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66 安婧66
关注数: 13 粉丝数: 207 发帖数: 5,518 关注贴吧数: 35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慧律法师正见录两个角度。第一,观不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慧律法师 正见录 两个角度。 第一,观不净、苦、空。 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着苦闷;最后送进火葬场火化,什么都留不住。 看不破,你的挂碍就会多;看不破,执着、烦恼就会多;看不破,痛苦就会跟着而来。这个色身的终点都会变成骨灰,没有任何例外,只是一些化学元素而已。 第二,观无常。 我们的色身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想想看,五岁的时候长得可爱,十岁的时候来到私塾,二十岁以后大学毕业,三十岁以后结婚、生儿育女,四十岁以后搞一点事业,五十岁以后渐渐老化,六十岁的时候退休,七十岁以后眼睛渐渐不行了,牙齿慢慢动摇,皮肤也变皱了,儿孙已经长大了。 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八十年,我们用释迦牟尼佛的年龄,减去你现在的年龄,还剩下几岁?还有几年可以活? 这样观想,这个世间真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应该为自己的下一辈子着想。 到最后要什么统统放下,什么也不要管,拼命念佛,念佛的时间要多,持咒的时间减少,死神来敲门是没有信号的,哲学家讲了一句话:“死亡是人类最难掌控的一种讯息。” 所以,要好好珍惜佛法的因缘。
宗萨钦哲仁波切 : 迅速成为伟大行者的窍诀对于菩萨乘与金刚乘 宗萨钦哲仁波切 : 迅速成为伟大行者的窍诀 对于菩萨乘与金刚乘的修行者而言,「三殊胜法」(The three Noble Principles)是不可或缺的。 ▉ 生起菩提心 从前行到供养一支蜡烛,无论你是做何种佛法修持,永远要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发心去做。 在此,「利益」不仅意味着给予实质的帮助,例如提供食物或药品,或满足人们的情绪、自我与幻想;此外,还包括发愿能对一切有情众生的证悟确实给予帮助。 若是缺乏这种发愿,佛法的修持就很容易会变成自私自利的行为。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牢记自己是为了所有其它众生而修持,而这种广大的愿力,就是使得佛法修持既强大有力又无穷尽,并能保证其结果会带来无量利益的原因。 ▉ 运用「无二元分别」的觉知 在修持或实践佛法事业时,我们必须保持不间断的觉知,了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幻相,或至少试着把这种想法带入心中。 如果我们戳刺自己的身体,逻辑的心会告诉自己感到疼痛,这个疼痛会有很真实的感觉。 因此,我们必须试着去习惯于这样的想法——一切我们所见、所做、所想的,都是自心所造作出来的诠释,而这也是迈向「无二元分别的修持」之重要垫脚石。 「习惯于」的意思就是一再地提醒自己,例如,做大礼拜而膝盖开始疼痛时,要提醒自己——「我在做大礼拜」的「我」以及「我的膝盖痛」的「我的」,都是心所创造的幻相。 我们一切的经历都是心所创造的,记住这一点,就能直接对治憍慢与我执。 一旦它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不再会执着于自己的佛行。 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再修持;相反的,就如快要渴死的人无**制地要大口喝水一般,一旦了知这一切都是幻相,你唯一所想的就都是与佛法有关的事。 当然,佛法本身就可以对治我执,但对那些自认为是「好修行」者而憍慢的人而言,佛行很可能会变成另外一种膨胀我执的方式。 因此,记住「我们经历的每件事绝对只是心的产物」这一点非常重要,即使每天只记得五分钟。 在此时,学生们经常会问的经典问题是:「如果无经历的一切都只是自心的产物,那么有『积聚福德』这回事吗?」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福德的存在与否,只不过又是心所造作的另一个概念而已。 在一开始,你的每个行为就能具足菩提心的发心,并且记得「无于元分别」(nonduality),这可能相当困难;而要你即刻就能每天观修空性一个小时,也不太可能。 与其如此期望,不如试着去记住:你所见与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自己显相的产物而已。 不论你的佛行如何单纯,例如供养一朵花给上师,你都要记住,虽然你藉由供养而积聚了福德,但事实上,「积聚福德」的概念本身就是你自心所创造的。 利用一切的机会去习惯这个念头——自己所感知的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并无真实的「圣行」(holy activity)存在。 这些领悟对你的所作所为会有深远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因为它们把你从诸如骄慢或嫉妒等烦恼的后果中解脱出来。