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文 艺术人文
关注数: 492 粉丝数: 239 发帖数: 2,388 关注贴吧数: 19
“论相”取士 这里所讲的“论相”不是人们常说的相面、占卜和西方骨相学之类的迷信活动,而是古代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古代的选才方法,从最早的禅让制、军功制,到后来的察举、科举制、考绩制等,这些制度主要是考核一个人的才、学、识以及功绩,而“论相”则注重于考察一个人的德行。因为在人才鉴别上,德居首位。“论相”的方法和内容是,根据已制定和形成的“相法”、“相规”,对被考核者“以洪范五福六极为主,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言行相应,颠沛造次,能否通当世之务,明道德之归。 “论相”实际上是论“行”相和“品”相,而非论“貌”相。所以,在古代也曾有过“以相取士”之说。 据楚国《梼杌》中记:楚国有善相人,所言无遗策,楚庄王闻后召之问,善相人答曰:“臣相人,能观人之交也。观布衣者,其交皆孝悌笃慎畏令,如此其家必日益,身必日安。观事君者,其交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主明臣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分争正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富。”楚庄王闻后连说“善”。乃以论相招聘四方之士,夙夜不懈,“得孙叔敖将军子,重之,属以备将相,遂成霸功”。这可以说是涉及“论相”的最早的记载。 那时的论相具体内容虽已无从考证,但从善相人答楚庄王的话中可以看出,“论相”主要是论人的德行和品端。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有“五观其相”之论。这是诸葛亮考核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它包括“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这里的观其相,实际上是观其“行”,更确切一些说也是观其“德”。到了元明时期,吴处厚在《灼艾集》中,对先前的有关“论相”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古时的“论相”归纳成了具有规劝和促人自省性质的“论相三十六善”,使后人对“论相”的主要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这三十六善主要内容有:焚香读书;有刚有柔;慕善近君子;闻事不惊张;不逐淫贪杀;能治家;不厌人乞觅;改过;与人期不失信;委曲行阴德方便事;不文过饰非;不毁善害恶;不改行易操;夜卧不便睡著;马上去不回头;不谈乱;不忘人恩;有大量;扬善掩恶;急难中济人宽慰人;不助强欺弱,为事与众用之;得人物每事惭愧;语有序;不嫌恶衣食;不多言妄语;知人饥渴劳苦;行善不倦;不念旧恶;作事周匝;常思退步结果等等。并言:“三十六善,全者位极人臣,福禄令终,具二十者刺史之位,具十以上者令佐之官,具五者亦须大富,不全者则祸福相抑,故相形不如相心,求人相不如自相。”(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帝王中的球迷 历代帝王中有不少“球迷”。我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叫“蹴鞠”的足球,是以皮革为外壳,里面装满毛发的实心球;另一种叫“击鞠”,是骑在马上用球杖打的球,即马球。 蹴鞠运动起源较早。《汉书·艺文志》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如果这一“传言”属实的话,那么上古时代的黄帝,就是中国第一个球迷了! 据记载,汉高祖刘邦对蹴鞠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自己爱好踢球,而且爱看比赛。为此,专门在宫苑中建了一个大规模的“鞠域”,作为竞赛之用。汉武帝刘彻也是一个球迷。 在他当政时所进行的对匈奴的战争中,行军所到之处,都设立球场,把踢球作为训练士兵的方法。 唐代的珠迷皇帝最多。公元709年,唐中宗李显把养女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去和亲的时候,就曾在宫中举行和吐蕃队马球比赛以示庆贺。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哥哥宁王都是马球健将,著名画家韩干、李公麟都曾多次画过他们打马球的画。 唐宣宗李忱在十六宅建筑雍和殿,每月都要和皇室王侯们在那里打两三次球。唐僖宗李儇迷恋马球简直到了不务正业的程度,他不是斗鸡就是踢球,还洋洋自得地吹嘘:“我要是应考‘打球进士’,准考头名状元。”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是球迷。宋代无名氏画的《宋太祖蹴鞠图》就画了他俩和赵普、石守信等人踢球的情形,栩栩如生,甚为精彩。宋徽宗赵佶也是球迷,他规定每年他的生日,文武百官祝寿后,内廷的球队要进行足球比赛,以饱眼福。 辽代的帝王穆宗耶律璟不但经常在宫中打球,而且还远去应州(今山西应县)打球,可见球瘾之大。圣宗耶律隆绪在位的前期,史书说他“击鞠无度”,说明他对马球已“迷”到不恰当的地步了。后来谏议大夫马得臣怕他受伤和影响朝政,便冒“欺君之罪”上书要他不要打马球。所以,他大概可以称得上辽代的第一球迷。 金代也有一些球迷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不但自己经常在常武殿打马球,而且还鼓励老百姓都打马球。金哀宗完颜守绪酷爱打马球。由于技术不高,他请了一个叫撒合辇的人教他打马球,为此还受了他母亲的一顿臭骂。(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源 孙中山先生生前曾多次题写“天下为公”,赠送友人,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一思想来源于儒家的大同思想。 