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文
艺术人文
关注数: 492
粉丝数: 239
发帖数: 2,388
关注贴吧数: 19
貂蝉明明是间谍 貂蝉明明是间谍一样的人物,电视剧三国竟然将其描写为喜欢吕布而被迫行计,我感觉编剧把貂蝉的品格给降低了,按编剧的来看,普通女子罢了,何有英豪之气。
本吧很强悍
人文艺术吧欢迎吧主和各位朋友 向大家问好
《诗经》中你最喜欢哪句?
如何创建神帖~~~~~~~~~~~~~~~~~~~~~?
快到本贴大笑三声
每人说一句有意思的话
你是在多大岁数产生结婚的念头的?
有些人不愿谈恋爱却想结婚这是为什么?
你感觉什么样的男人最帅?
各位有没有精读儒家经典的经历?
人类是否可以无限?
谁用过豆豆? 有人用过吗?
广告专用贴
人文艺术吧 http://tieba.baidu.com/f?kw=%C8%CB%CE%C4%D2%D5%CA%F5
人文艺术吧 欢迎您! 优秀文章!~精彩图片!~~~~~~~~~ http://tieba.baidu.com/f?kw=%C8%CB%CE%C4%D2%D5%CA%F5
欣赏:古代仕女画 元女授经图 清 任熊
五牛图 唐 韩滉(huàng) 【简介】纸本设色,纵20.8cm,横139.8cm, 画中的五只牛或行或立,或正或侧,或俯或仰,姿态生动,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描绘得惟妙惟肖。画作绘于白麻纸上,纸质较为粗糙。牛以较粗的墨线勾勒轮廓,赋色清淡却不失沉着,尤其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意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质感。最值得称道的是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以及透视关系的准确把握。无论是牛的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他都处理得生动巧妙,丝毫没有生硬之感,这是十分不易的。卷后有元赵孟[兆页]、孔克表,明项元汴,清高宗弘历等人题记。 【作者简介】 韩滉(公元723年--公元787年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相韩休之子。曾参预平定藩镇叛乱,德宗贞元初年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卒赠太傅,谥忠肃。自幼聪明,精勤不懈,于艺文诸事皆有所好,尤在公暇之余,喜丹青书画,兼通音律,善鼓琴。因认为书画非急务,深自隐晦,秘不示人。书画格调高逸,时人称"自僧繇、子云之上"。画宗南朝画家陆探微,书法师同时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尤擅长人物、畜兽、田家风俗等画。《五牛图》是其目前存世的唯一作品。
蛛网攫(jué)猿图 宋 易元吉 《蛛网攫猿图》 宋 易元吉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石渠宝笈续篇》著录)。旧题易元吉作。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天资颖异,善画,得名于时,初以工花鸟专门。游于荆湖间,搜奇访古名山大川。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几与猿猱鹿同游,故心传目击之妙,则写之于毫端间,世俗之所不得窥其藩也。又尝于长沙所居之舍后,开圃造池,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多驯养水禽山兽,以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资于画笔之思致。故写动植之状,无出其右者。 转载
青枫巨蝶图 青枫巨蝶图 纨扇,页,绢本,设色,纵:23cm ,横:24.2cm。 本幅无款。鉴藏印钤“大观”葫芦形朱文印以及“石渠宝笈”、“乐善堂图书记”、“重华宫鉴藏宝”3印。钤清乾隆、嘉庆二御览印。 图左下方伸出嫩绿色枫树一株,枝叶婆娑。一只赭黄色巨蝶从右上侧凌空飞临,与枫叶构成平衡的对角关系。更有鲜红色瓢虫伏于枫叶之上,十分俏皮。画风高度写实,细致入微。画法的特点一是细线勾勒,笔若游丝,使蝶与枝、叶的形态皆极为轻倩灵秀;二是设色淡雅明快,红、绿、黄对比鲜明,给人以清新出尘之感,不落浓艳俗套。
人文艺术吧吧务团队 进入查看:http://hi.baidu.com/yishurenwen/blog/item/b17bd7230a06b1569922edb1.html
请求恢复帖子 我刚才误将此帖删除,但只恢复了前5楼,不知可否全部恢复http://post.baidu.com/f?kz=260868951
