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梓煜♂ 儒雅的亮迷
何迦若姐姐好
关注数: 125 粉丝数: 259 发帖数: 18,787 关注贴吧数: 44
来吹吹程昱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抚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 昱迁振威将军。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衰谭、袁尚。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魏国既建,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分封少于延及孙晓列侯。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程昱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抚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 昱迁振威将军。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衰谭、袁尚。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魏国既建,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分封少于延及孙晓列侯。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程昱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抚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 昱迁振威将军。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衰谭、袁尚。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魏国既建,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分封少于延及孙晓列侯。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打不死的小备备 不光姓一样,连性格都一样 看看在每段后面都加点什么
诸葛亮逆天的军事 1、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2、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3、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4、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5、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6、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 7、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8、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 9、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10、上书北魏文帝,称“立战场,十日一习;宜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此武侯之法实行后果然“边境获其利”。 11、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12、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13、近者关中诸将,复相合聚,续为叛乱,阻二华,据河渭,驱率羌胡,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丞相秉钺鹰扬,顺风烈火,元戎启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卤,此皆天下所共知也。《檄吴将校部曲文》
【转】汉代太学的考证与批判 汉代太学的考证与批判 秦 彦 士 两千多年来, 围绕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及太学的历史功过等问题, 一直存在不少争议。这些争 议不仅涉及许多学术问题, 而且牵涉到不少现实问题。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此类重大的历史争议 似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准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深入讨 论。 谈到汉代太学, 首先得说到古代太学与明堂、辟雍的关系。上古政教不分,“古人宫室无多, 凡 祭礼、军礼、学礼, 以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 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 为一地”[1 ]。《诗经·灵台》疏引《礼记·王制》曰:“大(太) 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 诸侯曰泮宫。天子 将出征⋯⋯受命于祖, 首或告。”《泮水》一诗“在泮献首或”的记载证明, 这决非古人的臆说。惠栋《明堂 大道录》谓:“《孟子》引《书》曰:‘天降下民, 作之君, 其之师。惟曰其助上帝。’作之君, 明堂布政也; 作之师, 太学尊师也。”[2 ]蔡邕《明堂月令论》曰:“明堂者, 天子太庙, 所以崇礼其祖, 以配上帝者 也。取其宗祀之清貌, 则曰清庙⋯⋯取其向明, 则曰明堂; 取其四门之学, 则曰太学; 取其四面周水 圆如壁, 则曰辟雍。异名而同实。”这种早期明堂、太学、清庙、灵台、辟雍混而不分的情形沿袭甚 久,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教合一的事实, 也给后来的官方教育带来深远影响。另一方面, 这一复杂 的情况也使汉代太学何时建立等问题成为一桩争议不休的历史疑案。
