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剑 熊猫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关注数: 204 粉丝数: 352 发帖数: 2,318 关注贴吧数: 16
丢掉传统,发展将失去根基(康戈武先生贴) 人类强调发展,同样重视传统。没有发展,社会将停滞不前。丢掉传统,发展将失去根基。在全球化趋势下,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体育传统,对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体育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致是出于这一考虑,在武术进入现代体育运动场后,尤其是在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口号后,人们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的传统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文章担心,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和武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还担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沦为武舞,或者演变成中国式的自由体操,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反思传统武术的现状,探讨传统武术发展的走向。本文着眼于寻求传统武术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拟从传统武术的魅力、对“传统武术”含义的再认识、传统武术的时代特色与武术传统的发展趋势三个标题着笔,展开讨论。      一、传统武术的魅力      传统武术的魅力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传统武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而且对练习场地和运动器械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个性、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从中选择到适合个人练习的项目;——有着历经数千载实践验证的防身、强身和修身功能,习者可以按照各自的需要去追求锻炼的目的;——有着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习者可以从中体悟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等等。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已无须赘述。这里只结合传统武术理念的出现和传统武术一词的盛行,来看看传统武术的魅力。      传统武术的理念,大致在上个世纪初叶才出现。当时位居济南卫戍司令官、济南镇守使的马良(1878-1947)邀集一些武术名家,以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西方的体操和兵操的形式,新编成适于集体操练的武术套路教材,命名为《中华新武术》(简称“新武术”)。并且,一边开设“武术传习所”进行推广,一边通过教育部将其列为学校体操(体育)教材。与此同一时期,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平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的提案《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      未过多少时日,马良的“新武术”夭折了。“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却一直流传至今。马良“新武术”夭折的原因非只一种,笔者将另文分析。本文仅以此例说明当时公文和言谈中的“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应是通过以“旧有”和“新编”对应。所谓“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传统武术”。马良“新武术”的夭折,从一个角度反证出了传统武术的魅力。      何时在武术一词的前面冠上传统二字,构成“传统武术”这一复合词,现在还难论定。在记忆中,到了上个世纪末叶,“传统武术”一词,才引起人们注意,并逐渐成为使用率极高的武术用语之一。      