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ysz123 cpysz123
关注数: 41 粉丝数: 1,383 发帖数: 14,909 关注贴吧数: 46
HiFiMAN svanar 天鹅无线版 10天使用体验 因为不想携带过重的前端出门,所以在HiFiMAN发布这款说是能媲美有线耳机的无线产品后就很关注。和大部分人一样618从官方3299买入。 总得来说小天鹅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尤其在音质上有不错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小天鹅依旧和之前HiFiMAN家无线产品一样是个半成品。 首先说几点缺点。 第一,ldac模式链接蓝牙有底噪,不知道是不是质量问题带来的特例,反正我这台用ldac模式是有一些底噪的,尤其在流媒体切歌的时候特别明显,倒是低码率的AAC和SBC没有这个问题。 第二,HiFi模式和降噪模式与通透模式不通用。应该这么理解在不使用HiFi模式时小天鹅基本等于一台加了主动降噪功能的tws600,dac模块和耳放模块都不会启动。换句话说就是降噪芯片和dac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电路。这不仅挤压有限的耳机内部空间,而且还必须在性能上做取舍。因此小天鹅的降噪效果可以说是聊胜于无,还不如取消降噪加大耳放模块的功率。 第三,送的耳套虽然多但是真正合适的基本没有。原配的硅胶套都偏硬,这导致高频显得毛刺很多,一直无法理解一台标榜r2r架构dac的产品为什么要保留高频毛刺。我给换了中号的sf c145套高频表现就顺畅很多了。 第四,携带不便。电池盒硕大,完全放不进口袋。基本只能带包携带,相对于真正的tws扁平小巧的耳机盒,小天鹅就好像一个怪物。 说完确定来说说优点。 第一,就是音质,小天鹅的音质的确很不错,素质基本和1500元档次的有线耳机(前端是飞傲的m15s)打的有来有回,当然要是追求信息量的话小天鹅并不是这个风格设定的。在不折腾前端的前提下,小天鹅的确算是很不错的一步到位选择,声音在动态,解析,音色方面的表现都很标准也十分耐听。我可以一次性把电池听完也不觉得耳朵累。 第二,佩戴,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佩戴非常容易,基本和很多半入耳式一样,不需要找半天插入角度,只需要很随意的放入耳朵就有很不错的封闭性,长期佩戴也不会有异物感。 小天鹅是一块很优秀的HiFi耳机,但并不是一款很好的tws耳机,甚至整个tws功能都和HiFi功能是割裂且残缺的。小天鹅的市场定位是混乱的,他的降噪能力孱弱,在降噪模式下音质也不突出,同时他的电池盒硕大,并不适合随身便携。 它的定位更像Deva Pro这样的办公室耳机,适合那些不想折腾同时又有一定音质需求的上班族。那么把降噪功能砍了,同时降低价格增加耳放功率可能会带来一款更为成功的产品。 另外就是HiFiMAN的跳水传统总是在背刺喜欢他的用户,也就这几天闲鱼上的小天鹅已经降到2500左右了,双十一大概又可以官降至1999,依旧是熟悉的味道。
n5005使用的三个注意要点 n5算是大厂旗舰里掉价最快的,而且还是官方渠道自主降价。大厂的耳机有个特点,就是定价的刀法都是相当准确的。既然刚刚开售的时候n5能有8999的定价,就肯定有对得起这个价格的表现。但当akg了解到大部分用户能够获得的声音效果后自然就进行了重新定价。HiFi这种高利润率产品的特色就是以声论价,而不是成本。akg对其进行官方减价也说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n5只能获得2000元左右的声音。但只要搭配好n5就能获得老旗舰塞应有的水平。这里给头疼如何使用自己买来美行n5的朋友三个搭配的建议,能够以很简单的方式快速寻找到适合的搭配。 1.换耳套比任何搭配对n5005的听感提升都有用 n5是需要用大一号耳套才能保持较好的封闭性的,原厂套里建议用大号的SF套。当然个人更建议换sf的w1套,淘宝上30左右就能买到大号的。能够非常明显的提升n5的低频表现和中频厚度。 2.搭配有高配dac芯片的播放器 n5的的驱动特点有点像拜亚T1这样的大阻耳机,因为它难以被驱动,所以一般暗电流等噪音对n5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它的声底非常黑,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个人感觉是塞感最低的两款耳塞之一)。