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亲王℃ 大魔王的淡定
beep~
关注数: 423 粉丝数: 379 发帖数: 2,174 关注贴吧数: 33
话术演绎意图:为什么在精神分析中,招募来访是暧昧的邀请策略(上 原文: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U4ODcwOTA1MA%3D%3D%26mid%3D2247484959%26idx%3D1%26sn%3D91d6174c9ca5b7ce0a31554ba11afa9c%26chksm%3Dfdd9ebcacaae62dcd3ff38fecd311bd9c60fd83e256293bbdb4e7c044a5335d5f753031e43e2%23rd&urlrefer=f48594b70c89e6fc1e7010978ed403f6还是回到精神分析,“招募”一词,妥? 而在国内,咨询费用的问题经常被人诟病为“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始资本积累弊端,更被斥责为从督导到分析师再到客户、从教辅培训到执业工作方面的转移成本策略... 对此,最为典型的麻烦就是“招募来访”这一离奇又诡异的行为,其问题在于到底应该将其算作哪种经济人行为,是巴塔耶意义上的分析家慷慨、赠送和只为损耗的礼物?还是来访的自愿参与和志愿行为?是公开而透明的市场交易行为?还是私人且带有(服务于分析家或分析师)报偿性质的单方面“邀请”?谁是真正的受益人?谁又是彻底的取利者? 似乎在公益性和盈利性、商业性和志愿性、公开与私人等等分野上,“招募来访”这一表面上的邀请动作始终很难说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显然,对所谓的精神分析家和冠名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动力治疗”从业者来说,其虚假的“招募”姿态是要来访或客户积极消费和买单,其伪装的“邀请”不过是一场略带温柔言辞的商业宣传和市场营销,倒也可能承诺提供特殊的咨询服务、个案研究或治疗方案,或者干脆声称通过参与"招募"来访者可以获得额外的好处,一种“extra-therapy”层面的消费鼓动与需求,而实际上却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吸引来访者,但在咨询过程中却收取额外费用或设置隐藏费用,却让人们总是不自觉得误以为自己是在参与某种研究或特殊项目,而实际上却不过是普通的商业服务和消费行为,即便当下最为流行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的心理学读书会活动,也已经变质为了,以读书名义开展的潜在客户筛选活动,并不排斥、更不拒绝把读者、学习者安排为将来的病患/来访/客户/消费者。于是,“招募”实际上是“招揽”和“营销”(to advertise and askpotential clients toenter into treatment),“来访”其实指“客户”和“消费者”,“长期”则意味着效益的稳定和私域的留存。 内心独白或许是:“来访啊,我实在太想进步了!” 为了客户、流量、案例、练习、吸引消费和引导受众的宣传词“招募”,显然是游走在“无人监管、无法约束”的边缘地带,所谓的“自觉自察”要么成为新的背书、为消费关系提供合理性,要么就流于形式、呈现出说一套又做一套的言行不一:一方面,它在挪用“招募”(和公益/帮助/爱心)名头的同时,躲开了它原本要承担的诸多社会与个人权益保障,将活动原有的属性弃置一旁——因为研究行为本来就总是以知识探索和科学进步为目的,照顾社会福利和大众权益为目的的同时,也要从中汲取资源并受到它们的合理制约;而另一方面,“招募”又在规避“权益支付”和逃离外界各方“审查与制衡”的条件下,享用该词身上一贯的良好形象和社会正面评价,是取其“名”而舍其“义”(包括意与益),同时博取并讨好自己的潜在客户,从而为自身的行为提供正当化的理由,并在日后的个人教学、培训和辅导、咨询和分析、宣传和写作中,将其纳入所谓“行业惯例”、“从业常态”,试图成为历史书写的一部分既成事实,最终要在读者、受众、来访、同行等不同群体的思想和逻辑上塑造一个“招募”行为合理、有效、正当、快速的共同印象和职业标签。更聪明的地方是,“招募”的说辞和策略,几乎要避开知情同意的第一道接触门槛(是否有接受分析的意愿),它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留存和转化客流的效果,但其真正的用意,却是对知情同意权的弯道超越,因为排在首位的隐私问题便是对接受治疗的认可与赞同。而显然,一份得益于话术包装的“招募”无疑是最让人容易忽略free will的邀请动作,尽管这还谈不上对人的操纵和摆布,不过也在相当宽余的程度上,实现了一次经营模式的跳跃,那是:我“邀请”你花钱来接受分析和咨询。而只要经过“招募”这道网罗的过滤,继续与之交谈的对象当然就是需要接受咨询的客户了。因此,“招募”在一开始就用表面上温柔而开放的姿态坚决表明了咨询师和分析家试图传递的意图:“这一切,都是你花钱请我来为你治疗”,而不是出自谁的精心设计和策划。 “招募”二字的本意就是对“知情同意”的强力干涉,正是由于这层宣传语的突袭带来(从咨询师而来)的“意外”帮助,它的介入性才能隐晦地扎根到来访的默许和首肯。个体自身原有的态度和意愿,成为最廉价的衬托且变得空洞无力,自愿性的程序问题在最大程度上稀释了,“招募”通过“我需要你”的单方面邀请绕过了不自愿的阀门,或者说最大程度上增强了对分析和咨询的需要或动力...“招募”二字的本意就是对“知情同意”的强力干涉,正是由于这层宣传语的突袭带来(从咨询师而来)的“意外”帮助,它的介入性才能隐晦地扎根到来访的默许和首肯。个体自身原有的态度和意愿,成为最廉价的衬托且变得空洞无力,自愿性的程序问题在最大程度上稀释了,“招募”通过“我需要你”的单方面邀请绕过了不自愿的阀门。 #来访招募##精神分析##心理咨询#
