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学💍老彭 pzy806
易经与预测
关注数: 203 粉丝数: 764 发帖数: 12,379 关注贴吧数: 2
如何研读易经?对学习周易的一点个人拙见 第一、易经是什么? 易经本质上就是一种工具,有用的工具。 当然可以是文化,可以是很多其它。 类似计算器,输入数字,选择加减乘除,出来运算结果。 类似望远镜,调好焦距,选好角度,看到远处的风景。 类似显微镜,调整好焦距,看到细微的存在。类似地图,显示了目的地和路径情况。 . 第二、关于卦爻辞 很多历史上数术方面的牛人,都不解读卦爻辞。 首先是因为要解读卦爻辞,必需要在逻辑阐述为何如此解。隐私这一关,很多人过不了。 孔圣人做十翼,不具体解读卦爻辞,而是另辟蹊径,象和彖来辅助,系辞文言说卦来辅助。 老子著道德经,不解读卦爻辞,另辟蹊径说道德。 卦爻辞中,不仅仅有通假字,还有象形字。象形字,很微妙,用一个字之象,来对应一卦一爻之象,可以不可以呢? 加上类象描述,比喻修辞,所以一解读,就失去了灵魂。系辞说,观象玩辞,玩,很传神。 . 第三:关于研读易经的参考书籍 用学生学习,做了一个比喻, 卦画符号系统,是学生应学的知识。 卦爻辞文字,是正规的标准教科书。 十翼和道德经,是名家出的教辅资料。 其它解易著作,是同班同学的作业本。 同班同学的作业本,很有参考价值,但错漏难免多一些。 名家的教辅资料,最具参考价值,同时里面也包含了名家的个人思路和见解。 正规的课本对于知识的解读,有自己的逻辑安排,目的只是将知识的讲透彻。但就算把课本背过,考试时的题型很多也会没见过。
研读周易第三问【周易占卜的心易与外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传】 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着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 圣人由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由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则而不可乱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恶也。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系辞传】 严谨的逻辑架构&朦胧的心易, 严谨的取数逻辑&外应之体用。 阴极而阳发,阳极而阴萌,自然之理。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 心易之言象,象理之大逻辑, 外应之体用,逻辑之象之极。 夫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周易占卜预测,辞变象理占, 外持,严谨的数理阴阳符号逻辑架构, 内运,玄之又玄的心易之象外应体用。 以通天下之志, 以定天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 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公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予,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