漫话我国的金字塔 漫话我国的金字塔 金字塔,早已闻名全球,被赞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而在我国也有反映古代金字塔艺术的建筑,少昊陵、将军坟,就是其中的两个。 少昊陵在山东省曲阜县东郊,陵墓像个扣着的方形升斗,底边各长28米,上边各长9.4米,斜坡高15.2米,陵墓表面上用整齐的石板块砌筑,陵顶原有座小庙,供奉着少昊的石雕像,为北宋所建。相传少昊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首领黄帝的儿子,号金天氏,古代东夷族的首领,是位当了84年部族领袖的百岁老人。 将军坟在吉林省集安县城东的龙山山麓,是著名的古墓之一。早就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将军坟用经过凿磨的巨形花岗岩条石垒筑,似一个削掉尖头的方锥体。墓室面积5平方米,中间放置着两口石棺。据当地县志记载,将军坟是高句的第一代王朱蒙的陵墓,但专家们认为,从墓葬形制和建筑技术来看,应属5世纪初叶的王朝,可能是第十七八代或第20代的高句王的陵墓。(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论相”取士 这里所讲的“论相”不是人们常说的相面、占卜和西方骨相学之类的迷信活动,而是古代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古代的选才方法,从最早的禅让制、军功制,到后来的察举、科举制、考绩制等,这些制度主要是考核一个人的才、学、识以及功绩,而“论相”则注重于考察一个人的德行。因为在人才鉴别上,德居首位。“论相”的方法和内容是,根据已制定和形成的“相法”、“相规”,对被考核者“以洪范五福六极为主,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言行相应,颠沛造次,能否通当世之务,明道德之归。 “论相”实际上是论“行”相和“品”相,而非论“貌”相。所以,在古代也曾有过“以相取士”之说。 据楚国《梼杌》中记:楚国有善相人,所言无遗策,楚庄王闻后召之问,善相人答曰:“臣相人,能观人之交也。观布衣者,其交皆孝悌笃慎畏令,如此其家必日益,身必日安。观事君者,其交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主明臣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分争正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富。”楚庄王闻后连说“善”。乃以论相招聘四方之士,夙夜不懈,“得孙叔敖将军子,重之,属以备将相,遂成霸功”。这可以说是涉及“论相”的最早的记载。 那时的论相具体内容虽已无从考证,但从善相人答楚庄王的话中可以看出,“论相”主要是论人的德行和品端。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有“五观其相”之论。这是诸葛亮考核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它包括“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这里的观其相,实际上是观其“行”,更确切一些说也是观其“德”。到了元明时期,吴处厚在《灼艾集》中,对先前的有关“论相”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古时的“论相”归纳成了具有规劝和促人自省性质的“论相三十六善”,使后人对“论相”的主要内容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这三十六善主要内容有:焚香读书;有刚有柔;慕善近君子;闻事不惊张;不逐淫贪杀;能治家;不厌人乞觅;改过;与人期不失信;委曲行阴德方便事;不文过饰非;不毁善害恶;不改行易操;夜卧不便睡著;马上去不回头;不谈乱;不忘人恩;有大量;扬善掩恶;急难中济人宽慰人;不助强欺弱,为事与众用之;得人物每事惭愧;语有序;不嫌恶衣食;不多言妄语;知人饥渴劳苦;行善不倦;不念旧恶;作事周匝;常思退步结果等等。并言:“三十六善,全者位极人臣,福禄令终,具二十者刺史之位,具十以上者令佐之官,具五者亦须大富,不全者则祸福相抑,故相形不如相心,求人相不如自相。”(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古代的宫廷选美 纪晓岚在《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详细记载了明代皇宫“选美”的情况:天启元年,熹宗将举行大婚礼,先期选天下淑女十三至十六者,有司骋以银币,其父母亲送之,以正月集京师,集者五千人。 天子分遣内监选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瘦、某稍肥,皆扶出之。凡遣归者千人。明日,诸女分立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胫、肩、背,有一不合法相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窜、稍浊、稍吃者皆去之。去者复二千人。 