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狂砍 酒后狂砍
关注数: 76 粉丝数: 194 发帖数: 8,280 关注贴吧数: 4
赵云真有出色的武力吗? 说赵云有过人的胆量,我相信。敢从公孙瓒那里跑出来跟刘备,说明他胆子挺大的。但是说赵云武力过人,显然缺乏有力的证据。有不明就里的人说,长析坡救阿斗就可以看出……有看了一点史书的人说,长板坡虽然没有演义里那么夸张,但救了阿斗是事实。所以,武力即使没有演义里夸张,也不会太差……也许吧,赵云的武力不可能太差,这是当然的,怎么说也挂过将军的称号,没个三两下也说不过去。但是,长板坡上他有表现武力吗?没有,绝对没有!证据如下:1、“及曹公追于长板,先主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我们不是在上演武侠片,一个人,身上抱个小孩(注意不是演义里面把小孩揣在护心铠中),还要拉扯一个妇女,逃过精兵追捕。别说发生激战了,能跑出来就不错了。2、后主诏中说“朕以幼冲,涉途艰险,赖以忠顺……”。后主说了,赵云能救了他,靠的是“忠顺”,不是依赖他武功高,能力强。忠顺是什么呢?忠就是忠心、听话,顺就是做事细心,周到。说明后主感激他的是因为赵云能想到去把他们母子找回来,救出险境。3、杨戏的评价:“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对赵云的评价,厚重而已,就是说他这个人做事比较认真、细致,对纪律严格遵守。所谓猛将之“烈”,并非猛将之“列”。就是说,这应该是那些猛将们的典范,是应该值得那些猛将们学习的。言下之意,他俩还不属于猛将。4、陈寿评价时“黄忠赵云……其灌腾之徒欤?”将赵云比作夏侯婴。大家知道,夏侯婴与赵云有一个共同点,都曾救过后来当上皇帝的人。夏侯婴当时是刘邦的车夫,刘邦弃妻子走的时候,夏侯婴又把他们捡回来,继续走,刘邦再扔他再捡。并没有发生激斗,这样救了后来当上皇帝和公主的人。也因此获益。赵云呢,情况惊人地一样。所以陈寿才这样比较的。5、中护军,赵云做过较长时间的中护军(之前是性质差不多的翊军将军)。可是看看做过中护军的其它人,居然是蒋济之流……反正文官占绝对多数。应该能说明此职对武力非常不看重。(可能看重的还是“严重”二字吧)
说一说火神雷斗的马张之战武力分析 在正式谈论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无耻”这个词语。“无耻”带有遣责的成分,但是区别于“垃圾”、“猪、狗”之类的骂人脏话。这点道理也是为何鲁迅先生的文章能够堂而皇之出版的一点基础。如果有什么人受不了“无耻”这句遣责的,删贴前帮我备份一下。谢谢。摘文章中的主要论点:一------------------------------这里张飞说的是要“捉”马超,而马超只是想“胜”张飞,按道理来说,以难度来论,活捉>杀死>获胜,也就是说张飞要“胜”马超不难,但是他要的是“活捉生擒”,反过来说马超只能求胜,想活捉张飞是不太可能,否则以他的性格,对方指明要捉他,身为一军之帅在阵前被这样侮辱,必定会反唇相讥反过来说要“捉”张飞,但他没有,只说“胜”,恰恰说明其信心不足,自认为能力不够,所以不敢夸海口。 ------------------------------这种辩驳是很无耻的。居然拿“捉”和“胜”来做文章,简直到了竭斯底里的状态了。首先我承认,活捉比胜的难度要大,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张飞比马超厉害,顶多在表面上看,能证明张飞在这里斗嘴的功夫似乎是胜了马超半招(这与前面马超说世代公侯岂识村野匹夫似乎一样)。