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亲王℃ 大魔王的淡定
beep~
关注数: 423 粉丝数: 379 发帖数: 2,174 关注贴吧数: 33
长评:说一说最近章节里面的陈平安,感觉作者要加油奔跑了! 《剑来人物评:陈平安人物形象略显疲软的现状和一丝意料之外的变化》 之所以在北燕事件、评价高承和隋景澄去留问题上面,花费这么多笔墨和口水去拉扯,其原因是在于,陈平安人物形象的建设问题,发生了偏移。谈偏移之前先回顾齐陈的对话,要了解什么是偏移,再来看到底哪里发生了偏移。 . 在原文的人性善恶定性讨论中,被齐景龙描述为定性会产生误差、并影响经验认识,被陈平安理解为偏差焦虑会放大为恶性循环。 . 然而,实际上,齐陈二人谈的不是一回事,甚至恰好相反,然而作者却把二者统一为志同道合,其原因不明。坦白讲,齐认为,不要从定性入手去观察现象去评价事件,这样做的后果是很可能会导致滑坡谬误,这姑且认为是一个范式,简称齐公理1; 而插入对话的陈平安紧接着补充认为,譬如夹杂情感会容易产生偏见,通过列举了一种不恰当的情感型干涉因素,这是在为齐公理1补充细节,因为偏差可以来源于情感(陈观点)、也可以来源于经验知识固化(齐观点)。接着,齐就把这种导致谬误的情感因素当做一种例子,顺便继续谈到小小的错误会滚雪球般壮大,最后可能成为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伤害。 . 而在高承的认识上面,齐因为不知道事件原委只是提出了一种累积性偏见的说法,陈平安便用这套说法来看待高承,便有了恐其“芥子再小...这么多年....根深蒂固”的偏差焦虑,或者说,从本来只是自己的合理想象慢慢地经过包装,最后变成了一种确定和既成事实——尽管这一说法因为高承本人的失语和不在场而失去了了解真相的机会。 . 齐公理1的作用,是要告诉陈平安,做人不要带着偏见,陈平安随后话赶话举出了情感型的偏见,原文用这样交叉对话的形式得出了齐的结果“最后会变成一条入海大渎...”,即经验知识型偏见。但是笔者要说,在这个推导过程中,陈平安听到了齐的说法,也能够理解这种知识经验导致偏差积累的说法。但陈平安却做了改良。 . 这个改良,在笔者看来既是纠正以前章节的道理论证,以防止崩溃,这个改良却也是作者扶持着主人公去重新总结新的理论,然而这一新的改良后的理论,被陈束之高阁了。改良是指,齐创造了偏差累积的说法,陈补充为了情感型偏差。 但在认识高承的问题上面,单方面的视角切入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并不是作者带领读者去合理解剖某个角色形象的恰当方式,因为不仅高承的形象本来就是扁平,而且高承本人处于失语状态;此外,正如前期《剑来524章评:细说“高承”的人物形象,以及主人公“经验主义”策略》谈到的,陈平安的合理想象、虚无主义色彩、滑坡谬误等等逻辑漏洞,综合在一起,使得陈平安的推导过程,反而正像是在进行着偏差累积,反而是没有恪守所谓的客观公正。 . 这种方式在部分读者看来信息不对称是客观条件无法避免,但在笔者看来,如果真要是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去评价人的道德和行为,那么这种环境下的评价本身就是不全面的、不完美的和有偏见的。这一点,才是小说之外的解读,这一点,最容易让读者忽略,这一点也最容易被情节隐藏。 . 这就像是本来齐景龙提出了规矩理论——这一理论的意义是改变过去剑来动辄启用个人道德观察的说理方法、而希望站在体系和框架的宏观角度去解决问题,却在处理隋景澄事件上没有真正表现出来,而是突兀地使用了属于陈皮皮式的圈定法;陈平安也同样提出了改良后的新观点,但同样在评价高承的过程中没有贯彻执行,即理论扎实、实践不足。 . 那么按照上述看法,笔者认为,陈平安的人物形象发生了偏移,并且这种偏移被切实地运用到了主角个人的实际生活中,而且还表现出了一种被正常化的趋势。而我们知道,往往只有当社会问题被当做了一种可接纳的所谓“存在即合理”,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转为了正常生活里面的某个组成部分,这个状态才是最不为人察,才是最恐怖的。 . 