明日,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量毕复使周行数十步,以观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去者复千人,其留者亦仅千人,皆召入宫,备宫人之选。 复日,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液,扪其肌理,于是入选者仅得三百人,皆得为宫人之长矣。在宫中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汇其人之刚柔愚智贤否,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五千人只选出五十人,可谓严格之极。但是由那些内监和老宫女挑出来的“美女”,真能如天子的意吗?这可就难说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清代皇族女儿“格格” 清代亲王以下的女儿均称“格格”,有很多等级。亲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郡王之女称多罗格格,即县主。贝勒(全称多罗贝勒,位低于郡王)之女亦称多罗格格,即郡君。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位低于贝勒)之女称固山格格,即县君。位低于贝子的镇国公、辅国公之女,亦称格格,即乡君。(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公主”、“郡主”称呼的由来 周朝天子的女儿称王姬,到战国才有公主之称,天子和诸侯的女儿,都可以称公主,又叫君主。《史记·李斯传》说李斯的诸子,皆娶秦公主,就指的是秦王的女儿。据说周朝中叶,天子嫁女于诸侯,不自主婚,命同姓诸侯主持婚事,所以叫作公主(见《公羊传·庄公元年》和唐徐坚等所编《初学记》卷十)。主,是主婚的意思。从汉代起,公主专指天子的女儿。晋时,公主封郡者,称郡公主,如弘农郡公主。南北朝也有郡公主。至唐始有郡主之称,专指太子的女儿。明代亲王的女儿称郡主,郡王以下的女儿,称郡君、县君。清代的郡主,亦指亲王之女。评书《杨家将》中的柴郡主,据说书人说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被宋朝的八王赵德芳认作妹妹,故有郡主之称。京剧《回荆州》的孙夫人,为三国时吴主孙权之妹,也被称为郡主,是说书人或编剧者用的后起之称。在旧小说戏曲内,常有类似的情况。(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何谓东宫、西宫 何林注《公羊传》说:“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后称妃嫔居住的宫为西宫。东宫则是太子所居之宫,也用以指太子。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的称谓。尽管戏剧或小说中常有这样的称呼,但那毕竟不合史实。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了东太后、西太后的叫法。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皇太子载淳即位于灵前。第二天颁发上谕,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从这一天起,慈安太后搬入烟波致爽殿东暖阁,慈禧太后搬入西暖阁。据此,宫内始有东太后、西太后之说。(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皇帝不拜佛由宋太祖始 据史载,宋太祖赵匡胤刚得天下,初次到相国寺进香,来到佛像前问身边的人:“朕当拜不当拜?”寺僧替宁回答说:“不当拜。”宋太祖问为什么。对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替宁回答得非常巧妙,既不贬抑、亵渎佛祖;又维护了皇帝的尊严。赵匡胤听了很满意,微微颔首,就没有下拜了,并作为定制。自此,后世的帝皇都不跪拜佛像。(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帝王中的球迷 历代帝王中有不少“球迷”。我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叫“蹴鞠”的足球,是以皮革为外壳,里面装满毛发的实心球;另一种叫“击鞠”,是骑在马上用球杖打的球,即马球。 蹴鞠运动起源较早。《汉书·艺文志》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如果这一“传言”属实的话,那么上古时代的黄帝,就是中国第一个球迷了! 据记载,汉高祖刘邦对蹴鞠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自己爱好踢球,而且爱看比赛。为此,专门在宫苑中建了一个大规模的“鞠域”,作为竞赛之用。汉武帝刘彻也是一个球迷。 在他当政时所进行的对匈奴的战争中,行军所到之处,都设立球场,把踢球作为训练士兵的方法。 