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刺在路上 微笑的刺在路上
关注数: 173 粉丝数: 251 发帖数: 5,811 关注贴吧数: 98
云南各个茶区介绍转来的 云南茶叶总体品质特点: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特点表现是:区域性差异明显,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年温差小、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的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叶茶质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作过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   普洱茶由于产区不同,加工工艺和口感也不尽相同。云南的普洱茶分布主要有十六个产区,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南19座普洱茶茶山的特色和产区地理情况: 1、布朗   茶区位置:布朗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的所在地。布朗山面积1016平方公里,布朗族为古代濮人的后代,可以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西双版纳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源头。营勐海茶厂时期布朗山茶区初制所,包含布朗山与新、老班章,一年可收鲜叶300多吨,大约可制成晒青毛茶80多吨。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口感刺激性稍强,舌面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2、班章   茶区位置:班章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原属国营勐海茶厂旧有的布朗山初制所所在地,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年于新班章现址,种植3502亩新茶园。栽培型的古茶园数千亩,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   特色:这里介绍的是老班章茶区的茶质特点。其在云南的大叶种中,与布朗山香型和口感相似,然质较重、   苦味很重,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 3、景谷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景谷县。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 4、帮崴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   特色:香甜质重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 5、南糯   茶区位置:南糯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于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的所在地。在傣语里,南糯是笋酱的意思。以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山寨每年以这种笋酱进贡,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哈尼人最早在南糯山上开始种植茶叶。目前南糯山茶区保留着1000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其中有1000年以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并遗留的古茶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香扬清甜、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甜香,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稍高。 6、革登   茶区位置:革登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以倚邦茶山相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如今革登茶山的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很难量产茶品,名列六大茶山,但可谓名存实亡。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7、蛮砖   茶区位置:蛮砖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属于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每年产量达万担以上,大部分被运往易武加工和销售。   