基本上靠谱,当然解密还是需要作者参与参与,其实里面关于工具人 基本上靠谱,当然解密还是需要作者参与参与, 其实里面关于工具人的说法,可以借用控制论,工具控制和方法控制,这点在宋和神国关系上面表现十分明显, 说说不足,准确讲也不是不足,而是本小说有待拓展的地方: 1,如同三体式的重世界观,轻情感线的写法,虽然也是成为一种突出类型,就像黑血这样,无女主也没什么不可接受,毕竟拉康认为女主思维是一种幻想的yy(杜撰的),不过还是要提一句,如果考虑人文性的话,情感线是必须要考虑的,白白放弃的话,太浪费了,而且也没有必要。所谓硬科幻,往往都以丢弃情感特征为看点,与其说是看点,不如说是爽点(褒义吧),再者黑血也不是纯粹硬科幻,实际上在我看来,它是把中国式的修真奇幻与现代科幻元素结合的很好的作品,单是这一点,已经无出其右,足够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典范。 . 2,接上,稍微有瑕疵的就是关于帖子里面的三类情感分析,太粗线条了,有待深入细化,而且要说批评,如果有些书友对哲学略知一二的话,就能发现黑血这类科学实在论和逻辑实证主义的论调——这往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科学和科幻那种无以复加的迷思之症,至少是会受到点儿诟病的,包括里面的情感脉络也多少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所以这就是我建议适当恢复即便是无女主式情感路线的原因,避免科学决定论的刻板,或许加入一点“非科学”的元素,小说的立意不一定能高很多,但至少会丰富起来,而不会显得太过于冷酷和单调。
观点:网络文学或象征性地突破了原本封闭和私人的生产过程 原标题:《网络文学的日更模式和即时论坛,或象征性地突破了原本封闭和私人的生产过程》来自专栏《剑来》微评 写在前面:这也就是说,如果生产过程被暴露在外,就会很容易导致章更和日更受到如读者和论坛讨论氛围的干扰。 . 一般意义上,开放式/读者式文本——后现代受众意识的崛起,之所以是开放的,那首先得是在完整的原始文本出来以后,这个先后不仅仅指的是文字输出上面的先后,而且更加指向了构思设计上面的先后。构思上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 . 本来,文本的开放性是由既定、现存的作者意图才会牵动读者意图,才过去引导他们去进行二次解读及创作;而不是指,读者和作者在逻辑上、在人设上、在情节设计等等构思上面有着共同协作、共时写作的那种默契——这在有的纵横书友【烽火护道人】看来恰恰是专属于读者的意义狂欢,与作者争夺想象力的智力挑战,其斗争性和趣味性不言而喻。后现代受众持有的观念是:读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而非仅仅高瞻仰视或冷眼旁观。 .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分冷热,书本作为一种媒介,它是热的,具有排斥性。这个排斥性,在笔者看来,就是一种隔离与排斥。它不是说要回避读者的情感和认同,不是说要抛弃读者和市场,而是特指,在构思过程中不能受到来自外界的扰动。扰动,是一种有意无意的介入。 . 决媒介冷热的因素为:文本自身的清晰度和受众自我的想象力空间。 一旦文本的生产过程被读者介入、被商业介入、乃至下意识的配合或迎合,文本过程暴露在阳光之下,被祛魅、被消除了神秘化,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清晰度的模糊和下降,而相应的,受众想象力会不受控制的膨胀。生产过程的暴露会影响文本自身的清晰度和完整性,譬如通过观察乃至讨论方式的反馈来调整写作。 坦白讲,作品起码在生产过程中、在构思结束前,是应该完全封闭和私有的。受众的参与,不能超越乃至与作者共时;作者本人应该是被包裹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思想泡沫内,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即不去“看一眼”。 . 传统的写作模式是,“我写,你看”,其中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评价材料、输出结果,这是一整套规范了的程序。可以想象的是,电子媒介出现以前传统的写作,它无法突破时空限制,无法进行即时交流,作者本人对信息的更新、回馈力度和视域远比现在的网络工具要低效和狭窄的多。所以,传统的写作,更多是一种寺院式的闭关,一种独行者的修炼,是依靠着内心强大的资讯收集能力来完成个人作品。而实时论坛和一对多的网络交流,使得创作者得以把观察视角瞄准了任何接触作品的人,可以最大范围内把握一切与作品有关的理解、感受和误差,作品的结束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被分批量地割成了若干个卷的环节,就像是大工业流水线生产,而不是传统的手工小作坊。