现实生活当中危险被常态化例子很多,在剑来自身的剧情里面也有体现,譬如,剑来520章里面凌弱霸女的狂欢现象和江湖草莽阶层的集体仪式,“当仪式感固化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种常态化的恐怖和滑稽之处便呼之欲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陈平安没有出剑暴起,没有动辄大开杀戒,或没有苦口婆心导人向善,其原因除了神仙高瞻远瞩的不计较和本是市井生活的混沌状态以外,还无意识地承认了一点:病态恶征的正常化被合理接纳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前期评论《剑来520章追评:凌弱霸女的狂欢现象,是江湖草莽阶层的集体仪式》) 小说里面例如性骚扰等这类内容,就是来源于对现实的描摹,因为它真实存在于现实环境里,那么所有的虚构作品自然也就带上了现实的烙印。 . 回到主人公的话题,就最近的情节来看,本文认为陈平安身上照样存在认识偏差,其原因各种各样:人设构思瑕疵,说理推导漏洞,人物学问驳杂,重理论而弱实践、谈理论而轻现实等等。 . 对比一下,在书简湖的历练,是陈平安走向社会一来第一次大规模应用理论的个人实践。但就书简湖之行,个人以为,情节上面符合陈平安要独立思考的成长,但就里面的道理来说,并不是真的彻底站住脚。联系最近几处情节,北燕事件,评价高承,隋景澄的去留等等,以及更远一点的隋架城天劫,这些内容的逻辑基本上是依靠作者的一己之力来完成闭合的。剑来的闭合性稍强,主人公的自我辩说太多,它大体是作者式文本,大多解释需要依赖于作者的定义。这种作者显露强势的问题在于,读者的被动。那么,人们在多次发起对人物行为的评价和讨论中,就总是不自觉进入了已经被设定好的思考路径内,从而环环相扣,即便感觉到一些地方若有松垮,在仍然在整体上把这种思维贯穿了下去。 . 像极速瀑布流一样不断地制造人物冲突、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新体验的主角养成策略,是很容易因为深度切入而忽略了方向感。 就譬如,否定高承的作用原本在于削减主角光环,但为了这一举动而铺排的章节,却衍生出了其他的新缺点,这一问题更直接影响到了所谓的道理主题和人物形象,成为隐疾。 . 随架城天劫和顾桀事件,笔者是行为上支持,道理上质疑,但道理的怀疑并不妨碍行为的实施,知行不一是广泛存在的。对待质疑,是需要事后去重新复盘思考的。然而,最近几章节的情况,仿佛有了一种错觉,就像是总管不经意间积累下来的认识,居然发生了偏离,而新的章节,正在把这种偏离当做常态来处理,也就是说,某种累积的错误在不可避免地慢慢发挥效力,这一点,可能并不为读者所知、甚至不为作者所知。
看官场小说,有哪些用处?跟组织管理有关吗? 说到想要了解组织文化特别是人事权力方面的内容,不妨可以看几本官场小说,其中的部分缘由在于:它为圈外人或读者提供了一种粗糙的行为及思考范式,尽管这种想象是半闭合的象征符号所组成的文字世界。 。 官场和商场,同样需要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之所以说是推荐看几本小说,是因为有鉴于国内官僚主义的特殊国情,笔者以为现今官僚主义的泛化不仅仅部分地通行于国家权力机构,而且也影响到个人、企业单位,也就是说,它是作为作为一种不成文的意识形态而存在的。 。 。 但同时,笔者并不是说要用传统的官僚作风来进行现代企业的管理,只是说,通过观察这一历史产物,可以对一些企事业单位权力结构中涉及到的相关方面有所了解。 而观察的方式要不来自书本理论,要不就来自于个人亲身经历,但有鉴于时空限制,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借助于书本。而优秀的非渣渣的小说相比较于系统的管理学科,小小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仿制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其话语体系独立而完整,既有作者个人经验又受到社会事件的影响,对于读者而言可以节省一定的时间成本和智力成本,从而帮助自己了解外部环境。 。 。 同时,笔者提醒,这种阅读文本具有虚拟性和娱乐性,其有限的篇幅和条件设置难以匹配真是环境中复杂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组合,因而,在看小说的时候要默念口诀:【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此外,读者也应当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和检验其中的是非曲直以及所谓的人生道理,在经过读者的对抗性解读后,得出有利于自己的意义和方法 。 。 