《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妇。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也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针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现实提出来的。这美好的社会,是两千多年来许多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孙中山所追求的。 孙中山谈到他的思想来源时写道:“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之固有思想。”1912年元旦,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表示他的政府“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世界渐趋于大同”。他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又说:“况交通既使,世界大同,已有中外一家之势。”到他晚年,更表示相信将来世界上总有大同之一日,“此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的思想”。1921年,他在桂林会见第三国际代表马林时,一连8天,每天8小时,向马林解释自己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总之,孔子在孙中山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孔子的封号 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孔子有封号始于汉平帝刘衎(kàn)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元宏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大象二年(580),北周静帝宇文衍恢复孔子的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取消封号。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尊孔子为“太师”。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恢复其公爵,称“隆道公”。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赵恒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为“至文宣王”。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十一年(1307),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1645),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官员祭祀孔子,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我国古代的生态意识 生态学是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资本主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形成的。我国古代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界定的生态学,也没有一部生态学专著。但生态意识的某些因素在我国两三千年前就产生了。在《周礼》、《国语》、《易经》、《中庸》、《孟子》、《荀子》、《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及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沈括的《梦溪笔谈》等著作中,都有生态意识方面的记述。《国语·鲁语·里革断罟匡君》就比较集中明确地反映了生态意识。尤其是里革匡君的一番说辞,严肃地提出了“以时禁发”的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大问题。 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基本思想是使“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做到:孕育不得杀;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对正在发育成长期间的生物不得捕杀获取);斩伐养长不失其时,“禁发必有时”,“网罟必有正”;取长成之物,不可“绝根”。古人还总结了“以时禁发”的经验,并且形成制度。古人对什么季节允许捕获什么,禁止捕获什么,甚 至连用什么捕获方式都有明确规定。除此,还设有专职官员进行管理。 古人重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富国利民”。孟子直截了当地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认为这是王道政治的起点,是同“养生丧死”息息相关的大事。孟子的这种认识不仅当时是真知灼见,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不失其光辉。(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黄河故名辑略 【河】黄河古称“河”。