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66 安婧66
关注数: 13 粉丝数: 207 发帖数: 5,518 关注贴吧数: 35
修 行 只 有 一 件 事,那 就 是 关 注 你 的 心, 修 行 只 有 一 件 事, 那 就 是 关 注 你 的 心, 除 此 别 无 他 事。 你 的 父 母,你 的 伴 侣, 你 的 孩 子,你 的 朋 友 同 事, 你 周 围 的 一 切 人, 都 只 是 帮 你 修 行 的 “ 角 色 ”, 或 是 让 你 看 清 自 己 的 “ 镜 子 ”。 你 无 法 要 求 他 们 改 变, 首 先 这 是 非 常 吃 力 的 事; 其 次 说 明 你 用 错 了 功, 在 心 外 寻 求 解 决 之 道。 假 如 你 因 失 去 正 念 而 与 人 争 执, 一 旦 觉 知,应 立 即 回 到 你 的 心, 观 照 你 的 情 绪 和 念 头, 念 起 即 觉,觉 之 即 无。 不 应 继 续 停 留 在 外 部 与 人 争 吵, 因 为 在 错 误 的 地 方 做 功, 除 了 让 烦 恼 更 加 增 长 之 外, 对 你 或 他 人 都 毫 无 益 处。 修 行 只 有 一 件 事, 那 就 是 回 到 你 的 心。 不 是 风 动,不 是 幡 动, 是 因 为 你 的 心 动。 你 的 工 作,你 的 事 业, 你 的 学 习,你 的 生 活, 所 有 一 切 发 生 的 事 情, 都 是 帮 你 修 行 的 “ 境 界 ”, 让 我 们 历 境 验 心。 你 是 心 随 境 转、妄 加 攀 缘 ? 还 是 心 无 所 住、如 如 不 动 ? 万 法 皆 由 心 生, 外 面 的 世 界 没 有 别 的, 一 切 的 人 一 切 的 事, 发 生 在 你 生 命 中 的 所 有, 都 是 你 自 心 投 射 的 影 子。 所 以 何 必 纠 缠 于 影 子, 而 忘 失 了 你 的 心 呢 ? 不 管 你 周 围 是 什 么 人, 都 是 “ 好 ” 的 人, 不 管 他 们 做 了 什 么 事, 都 是 “ 对 ” 的 事, 这 不 是 自 欺 欺 人, 而 是 如 是 的 实 相。 如 果 你 认 识 不 到 这 一 点, 你 就 将 为 此 而 受 苦。 修 行 只 有 一 件 事,那 就 是 心; 只 有 一 个 工 作 对 象,那 还 是 心。 若 你 能 把 心 观 照 好,安 住 好, 那 么 一 切 人 和 一 切 事, 你 的 世 界 将 安 然 静 好。 自 在 不 在 心 外, 解 脱 不 是 他 人 带 来, 只 在 于 修 好 你 的 心。 修 行 只 有 一 件 事, 心, 解 脱 只 有 一 件 事, 心。 不 要 心 外 求 法, 不 要 心 外 用 功, 时 时 提 起 觉 照, 在 自 己 的 心 地 上 用 功。 行 动 起 来! —— 达 照 法 师
要破这个色阴,很简单!任何稀奇古怪的东西,不着、不黏、不做圣 要破这个色阴,很简单!任何稀奇古怪 的东西,不着、不黏、不做圣解,也不会去迷恋这些东西,这些魔就拿你没有办法。 所以在座诸位!《金刚经》里面就讲了一句话,师父要叮咛大家:“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 所以你眼睛看的稀奇古怪的,耳朵听的稀奇古怪的声音;或者是你有哪一天有什么可以看到远距离的;可以听到很遥远的;乃至于说,美国 发走什么事,你有什么预言的,你有什么预感的;或者是这个世界怎么样子;统统不说、不着,也不迷、也不贪着,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在座诸位!你在我面前做怪看看,无效啊!没有用啊,为什么?这跟了生死没什么关系,对不对? 所以,有的人说:“ 喔!密宗有很多神秘 的东西。” 对我来讲,没有什么神秘。是因为你不悟道。 所以你对密法、持咒、会有什么种种的感应,这个很正常,感应很正常,我也不感觉那个是什么。 所以我们修任何的法门,心知就好!肚明就好!不需要一直在这个假相里面,或者感应里面,见佛、见光、见莲花,怎么样、怎么样…一直去执着这个东西,因为 这个不是真实相,这些都是短暂的,跟证圣果没什么关系! 所以师父最后交代:不被奇怪的现象所迷惑,所有色阴魔,全部破! ——慧律法师【楞严经 五十阴魔】🙏🙏🙏
修行不是和佛菩萨做生意一位佛友给我留言:师兄,您好。我念绿度 修行不是和佛菩萨做生意 一位佛友给我留言: 师兄,您好。我念绿度母心咒十多万遍,业力现前,是不是我的罪孽深重,我一直在改,但是感觉自己失去的越来越多。 回复: 业力现前,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很多时候是“重业轻报”。往往修行越精进时,障碍会越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正确的心态。 我们修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脱生死,而不是跟佛菩萨做交易。 我们修行精进或者懈怠,都和佛菩萨无关。修行精进时,佛菩萨也不会奖励你。修行懈怠时,佛菩萨也不会惩罚你。 不正确心态 初学者刚学佛时,往往会有三种不正确的心态: 第一种是交换的心态。 今天念了多少经,拜了多少拜,又念了多少佛,心中得意洋洋,好像自己为佛菩萨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很对得起佛菩萨似的。然后,心中要求佛菩萨保佑这保佑那。 