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借助小说,是可以增加一些认识,对管理的文本内容和方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再者,官场小说里面充斥着官僚主义作风,这种意识形态的残留绝对不是符合现代科学性的企业管理,前者可能通行于官场,而后者才是真正适应于公司组织和管理的方法。 。 。 在一些案例故事中看到不少分享都潜意识的引用了很多中国古典的人治理论,提出其中所谓权力的支配和运作。但这种方式,在根源上,官僚性是与现代性相冲突的,二者只可能暂时妥协而不会共生,二者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是双方斗争的妥协。 。 。 现代的人权、平等、法治、民主的管理方式,与古典权威所依靠的集权、人治、阶级性有着根本的差异。 因而上述才是笔者建议的正当缘由。 。 以上。
(一)国家发展问题,那就思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心善恶问题, (一) 国家发展问题,那就思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人心善恶问题,那就论证社会心理的变迁, 修道瓶颈问题,应该咨询剑修专属心理医生, 宗派建设问题,就得好好思考组织文化和改革模式, 。 。 切割术/脉络学的些许文化保守姿态, 不能用切割术的名义,去试图涵盖一切、包治百病, 也不能只靠传统文化的一套说辞,去试图拼凑一个想象中的神话世界里的秩序, 尽管这套从古到今的说法,天然地带有文化意识上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也仍然在发挥作用, 也不能万事万物都只用【人性善恶论】去界定,好坏善恶因果六个字,太简单。用得太多,总感觉不自觉地划入了化约主义,一种极简的道德化约。当然了,也包括“道”这个仿佛体现世间万千意象、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抽象名词。 。 如,原文: [柳质清就要御剑远游,陈平安突然说道:“给你个不收钱的小建议,到了金乌宫,别着急洗剑,可以先当个账房先生,将祖师堂谱牒拓印一份放在手边,然后在自己山峰那边默默看着金乌宫一年半载,远观所有修士的一言一行,谁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情,都记下,与他们的最早出身、当下境界做个对比。多思量一番,为何会说此话、行此事。你看得越久越多,捋清楚了条条人心脉络,如那神人掌观山河于手心,将来你出手洗剑,应该会更加得心应手。” ] 。 因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只是礼义廉耻类的纲常或砥砺本心式的修身养性说,还可以用科学的思维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即使前者是比较贴合本土文化气息的,其优势自是不言而喻。 。 。 “人心脉络”、“掌观山河”、“出身境界”等等这些语言,虽然很符合某些传统文化的社交原则,也依然通行于当下的很多社会场合,例如官场,商场,高校学阀或行业巨头,亦或是职场交际等等,但还是以为,这样的阐释方式:有点老旧。所以与其说本帖多少是有些不太认同剑来神话中的“讲道理”,倒不如说是,同样出身自该文化境遇里的笔者其实对此小说及其作者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怀疑和否定,这种情况似乎也是一种反权威、反主流的潜意识。 。 (再举个旁的小例子,说明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断深化、并指向本质的:例如岳飞之死 a,迫害说:奸臣/君主构陷-迎二圣/君臣猜忌/功高震主/求立太子。 b,体制说:宋代官僚论,北宋官僚体制根源-重文vs轻武。 c,专制主义论,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矛盾-皇权vs官僚,经济矛盾-岳飞土改触犯地主阶级利益 这是从历史和政治角度,从外到里,由浅入深,而不再是简单的人物二元论或历史阴谋论 ) —————————————————————— (二) 剑来神话,一方面用传统文化和东方式道德观来构建一个形式虚幻而观念逼真的想象世界,另一方面,却在积累文本价值体系的同时,也不自觉地面临着一个处理想象力和现实原则的分界问题,特别是难在把握其中的度: 【既不因为修力或借力而导致角色个人意识的紊乱、膨胀或异化,又不因为修心或观心而导致作为背景的力量体系自身出现了矛盾】 。 