但其实不然,这里只是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而已。我以前就说过了,张飞的性格是暴躁,“猛张飞”的形象中主要是暴躁,当然也有一部分粗中有细的因素。作为“锦马超”,马超时刻保持雍容的涵养和风度,从不口出狂言,所以马超说要胜张飞。(这里火神雷斗曾以马超“誓杀虎痴”来反驳过,并认为马超最后没有杀了虎痴就是食言,就是狂言。但这分明是狡辩:因为马许之战的结果,最后是许褚在已方的援救下逃了回去,马超直杀到壕边,无奈许褚躲起来了,所以以超并没有食言。)很显然,张飞说要捉,只是口出狂言罢了,就像他曾说要一枪刺死赵云一样,如果有人真的认为他有这样的能力,那我只能表示抱歉了。而顾及到“锦马超”的涵养,马超是不可能胡乱地说这种狂言的。所以就算是火神雷斗硬要狡辩点什么的话,顶多我可以说,在这里斗嘴的过程中,张飞好像是占了点便宜。这根本和什么武力无关。张飞要捉马超,最后结果是什么?是刘备提出来两下罢兵。马超说要胜张飞,最后结果是什么?至少两将各自回阵之前是马超在追张飞。至少电视上两边的士兵都认为已方的将领“胜”了,而根本没有出现一方捉住另一方的结果。(我想绝大多数人不会认为张飞能“捉住”马超吧)摘文章中的主要论点:二也就是火神雷斗(OR吴之符逊)硬要狡辩“人马皆倦”中不包括马超,或者说马超的人马根本就没有“倦”。其主要论据是1、“只写了马超阵上人马皆倦”,所以没有说马超倦了;2、拿潼关下面马超的人马装做倦怠来诱敌,以证明此时马超也是为了诱敌才装出来的倦怠,而实际上仍然体力没有损失。---------------------------------关于人马皆倦里面是否包括马超,我想书上虽然没有明写出来,但是交待得已经非常清楚了。文中写到,马超天明(算卯时吧)就来到关下等待交战了,可是迟迟等到午后,张飞才下关来,至少也应该等了6个小时了。而马超苦等6个小时这个结果,正是刘备“当先避其锐气”的计策。马超并不是像赵子龙那样拥有“红光紫雾”护身的“天神”,也应该会累的,何况那么精壮的西凉铁骑兵也倦怠了。如果马超不会累,作者平白无故地编出一个刘备的“避其锐气”来做什么?说到“疲兵诱敌”就更可笑了!可以看看潼关时的情况,马超接连九日挑战,曹洪总不肯出,于是才有疲兵诱敌,有日夜交替,才有可能采取疲兵诱敌的策略。可是在葭萌关下,就在刘备眼皮底下,就算你演技再高,“从天明到午后”是装不出来的吧!况且潼关诱敌,书上明说了是诱敌,葭萌关下,书上明写了是刘备“避其锐气”。居然还拿潼关诱敌来做论据,分明是胡搅蛮缠!至于后面的“原来马超见羸不得张飞,心生一计”的问题,不防去参考一下关羽战黄忠“不用拖刀计,实难取胜”。我想关羽在刀法上即使胜不了黄忠,其底线也是战平。何况他还有拖刀计。这就正如马超可能正常的枪法上奈何不了张飞,至少也能打平,何况他还有回马锤。不同的是,黄忠运气好,马摔了一跤救了他一命;而张飞呢,不得不佩服他粗中有细,因为没有胆敢认为马超会输给他从而小心提防,所以也捡回一条命。好,退一步说,如果张飞自认为能打得过马超,甚至能“捉”马超。那么请解释,为什么张飞见马超回走,“心中早有提防”呢?(这个可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而不是侧面的语言描写了)
为什么说许褚输了马超半招 马许之战成就了谁的辉煌?带着这个问题来往下分析。战例我不多讲了。就分析最关键的事情。马许之战中,对谁的描写较多呢?很明显,是许褚:此公又是裸衣,又是丢盔卸甲,战斗中还把吃饭的家伙丢了,最后还能把对手的枪给硬生生撅(折)断了,出尽了风头。并且从此还成就了“恶战莫如虎痴”的美名,又在书本上留下了“赤膊上阵”的成语……但是许褚再厉害,还是逊于马超。为什么这么说?曹操说,马超不减吕布之勇。这可以当成是激励许褚的话,但也是事实。这是一个熟视吕布、许褚、马超的武艺表现之后说出的。