1979年1月,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同年5月举办“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展示“武术遗产”中的运动内容。此后,每年或隔年举办一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共连办了7次。大会规程明确规定,“凡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项拳术的基本功,内容健康,均可参加表演。”于是,“武术遗产”中的运动内容等同于“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项拳术的基本功”。简言之,这里的“遗产”与“传统”有同等含义。据此,凡国家体育(武术)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训练单位,为教学、竞赛和普及需要而新编的各类拳、械套路等武术项目,不属于挖掘整理内容,也不能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把“武术遗产”与“传统武术”交替使用的情况,时有所见。显然,这种提法的基点在于以“传统”对应“新编”,而将流传至当时的“旧有武术”内容统称之为“传统武术”。这一认识与20世纪初以“旧有” 对应“新编”相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旧有”即“传统”。
武派太极拳技击训练纪要(吴文翰先生贴) “拳势是基础,推手是练习技击的重要手段,散手是‘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前贤几代人身体力行悟出来的道理。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抛在脑后,却喋喋不休地去争论什么“太极拳能否技击”,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武派太极拳自清季咸丰初由武禹襄创始以来,是最早形成的文人化太极拳,通过研究太极拳艺,追求高尚的文化品位、良好的道德情操,强调“实习实用”既讲“文事”(深入地探索太极拳深层理论),也求“武备”(积极地研究太极拳拳势运作规律和技击手法)。李亦畲曾说:练拳是体,打手是用;练拳就是打手,打手也是练拳。学用结合,学用一致,学以致用是武派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当前有些人怀疑太极拳能否用于技击,太极拳的技击术应是什么模式?说明大家对太极拳前途的殷殷关怀。我不揣浅陋,将所知武派太极拳传统训练技击教程择要写出,供研习者参考;藉做引玉之砖,以期更多熟知太极拳技击术的行家里手写出自己的心得,让国之瑰宝太极拳能全面健康地得到弘扬发展。      武派太极拳传统技击训练的第一步是选材。选材主要着眼于以下三点:      首先,太极拳的技击术,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学到手甚至成为上驷之才的。学习者的身体素质十分重要。以清代武科为例,考生名簿上印有“用、月、日、气”四字。点名时,对身高体宽的考生,主考官在“用”字上点一点;考生身材细高的,在“月”字上点一点;考生身形粗壮的,在“日”字上点一点;考生身形不大端正的则点“气”字。这一规定说明当时政府对考武者的身形相貌极为重视,也成为民间武师选材的依据。武派太极拳的选材多以“同、天、贯、日”四种体型为佳。      其次,学习者要敏而好学。教拳比教书要累,一招一式老师要反复地身演口授,如果学生领会能力太差,或者不大用功,或者朝秦暮楚不能专心研习师门心法,都会挫伤老师教学的积极性。旧时武派太极拳名家大都家资殷实,不以教拳为生,遇上这类学生就不再继续教授,如碍于情面也只能因陋就简,不会过于上心在意了。      再其次,学生的家境和时间都得有保障。整日奔波为衣食操劳者,哪有更多的时间练拳?没有时间练拳和与师友切磋。哪能出功夫?      以上三项缺一都不可能练好太极拳技击术。      此外,武派太极拳在选材上更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养。如一代大家郝为真师事李亦畲就是一个范例,开始“仅得粗迹历六载,努力不怠,奉事敬谨。亦畲曰:可谓诚笃也己’,乃授之真诀,殚极精微,自此发悟,日月有获”(徐震《太极拳大师永年郝公之碑》)。为真先生宅心仁厚,事师若父。李亦畲前辈的曾孙李光藩先生曾和我说,他小时听他祖母讲,亦畲公去世时,长子宝廉(字石泉,李光藩的祖父)、次子宝让(字逊之)都还年幼,难以支撑门户。为真先生常去李府问候师母起居,协助料理家务,这一美德懿行迄今仍被传为佳话。      武高襄、李亦畲、李启轩都是望族儒生,不轻以拳技授人,卒赖郝为真光大其学,“无土农,无远近,咸师事焉,以故桃李满门,演成一派,流传弗替”。由此可见选材时重视学生品德之重要。      我过去接触过的武派前辈师尊大都学行兼优,教学方法虽不完全相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一、先学拳势——一      当前拳界有的认为应当练习拳势套路,有的认为勿须练习拳势套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想对此评论。但就太极拳来说,限于其技法特点,如果不从练习传统拳势人手,是不易掌握的。      旧时老师在教拳势之前,多要学生练习锻炼腰腿的若干基本功。腿是根基,腰可控制全身,筑基扎实,练拳架时易于准确到位。