虽同属六大茶山,但在以往一直不如其它茶区被重视,也因此这里的茶山和古茶园才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   目前蛮砖茶区茶质还保持着较好的水平。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和其它六大茶山相比较,茶叶的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的口感质厚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叫沉,不如曼撒,易武的香气高扬,近年来茶质的表现还在很高的。 8、无量   茶区位置:云南省大理、思茅地区无量山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舌面中段香甜回甘,香在上颚中段,苦涩度不高,因茶区生产范围大,较无个别茶区特色。 9、易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原属古代曼撒茶区。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易武茶属于曼撒茶区,香气和口感都类似于曼撒茶,属于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刺激性较低的茶品。 10、倚邦   茶区位置:倚邦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井”,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以易武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海拔最高达到1950米,而最低的地方只有565米。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茶树。根据有关专家的审定,倚邦茶区内的中小叶种品质不但优于当地的大叶种,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中小叶种。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带苦有甘韵。 11、千家寨: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金竹山千家寨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   特色:茶青揉不成条是其早年特色。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茶质较淡薄。 12、攸乐:   茶区位置:攸乐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属于古六大茶山茶区,是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这里古称攸乐,如今被称作基诺山。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1万亩左右。海拔在575米至1691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8—20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如今遗存的古茶园还有2000余亩,茶树的直径大多在80厘米以上。自古以来,攸乐茶山民间就有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   特色:香型和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气高扬、汤水柔和、舌面苦涩度较高,因茶树的树龄较小,茶性较烈。 13、景迈:   茶区位置:景迈位于思茅市澜沧县。景迈茶区涵盖了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古茶园。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根源,认为这片古茶园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距今已有1200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至今已达1万多亩的规模。古茶林内,老茶树上还有一种寄生植物——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   特色:茶青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 14、莽枝:   茶区位置:莽枝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地处革登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之地。古代这里主要都是由外地生意人来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的繁荣景象,如今已经消失了。在原始森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树茶错落其间,其中不乏数十公尺高的巨大茶树。所产茶叶,多数集中收购运到其它地区,或者由某些大厂指定收购。