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之祭 南山之祭
争抱枝头更细看
关注数: 126 粉丝数: 175 发帖数: 5,477 关注贴吧数: 58
浅谈对诗词创作之音韵平仄的态度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历史辉煌。自唐以后,诗歌体式逐渐趋于划一,对于句数、押韵、平仄、对仗,始有严格的规定,正式形成格律诗,后世称作近体诗。 ——中华韵典 为什么要引用这一段呢?我想说的是,经过千年的沉淀,中国诗词已经形成了严格的要求。如今我们看到的诗词,无论是绝句、律诗,亦或是婉约词、豪放词,都是古人千磨百炼而得出的精华,亦是中华名族的瑰宝。 如今我们学习诗词,往往受困于其中深奥莫测的音韵平仄。多少人谈词色变,无非是被那变化万千,却又死板固定的格式所困扰。初学者,单只是看到那些《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佩文诗韵》等有关音韵规律的工具便是头昏脑涨。进一步的,则是对那些严格的平仄要求十分不耐烦。 有人会说,音韵平仄之类的东西那么难,为什么我们创作诗词不能避开这些东西呢?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大部分诗词爱好者的心声,但如果没有音韵平仄,我们的诗词还是传统的诗词吗?在我看来,这样的东西其实已经属于现代诗了。或许唯一的区别在于,这种作品相对于简明的现代诗,句子用得比较返古晦涩罢了。 有人说,时代在变迁,当下的中国早就不提倡以前的老黄历了。在这类人的眼中,始终遵守古时候规矩的人,大抵都是些腐儒、老顽固罢了。但我要说的是,之所以我们要遵循古时候的创作要求,是因为我们认为,具有音韵美的,才是真正的诗词。那种潜在的美,也是诗词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自古以来,文学这一块,总有许多惊才绝艳之辈对之进行改革。也许这便是那些叫嚣着要改古体诗为真正的近体诗,抛弃平仄要求之辈的底气所在。但我要说明的是,举凡文学改革者,无不是真正了解旧制,真正熟用旧制之人。他们的改革,是因为他们真的了解旧制的弊端。 而那些对于当下制度浅尝辄止,便畏惧其中困难,从而说什么改革的人,我只能说那是懦夫!你都没有完全了解这些音韵平仄,有什么资格妄谈改革?这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有什么区别? 改革是必然的,当一种文学形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而又恰好有一批真正了解,真正热爱这种文学形式的当世大家,才会进行枯燥繁琐的改革。至于平庸之辈的叫嚣,在真正的大家眼中,又与跳梁小丑何意? 音韵虽然难,但目前的押韵规则有许多,不喜欢押古韵的诗人,用用现在的《中华韵典》也可以,只要诗人标明押韵依据,又有谁能指责呢? 笔者不是要抨击什么人,也不是与谁又仇。若是因为这篇文章而得罪什么人的话,那么笔者在此诚挚的道歉。 最后要说的,关于改革,笔者也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不过那得在我们真正了解诗词之后,否则若是改出一个四不像来,谁来负责?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则是以古本为例,认真研究,直到烂熟于心,再谈改革。
浅谈对诗词创作之音韵平仄的态度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历史辉煌。自唐以后,诗歌体式逐渐趋于划一,对于句数、押韵、平仄、对仗,始有严格的规定,正式形成格律诗,后世称作近体诗。 ——中华韵典 为什么要引用这一段呢?我想说的是,经过千年的沉淀,中国诗词已经形成了严格的要求。如今我们看到的诗词,无论是绝句、律诗,亦或是婉约词、豪放词,都是古人千磨百炼而得出的精华,亦是中华名族的瑰宝。 如今我们学习诗词,往往受困于其中深奥莫测的音韵平仄。多少人谈词色变,无非是被那变化万千,却又死板固定的格式所困扰。初学者,单只是看到那些《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佩文诗韵》等有关音韵规律的工具便是头昏脑涨。进一步的,则是对那些严格的平仄要求十分不耐烦。 有人会说,音韵平仄之类的东西那么难,为什么我们创作诗词不能避开这些东西呢?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大部分诗词爱好者的心声,但如果没有音韵平仄,我们的诗词还是传统的诗词吗?在我看来,这样的东西其实已经属于现代诗了。或许唯一的区别在于,这种作品相对于简明的现代诗,句子用得比较返古晦涩罢了。 有人说,时代在变迁,当下的中国早就不提倡以前的老黄历了。在这类人的眼中,始终遵守古时候规矩的人,大抵都是些腐儒、老顽固罢了。但我要说的是,之所以我们要遵循古时候的创作要求,是因为我们认为,具有音韵美的,才是真正的诗词。那种潜在的美,也是诗词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自古以来,文学这一块,总有许多惊才绝艳之辈对之进行改革。