武术练习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功力(康戈武先生贴) 2004年3月上旬在郑州召开的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位武术专家、教授,围绕中国武术协会拟定于今年11月举办全国武术功力比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记者借会休之时,就武术功力比赛比什么、怎么比等一系列问题,采访了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康戈武教授。      记者:以前只知道武术套路比赛、散打比赛、推手比赛,以及太极拳、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螳螂拳等一些单项拳种的比赛,还没听说过“武术功力比赛”。请给我们《中华武术》的读者介绍一下。      您先谈谈什么是“武术功力”?      康:所谓“武术功力”,可以解释为通过武术锻炼获得的运动能力和专门技能所达到的程度。这种运动能力,既包含有武术运动需要并表现出的专门能力,也包括有人体活动的一般能力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说得直观点,武术功力是对武术锻炼中获得的桩功功力、腿功功力、腰功功力、臂功功力、眼功功力、耳功功力、内功功力等各种单一功力,以及套路演练技能和与人格斗技能等功力的总称。可以说,武术练习的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功力。      记者:请您谈谈把比较武术功力大小作为一项比赛,有些什么背景因素。      康:从现实角度说,是为了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武术锻炼方式,丰富武术赛场中的比赛项目。当然,也为了通过竞赛形式,推动武术功力锻炼方法自身的发展,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      从历史角度说,武坛较技、比试,比较的都是功力。一些拳家、名手常常以显示功力的方式,达到不战而降服对手的目的。在旧有文献记述中,这类故事很多。仅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就记载有甘凤池在酒宴间应众人请,以棉球击落百步外梅花,显示抛击力的功力;金飞以剑将盈把掷来的豆粒,一一劈为两半,显示两眼和手臂的功力;潍县卞铁工以拳击断巨碑,以铁拳功功力惊服求试者;松江白和尚行步一周掀起阖室地砖,以两足功力慑服好事者;石达开与陈邦森较艺,约定以互击腹部三拳分高下,比的是冲拳功力和腹部抗击打能力;罗守仁“以一手插石,指没石中”,显耀指功功力;驾长抱起大殿后柱,以左足扫倒柱下石礅,复以右足扶正,以惊人的功力降服复仇者;还有“某少女与盗角飞檐术”,游僧以指捏碎胡桃的记述等。      不仅民间较艺比试的是功力,作为国家选拔武职官员的武举考试,比试的也是功力。过去武举制考试的内容,包括有射箭和技勇两类。技勇包括弓、刀、石三项。弓,指拉硬弓。弓力分为八力、十力、十二力三号。刀,指舞大刀。刀分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号。石,指掇石离地。石分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三号。武举考试比试的是带有武术技艺性的力量型功力。      从借鉴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角度看,奥运会比赛项目大多是某一专门的单一动作或单一形式进行“更快、更高、更强”的比赛。例如,跑、跳、投、举重等等。这些很像武术运动中为提高某一专门能力而采用的功法。如果从武术功法中选择一些功法作为比赛项目,其可比性、观赏性,或者说“更快、更高、更强”性,并不会亚于奥运赛项。例如,武术功法中的梅花桩,其难度和艺术价值并不会低于西方体操中的平衡木。借鉴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起源和形成的模式,可以循着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以及比难美、比格斗等的思路,研创和发展武术功法竞赛项目。 基于上述这些想法,我们将举办全国武术功力比赛提上了议事日程。      记者:您讲的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以及比难美、比格斗等,听起来很抽象,能不能谈得具体一些?