而且,当上师把你供养的花扔在地上不屑一顾时,你会完全不在意。 ▉ 回向 每次修持结束时,不仅为自己的安乐,也要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与证悟,回向你所获得的任何福德。 而且,你不必等到一座修持结束才回向,任何时候都可以这么做。 你可以试着在每次大礼拜后回向,这样可以保证不会浪费掉任何一个大礼拜的福德。 你也可以将所有在过去生中忘记回向的福德拿来回向,例如这段祈请文: 我以刚才积聚的一切福德、 过去生中积聚而遗忘的一切福德, 以及未来世将积聚的一切福德, 回向一切有情众生之利益与证悟。 无论你是多有经验的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记住,唯一能让你的一切行为,而不只是座上的修持,都能利益自己与他人的方法,就是运用这「三殊胜法」。 你应该对广大的发心具有野心,当需要完全开展的菩提心时,不要只对简单的仁慈感到满足。怙主敦珠(Dudjom)仁波切说,佛法修持真的不是那么困难,一切都取决于发心。 因此,永远别忘记要生起带领一切有情众生直至圆满证悟的发心。 即使只是点燃一支蜡烛,你的发心愈广大,你积聚的福德就愈多。 ·如果你点燃蜡烛只是为了装饰客厅,那么,你有的是一般人的发心。 ·如果你点燃蜡烛是祈愿积聚福德,而终能摧毁轮回,那么,你的态度就与声闻乘修行者相同。 ·如果你点燃蜡烛是祈愿将所获得的任何福德回向一切有情众生的证悟,那么,你的态度就与菩萨乘修行者相同。 ·将蜡烛视为智慧之光,照亮一切有情众生,而且光所到之处都成坛城,这是密乘修行者的态度。 但是,大多数的时间,我们似乎无法记住这些重要的指导,而当记得时,以它们来修持又经常变得不必要的复杂。 在这年头,我常听许多修行者说他们想做长期的闭关,或想对上师做大量供养,或想做其它大规模的举止,希望能一次就积聚大量的福德。
【如何是正信的佛教?如何是正信的佛弟子】经典里面讲:如果身披 【如何是正信的佛教?如何是正信的佛弟子】 经典里面讲:如果身披袈裟,不说正法,怀恶知见,这是可怕的杀手,专门杀掉众生的法身慧命!世间人闻到正法很困难,如要坚持,则更困难! 世间人,大家都喜欢搞神通,哪一个和尚有神通,都跟着跑。 持咒(治病),众生喜欢;求财,众生喜欢;显异惑众,众生喜欢;讲求感应,众生喜欢;鬼神附身,众生喜欢......众生就是喜欢这些,这不是正信的佛弟子,不是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没有鬼附身,正信的佛教也没有讲求地理风水,地理风水它是参考,看时间跟空间,这不是修行人的重点。修行人的重点是如实修行、如实听经、如实闻法,开大智慧、解脱,这个是我们的重点。 正信的佛教,没有算命,算命不如认命。 正信的佛教,不观星、不望斗,看日月星辰是外道法。 正信的佛弟子,不求财、不求长寿。佛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财就会来,就会长寿。多行善,自然有财,自然有寿。 凡夫的心就是这样,喜欢这些。凡夫的心就是:今天来拜佛,明天马上中彩券,明天赛马,我那一匹马,马上得冠军!众生希望这个......。学佛不是学这个,是学智慧,学解脱。 末法时期,你搞得愈奇怪、愈敢讲、愈让众生迷茫的,大家都会尊敬他像是圣人,自己讲起来,我是佛中之佛啊,我是某佛再来的,把自己讲得比释迦牟尼佛更高,自我膨胀,自我吹嘘,神通广大,通达三藏,神通自在,晚上佛菩萨都会来跟他讲经说法,这个叫做敢死队啊,地狱的敢死队......! ———慧律法师《正信的佛教与解脱》🌹🌹🌹
问:有的人一生受苦很多,是前世修行得不好吗?慧律法师:不要这 问:有的人一生受苦很多,是前世修行得不好吗? 慧律法师:不要这样讲,一辈子受了很多苦,反而容易入道,不要把苦当作苦,要把苦当作是一种增上缘。 一个人没有经过痛苦的洗礼,就不会珍惜生命,也不懂得该怎么修行。 吃苦在佛教来讲,不见得不好,逆境越多,成就就会越大。 上苍给我们痛苦,但因为后面有很重要的礼物,也就是让我们能够自觉,能够觉悟成佛。 而这个珍贵的礼物,是用痛苦来包装,当你打开这个用痛苦包装的礼盒,里面却含有清净自在的佛性。 所以不要把今天所受的苦,包括婚姻、经济、病苦种种的,或者是儿女不孝顺、孤苦无依,把它当作一定是前世的业。 当然佛教所讲的业,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单就今生的际遇就归属于业。 所以,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要想活得更灿烂,你必需要经过很多的痛苦。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如果没有经过痛苦、挫折,我们怎么能够动心忍性?我们怎么能够更成熟、更深入的理解人生? 所以,苦,它是成就圣贤的阶段,就像你爬楼梯一样,每经过一个阶梯往上爬,你会气喘如牛,可是登到最高峰的时候,却看到那么漂亮的风景。 没有一个圣贤不经过吃苦而能成就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不要把吃苦当作是吃苦,要把吃苦当作是吃补。
