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心♤ 805770833wlj
一切有为法,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
关注数: 42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1,977 关注贴吧数: 46
36岁还一无所有的袁了凡,为何到了53岁家庭事业双丰收? 袁了凡是谁? 袁了凡,明代重要思想家,县令。他博学多才,在历数、律吕、水利、兵事等方面,皆有造诣,一生著述颇丰。 据不完全统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最有名的著作就是《了凡四训》。 17岁时,有人断定袁了凡一生无儿女,事业平平。 之后的多年,他的人生果然如人所说,一切都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原本他出生于书香家庭,有一年在北京,他甚至连书也不再读了,只因他觉得人生命运已定,读书又还有什么用呢? 36岁那年,他彻底觉醒,不再做个无欲无求的人。他醒悟只要人有善心善念,说关心别人的话,做利他之事,就一定能改变命运。 他每天填写记录做善事的“功过格”,连续两次发愿做3000件善事,后来更发愿做一万件善事。他的善举,在明末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发自内心的改变,内外兼修,终于在48岁得子,53岁当县令,成功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袁了凡36岁人生失意,没钱没事业家庭不美满,他是如何一步步逆风翻盘,逆袭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我从他的人生故事里,总结出了三条对普通人有启发的经验。01 读书,是一个人觉知的基础 袁了凡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他父亲离世时,将2万册藏书交给他保管。他的爷爷和父亲身边的朋友都爱读书,耳濡目染下,“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素养自幼就在他心里打好了基础,种下了智慧的种子。 父亲原本要他读书走科举之路,但意外的是,他13岁那年,父亲却早早离世。家庭经济来源受到影响,母亲要他和父亲一样学医,既能治病救人造福他人,又能以医为业,解决生计。 袁了凡自己却很想读书,在母亲的劝说下,还是听从了母命,放弃了读书之路。 转机发生在17岁那年,一位熟读经典古籍的先生遇见他,发现他才学不凡,温文有礼,便劝诫他去读书,考取功名。 在求得母亲的支持后,他重返学堂,拜师学习。 他的一生,在多个领域都很有造诣,并在晚年著书22部,198卷,这和他博览群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是分不开的。 虽然如此,袁了凡也曾怀疑过读书的作用,觉得读书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干脆静坐了一年,不再读书。 直到他36岁时,又一次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云谷禅师,过去读过的书让他很容易就接受了禅师的观点: “不利他的无欲无求和庸碌的懒汉没有区别” “做到才是真正的修行。” 禅师的话从心底深处点醒了他,使他从此走上了觉醒之路。 晚年时,他写的家训《了凡四训》,更是糅合了多家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提出了善行善念,利他之人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收获幸福,获得财富。 这本家训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并广为流传,连曾国藩、稻盛和夫都在读到他的书后,都成为了他的超级粉丝,并给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袁了凡的人生路上,虽然是因为遇到了两个贵人,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但如果他自己本身没有博览群书的基础,认知不够,两位智者也不会发现他,也无法轻易帮助他走出困惑,走上觉醒之路。 所以,无论眼前的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越是在低处,越是还没有光照过来,就更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思维,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顿悟的那一刻。02 行动,是读书觉醒的桥梁 袁了凡在他的家训《了凡四训》中写到自己逆袭的经历,他说,行善,是我的人生转折点。 转折点发生在36岁那年,当时他无子无事业,打算去隐居却不成。 云谷禅师的激将法让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省。他认为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有时会自命不凡,喜欢与人争论,没有谦虚之心;有时候喜欢和人计较,发火,没有宽厚之心;有时喜欢熬夜,还喜欢喝酒,不懂得保养精神和身体。 这一番深刻彻底的反省,使他顿悟人生想要的东西,与自己的内外修为息息相关。比如,有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会有好的身体,有好的身体才能获得幸福的家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不与人争,不用不好的手段获取利益等。 有了这番觉悟后,他便立即行动,将号名“学海”改为“了凡”。“学海”寓意广读群书,“了凡”意为告别凡人的欲念。 他用改名来严格律己,鞭策自己,他深刻感悟“知道和想到不等于做到”,只有一点一滴一念地做到才能成为一个有修为的人。 袁了凡的逆袭,与他博览群书修养好有关,也与他得人指点后马上行动有关,下定决心,立下善愿,坚持不懈。03 品德,是获得幸福和财富的核心 袁了凡36岁对自己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后,他立即公开承诺要做3000件善事。 