【转】【军事】中日武器到底谁强:三菱重工的总工程师说了大实话 中日都生产了自己的第3代战斗机。日本是F-2,中国是歼10和歼11。通过研制、仿制,中国完全掌握了第3代战机的设计和生产技术。而日本虽然在某些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并没有完全掌握第3代战机的设计和生产技术,日本任何新战机仍然必须依靠美国。而中国在第3代战机已经毕业了,同时具备了第4代战机的研制能力。下面通过具体技术分析,来看看中日两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第一,空气动力设计:中国已经基本解决先进战机的气动设计问题。通过大量的型号设计,中国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经验的航空工程师和设计师。而日本工程设计经验不足,F-2的外型设计模仿F-16,同时大量设计依靠美方。因此到现在日本还不具备独立的先进气动外型设计能力。 第二,结构和材料:两国水平大致相当。在设计上已经有现成的设计软件,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机体3维数字设计上中国已经走到日本前面。日本的复合材料技术比较先进,其机翼复合材料一体高温固化技术世界领先。但这个技术不够成熟,制造的机翼后来出现裂缝。中国引进了俄罗斯最先进的钛合金加工技术,同时中国复合材料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中国已经比较完整地掌握了先进战机的材料技术。中国成飞有了歼20,而日本的心神一直都处于假想阶段,中国三军突飞猛进,势不可挡。 第三,电子系统:日本在雷达火控技术上领先,日本的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属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机载雷达水平还有差距。但在一体化电子系统设计和整合方面中国没有差距。中国掌握了数字电传技术,而日本没有掌握这个技术。 第四,动力系统:中国已经可以自己设计制造先进涡扇发动机,而日本没有相应的能力。 海军装备方面 以日本最先进的金刚级和中国170舰比较。据可靠消息,170舰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而金刚级使用的是美国的无源相控阵雷达。170舰整个作战系统是中国的,而金刚级的作战系统是美国的。导弹技术上170使用自导防空导弹,而金刚级使用的半主动制导。 反舰导弹的差距更加明显。170舰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中国可以完全独立自主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舰。而日本在作战系统和舰用主机方面还需要依靠美国。金刚级的优势在于载弹量远远超过170舰。反潜战水平也大幅优于中国。 在潜艇方面,中国潜用柴油机还需要进口。国产柴油机噪音大,比功率低。日本潜艇整体技术领先,但比中国使用的德国柴油机无技术优势。中国在AIP技术上国际领先,在燃料电池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日本不具备这个技术。日本千方百计想得到中国的燃料电池技术。在潜艇材料上中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噪音控制上中国也不落后于日本。只是声纳系统还有一些差距。在引进法国和俄罗斯技术以后,这个差距已经很小了。 中国拥有核潜艇,中国核潜艇发展了两代。苛刻的中国海军对新一代核潜艇非常满意。而日本没有。 从以上分析看,中国在海军技术上已经赶上和超过日本了。但由于过去长期落后,欠账太多,所以中国海军的实力还赶不上日本。但中国海军的赶超势头是有目共睹的。 中日在海军技术上的差别同样是中国具有完整全面的军事工业体系,可以自主完成军事装备的设计制造。日本基础工业实力雄厚,在柴油机、和某些电子技术方面领先。但必须依靠美国的一些技术支持,才能完整地制造现代化军舰,才能形成海军战斗力。 现在中国军事工业已经提供中国军队以先进的武器装备,使之不低于日本,问题是PLA如何使用这些装备,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陆军装备技术方面 以主战坦克为例,火炮、装甲技术中国领先。日本不具备生产高膛压火炮技术,只得引进德国许可生产坦克炮。中国完全具有高膛压火炮自主技术。与德国技术相当。装甲技术在各国都是最高秘密。但中国99式坦克的防护远远超过日本90式。 火控技术相当,其2000米动对动首发命中率相当,大约在85%。日本的优势在于动力系统。不过日本使用2冲程发动机表明日本的高比功率4冲程发动机技术不过关。如果中国的1100千瓦发动机过关的话,在这一领域也赶上日本。 日本国防工业寓军于民战争潜力深藏不露 根据相关国际条约规定:日本总兵力不得超过10万,军舰数量不得超过30艘,不能拥有航母及核动力潜艇,作战飞机数量不得超过500架,不得拥有远程轰炸机,不得发展弹道导弹技术。 为了突破这种限制,日本采取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做法,把战争潜力深藏于民间。寓军于民的政策,使得日本很多企业都拥有军工背景。目前,日本已建立门类齐全、水平较高、寓军于民的军事工业体系。一旦战事爆发,深藏不露的日本才会真正显露出其巨大的战争潜力。 但日本三菱重工的高级工程师井边度修曾经对中国记者坦承,日本的整个军事体系是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离开美国,日本的整个军事体系立即瘫痪。而中国是具备一个完整的军事工业和军事科技体系。