唐代的珠迷皇帝最多。公元709年,唐中宗李显把养女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去和亲的时候,就曾在宫中举行和吐蕃队马球比赛以示庆贺。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哥哥宁王都是马球健将,著名画家韩干、李公麟都曾多次画过他们打马球的画。 唐宣宗李忱在十六宅建筑雍和殿,每月都要和皇室王侯们在那里打两三次球。唐僖宗李儇迷恋马球简直到了不务正业的程度,他不是斗鸡就是踢球,还洋洋自得地吹嘘:“我要是应考‘打球进士’,准考头名状元。”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是球迷。宋代无名氏画的《宋太祖蹴鞠图》就画了他俩和赵普、石守信等人踢球的情形,栩栩如生,甚为精彩。宋徽宗赵佶也是球迷,他规定每年他的生日,文武百官祝寿后,内廷的球队要进行足球比赛,以饱眼福。 辽代的帝王穆宗耶律璟不但经常在宫中打球,而且还远去应州(今山西应县)打球,可见球瘾之大。圣宗耶律隆绪在位的前期,史书说他“击鞠无度”,说明他对马球已“迷”到不恰当的地步了。后来谏议大夫马得臣怕他受伤和影响朝政,便冒“欺君之罪”上书要他不要打马球。所以,他大概可以称得上辽代的第一球迷。 金代也有一些球迷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不但自己经常在常武殿打马球,而且还鼓励老百姓都打马球。金哀宗完颜守绪酷爱打马球。由于技术不高,他请了一个叫撒合辇的人教他打马球,为此还受了他母亲的一顿臭骂。(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皇帝日常统治活动 古代皇帝的日常统治活动,基本上是通过各级上报的奏章来了解全国政务,并有一个特定集团协助处理,这一特定集团,秦汉时是丞相及其僚属,秦汉以后是三省长官,明清则是内阁和军机处。处理方式一般是朝会和与丞相等议政。皇帝朝会有两种:一种是大会文武百官、王国诸侯和外国使臣的朝会,称为大朝,多是礼节性的。一是早朝,即皇帝每天或间隔数天早晨会见主要政府官员,处理一些日常性事务。但实际上皇帝日常事务是交给成系统的各级官员处理的,皇帝只进行定期检查就够了。对于重大非日常事务,如战争、天灾,皇帝则往往要和主要官员商议决策。(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皇家为何爱用“紫” 北京故宫称“紫禁城”,帝王住的宫廷称“紫庭”、“紫闼”、“紫阙”、“紫宫”、“紫极”、“紫霄”等,帝都的道路称“紫陌”,皇帝的诏书称“紫诰”、“紫泥诏”、“紫书”,皇帝的车辇称“紫驮”,皇帝的衣称“紫衣”,连朝廷赐给和尚的袈裟亦称“紫袈裟”,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皇家为何爱用“紫”字呢? 原来“紫”字指的是紫微星垣。天上恒星中有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位居中央,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设两旁。古时候,人们认为天皇住在天宫里,天宫当然应该在中央,所以紫微星垣以它居于中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宫之所在,因此,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称“天子”,“太平天子当中生,清慎官员四海分”,于是人们就以紫微星垣代称皇帝了。这样一来,皇帝与“紫”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紫禁城是皇帝、皇后和皇族居住的内城。“紫”之所指已明,“禁”乃严禁黎民百姓靠近之义。唐代开元年间右丞王维在《敕赐百官樱桃》诗中曾说:“芙蓉阙下令千宫,紫禁朱樱出上阑。”可见唐代已把皇宫称为“紫禁”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源 孙中山先生生前曾多次题写“天下为公”,赠送友人,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一思想来源于儒家的大同思想。 《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妇。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也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针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现实提出来的。这美好的社会,是两千多年来许多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孙中山所追求的。 孙中山谈到他的思想来源时写道:“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之固有思想。”