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省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和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有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15、勐库:   茶区位置:勐库位于临沧市双江县。临沧的勐库野生古茶树群,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种群落。生长群落地处双江县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万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勐库野生古茶树属于野生型野生茶,在进化形态上,比普洱茶种还原始。该茶树种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份(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基因原始,产于高海拔寒冷地区,该茶种特具抗逆性强、抗寒性很强等特点,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特有勐库种。   特色:茶质肥厚度大,香型特殊,劲扬,不如六大茶山茶区汤质滑柔,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稍高。 16、曼撒   茶区位置:曼撒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曼撒茶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据史料记载,这里茶叶的年产量达到了万担以上。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三年,曼撒遭遇了两次大火,使得昔日繁荣的小镇被无情的毁灭,而第三次大火伴随着瘟疫更是将曼撒变成了一座荒城。从此,离曼撒20公里处的易武迅速的取代了曼撒的位置,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以至于在民间,有不少的厂家和从业者把两个茶区所产的茶叶统归于易武。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   特色:香气高扬、汤水柔和。在香甜茶系当中属于最具有特色的茶品。舌面以上颚中后段的香气感饱满,优质茶的甘韵能扩及到两颊。近年来因为过度采摘和季节的因素影响,汤质变薄。 17、巴达   茶区位置:巴达位于西双版纳州孟海县西双版纳洲勐海县西部。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源。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茶树,被称为“巴达茶树王”,树龄在1700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的资源景观。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   品质特点:数量少,口感类似于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但平均茶质较为薄,上颚中后段有特殊的气味。 18、勐宋   茶区位置:勐宋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南部。西双版纳有两个勐宋,分属勐海县和景洪市。这里介绍的是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东与布朗山接壤,南部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意为高山间的平坝。于大勐龙,勐宋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甜茶”和“苦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茶农们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   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   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近年来因为易武茶价高,民间有的就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转个紫砂壶新手入门的帖子新手 如何鉴别紫砂壶 分享经验,谈谈我是如何验证所买的紫砂壶。以去年入的一把紫泥纯手工古莲子为例。   先看看商家如何说明此壶的,商家如说:   商品名称:摹古莲子   商品泥料:紫泥   商品容量:420cc   作者职称:国家美术员   成型方式:全手工   商家提供的图片:  下面是我自己拍的图,日光灯下拍的,渣相机拍得偏红了点。    云母颗粒有大有小,小的云母颗粒有的要对着亮处看才会明显。  铁质熔点一般是黑色微小凸起状。  受相机限制,云母颗粒看不太明显,特别多拍几张。  谈到这里,泥料已经验证合格。   第三论工(成型):既然说是纯手工的,我再验证一下此壶是否是真的纯手工成型。验证一把壶是否真的是纯手工成型,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起来考虑:1、泥门;2、接片(接口、接底)、接头痕迹;3、内壁章状态;4、壶内刮底痕迹。   