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алия Валия
关注数: 9 粉丝数: 2,853 发帖数: 92,559 关注贴吧数: 28
想到一个魔法技术设定 魔法世界在工业革命后,通过科学方法对魔法阵进行解析,发现复杂的符文几何结构可以分解为一些基本的施法逻辑定义和拓扑结构。 于是魔法师、炼金术士和数学家、工程师们开始了对魔法阵的优化,最初通过机械切换魔导连接替换魔法阵中的逻辑单元来实现几种特定法术灵活施法(一个可切换属性单元的法阵就能施放过去需要多个专门法阵才能释放的不同属性魔法)。接着对逻辑单元刻印的优化以及精密刻印技术的进步,法阵刻印越来越小型化和低成本化。但这些可切换法阵功能仍然比较单一,对于复杂的大型魔法,其法阵不仅需要魔法本身的释放和转化逻辑单元,还包括大量辅助逻辑单元来控制施法过程的稳定。这时候简单的机械控制就无法以有限体积和成本来实现大型运用,更难以通用化。 而另一方面对于连接法阵中逻辑单元的拓扑结构的研究,则将发展引向了新的方向。将基本的逻辑单元做成固定的阵列——不再是机械地在固定法阵结构中切换嵌入的逻辑单元实现简单的施法属性切换,而是用成组的魔导控制单元做开关,通过接通预设的魔导连接线来实现阵列中任意逻辑单元的拓扑连接。于是只需要向魔导控制组件输入开关指令,就能将魔法逻辑阵列转变成任何一种法阵。输入单元可以用电子器件(用电脉冲信号控制魔导开关),从而极大降低成本。实现了法阵的通用化和可编辑化,简单地说就是你可以用一台电子计算机来控制施法。 随着技术进步,现在魔法逻辑阵列、魔导控制组件已经可以同电子器件一样,使用光刻机集成到一小片硅片上。秘银等魔导材料则通过气相沉淀工艺嵌入光刻出的硅片沟槽中。过去需要一座城市大小的巨型法阵才能施放的魔法现在只需要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硅片和一台用于编写施法代码的计算机(通过编译器将代码转化成控制魔导控制组件开关的时序信号进而将阵列中的罗辑单元连接成相应法阵的拓扑结构)。 当然在这个时代,传统的魔法师已经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机械时代的魔导工程师也面临失业,现代魔法师一般被称为码农,他们跟硅片上的魔法阵一样,变成了批量化生产的廉价可替换耗材。
战前苏联人口预期寿命究竟几岁? 鉴于毛毛虫带湿等德棍引用90年代俄国公知的历史发明,咬定战前苏联人均寿命只有42岁,还说有解密资料支持。 那么我们就用解密的统计资料来算算。 1939年苏联人口普查数据是公开的,这个数据无论是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还是ROSSTAT都是承认的。 这里采用逐年龄段扣除死亡率累计的方法估算寿命中位数,即假设1939年出生的人口,按照当年各年龄段的死亡率累积,计算平均寿命(死亡率积累到50%的年份) 以下为苏联死亡人口的性别年龄分组1939年苏联各年龄分组人口总数中间年龄更细分的人口性别年龄分组数据 istmat.info/files/uploads/44702/rgae_1562.329.416_l.124-125.pdf 1939年0-4岁人口总死亡数1623953人,总人口2232.3万,年均死亡率为7.27%,0-4岁合计存活率为0.9273^5=68.56%。5-9岁人口总死亡数为87723人,总人口数1527万,年均死亡率为0.57%,0-9岁合计存活率为0.6856X0.9943^5=66.63%。 经过计算1939年苏联人口预期寿命中位数为54岁。 按照1-80岁各年龄锻中位数X人口/总人口算的平均寿命为53岁。 公知给漂没了12岁。 这个数据是否靠谱?ROSSTAT的图表: 1940年男女平均寿命中间正好53-54岁1926年苏联人均寿命44岁,人口平均年龄更高、死亡率更低的1940年平均寿命反到42岁,可能么?按照棍吧毛毛虫带湿的逻辑战前十几年苏联人口预期寿命原地踏步,战后物质条件短缺的短短2年里一口气增长十几岁?最后,欣赏一下棍吧满口只认“泔货”的毛毛虫带湿和其徒子徒孙面对真正干货时的可笑鸵鸟行为