同时由于瞬态太好出现了速度太快,结像偏小的问题。 所以n5需要的就是信息量巨大的输入来丰满结像。同时n5对播放器的信噪比并不敏感,因此相对外围电路,n5更在意dac芯片的性能。这刚刚好是国砖擅长的范围,因此大部分旗舰国砖都能很好的适配n5。 3.播放器的推力比调音重要 实际上这和上一个问题的原因是相同的,n5的驱动特性和大耳很像或者说更像自家的k702。一般的便携播放器是推不好的。它基本不受播放器调音特性的影响,基本啥播放器对于n5都是一样的。真正能够提升它的就是播放器的硬素质。相对于好听,能推动n5明显更能带来听感的提升。个人建议在540mw/32Ω或者输出电压在16v这个推力以上的产品比较合适推n5。
618剁手购入的BGVP NS10 + T01s 小套装体验 会买这个塞子的主要原因是被它单边2动圈8动铁的豪华规格吸引的,毕竟只卖999的东西价格也非常有吸引力。 首先说一下这个塞子本身: NS10这个塞子算得上是一步到位的新人友好型耳塞,它非常容易被驱动,而且无论搭配什么前端都能出一个不差的声音。10单元能够提供相当丰富的信息量,甚至可以说是越级的享受。但是这个塞子也就止步于此了,在升级前端后NS10几乎不会有太大的提升,除了调音风格会被前端影响外。NS10吧几乎全部的信息量都集中在了中频部分,他的极低频和极高频都表现的非常一般。可以说是上限不怎么高的耳机。所以可以说它是一副适合新手或者不怎么想折腾前端的人的耳塞。调音周正,信息量巨大,解析高,分离度也好,低频虽然不深但是量也够用,非常适合听流行,听交响乐的话NS10的动态有点不够用,但胜在声场规整,定位准确。和它相对的就是n5005这款吧塞了,一款上限极高但是下限也很低的耳机。 然后说一下T01s这款小尾巴: T01s的解析了只能说能用,但并不出彩(尤其低频的控制力较弱),推力对于耳塞来说属于相当强劲的。用来推NS10有点大材小用,主要是用来弥补直推NS10声场不够大和动态不足的情况。T01s最大的特点就是声场相对其他小耳朵而言更大。我试过用T01s来推大耳,很遗憾它连72欧阻抗的天龙D7200都推不好,低频完全推不出来。唯一惊艳的是它和森海HD598搭配的听感特别好,HD598本身就是定位直推的影音旗舰,有很强动态和松弛的中频,在经过T01s增强后,HD598的声场进一步扩大,而去堂音感非常强。在音乐编制不大的情况下,HD598+T01s的组合比大多数HD600和HD650要好听。属于升级直推的组合。 最后说一下配件: BGVP估计把成本都花在耳塞本身上了,NS10从包装到配件都透露着一股廉价的味道。好歹也是1000元档次了,结果包装还不如200元档来的精致,配件也就和200元档差不多。可以说是足够小气了。人家N5005也只卖1500左右,但配件的精致程度可以甩NS10十条街,给人一种不愧是曾经卖8000多的感觉。同样小气的还有BGVP家的售后,退换货特别扣扣索索,连7天无条件退换都做不到,还必须让消费者掏运费返厂检测后才给进一步退换。可以说把小家子气体现的淋漓尽致。
摇摇乐功能能否挑战中画幅 现在很多厂家的全画幅相机都支持像素偏移超解析功能(摇摇乐),通过摇摇乐功能相机能够输出本身分辨率好几倍解析力的照片。 全画幅+摇摇乐真的能够撼动中画幅的画质吗。这里用手头上的两台设备对比了一下。 全画幅设备是宾得K1,作为摇摇乐专利的所有者之一,宾得的摇摇乐功能能够直接在机内合成4倍解析力的RAW文件。 中画幅设备是飞思的P65+,第一代全尺寸数码中画幅CCD传感器,拥有54*40尺寸的巨大感光元件。 二者在同一地点进行取景,锁定白平衡5200K,都使用等效50mm的镜头,光圈F8首先第一眼是色彩差异,这个是由镜头和感光元件共同造成的,CCD的色彩的确要比CMOS油润一些。(很多人可能认为会是16bit色深带来的区别,但宾得的摇摇乐是将四个14bit色彩通道的信息融合到一个通道当中,实际色彩深度也等效为16bit)。放大200%后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解析力差距并不大,甚至全画幅+摇摇乐的组合还有略微优势。毕竟P65只有6000万像素,而不是最新的IQ4150那种1.5亿像素的生产力工具。但在色彩方面飞思的优势依旧很明显,比全画幅要扎实的多。色彩还原度飞思要远好于宾得,照片的整体亮眼程度差距相当明显在整体亮度相同的情况下中画幅的无论是灰度宽容还是色彩宽容都要高于全画幅。值得注意的是飞思在天空比宾得更冷的情况下,草丛的色彩比宾得更暖一些。二者解析力差距并不大,甚至全画幅还有领先,但色彩表现中画幅要更有表现力。
