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大神🍃 x1432671746
一颗土豆横空出世
关注数: 79 粉丝数: 326 发帖数: 11,924 关注贴吧数: 87
明天又是独自品味美食的时间 远导总是寻求孤独冷清的时刻:一个人在自助餐厅大快朵颐,一个人在公园散步,一个人沿着河道奔跑,一个人穿梭在灯红酒绿之中…… 如果有人持续观察远导,一定会惊呼:“好一个孤独的人!” 没错,就社交而言,远导永远无法做到呼朋唤友的程度,也许最多只是邀约一个或者两个友人短暂地品味美食与免费风景。 远导是个自闭症患者吗?当然不是,哪怕面对座无虚席的场面,远导也面不改色,心无波澜,即使是素不相识的男女也能与之坦然畅聊。 远导只是不愿接触那些掩饰在各种事物下的复杂交往——就像那些花花公子,为了小小的🍺,花尽心思,电影吃饭逛街,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就为了这种无趣的收集欲。而远导只是永远重复那几句邀约“有男朋友没”“你肯定是个fc⌚吧”,随后进行充满原始基因密码的交流。 这些隐藏在各种虚伪面具下的交往让远导望而却步,一旦踏入其中便不再由着自己,而为物欲驱使。目的也不再由简单的言语表达,而是埋藏于各种粉饰中。 因而远导总是做着直接且简单的事,因为远导无比清楚此时此刻的真正需求。 每次的一人独行,便是化作尘世的观察者,看着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审视自我的喜怒哀乐,这是各种类型的社交所无法求的自由与享受。 美食亦是如此,倘若同友人相伴,那必然是家长里短,而若独身一人,便是自傲美食家,当然还有因同情远导的孤独而被赠予的小礼物,远导也从不辩解,只是感谢地接受。 远导生活是如此简单,享受孤单,偶尔短暂地离开孤独,而又回到孤独之中。
说教与慰问比严肃的使唤更让人不适 在短暂的寒假工精力中,远导忍受了无数的伤口,吃下了各种的劳累,唠叨过反复的抱怨,但即使如此远导也并未有任何放弃的念头哪怕是懈怠,所有的不满与怨气只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工作,远导深知一边工作一边抱怨更能忘我地工作,倘若沉默不语,那一定是心中在思考放弃的事情。 感受到劳累便需要休息,感受到饥饿就需要吃饭,这样我才不会在疲惫与饥饿中产生更多不必要的怨恨,现实应当是如此。 但是老板偏偏要开什么会,鞭子和糖一股脑地塞,看起来是在开导众人,实际上只是徒增更多的疲惫与饥饿,以及这些负面现实下的怨恨。 远导很不开心,更重要的是挨饿受冻却不是为了工作赚钱,而是坐在那里听他人叽叽喳喳,远导宁可加个班吃顿免费的加班饭,也不愿意坐在办公室听老板说教和慰问,因为这个时间毫无价值,无论是对于远导还是老板。 于是,远导生出了一些工作之外的怨念,以前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但开完会后,远导才醒悟自己在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更何况远导本就是出于金钱的目的而来到这里。 不得不说老板的口才值得赞叹,鞭子和糖果给的恰到好处,贬低与称赞配合的恰如其分,也难怪那般年轻的年纪便坐上那个位置。 只是远导想说:“这里需要勤劳、吃苦、耐心、耐力、金钱、休息、美食……唯独不需要老板的鞭子和糖。” “把你的口才用在博得客户欢心的事情上吧!我们需要休息,然后接着干活,仅此而已。”远导真相如此回应。 带着这种心情,以及更现实的原因,远导提前辞职了。 直到这场会之前的几分钟,远导还想着干到小年,然后美美地吃上一顿,会议后,远导只觉得无聊与无奈,准备辞职回归日常生活了。
自由与孤独总是结伴而行 远导总是享受着自由的时光,并获得他人的羡慕,时常有人向远导抱怨他的忙碌,并希冀从远导身上求得自由的真经。 每谈及于此,远导总是搪塞过去,这并非远导自私,而是清楚他一定不舍得自由的代价。 日子就像枯燥的修行,其中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可以随意安排的时间,以及随心所欲的拒绝与否认:不必为他人他物而困扰,甚至无所担忧地拒绝和否认别人所言所行,因为不经常需要求助于他人,亦不需要过多的奉承。 这一切便是远导自由的体现,哪怕是面对师长,远导也只是尽基本的社交礼仪,剩下的由着个人喜欢。没有特殊的人,也没有特殊的事,最终也没有特殊的对待,也不必从特殊中寻求日常里失去的慰藉。 那么代价呢?自然是羡煞旁人的明星社交,至少也是互相吹捧的人际关系。 远导知道,一个好不容易牺牲太多自由换取社交上的利益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拥有的一切以至于孤独伴身,因而不会与他人多言自由之道。 生活清单如纯水,仅是吃吃喝喝便填补了一半,剩下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玩乐与修习,孤独也随之而来。不同的是,这一切只属于远导一人,不是属于老师、不是属于恋人,总之不属于除我以外的人。 掌握了如此自由的时间,那些往日不可企及的高尚、自律、坚毅、睿智……总之一切精神上的美好纷至沓来。于孤独宁静之中,才能更好洞悉外界之发展,才能审视内心之变化。