【转】司马懿诸葛亮的相似之处 1两人都有不错的家世 (诸葛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2两人出仕都有波折 一个三顾茅庐 一个二请出仕 (诸葛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司马懿: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3俩人都是前期出谋划策负责军资、后来做带兵打仗的统帅 (诸葛亮:①《隆中对》②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③平南、北伐统帅。 司马懿:①献策退关羽②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③对抗北伐平辽东等。) 4俩人在谋略军事治国用人都有贡献 (军事谋略同上,治国开渠灌溉:诸葛亮都江堰,司马懿成国渠。用人: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姜维) 5俩人都解决过后方问题 一个平南蛮 一个平辽东 (诸葛亮: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司马懿: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 6俩人都是两个托孤大臣之一 (司马懿曹爽 诸葛亮李严) 7俩人都是先帝特别托孤的人 被托孤时场景都很感人 (司马懿:春,正月,懿至,入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谤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 诸葛亮: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8俩人都被另一个托孤大臣对付过 且都处理过另一个托孤大臣 (司马懿 ①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②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诸葛亮 ①退,欲以诱贼与战”。②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云云) 9俩人都是复姓 () 10俩人在三国时期被东吴大鸿胪张俨并列为贤臣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 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转】司马懿诸葛亮的相似之处 1两人都有不错的家世 (诸葛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2两人出仕都有波折 一个三顾茅庐 一个二请出仕 (诸葛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司马懿: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3俩人都是前期出谋划策负责军资、后来做带兵打仗的统帅 (诸葛亮:①《隆中对》②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③平南、北伐统帅。 司马懿:①献策退关羽②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③对抗北伐平辽东等。) 4俩人在谋略军事治国用人都有贡献 (军事谋略同上,治国开渠灌溉:诸葛亮都江堰,司马懿成国渠。用人: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姜维) 5俩人都解决过后方问题 一个平南蛮 一个平辽东 (诸葛亮: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司马懿: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 6俩人都是两个托孤大臣之一 (司马懿曹爽 诸葛亮李严) 7俩人都是先帝特别托孤的人 被托孤时场景都很感人 (司马懿:春,正月,懿至,入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谤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 诸葛亮: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8俩人都被另一个托孤大臣对付过 且都处理过另一个托孤大臣 (司马懿 ①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②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诸葛亮 ①退,欲以诱贼与战”。②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云云) 9俩人都是复姓 () 10俩人在三国时期被东吴大鸿胪张俨并列为贤臣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 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转】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相似之处 1两人都有不错的家世 (诸葛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2两人出仕都有波折 一个三顾茅庐 一个二请出仕 (诸葛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司马懿: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3俩人都是前期出谋划策负责军资、后来做带兵打仗的统帅 (诸葛亮:①《隆中对》②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③平南、北伐统帅。 司马懿:①献策退关羽②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③对抗北伐平辽东等。) 4俩人在谋略军事治国用人都有贡献 (军事谋略同上,治国开渠灌溉:诸葛亮都江堰,司马懿成国渠。用人: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姜维) 5俩人都解决过后方问题 一个平南蛮 一个平辽东 (诸葛亮: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司马懿: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 6俩人都是两个托孤大臣之一 (司马懿曹爽 诸葛亮李严) 7俩人都是先帝特别托孤的人 被托孤时场景都很感人 (司马懿:春,正月,懿至,入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谤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 诸葛亮: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8俩人都被另一个托孤大臣对付过 且都处理过另一个托孤大臣 (司马懿 ①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②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诸葛亮 ①退,欲以诱贼与战”。