许褚也曾与吕布平了二十合,但曹操欲速战速决,没有给许褚更多的表现机会,这次许褚有得发挥了。于是许褚拼尽全力,和马超周旋了二百合,在油尽灯枯的后三十合中,许褚输了半招,导致最终一个败局。许褚奋威一刀,马超闪过,闪过的同时又做出了反击,一枪往许褚心窝刺来……马超反击一枪,许褚也闪过了,但是闪之后,仅能做出一个自保的举动,没有了反击……这,就是许褚所输的半招。从场面上看,许褚输了半招,但是二者的状态差距已经明显了。书上明讲了“力大”的许褚,居然没有余力将枪抢走,只能撅(折)断枪杆了。很明显,力大的优势已然完结,油尽灯枯了。曹操不想爱将阵亡,于是……战后,马超仍有充沛的体力杀到壕边,而在渭水能够勇救曹操于乱箭之中的许褚,只落得臂中两箭的下场。体力……从这场杀,马超的稳定只是一个陪衬,许褚的恶战才是亮点。可以很公充的说,马超的实力,确实在许褚之上。
解释: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投笔从戎、戎马生涯、一身戎装……“戎”就是军队、军事的意思。 阻戎负勇,这是互文的用法(类似于七手八脚等等),阻、负都包含拥有、依靠、享有等意思。 陈寿的史评,以字面意思来翻译: 马超拥有(强大)军队(也可以说手握重兵),享有勇将的盛名,却落得家破人亡的境地,真是可惜啊!如果他能放弃争名逐利,不去抗争,不也可以保全了吗! 要理解这段史评,要看他对马超史实的记述。 有几个关键词需要理解: 1、勇。更多的指得是用兵的能力。这不光是武勇,这里的勇主要是指“勇名”,包含武勇、勇气、用兵、善战等等能力的名气。要知道马超被杨阜称作有“信布之勇”,被诸葛亮称作“兼资文武,雄烈过人”。岂能是有勇无谋的莽夫? 2、信布。就是韩信和英布无疑!有人说是纪信和栾布,有人说是韩信和英布。在这里,我首先说,作为“信布”而并称的,的确有这两组人,而且都是汉初的人,甚至还有其他的组合。但是,用来形容马超,用来形容“勇”,而且是曾经打得曹操十分狼狈的马超的“勇”,这个组合一定是韩信和英布。 纪信和栾布之所以并称,是因为他们都是义士:纪信为了掩护刘邦逃走,自己被项羽烧死;而栾布敢于冒死给当时的彭越(被刘邦以谋反处死)收尸(后来据理力争,保住了性命)。司马迁给他们并列作传,归纳为一个“义”字。 韩信和英布,还有彭越,三人并称为西汉初三大名将,个个英勇善战,骁勇异常,为刘邦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这三人都被刘邦整死,罪名清一色都是谋反(实际是不是谋反,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杨阜口中的“信布”,非韩信、英布莫属。请那些以演义先入为主,固执地认为马超有勇无谋的人,清醒一下吧。 3、能因穷致泰。如果能安心做小人物,就可以保全太平了。好多人都说这是在说马超归顺了刘备。我们不妨先看这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皆济天下。如果这一句都布知道,那就先去上初中吧。 其实,陈寿这句话简写了,少了一个字:(若)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这里的“穷”,是与“达”相对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悄悄,别人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就像诸葛亮躬耕于卧龙岗上一样,不求闻达……。穷,就是指安安心心做个小人物。 试问,如果马超也安心做小人物,不求闻达,不是这种显赫一时,叱咤风云的人,他会家破人亡吗?但是,如果真是那样,他还是马超吗?
