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алия Валия
关注数: 9 粉丝数: 2,853 发帖数: 92,559 关注贴吧数: 28
给某些不学无术的5M讲点基本概念 某5M妄图拿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来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荒谬地提出二者地位相等。光从这一点就充分暴露了其不学无术的本质。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前提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限定了反作用的发生范围。 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根本原因在于基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现实需求,上层建筑是通过引导或者压制这种社会需求来作用于生产力的。同时,上层建筑本身并不能无中生有地去创造社会需求。由此可见,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本身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比如,一个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农民,他是不会产生“要建设社会主义”这种需求的。他的愿望只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自己能耕种的土地。因为农业时代,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农业生产决定(手工业人口也是由农业生产的富余养活的),而农业生产并不能脱离土地而无限增产。即便农民在一亩地里投入再多的劳动,其单位产出的上限也是一定的,过密集的劳动投入反而会降低效率。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农业时代是不存在的。而可供耕作的土地在一个社会里总是有限的。不论人们如何勤劳努力,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上限是由土地而不是由人的努力决定的。因此农业社会中,人们也就无法产生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美好未来的憧憬,农民起义所能打出的最先进口号也只是“均田地”,而不是“按劳分配”。人们最大希望也只是今日复昨日的太平世道、田园生活。而不是今日胜昨日的剧烈变革和进步的社会。 到了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改变,工业生产的成果是由劳动投入和劳动效率来决定的。只要劳动者足够勤奋,并且掌握技术,他就能够创造出比以往多得多的财富。工业时代里,社会生产是没有上限的。人们看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来创造美好未来,只有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这样今日胜昨日的剧烈变革和进步的时代里。劳动者中才会产生出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思想。才会产生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需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M根本不清楚上层建筑如何反作用经济基础。就想靠这句书本上搬来的话蒙混过关。这只能证明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知半解,半瓶子醋的不学无数的本质。也只能说明他学校政治课教的都是狗屁。
给某些不学无术的5M补课 某5M妄图拿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来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荒谬地提出二者地位相等。光从这一点就充分暴露了其不学无术的本质。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前提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限定了反作用的发生范围。 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根本原因在于基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现实需求,上层建筑是通过引导或者压制这种社会需求来作用于生产力的。同时,上层建筑本身并不能无中生有地去创造社会需求。由此可见,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本身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比如,一个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农民,他是不会产生“要建设社会主义”这种需求的。他的愿望只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自己能耕种的土地。因为农业时代,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农业生产决定(手工业人口也是由农业生产的富余养活的),而农业生产并不能脱离土地而无限增产。即便农民在一亩地里投入再多的劳动,其单位产出的上限也是一定的,过密集的劳动投入反而会降低效率。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农业时代是不存在的。而可供耕作的土地在一个社会里总是有限的。