1、看泥门变化:下面这两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壶内壁的泥门状态,特别是壶内外的接片痕迹一定是对应的自然的。  下面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靠近壶口外部的泥门松紧情况。纯手拍打成型的身筒,因为泥片内外受力程度不一样,所以颗粒分布(即泥门)松紧状态也不一样,具体如图中所述。而半手(模具)成型的壶身因为是套用模具按压成型的,泥片内外受力相同,所以泥料颗粒分布是呈均匀分布的状态,就不存在纯手工这种松紧有别的状态。(这个特征要多看多比才更有体会)  2、看接片、接 头痕迹:先来看看壶口内的接片痕迹,其具体状态已在图中描述。半手成型的是看不到这样的接片痕迹,而是平滑过渡的样子。纯手工接底痕迹参照上一点描中前两张图的说明。  3、看内壁章:老玩家都知道内壁章是纯手工造假的重灾区,所以现在有的工手已经不在纯手壶中盖内壁章。但是如果你懂得纯手成型的细节,真正的内壁章还是能帮到你的。什么样的内章才是真纯手的内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内章要足够大(个人认为边长最少在1.5cm以上)、内章越大越容易帮你判断是否是后盖的章,太小的内章就没什么鉴别作用,甚至是此地无银。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再具体描述;二是观察内章是否有变形、是否有手按过的痕迹。这两点往往要结合起来看的。   纯手工的内章大家都知道是在打泥条后、围身筒前盖上去的,之后工手才开始打身筒成型,在这个过程中工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壶身筒外,只一心想把泥片拍打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壶型,这个过程中是不可能分散精力格外去“照顾”内壁章,所以往往壶型拍打出来后,内壁章肯定会有手按压过的痕迹,而且内章随着拍壶身形状的变化也会相应发生轻微变形,越大的内章变形会越明显。太小的内章即使有变形也很难看出来,明白这道理的工手是不会让人抓这种把柄的,反而是那些”聪明“的造假者偏爱用小章。内章最好是正方形的,现在有一种长条形的内章,但短的那边却很短,我想与其让人存疑不如盖个大一点的方章更省事。还有在壶内壁写字的,我认为都是多余的,起不到什么帮助作用。反而给人以此地无银的把柄。   具体说:如果内壁章具备以下特点,就可认为是先盖的章。1、内章边沿及字体边沿深浅基本一致不会呈现四个角深中部浅的状态;2、内章足够大,最少在1.5cm以上;3、内章有变形、并有手指按压过的痕迹(太清晰的内章必假无疑)。   现在看这把壶的内章,可以看到内章边沿及字体边沿深浅基本一致,字体有轻微的被按压过的痕迹,最重要的是有轻微变形——随壶身曲线呈上宽下窄变形。这个章量过差不多有2cm了。  4、看刮底痕迹:这个以前说的很多了。   纯手工壶推墙刮底通常只刮底面粗糙的部分,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去高刮壶壁。(借用前面的图说明)  半手工壶最明显的特征:高刮底呈太阳线状  至此,纯手的四个基本特征此壶均具备,所以此壶是纯手工成型也没问题了。   第四:论款;款就是作者,此壶作者是有案可查的国家级美术员,一个87年生人的年轻人,如果要说升值,一个28岁的年轻人如果肯努力以后当然有很长很远的提升空间,但如果要期盼她升为大师级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这与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差不多少,所以还是实际一点、理智一点吧。   第五:论功;这个也是高层次的大课题,不展开说了。人无完人,同样壶亦是壶无完壶。简单来说,只要符合三点基本一线、线条流畅、比例协调、重心低稳、出水流畅就可以算是好功了。   综合各方面看这把壶还算是中规中矩的,至少型好、料真,出水也相当给力。一个美术员一般不存在代工问题。价格合适,我就收下了。
转个关于养壶的帖子 泡茶、喝茶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自娱娱人的雅事,更是生活艺术与生活享受。养壶则是从泡茶衍生出来的,如今严然成为一种艺术,品茗时一边赏壶、论壶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雅趣。壶是孕育茶香的摇篮,好壶泡好茶更能让品茗的境界大加提升。   在谈养壶之前先聊养壶的目的与价值,很多人认为壶必须要养过才有价值,这跟艺术价值有些出入,壶真正的价值是来自于作者的艺术理念和心血或历史意义。养壶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人与泡茶养壶过程中本身的互动,壶在使用下跟茶水的接触,壶在泡茶过程中,随时间的长短冲泡的次数,因吸收茶水产生的变化,再加上因人每次使用与抚摸保养,颜色益发漂亮温润,慢慢的与壶产生微妙的情感,更加爱不释手,而这种价值是存在于内心,而非外在的价值。   好壶不管养与不养价值一样,而一般的壶也不会因为养过而价钱更高,会较高的原因应该只是壶主人与壶感情的不舍,而非养好的价值。坊间充斥着一些标榜养过或使用很久的壶,但是大部份都是刻意养出来的,而如果为了养壶不择手段,使用的材料更不知会不会对人体有害,那就是歪路了。而一些标榜养过的壶都已经把壶本身的泥料和质感都掩盖掉了,根本无法看出壶原来的材质颜色和做工的好坏,更不用谈什么艺术价值。   