霸州六合通背拳(贾建华先生贴) 六合通背拳为祁太昌师祖晚年所传,盛行于霸州境内,少有外传,故知到此拳种的很少。现就将六合通背拳的特点简述如下:        一、先进而科学的六步功法.承载着六合通背的原始灵魂              “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到此望燕山”,霸州自古以来为京畿要地,肩负着守卫京城的重要任务。也正是由于一千余年来的不断蓄积,形成了独有的霸州边关文化。而霸州边关文化的形成造就了霸州人的霸气、朴实、好客、尚武、锐意进取的人文环境。霸州六合通背拳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默默传承了一百余年,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漫长的一百多年中,丝毫没有改变六合通背的原始训练程序。当然我们不是说原始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但武术绝对是,因为但是武术是起源于冷兵器时代的,发展与冷兵器时代,因此原始的武术训练更有说服力。而这一点恰恰在我今后的练习中得到了证实,大师兄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真不知道老前辈们是怎么研究的,太完美了”。霸州六合通背拳五步功法依次为:               1:抻肩,“抻”顾名思义就是两级拔伸,将周身“抻长”,关键是“抻匀”,抻的周身上下没有任何凸凹之处。就如抻面一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拉面馆去看一下,或许有所启发。此处抻肩又分三步,分别为“过肩”“过膀’’“过腰”。        2:拍掌、单操,六合通背对拍掌要求极其严格,甚至是苛刻,好多练六合通背多年的多在此“夭折”,拍掌是六合通背的筋骨,只有通过拍掌关才能将六合通背拳的“浪头劲”打出来。方能达到周身一气、上下贯通、洞穿脏腑之威力。六合通背拳拍掌的练法师独有的,与外传练法有本质的区别。        3:盘步,为六合通背所独有。讲究轻、灵、活、速,周身如“球”。我师吴润芝先生穿布鞋在乡间土道上急速步行数十里不但鞋不染尘,而且气不长出,全仗盘步之功。另外实战中经常用到的尚有抽撤连环步、鸡蹬步、燕子三超水步等等。        4:鬼扯钻,俗话说“学会鬼扯钻天下英雄打一半”,可见鬼扯钻的重要性,(但有的将通背拳里的抻肩说成鬼扯钻的和此处所提不是一种技术)如果形象的对鬼扯钻做一下描述的话,我觉得鬼扯钻更像是周身大练法,因为通过以上三步的训练周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功力,但尚不能达到周身高度协调统一的境界,在此通过鬼扯钻进行一下更高程度的强化与提高。从而达到风摆杨柳、周身一家、随发随击的自由境界。        5:连环擤气鬼神惊,内外合一达浑圆。擤气是六合通背内外合一的一个初步标准,只有内在脏腑和外在形体达到高度统一的情况下,“擤气”方能不擤自来。“擤气”是实战中连续发劲的后勤保障,只有练就“擤气”的功夫才能保证在实战中冲锋陷阵,愈战愈勇、劲力凌烈激荡、上下纵横、连环爆发而丝毫不减的内家拳法威力。擤气是六合通背达到一定境界的标准。到此各种姿势,各种状态的发力就初步形成了。从而达到行、走、坐、卧一身是拳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擤气”不是向外“哈气”或“哼气”,这种是武术中的泄气,不仅不能增强打击力度反而会伤身。 6:打外上,拧腰切膀显真功。打外上是检验练习者功夫的最后一道程序,一位架手坐陪练,另一位从两丈开外上手,它是检验步法,身法,劲力是否在动态中能达到完整统一。一种是定态的,也就是防守的一方保持固定的防守姿势,不反击。另一种是随着攻击者水平的提高,防守的一方可以采用任何技术和对方拆手,由此慢慢过渡到散手实战。 附:打三角力。何谓三角力呢?就是对方接手的肩、肘、臂形成一个三角,并且高举过头。上手的必须从正面进攻,在近身的最后一步时困住对方。但是不能攻击对方的软肋,必须攻击对方的胸或胸以下部位,当然在攻击的时候必须用我的手绕过对方的三角防御。这就对身法的要求上升到了很高的层次。必须膀、背、腰、身极力上吊,在不失整体的情况下还得将劲力发放出去。 二:通背拳内外合一.行气血,通周天.既能培内在的浑元真气,又有无与伦比的保健价值 三:通背拳有武道的高级功法:天人合一.高级养生。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八日