猜测马超之死 (原创) 马超是和刘备同一年(222年)去世,这难道是巧合? 马超临终上疏,甚为凄惨。为什么马超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为什么上疏最后一句话叫:“余无复言”? 大家都说马超归蜀后一直不得重用。其实不然,马超在蜀国不论政治上、军事上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取成都,伐汉中,镇阳平,居功至伟,累迁平西将军,左将军,骠骑将军,位高权重。 演义中马超没有表现,主要是因为演义写诸葛亮,而实际上的诸葛亮根本没有权力指挥马超,马超一直都比诸葛亮高好几个级别。 刘备两个儿子刘禅、刘理,分别娶张飞、马超的女儿为妻。刘备女儿嫁给关羽儿子。可见刘备对马超的态度与对待关张等同。 然而,黄忠、关羽、张飞这些蜀国较为老迈的中流砥柱相继死去以后,年仅四十七岁的马超却悄然而逝。 有人说他是病逝,有人说他是抑郁而死……但都是猜测。史书上并未交待马超的死因。 分析一下蜀国当时的形势,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超是被刘备弥留之际暗害而死(赐毒酒的可能性也有)。 这样做对刘备的确有诸多好处的。 1、马超位极人臣,刘备一死,马超位高权重,身经百战,野心又大,如果造反,几乎无人能阻。 2、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以诸葛亮还不足以控制住马超。诸葛亮要有实权经营蜀国,必先铲除马超。也就是说,如果马超不死,还轮不到诸葛亮当丞相,托孤重臣也轮不到诸葛亮。 3、马超女是梁王刘理妃,而太子是刘禅。刘备一死,刘禅初掌大权,定然斗不过马超。马超有可能支持刘理夺权,蜀国有可能再生内乱。 所以马超这种位极人臣的人,自己不在刘备挂掉之前急流勇退的话,必将是主子的眼中钉,死前必害之。
猜测马超之死 马超是和刘备同一年(222年)去世,这难道是巧合?马超临终上疏,甚为凄惨。为什么马超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为什么上疏最后一句话叫:“余无复言”?大家都说马超归蜀后一直不得重用。其实不然,马超在蜀国不论政治上、军事上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取成都,伐汉中,镇阳平,居功至伟,累迁平西将军,左将军,骠骑将军,位高权重。演义中马超没有表现,主要是因为演义写诸葛亮,而实际上的诸葛亮根本没有权力指挥马超,马超一直都比诸葛亮高好几个级别。刘备两个儿子刘禅、刘理,分别娶张飞、马超的女儿为妻。刘备女儿嫁给关羽儿子。可见刘备对马超的态度与对待关张等同。然而,黄忠、关羽、张飞这些蜀国较为老迈的中流砥柱相继死去以后,年仅四十七岁的马超却悄然而逝。有人说他是病逝,有人说他是抑郁而死……但都是猜测。史书上并未交待马超的死因。分析一下蜀国当时的形势,不难看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超是被刘备弥留之际暗害而死(赐毒酒的可能性也有)。这样做对刘备的确有诸多好处的。 1、马超位极人臣,刘备一死,马超位高权重,身经百战,野心又大,如果造反,几乎无人能阻。 2、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以诸葛亮还不足以控制住马超。诸葛亮要有实权经营蜀国,必先铲除马超。也就是说,如果马超不死,还轮不到诸葛亮当丞相,托孤重臣也轮不到诸葛亮。 3、马超女是梁王刘理妃,而太子是刘禅。刘备一死,刘禅初掌大权,定然斗不过马超。马超有可能支持刘理夺权,蜀国有可能再生内乱。 所以马超这种位极人臣的人,自己不在刘备挂掉之前急流勇退的话,必将是主子的眼中钉,死前必害之。
考察三国演义武力表现最全面者 考察的项目有 1、力气(体力) 2、耐力(持久力) 3、抗性(对疾病、天气、心绪等等不利条件影响的抵抗力) 4、敏捷(身手的灵活,主要表现在闪避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 5、长兵器(大刀、长枪、大斧等) 6、短兵器(短刀、剑、短戟等) 7、弓箭 8、暗器(飞刀、流星锤等) 9、步战能力 10、马战能力 11、单人冲阵能力 12、威名 13、气势 14、………… 我先来说说马超。 1、力气(一枪捅进大树中、和许褚夺枪拗断枪杆) 马超力气大,算一流,但并非数一数二,比他强的有吕布、关羽、许褚、张飞、典韦等。2、耐力(渭水决战,从傍晚没吃饭到第二天上午大战,仍在虎卫军中单骑冲突)马超耐力应该是第一。赵云虽然长板坡也大战了半夜半天,但是对抗强度并不高,而且最后精疲力竭向张飞呼救。 3、抗性(渭水决战,没吃饭、天气滴水成冰、对抗强度极高仍然大战一夜半天) 这一项马超算超高的,但是许褚也不错,能在这时候脱光上衣,不过他有一身肥肉保护。 4、敏捷(躲过于禁背后暗箭、躲过张飞回马一箭,面对虎卫军乱箭夹射毫发不损)据我观察,马超敏捷为最高,几乎无出其右,希望网友指正。 5、长兵器(枪法狠辣实用,用枪拨开虎卫军的乱箭夹射,用枪大战暴走的许褚,闲逸的张飞)马超是用枪的,如果和用枪的相比,马超强法的特点是狠辣霸道,而且实用,表现也非常好,二十合杀败张颌(罗本仅三合) 6、短兵器(剑法霸道,仗剑独战梁兴、马玩、李堪、杨秋、成宜,杀二走三,砍掉韩遂左手)这一项就三国演义的描写中似乎没有比马超更强的了。