1912年元旦,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表示他的政府“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世界渐趋于大同”。他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又说:“况交通既使,世界大同,已有中外一家之势。”到他晚年,更表示相信将来世界上总有大同之一日,“此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的思想”。1921年,他在桂林会见第三国际代表马林时,一连8天,每天8小时,向马林解释自己是从孔子到现在的中国伟大改革家的直接继承者。总之,孔子在孙中山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古代的政治理论:瑞应说与谴告说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基本观念。它将“天”看成是有意志的至上神,主宰人类社会的一切,而人类社会不过是天意的某种体现。人合天意,就将受到福佑,此为瑞应说;违反天意,就会遭受祸殃,此为谴告说。 瑞应之义是指吉祥的征兆,如景星、河图、洛书、黄龙、凤凰等等。其中多是少见的自然物,亦有一些虚构的东西。吉祥征兆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表示受命于天的新王朝即将诞生。此说源于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大盛于汉代;二是指继位之君实行德政而受到上天嘉勉的结果。德行愈大,社会愈清明,人民愈安乐。瑞祥就愈多。 谴告意谓上天对人君的戒告。上天戒告人君是借助日食、月食、地震、水旱、飓风、雷雨等一类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来表现的。而人君受到天的谴告的原因,又在于失德。根据人君失德程度,天的戒告分为轻、重两类:轻者为灾,是不太严重的自然变异;重者为异,是更大的灾害。此说亦最盛于汉。 瑞应说与谴告说在古代一直为政治服务的理论工具,它们以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为基础,具有神秘主义倾向,但又包含儒学德治的成分,故具有某些合理的因素。(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孔子的封号 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孔子有封号始于汉平帝刘衎(kàn)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元宏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大象二年(580),北周静帝宇文衍恢复孔子的公爵之封,号“邹国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取消封号。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666),尊孔子为“太师”。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恢复其公爵,称“隆道公”。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赵恒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为“至文宣王”。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十一年(1307),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1645),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官员祭祀孔子,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我国古代的生态意识 生态学是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资本主义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形成的。我国古代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界定的生态学,也没有一部生态学专著。但生态意识的某些因素在我国两三千年前就产生了。在《周礼》、《国语》、《易经》、《中庸》、《孟子》、《荀子》、《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及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沈括的《梦溪笔谈》等著作中,都有生态意识方面的记述。