趣谈中华武术歌决词汇之妙(吴利民先生贴) 中华武术有句至理名言<<武事随同文事精>>,我们武林前辈在习武的同时更重视文学方面的知识。练武必须有文学的理论指导,无论各门派拳种都有它独特的理论教材, 它指导战术技巧的拳谱, 而且学拳有谱,利用太极阴阳五行学等解释动作技巧的拳理拳法,用医道经络穴位指导练者进行气血运行。谱中有文学典故,并都汇编成套路歌决,歌诀内既有诗词赋.比.兴的表现形式, 又有民间顺口溜,打油诗欢快明了的表白手法。形成了在文学领域里独特的一朵奇芭。这种歌决必须和武术动作是一至的,它和每项动作姿势相辅相承,在内容里广泛地包括了古代人文,名人名言,英雄形象,动物动作,天文地理,日月山川等等,真是无其不有包罗万象的内涵知识文化。正因为有这些内容,让习武者在武术方面易懂,易学,易记得到技艺,同时开动脑筋去追求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文化。而且更巧妙的是既表现了演武动作形象又包涵文学内容,这里面很有趣味性哲学性。我这里简单举一些例子: 在历史文学方面有;春秋战国时的<<苏青背剑>><<霸王举鼎>>,隋唐时期<<咬金开山>>,三国鼎立时五虎上将<<张飞拍马>>,辅周八百余年的军事家姜子牙的<<太公吊鱼>>,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二郎担山>>,太上老君<<老君打铁>><<天王托塔>><<仙人指路>>,<<刘海戏蟾>><<夜叉探海>><<小鬼脱靴>>西方佛教传说中的伏虎罗汉<<罗汉伏虎>><<童子拜佛>>,三国时期并至今被人们尊为武圣的关羽字云长<<云长拖刀>>,形容心灵手巧的妇女方面<<巧女纫针>>.<<玉女穿梭>><<美女插花>>等等. 表现动物形象动作的词句更多:如龙虎相交,白虎洗脸, 猛虎扑食,猛虎搜山,黑虎掏心,金龙盘玉柱,乌龙摆尾,黄龙探爪, 二龙戏蛛,青龙返首,凤凰点头,凤凰旋窝,大鹏展翅,野马分鬃,狮子滚球,狮子张口,狮子抱球,金鸡独立,金鸡掐嗉,金鸡食米,金鸡抖翎,金鸡上架,燕子穿云,燕子抄水,狸猫扑鼠,灵猫洗脸,狸猫上树,黑熊探枣,白鹤亮翅,白蛇吐信,白蛇拔草,蜻蜓点水,鹞子穿天,鹞子翻身,鹞子入林,大蟒翻身,顺手牵羊,猴子爬杆,白猿献果,猿猴出洞,孤雁出群,犀牛望月,等等, 自然景观方面形容的如: 指日高升,扒云见日,泰山压顶,风摆荷叶,风卷残云,顺风扫柳,流星赶月,推窗望月,怀中抱月,黄沙罩月,三环套月, 回头望月, 海底捞月,横空出世, 顺水推舟,叶底藏花,移花接木,分山开路,左右摆莲,寻花问柳,乱点梅花,袖里乾坤,力劈华山,飞雪迎门,飞雪满天,等等, 大家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会觉的内中有它独特研究价值,并且根据这些形像思维的特点,使学者易以身形专注,精神意念集中,贯穿个中形象思维, 姿势劲力协调,气血运行舒畅,穿腾跳跃活泼,勇猛刚柔不同风格,刚柔相济,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提高技击水平的作用。
形意拳基本功与三体势(吴利民先生贴) 压腿.正踢腿,平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头转,胯旋,腰扭,甩背,下蹲,弓箭步,扑步,二起腿,旋风腿,三体式,洗髓经,等 .形意拳之三才之桩功: 清早起面东立正站好(古时都以右面为上首,向左面行练,至今所有的拳法都由右向左演练)谓”无极势”及无我无物,平心静气空空无一物也。2.左腿向前迈半步,双手外开抬于眉高,向下自然虎口相对压下,似摸胡须动作,叫关公理髯, 生”太极势”,抬手时吸气及心有灵犀一点通,采日月之精华,乾坤之灵气,包罗万象,由鼻吸入,沉于丹田。双掌下压时呼气,吐出浊气一吐为快。3.左转身90度,双腿半蹲,左前脚后跟距右脚尖约1尺,右拳横专出,吸气,及侧身阴阳互易变”两仪势”。4.左掌为阴阳立掌,虎口撑园推于前方,呼气,左臂半曲半展高于鼻齐,右手变掌于左肘下三寸,化为天.地.人融为一体的”三才势”。练此势须集中精力,舌顶上腭,气沉丹田,两脚抓地,力达涌泉及”涌泉穴”,挺胫竖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收谷道,头要有虚灵顶劲,称之谓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也称之谓内外”六合势”,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保持中正(不可前倾后仰,左斜右歪,挺胸翘殿),内三合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注意力要集中不可三心二意,束展自然,吞吐舒畅,不可拙气拙力)此乃形意之”桩功”。此虽桩功但不易久站,腿困时可左右互换。也可连续互换,练习时要求束身展势,束身时吸气,展势时呼气,两手互换由丹田起从口而出,谓之逆呼吸任督循环,手心朝上由下往上翻, 两掌交换往返穿出, 谓之阴阳掌都属周天循环。全部过程在武学上称之谓”筑基”。在医学上称之谓”增氧”运动,这种运动属于增强肺活量,加大腹呼吸,增加了大脑等各处的供氧量,内脏通过呼吸.收缩.蠕动.受到了轻微的挤压按摩运动,对于人的,精.气.神体质都有很好的健康因素,长期锻练可气血运行,舒经活络,精力充沛,红光满面,益寿延年。(过去老师傅考验学徒的毅志而让久站须蹲一年桩功) 三体势的功用:三体势虽为桩功实际是技击之阵势,和军事家两军对敌行兵布阵一样,步法要求前三后七,重型在后身稳步灵,前腿进退.攻防.灵活易变,攻之可勾.挂.拌.扫.踢.蹬.鞭.踹.寸步等应用敏捷,守之可防.退.护.回.带.滑等灵活多变。手法讲手护外五行肘闭内五脏以安己内,出洞入洞紧随身上,口为洞,手型为阴阳瓦棱掌,前手为正后手为奇,形成猗角之阵势,根.中.捎三节配合或缠.或绕.或封.或打.轮番运用得体,阴阳互易,上下.左右.前后.奇正相交,反应灵敏攻防合道,攻可击.戳.掐.抓.拿.锁等虚实应变技法无穷,防侧截.逼.拦.架.拽.牵.翻等变化万能,身法以腰为主轴转动.开合.束展.自如,所以三体势实乃攻防合道应用无穷的绝妙阵势。因此形意拳练家特别注重于三体势的功法形象。