《说文解字·水部》:“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河水】黄河又称“河水”。《山海经·西山经》:“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中国河】黄河出积石山,进入现甘肃省,称“中国河”。《汉书·西域传上》:“蒲昌海,一名盐泽池也。……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西河】黄河流经中国西部地区,有“西河”之名。《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金城河】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南,汉代置金城县,黄河经流于此,称“金城河”。《水经注》卷二:“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 【上河】今宁夏中卫县古称眗卷,黄河于此称“上河”。《水经》卷二:“河水又东北迳眗卷县故城西。”郦道远注:“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南河、北河】黄河进入阴山南麓,分为两支,称“南河”、“北河”。《水经》卷三:“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 【大黄河、小黄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改道,一支由凤阳进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别称之为“大黄河”、“小黄河”。《明史·河渠一》:“(黄河)洪武二十四年改流,从汴梁北五里许,由凤阳入淮者为大黄河,其支流出徐州以南者为小黄河。” 【九河】远古时期,黄河在今山东境内分为九支,统称“九河”。《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孔安国传:“河水分为九道。”按九河分别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顿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 【逆河】九河又合而为一,名“逆河”。《尚书·禹贡》:“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孔安国传:“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渤海。” 【浊河】黄河水流含泥沙极多,一石水有六斗沙,故称“浊河”。《史记·高祖本纪》:“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 【大河】黄河水面辽阔,故称“大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洪水】洪,大也。洪水即大河之意。《水经注》卷四引《淮南子》:“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洪河】同“洪水”。徐干《齐都赋》:“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此外,黄河还有鸿水、德水、河宗、灵川、灵河等名,这里不一一引证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以动物命名的山 我国山岳众多,千姿百态,或以险峻著名或以秀美见长,也有部分山岳形态,酷似动物而被冠以动物名。 鹳山 浙江富阳县城东富春江畔,山下有石矶形状如鹳。 龟山 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北,前临大江,北带汉水,威武盘踞,状若巨鼋。 蛇山 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内,绵亘蜿蜒,形似伏蛇,头临大江,尾插城东。 龟峰山 湖北麻城县东,山如巨龟,昂首翘尾,冲霄凌汉。 龙首山 辽宁铁岭市区东部,左窥城区,右枕柴河。山从东南蜿蜒而来,绵延10余里,势如长龙,至柴河曲折处,嶙峋突起,如龙昂首。 云龙山 江苏徐州市南部,海拔130多米,长约3公里,连绵九节,好像一条卧龙。 狮子山 云南武定县城西南约2公里,山状如狮。 马鬐山 山东莒南县、莒县交界处,西北均濒浔河,峰峦连绵,形如马鬐。 骆驼山 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公园内,山高近30米,很像一头伏地的单峰骆驼。 象鼻山 广西桂林市内阳江和漓江汇合处,山状似巨象伸鼻吸水。 鱼峰山 广西柳州市鱼峰公园内,石山状若鲤鱼直立。唐柳宗元称为石鱼山,后人改为鱼峰山。 凤凰山 辽宁朝阳市东。远望山形,左、右两高峰,如凤两翼,中峰微伏,有塔耸起,如凤昂首。 鸡公山 河南信阳市南45公里,主峰两侧有灵华山和长岭,宛如雄鸡的两翼,峰之左右峭壁幽谷酷似鸡爪。整个山形如雄鸡引颈报晓。 鸡足山 云南宾川县城西北40公里,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趾,后出一趾,形似鸡足。 翠螺山 安徽马鞍山市西南7公里,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蜗牛。(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祖国各地芳名多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富饶。祖国各地有很多芳名。湖南省称为“芙蓉国”,四川省称为“天府之国”,浙江省称为“丝绸之国”,云南省称为“植物王国”,台湾省称为“蝴蝶王国”。 按工艺美术、文化体育分:山东烟台市是“绒绣之乡”,安徽萧县是“国画之乡”,台湾苗栗县是“雕刻之乡”,安徽宣城县是“纸乡”,广东肇庆市是“砚乡”,河北吴桥县是“杂技之乡”,新疆库车县是“歌舞之乡”,福建上杭县是“山歌之乡”,贵州玉屏县是“箫笛之乡”,江苏南通市是“话剧之乡”,广东东莞县是“游泳之乡”,广东台山县是“排球之乡”,江苏沛县是“武术之乡”,福建莆田县是“田径之乡”。