驳对架空世界社会发展的某些片面认知 某种观点: “地球才2000年就有现在的水平,所以你觉得别的文明几千年就很落后?你一个普通人穿越后就想斗得过人家几十上百年专门经营那一方面的人?” “你30年左右的见识,能和人家上百年的阅历比,而且你在古代拿现代那套去搞,时代都不同,别说异世界了,就放在地球,中世纪要么被领主砍了,要么被教会烧了。为什么总把古人当傻子?就像线列步兵,明明是当时最有效的战术,很多人非说是排队枪毙,那个时代你用现代战术行么?” —— 地球才2000年就有现在的水平是因为地球人类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通过不断得的社会斗争而发生变革。你设定的贵族统治阶级固化社会死水一潭,别说几千年,几万年都不会有什么变革,就好比你读三十年小学一年级,能积累到博士生的知识量么? 一个现代社会普通人,可以学到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的斗争经验的精华,吊打几百年家族政治中菜鸡互啄的中世纪贵族有什么奇怪的?列宁说过一天等于二十年,现在人一天所接触的信息量超过自然经济社会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见识和建立在见识基础设上的三观差距不是简单的经验积累所能弥补的,这才是致命的差距,不是什么傻不傻的问题。何况在一个停滞社会里哪怕生活几百年也是不会积累多少有用经验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既然意识超出时代,为什么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后认为前膛枪时代就线列步兵战术才是误解,前膛枪时代战术建立在是步骑炮配合基础上根据地形展开,去看看从古斯塔夫、腓特烈到拿破仑是怎么打仗的?只看到线列步兵战术怕是被某些三流架空小说洗脑了。战术是建立在武器、兵员、训练这些物质基础上的,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谈论战术。如果你有马克辛,有后膛枪,你为什么要去跟拿着前膛枪的敌人玩线列?如果你兵员不是农奴和殖民地士兵,而是小市民、自耕农,你有什么把握让队伍承受足够伤亡的情况下维持队列射击,而不是采用更灵活的扬长避短的战术? 读书切记经验主义死读书,设定切记拍完脑袋再开金手指补丁,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最近吧里不少人高架空装备设定,我也搞一个(根据某真实型号魔改,不是米格23) 20世纪60年代,为了对抗美国海空军服役的F-4B/C全天候战斗机,USR空军向航空工业部门提出了研制新型前线歼击机的需求。 新一代战斗机被要求搭载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雷达火控系统和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具备25000米升限和2.2马赫速度。并具备野战机场的起降能力。 一开始,第一航空器设计局是根据以往设计截击机的经验(通常这类飞机安装有功能更强大的雷达),设计了一架两侧进气双发三角翼战斗机。为了提高起降性能采用了鸭翼布局。这一段时间,从各方面渠道获得了更多关于F-4B/C飞行性能的情报,设计部门发现之前对F-4空战挂在下的机动性存在误判,与此同时海军亦提出了研制新型舰载战斗机的需求,装备部门建议将海空军对战斗机的研制需求进行统筹,因而整个方案必须另起炉灶。 得益于为截击机项目研制的新型大推力涡轮发动机的取得成功,第一设计局决定将新战斗机由双涡喷方案改为单发涡扇,同时将进气口移到机腹,以便在大仰角时获得更佳的进气效率。 美国空军F-111战斗机已经采用可变掠翼技术,与此同时第二设计局也将可变掠翼运用在超音速强击机上并获得成功的经验。这让设计局决定在战斗机上使用这一技术,使新型战斗机获得压倒性的机动优势,并满足野战机场起降和舰载机的要求。 综合一系列设计后新战机在60年代末进入海空军服役,当USR空军得知美国空军开始ATF项目时,也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惊慌,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新服役的战斗机已经具备了下一代战斗机的大部分性能,为运用新技术投入的时间和预算是值得的。
一条架空战列舰 1915年汉帝国为了对抗情报透露的日本搭载15英寸主炮新型战列舰(实际上情报有误,当年开工的伊势号仍然搭载14英寸主炮),开工建造了四条搭载16英寸主炮的超无畏舰,标准排水量36380吨,长222米,宽30米,平均吃水9.5米,最高航速26节,拥有320毫米主装甲带和105装甲甲板,装备9门406毫米45倍口径主炮和14门130毫米副炮 1917年帝国当局被革命推翻时1号和2号舰已经下水舾装,但随即爆发的内战让建造工作陷于停顿,到1920年内战结束。取得革命胜利的共和国联盟海军部组织技术委员会对四条舰的状况进行评估,结论不容乐观,先下水的两条舰舰体内部已经多处因积水产生严重锈蚀,包括锅炉在内已经安装的部分设备被破坏性拆卸,部件被盗窃。