《国语·鲁语·里革断罟匡君》就比较集中明确地反映了生态意识。尤其是里革匡君的一番说辞,严肃地提出了“以时禁发”的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大问题。 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基本思想是使“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做到:孕育不得杀;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对正在发育成长期间的生物不得捕杀获取);斩伐养长不失其时,“禁发必有时”,“网罟必有正”;取长成之物,不可“绝根”。古人还总结了“以时禁发”的经验,并且形成制度。古人对什么季节允许捕获什么,禁止捕获什么,甚 至连用什么捕获方式都有明确规定。除此,还设有专职官员进行管理。 古人重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富国利民”。孟子直截了当地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认为这是王道政治的起点,是同“养生丧死”息息相关的大事。孟子的这种认识不仅当时是真知灼见,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不失其光辉。(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森林奇观 地下森林: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坪区,有一处“地下森林”。它生长在山坡上一个大深坑的坑底,坑口呈圆形,直径100多米,坑底草木繁盛,蓊郁葱茏,有樟、楠、灰木、棕榈等树种和许多蕨类植物。林中不时飞出几只苍鹰,在低空盘旋,使“地下森林”更显得幽深和神秘。 海底森林:地处海南岛琼山县的三江、渲丰、塔市等地一带海滩,是著名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全长50多公里,面积39000亩,分布着红梅榄、海蓬、角果木、秋茄、海芒果、桐花树等红树品种。每当涨潮时,树干被海水淹没,树叶露出海面,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海上绿洲的瑰丽景色。退潮后,树干露出,海滩上又展现出一片原始森林的景象。雾林:贵州省茂兰喀斯特森林中,生长着100多种苔藓植物,走进这片绿色王国,只见到处悬挂的苔藓仿佛是“森林老人”的长胡子,在茫茫雨雾中,显出一派幽深、原始的自然景象,奇特迷人。(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昆明何时称“春城” 昆明以它的地理气候和自然风光享有“春城”的美称,而这一美称起于何时,这倒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明嘉靖间,状元杨慎,因得罪嘉靖皇帝被充军云南昆明,在西山高嶢著书、讲学,曾奔走于昆明及滇池周围各县。他到呈贡时登安江村海宝山寺,写下了《登海宝山寺》一诗,对滇池和周围景物备加赞颂。在《二月八会留别》的诗中他写道:“东台北道苦相留,花月春城夜色悠。锦伞夫人双毂转,金冠太子四门游。九枝灯下开华晏,百戏棚中夺彩筹。乘兴佳期殊不远,绿波红岛更轻舟”。这首诗载于清代《呈贡县志》中。据所掌握的资料看,称昆明为“春城”,早已出现在明代杨慎的诗句中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重庆之“龙” 重庆所属的地方,以“龙”命名之多,可能是全国之冠。 据新近地名普查,全市(不包括新划入的8个县)以“龙”命名的路、街、巷、村、社、区,共有104个,其中,以大龙、小龙、二龙、三龙……九龙命名的就有几十个。相传重庆这地方,很早很早以前,原是一片泽国,这里有许许多多的龙。有好龙,也有孽龙。在重庆古城,有一座城门叫“望龙门”,与隔江的“龙门浩”相望。传说,大禹疏通了九河,盘踞在重庆的龙,有的顺着江水东下入海,经过的地方叫“龙门浩”,有的则爬上了陆地,却又回头张望东下的伙伴,那地方就叫“望龙门”。 在重庆近郊的“化龙桥”,那里藏着的龙是孽龙。人们为了防止那孽龙出来危害人畜,就造了一座桥来镇慑,故名取“化龙桥”。龙隐没的地方,叫“龙隐路”。那一带,山势起伏,从鼓楼寨到虎头岩是大龙,虎头岩到马家岩是小龙。明朝时候,那里的地名还有大龙坎、小龙坎之分。 现在,重庆市郊区已有两个地方挖出了恐龙化石,证明若干年以前重庆确实有龙。不过,这种龙不是千百年来人们谈论的那种龙。(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武汉地名趣话 色彩装点的地名满布武汉三镇:如红钢城、黄石路、碧栖路、绿路、青石桥街、翠微路、赤山坡、紫阳路、白土塘、金庭巷、银莲路、墨水湖路、黑泥湖路……不仅如此,还有胭脂路、菊湾街、松柏里、梅村路、百花街、玫瑰园路、万松园路、莲花湖路、丹桂村、竹林村、花园村、青松村、桃、翠柳村、西湖柳……果真是五颜六色,姹紫嫣红。 武汉人在给地名定名时,对数字有偏爱;任何数字都寓意吉祥。