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ysz123 cpysz123
关注数: 41 粉丝数: 1,383 发帖数: 14,909 关注贴吧数: 46
很简单的夏日淡雅风调色指南 最近夏天到了拍照精神里有大片的绿色,尤其在拍荷花的时候。但夏天的太阳大,照片反差高色彩浓烈并不符合现在的清淡审美。所以这里推荐一个很容易的淡雅风格调色方案方便大家夏日出片。 这里以一幅荷花照为案例,这是夏日最容易拍到的景物了。第一点是先转成黑背模式再调整曝光,明暗,曲线等灰度参数尽量把直方图拉成中长调效果如下,这时候由于荷叶被太阳照射后于荷花都带着一股暖黄,区分度并不高。虽然已经通过前面的灰度调整构建了一些立体感但是给人的观感依旧是背景和主体融在一起,图片显得乏味。因此大部分人的思路都是去HSL进行单个颜色的调整。但单色的调整非常吃修图功底,新手很容易调整后色彩变得不自然。这里推荐使用色彩校准功能进行色彩的调整,因为我们图片的区分度不足是由图片中的黄色染色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思路就是削减黄色的影响。我们把和黄色有强相关性的绿色滑块全部拉到右边,并且降低绿色的饱和度,另一方面用和黄色也相关的红色滑块往左边划来控制花的色彩(这里因为已经有不错的荷花颜色因此没有动红色滑块)。然后同时减少绿色于红色的饱和度,通过与黄色完全互补的蓝色滑块来恢复饱和度。获得的色彩如下,这时候绿色与红色就已经有比较明显的对比感最后是修图的基础操作,通过色调分离为照片添加一层色彩基调最终成片如下
宾得镜皇DFA*85 长期使用体验 DFA85是宾得目前在售的镜头里指标最高的一枚镜头。这枚镜头基本上85%借鉴(抄袭)了蔡司otus的设计。只不过在细节上有些许区别。otus用了6片FCD515常规ED镜片来消色散,而宾得用了3片S-FPL53萤石镜片来消色散。二者的设计思路在这里分家了。otus是传统的APO思路也就是校准了红色,蓝色,绿色三色的色差,而宾得用的是超消色差的思路,8个频段的颜色矫正了7个,独独放跑了紫色。因此DFA85在极限情况下的紫色色散要比otus85明显,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就在伯仲之间,甚至绿色色散控制DFA85要更好。和蔡司在otus系列抛弃了重镧系玻璃(蔡司在Master Prime电影镜头上也是重镧系玻璃的重度爱好者)不同,宾得依旧非常喜欢使用重镧系玻璃,这也造就了宾得镜头依旧具有的特殊的镧系玻璃色彩特征(通透感)。DFA85几乎可以说是目前85mm镜头里最强大的一枚,无论焦内还是焦外都无可挑剔,色彩表现更是在一众被FCD515这款玻璃毒害的镜头中独树一帜。(众所周知,最喜欢堆砌FCD515的就是适马)。 DFA85虽然和蔡司有八成的相似,但是本质上还是一枚宾得镜头,它依旧保留了宾得的一大特色,近摄几乎不掉分辨率(宾得镜头很多情况下无限远画质是不如主流大厂的新镜头的,但是随着对焦距离的变近往往在1m内宾得镜头就能实现性能反超)。DFA85几乎没有光学缺陷,可以在任何场景下使用,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口径蚀比较严重。