另外,有关养壶的方法千奇百怪,缪论充斥坊间,甚至堪称邪门歪道、匪夷所思,在此就不多谈。养壶就如同栽种树苗,揠苗助长方式或许可以一时奏效,却失之自然。唯有靠平日耐心维护保养,绝对不可操之过急,才能使你的心血充分展现在你的壶上。 【新壶的处理】: 1、有些新壶会在上面打上腊或油质,甚至带有土味与杂味,所以新壶使用前必须先做一番处理。简单方式就是先用热水冲过,再用牙膏、牙刷刷洗一番,冲洗干净后,再用沸水冲淋一遍,放入茶叶冲入沸水,盖上盖子,外面再用沸水冲淋一下,让壶吸收茶味,一段时间后把茶水与茶叶倒掉,热水冲过就可以开始泡茶了。 2、开壶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尽量把壶里外一些小砂料、杂质、灰尘去掉,等你养到一定程度再想起来就晚了。 3、泥料不好的壶不等于一定就是加了化料了,有的壶可能是料里的砂不纯,里面有铁、碳酸钙,或者甲泥太多,或者陈腐时间不够或者烧制温度不够等等。需要在开壶的时候反复的煮、泡,让壶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把杂质、泥吐出来。 【日常养壶的方式】: 1、如果不是为了收藏,只是为了实用喝茶,全手工和半手工区别不大,半手工的性价比更高。全手工大师拍泥片一般是十来下,烧成后泥的双透性好,半手工的泥片靠模具挡胚成型,应该紧一些,从理论上讲可能透气性要差一点,不过这点差别偶目前还没感觉出来。 2、泥好的壶养起来见效快,泥差的见效慢,选一把好泥料的壶养起来事倍功半。 3、泡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达到温壶、去霉味、杀菌功效。 4、泡茶时因水温极高,茶壶本身因热毛细孔会略为扩张,水气会布满壶身,在每次冲泡间的空档时,用干净的棉布或茶巾,先用湿布把壶上茶水擦干净,再用干布在壶身上来回擦拭,反复持之以恒,壶就会显现出温润质感,会让人爱不释手。 5、每次冲泡之后,必须把茶叶与茶水清出,用热水冲淋壶身内外,再用布擦拭壶身,打开壶盖放在通风处自然阴干。 6、经常喝茶的人要多准备几把壶轮着用,好让壶能歇歇干透了,一般一把壶连用三天就要停三天,这样壶才不会不受潮。 7、泡茶时勿将茶壶浸泡水中,有些人习惯在茶船内倒入热水,以达保温功效,然而这对养壶并无正面功效,反而会在壶身留下不均匀的色泽。 8、 有些人讲究所谓「壶里茶山」,时常将茶渣与茶水留在壶内,任其隔夜放置,但是本省地处亚热带,高温又湿气重,一旦通用不佳又没有充分干燥,茶水容易变质,壶就会吸收异味及霉味,这样不但不能泡出好茶,更可能影响健康,得不偿失令人不敢苟同。 9、 避免把壶放在有油烟或有异味〔包括香味、臭味〕,及灰尘过多的地方,这样会影响茶壶的色泽质感,更会影响泡茶的品质。 10 壶不要用化学清洁剂刷洗,不谨会将壶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刷掉壶外表光泽,也会吸收清洁剂的味道。 11、内养是正途,但是很慢滴,急性子的兄弟就别试了。外养会很亮,养好了很漂亮,但很快养成的往往是虚光,一刷就掉。同时外养会降低紫砂壶的双透性,不利茶而且容易养花,有的泥料不适用外养。内外双修是个折中的好办法,一般都用这个。 12、粗砂的壶最好不要外养,很容易花。 13、养花货准备一把小刷子还是必要的,如果外养最好用热水,不要淋茶汤。 14、杂泡其实是个养壶的好办法,就像吃饭不挑食的人一般都很健康。 15、普洱养壶会很油,比较快。铁观音养壶很亮,也很快。绿茶养壶很好的说,但是时间长点。 16、一把壶只泡一种茶是有道理的,不会变味。 17、淋茶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可以防止壶盖和壶身的色差,掩盖一些跳砂和明针的小缺点。 18、养壶准备两条毛巾是有必要的,湿的用来清洁,干的用来抛光。最好用纹理细一点的,软一些的,吸水好,容易干的,必竟不是当砂纸用,有一种女人化妆用的专用毛巾很好。 19、最后一条,切记:把壶放在离老婆和小孩尽量远的地方,不然你会后悔的。 茶壶不会因使用过而折旧,而且是越用越新,越用越好,绝不是一般人把壶养成乌漆嬷黑,结一层茶垢,还自以为养得很棒。如果那是一把品质很差的壶,那你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已经看不出壶的好坏。但是如果一把好壶也搞成这样,那真是对不起做壶之人,因为它已经看不出壶的价值在那里了。 总之,养壶并没有真正的诀窍,没有也不需要有速成的方法,只要平时保持干净,不用时保持干燥,时常擦拭保养,那么壶在泡茶过程中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它一定会回报你一把漂亮,温润、质感一流的好壶。养壶只是泡茶的过程,而非目的,不要本末倒置,而一把艺术价值高,又漂亮的好壶反而会因为珍惜它,喜欢它而舍不得使用。   养壶的目的除了使茶壶更温润亮丽,更因陶壶本身具有吸附茶质的特性,因此一把保养得当的茶壶,不但赏心悦目,更能产生助茶的功效?泡出一壶色、香、味、俱全的茶,一举数得。好茶配好壶,而壶并不在于你使用了多久,而在于你有没有用心保养呵护它。它的回报就是把你喝的茶表现得最好境界,这才是目的。