123456 正能量与负能量一定是相对存在的,且是绝对的。而正负的界定仅仅只是相对于不同群体的价值观而言——以超高的道德水准来说,正能量的本质就是超越人本身的抽象存在,但是“超高的道德水准”,“超越”这些描述并不能证明其合理性与正确与否,也许恰恰会是有悖于人的基本道德与理性的,脱离人的,脱离社会的。 比方说是一个面对绝症活着的孩童,尽管会以“多方面”“辩证看待”为理由去考究这个孩童面对病魔的顽强意志,但这种说辞显然无法在当前这个社会得到理性上的认可,因为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往往是背离多数人的现实利益的,尤其是在一个阶层差距大且是不断拉大的社会当中——占据社会财富与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群体自然更倾向于在一件事情里宣扬他们“超越性的道德”,毕竟这样也符合他们“超越性的财富”,但正如前面所说,社会多数人是一般的,并不具有拥有这种“超越性的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说,这种“超越性的道德”,或者说正能量仅仅只是少数人可以说是一厢情愿且试图强加给多数人的一种非理性的且是荒谬的意志。即使是回到孩童本身而言,就孩童作为“人”的利益方面来考量,他所需要的是永远摆脱病魔而非一种抽象的嘉奖,倘若孩童因为少数人意志的影响去沉醉
论爱情 123 “爱情”本质铺开的结果,仅且只是“性”与“爱”——这二者基本地满足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基础。至于诸如金钱和必需品等这些的渴求,与其将其归与“爱情”,倒不如归与基本的物欲,即使没有“爱情”的存在,这种物欲依旧存在,“爱情”在其中的作用,只是改变这种物欲的表现形式。 对“爱情”的理解,就是对于“性”与“爱”的理解,但又不是单独地,片面地去理解 。 “性”对于“爱情”的形成起到了物质上的基础作用,也是决定爱情存在的一点,为什么说它是决定性的?因为“性”的存在使得“爱”以一种特别的,不同于孩子与父母,朋友之间,或者其他关系(存在爱的关系)的形式被表达,这种被性表达的爱就是爱情,如果表达的主体不是“性”,那么便会催生其他的关系,如被家庭表达的亲情(这里本来是用“血缘”,但考虑到非亲生的亲情所以换成了“家庭”)……总的来说,正是因为性对爱的表达,所以所以产生了“爱情”。当然这里的性不仅是指性行为,而是指与性相关的所有生理的和心理的活动。 至于“爱”(我应该放到性前面讲的),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无论是亲情的,友情的还是其他什么存在爱的关系,它们的爱都是同一种情感,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感情,唯一的区别只是表达他们的物质基础不一样,也就导致了这些爱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 “性”通过对“爱”的表达产生了“爱情”这一事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爱”与“性”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统一,尽管我在此论述“爱情”的存在一定是“爱”与“性”的统一,但很多时候二者并不是一个统一体的双方,而是两个事物的平行的两个东西,而且其中性是可以独立于爱存在的(因为他是物质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可能不是被性表达,或者仅是对一个人产生了性冲动(性冲动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反应,同样的也存在心理上的反应)。而很多人并不能区分这些细节且具体的方面,把它们通通归类为“爱情”,尽管会因为第一次的错误判断而产生后期的一些可以形成“爱情”的可能因素进而产出“爱情”这种结果 ,但其实一开始就是有误的。从这方面来说,一见钟情是不可能的 ,那种不是性冲动就是其他的“爱”,不可能是“爱情”,因为性不可能在一瞬间就表达了爱。 当然,乱伦其实也可以用此来解释,因为“性”与“爱”是纯粹的事物,怎么可能在根本上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爱情与亲情是平级的两种事物,而“性”则是相对亲情更基本的存在,在有着亲情关系的两个人的动态的关系变化中,“性”是可以取代“家庭”去表达爱的,无论对象是儿子女儿,或者母亲父亲,更何况亲子之间本就存有“爱”,“性”去表达这份爱产生乱伦行为更为方便。而伦理道德真正的作用在于思想与行为,去压制已经产生的“爱情”直到它淡化,屈于亲情之下。当然,那种追求背德刺激的变态家庭关系除外。 对于“爱情”,最好是是认识自己到底是需要“性爱”还是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感情”,尽管有着许多错误的开始与“爱情”的结局的现实存在,但是也有因为“性冲动”留下的遗憾,而且浪费时间与精力。如果追求那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感情”,最方便的,拿起手机和自己亲爱的爹妈问个好吧,如果只是想性爱,方法有很多,但最不可取的就是“明明只是馋身子结果连别人感情也一起骗”。 ,
人总不是自由的,一直以来是被塑造的对象。从孩童时期开始,但在这个阶段里,这种塑造过程一般是间接的,社会对人的塑造功能代由家庭进行,这种间接的行为使得孩童能够得到一定的天真的权利。但这个阶段迟早会过去,而塑造一旦变为直接的,人能最大的自由就仅是拒绝与否…… “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其实就是社会直接塑造过程的起始,大学的社会性不仅仅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在于人开始与社会生产的过渡,人的自由正式开始为现有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力所制约,人的意识,知识,技艺,甚至是身体都变成了其他的模样,与过去更为自由的阶段里所期望的相异的模样——人越来越不像“自己”。 