深不可测的FA31小公主,长期使用总结 FA 31mm Limited 是宾得FA limited系列里光学素质最强的镜头,用了一片高折射低色散镜片,一枚超低色散镜片,一片研磨非球镜片。小公主与宾家传奇离别钩A*200 macro同出于设计师伊藤孝之 ,这是宾得FA时代三大传奇设计师之一。镜头用的是反望远结构进行设计,反望远镜头一直都有高画质好虚化大体积的特色。小公主却在一众硕大的健身器材中拥有着非常小巧轻便的体积于重量(看看重达1.39kg的蔡司otus 28与重达950g的适马28 ART)。 小公主是一枚基础很好的镜头,但也是一枚很难用的镜头。这来自于小公主的几个缺陷,第一是像场2/3处(就是APSC像场外)开始的慧差,小公主的慧差是非常明显的,这代表小公主并不适合做风光头与星空头。其次小公主的色散控制镜片都在前组这代表着色散控制水平是会随着焦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很遗憾小公主在无限远对焦时的色散控制并不突出,需要把光圈开到F4以上才能消除色散。 宾得镜头的调性就是为了静物小品而生的,小公主也不例外,当对焦距离来到1m以内时小公主才迎来真正的战场。没错FA31并不是一款风光用广角镜头,而是一款用来近距离拍摄静物的镜头。在1m对焦距离内,FA31的色散表现变得很好,甚至对着大白天对着天空拍也很少出现可见色散。同时在无限远时烦人的慧差在进入到虚化范围后也变得有用起来,在这种慧差的影响下小公主的焦外在保证柔和的同时并不会显得特别散,有一种难以言诉的立体感,这也是小公主玄学的来源。 小公主是一枚挑食的镜头,很多人被它的名声吸引,但因为不了解特点,错误使用因此对它感到失望。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公主是一枚用好了以后很出片的镜头,是一枚很值得去深玩的镜头。
平民法拉利 廉价 镜皇焦段70-200/2.8推荐 1.尼康 80-200 2.8 三代 (二手价格2000以下) 尼康保有量最大的一枚高端镜头,全开光圈的画质甚至可以和Z 24-70mm F4 S 这样的新镜头打平(边缘还是略差)。俗称小钢炮。二手价格一度下探到1200左右,还没有很多狗变贵,可以说是尼康家最好的福利头。当然除了锐度小钢炮其他方面并不值得称赞,但价格足够便宜的原厂就是它最大的优势,是人像摄影学生党最佳的进阶伴侣。2.腾龙 70-200 2.8 A001 (二手价格1200左右) 最便宜的70-200/2.8规格的镜头,在佳能rf70-200出现前它就是70-200这个镜皇规格里最轻的镜头。它有着很不错的焦内画质,几乎全焦段都可以光圈全开使用(200mm端需要收光圈到F3.2)。画质基本上在全焦段都能和佳能的小白二代(小白兔)相当。它是确定马定腾变这一特色的开山作,别名小龙炮。焦外表现在70-200阵营里算相当不错的(大部分720的焦外都偏硬,没法和同为人像镜头的85.4对比)。同时它还拥有不错的近摄能力是少有的近摄焦段不缩水的70-200镜头。不过这枚镜头有两个非常烦人的缺点,首先发色特别黄,这是2009年前后腾龙镜头的发色特点,后期可以通过拉蓝色通道曲线来补救,但操作难度比较大。其次是进灰,由于是伪内变焦设计因此每次变焦操作都会有镜头内部的负压产生,又因为没有防尘防滴的设计,这个镜头整就一个吸尘器,全部接缝都会进灰。3.适马70-200 2.8 HSM 二代 (二手价格2000左右) 适马家70-200镜头设计成熟的标志,别名小黑4,虽然没有后来的70-200 DG sport(小黑6)来的那么强,但是它却是能买到的最便宜的有超声波马达的70-200镜头。在单反时代,爱跑焦是这枚镜头的特点,但转接到无反后反而没有这一顾虑。画质表现基本和腾龙A001相当不过一个偏向70mm画质,一个偏好200mm画质。焦外柔和是这枚镜头的特点,是少有的焦外不硬的70-200镜头。4.腾龙 70-200 2.8 A009(二手价格2500左右) 实际就是A001小龙炮的全面升级版,有防抖有超声波马达。从伪内变焦变成了真正的内变焦。它是目前腾龙70-200这个焦段(包括无反的70-180)画质最好的镜头,比之后的升级版A025要好(A025才是A001真正的继承者,A009则像另外一个设计的镜头),甚至在200端的边缘画质比尼康的电磁炮还要好。焦外在720里也算是柔和的,之后的A025开始变硬。缺点是色散控制不如电磁炮和适马小黑6这两单反时代的720王者。