②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云云) 9俩人都是复姓 () 10俩人在三国时期被东吴大鸿胪张俨并列为贤臣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 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转】司马懿诸葛亮的相似之处 1两人都有不错的家世 (诸葛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2两人出仕都有波折 一个三顾茅庐 一个二请出仕 (诸葛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司马懿: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3俩人都是前期出谋划策负责军资、后来做带兵打仗的统帅 (诸葛亮:①《隆中对》②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③平南、北伐统帅。 司马懿:①献策退关羽②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③对抗北伐平辽东等。) 4俩人在谋略军事治国用人都有贡献 (军事谋略同上,治国开渠灌溉:诸葛亮都江堰,司马懿成国渠。用人: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姜维) 5俩人都解决过后方问题 一个平南蛮 一个平辽东 (诸葛亮: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司马懿: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 6俩人都是两个托孤大臣之一 (司马懿曹爽 诸葛亮李严) 7俩人都是先帝特别托孤的人 被托孤时场景都很感人 (司马懿:春,正月,懿至,入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谤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 诸葛亮: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8俩人都被另一个托孤大臣对付过 且都处理过另一个托孤大臣 (司马懿 ①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②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诸葛亮 ①退,欲以诱贼与战”。②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云云) 9俩人都是复姓 () 10俩人在三国时期被东吴大鸿胪张俨并列为贤臣 (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 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转】三国人才政策简介 三国人才政策简介 曹魏   曹操历来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在联军讨伐董卓与袁绍对话时,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 所不可”,可见曹操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与认识。   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曹操)其终强而夺汉者,居四战之地,恃智 恃力,而无河山恃之可恃以生骄怠也”。曹操之所以可以由弱小到强大,最终曹 丕还夺取了汉江山,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凭借他自己和手下的集团全体成员的才能 共同奋斗。如果不是凭借人的才智和能力而凭借河山之险固,会出现袁绍那样迅 速败亡的悲惨遭遇。   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渊; 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远来投奔。   最初之际,曹操仅有小快根据地,兵微将寡,而曹操出身于为世人所不齿的 宦官家族;为了充分发现、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队伍中发掘人才的同时打破当 时的门第观念,提拔重用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文人武士,争取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并尽量利用投降过来的敌方人才。虽然当时发生了陈宫不满曹操杀边让而勾结吕布叛乱的事件,可并没有让曹操放弃“唯才是举”的方针。196年,曹操迎汉帝,成为东汉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士人不论是为了曹操而来还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来,都不得不为曹操服务。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颁布,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举”,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很大的意义,当代有学者指出“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论刘备是不是谋害关羽的凶手 为了论证刘备与关羽存在矛盾,原文继续发酵诸葛亮这个大萝卜,先从诸葛亮同关羽的矛盾讲起。原文说,“诸葛亮和关羽在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上,确实是冰炭不能同器,水火不能相容。