按动物、植物和水果来分:四川平武县是“熊猫之乡”,云南瑞丽县是“孔雀之乡”,云南西双版纳是“大象之乡”,黑龙江小兴安岭是“红松之乡”,浙江安吉县是“毛竹之乡”,广西融水县是“杉木之乡”,湖南湘西是“油桐之乡”,广东新会县是“葵树之乡”,山东菏泽县是“牡丹之乡”,山东平阴县是“玫瑰之乡”,福建龙溪县是“金桔之乡”,浙江黄岩县是“蜜桔之乡”,广东增城县是“荔枝之乡”。 按所产药材来分:吉林抚松县是“人参之乡”,山西长治县是“党参之乡”,贵州赫章县是“天麻之乡”,安徽青阳县是“鹿茸之乡”,四川通江县是“银耳之乡”,山东东阿县是“阿胶之乡”,甘肃岷县是“当归之乡”,宁夏中宁县是“枸杞之乡”,河南西峡县是“琥珀之乡”,广西永福县是“罗汉果之乡”。被誉为“名乡”的还有:山东崂山县是“矿泉之乡”,浙江绍兴县是“黄酒之乡”,四川涪陵县是“榨菜之乡”,广西合浦县是“珍珠之乡”,湖南浏阳县是“花炮之乡”等等。(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神州几多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清明》。千百年来,人们对诗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全国到底有多少个“杏花村”,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著名的有6个: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著名的王林酒家素有“杏村飞霞”之称。据说《水浒》中黑旋风李逵常来此饮酒。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也在这杏花村上。2.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相传唐代最兴旺时,全村有72家烧锅酒坊。该村盛产全国八大名酒之一的“山西汾酒”,1916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3.湖北省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这里的杏花村酒店在古时非常闻名。有民谣可证:“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4.江苏徐州丰县杏花村,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5.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金陵杏花村,地傍郊外,岗峦叠翠,绿水环绕,前临大江,下为秦淮,是唐以来历代风景名胜区,亦是沽酒雅处。6.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在隋唐时就是产酒盛地,以“杏花大曲”誉满江南。这6个杏花村究竟哪个是“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呢?前4个杏花村,因无史料记载,所以无法顺理成章。考之金陵杏花村,虽在明、清文献(《嘉庆江宁府志》、《凤麓小志》、《首都志》等)中有较多记载,但都是引用《太平寰宇记》传说,杜牧虽曾“数过金陵”,但是否在金陵杏花村写过《清明》诗,无史料可证,何况金陵杏花村遗址历经元、明、清战火摧毁殆尽,没有留下寻踪觅迹的线索,只好存疑。唯独安徽省贵池杏花村,既有众多的史料可供佐证,又有遗址可寻。(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 1.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本体论方面,中国重人际,重伦理,以人比天,还原为心,重名轻实,由此走向玄学化,是封闭的价值体系;西方重自然,重自然本质,由自然到人,最后走向主体化、价值哲学。在认识论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与科学发现。2.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对事物的评价上,中国和西方分别偏重于社会和自然两极;在对效果(效用)的评价上,中西分别偏重于整体和个人两极;在对利益的态度上,中国重志轻功,而西方重利益、重功效。3.中西逻辑的差异。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的墨辩逻辑在逻辑的作用、逻辑结构、真理判定标准等基本问题上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逻辑体系。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对政治、伦理、人生问题的重视和对宇宙论、自然规律抱不求甚解的态度。在这样的传统中,逻辑一开始就没有被作为独立的对象予以探讨。从孔子到庄子都视思辨为无用有害之物,都反对对概念等思辨形式本身作思辨的探讨。这样,逻辑这种纯科学就没有立足之地。4.中西数学的差异。以抽象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西方思维方式产生出近代的微积分数学;而理性与实践相离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元代以后几乎整个地断送了我国的传统数学。5.中西自由观的差异。西方人多侧重于向外探求,以发展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东方人多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6.中西科学方法论的差异。东方文化是以人文文化为主体的类型,西方是以科学文化为主体的类型。中国是整体思维方式而西方是形式思维方式。它们规定了科学发展的不同模式,造成了科学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