但2500就能买到720这个焦段最强者95%的性能,这个性价比非常好。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三防,依旧是一枚吸尘器。5.索尼 70-200 2.8 G A口(二手价格3500左右) 性价比最高的原厂720镜头,得益于索尼A口已死,所以A口的镜头普遍价格都比较便宜。索尼 70-200 G 的镜身设计与操控配置都和后来的70-200 GM如出一辙,不过光学设计还是承袭了老美能达的设计,性能和尼康的小竹炮差不多,略强于腾龙的A001但远不如A009。好处是有超声波马达和三防,通过EA5转接环能无损用上索尼家最新的对焦系统。之后是两枚胶片时代的王者,二者价格都在3000左右 分别是 尼康 AFS80-200 2.8D ED与宾得 FA* 80-200 2.8. 尼康S 80-200 2.8别名 大钢炮,是一枚名副其实的堆料镜头,它的画质比继任者尼康小竹炮还要好,一直要到再下一代大竹炮才有所差距。大钢炮是尼康80-200时代最强的镜头,也是整个80-200时代平均锐度最高的镜头。这枚镜头使用了5枚比较厚的ED镜片,色散控制能力很强,但也因为这个原因画面偏黄。这也是一段时间里,尼康被评价人像发黄的罪魁祸首之一。其次这枚镜头由于追求边缘锐度,因此焦外显得比较硬,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素质70-200的通病。不过好在200/2.8的虚化量很足,一般没有遇到背景点状高光,基本是看不出来焦外偏硬的。另外最大的缺点是重。宾得 FA* 80-200 2.8别名 小金,在那个年代同样也是一枚堆料头,虽然相比大钢炮用料5枚ED,小金只用了4枚ED但小金的其中一枚ED是萤石级别的。因此二者在抗色散方面看不出啥差距(在胶片时代都能算作APO镜头,不过在数码时代还是有机会看到紫边的)。与尼康大钢炮极致的锐度追求不同,宾得的小金在玄学属性上更有特色。小金的中心锐度非常高,在极端对比中要高于大钢炮的表现,甚至不输给索尼一代70-200GM。但小金的边缘画质相对较软,有较多的球差欠校正。这个缺陷带来了不同于现代70-200镜头的特征,非常柔和的焦外,尤其在面对背景点状高光时,小金有明显有别于现代70-200镜头的柔和焦外。其次是色彩,这是一个比焦外更玄学的指标。小金的色彩特别浓厚,立体感很强。很有意思的是宾得小金是一枚power zoom(电动变焦)镜头,很难理解在胶片时代宾得为什么要在一枚摄影镜头上用PZ技术。再加上数码时代宾得基本没啥视频能力,这个PZ功能就显得很鸡肋,不过可以通过专门的转接环转接到索尼机身,可以说是焕发了第二春。 这两枚胶片时代的最强镜头,分别对应了风光拍摄和人像拍摄这两种不同摄影项目的需求。这两枚镜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它们拿起来都非常有厚重感。和现代镜头皮包的镁铝合金不同,这两枚80-200用的是钢制的镜筒,拿起来就和铁疙瘩一样。甚至1米左右的跌落都无法对镜头造成损坏。
为什么富士GFX100价格已经比全画幅都便宜了,却依旧无法爆款 GFX100最近的价格已经下探到2万元附近了,这个价格已经比很多主流全画幅画质机(A7R5,Z8等)要便宜了。理论上GFX100系列应该成为爆款,但为什么市场对GFX反应平平。 实际上GFX100不受待见和其空有1亿像素以及4433的大底,但成像扎实程度却连很多全画幅都不如有关。在无法获得更好画质的同时,GFX100还需要承担中画幅带来的文件体积大,连拍慢,对焦慢等负面作用。 其实在全画幅传感器跨过4000万像素后,像素提升对于画面质量的提升已经明显的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一味的提升分辨率并不能真正的提升画面的立体感。