正因为如此,章太炎才认为,关羽是诸葛亮联吴抗曹战略方针上的绊脚石(此论述前文已驳斥过),所以诸葛亮要除掉关羽。”然后,原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写下了如下一段话: “关羽出山很早,早就跟随刘备南征北战,论资格要比诸葛亮老得多,对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立的大功,关羽肯定很嫉妒,诸葛亮对关羽这种骄横跋扈的武将作风肯定也看不顺眼。从内心深处来讲,诸葛亮对关羽是相当不满的,再加上关羽的官职比自己高,资格比自己老,诸葛亮觉得如果自己要成为刘备手下的第一号人物,关羽就是一个障碍。所以,在关键时刻,诸葛亮不救关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这种充满主观臆断、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表述,实在是看得我等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只能庆幸这两位智圣、武圣,道德的楷模,忠义的化身,无法状告原作者诽谤名誉了。 随后原文闪出了以下此段亮瞎我等钛眼的文字:“不过这里有一件事必须予以澄清,就是诸葛亮不救关羽,并不等于说借刀杀关羽,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是借刀,诸葛亮就是一个阴谋家,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采用卑鄙的手段,那诸葛亮不就成了一个小人?”我反复读了几遍,都没有领会原文的精神!原文不是再三论证诸葛亮想要除掉关羽吗?诸葛亮不是早就预见到关羽会败亡、甚至应当为此事负责吗?他不是想取代关羽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号人物吗?原来他既不是大阴毛也不是小人啊!看来我等内心还是太猥琐阴暗了,居然敢藐视圣人,罪过罪过! 原文还说,“诸葛亮觉得,在丢了荆州以后,没有必要为了救一个败军之将而兴师动众。因为就是把关羽救回来,也要不回荆州来。有的学者往往把荆州同关羽连在一起,认为不救关羽,就是放弃荆州。好像是人们在泼脏水的时候,把小孩子连同脏水一起倒掉了,关羽和荆州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说,“不救”同“借刀”有本质上的区别。”我的妈呀,“不救”和“借刀”已经把哥绕晕了,只见一行行的“关羽”、“荆州”、“小孩”、“脏水”……究竟谁是谁?哥只能自惭形愧,承认自己简单的大脑跟不上原文如大海般深邃的逻辑。原文到底是想说,因为反正荆州没了,而关羽不该救,所以诸葛亮不发兵呢,还是想说,诸葛亮只是不想救关羽,而并非有意放弃荆州呢,亦或是说,诸葛亮并无心于关羽的生死,荆州之败实属无奈呢?总而言之,原文通过一堆我等看不懂的乾坤大挪移神功,一番腾挪转换,终于将矛头成功地从诸葛亮身上转移开了,为文章最后猛批刘备准备了火力。只是我不明白,如果原作者认为诸葛亮并未借刀杀关羽,那原文前面写了那么多说的都是些啥呢? 最终,原文华丽丽地对刘备开炮了!“研究三国史的著名专家方诗铭就十分赞同章太炎的观点,不过方先生也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刀杀关羽,而是刘备要借刀杀关羽。方先生认为,刘备同关羽之间也有矛盾。”然后,原文引用了方诗铭的一些观点,如刘备对关羽也有不满,且不放心,还想除掉关羽等等。这些观点不太为主流观点所接受,历来争议也颇多,且同大多数史料相矛盾。但我认为,刘备与关羽的关系究竟怎样,并不足以说明关羽是不是就是被刘备借刀杀死的,关键还是要看证据和逻辑。如果之前要说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或者说他有意不救关羽,我无意咬文嚼字),但毫无证据,不合逻辑,那么仅仅是把诸葛亮换成刘备,而没有更加有力的证据加以支持,我想也并不改变论证的结果。 而原文在引完方诗铭的话之后,又发了几条奇怪之论,如因为庞统、法正死的时候刘备都哭了,而史书未记载刘备为关羽之死而哭,以此证明刘关感情不好;又说法正死后刘备追谥“翼侯”,但关羽死后却未追谥,“壮缪侯”还是刘禅追谥的;而最后还说到蜀国之所以不修史官,可能就是为了隐藏关羽之死这一千古之谜!多么骇人听闻啊! 诚然,在史书上没见到刘备为关羽而哭的记载,可能会让很多三国迷失望,但这其实不难理解:庞统、法正的死相对比较突然,属于意料之外,对刘备感情上的冲击比较大。而关羽之死出于兵败。刘备在得知荆州已失之时,想必早已预料到关羽性命难保,此时想必是既焦虑、又愤怒,还有一些恐惧,还不到为关羽哀伤的时候。等到确信关羽已死的时候,可能已是事后很久,内心已经接受这一事实。加上本身关羽一事涉及面太广,既有对孙权背盟的愤怒、有对荆州失陷的痛惜、有对心腹叛国的失望、有对蜀汉前景的担忧,复杂的感情也许使他无法轻易流泪。人心毕竟不是温度计、试剂纸,感情的深浅也绝非用泪水就可以衡量的。 而封侯之论更是无稽之谈。关羽追谥之前已是汉寿亭侯,而法正并未封侯,因此刘备在法正死后追谥“翼侯”,只是追赠其之前未能获得的待遇而已,怎么能说明刘备就对法正比对关羽更好呢?张飞生前受封“新亭侯”,对比法正生前未被封侯,若按原文逻辑,刘备对张飞肯定是比对法正好多了吧?可是张飞死后刘备也未再追谥,他的“桓侯”和关羽的“壮缪侯”一样,也是刘禅追谥的,这又该如何解释呢?难道说,刘备对法正比对关羽好、对张飞比对法正好、对关羽和对张飞一样好? 至于蜀国不修史之事与关羽之死的问题,原文更是倒因为果。蜀国不设史官,以致后人研究蜀国历史缺乏一手材料,在这个前提下,原文大胆推测,关羽之死可能有玄机,这是可以的,尽管这种推测不够有力。但说蜀国是为了隐藏关羽之死背后的阴谋而不设史官,就纯属意淫了。如果刘备、诸葛亮真的制造一场惊天密局,谋害了关羽,他们仅仅不修史书,就可以隐藏他们的大阴谋了嘛?他们不会担心魏国的史书、吴国的史书、各学者私修书著等把他们接发了吗?他们更应该标榜和宣传自己的版本才对呀?如果蜀汉根本不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的理论,就可以做的天衣无缝,令魏、吴的史官们都看不出破绽,甚至连他们的书中都不会出现出一丝一毫的漏洞,以至于真相几千年来都未大白于天下,他们若有这个本事,那还用担心修了史书会使阴谋败露吗?(如果真有阴谋的话) 原文最后突然风气大转,开始力捧诸葛亮、关羽,说他们如何忠诚能干,特别强调了他们对于刘氏集团的忠诚,继续映射刘备是幕后大黑手。问题是,如果你真心觉得刘备才是大坏蛋,诸葛亮是清白的,为何前文还要写的那么斩钉截铁并带有主观误导性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嘛?
