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Light GHLight
关注数: 8 粉丝数: 66 发帖数: 7,243 关注贴吧数: 8
霍山18岁高中生出版16万字古文集 立志传承国学 安徽商报(记者 方荣刚 ) 此书是一部较为通俗而又全面的古文体作品集,所选诗文辞赋皆是作者本人亲自构思动笔的力作,意境开阔,新颖别致,篇幅宏大,洋洋十六万字,它展示了 90 后文学青年的创作风采,让人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受到了文学诗赋界行家里手的褒扬。 1 8 岁的周康是霍山中学高三学生,与众不同的是,他十分痴迷古文创作。昨日,周康的《丞若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文集共 16 万字,书中诗词歌赋洋洋洒洒,全部用古文创作。 周康,字丞若。在霍山中学提起他,那可是无人不知。他爱好文学,是学校 尚墨 文学社 社长 ,很多文学作品获得省、市甚至国家级奖项。 周康出生在普通市民家庭,父亲在当地一家企业供职,母亲开服装店从事个体经营。父母回忆,周康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甚至有些 “ 自闭 ”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初二那年,独自在家的周康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看的很入迷,后来竟能通读一些经典古籍。 周康说,读古籍时,遇到不懂的他就查字典,理解不了的就去问老师,越读越上瘾,发展到后来,他见了古籍就爱不释手,不由自主地就开始用古文创作,作品涉及古体诗、词、赋等,文体不拘一格,随性发挥。有时灵感迸发通宵写作,除了创作,他还喜欢吹陶笛、练毛笔书法。 周康说,现代青年大多爱好网络游戏和一些肤浅的东西,正如他在《与张岸人、何斋主书》中所写: “ 览今天下,流行糟粕,经纶残落 …… 古风难存 ” ,而他则希望将来自己能为传承国学做贡献。 作品节选 枕大别而分江淮,控皖鄂而锁吴楚。抱秀山而引观客,养华夏而育净土 …… 绿水酣甜,秀奇黄黟之列 ; 落霞云归,美胜雁荡之伏。 —— 《天堂寨赋》 点评:洋洋千言文辞华美意境高远,显示了周康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寄情山水的潇洒情怀。 昙花朝露何时现 ? 咫尺天涯间。谁托相思寄彷徨。任凭东风吹去梦无常。 剪烛好景如虚设。多了浇愁客。难猜月老几时休。莫弄一丝红线系情愁。 —— 《虞美人》点评:将一个翩翩少年情窦初开的内心描写得细致入微。 (文章转自于《安徽商报》) 看看人家的小孩
关于马太效应,对红茶文的进一步探讨 们都知道要想出人头地都必须付出努力,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但是一个人的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很多人不劳而获,很多人勤劳却无所得?这是为什么。换另一种问法,为什么说个人积累了财富之后应该要回报社会,这种价值观的意义何在? 以大家最熟悉的中国为例。计划经济时代,各个地方的差异实际上是相当小的,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一样的税收,地域歧视似乎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就完全不同了,中西部的税率并没有减少,而东部沿海却指定了大量的开发区,只要投资就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受低税甚至无税。国家也把从全国收来的税投入东部沿海的基础建设,道路,桥梁,工厂,电力等等。这样做到结果当然是东部的经济迅速的崛起,做生意赚钱变得很容易,而西部地区虽然付出是一样的但没有得到什么收获,也就是说,全国人的付出是一样的,但是实际得到好处的只是东部地区。 于是在沿海的开发区,勤劳致富的难度要远远低于西部地区,不平衡从此开始。假设付出的努力使一样的,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回报率却相差很大。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站在国家的立场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那些最有发展价值的地区,如果还是平均用于全国,则和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差别,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仅仅从地域上看,差别就如此之大,如果加上出身和背景,这个系数还要进一步放大,所以,一个人的付出与回报是完全不成正比的。我说这些并不是要抗议这种不公平,只是单纯的在说一个事实,看清楚事实,才能有正确的判断,而事实本身就在那里,与道德,价值观没有多大的关系。一般我把这类东西称为时代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有做得到的事情,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有理想是件好事,但是一千个人有一万种理想。单纯谈论理想意义不大,只有把它们变成实际可操作的计划的才有意义。我说的这种不公平就是为了要分清楚,什么是做得到的事,什么是做不到的事。 比方说一个人在沿海经营一家公司,做得很成功,但是你要他去西部同样经营这样的一家公司,他的回答大概是:“我脑袋有毛病啊。”这样的。这就说明,在沿海成功经营这家公司,是他“做得到”的事情;而在西部经营这家公司是他“做不到”的事情。 分清楚这种概念很重要,对于个人而言,它会告诉你,什么是你创造的,而什么是你拿来利用的,即对个人的能力范围有了一个清楚的界限。还是以这个人为例,公司的业务和运营是他“创造的”部分;而沿海的经济环境是他拿来“利用的”部分,没有这些可以利用的资源,他很可能无法创造出他现在所有的公司。 ---------------------------------------------------------------------------------- 这些不是没有意义的内容,很多人就是把自己的能力范围搞混淆了,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尝到了从高处摔下来的滋味。 我在90年代末期,因为父母的关系,经常出入证券公司的大户室,见到过很多这样的人。股票市场的兴起,导致很多人赚到钱之后就开始忘乎所以,在后来的股灾之中欠下巨额债务,后来就如字面意义一样,从“高处”摔了下来,因为是经常见到的人,所以印象极深,大概永远都不会忘记吧。 说以上这些的目的在于:人生之中,运气的成分其实占很大的比重,所以不应该轻视任何一个人,因为你得到的,不一定就是你应该得到的。 ---------------------------------红茶的大学时代------------------------------------ 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是外地的学生,有一个内蒙古的同学,我们总是一起上自习,一起拿奖学金。他人很好,聪明,还长得帅,而我平时玩得比较多,也没他那么认真。后来知道他还有弟弟妹妹,所以他毕业之后必须要供他们上学,所以才那么用功。而我是独生子,父母安好,所以可以世界各地乱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易地而处,他应该做得比我更好,只是我没有他要承担责任,其实是我运气好罢了,而我实际上不如他优秀。所以,不管将来如何,我都不敢在他面前炫耀什么,因为这只是关系到机遇,而不是我努力的结果。 -------------------------------回馈社会的意义-------------------------------------- 正是由于这个世界不公平,所以才要平等对待他人。 聚集财富之后回馈社会是同样的道理,你享受的物质是因为在这种不公平中,得到了别人没有的机会,所以也应当回报他人来减少这种不公平。这就是这种价值观的意义所在,使社会贫富差距减小而不是拉大,使世界更加平衡。 作者: 红茶蜂蜜白兰地
最近太水了转篇文章,有关公平及发展的 们都知道要想出人头地都必须付出努力,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但是一个人的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很多人不劳而获,很多人勤劳却无所得?这是为什么。换另一种问法,为什么说个人积累了财富之后应该要回报社会,这种价值观的意义何在? 以大家最熟悉的中国为例。计划经济时代,各个地方的差异实际上是相当小的,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一样的税收,地域歧视似乎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就完全不同了,中西部的税率并没有减少,而东部沿海却指定了大量的开发区,只要投资就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受低税甚至无税。国家也把从全国收来的税投入东部沿海的基础建设,道路,桥梁,工厂,电力等等。这样做到结果当然是东部的经济迅速的崛起,做生意赚钱变得很容易,而西部地区虽然付出是一样的但没有得到什么收获,也就是说,全国人的付出是一样的,但是实际得到好处的只是东部地区。 于是在沿海的开发区,勤劳致富的难度要远远低于西部地区,不平衡从此开始。假设付出的努力使一样的,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回报率却相差很大。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是站在国家的立场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那些最有发展价值的地区,如果还是平均用于全国,则和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差别,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仅仅从地域上看,差别就如此之大,如果加上出身和背景,这个系数还要进一步放大,所以,一个人的付出与回报是完全不成正比的。我说这些并不是要抗议这种不公平,只是单纯的在说一个事实,看清楚事实,才能有正确的判断,而事实本身就在那里,与道德,价值观没有多大的关系。一般我把这类东西称为时代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有做得到的事情,也有做不到的事情。有理想是件好事,但是一千个人有一万种理想。单纯谈论理想意义不大,只有把它们变成实际可操作的计划的才有意义。我说的这种不公平就是为了要分清楚,什么是做得到的事,什么是做不到的事。 比方说一个人在沿海经营一家公司,做得很成功,但是你要他去西部同样经营这样的一家公司,他的回答大概是:“我脑袋有毛病啊。”这样的。这就说明,在沿海成功经营这家公司,是他“做得到”的事情;而在西部经营这家公司是他“做不到”的事情。 分清楚这种概念很重要,对于个人而言,它会告诉你,什么是你创造的,而什么是你拿来利用的,即对个人的能力范围有了一个清楚的界限。还是以这个人为例,公司的业务和运营是他“创造的”部分;而沿海的经济环境是他拿来“利用的”部分,没有这些可以利用的资源,他很可能无法创造出他现在所有的公司。 ---------------------------------------------------------------------------------- 这些不是没有意义的内容,很多人就是把自己的能力范围搞混淆了,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尝到了从高处摔下来的滋味。 我在90年代末期,因为父母的关系,经常出入证券公司的大户室,见到过很多这样的人。股票市场的兴起,导致很多人赚到钱之后就开始忘乎所以,在后来的股灾之中欠下巨额债务,后来就如字面意义一样,从“高处”摔了下来,因为是经常见到的人,所以印象极深,大概永远都不会忘记吧。 说以上这些的目的在于:人生之中,运气的成分其实占很大的比重,所以不应该轻视任何一个人,因为你得到的,不一定就是你应该得到的。 ---------------------------------红茶的大学时代------------------------------------ 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是外地的学生,有一个内蒙古的同学,我们总是一起上自习,一起拿奖学金。他人很好,聪明,还长得帅,而我平时玩得比较多,也没他那么认真。后来知道他还有弟弟妹妹,所以他毕业之后必须要供他们上学,所以才那么用功。而我是独生子,父母安好,所以可以世界各地乱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易地而处,他应该做得比我更好,只是我没有他要承担责任,其实是我运气好罢了,而我实际上不如他优秀。所以,不管将来如何,我都不敢在他面前炫耀什么,因为这只是关系到机遇,而不是我努力的结果。 -------------------------------回馈社会的意义-------------------------------------- 正是由于这个世界不公平,所以才要平等对待他人。 聚集财富之后回馈社会是同样的道理,你享受的物质是因为在这种不公平中,得到了别人没有的机会,所以也应当回报他人来减少这种不公平。这就是这种价值观的意义所在,使社会贫富差距减小而不是拉大,使世界更加平衡。 作者: 红茶蜂蜜白兰地
商鞅徙木立信论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