这时候画面当中真正起到立体感构建的关键要素从分辨率变成了色彩过渡。 下面借用DPreview的工具来进行对比(因为DP的样图都是经过灰卡校色的,拥有非常准确且统一的白平衡,杜绝了因为白平衡标的不同造成的色彩偏差,统一因为DP的测评室用的是显色指数非常好的灯光,因此更能体现出相机对于色彩的展示)。第一组是四台中画幅对比,立体感很明显是飞思IQ180最强,线轴的光影过度有一种丝滑的感觉。第二名是飞思的IQ4150,虽然图中因为饱和度不高显得有点寡淡,但是很明显能够看出这种明暗过度。第三是哈苏,哈苏通过提高饱和来尽可能的接近IQ180的画面观感,但明暗过度却没有飞思IQ4150来的顺畅。富士是中画幅里最差的,基本没啥明暗过度,显得很平,或者说缺乏真实的质感。第二组我们把哈苏换成索尼A7R5这个全画幅,GFX100的色彩过度甚至不如A7R5这台全画幅相机。而且画面一对比,GFX100好像手机摄影开了锐化一样,线条虽然清晰但是显得非常干涩。经过对比,富士GFX的色彩呈现和尼康Z72在ISO100下差不多,但不如ISO64下的Z72. 能够稳赢的全画幅画质旗舰只有佳能的R5。但无论对比谁GFX100的raw色彩都是最淡的。那肯定有朋友就像通过拉饱和度形势进行修复,毕竟raw文件都是要后期的。很遗憾GFX是无法通过单纯的加饱和来恢复的,因为GFX并不是所有颜色都欠饱和。比如色卡里GFX的亮黄色和暗红色的饱和度就比较正常,而绿色橙色,蓝色就相当欠饱和。可能通过非常精细的色彩调整,GFX能够和哈苏一样恢复色彩表现力,但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这种工作是难以完成的。
8大镜头品牌的顶标85mm实际体验横评 之前做了一次50mm的横评,然后就有不少朋友要求做一次85mm的,所以就有了这一篇 找周边的朋友借了一圈,一共借到7个品牌了10只85,不过这次只打算详细的讲其中7枚。 首先在这明确一下我对85的定义,85作为一枚人像镜头,无限远的锐度表现其实并不重要,另外对于85来说焦微虚化的柔和程度以及过渡是需要着重考量的,最后85这枚镜头对肤色的还原和表现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人脸的肤色是非常吃镜头色彩的,人脸的色彩及灰度的过渡非常复杂,很多色彩信息后期是难以还原的)。 1.蔡司 Otus 85mm F1.4 为什么先讲蔡司,这是因为我恰巧借到了两枚蔡司,一枚Otus 85,一枚milvus 85。这两枚镜头也恰好代表了蔡司对于顶标镜头和次顶标镜头的定义。如果单纯从锐度上讲Otus85并没有和milvus85拉开差距,甚至在2米左右对焦距离milvus85的中心锐度要高于Otus85.。那Otus 85优秀体现在整体上,蔡司为了焦外的柔美特意保留了一定量的球差,这使得Otus85的中心锐度减低了,但解析力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锐度和解析了并不是一个概念,锐度高可能是反差高造成的,不一定的细节保留多)。其次Otus85在轴向色散控制方面基本做到了APO级别,这也使得otus85在很多时候看起来比milvus85更加清晰。Otus85的虚化表现也堪称一绝,基本没啥可见的二线性,焦外过渡也非常流畅。色彩方面Otus85的立体感与过渡都远好于milvus85。其实蔡司已经通过otus与milvus的区别给出了顶标与次顶标的定位,顶标镜头更关注解析,虚化,色彩,而对于反差与锐度则没有那么关注。Otus85是整个Otus系列里最强的一枚镜头,直到今天也依旧是最强的85定焦镜头。2.索尼85mm F1.4 GM 索尼的85GM可以说是一枚标准的玄学镜头,实际上它非常切合蔡司对于顶标85的追求。 85GM拥有非常好的背景虚化·,以及相当不错的红色与蓝色灰度表达。