【转】小谈淮阴侯韩信的性格行为特点   一、甘受屈辱,目光长远  韩信在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到青年时期,韩信因没有德行而不能被推举做官,做生意又没有头脑,不会做买卖谋生,生活更加困苦,因此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都很讨厌他,称他为无赖。一次,一位少年故意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刀带剑,其实胆怯懦弱”之后又当众羞辱他说:“你要是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他,便甘愿从他胯下过去,市人皆笑,认为他胆怯,是个懦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胯下之辱的由来,这足以体现出韩信的忍耐心有多大,为了自己长远的未来,甘受胯下之辱,假如韩信一下刺杀了那个人,当时算是解了气,可后来又如何,历史上还会有那个赫赫有名的韩信吗?这我们就不敢说了。  二、志向远大,一语惊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韩信逃离楚军后,归附刘邦,仍然没有什么名声,后来韩信因获罪,被判处死刑,到行刑的时候,与他一起的十三个人都被斩了,轮到韩信的时候,韩信抬起头,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就说:“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十分惊奇,又见他相貌威武,就没有杀他,与他交谈,认为他的才能过人,胸怀大志,报告了刘邦,因此保住了性命。可见韩信的远大志向和临危不惧的胆识。  三、渴望重用,不甘为下  在韩信被滕公救下后,刘邦一直不怎么看重他,然而在与萧何的多次谈话中,萧何却被他的军事能力所震惊,认为他很不一般。后来韩信一直得不到重用,借机逃离了刘邦,萧何听说韩信逃走的事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亲自追赶韩信,经过一番苦劝后终于让韩信先留了下来,萧何便再次向刘邦举荐,让韩信做了大将军,成就了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  四、得寸进尺,野心过人  这大概是韩信最大的缺点了,韩信被刘邦重用之后,在攻城略池方面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在攻打楚地时,韩信竟要挟刘邦,攻打下楚地后封韩信为齐王,在当时的情形来看,这显然是对刘邦的无视,刘邦听后异常愤怒,正要发作,却被萧何劝了下来,认为如今正需韩信,若撤离韩信,必将大乱,刘邦只得封韩信为齐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邦嘴上虽封韩信为楚王,但心中却心存不满,这也为日后韩信被诛埋下伏笔。  五、狂妄自大,终被诛杀  韩信助刘邦打下天下后,越发骄横和自负,因此并不得刘邦的喜欢,韩信明知如此,却并不收敛,据《史记》记载,信知汉王畏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鞅鞅:不满的意思),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这简短的几句话,足以道出了韩信的狂妄自大,认为自己功高盖世,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羞于同列,这能不遭到刘邦记恨?并且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而益善耳。”这段对话明显体现了韩信的得意忘形,一点也没有顾及皇帝的颜面,有功高震主之意,使刘邦对韩信愈发厌恶。就这样,久而久之,君臣之间的猜忌心越来越重,最终韩信萌发了造反的念头,说服陈豨,一同谋反,终因策略不周被人告发,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宫中,一举拿下了韩信,杀于长乐钟室,夷灭三族。  纵观韩信一生,他在用兵打仗,攻城略池的方面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他从前那甘受屈辱的心理也造就了他日后的辉煌,但功成名就之后他那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成为了他致命的弱点,使他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由功高盖世变为了乱臣贼子的下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