马超剑法霸道狠辣,堪称第一。 7、弓箭(马超箭不虚发,曹将应声落水)虽然马超算不上超一流射手,但是每一箭都必杀人,算一流射手并不为过,比什么魏延、曹性的表现肯定好多了。我认为射箭三甲是:第一是黄忠,第二太史慈,第三吕布。 8、暗器(善使流星锤,对战张飞时心生一计,用流星锤暗打张飞)在超一流大将里面,马超是唯一在暗器方面露过一手的人。从后期西凉王双使用的流星锤略见一斑,我想马超的流星锤应该不会比王双差吧。 9、步战能力 (以一敌五,杀二走三。被暗努射倒座马,步战冲阵,后遇救)步战能力方面,表现最好的前三甲就是庞德、马超、典韦了。 10、马战能力 (不用说了,太强了)我认为前三甲为吕布、马超、赵云。 11、单人冲阵能力 (单骑在曹操虎卫军中冲突,焉能不强?)等同于马战能力,因为冲阵基本上靠马战。 12、威名(西凉锦马超、神威天将军)仅次于号为飞将的“人中吕布” 13、气势 (马超有信布之勇,马超不减吕布之勇)既然不减吕布之勇,也就是等同(甚至超过)吕布。不过依我看,通篇三国武将的气势中,以马超起兵报仇时的马超为最!其余欢迎大家补充。谢谢。
我就看不起赵云——顺平侯让人笑掉牙 (转贴) 在说到蜀国的谥法之前,先说说谥法的来历。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殊功于周室,死后获谥,此为谥法之源。 《逸周书》:“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所谓的盖棺论定就是指这个。周制有封爵者即有谥号,秦汉之后,等级渐多,爵位泛滥,无法一一封谥,故关内侯以下不得谥。 蜀汉立国,礼制阙失,将谥法作为一种恩宠,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制度,斯失礼之甚也。先主之时,唯法正见谥,后主时陈祗以恩宠见谥,后来诸葛亮、蒋琬、费玮、夏侯霸陆续都得谥,在这种背景下,追谥功臣就成为蜀国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才有五位开国武将得谥。 关羽所得壮缪,实在不能说是个好谥号,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意思是有武力但是没干成什么大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原先人们认为,蜀之名将唯羽,关羽的声望是很高的,但是他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领兵打仗就一般了,好容易将魏国几千守军打得喘不过气来,后路却被东吴给抄了,不但落得功败身死,还丢掉了蜀国一大块重要的地盘,后主对他一定是恨得牙根咬痛,给他这样的谥号也就不奇怪了。张飞所得谥号为桓,辟屠服远曰桓,辟土兼国曰桓,不但说他攻城略地有功,还暗示他性情凶暴,从张飞的结局上看,这个谥号也是恰如其分的。马超得谥威,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黄忠得谥刚,强毅果敢曰刚。这两个怎么看都是不错的谥号。 问题比较大的是赵云的谥号,大家都知道原先追谥时是没有赵云的,但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追谥,这里面就说明在姜维等大臣心目中赵云是不配得谥的,但后来不知道是由于赵云后人的争取还是后主感念赵云在长坂坡没有将他丢给曹兵,总之赵云被照顾了一个谥号,叫做“顺平”,姜维还对后主解释说:“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好像是个不错的谥号,这完全是在欺负后主不读书。按照谥法:慈和便服曰顺,也就是说是一个没有什么威仪的老好人,这对一个文官可能还算不错,但一个武将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讽刺;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眚是过失的意思,从这里看这几个解释虽然都只是说赵云没有什么过失,还不算太坏的谥号,但关键是还有一条:惠无内德为平,这条可就很严厉了,总之一句话,赵云就是不配得谥,可是又拗不过领导,于是就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在这里“克定祸乱曰平”是在糊弄人,“克定祸乱曰武”才是谥法。 至于诸葛亮的谥号“忠武”,忠是没的说的,危身奉上曰忠,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武就有点问题了,除了克定祸乱曰武,还有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个毁誉参半的谥号,既夸奖了他平定南蛮,又讥讽他伐魏无功,徒耗国力,还有一点埋怨他峻法严刑,执政过厉。这也和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但偏偏却被谥为魏武帝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看起来,在那个时候,谥法既严厉又公正,有时候连皇帝也左右不了。但到后来,谥号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