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闲子 孤闲子
关注数: 1 粉丝数: 225 发帖数: 5,150 关注贴吧数: 3
说明一下古人取“字”的方法,以及留侯的一个神奇之处…… 看到有吧友在讨论古人取名、取字的问题,所以把我知道的一些写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首先,很多古人的字当中会包含“伯仲叔季”这些字,看到有的吧友提到这些表示“老大、老二、老三”的字可能是没文化的人随便取的。其实不然,说到这个我们就要先谈谈中国人的“字”的组成结构。 伯仲叔季这一类表示排行的字,不是文化低的用文化高的就不用,而是依照周礼标准的取字方法,排行字是一个字当中必须有的组成部分。 根据礼经,一个成年人(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的字由三部分组成: 1,表示排行的字,如伯、仲、叔、季、幼; 2,本字,也就是与名相呼应的那个字,这个字可以说是属于这个人自己独有的标志; 3,末尾的一个缀字,区分性别的美称。男性的这个缀字统一用“父”,女性的统一用“母”,父母二字本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最美的美称或者说评价。其中,“父”字在周代与“甫”通假,但后世“甫”字单独分离了出来,保留了“父”字当中“美好男子”这一层含义,所以后世很多人以甫为名,“父”字的含义也单纯化了,只表示父亲和跟辈分有关的一些概念。因为甫字是美男子之意,所以杜甫字子美,名和字的相关度是很高的。 那么现在来举个例子:孔子。按照上面的周礼标准,孔子名丘,他的字说全了应该是“仲尼父”三个字,也可以写成“仲尼甫”。这也就是很多古籍里会看到大家称孔子为“尼父”的原因,尼父是仲尼父的简称。然而更常见的简称是省略第三个字,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仲尼”了。在这个字当中,仲表示排行,说明孔丘排行老二;尼与丘含义相关,是本字;父是后缀。 现在来谈谈单字和复字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由于后缀的父、母二字会被省略,所以周代一个人的字通常表现为排行字+本字的两字状态,然而实际上,这种字是单字而不是复字。也就是说,孔丘的字是单字,就是字“尼”。排行字和后缀字都属于可以省略之列。这就像颜回字渊,所以又称颜渊;仲由字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子路,大家都知道他有时候又被称为季路,那么可见他应该是排行老三或老四,全字应该是“季路父”或“季路甫”。那么大家可以看出,在颜回和仲由两人的字当中,真正与他们的名字相呼应的字应该分别是“渊”和“路”,所以这都属于单字。 这里要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因为它与我们留侯的取字规范息息相关。那就是,颜回除了被称为颜渊外,还经常被称为“子渊”,仲由常被称为“子路”。这让有些人认为他们的字其实是复字,仲由不是字“路”,而是字“子路”。其实,在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子”字来称呼别人,是周代的一种独特的称字方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敬称。这种称呼现象集中出现在孔子弟子身上,特别是他的十个最杰出的弟子,也是后来被尊为孔门十哲的子渊(颜回)、子路(仲由)、子贡(端木赐)、子我(宰予)、子有(冉求)等人。此外,例如春秋时代郑国名相子产也是惯被用此种方式称呼,子产本身是郑国公孙,姬姓、国氏、名“侨”,所以原名应该是姬侨或者国侨,字则是“产”。由于他政绩卓著,后世史书便约定俗成尊称其为“子产”。 而什么是“复字”呢?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更为熟悉的,后世通常盛行的由两个字组成的字,这两个字当中大多数情况下既不包括表排行的字,也不包括“父”、“母”这两个后缀,而是两个字一同表示与名相呼应的含义。典型例子:李白,字太白;王维,字摩诘。众所周知的复字,大量集中出现在汉末三国时代。所以我认为可以说至晚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复字风俗已经取代古时候的单字,成为中国人取字的主流规范。 然而汉末三国复字的发展其实还处在一个定型的初期,当时的很多复字还处于从单字往标准的复字过渡的阶段当中。我这样说的依据是,汉末时代人们的字虽然已经不像周代那样,完全由“排行+本字+后缀”的三段式构成,但是很多情况下,与名相呼应的本字仍然只有一个字,而另一个字却大多是一些各种功能的通用字,有表示排行的,有表示强调的,有表示美称的。下面各举一些例子:
看了越剧《虞美人》 我看的估计就是传说中的修改后的版本,里边三个主要人物虞姬项羽和张良之间的关系是:项羽虞姬相爱,虞姬张良是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兄妹关系,为了强调这一点唱词中多次提到张良和虞姬互相要为对方谋婚姻之事……这中所谓的三角关系真是没冲击力啊。 剧情简介: 虞老伯救了全家被杀的姬公子,临终托付姬公子照顾虞小妹。姬公子要去刺秦,临行时虞小妹将家传霜雪剑赠与他,他用一管竹箫交换(张良果然不做亏本买卖……)。姬公子刺秦失败无音信,六年后战乱四起,虞小妹只得孤身寻找义兄,她认为当时的军阀里项羽最强,姬公子如果活着一定会投楚军,所以就找上了楚营。与项羽一见钟情,便成了夫妻。鸿门宴上刘邦尿遁(此人在本剧中其实并未出场),项羽在范增建议下扣住张良准备杀了他,这时虞姬发现张先生就是姬公子!(真惊喜啊真惊喜!……)项伯为报恩求情,范增劝谏,项羽决定还是杀,这时虞姬出来说他就是我哥!项羽立即态度180度转弯,让老婆和大舅子叙旧,旁人一概不许打扰,自己则躲在屋外偷听。张良和虞姬叙旧完毕,虞姬很开心地让张良留在楚营效力,一家人从此就在一起,张良反劝虞姬到了山穷水尽时不妨去投汉营,窗外偷听的项羽被张良的狂言激怒。虞姬对张良说你不留下恐怕也难以活着回去,张良激项羽若是杀他便是怕他和刘邦,项羽果然把他放了。临走时张良与项羽定下鸿沟为界的和约(这编剧实在是太急了,中间四年多的战争过程都省略了)。下一场便是项羽中了十面埋伏,绝境中赶虞姬走,虞姬去找张良,用旧日恩义逼迫他放项羽一条生路,张良不肯,于是虞姬把箫还给他并索要自己的霜雪剑,打算回楚营用这剑与项羽同生共死。两人换了信物,恩断义绝。而后楚营便闻四面楚歌,将士溃逃(我猜测是张良用刚拿回来的竹箫吹得)。这时虞姬回来,献剑与霸王,剩下的将士们顿时群情振奋,誓与大王共生死。一番极其朦胧的拼杀惨败之后,虞姬与项羽悲歌诀别,以霜雪剑自刎而死。全剧终…… 看完这个戏,感想是……虽然此剧自己号称是第一部以虞美人为主角的戏剧,但是虞姬这个角色并没有十分立起来,我倒觉得项羽塑造得挺了不起的。而且这剧本明显是数易其稿地改过,目前的效果还是有点零碎松散、并不十分成熟完善,特别是里边的项伯、范增和无邪小姑娘三个人物,一看就是前稿遗留下的问题,都显得十分的赘余。 吴凤花扮演的项羽很帅,身段什么的也都不错。另外项羽和张良每次出场都有主题音乐,项羽是一个宏大的交响乐旋律,张良是一段箫声,这个弄得挺好的,可是问题是,我隐约觉得虞姬也是有主题音乐的,可是我愣没记住,甚至有时候根本没听出来。创作者既是以虞姬为主角,这个人物的形象,甚至音乐形象都被项羽乃至张良给盖过去了,实在是……还需继续努力啊…… 唉,这世道,做个女人容易么,捧都捧不起来。
转贴自汉朝吧:《试论张良研究的当代价值》 一 张良是汉初名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其祖父及父相韩五王,故史称“五世相韩”(注:《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均如是说。)。他一生的活动,约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正式归汉之前,即公元前206年韩王成被诛之前,为第一时期。此期他以反秦复韩为己任,但同时也积极襄赞刘邦。秦灭韩,张良虽年少未曾仕宦,但他的家世出身,却使之与新生的秦帝国誓不两立。“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注:《汉书·张良传》。)。后终于求得“力士”,并“为铁椎重百二十斤”(注:《汉书·张良传》。),乘秦始皇东巡之机,在博狼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行刺,可惜误中副车。在秦当局严密的搜查下,“良乃更名胜,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注:《汉书·张良传》。)。 据说在下邳期间,张良巧遇老父黄石公,曾为其拾得掉到桥下的鞋子,而博得老人的赏识,于是授予《太公兵法》,并告诉他说:“读是则为王者师。”(注:《汉书·张良传》。)从此使张良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行刺的新道路。陈胜、吴广起义后,“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注:《汉书·张良传》。)归属沛公刘邦。“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它人言,皆不省”(注:《汉书·张良传》。)。这样就使张良深深感到“沛公殆天授”(注:《汉书·张良传》。),遂暗暗下定了跟从刘邦的决心。不过,当时他却扮演着一个双重角色:一方面充当刘邦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如献计以重宝啖秦将破晓关,化解鸿门危机,建言烧绝栈道等等;另一方面则积极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横阳君成为韩王,而自任韩司徒,恢复故韩国。 正式归汉至项羽败亡为第二时期。此期他一心一意为刘邦“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注:《汉书·张良传》。)。公元前206年,自封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以韩司徒张良跟从汉王刘邦替其谋划的缘故,不遣韩王成就国,而将他带到彭城诛杀之。这样,就使张良彻底断绝了为故国效力的念头,而一心一意追随刘邦同项羽相抗争。在长达数年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作为刘邦的头号谋士,每逢关键时刻,差不多总是他替刘邦做出正确决策,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如: 汉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忧恐中同郦食其谋弱楚之计。郦生建议立六国后代,被刘邦采纳。正欲实行之际,为张所知。他立即向刘邦陈述了这一做法的严重失误,使刘邦恍然大悟,大骂郦生曰:“竖儒,几败乃公事!”(注:《汉书·张良传》。)当韩信破齐之后,欲自立为假王,刘邦闻讯大怒。是张良及时提醒他,使有所悟,遂借题发挥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注:《汉书·韩信传》。)