。 前者也就是说,角色的实力成长及其依赖的社会关系,如果不能协调与之匹配的思想状态,就很容易导致价值观上的混乱、膨胀和异化,而这种负面现象在小说当中一般是当做支线人物,去作为主线人物的参考系,这种人物一般被描述为负面、不正常形象,当然也可以作为主要人物的不同阶段的前中后期划分,用来表现个人的经历过程。 。 。 后者的意思则是,修心再强,也要符合基本的能力设定。观心指的是间接地观察他人的生活经验方式虽然也能带来思想上面的改变,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所谓纯粹想依靠思想水平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登高一呼就云集响应,多半是有些拔高和牵强。 。 。 在笔者看来,切割术作为一种思考方法,实际上也就是框架,或者说是基模。陈平安的人设,实际上也就是反应着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并且这种人物的价值和逻辑一旦生成便不能被个人所完全地占为私有。 —————————————————————— (三) 本文以为,当下善用切割术的陈平安,其人设的不合理性在于:主角的介入性对支线角色的性格和剧情造成了一定的捆绑和干涉,这种影响指的不仅是小说情节上的正常接触——例如高承逼而不抢是因为对陈平安的背景出现了判断失误,而且这种影响还包括主角思想、或者说是作者的观点对其他角色、对其他观念的思考、质疑乃至否定性评价。 。 原文: [陈平安也跟着站起身,收敛笑意,问道:“柳质清,你返回金乌宫洗剑之前,我还要最后问你一件事。” 柳质清问道:“但说无妨。” 陈平安缓缓道:“你凭什么要一座金乌宫,事事合你心意?” 柳质清沉默不语。 陈平安说道:“洗剑之前,还是先想清楚为好。”] 。 。 如果说陈平安,或者说是作者是大家长的话,落魄山的聚合,更像是一直在努力建设中的一个大家庭,或者说是一个理想者乐园。而大弟子赔钱因为邻里街坊矛盾处于迷茫的当口,便可以发现【大家长】身份的弊端:总想包办一切的行动计划既低效又短暂,它对情感认同过强,且容易带来不正常的信念捆绑。(崔东山和猪脸等不在此列,或者说受影响很小,因为陈平安的大道其实起着反哺他人的作用,在他人看来,就是如同观察借鉴经验,如同观道,只不过不是光阴长河,而是活生生的眼前人罢了。赔钱等“弱小人物”则不同,属于白纸一张,三观处于构建过程中) 。 。 这就好比是美剧《this is us》里面,皮尔森家在堪称父亲和丈夫双优秀的jake去世后,被淡化和压缩的母子女矛盾、兄姐弟矛盾便会呼之欲出,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也是各人摆脱旧身份、融入新观念的必须经历的蜕变过程,“的的确确,似乎某种程度上,父母两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优势过于明显,即便会把这种优秀品质给递延下去——因为带有时序穿插手法的剧情告诉我们每逢绝境是总有老爸老妈的神迹式拯救和自救(这绝对是因果律的诡异感所在),但即便能传递下去,也会因为过于顽固、过于占据主导的家庭核心地位在一旦失去平衡后,会导致整个谱系有崩盘的危险。” 。 。 (注:类似于崔大兔子、杨老头以及各家大佬这种所谓算术大师,其实也是通过各种穿插时空的写作手法,以及超能力(例如光阴长河这种具现化的世界线),来达到那种仿佛全知全能形象的,从而建立了一批极为强悍的NPC人设。而小陈的书简湖之心个,则相对现实和客观) 。 。 那么与之相仿,陈平安/作者那种带有些许或是坚定、或者顽固、或是下意识强迫色彩的切割术和讲道理,就同样会对他人他物产生类似的影响。当然,实际上这种姿态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即是俗称的三观架构,或者表达的专业一点,便是:框架和基模。 。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4]。通过对于社会角色、社会情境的诠释,使人们能够了解特定行动场景中自己应有的交往行为和表现,从而协调与他人的行为,使日程生活井然有序。框架就是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期望。这是所谓的象征互动视角。 