不论人们如何勤劳努力,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上限是由土地而不是由人的努力决定的。因此农业社会中,人们也就无法产生出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美好未来的憧憬,农民起义所能打出的最先进口号也只是“均田地”,而不是“按劳分配”。人们最大希望也只是今日复昨日的太平世道、田园生活。而不是今日胜昨日的剧烈变革和进步的社会。 到了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改变,工业生产的成果是由劳动投入和劳动效率来决定的。只要劳动者足够勤奋,并且掌握技术,他就能够创造出比以往多得多的财富。工业时代里,社会生产是没有上限的。人们看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来创造美好未来,只有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这样今日胜昨日的剧烈变革和进步的时代里。劳动者中才会产生出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思想。才会产生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需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初探战列舰交战中火力、数量与损失的数学关系 众所周知,在无畏舰时代,各国海军最求战舰火力的时候往往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增加单门火炮的威力(增加口径、倍径)和增加火炮的数量。 在海战中战舰打击的目标是敌方战舰这样的点目标,而非整个舰队这样的离散目标,也就是说主力舰交战符合利用炮群集中攻击单位目标这样的模式,而这一交战模式用数学描述的话则是完全契合兰彻斯特平方率的,即: dx/dt=B*yt dy/dt=A*xt (其中dx为A方的损失,dy为B方的损失,A为A方的单位攻击力,B为B方的单位攻击力,xt为t时A方作战单位数量,yt为t时B方的作战单位数量。 由上式转换可得: dx/dy= B*yt/ A*xt B*yt*dy=A*xt*dx 二边积分得: Byt^2=Axt^2 设双方初始数量为x0、y0(皆为常数项),则可得公式: By0^2-Byt^2=Ax0^2-Axt^2 在这里,我们假设交战双方战舰所使用的主炮型号相同,双方的区别在于单艘战舰安装的主炮数量有差别。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将单位攻击力视为单位战舰所拥有的主炮数量。 在20世纪前期的海战中,受制于观瞄、通信等设备的水平,编队只能进行有限规模的火力协同,常见的是中队模式,既由4条同级别战列舰构成一个完整的中队,在战斗中可以以编队形式进行火力协同,实现最佳的作战效率。而编队如果超出一个中队的规模,则反而会使作战效能下降(编队机动迟缓,弹着点互相干扰,影响观察和校射),所以我们的交战模型以4V4的情况为基准状态,即便一方编队拥有更多的战舰也只能作为预备队逐次投入到交战中。 在计算中会遇到损伤以小数形式表现,但战舰数量显然是个数计的,所以在计算中,如果损伤超过0.5则计为完全损失。 下面,举一个具体例子 设交战的A、B两只舰队,A方拥有安装12门主炮的战列舰4条,B方拥有安装8门同规格主炮的战列舰4条,则交战公式为: 12*16-12xt=8*16 xt=2.3≈2 如果要B方舰队全灭(yt=0),则A方损失为: dx=x0-xt=2 也就是说A方损失3艘战舰全灭B方,双方损失比为1:2,可见如果没有数量差距,在中队交战中,双方损失与火力成反比。 如果B方有预备队可在损失后即刻补充编队,则交战过程为: 12*16-12xt1=8*16-8*9 xt1=3.37≈3 这个时候双方各损失一艘,接下来B方补充一艘战列舰,A方剩余3艘。 12*9-12*xt2=8*16-8*9 xt2≈2 A方剩余2艘,B方继续补充, 12*4-12xt3=8*16-8*9 xt3=0 这时A方全灭,而B方损失1艘战舰,还剩3艘,双方损失比为4:3。 可见即便因为协同问题无法完全发挥数量优势,而仅仅采用及时的添油战术,单位火力劣势的一方仍然可以利用数量优势逆转损失比。 利用兰彻斯特方程,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些更有趣的问题。 比如,抢占T字横头究竟能为我方带来多大的优势? 仍然以中队交战为例,假设A、B双方各拥有4条安装8门主炮的战列舰,A方在交战中抢占到的有利阵位,对B方形成T字横头。 这个时候A方4条战舰32门主炮可同时向B方队列首舰射击,而B方只能以队列首舰前部4门主炮还击,大家都清楚B方显然是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可这种不利地位究竟会带来多惊人的结果呢?这里探讨用数学来推测和描述。 将以上条件代入公式后得: 8*16-8*t1=4*1 t1=3.94≈4 可以看出,当A方击沉B方首舰时,A方队列中遭到还击的那条舰只遭受到6%的损失,完全可以忽略,而接下来的交战无非是以上过程的循环,直到B方全灭或者改变不利阵位为止,A方的损伤微乎其微。 我们继续讨论上面的问题,假如B方因为自己的战列舰无法获得机动优势以抢占有利阵位,而将全部8门主炮布置在前方,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将以上条件代入公式后得: 8*16-8*t1=8*1 t1≈3.87 可见这次虽然给予了A方一艘战舰以一定程度的创伤,可仍然不能改变大局。 接下来8*3.87^2-8*t2=8*1*3 T2=3.46,这回当B方全灭时,A方将有一条战舰被重创,虽然比上次好看了一点,可毕竟还是完全惨败。 可见如果不对编队阵型作出调整,而仅仅是改变主炮布局(射界),仍然改变不了交战的大局。所以相比火力、机动、防护三大要素,那些奇特的火力布局只能算奇技巧淫,不能说没有一点用处,但相比付出的代价而言作用也实在不大。