数码中画幅单反系统小知识(入门篇) 最近随着哈苏和富士在中画幅无反系统不断推出新产品,尤其是以索尼IMX461底为基础制作的X2D和GFX100s的普及,CMOS终于在最优画质上赶上了传统CCD,16bit色深也逐渐从高高在上的商用标准变成了寻常业余的小打小闹。曾经高高在上的中画幅单反们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已经变得相当便宜,甚至1万元以内就能够实现。但由于中画幅单反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相机品类,网上目前的信息都较为分散和零碎,这里就做一个小专题来介绍这些已经能够很轻松玩到的旧日王者。同时也帮新来的小伙伴避避坑。(这里只聊数码中画幅系统,胶片中画幅系统要庞大复杂的多如果有空闲我也会做一个)。 目前数码中画幅单反主要有四大系统,分别是哈苏H系统,哈苏V系统,飞思(玛米亚)M系统,宾得645系统。这里的中画幅系统是指一整套可以直接用来拍摄照片的设备,包括机身,镜头,后背三大组件。除了这四大系统外还有两家来自德国的老牌相机厂蔡司和禄来也有对应的中画幅数码单反系统,但由于数量较为稀少不易买到所以性价比较低。它们分别是蔡司的康泰时645系统和禄来的hy6系统。 第一部分先介绍中画幅单反系统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哈苏H系统。哈苏H系统是由机身,电池手柄,数码后背,镜头,取景器五个部分组成的。其中镜头是由富士代工。机身有哈苏原厂和富士代工两个版本,哈苏原厂的就叫哈苏H,而日本富士代工的叫GX645AF。数码后背全部为哈苏原厂。哈苏H系统可以算是中画幅数码单反最成功的设计,飞思直到XT系列才赶上哈苏的机身。哈苏H系统一共出了6代16款机器,其中代MS的机器就是代像素摇摇乐功能的机器,能提供初始像素四倍的分辨率。哈苏和宾得是唯二拥有机内合成摇摇乐专利的公司,就和阿莱的内录RAW格式视频一样。其他公司要么缴费使用,要么只能导出电脑后合成。 H1D H2D H3D-22,H3D-39,H3D2-39 H4D-31,H4D-40,H4D-50(MS),H4D-60 H5D-40,H5D-50,H5D-50C,H5D-60 H6D-100(MS) 注意: H1D,H2D与H3D-22一样都用的是 2200万像素 48*36尺寸CCD传感器。 这枚传感器最大的特点就是胖像素,单个像素的面积达到9微米*9微米。这代表这这块底的井容是巨大的,也就是高光的溢出值可以达到非常高。因此他们的高光宽容度非常的高,对于白色细节的还原是目前相机无法比拟的。但由于该CCD过于久远因此高感很差,一般只能在ISO200以下使用。 H3D-39,H3D2-39是最值得入手的哈苏H相机,他们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柯达末代CCD皇帝 KAF39000,这是单块CCD的巅峰之作,后面的50和60底都是拼接CCD了。这块3900万像素48*36尺寸的传感器拥有非常好的色彩表现和到目前为止最纯净的低感画质。而且相对隔壁飞思同底产品P45价格的高高在上哈苏的H3D39显得亲民的多,通常哈苏一整套系统的价格才和飞思单后背的价格差不多。H3D-39,H3D2-39的区别在于后背,H3D2-39的后背设计更接近H4D使用被动散热,而H3D-39则和早期的H1D,H2D相同使用主动散热。 H4D同样也是目前非常值得购买的机型,其中H4D-31和H4D-40使用的都是44*33残画幅底,他们更接近135画幅的相机逻辑,底上有微透镜增加了光通率,加强了高感。但由于微透镜的使用,它们的伪色更多,镜头紫边也显得更严重。其中H4D-40使用的柯达KAF40100底也算是相当经典的产品,色彩过渡非常顺滑,成像风格浓郁且厚重。H4D50是一款较为不推荐的产品因为这块50底设计的并不好,H4D60是哈苏第一款54*40尺寸的全画幅CCD,但由于哈苏之前一直使用的都是柯达的传感器,并没有使用DALSA传感器的经验,因此H4D60调校的并不到位只能算是半成品。 H5D系列基本和H4D系列相同(尾数相同情况下推荐买更便宜的H4D系列)。但H5D-60相对H4D-60提升不少,算是真正的成熟产品。而H5D-50c是哈苏第一款CMOS产品,使用的就是和GFX50,X1D同款的44*33画幅传感器。初代中画幅CMOS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16bit的色彩深度,虽然哈苏依旧会给你一个16bit的raw文件但它并不是真的16bit。