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潜意识就开始作怪,认为佛菩萨怎么没有保佑啊!这样的学佛心态就是一种交换,与不学佛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第二种是希求感应的心态。 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往感应上想,往感应上求,把本来平平常常的生活搞得古里古怪的。 时而觉得这里有征兆,那里又有神秘;这儿觉得对,那儿又觉得不对。凡此种种都是对感应一事的误解。 其实,做了一点不如法的事,马上晓得警觉,痛心悔悟,更加精进,就是感应。日常的起居生活,平平安安,稳稳当当,无病无恼,就非常好。你还要求什么感应? 第三种是“我”在学佛的心态。 看到没有学佛的人,就觉得他们不对,罪孽深重;比一比,仿佛自己很有善根,很了不起。 殊不知,一有这样的心态,早就犯了贡高我慢,你还学什么佛? 真正的学佛,就是不断地去掉这个“我”,谦虚、恭敬、平等、没有分别地为一切众生服务。 转自腾讯佛学
慧律法雨:执着心—痛苦的渊薮网路龙树 今天我们不难看出‘心 慧律法雨:执着心—痛苦的渊薮 网路龙树 今天 我们不难看出‘心’才是痛苦的根源, 否则社会愈进步, 大家应该活得比往昔自在才对。 慧可向达摩求安心的故事, 无非点明这个事实。 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心原本是等同虚空, 没有束缚, 只因妄想执着, 造成局限, 而引起痛苦。 心如果执着会产生极大的力量, 下面的故事就是个例证: 过去有个土财主出国旅行, 到法国买了一只珍贵的盘子。 回到家中忍不住想向朋友炫耀这项珍品, 于是利用假日邀集三五好友聚餐, 设宴款待。 席间特地用此盘子, 端出一道佳膳美肴。 朋友见状, 个个赞不绝口, 叹为稀有。 正当主人陶醉于赞美声中, 有一名迟到的客人匆匆赶到会场。 一看到餐桌上早已杯盘狼藉, 主客正是酒酣耳热。 待他仔细一瞧那只盘子, 不禁失声大叫。 所有人立刻围拢过来, 追间之下, 这名客人吞吞吐吐的说: ‘那只盘子,是法国贵族用来小便的夜壶。’ 话一讲完, 在场的人都呕吐不止。 其实, 那只盘子一定是洗得干干净净, 只是一沾上‘夜壶’这个名词, 搞得所有的人吐得七晕八素。 足见人心执着的力量有多大。 心灵没有办法超越, 正是因为六根面对六尘(感官的世界)产生了执着, 而让我们产生极大的烦恼。 事实上, 人都是被名相所转; 人对种种名相加以执着, 束缚自己。 因此, 佛才说: ‘没有人能束缚我们,只有自己束缚自己。’
学人问:我是一个皈依佛门十多年的人,但是还是感觉自己没有入门 学人问:我是一个皈依佛门十多年的人,但是还是感觉自己没有入门,是个门外汉,请问法师,怎么入门? 达照法师答:这个从福缘寺的门进来就已经入门了。(众笑)其实佛门广大,这个不是开玩笑的话,因为《法华经》确实讲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是无意当中念一句“阿弥陀佛”你也进入佛门了,只是这个佛门太广大了,你进了门以后要登堂入室,还要登这个宝座,要经过多长时间那就不知道了。皈依三宝算是成为了正式的佛弟子,你这一生只信佛不信其他宗教,就已经是入了佛门了。佛门里面台阶很多,这是第一个阶段。入门以后有小学一年级、二年级,有学前班、幼儿园,那些都是学生。如果想真正开始用功,那是有标准的,不是你到庙里烧几柱香,拜几下佛,看几部经,听几句法,然后自己还是照样被自己背后的业力推着往前走,那个从修行上说,还没有入门。 那么修行上怎么入门呢?只有两个地方算是真正入门。第一个就是你开始懂得在心念上调整自己了。哪怕是一个念头,你知道坏的念头来赶紧念佛转换,你知道用心地功夫了。不懂得用心地功夫的人,都是在做修行的准备工作。记住没有? 佛法有五大要素,这五个要素你都要掌握。 第一个,皈依三宝。你生命的目标、方向已经定好了,这第一个是必须的。 第二个,发心纯正。你学佛的动机要对,动机不对不行。你只求名求利是不行的,那还是没有入门。这个动机是什么呢?就是我要做个好人——善心,我要想解脱轮回之苦——出离心,我要想度一切众生——菩提心,这三个心具足你是动机纯正。你的动机纯正了,你背后的动力就很大。好的车跑得快是因为它动力大,修行快是因为你发心勇猛,这是第二个有动力在背后推着你。 第三个呢,持戒。就是你修福报啊,布施啊,学戒律啊,各种各样的威仪规矩啊,种种外在的行为是做好你要去目的地的保护栏,保护你的绳索你做好了,但是你脚还没有开始迈步,这不算修行的入门。开始迈步从哪里迈? 第四,正知见。你知道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由心生,所以你懂得应该从内心去求,从内心改善自己,这是开始了。 真正修行呢,是第五大要素,就是修止观。无论是念佛也好,诵经也好,持咒也好,这是第一个入门的方式,就是你已经知道要改变你的心念。第二个地方呢,就是你已经看到了自己妄想停下来,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地方离不生不灭更近。所以参禅的人一定要参,要看到一念不生之前,念头还没起来之前,盯住它,隐隐约约的,就一直看着它,其他世间的五欲六尘都不管了,这是真正的修行入门了。这两个地方如果没有到,你还没有入门。如果你现在还不懂得入门呢,你就知道以后要通过念佛使自己的心有地方可以安住,这安住的地方就是门内汉。阿弥陀佛。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