心理层面的研究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信息和建构信息的方法。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认知框架去体验现实,并根据这种框架采取行动,从而建构现实。这就是预期理论”(百度) 。 。 “基模(schema)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识表征(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一种。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一个概念,后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学和传播学研究当中。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 。 主角与支线人物的冲突、作者与其他观念的冲突、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冲突,应该说,这些戏剧冲突的意义正是:在那些累积的质疑、误解当中来回不断的拉扯对立面,即世界体系设定下的矛盾,而后再凭借剧情赐予的个人悲剧性象征或者是来自高维的打击方法,去破解掉僵化了的局面,既能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使之立体而层次分明,又得以让观众在这些情感瀑布中体会到被磨合的一种快感,如此便可从中窥见几分传播者自投射价值观的用心良苦。 —————————————————————— (四) 而陈平安的人设合理性则在于,对于小说主题而言,人心向上、人性向下是剑来故事的主题和亮点,这是陈平安屡次以个人意志介入世界经验的理由和依据,衬托小陈活动的一切背景则是:神道和非神道的社会结构矛盾、山上山下的意识形态矛盾、三教百家的文化霸权之争、光明世界和黑暗世界(蛮荒幽冥天外天)的世界主权之争;对于小说内容而言,其硬性的设定便是:人心变迁到底是有利于这个剑来世界,还是起着相反的作用(白泽和礼圣的协议及其延续至今并扩大的种族矛盾)。只不过在以说教为重的剑来小说里面,依靠特有的文化视角,使得小说主题和内容结合地相对巧妙和隐蔽,而不那么界限分明,让人总是按照神话里的固有经验去解释事件的变化。 。 。 剑来的独特之处,不是于世界体系的经典,譬如几座天下之间的对立,笔者以为,恰恰是这种对立更适合成为一种旁白设定,而不具备实现能力;剑来经典,一是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这是剑来亲民吸粉走和谐正能量的优势,二是在于剑来如同现实主义文学,在一个充满神话的世界中,试图展现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怀,并将其心路历程解剖在读者大众眼前。虽然视角不是全知全能,伏笔又长又多,但这种破解黑箱的举动,的确是小说引起共鸣的感染力所在,并且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协商式阅读及思考。 。 。 当然,正如前贴所言,剑来的里子是灌输价值观,而说教的形式却是间接的,即:在一个精心编织的剑来神话环境中,陈平安的成长事件本身其实并不具备多么大的可能性空间,其选择路径已被各种设定限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主角的个人意志更多地是在跟随大事件主题的步伐;剑来式那种细水流长般的劝服道理,特征是:不仅有主角对他者的介入性,更在于作者对读者的宽容型介入,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可以当做是一种非强迫的、带有启迪性的并发式体验,里面的各种小故事不仅提供给剑来世界里面社会各阶级的人一套同质化的“隐藏课程 ”,而且这套课程也同样地提供给了读者一个因情感需求而产生舒适感是媒介环境,并以此来对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和生命的解释。 。 。 正是考虑到以上理由,此处私以为,剑来小说的文本开放性,并不如想象中的高和丰富。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冷热说“热媒介具有排斥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剑来属于阅读文本,而文本即是从属于印刷文化和平面视觉体验: 。 