这3000件善事,他做了十年。当他做了一件善事,便登记在“功过本”上,如果哪天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便在登记本上减掉一项善事,直到累积到3000件为止。 在完成3000件善事后,他又许了3000件善事的愿望。这一次由于有了上十年的经验和修行,很多善行已经固化为习惯,再加上他持续地严于律己,只用了四年时间便完成了这3000件善事的愿望。 后来,他又许下了做1万件善事的愿望,并终能完成,修得圆满。 可以说,袁了凡36岁后的人生,他一直在内外兼修,使自己的意念、身体、语言合为一体,发自内心的改过自新。 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当袁了凡内心时时处处都装满了爱与慈悲,他的身体好了,儿子也有了;当袁了凡时时想着为更多的人造福,他的德行深受人们的信任,当上了命官,事业迎来了高峰。 改变内心,就改变了身边的环境,内心和环境都和谐了,人生也会发生改变,幸福和财富也会相随而来。 愿我们都能觉察自己,修得一颗仁爱、慈悲之心,获得人生的圆满和幸福。 我是田陌天,发愿读书分享,利益他人。欢迎关注,一起修身心,获成长。
南师怀瑾讲大安般守意经,多读几遍自然懂了。 根据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五日录音磁带记录 南老师怀瑾(以下简称南师):我们今天聚会在一起研究完了《大安般守意经》,安般这是古代的梵语翻音,详细讲是安那般那,出入息。这是释迦牟尼亲口传授的。实际上很多经典里头都包含,内容都有放进来的,佛教我们怎么修持的一种很实际的方法。拿现在的话讲是很科学的,很平淡的,很规矩的,一步一步都告诉我们,大家看不懂。而且后来佛学昌明了以后,反而把这些修证做功夫之路不重视,大家犯了一个错误——好高鹜远。大家一来都想走高路子,都想一来就马上开悟成佛。好高鹜远,对佛法没有实际修持。现在世界上还在流传安那般那——利用呼吸修行的方法,印度也好,中国也好,几千年都在流传,都变了。中国后来就变成乱七八糟的气功,也不懂得真正的气。印度也一样。那么,流传到西方去呢,把这种数息的方法用到医学上去,所以西医治失眠,治心理障碍,就叫人注意自己的呼吸计数字。这个在其他经典里还很多,讲到如何翻译的这部经典,文字古老一点,它意思讲得最清楚了。中国后来天台宗传到日本以后,用这种方法的很多,可是几乎十个人修行、一百个人修行,没有一个成功。道理在哪里呢?道理都晓得这个法门叫作数息观,问题也就是我们去年讲了一年,什么叫息,这个理解,这个思想,观念上搞清楚没有?现在我们这一次参与了《大安般守意经》的研究,我现在问几个问题,希望大家自由地答,不要不答。我也不单独问哪一个。什么叫安那般那这个问题,请大家自由答复。(久久顾视大众,无人回答)又不讲话了,又是中国人,同西方人谈话就比较痛快,有问必答。 女答:出入息。 南师:大家讲话,不要一个人讲。(众齐答:出入息) 南师: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要你自己讲出来,你的脑子记忆就会深刻。不要不肯讲话。安那般那是梵文,刚才讲了出入息,那么安那是什么?般那是什么? 某女: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 南师:大家搞清楚了没有?都清楚了吗?希望讲话。佛的教育里头有两句话“学人不开口,那是没有办法的。都晓得了,出息入息。再问第二个,什么叫做息?请大家答复。 某男答:不呼不息叫息。 某女答:呼吸之间停着的那一刹那叫息。 南师:一个说不呼吸叫息,一个讲呼吸停着那一个叫做息,那是你过去听来的,这八个课你不在,不怪你。这次课有没有听?(学员答:有)有就好好听。 某男答:自心叫息。 南师:自心叫息,怎么叫自心叫息呢?进一步。 男续答:不可解释。 南师:不可解释,这个是佛学院的答复。(南师对某一个女学员说)你说他这个话对不对? 某女答:自心叫息? 南师:不是,你说他这个话那一个对,那一个不对? 女续答:一呼一吸叫息不对。 南师:什么是对? 女续答:刚才X先生讲的不呼不息叫息那位又讲一呼一吸之间停顿的那也叫息,是一样的。 南师:为什么是一样? 女续答:因为不呼不吸已经包括一呼一吸之间的停顿,这是就小范围讲的,乃至于不用鼻孔呼吸,还会出现不呼不吸这种情况,范围比较广。 南师:你简单地说,你这样越说越复杂了,什么叫息? 女续答:就是不呼不吸叫息。 南师:包括那个自心叫息呢? 女续答:它这个面更大,又更深一层了。 南师:就是说我们的生命自然呼吸静止了,不呼不吸中间停留这个阶段。我们讲过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上讲叫中间息,息,不但气止,呼吸宁静、停止,不是用意压下去的,心念要完全放下,清净休息,那个叫息。认识清楚了啊!我们刚才研究了《大安般守意经》这个息,现在我们问一下,大家都听过课文的,息是怎么来到?在生理跟物理世界是属于什么方面的,请大家答复。
南怀瑾讲行愿和功夫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时,弟子们七天、五天就证罗汉果,不是假的。为什么呢?古人物质欲望不发达,思想、心境非常纯朴,容易证果;现代人越有学问越难弄,越不会成功,因为自己太复杂了。古人是闻一言而必行,佛经上经常有四个字:信受奉行。每一本经典结束时,差不多都是这四个字,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实如此。从如是我闻开始,到最后信受奉行,任何佛经都是这八个字,真做到就成功了。古人一信就信到底,信老师,信佛,一信马上就有感受,身心感应就变了,非常恭敬地奉为金科玉律去做,就成功了。 现代人不然,你把宝贝教他,他当面对你说:好啊,好啊!非常感谢。心里头则想:该不要上当吧?不晓得老师到那个程度没有?然后回去,找两三个人研究那个老师去了。现代的人与古人的心理,相差到如此程度,我几十年来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古人几天就可以成功,现代人不会成功,就是自己的心行道德,把自己挡住了。然而,古人今人的生命功能,则是一样的。 虽然讲见地与行愿,但是行是不敢详细说的,如果详细说行的话,可以把任何人驳得体无完肤。能做到如是我闻,信受奉行就成功了,但是没有人做到。 那么我们打起坐来怎么办?只要信、受、奉、行,信你自己,信佛说的话,自性本空。所以禅宗四祖、五祖提倡金刚经是有道理的,你晓得空就好了嘛!不过不是我们去空它,它本来空——我们把腿一盘,一上座,已经空掉了,不要另外去求个空,这是捷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