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呈现方式、生产效率上面的变革,而是生产过程本身也会影响生产者。 . 这种生产方式的混合——既有卷、章的框架和大纲、也有客观上去处理逻辑矛盾与解答读者疑惑的必要,它使得作者式与读者式的权威性和开放性杂糅在一起,使人很难清楚地辨别哪些内容是属于作者的意图、哪些内容是属于读者的期待。传统的写作,最大的特点是构思高度主观、情节完整而独立,是属于封闭条件下的纯粹个人思想实验;而依靠即时通讯和市场化的网文类写作,其特点不可避免受到了网络技术去中心化的影响,构思不再仅仅来源于作者的绞尽脑汁,而是有海量题材去利用去改造,是半步对外,半步向内。 . 私以为,网文的矛盾在于,某些时候,章更和日更模式本身没有问题,论坛的火热讨论本身没有问题,读者的积极反馈本身没有问题,作者关注受众的解读和传播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这几方面构连在一起的话,往往会存在大问题。这暗示了,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文创特别是网文的产业化的确冲击了一些原有的写作模式和写作原则,从自闭走向反馈。而受众的能动性,一方面是认可和鼓励,另一方面却也会干涉介入,后者于作者而言,是客观上存在的霍桑效应。 . 外界的干涉包括读者评价可能会被转化为作品的一部分,而笔者对于读者评价及解释的立场和作用,其实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读者的解读权是天然的,正如作者解释的天然性一样重要,很多时候,作品的言外之意是广大读者群共同建立的;另一方面,读者们的多元解释和二次创作,也会影响作者。这个负面影响包括两类,一类是穷尽想象力,剧情的可能性空间随着读者的挖掘而逐渐萎缩,这往往是感觉作品缺乏新颖元素和看点的原因所在,即脑洞疲劳;二类则是霍桑效应。 .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它不一定是萎缩了可能性空间,而是参与并微调着剧情的可能性走向,过于强调受众的话往往会走向某种“强调民众的文化先锋意义”的文化民粹主义,带有崇下抑上和空想色彩。而在网文创作中,就不乏偶有让读者空想变成现实的情况;更有甚者,就连外包的文化民粹本身就是一种伪装,只不过是给予受众片刻欢愉的致幻剂。 . 对于观察者影响了生产者制定的可能性走向,其实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作者和读者,谁跑的更多、更快、更远。 (图文无关)
《关于近日剑来吧大战的一些理中客意见》 我个人也是倾向于从管理层(传播学意义上)开始处理问题,因为几个人的跳水可能是个别现象,但一波又一波人的集体骚动,就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这整整一个几十万成员的大吧是不是真的还像以前那样安安稳稳,它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当然,必须承认的是,搬山吧也有一定的问题,但却非主要矛盾乃至主要方面,它的问题正是受制于正吧才爆发出来的的带有强烈抵抗意义的保留地。 。 按照比较严厉的方案,即便是雪中吧主没有那篇****文,吧内一片乱想,甚至还出现了骚扰等等腹黑事件,不管真与假,这种负面问题的出现本身就反映了管理的不到位,这既是缺位,也是不到位,更是带有乱位的成为,不管事由如何,必须下台换人,这是管理责任的要求。更何况那篇****帖子已经发出来了——更令人迷惑的是这种行为这种帖子居然仍旧堂而皇之地存在,无疑是对所行规则的最大反讽,而成熟的公关团队只需瞬间便会毫不犹豫地处理掉,以防止个人意志盲目地借助权限而不正当地扩散膨胀。该贴文的影响,这相当于是,撕破了最后一层可以协商解决的窗户纸,此举显得毫不理智,更带有诉诸“你也一样”这种逻辑谬误的动机。原因无非在于,吧友能做的事情,哪怕再无厘头和无原则,吧务不能做;同理,吧务的权限也是吧友所没有的,这是权利置换论的规则本义。 。 哪怕是一句骂人脏话,吧友能说,吧务不能说——因为每重复一次那种同样不被认可的口吐芬芳帖子就会复制这种情绪,而吧务的舆论价值和影响力无疑会在客观上助推这种芬芳的繁殖,最终才会演变为恶性循环。坦白讲,这不是“你能我也要”这种公平与否的简单命题,更细致的讲,这不过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乃至腐败。而就记录来看,不少吧友言论表现的并不成熟,与之更加恶劣的是,个别吧务的素质也会引战,这是贴吧生态的短板,显示出了一种强烈的粗糙感和野蛮意识。与批评数之不尽的个人相比,对管理责任的批评应该显得更为切要。 。 众所周知,权力不是没有使用的代价,吧务团队在付出管理精力的同时收获的是权威感和集体信任,吧友在回避管理责任的同时,在言论自由上反而拥有了较大的使用空间,双方各有所得失。必须要注意的是,倘若吧务去追求吧友的自由讨论,这是是不理智的,而吧友想要获得吧务的权威,则是不现实的。权力和权利的让渡,不可能不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没有,底裤就会烂掉。 。 (主吧被封,有需要的可以替我粘贴到正吧里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