但可惜的是85GM的设计大概是针对2400万像素时代进行的,在A7R2上就已经暴露了它解析力不足的特点(为了焦外柔和索尼做了取舍,球差和色差都比较大)。另外在绿色的表达方面85GM有所欠缺,好在是不怎么影响人脸的色彩表达。对于低像素机85GM依旧是很好的选择,但对于高像素机85GM就显得有些过时了。3.佳能RF 85 1.2 L RF85L可以说是佳能的当家镜头,它拥比较可用的焦内解析力(实际上也就够4000万像素左右,佳能取巧做了RAW的锐化处理),焦外表现也算是不错。不过和真正的顶级焦外相比还是略微显得硬了一些。RF85最大的优势在于几乎均一的像场与平衡的分辨率,可以说RF85依旧是一枚介于顶标和次顶标概念之间的85,不过由于佳能强大的镜头设计能力,RF85是以次顶标的设计理念硬是做出了顶标的镜头特征。代价就是巨大的镜头尺寸和体积,高达100g的对焦镜组也让老迈的USM马达声嘶力竭。色彩表现方面RF85基本就是佳能一贯的传统,在红色的灰度上表现很好,但是蓝色和绿色都比较欠缺。至于抗眩光表现差,画面边缘轴向色散严重都是RF85的缺陷不过对于一枚人像焦段影响不是特别大。4. 尼康Z85 F1.2 S 不知道尼康这一代顶标镜头是不是有一些矫枉过正了(几乎放弃色散校正),在出了Z50S这个堪称灾难的镜头后,Z85S虽然有所改善,但依旧很难说全面超越自家1.8军团里的Z85。Z85S应该也是对焦外做了优化的镜头,在背景反差较低时Z85S有着很好的焦外表现,但是在面对高反差背景时就边缘比较明显了(感觉焦外优化了,又好像没有完全优化)。其他方面Z85S和RF85可以说是半斤八两,解析力上中心尼康占优边缘佳能更好。不过尼康的老传统,蓝色色阶表达不好的问题依旧存在。很难想象尼康如此堆料的一枚镜头,画面表现却并没有达到它所应该达到的高度。5. 适马 85mm ART DG DN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枚85定焦,虽然这枚镜头剑走偏锋的设计并不是很完美,但是85ART给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85ART可以说是把控制体积设计理念走到极致的一枚镜头,它拥有非常好的解析力与色散表现,同时拥有无与伦比的体积控制。焦外虽然没有做到极致但也做到了和佳能RF85近似的效果。可以说它就是目前我心目中最好的85定焦。不过85ART也有自家的问题,首先由于在畸变上放飞自我,所以在校正后边缘画质就会劣化的比较严重。其次85ART的抗眩光能力比较弱,基本上预见高光背景就会有掉饱和与掉反差的情况,第三就是适马的老问题吃颜色。我这索尼机身上同场景对比过适马85ART与蔡司Batis85,相同机身设置的情况下85ART需要+20对比度和+10饱和度才能达到近似Batis85的色彩,但立体感上就不要想了。不过对于大多数摄影,尤其是偏爱日系小清新风格的摄友,这种低饱和低反差的特色反而不是缺点。6. 三阳 AF85 1.4 这是一枚性价比非常高的85定,按蔡司的定义它属于次顶标镜头的设计理念,其实这枚镜头的成像风格和佳能RF85非常像。除了光圈小了1/3档外基本可以把它当作小号RF85看。不过三阳的镜头一直有几个让人如鲠在喉的痛点。首先做工很差,镜身用的是很轻的硬塑料,而不是比较重的工程塑料与金属,扑面而来的廉价感。其次抗眩光能力很差。最后就是非常吃颜色,甚至比同为副厂的适马还要差不少。不过除开上述这些缺点,三阳的85.4更像一枚小号的85.2而不是一枚大号的85.8.7. 宾得 DFA *85mm F1.4 宾得这一代星镜定焦也就两枚,基本都是在模仿蔡司Otus的设计思路。不过宾得的用料没有蔡司那么豪华,所以最后的成像效果没有蔡司的好,但也能做到蔡司Otus 百分之90到95的表现。DFA85在解析力,焦外虚化,色彩表达方面都非常强。色散表现不如Otus85但是比佳能和尼康的85.2要好。