学人问:我是一个皈依佛门十多年的人,但是还是感觉自己没有入门,是个门外汉,请问法师,怎么入门? 达照法师答:这个从福缘寺的门进来就已经入门了。(众笑)其实佛门广大,这个不是开玩笑的话,因为《法华经》确实讲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是无意当中念一句“阿弥陀佛”你也进入佛门了,只是这个佛门太广大了,你进了门以后要登堂入室,还要登这个宝座,要经过多长时间那就不知道了。皈依三宝算是成为了正式的佛弟子,你这一生只信佛不信其他宗教,就已经是入了佛门了。佛门里面台阶很多,这是第一个阶段。入门以后有小学一年级、二年级,有学前班、幼儿园,那些都是学生。如果想真正开始用功,那是有标准的,不是你到庙里烧几柱香,拜几下佛,看几部经,听几句法,然后自己还是照样被自己背后的业力推着往前走,那个从修行上说,还没有入门。 那么修行上怎么入门呢?只有两个地方算是真正入门。第一个就是你开始懂得在心念上调整自己了。哪怕是一个念头,你知道坏的念头来赶紧念佛转换,你知道用心地功夫了。不懂得用心地功夫的人,都是在做修行的准备工作。记住没有? 佛法有五大要素,这五个要素你都要掌握。 第一个,皈依三宝。你生命的目标、方向已经定好了,这第一个是必须的。 第二个,发心纯正。你学佛的动机要对,动机不对不行。你只求名求利是不行的,那还是没有入门。这个动机是什么呢?就是我要做个好人——善心,我要想解脱轮回之苦——出离心,我要想度一切众生——菩提心,这三个心具足你是动机纯正。你的动机纯正了,你背后的动力就很大。好的车跑得快是因为它动力大,修行快是因为你发心勇猛,这是第二个有动力在背后推着你。 第三个呢,持戒。就是你修福报啊,布施啊,学戒律啊,各种各样的威仪规矩啊,种种外在的行为是做好你要去目的地的保护栏,保护你的绳索你做好了,但是你脚还没有开始迈步,这不算修行的入门。开始迈步从哪里迈? 第四,正知见。你知道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由心生,所以你懂得应该从内心去求,从内心改善自己,这是开始了。 真正修行呢,是第五大要素,就是修止观。无论是念佛也好,诵经也好,持咒也好,这是第一个入门的方式,就是你已经知道要改变你的心念。第二个地方呢,就是你已经看到了自己妄想停下来,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地方离不生不灭更近。所以参禅的人一定要参,要看到一念不生之前,念头还没起来之前,盯住它,隐隐约约的,就一直看着它,其他世间的五欲六尘都不管了,这是真正的修行入门了。这两个地方如果没有到,你还没有入门。如果你现在还不懂得入门呢,你就知道以后要通过念佛使自己的心有地方可以安住,这安住的地方就是门内汉。阿弥陀佛。
修这种法的人福报最大(广钦老和尚)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是要顺别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固执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才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不平,起了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要去管是非曲直,一切忍下来,心里安然无事,这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得师父曾说过的,要忍!要忍!心安无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着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 别人不好是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 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人,比较不能成长,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炼成大人的气魄。 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智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律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业障、开启智慧。凡事都要忍辱,忍辱即是智慧。 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照这样去做,到那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就有德行,不但人见生欢喜,也可感化人。 修忍辱波罗密——不是说我要忍辱,也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我相。 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专一,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