而船台上的两条舰的舰体已经发射变形,只能进行拆除作业。海军打算利用剩下两条舰的库存备件对已经下水的两舰进行修复和续建。由于经济困难,经费和工人不足,续建进度十分缓慢。到1925年,海军技术委员会提出了对舰艇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的方案,包括重建舰桥,安装三脚桅大型平台,以便安装新的主炮和副炮射击指挥,加装高炮,对水下防雷结构进行加强,以及更换新型燃油锅炉,使航速可以提升到28节。 但由于经费和工期问题,最后只决定对2号舰进行大规模改造,完成进度更高的1号舰只进行适当升级——改造副炮射击指挥仪,加装4门引进自意大利的奥托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炮。1号舰在1927年2月完工,工程量更大2号完工则要到整整两年后。加入USR红海军服役的两条新战列舰分别被命名为第三国际号与工农联盟号。 第三国际号1927年状态
一条架空战列舰 1915年汉帝国开工建造四条天山级超无畏舰,标准排水量36380吨,长222米,宽30米,平均吃水9.5米,最高航速26节,拥有320毫米主装甲带和105装甲甲板,装备9门406毫米45倍口径主炮和14门130毫米副炮。 1917年帝国当局被革命推翻时1号和2号舰已经下水舾装,但随即爆发的内战让建造工作限于停顿,到1920年内战结束。取得革命胜利的共和国联盟ZF组织海军部对四条舰的状况进行评估,结论不容乐观,先下水的两条舰舰体内部已经多处因积水产生严重锈蚀,包括锅炉在内已经安装的部分设备被破坏性拆卸,部件被盗窃。而船台上的两条舰,舰体已经发射变形,只能拆除作业。海军打算利用剩下两条舰的库存备件对已经下水的两舰进行修复和续建。由于经济困难,经费和工人不足,续建进度十分缓慢。到1925年,海军技术委员会提出了对舰艇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的方案,包括重建舰桥,安装三脚桅大型平台,以便安装新的主炮和副炮射击指挥,加装高炮,对水下防雷结构进行加强,以及更换新型燃油锅炉,使航速可以提升到28节。 但由于经费和工期问题,最后只决定对2号舰进行大规模改造,完成进度更高的1号舰只进行适当升级——改造副炮射击指挥仪,加装4门引进自意大利的奥托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炮。1号舰在1927年2月完工,工程量更大2号完工则要到整整两年后。加入USR红海军服役的两条新战列舰分别被命名为共产国际号与工农联盟号。 共产国际号1927年状态充分发挥放风筝的优势,舰尾对敌,边跑边打。
工业发展之路 中等难度,开供电,关燃油。 游戏开始先在边境建立一个农场和配套酒厂、居民点,弄一些刁民。。。。。。哦不对,是国家的主人无产阶级来就近生产和出口茅台。。。。。。搞错了,是伏特加。(截图是目前进度状态)然后再公路的另一侧在修建一个农场和居民的,建设两个养殖场连接屠宰场和肉类冷藏库,用于出口肉类,2019年的穿越经验告诉同志们,想要富多养猪。考虑到养猪和酒厂的原料供给问题,肿素鸡决定再建立一个集体农场,新农场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应饲养场和酒厂,还可以供应食品厂,装满我国居民的菜篮子,摆脱对进口食品依赖。为此苏维埃批准成立食品工业人民委员部,并特批使用宝贵的外汇从兄弟的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斯柯达工厂进口1辆原装斯柯达705型货车,用于运输食品。列宁同志曾经告诫我们,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电气化。只有苏维埃没有电气化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的。于是肿素鸡同志决定即使砸锅卖铁一个戈比一个戈比地攒钱,也要上马电力工业,摆脱对进口电力的依赖。考虑到电力需要配套的煤炭工业,而煤炭同样是钢铁工业的原料,所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第一个五年工业计划,决定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设电力、煤炭、钢铁中心。 煤铁电力中心的选址成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经过论证,钢铁和电力都是围绕煤炭资源建立的,因此只适宜选择在离煤矿较近的地方,而钢铁,电力即配套设施都需要较大占地面积,将来围绕该中心发展工业也需要预留地方,不宜设置在山地。