另外目标GFX50和X1D已经足够便宜,实在没必要再去买价格更高的H5D-50C H6D是目前哈苏画质的巅峰,一块54*40尺寸的一亿像素传感器说明了一切,但目前价格依旧很贵因此不做推荐。 哈苏的机身是通用的,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H4之前的机身是不支持陀螺仪辅助对焦的重构图的时候需要注意,H5之前的机身不支持1/2000的高速快门,只能使用最高1/800的快门(哈苏要实现1/2000的快门需要机身和镜头都支持才行,因此需要H5D以后的机身以及橙标HC镜头一块才能达成)。H1,H2的机身通用性最好,不仅仅可以使用哈苏自己的数码后背,也能使用飞思,利图等公司生产的第三方后背,甚至还能使用哈苏原厂的胶片后背。 目前而言哈苏H系统是中画幅数码单反系统里性价比最高的,同等级的哈苏原厂底二手价格要低于飞思和利图的副厂底,同样的飞思底哈苏H口的价格也远低于飞思M口或者哈苏V口的价格。但哈苏H口镜头除了HC80和HC55-110这两枚镜头外,性价比都不高。
历久弥新的风光战神--宾得K1 一台风光机需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快速的对焦,急速的连拍和强大的视频能力。 一台风光机需要的是强大的照片解析力,超高的宽容度,坚实耐候的机身结构,以及出色的色彩科学。 宾得K1是一台已经发布了6年有余的老机器了,但直到今天它依旧是最强的风光摄影135机身,没有之一. 首先是画质与解析力: 很多人认为像素高就是解析力好,这其实是个误区。手机1亿像素甚至2亿像素的机器不少了但在大底相机面前说手机拍照解析力好依旧是个笑话。 过高的像素不仅仅会造成单个像素的质量下降。还会大大提前镜头的衍射极限光圈,使得镜头很难在小光圈拍摄时获得最优的性能。(举个例子尼康D810的3600万像素底一般可支持镜头的最佳光圈在F8左右,而索尼A7R4的6100万底大部分镜头的最佳光圈都在F4左右)。135画幅的风光最佳像素密度一直被认为是在4000万附近。我这里使用DPreview给的对比工具来进行同场景画质对比,以防有人说我变量控制不到位。(这里建议大家用黑白模式看,因为宾得K1做测试的使用用的是非常老的77mm二公主镜头,有比较严重的色散所以会看不清实际分辨率)在黑白模式下我们就能看出宾得K1的解析力是仅次于富士GFX100这台中画幅的基本能看清分辨率尺46之前的线,而4500万像素的尼康Z9和5000万像素的索尼A1却只能勉强看清44之前的线。在高频信息较多的铅笔画场景这个解析力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索尼A1的铅笔条纹直接糊成一片,尼康稍好,而宾得依旧仅次于中画幅的富士。这还是宾得在让半只手的情况下(宾得只使用了一枚发布于1999年的胶片镜头,而索尼用的是85GM,尼康用的是85S,富士直接用的是以分辨率为设计目标的120微)。 然后打开宾得的特技摇摇乐模式(宾得的摇摇乐是会在机内直接形成一个Raw文件,并不像索尼,尼康,富士那样需要后期在电脑上合成)这时候宾得K1的解析力已经能和富士的GFX100这种残血中画幅掰掰手腕了,因为DPreview这块测试板的极限就到50,而宾得K1和富士GFX100明显都还有余力所以从这里并不能获得谁好的对比结果,但是从实际使用上宾得K1摇摇乐模式会比中画幅差一点点但并不明显。 然后我们来看看风光党最在乎的宽容度,同样是借助DPreview的对比工具直接对比RAW文件。这里大家都是欠曝6档拉回,尼康采用自己引以为傲的ISO64来进行对比,其他三家都是ISO100.可以明显的看到宾得K1的宽容度依旧是除了富士GFX100之外最好的。尼康和索尼可用的都是最新的堆栈式CMOS(比自己用背照式CMOS的A7R5和Z72都有略微优势),而宾得用的是索尼A7R第一代上的那枚已经有十年多历史的IMX094前照式CMOS,这里也可以发现宾得的周边电路设计能力(或者可以简称为CMOS调校能力)是有多强。然后不要忘了宾得还有一个能增加2档宽容度的摇摇乐模式。在开启摇摇乐模式后宾得K1即使在6档欠曝拉回中也很难找到噪点,在分辨率基本和GFX100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在画面纯净度上碾压了富士的中画幅。 其次是耐候性: 这点其实没啥好讲的,你可以不相信宾得的对焦能力,但完全可以相信宾得的的三防能力。