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ia121 ulia121
关注数: 17 粉丝数: 49 发帖数: 2,271 关注贴吧数: 56
【天降夏凡】敦煌北区洞窟多少秘密在其中 近日,敦煌研究院将要选择对外开放莫高窟北区洞窟的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好奇。北区洞窟到底有些什么看头?北区洞窟与南区洞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北区洞窟在敦煌学的研究上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敦煌研究院的彭金章高级研究员。 考古发掘历时七载明确了北区洞窟的性质 到敦煌莫高窟参观考察的人,一般都是到绘有壁画的莫高窟南区而很少有人留意对面的莫高窟北区洞窟。北区崖长 700多米,也有数百个状如蜂窝的洞窟,但因为这些洞窟少有壁画,洞中只有堆积的沙土,似乎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很少被人提及。那么,这些既没有塑像又没有画的洞窟,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揭开这些洞窟的真实面目,自1988年开始,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彭金章研究员的主持下,用七年多时间对北区洞窟进行了六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终于弄清了洞窟本来面目。 据彭金章介绍,北区探明的洞窟分6层,共248窟,加上南区的487座壁画窟,735座的总数量基本恢复了唐代碑刻中莫高窟“窟室一千余龛”的原始面貌。北区石窟中,25座瘗窟是在其他地方普遍存在,但在敦煌莫高窟是首次发现的,其作用和功能主要是埋葬死亡的小和尚。彭金章告诉记者,过去处理和尚尸体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火葬,一种是土葬,另外一种是佛教未记载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二次葬,即死后埋葬于其他地方,过一段时间后再迁移骨灰或尸骨到别处的埋葬方式。 对于北区的性质,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认识,其中比较流行和影响较大的认为,“北区洞窟是画工和塑匠住所”。彭金章说,通过数年的发掘和研究,不但没有发现上述资料,反而发现了禅窟、僧房窟、瘗窟、廪窟和礼佛窟等洞窟。从而证明,北区洞窟的性质是多样的,有供僧人修禅、供僧人日常起居、瘗埋僧人骨灰和遗骨、用于储藏物品、供僧人举行佛事等多个用途。北区洞窟的真正用途破解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历史之谜,可以说它是南区洞窟的组成部分,北区洞窟与南区的石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在考古学和敦煌学研究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发掘成果丰硕多种民族文字文献意义重大 除对石窟考古本身的意义外,北区考古还出土了一批遗物,其意义也极为重大。彭金章介绍说,从大范围来讲,文物数量达到7万多件,经过鉴定并陈列的文物有1451件,其中不乏首次发现的珍贵文物,填补了考古学领域的诸多空白。 这批文物有的为国内外所仅存,如西夏文《碎金》、《地藏菩萨本愿经》等都是孤本,汉文《排字韵五》是久已失传的古佚本;有的在当地是首次发现,如28枚西夏铁币的出土,是甘肃河西地区考古的一次大丰收;而首次在敦煌出土的一枚波斯萨珊朝卑路斯王时期铸造的银币,则是中西交流的物证,填补了当地一项考古空白。此外,北区还发现的一些汉文文书记载的是河西大凉国(自立于隋末,3年后便被唐朝灭)的历史,这一发现填补了国内有关河西大凉国文书的空白;除此以外,北区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木器、铁器、陶器和棉麻毛丝织品等珍贵文物等。 特别引起海内外学界高度重视的是在北区洞窟内发现了多种民族文字的文献,尤其是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献以及回鹘文木活字等,均为南区藏经洞出土文献中所未见,这就更显得这批文献的重要性,也为我们研究唐、西夏和元朝历史提供了新资料。 据彭金章介绍说,中国的蒙古学专家从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中发现的大批文献中整理出一木刻版八思巴文《萨迦格言》,轰动了海内外学界。这也是继柏林收藏吐鲁番出土蒙古文文献之后在西北丝路地带的第二次成批发现。有关专家认为,它的发现对敦煌吐鲁番学和蒙古学均是一项填补性的工作,意义重大。《萨迦格言》又称《善说宝藏》,蒙古族民间又俗称《苏布喜地》(梵文音译),是藏传佛教第四代祖师,藏族著名学者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所著。《萨迦格言》,早在元代就有蒙古文译本问世,其后又有几种译文行世,同时用八思巴文、回鹘蒙古文、托忒蒙古文印行传世。这一作品在蒙古民族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