虚化的表现要明显优于RF85和Z85S,基本和85GM在一个水平上。宾得在这枚镜头上同样也是放飞自我,完全不考虑镜头的体积和重量,不过它还是没有尼康Z85S重。DFA85最主要的缺点是顾头不顾腚,相对于非常柔和的背景虚化,前景虚化比较硬。其次在焦外色散控制方面不如蔡司来的完美。不过DFA85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那就是对高光的虚化是所有85定里最柔美的,甚至在部分场景里可以和有特殊设计的RF85 DS对抗。8. 美科AF 85mm F1.4 这枚镜头我其实没有用过。不过在它目前在我的购买清单里。网上很多测评都在说它有很好的解析力与色散控制,非常期待这枚镜头的表现。
便宜的玄学镜头,图丽 50mm Opera 这是一枚非常冷门的镜头,有佳能EF,尼康F,索尼A御三家单反卡口的版本。二手价格只要3000左右,在二手市场里比它更便宜的高素质50.4只有适马的老将50ART和三阳的50 1.4一代。但是和那两只还在追求锐度表现的镜头不同,这只50 Opera已经在玄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很多步。甚至比尼康专门的玄学镜头58G更好。这枚镜头是一枚原厂标准的镜头,是Hoya从宾得手上抢来的DFA *50初版设计,所以二者从外观到结构都一模一样。实际上这枚镜头就是严格按照DFA*50的专利设计来制造的,而宾得的DFA*50则有细微改进,因此二者在成像上有些微区别。也可能是宾得星镜有HD镀膜和ABC镀膜的加持(同时宾得的设计都是按照小原玻璃的参数在设计的,而图丽版用的是同规格Hoya玻璃细节参数有区别),所以没有镀膜加持的图丽(实际上用的是专利权在Hoya手上的宾得老SMC镀膜)要比宾得版差一些。 这是目前所有50定里面除了尼康Z50.2S外前镜组口径最大的,比1.2光圈的索尼50GM口径都要达。大口径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像场,因此这枚镜头在全画幅机身上无论是畸变控制,边缘画质,焦外光斑等方面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宾得在设计这一代星头的时候基本都是对标蔡司Otus系列的,虽然用料赶不上Otus但是在有限的成本内宾得的设计的确足够优秀(尤其在尼康设计出Z50.2S这枚后,对比之下就能发现宾得当年的设计是多么优秀了)。 这枚镜头最大的特色就是虚化,和目前大部分镜头顾头不顾腚(只关注背景虚化)的做法不同,宾得在设计这枚镜头的时候基本做到了前景虚化和背景虚化同样优秀。同时虚化的过渡也非常的流畅。焦外的柔和程度,50 Opera比55 Otus要更好,全开下焦外光斑的圆度直追尼康135 plena。不过这枚镜头的缺点也是有的,就是全开光圈下色散比较严重。这在之前都是一直被诟病的缺陷,直到尼康推出了Z50.2S,因为Z50.2S的色散比50 Opera更严重,尼康的设计师在访谈时说过这是尼康在追求既锐利又柔和设计的一种取舍。相比而言50 Opera除了光圈小了半档外基本上在焦内和焦外都能持平或者略微超过Z50.2。 抗炫光方面虽然50 Opera无法像原版宾得DFA*50那样使用HD镀膜和ABC镀膜,但是大爹Hoya还是给它配上了老宾得SMC镀膜,在抗炫光和色彩方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对比一下K1+FA31与A74+Batis25 无聊的中做了个对比,其实FA31与Batis25的设计思路蛮像的,或者说整个宾得Limited系列和蔡司Batis系列的设计风格都类似,就是不追求极致画质而是在体积可控的情况下做到均衡。因为Batis25只有F2光圈因此我把FA31放到F2使用来对比。