(Ca)、钪(Sc)和稀土元素(REEs)的含量要高于太阳系的平均值,而其他球粒陨石则低于平均值这是确定是否碳质球粒陨石的最主要指标。 “氧同位素”的组成:是另一个 判断是否碳质球粒陨石的重要特征;碳质球粒陨石的氧同位素的组成都落在“地球分馏线”以下,而其他球粒陨石大多落在“地球分馏线”以上; 碳质球粒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很大,大约分为8个亚种:CI、CM、CO、CV、CK、CR、CH和CB群,它们的岩石结构和矿物成分有着很大的差别。 (1)CI群:极其罕见,全世界仅存9块,5块为目击陨石,4块在南极发现。CI碳质球粒陨石是由非常细小的含水层状硅酸盐(>95%)基质组成,没有球粒和难熔包体,在自然条件下及易风化碎裂,很难保存其完整性!一般人认为:除了南极冰盖地区外其他区域几乎发现不了CI碳质球粒陨石! (2)CM群:含有大量含水层状硅酸盐(55%——85%)基质,有少量球粒(大小0.2~0.5毫米),基质中无序分散有橄榄石(Fa1-5)和低钙辉石(Fs1~10)颗粒。最著名的CM碳质球粒陨石是1969年9月28日陨落在澳大利亚的默契森(Murchison)碳质球粒陨石,总重100多千克;在其中发现了很多种有机物,有些对地球生命起源有指导意义,非常珍贵! (3)CO群:细粒硅酸盐(30%~40%)基质较丰富,其中含有大量橄榄石(Fa1~60)和低钙辉石(Fs1~10)颗粒(比值8%),球粒(直径0.5毫米左右)的含量在40%左右,含有少量难熔包体。 (4)CV群:含有大量球粒(直径1.0毫米左右)和难熔包体,细粒基质(硅酸盐)占30%~50%;橄榄石成分Fa0~20,低钙辉石成分Fs1~10;最著名的碳质球粒陨石是陨落到墨西哥的阿连徳(AIIende)陨石,总重量超过了2000千克。 (5)CK群:基质(硅酸盐)含量高,热变程度较高,岩石类型大多是6型,球粒较大(0.7~1.0毫米) ,以“斑状”球粒为主,无金属球粒;橄榄石成分Fa29~33,低钙辉石成分Fs22~29;1983年6月25日陨落到我国陕西宁强县的宁强碳质球粒陨石,起初曾被定为CK型陨石;后被确定为“异常型”碳质球粒陨石,与CV型和CK型接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也是非常珍贵的一个类型。 (6)CR群:基质(40%~70%)“高度水化”;含有含水层状硅酸盐、碳酸盐、磁铁矿、硫化物等物质;球粒较大(直径1.0毫米左右),球粒中富含铁镍金属颗粒,橄榄石成分为Fa1~3,低钙辉石成分为Fs4; (7)CH群:含有大量的微小隐晶质球粒(直径50~100毫米),铁镍金属颗粒含量高(20%),橄榄石成分为Fa1~36,低钙辉石成分为Fs<10; (8)CB群:铁镍金属颗粒含量极高(60%~80%),橄榄石成分为Fa1.3~4.5;低钙辉石成分为Fs2~4.5; 碳质球粒陨石除了丰富的球粒外,有的还含有类似球粒(球形)或不规则型的“富钙富铝”难熔包体,大小在亚毫米到厘米不止! 类似球粒的“难熔包体”与球粒的区别是:难熔包体是由高温难熔矿物(如尖晶石、黄长石、透辉石、钙长石)等矿物组成,而常规球粒主要是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 以上资料休息来源于公众科普书籍。。。仅供参考。。灵活运用。。
一颗明显是:软化折弯的“岩石”! 整体非人工雕琢,表层非晶状,整体微弱吸磁性。在外凸弯处有一个明显是“嵌入”的小球体,60倍显微镜下看呈彩色化合状;小球体的吸磁性明显比主体大的多,(假设吸磁性分成:无吸磁性为0级——强吸磁性为6级)这颗小球体的吸磁性约为3级,主体约为1级; 它是怎么形成软体并且变弯的呢? 常规的地球上自然环境里岩石呈软体状态的情况如下; 〈一〉 处于地壳深处的液态“熔岩”, 〈二〉 喷出和涌出到地表流动的液态火山熔岩(这类火山熔岩在缓慢冷凝的过程中会历经“软体”阶段,但是火成岩是以大体积成岩的)很少有小型单个体。 〈三〉 火山弹:火山弹大概分两大类: 第一类:(大部分)是火山喷发时喷射“散射”出去的单个体熔岩液珠, 这些熔岩液珠在飞射抛射过程中会逐渐降温凝固,随即性形成不定型单个体。落地时很大可能是“软体”,触地时很可能形成“变形”并且有分层;但是火山弹的表面大都呈粗糙状,表层呈晶体结构式。虽然有气流啄蚀纹(气流纹),但没有超声波效应造成的“震波纹”! 第二类:是火山喷发时,火山井壁的岩石在受高温熔岩的热熔作用下,熔解崩裂下来的井壁碎裂快,这些碎裂快在熔岩喷发以前大部分会被融化;但是当火山喷发时一些没有来得机融化的碎裂块,会被强大的喷发熔岩液裹带出火山井,喷(抛)射到地表;这类火山弹呈不规则多面状,岩石构造还保留着原岩(火山井壁岩石的晶体结构及岩石的层理结构)的结构式,喷出时表层呈轻度熔融状,凝聚后会形成晶体颗粒结构,主体不会形成软体! 请仔细观察它的照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