转个帖子普及下青花瓷的知识 要辨别出手绘茶具,得先了解下手绘茶具的制作,以手绘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为例子,青花是一种装饰方法,是在干燥的泥坯(泥坯也叫做素坯,就是用泥巴做好器形后,干燥后的状态。)上进行装饰的。 先给大家来具体的介绍下青花瓷吧,用青花颜料装饰的瓷器——大家俗称它为青花瓷,这与周杰伦所唱那首《青花瓷》在称呼上是一致的,但是大家所俗称的“青花瓷”在陶瓷行业业内人士一般不会这么称呼的,业内人士一般简称“青花瓷”为青花,嘿嘿,“青花”与“青花瓷”曾经让一部分人思想混乱过吧。接下来{泥秀景德镇}都以“青花瓷”来进来描述。 先上一张手绘图,可以看出图片中在泥坯上用黑乎乎的东西画了图案,【图片】那些黑乎乎的东西就是青花料,是已经调制好了的青花颜料。青花瓷,属釉下彩瓷。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泥坯上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1300摄氏度左右还原焰下一次烧成。这种颜料烧成前呈现灰黑色,烧成后呈蓝色。把泥坯变成青花瓷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手绘;一种是贴花。贴花装饰就好比是一个模子,一印一个画面,只不过这个印好的画面还要进入窑炉中经过大火的烧制才能显示出画面的漂亮。而贴花里面又包括两种青花贴花工艺。大家都知道青花瓷采用的是一种釉下的装饰方法,不同于粉彩,古彩,新彩是釉上的装饰方法。【图片】青花瓷的贴花一种是把做好的青花花纸模在泥坯上进行贴,然后在施釉,在还原焰下经过1300摄氏度左右烧制,也叫高温青花花纸,这种贴花成功率不高,需要很娴熟的贴花技巧才能贴得好;另一种贴花是在成瓷上贴(成瓷就是已经把泥巴烧成了瓷器,只不过瓷器上还没有进行装饰),这种花纸叫中温青花花纸,中温青花花纸与高温青花花纸的工艺是不同的,烧制的温度也不同,中温青花花纸在1200摄氏度左右氧化焰下烧制的效果最好,它在高温的还原焰下也可以烧制,但是出来的效果不好。也有人说中温的青花花纸是属于釉下青花,其实不然,中温青花花纸是伪釉下装饰,中温青花花纸是在烧制的过程中达到了一定的温度,花纸上面的青花颜料就会融化到釉里面,因此才形成了釉中的效果,真正的釉中花纸是在泥坯上施一层釉,然后用青花料绘制,然后在上一层釉,中温青花花纸成品率高,效果好,被大量应用于日用瓷的装饰中。 青花瓷的贴花装饰和青花瓷的手绘装饰在日用生活中有什么不同呢?反正都是青花瓷,我管它是贴的,还是手绘的!反正我都是这样子用的! 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用什么样的青花瓷比较好,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贴花的青花瓷画面呆板,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画面——千篇一律,都是一样的,毫无个性,毫无收藏价值,更谈不上有什么情调,尽管如此,贴花为了青花瓷的大批量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贴花的青花瓷成本低廉,便于大批量生产。贴花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解了青花瓷。 本人喜欢这些小情调,提高一下生活的精神享受,拿一个手绘的青花瓷杯子喝水,喝着杯子里的水,还可以享受一下杯子的装饰,看着那杯子上的图案:流畅的线条,有粗有细;青花汾水块面,有浓有淡;清晰的画面,豪不缺个性。呵呵,连杯子里的白开水都会变得清甜。让我用个几年,不想用了,还可以把这个手绘的青花杯子收藏起来,等他升值呢。 经过上面的阅读,大家对青花瓷的工艺应该有所了解了,{泥秀景德镇}开始给大家介绍手绘和贴花的异同。 1. 从画面,线条辨别。用肉眼看就可以看出不同,贴花的青花瓷,画面没有那么清晰,线条有点模糊,画面呆板,线条均匀,尤其是线条的颜色没有变化,浓淡深浅一模一样,在一根贴花的青花线条上,这根线条的线头和线尾颜色一样,浓淡一样,高温青花花纸产品线条颜色会比较深。而中温的青花花纸产品的画面上可以看到画面是由很多的网状小点组成的,也就是马赛克,这是丝网印刷的像素点,如果无法看的很清楚的话,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看看是否看到像素点。【图片】【图片】2.从颜色上看。细看贴花有时会发现缺色的现象,像虫咬过。这是由于贴花纸在转运过程中,或操作时弄掉了贴花纸上的部份青花颜料所至。【图片】3. 细看对称的、或相同的图案。每个局部,贴花青花瓷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的肯定不能做到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市面上还有一种把画面看上去是青色图案的就认为是青花,其实是新彩的一种蓝色颜料,新彩的烧成温度是800度左右,而青花是一千多度的,这又怎么会一样了,这种假青花的最直接的辨别方法就是用手去摸,如果摸着感觉不是像镜面一样光滑而是有些磨砂就不是青花瓷。为什么会出现新彩伪青花瓷呢?根本原因在于其生产成本远低于真正的青花瓷,而烧成后又显蓝色,这样就欺骗那些不懂的人,鱼龙混珠。【图片】手绘的青花瓷就不同,一根线条就会是很清晰的一条线条,线头线尾都会有粗细,有浓淡变化的,手绘的由于着力不同,颜色会出现深浅不一致,贴花的则很难做到,手绘青花产品画面生动,线条有着丰富的变化,在分水的地方甚至可以看见很清晰的浓淡界限,总体感觉比较清爽,给人一种画面灵活的感觉。
