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紫龙 三国紫龙
关注数: 10 粉丝数: 78 发帖数: 2,829 关注贴吧数: 5
有关苏轼、诸葛亮 刚发的帖子没注意,不知怎么没发上。 重发: 先说明两个: 1 上次的帖子是针对某个人拿苏轼的论调贬低诸葛亮而发的,我当时在帖子中已经说明。 2 本人对苏轼毫无兴趣,所以一直懒得翻太多他的东西,对文人的东西先天性排斥,尤其是玩弄词澡的! 再承认我犯的错:将三苏集于苏轼一身。 苏轼《诸葛亮论》中有: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说:凡苏子之持,论甚至而事甚美,虽然,吾以为苏子书生也。不识理势且又不读书,不考其时事。以为苏子盖不特书生而已,一妄庸人呓语也。 本来还有其他的几个的,当时以为帖子发出了,就没理会,关了,懒得找了,有兴趣的自己看吧。
仇国论 “因馀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於世而为仇敌。因馀之国有高贤卿者,问於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於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博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有人谈仇国论,我转至此.中间是从几件事中获取经验:1周文养民,以少取多2 项强汉弱3 对时局的看法是: 实有六国并据之势实在是可笑之极!蜀吴加起来的军力都比不上魏国,还谈并据之势
夸大魏延的人进来看看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略曰: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扯扯赵云,个人意见,愿意各位认真读史的人一起讨论 有关 赵云的问题 1 五虎将 历史上将关张马黄赵五人合传,即这五人至少是同类型的人物.看看合传的. 演义中称为五虎将,五虎上将是小说家言,但如果说提五虎上将,则本身就是默认的谈小说!如果非要扯历史上的五虎上将,好像没封过,没有一个人是! 如果说要按合传的人来提,则关张马黄赵,五个人就是,因为这是合为一传的! 2 赵云的过人之能 很多人很贬低赵云,但很坦诚地说,赵云与公孙赞的对话,赵云谏阻刘备封地,劝阻东征的对话,尤其是后二者,不是一般武将所能为(三国里找不到哪个武将能如此!),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政治高度(不是政客高度)一种战略高度. 而与公孙赞的对话可以说成比较浅层次的一种看法,能谈到这个的人很多,郭嘉、诸葛亮,还有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的人!(请注意,没有一个是所谓之张合张辽等辈!这是整体层次上的差别!) 赵云汉水退敌就不提了,这仅仅是他过人处的一个小小的地方,用他汉水退敌比张辽合肥退孙权,就像用一个格斗家和一个短跑健将去跑五十米,然后说谁比谁厉害,有意义吗?孙子称兵圣,并不是靠以几个人退敌多少而封兵圣的,这只是勇猛而已,偏将之能,上不了正席的东西。真要讲以少突众者为能,那历朝的武庙里项羽就是兵家鼻祖了,还轮得到姜太公?真要是勇猛就是最大的资本,那孙子吴起只怕连鬼神之勇的曹仁者不如! 有时我都觉得自己提赵云汉水退敌太贬低赵云了!将一个有长远政治眼光的人和冲阵的人相比,真是拿一块好玉和石头比硬。 而箕谷之失,赵云亲身断后不致大损,则是能将的体现,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敌(本身他是偏师,目的是吸引魏国主力而已,如果说他的兵力超过魏兵的话,那直接作主攻方向得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