于是遣张立信为齐王,如此避免了一场内变,使韩信继续甘心为刘邦效力。汉五年冬,刘邦追项羽至阳夏南,“战不利,壁固陵,诸侯期不至”(注:《汉书·张良传》。)。张良献计,让立彭越为王,取故楚地予齐王韩信。“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注:《汉书·张良传》。),从而使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天下。 从以上的实例不难看出,张良的谋略对于刘邦战胜项羽确实至关重要。难怪后来汉廷封功臣时,张良虽未尝有战功,但刘邦却替他请功道:“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注:《汉书·张良传》。) 刘邦实现统一后为第三时期。此期张良虽继续为新建的西汉帝国献计献策,但却抱定功成身退的决心,逐渐远离政治,道引辟谷,从赤松子游。西汉立国后,张良继续以谋士身份替刘邦出谋划策。如建议先封与刘邦有故怨的雍齿,以平息大臣争功;以精辟的分析使刘邦采纳刘敬都关中的建议;从刘邦击代,出奇计下马邑,及劝刘邦立萧何为相等等。同时,他还曾为吕后献计,使刘邦未易太子。不过颇值得注意的是: 1.此间张良明显表现出的知足思想。汉六年大封功臣时,刘邦以张良谋划之功,让他“自择齐三万户”(注:《汉书·张良传》。)。然而张良却谢绝道:“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注:《汉书·张良传》。)他又曾讲:“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注:《汉书·张良传》。)
楚汉成语说从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句话可说是中国人对人类理性的最高赞誉了。它集中包含了“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以小博大、图难于易、算无遗策”等多重意义。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留侯世家》两篇文章,前半句“运筹帷幄”还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可说是《史记》当中最精彩的话之一。这句话根据司马迁记载,是汉高祖刘邦说出来的,刘邦真是个很有文采的人。说的是天下大定,刘邦和群臣总结成功经验,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军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段话的经典程度就不用多说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而被并称为“汉三杰”,成为杰出人物的代表,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句经典的成语也就从此诞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关于张良的最经典的一句评语,也成为了后世对高明的智囊人物的经典评价,就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对于诸葛亮这个人一样。“运筹”是指使用算筹,算筹是算盘出现以前我国古人使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实际上就是一把小棍子。“运筹”就是我国古人的一种算术活动。而张良这个人很喜欢使用算筹,他有拿着一把小棍子算计事情或者排摆道理的习惯,即使他运算的东西跟数学没有什么关系的时候。因为这一个习惯,留下了这么一句成语,以至于到了今天,人们已经忘记了“运筹”本身的数学意义,只要提到运筹,就表示是在筹划什么大计。尽年管理学中出现了中文名字叫“运筹学”的理论,这已经完全是在用“运筹”二字的引申义了,与算术没啥关系了。
楚汉成语说从头:助纣为虐 说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不得不说说“助纣为虐”的由来。二者出自同一段话,也就是张良劝沛公出咸阳宫的那段话,当时张良在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之前,先摆了一番大道理,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了刘邦的做法,说,正是因为秦朝统治者荒淫奢侈,丢了人心,你姓刘的今天才能打到这里来的;我们现在起义是“为天下除残贼”(言外之意是我们不是为了当强盗自己享受),所以应该“缟素为资”(尽量朴朴素素地干事业),而像你现在这样才刚取得点小胜利就马上走上你敌人的老路,继承他们的宫殿自己享受起来,是“助桀为虐”也。他最早用的是“桀”而不是“纣”,后世人引用的时候则多会说成是“助纣为虐”。不过在汉语里,桀和纣也没什么大区别,都是一个意思。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古代的君主最忌讳谈到什么“桀”啊“纣”啊的,像张良这一番进谏的言词,只怕除了豁出一身剐诚心骂昏君的人说的话以外,算是最严厉最不留情面的了。张良的耿介和刘邦的大度,都是千古少见的。刘邦这个人在这方面表现得确实不错,在中国历代帝王里也算与众不同的了,他还曾经自己说过“我不过是桀纣一样的君主”这样的话,这在大多数君主身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