关于二战欧洲部分的设定 1936年露西亚、别洛露西亚、乌克兰、高加索四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USR。波罗地海沿岸三国和芬兰趁机从旧露西亚联邦躯体内独立,并倒向德国。(波兰在一战后期露西亚帝国崩溃时取得独立,西乌克兰和西别洛露西亚仍然留在露西亚联邦内,所以这个位面的波兰版图比历史上小)。 英法绥靖政策试图怂恿纳粹进攻USR西部,相继出卖奥地利和捷克。并打算进一步出卖波兰。USR加强西部边境防御,开始建造工事。 纳粹德国与USR未达成互不侵犯协议,39年8月在辽东边境USR与日本爆发冲突。9月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向德宣战。USR表示对事件密切关注,但东部的战事牵制了USR的主要精力,1个月后波兰被德国占领,其间英法只采取静坐战,期望德国继续向东进攻USR。 40年3月,由于朝鲜和台湾丢失、国内经济崩溃,日本爆发革命,军人政府被推翻,USR与日本停战。USR得以抽调部队加强西部防御,以2艘航空母舰和2艘战列舰为核心的特混舰队绕道好望角调往露西亚北方,同时一批轻型舰艇则通过北极航线调往西部。 5月德国大举进攻低地国家和法国,意大利加入战争。一个多月后法国投降。(考虑到将要进攻USR,希特勒不可能将自己的后方放心地敞开给英、法,必然如同历史上一样先攻取西欧,以稳定后方,同时攫取整个西欧的庞大工业资源为其东方战争做准备。) 德国对英国展开围困和轰炸,美国表示中立,并同德国开始秘密接触。由于美国拒绝援助,英国同德国停战,其部分西非、东北非洲和中东殖民地被德国和意大利瓜分,但为了安抚英国,包括印度和南洋在内的大部分殖民地得以保留。 1941年4月德国入侵南斯拉夫,USR在边境组织防御演习。1941年8月初德国极其仆从军不宣而战进攻USR,几天内,过于前出设置的USR边境防御体系崩溃,部队沿普里皮季亚沼泽南北后撤,并在明斯克和文尼查集结预备队,双方在西乌克兰和别洛露西亚上空爆发激烈空战。但初期的混乱使得大量情报丢失,红军未能察觉德军在中央方向南北二翼的钳型包围。与此同时露西亚境内残留的***分子和地下白卫军组织活跃化。德国军队通过波罗地海沿岸国家,出现在楚德湖西侧,开始进攻北方。到10月,德军前锋中央已经抵达奥尔沙、莫吉廖夫、南线抵达基辅防区外围,北线一度占领索斯诺维伯尔和卢加,但被红军逐退。2个月里,红军损失超过70万人(阵亡、失踪、被俘30万人),与此同时,德国及其仆从军损失也达到前所未有的50万人(其中阵亡、失踪、被俘13万人)
写了一段 在由一节车皮改作的卫生所附近,我见到了在战斗中负伤的战士,他们中许多人是在炮击中受的伤,一名伤员憨笑着向我展示从肩膀里取出的小快弹片。至于那些重伤的人,则被安排进了带有卧铺的车厢里。 “我真想亲眼看见我们的工人国家建立起来,真想……”一名躺在床铺上的战士这样念叨着,他的眼睛蒙着纱布。 “敌人撤退时用了毒气。”一旁照顾他的战友对我说道。 “会的,工人共和国一定会建立起来,我们一定能见到的。”我俯身来到伤员的耳旁,握住他的手,轻声安慰。 “工人的国家……”这个词在我心中的激起了一阵难以形容的感触,记忆中很多年前那个寒冷、模糊的夜晚渐渐地清晰起来…… “你们谁也别劝我,让我喝死算了。”我睡眼惺忪从被窝里探出小脑袋,看着满身酒气的父亲在母亲搀扶下摇摇晃晃地回到家中。 “安德烈呀,求求你别再喝了,再喝这个家就不成家了,即使不为了我,也该为萨沙和瓦莉娅想想呀。”母亲在一旁苦苦劝说着父亲。 “哎~!你们老娘们就会操这些个没用的心,散了就散了吧,这世道活着又有什么意思?”父亲长叹一声,一头趴在桌子上,右手攥成拳头用力锤着桌面。 “到底是怎么了呀!安德烈?早上出门时还好好的,怎么就变成了这幅模样?”母亲在一旁焦急地问道。 “怎么了……怎么了!跟你唠叨又有什么用?这***的世道尽会欺负老实人啊?”父亲轻轻晃着脑袋,发出喃喃自语。 “萨沙你过来。”父亲抬起头,看了一眼哥哥,向他招了招手。 “爸爸……”哥哥欲言又止,只得听话地走上前去。 “我知道你很想去读中学,之所以不能答应你,是因为我见过那些上学的、喝了墨水的,他们尽是给有钱人撑腰,欺负穷人,像那样的人是不会得到上帝宽恕的。”父亲的眼睛热切地盯着哥哥,握起他的手像是恳求地说道:“萨沙,我希望你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对着哥哥叮嘱一番后,父亲又从椅子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到我的床边。 “瓦莉娅,我知道你醒着,爸爸有一些话想跟你说。”透过那满嘴酒气,我感觉到了父亲内心的悲凉。 “恩。”我睁大眼睛,乖巧地点了点头。 “你妈妈一直念叨要让你去读教会学校,之前我不答应,现在想了想还是让你去读吧。这年月不比以往啦,姑娘家也能够去找份工作养家糊口,学点文化总是有用的,将来嫁了人,也不会让婆家看不起,挨欺负。”父亲的话使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想着开口,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感谢上帝,小丫头这下高兴坏了吧,快点谢谢你爸爸啊。”母亲不失时机地提醒我,只见她在胸口划了个十字。 “也不用说什么啦,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疼爱你这个小女儿,也许是你那身倔脾气跟我一模一样缘故吧?”父亲对我露出了一个难得的笑容。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笑容,第二天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爸爸去了天堂。”站在抽泣的母亲身旁,哥哥望着天空喃喃地说道。 “安德烈抛下两个孩子就这样走,这下子真是苦了柳德米娜。”邻居们这样议论着。 …… 自那以后直到认识瓦洛佳之前,天堂一直是我寄托向往的地方。是瓦洛佳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 “瓦洛佳,你相信真的存在天堂么?”在学校后边的小树林里,我抬头仰望着茂密的树冠,对一同散步的瓦洛佳问道。 “相信。” 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回答。 “可你声称不信上帝啊?”出乎我所料,这个回答完全颠覆了我对他的认识。 见我露出讶异的神情,瓦洛佳忍不住笑出声来:“哈哈,瓦莉娅,你真太可爱了,总是喜欢这样在直来直去地揣摩别人的心思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