首先不知道是不是解RAW算法的问题,在相同曝光参数上索尼是要比宾得亮一整档的宾得需要拉一档曝光才能和索尼大致观感差不多。很明显Batis25这只镜头反差更高,色彩非常浓厚,暗部明显蓝色饱和高,很典型的德味。FA31虽然在日系镜头里已经算是色彩浓厚的但是和真正的德味相比还是有所差距,反差更低,暗部有绿色饱和度高的宾得特色。抗炫光方面蔡司T*和宾得SMC都是高手,面对LED灯珠这种炫光杀手基本都很可控,FA31可能因为镜片数量少反射面少抗炫光表现要稍好一点点。中心解析力二者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可能是K1和A74的像素密度还不足以对比出二者的区别。Batis在焦内有轻微的色散,而完全没有ED镜片的FA31反而没有任何色散。上部边缘,FA31的反差低但是解析力更好,Batis25的反差高但是解析力差一些(类似于手机加锐化的效果) 同时进行提亮处理,宾得+5ev,索尼因为本身就更亮一档所以只+4ev。这时候在画面右下角发现了LED灯的鬼影。宾得的鬼影面积小但是更明显一些,蔡司的鬼影更大但是也更淡,二者依旧是半斤八两。很有意思的一点,A74在+4ev的时候暗部噪点和色彩保留是不如K1+5ev的表现的,A74明显暗部更脏,颜色也偏红。也就是A74在ISO100时的宽容度是不如K1的,并不是很清楚索尼RAW默认曝光高的原因。
底大一级压死人,物理的限制是难以被打破的 底大有三个很难逾越的优势,首先解析力上全画幅镜头一般是反差看MTF10,解析力看MTF40. 而5440底基本上是MTF20等效全画幅的MTF40 这在镜头设计难度上就整整降了一个量级,再加上等效虚化的光圈更小。因此在或者相同虚化表现和锐度表现的前提下,中画幅镜头的设计与制造难度比全画幅要小两个量级,然而光学设计的进步是缓慢的,提升10%的性能都可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在百年内如果没有革命性技术,全画幅要在画质上赶超中画幅都是困难的。其次在色散控制方面中画幅由于设计光圈都较小而且单个像素体积大,在等效虚化的情况下,基本不需要什么特殊镜片的加持就能实现很不错的色散控制表现。第三在色彩过度方面由于单个像素体积大,电子井容也就更大,相同的宽容度的情况下全画幅可能1个电子e就必须代表一个色阶,而中画幅能做到2个e或者4个e才代表一个色阶,色彩采样错误的容错率更高过度也更加平滑。这都是物理层面的限制,通过技术迭代很难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 这是一张由飞思IQ260拍摄的6000万像素照片,使用镜头是施耐德80mm F2.8 LS(等效全画幅的50/1.8,这就是一枚定位和小痰盂一样的廉价镜头)下面是局部200%放大光圈全开下明暗高对比区域200%放大的色散情况像场角落的200%放大
8大镜头品牌的顶标50mm实际体验横评 1. 索尼 50mm F1.2 GM目前可以说是最全面的一枚标准焦段顶标镜头,在任何方面都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存在。在体积和重量完全可接受的情况下几乎做到了光学素质的极限。不过这么压缩体积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较为严重的口径蚀,坚硬的焦外和寡淡的色彩是这枚镜头最大的问题。这是一枚数据怪兽,但缺乏艺术的美感,相对而言老顶标蔡司FE 50 1.4ZA 会更加具有美感。 2.佳能RF 50 F1.2 L作为佳能无反系统的开山作RF 50L算得上是中规中矩的作品。因为佳能目前并没有像A7R系列那样的6000万超高像素机,因此RF50在4000万左右像素的机身上并不会体现出比索尼的50GM差的锐度表现,但全开下的色散控制表现远弱于索尼。