也许这便是那些叫嚣着要改古体诗为真正的近体诗,抛弃平仄要求之辈的底气所在。但我要说明的是,举凡文学改革者,无不是真正了解旧制,真正熟用旧制之人。他们的改革,是因为他们真的了解旧制的弊端。 而那些对于当下制度浅尝辄止,便畏惧其中困难,从而说什么改革的人,我只能说那是懦夫!你都没有完全了解这些音韵平仄,有什么资格妄谈改革?这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有什么区别? 改革是必然的,当一种文学形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而又恰好有一批真正了解,真正热爱这种文学形式的当世大家,才会进行枯燥繁琐的改革。至于平庸之辈的叫嚣,在真正的大家眼中,又与跳梁小丑何意? 音韵虽然难,但目前的押韵规则有许多,不喜欢押古韵的诗人,用用现在的《中华韵典》也可以,只要诗人标明押韵依据,又有谁能指责呢? 笔者不是要抨击什么人,也不是与谁又仇。若是因为这篇文章而得罪什么人的话,那么笔者在此诚挚的道歉。 最后要说的,关于改革,笔者也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不过那得在我们真正了解诗词之后,否则若是改出一个四不像来,谁来负责?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则是以古本为例,认真研究,直到烂熟于心,再谈改革。
孝公商君合传 孝公商君传 孝公者,名渠梁,秦之明君也。商君者,卫之公孙鞅也。祖姬姓,尝为周时贵胄。后中道渐弱,公孙氏羞之,复为卫姓。 孝公自幼智勇,为军中骁将,秦献公爱之。时秦魏纷战,战则被坚执锐,身先士卒。少梁役,亲率轻骑数百,入万军中,俘敌帅公叔痤。虽然,秦以举国之兵锋,曾不能破军得胜。献公力战而创,秦遂败走。 居数日,献公疾发而卒。于是孝公受任于危难之际,理国以将亡之时。孝公忍辱,割河西之地予魏,还魏相公叔痤以订和约,而暂得苟安。以为国耻,乃遍发《求贤令》于诸国。让历、躁、简公、出子之不宁,求贤于山东。言曰:“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欲复缪公之霸。 公叔痤因和归魏,寻疾,知不久于世,乃谓魏王曰:“当以吾中庶子卫鞅为用,举国而听之。”王弗听,又谏以诛杀,王以其病令智昏,阳从。王去,痤念及鞅之情谊,密遣鞅亡。鞅曰:“彼不用我,何从杀我?”安然若素。及痤薨,魏王果忘中庶子。 《求贤令》至魏,鞅读之。以孝公大勇大志,欣然西入秦。时孝公嬖臣景监谓鞅大才,数荐之。鞅欲求名主,先后以王道、无为试之者二,孝公怒,以为腐儒,不之用。凡三往,终以刑名霸道示之,公大喜,数日不厌。 二年,天子致胙。 三年,鞅说孝公变法强秦,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鞅以三寸之舌一一辩服,孝公乃拜为左庶长。 变法始,鞅恐秦人不信官,乃立三丈之木于城门,言:“熟能移之,吾予十金!”民以之怪,莫敢前者。又增金至五十,乃有移者,鞅果赠金五十。于是知其言必果也。 初,鞅大易秦俗,法酷极,民不之便。孟、西、白,秦之三大族也,抗法不遵,私斗依旧。鞅遂擒其恶者百数,筑渭水刑场,斩首者百余。于是天下惊焉,以为酷吏,而秦民卒服。孝公以为善,力排众难,大减变法阻力。 寻,太子犯法,鞅欲刑之。太子者,国之储君也,不得刑,乃黔其师公孙贾,刑其傅公子虔。公子虔,孝公庶兄也,秦军之柱石,受其刑,怨之。 行之十年,秦大治,道不拾遗而夜不闭户,民皆爱之。赏罚重,民具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焉。孝公励精图治,事必亲躬,天下知其贤也。以鞅公大,拜为大良造,而变法益坚。 孝公终日负辱,每思及献公之殇,未尝不欲食魏人血肉。以秦军渐盛,乃复击魏。魏人难当其锋,败之。秦遂围其都城,迫其降。居三年,迁都咸阳,复行郡县、开阡陌、平赋税、统一度量衡。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鞅遂割其鼻。虔益怨,每欲死之。居五年,天子复致胙,诸侯贺之。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又一年,孝公将卫鞅,复击魏,大破之,擒公子昂。魏人大惧,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魏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鞅归秦,民夹道迎之,举国欢庆。孝公甚喜,以商、於十五县封之,鞅遂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余年,恨之者不知几何,皆欲死之,尤以公子虔及太子驷为甚。   二十四年,孝公崩,太子即位,号为惠文王。公子虔因告商君欲反,王罪之。商君亡去,不得庇护。返,举商於之兵抗之。事败,车裂而死。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后百年,武、昭襄、始皇蒙故业,因遗策,六国遂一统于秦。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