考虑大宗物资的交通运输,同样需要靠近通往海关的公路干线,并方便将来修建货运和客运铁路站线。 肿素鸡和重工业人民委员围绕着四边形的共和国地图苦思冥想,决定将工业中心选址在煤炭产量丰富的卡缅斯克山以北的平原上,这里交通方便,地域辽阔,还靠近河流,还方便将来发展航运。 首先是煤矿的建设,由于卡缅斯克山的南坡较为平缓,决定将主要的煤矿(7个煤矿中的4个)和配套矿工的生活区建在山南,产出煤炭用输送带到穿过山顶输送到另一边的工业区。考虑到煤铁中心的对煤炭的巨大消耗,修建了2个炼焦厂,为了提高传送带的效率,并充分利用炼焦厂的每一个输入口,其中第一个炼焦厂产出的焦炭通过输送带输送到第二个炼焦厂,与第二个炼焦厂产出的焦炭一起输送给工厂。除了炼钢和发电外,多余的煤炭还用来供应砖厂生产大杀器板砖。。。。。。哦!不对,是俄罗斯方块。煤炭和电力的问题解决了,共和国不仅自己供应电力,而且还可以出口电力缓解外汇紧张的状况。但炼钢厂缺还依赖进口铁矿石生产钢铁,仍然快速消耗着宝贵的外汇资源。肿素鸡指出我国资源丰富,应当有条件摆脱对进口资源的依赖。在肿素鸡同志的指示下,黑色冶金人民委员部很快展开了煤矿探查工作,并在距离卡缅斯克50公里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铁矿,虽然距离上并不太遥远,但面对钢铁厂的巨大产能显然不可能靠公路运输满足铁矿需求,必须修建一条运输铁矿的铁路,然而经过线路勘查,无论如何较短行程地连接钢铁厂和矿区的铁路都必须翻越过两座山脉和跨越一条河流。第一座山脉即生产煤的卡缅斯克山,好在山脉中间有一个豁口可以较缓的坡度通过铁路,减少工程量。但是要经过的另一条特里洛弗山脉则找不到这样的捷径,只能挖通隧道,隧道巨大的工程量几乎耗干共和国的最后一点外汇储备。这迫使肿素鸡下决心,一定要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早日实现自己的工程建设能力,自力更生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2016.05.01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保障不变质? 社会主义国家不用保留大规模常备军,由动员武装工人和农民来担负对内镇压反动派和对外反侵略支援其它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职能。无产阶级及其同盟阶级本身化身为国家暴力机器,贯彻阶级意志。也就不怕任何利用官僚机构控制常备军进行的颠覆活动了。 工业时代的战争就是工业体系的缩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的技术化也使职业武装变得不再重要。工业生产中生产力水平提高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样战争越是技术化,亦伴随着“战争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形成单位战斗力的各要素中,人力要素的比重下降。显然对于现代大工业体系来说,大批量生产无人机比训练职业飞行员容易得多。战争天平越来越向拥有工业化的物量(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优势的一方倾 战争胜负并不取决于政治家的谋略或者职业军人的素质这些“精英”因素支配,相反上述这些因素受“经济状况”——产业大军的数量、质量、动员组织程度支配。 正如恩格斯所言——“经济状况的决定性的原因”的“直接的政治暴力”,反而是完全受经济状况支配的,谁也不会比“暴力”即国家更感到苦恼,国家肯定会像杜林一样,由于驾驭“经济状况”的人即工程师,现在在舰上竟比驾驭“直接暴力”的人即舰长重要得多而感到恼火。而我们却不然,我们看到,在装甲和火炮之间的竞赛中,军舰达到这样的技术的高峰,以致它造价昂贵而又不适于战争。我们看到,由于这种竞赛,在海战领域里内在的辩证的运动规律也昭然若揭,按照这种规律,军国主义将同任何其他历史现象一样,由于它自身发展的结果而趋于灭亡,——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感到不快。 如果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基础,武装人民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保障——枪杆子里出政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