但人不总是生产的奴隶,个体的人活着的意义也从来也不是在劳动与消耗的循环过程中直到死亡。叛逆的精神与理论,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叛逆的人也如此。 人所接受的任何知识,观念,思想……都无可避免地是那个时代的生产所加工的,但异化的生产必然会催生异化的教育,也必然使得社会的塑造是违背人的利益的。总有些人对此是拒绝的——否认其中相当一切事物的绝对合理性——也就是对一些人们所认为“理所当然”事物的批判,甚至是单纯地拒绝。这也是在愈发不自由的发展中获得一些自由的难得方法—— 我为什么自由,因为我拒绝——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充当单纯地生产的单位与市场的消耗者,简单来说,就是摆脱以就业和消费的目的,也进而不再是教育适合的对象,与社会塑造的联系程度,仅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水平,在这一点上,即为“躺平”。但不完全的是,教育的接受与技艺学习仍旧持续进行,但就是不把自我价值与社会生产完全对接。
远导一直讨厌“家庭”这一事物 远导既没有悲惨的童年,也没有恶劣的原生家庭,但在很早的时间里,远导就开始讨厌起“家庭”这一事物。 至少到目前为止,远导一直都是个合格的孩子,从小到大长辈们总盛赞远导的懂事,远导也确实自认为是个懂事的孩子。 但这种懂事只是自己不愿意去争取的表现罢了。在远导幼年的时候,就一直表现的与世无争,仿佛外界的繁华都与远导无关,呆在自己的小小天地就能收获到莫大的幸福。这种性格也同样体现在了与父母的交流中。 远导有个妹妹,不同于从小被养在农村的远导,远导的妹妹一直没有脱离过父母的羽翼,享受着这种直接的来自家庭的爱。不过远导从未觉得不公,并且相当清楚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母不得不远离孩子去大城市打拼的现实,而远导只是恰好生在家境尚未宽裕起来的时刻。 只是这种异常的成长环境,终究是造就了远导对家庭温情的不屑,也让成年后的远导并不享受归家的感觉,远导不理解什么是游子之心,只是觉得不在家也挺好的。 同样的,远导也并不觉得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远导是只白眼狼,远导依旧想着尽作为子女的责任,但也一直希望这种责任在我身上永远结束就行了,再也不会有另一个孩子接过远导的责任,就这样在远导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想着一个人度过余生,不寻求婚姻对象,更不成立新的家庭。 原本远导想着这种想法可能会产生改变,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在数年过去却愈发强烈最终趋于平淡,也就是变成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 同样的,不爱争的远导也不希望深陷家庭的漩涡而不断去争取拼搏,因为那在远导看来像是被鞭笞一样,而不是为了更美好的目标。成年后的远导逐渐意识到,大人们说的有了家庭就有了责任和动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过是不过脑子而导致的结果,最终成为鞭策他们去打拼的事物,他们从来不是为了创造美好家庭而在奋斗,而是让一切不显得那么糟糕而进行弥补,家庭的温情似乎更多的是苦中作乐。 而当成年后,母亲对远导态度的转变更是加深了远导对“家庭”的厌恶。母亲这一角色总能体现家庭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因为她一面要应对丈夫,一面要应对孩子,并且要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与面孔。 自从远导成年后,母亲几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与刻薄,甚至越来越像一个小女人一般,慢慢的我也成为母亲哭诉和寻求安慰的对象。 远导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很快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在母亲眼里,远导成为了她后半生的依赖对象了。 如果只是单纯地从法律与道德层面,这一切都显得无比正常,只是心思细腻的远导生出一丝悲凉:我的母亲从一个家长威严的捍卫者,变成了向孩子寻求安慰的小女人。不只是母亲,家庭当中的所有人都把自己的尊严与保障托付给自身以外的人,并且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一种体面,就像是我抓住你把柄,你也抓住我的把柄一样才能互相安心。 稀里糊涂地结了婚,又稀里糊涂地生孩子,再稀里糊涂地去打拼,然后稀里糊涂地养老,最后稀里糊涂地死去。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以终为始,他们只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人生哲学被强迫地活着,但实际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是不考虑后果的臭棋。 远导爱自己的家庭,但也因为这种爱让远导不在想去复刻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家庭。远导唯一的念想就是让父母度过一个不差的晚年,然后远导自己一个人走向无名的坟墓。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