其他家都是防尘防滴溅,宾得是防水防蒸汽。用宾得水龙头直接冲澡是常态,带进温泉浴室都不算极限。甚至可以直接泡水里当潜水相机使用。由于电池仓特别厚,所以在冬天也有很强的抗冻能力,基本不损失电量。 至于色彩科学这点比较见仁见智。宾得色彩科学就是对绿色和蓝色的表达特别的好。“潘泰克斯惹人醉”虽然是一句梗但的确很好的描述了宾得的色彩风格,尤其是它的反转片模式几乎可以做到不修图直出。至于其他宾得K1特技,比如星空党心心念念的追星模式,能够省一台赤道仪的钱,让200mm左右的镜头曝光180秒直接拍深空。还有超级坚固的翻转屏,镜头卡口灯,SD卡槽灯等等都是为了户外风光摄影而专门设计的便捷性功能。可以说宾得K1是一台武装到牙齿的风光机。即使在2022年的今天它依旧是最强的135画幅风光相机。数数看K1停产到现在已经4年多了,宾得也越来越少出现在大家的讨论里了,蛮可惜的。 大家越来越被视频功能,连拍能力,像素等等一系列很好被量化的指标给吸引,忽略了自己到底想要拍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相机。
一套索尼A7机身用的仿宾得反转片模式滤镜 效果如下图crs:Exposure2012="0.00" crs:Contrast2012="+7" crs:Highlights2012="0" crs:Shadows2012="-1" crs:Whites2012="0" crs:Blacks2012="0" crs:Texture="0" crs:Clarity2012="0" crs:Dehaze="0" crs:Vibrance="+28" crs:Saturation="-9" crs:ParametricShadows="0" crs:ParametricDarks="0" crs:ParametricLights="0" crs:ParametricHighlights="0" crs:ParametricShadowSplit="25" crs:ParametricMidtoneSplit="50" crs:ParametricHighlightSplit="75" crs:Sharpness="40" crs:SharpenRadius="+1.0" crs:SharpenDetail="25" crs:SharpenEdgeMasking="0" crs:LuminanceSmoothing="0" crs:ColorNoiseReduction="25" crs:ColorNoiseReductionDetail="50" crs:ColorNoiseReductionSmoothness="50" crs:HueAdjustmentRed="0" crs:HueAdjustmentOrange="-1" crs:HueAdjustmentYellow="-17" crs:HueAdjustmentGreen="-10" crs:HueAdjustmentAqua="-24" crs:HueAdjustmentBlue="-1" crs:HueAdjustmentPurple="-3" crs:HueAdjustmentMagenta="+8" crs:SaturationAdjustmentRed="0" crs:SaturationAdjustmentOrange="+6" crs:SaturationAdjustmentYellow="+6" crs:SaturationAdjustmentGreen="+8" crs:SaturationAdjustmentAqua="0" crs:SaturationAdjustmentBlue="-9" crs:SaturationAdjustmentPurple="-7" crs:SaturationAdjustmentMagenta="+8" crs:LuminanceAdjustmentRed="+13" crs:LuminanceAdjustmentOrange="+38" crs:LuminanceAdjustmentYellow="+20" crs:LuminanceAdjustmentGreen="+9" crs:LuminanceAdjustmentAqua="0" crs:LuminanceAdjustmentBlue="-13" crs:LuminanceAdjustmentPurple="-9" crs:LuminanceAdjustmentMagenta="0" crs:SplitToningShadowHue="175" crs:SplitToningShadowSaturation="5" crs:SplitToningHighlightHue="110" crs:SplitToningHighlightSaturation="0" crs:SplitToningBalance="0" crs:ColorGradeMidtoneHue="0" crs:ColorGradeMidtoneSat="0" crs:ColorGradeShadowLum="-21" crs:ColorGradeMidtoneLum="+10" crs:ColorGradeHighlightLum="+11" crs:ColorGradeBlending="71" crs:ColorGradeGlobalHue="0" crs:ColorGradeGlobalSat="0" crs:ColorGradeGlobalLum="0" crs:AutoLateralCA="1" crs:LensProfileEnable="0" crs:LensManualDistortionAmount="0" crs:VignetteAmount="0" crs:DefringePurpleAmount="2" crs:DefringePurpleHueLo="16" crs:DefringePurpleHueHi="70" crs:DefringeGreenAmount="1" crs:DefringeGreenHueLo="40" crs:DefringeGreenHueHi="88" crs:ShadowTint="-19" crs:RedHue="-16" crs:RedSaturation="-12" crs:GreenHue="-14" crs:GreenSaturation="-12" crs:BlueHue="-6" crs:BlueSaturation="+15"
双修了索尼的蔡司Batis大套,讲讲感受吧 腾蔡Batis 18 25 40 85 刚刚好对应了宾得的公主系列 21 31 43 77. 都是以追求画质与体积的均衡为设计理念(其他家的1.8军团都是以性价比为设计思路的)不追求极限性能的镜头。都有很好的镀膜支持,发色也都比各自家的顶级镜头更为浓郁讨喜(星50那种把色彩和画质都做的很强的怪物除外)。 说说看使用体验,首先对焦精度上索尼完胜,虽然我的星85和星50通过微调之后基本都做到了对焦准确,但总有10%的概率会跑焦。其次在单次对焦速度上我感觉是宾得更快,单反的独立对焦模块启动更快刷新效率也高。索尼总要等个0.3秒左右才开始对焦。如果要拿来瞬时抓拍,那我还是会选单反系统。索尼的对焦在抓到焦点后就会一直锁着,而宾得很容易就丢焦了。总的来说就是索尼的机器虽然用着很好,但总有一种粘滞和顿挫感,完全没有宾得机器的干净利落。宾得的机器虽然很爽快但是拍照对焦结果总显得毛躁和不精确。如果只是出去玩,我更愿意使用K1而非索尼。因为按快门本身也是一种快乐。 抛开机身来说说宾得的公主头和蔡司的Batis,个人感觉他们的定位非常类似,但审美取向有所不同,公主头是非常纯粹的复古风格和适马C系列的半吊子复古比好的实在太多,Batis则是一种后现代风格的设计如果能对上电波的话会觉得它很漂亮,对不上就会觉得特别难看。但总体而言他们都是做工很精致的好镜头。Batis在精致的基础上还带有现代的风格,更多的特殊镜片使用和线性对焦马达的使用使得它更加符合现代相机的特点。而公主头则更具有仪式感,尤其是对焦声音。 下面都是Batis的出片
沧海遗珠,实力超群的腾龙非量产系列180mm F2.5与400mm F4 80年代末期是日本社会最巅峰的年代,当年很多日本镜头公司庆祝公司生日的方式就是通过出特质镜头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光学水平。例如Contax 60周年出的85 F1.2镜头,宾得65周年出的135 F1.8等,同样尼康最新的58 F0.95是100周年纪念镜头。这些庆典镜头无一不是把料堆到满的超规格怪物,它们普遍拥有远超同时代量产头的成像素质和昂贵的价格。腾龙在它35周年也顺势推出了两款非量产镜头,分别是代号63B的180 F2.5人像镜头和代号65B的400 F4超长焦镜头。 这两款镜头最大的外观特点便是铁质的铭牌和绿色装饰圈。而之后腾龙再也没有出过规格更高的镜头,因此腾龙的铁铭牌系列至今都是腾龙镜头的巅峰作品。铁铭牌系列全部都是采用7组10片结构的长焦镜头,并且使用了两片超大尺寸底色散特殊镜片与内对焦设计。其实这种结构特征并不是180 F2.5与400 F4独创的,而且源于铁铭牌系列唯一的量产型号,于1984年推出的代号60B的300 F2.8镜头。