修这种法的人福报最大(广钦老和尚)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是要顺别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固执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才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不平,起了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要去管是非曲直,一切忍下来,心里安然无事,这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得师父曾说过的,要忍!要忍!心安无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着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 别人不好是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 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人,比较不能成长,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炼成大人的气魄。 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智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律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业障、开启智慧。凡事都要忍辱,忍辱即是智慧。 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照这样去做,到那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就有德行,不但人见生欢喜,也可感化人。 修忍辱波罗密——不是说我要忍辱,也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我相。 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专一,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
不要在意你现在很穷这个不重要不要在意你六根有缺陷这个不重要不 不要在意你现在很穷 这个不重要 不要在意你六根有缺陷 这个不重要 不要在意你本身的**卑微 乃至于你五逆十恶重罪造尽了 这个都不重要 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影现出来的一个极乐世界 不是物质世间 我们要用心的念力 扣住阿弥陀佛的愿力 任何一个人 临命终一刹那之间就往生 为什么? 从以前往生的人到现在的人 都说在一刹那之间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很清楚的 极乐世界就根本没有距离 极乐世界就在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它就是极乐世界 它没有距离 最大的距离就是什么? 就是造十不善业 最大的距离就是执着、烦恼 攻击、伤害、诬蔑、毁谤 充满着烦恼 每天过这个日子 你怎么进入净土呢? 怎么可能 与佛的大悲愿力不符合 再来,为什么师父一直说 每一个人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毫无疑问 为什么讲得这么有十足的把握 只要你肯 只要你肯回光返照一念相应 这样讲还是很模糊 我们一直觉得世间有五逆十恶 我们自己犯到杀、盗、淫 一直自卑感 记住! 在《楞伽经》里面讲得很清楚 佛陀以大悲平等心 流入无量的法界世界 就度一切众生没有分别 简单讲你今天造的五逆、十恶 杀、盗、淫、妄 是你自己障碍自己 你的观念一直觉得我罪很重 我无药可救 佛没有这样的观念 好,如果这样讲还不是很清楚, 注意听比喻 你去看看那个瀑布 看看那个瀑布 那个瀑布这样泻下来 这个水泻下来的时候 众生看的时候是怎么样 众生看那个瀑布是怎么样 水一直流动,对不对? 水一直流动,是不是? 你看不到真相 其实水没有在动 那是因为众生的幻觉 如果我们用摄影机摄影起来, 水全部都停止的 高速有能力有大智慧的 看这个世间是全部停止的 为什么? 本性无善无恶、无是无非 无来无去 他就是见到世间的真实相 譬如说 你拿了一支刀子这样砍人 这样砍人 砍下去了说犯杀生戒 哎呀,我犯杀生戒了 在佛、证悟的人没有这种观念 你只是一把刀子一个色身 缘起 你只是成法、破法 统统叫做佛法 《华严经》里面成法、破发 统统叫做缘起,统统叫做性空 没有真正的一个 杀人放火的这种东西 但是因为众生的业识所感 业力所感 所以他因果清清楚楚 我们就认为 我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 所以在众生位他要求忏悔 如果证悟到无生 你忏什么悔呢 所以记住!今天每一位众生 除了自己障碍自己以外 诸佛菩萨 从来没有说他不救你的……。 ——慧律法师
不要在意你现在很穷这个不重要不要在意你六根有缺陷这个不重要不 不要在意你现在很穷 这个不重要 不要在意你六根有缺陷 这个不重要 不要在意你本身的**卑微 乃至于你五逆十恶重罪造尽了 这个都不重要 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影现出来的一个极乐世界 不是物质世间 我们要用心的念力 扣住阿弥陀佛的愿力 任何一个人 临命终一刹那之间就往生 为什么? 从以前往生的人到现在的人 都说在一刹那之间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很清楚的 极乐世界就根本没有距离 极乐世界就在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它就是极乐世界 它没有距离 最大的距离就是什么? 就是造十不善业 最大的距离就是执着、烦恼 攻击、伤害、诬蔑、毁谤 充满着烦恼 每天过这个日子 你怎么进入净土呢? 怎么可能 与佛的大悲愿力不符合 再来,为什么师父一直说 每一个人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毫无疑问 为什么讲得这么有十足的把握 只要你肯 只要你肯回光返照一念相应 这样讲还是很模糊 我们一直觉得世间有五逆十恶 我们自己犯到杀、盗、淫 一直自卑感 记住! 在《楞伽经》里面讲得很清楚 佛陀以大悲平等心 流入无量的法界世界 就度一切众生没有分别 简单讲你今天造的五逆、十恶 杀、盗、淫、妄 是你自己障碍自己 你的观念一直觉得我罪很重 我无药可救 佛没有这样的观念 好,如果这样讲还不是很清楚, 注意听比喻 你去看看那个瀑布 看看那个瀑布 那个瀑布这样泻下来 这个水泻下来的时候 众生看的时候是怎么样 众生看那个瀑布是怎么样 水一直流动,对不对? 水一直流动,是不是? 你看不到真相 其实水没有在动 那是因为众生的幻觉 如果我们用摄影机摄影起来, 水全部都停止的 高速有能力有大智慧的 看这个世间是全部停止的 为什么? 本性无善无恶、无是无非 无来无去 他就是见到世间的真实相 譬如说 你拿了一支刀子这样砍人 这样砍人 砍下去了说犯杀生戒 哎呀,我犯杀生戒了 在佛、证悟的人没有这种观念 你只是一把刀子一个色身 缘起 你只是成法、破法 统统叫做佛法 《华严经》里面成法、破发 统统叫做缘起,统统叫做性空 没有真正的一个 杀人放火的这种东西 但是因为众生的业识所感 业力所感 所以他因果清清楚楚 我们就认为 我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 所以在众生位他要求忏悔 如果证悟到无生 你忏什么悔呢 所以记住!今天每一位众生 除了自己障碍自己以外 诸佛菩萨 从来没有说他不救你的……。 ——慧律法师
不论遇到任何逆境违缘,决不要抱怨嗔恨,何以故?境是自己的心相 不论遇到任何逆境违缘, 决不要抱怨嗔恨,何以故? 境是自己的心相, 缘是自己的因行, 遇境逢缘,正好观心验因。 修行所要做的主要功课是学会转念, 把一切的逆境当作道场, 处处训练柔顺安忍; 把一切的违缘看成加持, 在对治烦恼贪嗔, 谨记金刚经所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意我们的起心动念, 就是一针见血的修行。 今天动到一个恶念,诸法,应该求忏悔。所有的逆境,都告诉自己这是来成就我的!上苍要给你最好的礼物,外面统统用痛苦来包装。当你经过大风大浪,最大的痛苦,无论身心种种的病苦,在座诸位,你很快就会打开甜密的潘朵拉盒,甜蜜的结果在等着你!受委屈的人,有福报,被冤枉的人有福报,不辩论的人,有福报。诤与道相违。世间人受到委屈,就一直想要辩论。我们不需要这样,你只要给他一点时间,真理就会水落石出。 ——慧律法师 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要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并有助于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宇宙中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来帮助你实现目标和梦想的,要么为了考验你,要么为了成就你,心存感恩。
不论遇到任何逆境违缘,决不要抱怨嗔恨,何以故?境是自己的心相 不论遇到任何逆境违缘, 决不要抱怨嗔恨,何以故? 境是自己的心相, 缘是自己的因行, 遇境逢缘,正好观心验因。 修行所要做的主要功课是学会转念, 把一切的逆境当作道场, 处处训练柔顺安忍; 把一切的违缘看成加持, 在对治烦恼贪嗔, 谨记金刚经所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意我们的起心动念, 就是一针见血的修行。 今天动到一个恶念,诸法,应该求忏悔。所有的逆境,都告诉自己这是来成就我的!上苍要给你最好的礼物,外面统统用痛苦来包装。当你经过大风大浪,最大的痛苦,无论身心种种的病苦,在座诸位,你很快就会打开甜密的潘朵拉盒,甜蜜的结果在等着你!受委屈的人,有福报,被冤枉的人有福报,不辩论的人,有福报。诤与道相违。世间人受到委屈,就一直想要辩论。我们不需要这样,你只要给他一点时间,真理就会水落石出。 ——慧律法师 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要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并有助于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宇宙中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来帮助你实现目标和梦想的,要么为了考验你,要么为了成就你,心存感恩。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