焦外相对于50GM要柔和不少,但是口径蚀是所有镜头里最严重的,色彩也比较寡淡。最难以接受的是对焦,佳能老迈的超声波马达在应对RF50巨大的对焦镜组时可以说是声嘶力竭的在对焦。而且这还是一枚类似腾龙廉价定价系列的,假内对焦镜头。 3. 尼康 Z 50 F1.2 S无反系统里最差的一枚50标准镜头,用的是单反末期使用的反望远结构,体积相对巨大。感觉像适马50 ART焊了屁股一样,成像画质也向适马50 ART看起,全开色散起飞,分辨率倒是能和RF50一教高下,但和索尼的50GM差距明显。最难以接受的是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只有可怜的60cm,和大部分50mm镜头 45cm的最近对焦距离比要远不少。近摄能力弱。优势是焦外颇为柔美,口径蚀也比索尼和佳能要好不少,属于兼顾玄学与数学的镜头。如果放在今年发布多少要给个名字(可能标准焦段的名字给了大哥58)。 4. 松下 Lumix S Pro 50mm F1.4松下的Lumix 50如果在不考虑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目前最强的50mm定焦。它的分辨率表现完全是电影镜头级别的,高出其他家摄影镜头标准的50定一个档次。它把刀锐奶化这四个字发挥的淋漓尽致。拥有柔和顺畅的焦外过度,以及非常好的口径蚀控制。同时这枚镜头是色彩表现非常好的镜头,完全没有之前几枚镜头的干涩感。缺点是松下的镀膜技术实在不行,镜头的抗眩光能力有些惨不忍睹。这是一枚数学和玄学都满配的镜头。 5. 宾得DFA* 50mm F1.4宾得DFA50是属于单反时代最后的产物了,它的素质基本和佳能RF50在一个水平线上,略微好于尼康的Z50S。这枚镜头最大的特点是近摄能力极强,各家顶标50都有近摄掉分辨率的情况(这是大光圈镜头的通病),但DFA50在近摄的时候,不仅分辨率不降还有反升的趋势。从0.6米焦距开始DFA50的分辨率已经超过了50GM和Lumix50这两怪物。另一个方面DFA50是一枚玄学点满的镜头,焦外过度顺畅色彩浓郁,还有就是非常轻微的口径蚀,这是极少数能够和尼康Z135S圆神比光斑的镜头。 6. 适马 40mm ART由于适马50 ART DG太老了,而新款的50 ART DG DN在素质上甚至开了倒车。因此我觉得适马在标准焦段的顶标镜头应该是这枚40ART。40ART是唯一可以和松下Lumix50掰手腕的镜头,毕竟40ART也是以电影镜头标准在设计的,松下赢在中心解析力,而适马赢在边缘画质和色散控制。可以说除了重量几乎无懈可击的镜头,比较遗憾的就是口径蚀控制还是差了一些,色彩也是适马一贯的干涩感。 7. 蔡司 Otus 55 F1.4曾经的神,单反末代标准定焦的标杆。曾经在玄学和科学两个维度都点满的怪物。不过在今天看来它早就被后来者在分辨率,色散控制等方面赶上。 但是它依旧是十分有竞争力的镜头,油润的色彩,柔美的虚化,除了没有自动对焦它几乎囊括了一切美好。 8. 三阳 AF 50mm F1.4 二代三阳这个品牌很神奇,它总能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做出一些很特别的成果。 比如能够和24GM杀的有来有回的AF 24. 三阳的这枚AF50实际上并不算顶标50,它的竞争对手应该是次一级的索尼50mm F1.4 GM和尼康Z50 F1.8。不过鉴于三阳没有更好的50定焦,所以只能勉为其难了。在中心的画质表现上AF50能够和各家的顶标50杀的有来有回,但是一到边缘画质三阳的劣势就十分明显了。较为明显的焦外二线性也是它无法成为顶标镜头的一大缺陷。镀膜的差距也使得AF50不仅色彩寡淡,而且抗眩光能力并不出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