。 “其冷热区分的原则为: 1,清晰度,即媒介的信息量所对应的数据状态,除了自身的完整性,还包括信息所额外需要的可填补空间及供想象空间,(ps,清晰度指信息自身的完整性,高清晰度是完整性好,低清晰度是完整性差,与他者的个性解读并不冲突,但解读因遵循实然要求,切忌解释过甚。即受众的解释力≠信息流本身,前者的完整性是指解释框架受制于整体的信息环境,后者指是否需要补充信息流) 。 。 2,由可填补和供想象空间→受众参与程度,即观众听众读者因个人需要去解码媒介内容的努力程度及享受乐趣(或者说是时间+金钱+注意力+思考成本) ” 。 。 而剑来,恰恰是属于完成度极高、内容自成一体的思想实验,本应该是符合这样一种状态:热媒介带有高清晰度,表明完整性好,即指信息集中、自成一体,具备独特的文本思维,不需要受众添加其他多余信息,适合满足受众的舒适和乐趣享受。 但是贴吧里面火爆的剧情分析却与上述情况不同,清楚地表明剑来并不是简单的快感享受。这种属于自成体系、却又需要读者分析的小说,其原因或许在于: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30380141%2Fanswer%2F449991528&urlrefer=ecc2e6f215dc286eeb38ace16b85fc35 。 。 。 当然,这里有个小小放肆的阴谋论猜测(嘿嘿),即:随着剧情深入,陈平安平凡之路的伪装将慢慢褪去淡化,而在伟光正人设建立的同时,天下主权之争的戏份会逐渐接过个人叙事的指挥权。最终,个人命运将迎来与世界命运的结合。 [待更。。。。。] (这双高帮布鞋咋样,还行吧?女性化吗?) (注:以上些许带有批判的评价结束。正所谓,共产党人要讲辩证法,要一分为二,所以接下来的内容是:摆正态度,说点社会主义正能量。关于正能量这部分,此处略去一万八千字数,这里就按下不表了,详【图片】
还有谁是图书馆的噪音源 (图文不配,仅编辑需要) 今天又感觉到了图书馆的嘈杂, 所以还是祭出一篇以前写的吐槽文,恶心一下也好 ————————————(分割线)—————————— 《图书馆噪音的来源——其实还有领导和工作人员们》 写在前面:原话:“最讨厌在图书馆里面,听到铃声;最最讨厌在图书馆室内接打电话;最最最讨厌打电话的时候嗓门高;最最最最讨厌这类人居然是工作人员自己;最最最最最讨厌,碰到这种情况只能吐槽一下,而且还没什么卵用” 以下描述来源于几次“体验”,比如某次一楼的x先生手机通话的“豪言豪语”,大妈们上岗时铛铛铛铛的“准备工作”,又比如把守门禁的工作人员不时高呼:“无卡不得入内...咦?你是谁,你的卡嘞...这是谁的卡?...出去,快快出去!...再怎么样都不能进去,管你是谁,我只认卡...” 诚然,工作人员的组成来源于相当数量的本地群属,考虑到劳动力的便利和工作上的效率等等... 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本地化管理人员就可以忽视规章制度的管理?就可以凭借管理权力而弱化自身规范与纪律的同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干扰到大多数其他参与者的日常行为和状态? A。从数量上看,我们知道,管理人员是少数派,参与者(即使用图书馆设施及资源的群体)是占绝大多数 B。从管理特征上来看,除却必要的服从与规范等强制性措施外(例如时间,地点,门禁,借阅要求和数量等等,这一点是大多数组织或场所的最低规范性要求),不如更为适当地说,二者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为管理与被管理多多少少还体现出一些自上而下式的强制色彩,而前者则更突出的表现了符合当下趋势的服务精神/主人翁意识。 对于一个应该规范化和开放式的公共资源场所,所拥有的优点也不过是说话声音小一点而已,手机设置静音而已,交谈对话保持低频度而已,待人接物显得人性化而已,多一点理解和尊重而已... 这些要求说它容易是因为它执行起来极其的简单,说它难是因为这种长期的规范在一时之间难以形成,且得先有意识,再而贯彻始终。 在天朝,已经听惯了太多太多主流层面上情下达的言语,要求受众该如何如何;而笔者则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够下情上达一下,反过来建议管理层又该如何如何。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