目前二手市场上最容易看到的也是这枚60B。因为63B和65B是明确的非量产镜头,其中63B只生产了3000枚而更加稀有的65B据说只生产了500枚。三枚镜头都拥有着在今天看来都很有竞争力的全开锐度,以及色差修正于像差修正素质。这出色的色差控制源自于不计成本的特殊镜片使用。铁铭牌系列总是把特殊低色散镜片用在镜头体积最大的前镜组上,其中60B与65B的前镜组尺寸高达115mm。63B,60B,65B三款镜头的内部结构是如出一辙,但由于光线的角度问题,三枚镜头中只有65B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像差与色差表现,而另外两枚则相对差一些。
手机raw的极限测试,距离大底相机还很远但距离小底卡片已不远 首先作为真大底相机用户,我对大底优势的理解应该还算到位。小底相机从物理特性上就无法对更大底的相机产生什么实质上的威胁(仅限专业使用场景)。从信息学的角度讲,多张合成技术只能无限逼近同底的极限,无法跨越底大带来的信息量优势。举个例子假设小底的满分是100,单张因为噪音的问题,最多考80分,而多张合成能够帮助小底获得无限接近100分的成绩。但面对的全画幅大底的满分是500,中画幅大底满分是1000。大底机只要达到及格水平成绩都远比100分要高的多。 然后我们倒过来看看现在的手机摄影能做到的最佳水平。照片选取了正午太阳这样极限大光比的场景进行对比,由于小米手机没有ISP芯片(使用SOC进行统一处理的),所以图像就是底片的最原始数据。通过raw文件解读可以发现IMX989这块底是16bit输出的,但实际色彩表达只有0-959甚至还到不了10bit的0-1023的标准。所以从色彩上IMX989只是一个残血10bit的产品。当然手机的宽容度和色深并不能混为一谈。IMX989的宽容度在12.3fstop左右,和佳能的5DSR相同但弱于索尼现款黑卡的13fstop。从样张也能看到IMX989的raw文件调整范围是在正负3档曝光左右(jpeg一般有正负1档的调整余量)。看起来替代卡片机问题不大,但这块底目前的问题还有不少,这块底没有低通滤镜也没有ISP,在未经过SOC处理生产jpeg前有严重的噪声和摩尔纹需要进一步处理。
人像摄影投入与成品质量性价比排序建议 1.模特 即使你只用手机进行摄影,只要你的模特够漂亮,你们成片依旧会获得不少的赞誉。所以把有限的钱花在寻找模特,或者与高质量模特建立关系上,远比投资器材带来的收益更大。 2.场景 虽然人像摄影的主体并不是背景,但是一个优美的环境,一个具有足够故事性布景与光线的房间,都非常有助于提升成片的整体质量。一般的影棚,影楼的使用成本和器材相比也不算高额的成本。3.灯光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灯光系统对于成片质量的提升远大于任何其他器材的提升。同时灯光系统的价格并不高,一般消费级灯光顶配也就两AD600BM,加上配件成本也不会超过4000。同样商业级灯光相对于商业级的中画幅相机也并不贵。所以要拍出好的人像作品,灯光的投资性价比是所有器材里最高的。4.镜头 镜头不仅仅决定了照片的视角与虚化,同时也决定了照片的绝对画质,灰度表现,色彩过渡等等。相对于机身,镜头对于画质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jpeg直出,高阶镜头也能明显看出与低阶镜头的差距。尤其是经典的35,50,85三枚人像焦段的大光圈定焦镜头,是拍人像必备的选择。但镜头同样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单价高昂,即使是副厂镜头,顶标的大光定也需要5000元以上的成本。5.机身 对于拍人像而言机身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一般的人像拍摄既不需要大光比(一个反光板比任何后期的光比调整都有用),也不需要极限的对焦速度(有多少人像摄影师在用手动对焦,商业级到目前为止依旧只有一个中心对焦点)。机身对于人像唯一有帮助的可能只有像素和感光面积这两要素。而这俩已经很多年没有大变化过了,即使是10年前的D800在今天看来依旧能输出顶级的人像照片质量,甚至在商业领域目前依旧被认为是人像画质天花板的设备是哈苏的H3D-39。常用的2000万左右全画幅机身就足够高质量人像拍摄所需了。因此升级机身对于人像拍摄的提升是非常微弱的。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