形意拳的呼吸(吴利民先生贴) 形意拳的呼吸谓之逆呼吸,讲究舌顶上腭,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挺颈竖项,头要有虚灵顶劲,运用腹式呼吸,每一运动都是吸气时束,呼气时展,通过呼吸相应于内脏的横隔膜的挤压,增强肺活量,加大腹呼吸,使内五脏得到了健康的运动,腹式呼吸加大了供氧量,所以说练形意拳又属于增氧运动,它的锻练不会喘气,武术原本是一门体验科学,过去没有内外之分,只是习武者通过体用动作,实践检验,而得出的论证。在统一的理论上都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在实际运作方面讲刚柔,快慢,舒展,绵软, 巧妙等技法,比如体育运动也是锻练身体,那叫缺氧运动,因为活动下来气喘的很,运动超于肺呼吸的正常规律, 多少气也不够用。而我们武术锻练却是增强肺活量,加用腹呼吸是属增氧运动, 导引内气舒筋活络,是人体强健之源,以意领气,以气催劲的内功拳,气通周身经络,对调节微细血管、强健内脏有着良好的作用, 只要常练不懈,可以气贯周身、舒筋活络、提神壮筋, 气行病除,强化胃功能,提高肝脏排压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 久练自成金钢体,百病皆除如童子,小周天百病俱消,大周天长命百岁。所以练功有素者腰腿利爽,红光满面,精力充沛.。不同于体育锻练。
形意拳的基本概念(吴利民先生贴) 形意拳名的创意: 练形意拳本是门仿生学,它是根据宇宙间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生态环境, 人与物的动作形象,以物象演变形式的意式形态做为立法之本。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及劈.崩.钻.炮.横,金是金属,以斧头为形象,劈木为拳意,木.以拉弓为形,射物为拳意,水.以柔软而无骨,随形而变化,一但高低落差增大,意之急流豪啸翻浪,火.以炮为形,发射爆炸为拳意,土.以弹丸为形,滚动旋转自然为拳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基础,采取动物为了生存而捕抓食物的天性,为主导的技击养身功能锻炼,十二形是龙.虎.鸡.鹰.熊.马.猴.蛇.鼍.骀.鹞.燕,通过模仿野兽猛禽的特技功能,形象思维学习动作,象其形而取其意,运动于拳法,必须合其拳理,五行取其一势,十二形取其活动一特技,应用与技击艺术,形式简单易学而意义深刻,动作简而不繁 ,但其中的奥妙变化功用无穷。如十二形之龙形以其传说中的神物,他有鹿角蟒身鸡爪狮尾的形像,腾空搜骨探瓜之拳意。虎形,取其威武勇猛为形态,凶残扑食之技能立意为拳。鸡是丽禽形美,喜斗.善走..抖翎.啄食技精为意,形意拳特重其技。鹰形像凶残,爪尖目锐,更有抓兔技能。熊形是取其形像壮实力大为形,取意滚膀三节连击法,上打迎面拳,肘击,下撩阴,膀靠,头撞。马形壮性善,有刨蹄狂奔之特长。猴是灵物喜攀爱纵。这就是形意拳名的由来。不但是形意拳学习动物等形象演练,而且中华武术里无论是那一种拳,它都离不了动物等形象的模仿应用,如太极拳里的,野马分鬃,倒辇猴,揽雀尾,等。八卦掌里的白蛇吐信,鹞子穿天,大鹏展翅,狮子抱球等。少林拳也多是雄鹰展翅,金鸡独立,猴子爬杆等等。都有仿生象形取意的用意联系,无不以形态动作的模仿而用运,所以说形意拳是一门高功能仿生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与体悟。起势由”无极”势,平心静气,无我无物, 无思无念,生而”有极”,有意于采集日月精华,乾坤之灵气,用以强身壮体益寿延年, 升之为”太极”包罗万象,太极之两仪万事万物阴阳互易,天人合一化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空也虚也须精,地之实也坚也必灵。形意拳及形象思维拳,形是动作体位,意是用法概念,两者高度协调统一而达到应有的效果。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乃是在技击应用方面讲,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练,造就高层功法,对于来犯之敌凭触觉应变化,发招不用思索,随手出击应对得体的自然本能。
品诗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