我看吧里好多朋友都不怎么懂紫砂壶,转点入门知识 冒着挨一些心术不正壶商板砖的危险写这篇文章,目的为了让大家在买以后在买壶时尽量避免损失和增加紫砂壶的常识。下面例举几招壶商常用的忽悠招数:   招数一:试水。只要你盯着哪把壶看了时间稍久,此时热情的壶老板便会上来给你仔细介绍这把壶有多好,然后拿来一条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把壶让你试水,看水柱有多好,然后按住出气孔,做到所谓的滴水不漏,以此证明这是一把多么好的壶,一般新玩紫砂壶不久的朋友就是注意力全集中到试水的这一行动中来,而忽略了看其他,殊不知道,一把壶的口盖严密这仅是做壶艺人的基本功而已,如果连这都做不到,何谈什么以后的创作之事。   招数二:看证书。现在的紫砂壶为了“防伪”多数做壶艺人都印有自己的制壶证书,上面印有壶的照片,和作者的印鉴和签名。壶老板拿这个来给你看,所说之词无非就是为了证明东西绝对是货真价实,你看中的东西多么有收藏价值,好象有了这个证书,这壶如果有事,中保公司都可以给你保证百分百这壶是有价值似的。好的紫砂壶是制壶艺的心血结晶,看的是壶,而不是一纸证书所能完全证明的。切记,证书只能是一个旁证,真正需要看的是壶,而不是证书。如果你真喜欢证书,那我告诉你,宜兴有专门批发的,你想要多少?   招数三:听声音。如果你稍不小心露出你对紫砂是外行时,那些昧心老板常会用壶盖敲击壶身,让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以此证明这把壶有多好,“好壶声音就该 是清脆的”。同时还会让你亲自敲打一下试试,让你先过把瘾再猛掏银子。(这些人的手法之好,足以让敲编钟的乐师汗颜,一把壶让他们敲半天都不会有丝毫破损,当然能这么敲的的壶,就算敲破也无算谓了,因为这壶本身就没值几个钱)。这种做法的误导在于,能发出清脆声音的原矿紫砂料,就本人所知道的本身就很少,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多半是掺入大量铁红粉(三氧化二铁)等化料壶,经高温烧制,自然就有金属的声音,而非原矿所产生。
关于紫砂壶的一点知识,转来的。 对于一些急于了解紫砂的朋友来讲总是容易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诱惑,小编在此提醒各位爱好者,入紫砂门有五条门规需谨记。 1、紫砂壶是人一生的玩物也是爱好者情感偏好的投射,不可能有速成的,只能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你太浮躁,估计是要交不少学费,新手玩壶的路还很长。现在的新人很茫然,并不明白什么是原矿紫砂,只能把自己的想象强加在紫砂身上,刚开始喜欢颜色鲜艳的,光亮的,器没有任何区别,还算得上紫砂吗。这种壶其实表面已经瓷化,和瓷?颗粒甄别,通过肉眼是可以正常区制作紫砂壶最优的目数应该在30-60目之间。过粗过细具会对紫砂的工艺步骤,造成影响。 2、如果你原来不喝茶,突然玩壶的,那么我恭喜你,你会有很多的弯路要走,会吃亏很多,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定要花点时间在茶上面,能用盖碗喝出茶叶的好坏。对你将来的玩壶的进级非常有帮助。这方面现在可能你不会明白,希望你将来能明白。壶和茶是不可以分家的。 3、不要去追求什么惊天绝世好泥,什么朱泥大红袍,什么青灰泥那些不知名的泥料,玩这些会吃太多的亏。传统的紫泥、段泥、红泥、最美。紫砂泥料只有三种,就是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其他的都是这三种基础泥料的分支或者天然共生矿,玩偏门的我看不懂。关于清水泥很多人都问过我是什么东西,我是这样认为的,清水泥起源于一厂的练泥工艺,以前一厂做壶喜欢把几种不同的紫泥矿拼配在一起来做壶,这样显得高档。但是用来做花盆的泥料,不愿意花这么大的功夫,就用一种单一的紫泥矿来制作所以叫清水泥。现在清水泥的定义已经演变为紫泥的一个品种,任何一种单一原矿的紫泥都可以叫清水泥,也可以叫紫泥。就像绿茶和黄山毛峰的关系一样。所有的黄山毛峰都可以叫绿茶,但不是所有的绿茶都是黄山毛峰。 4、不要以为可以养得润的就是好料子,山外料和纯度不高的紫砂也可以泡养出好的效果,但是和原矿比肯定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不要以为看着润的,亮的,或者水色好的,底料就一定好。看着干涩,水色不好的料子就一定很差。现在练泥的工夫,明针的水平,烧什么窑,对泥料成色的影响要超过底料本身的质量的。一把刚出窑的壶,经过上千度高温之后,壶的外表灰头土脸的,一点光泽都没有,所谓和田玉一般的光泽需在茶水滋润养护之后才会有的。如此,我们能说那些刚出炉的紫砂壶泥料不好吗?也有做壶手艺人为了壶烧出来有较好的卖相,使用冲浆的方式,在泥料中调多些脂泥,再以明针把浆逼到壶外,壶烧出来就明亮多了,这能说明泥料就纯正了吗?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能清楚的分辨泥料的好坏呢。只看表面功夫一般的新手会吃不少亏。紫砂壶因为泥料种类不同,出产的地域不同,练泥的方式不同,明针的功夫不同,烧制的温度不同,养出效果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有的泡几次茶表面就开始发生变化(变润、有亚光),有的变化会慢一些。所以不要以为泡养变化快的泥料就一定好,泡养变化慢的就一定不好,只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用好泥料做的紫砂壶一定比差泥料做的紫砂壶泡茶好喝。 5、关于龙山料和山外料的识别,龙山料用开水注入新壶30秒后倒尽,有股淡淡的陶土香味。龙山泥做的壶手感很润,砂料看上去有砂感。这点非常重要,也是区别和黄龙山以外的山料重要手段。龙山料静谧通透,呈亚光(黯然之光),养后的光泽犹如儿童眼睛的清澈状。新壶有少许云母片,但壶养成就会消失。如果壶身泛出不自然的亮光,灯下观察没有透感,反光混浊。特别要注意看盖内,因为卖壶人这里往往不做抛光处理,呈不平滑状玻璃相(这点非常重要,因为黄龙山以外的料往往是这种质感):劣质泥结晶度高含砂少,不耐高温的缘故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