信手拈来即是:一步巷(雅化为怡步巷)、二盛村、三层楼、四眼井、五里墩、六角亭、七里庙、八铺街、九龙井、十字街、百步亭、千家街、万安巷、亿中里;还有十八家、十三担、一千六、一千八、一万八、八加零、九万方、十加零……数序家族何其多矣。 更有趣的是,武汉人还喜欢以飞禽走兽为地名;当然得宠的动物只是一部分。如:鹦鹉街、兔子咀、莺坊巷、洗马长街、鲤鱼洲路、虾蟆咀、九龙井街、凤凰村、雁中咀、麟趾路、龙尾村、羊角岭、凤湾、鸡头村、鸡鸣村、卧龙村、渔光村、白鹤村、老鸦咀、老鸹墩、青龙咀、狮子峰、骡走庙、黄鹂湾,螺蛳墩、龙王咀、蚌娃洲、飞鹅山、象鼻山、牯牛洲、马蹄营、蛇山坡……有了它们,这世界才充满生气。(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湖北地名歇后语 打虎英雄——武汉 董永得妻——孝感 磨盘镀金——黄石 千年结果——仙桃 河滩买卖——沙市 救人之危——恩施飞机着地——安陆 满坡树木——英(荫)山 遵照医嘱——保康 洞庭日出——洪(红)湖 山洼之镇——谷城 山泉叮当——浠(稀)水 春笋林立——竹山 冰冻三月——蕲(奇)春 高高梧桐——来凤 五谷丰登——京(金)山 边疆平寇——远安 油煎豆腐——黄陂(皮) 红日对面——当阳 云烟四起——大悟(雾) 爷爷健康——公安 水乡丰收——嘉鱼(渔) 车过隧道——通山 新闻采访——广济(记) 中山大街——通城 天女散花——襄(香)樊(凡) 东山日出——阳新 梁上来鸟——十(是)堰(燕) 地下大河——潜江 满船稻谷——荆(金)州(舟) 屋顶开窗——天门 狂风大作——郧(云)阳(扬) 秃岭栽树——兴山 风过荷塘——襄(香)阳(扬) 将才辈出——武昌 篾筐装糖——罗(箩)田(甜) 江城日出——汉阳 雨过天晴——郧(云)西(稀) 机仓睡觉——云梦 奔赴西北——枝(支)江(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宝鸡地名的由来 宝鸡原名陈仓,秦置陈仓县,县以陈仓山得名。唐天宝末,安史乱起,玄宗奔蜀。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初十,帝进驻扶风,即置天兴县。十五日,改陈仓县为凤翔县,十八日又改为宝鸡县,而另改雍县为凤翔县。称凤翔府为西京。肃宗于西京地名如此用心,可能是取“天兴唐室”、“凤翔原野”、“宝鸡殷鸣”的吉祥之意。(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我国一些城市雅号 陶都——宜兴(江苏) 春城——长春(吉林)皮都——张家口(河北) 江城——吉林(吉林)雨都——基隆(台湾) 园林城——苏州(江苏)雾都——重庆(四川) 珠城——蚌埠(安徽)木都、丝绸城——丹东(辽宁) 鲤城——泉州(福建)绿城——郑州(河南)红色故都——瑞金(江西) 诗都——洛阳(河南)不夜城——上海 河城——开封(河南)诗城——白帝城(四川) 潭城——长沙(湖南)樱花城——大连(辽宁) 葫芦城——韶关(广东)甜城——内江(四川) 花果城——南宁(广西)江城——哈尔滨(黑龙江) 鹅城——百色(广西)火炉城——武汉(湖北) 榆城——大理(云南)果城——南充(四川) 煤海——大同(山西)石堡城——西宁(青海) 鞋城——温州(浙江)香蕉城——茂名(广东) 车城——十堰(湖北)(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黄河故名辑略 【河】黄河古称“河”。《说文解字·水部》:“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河水】黄河又称“河水”。《山海经·西山经》:“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中国河】黄河出积石山,进入现甘肃省,称“中国河”。《汉书·西域传上》:“蒲昌海,一名盐泽池也。……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西河】黄河流经中国西部地区,有“西河”之名。《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 【金城河】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南,汉代置金城县,黄河经流于此,称“金城河”。《水经注》卷二:“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 【上河】今宁夏中卫县古称眗卷,黄河于此称“上河”。《水经》卷二:“河水又东北迳眗卷县故城西。”郦道远注:“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南河、北河】黄河进入阴山南麓,分为两支,称“南河”、“北河”。《水经》卷三:“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 【大黄河、小黄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改道,一支由凤阳进入淮河,另一支流向徐州,分别称之为“大黄河”、“小黄河”。《明史·河渠一》:“(黄河)洪武二十四年改流,从汴梁北五里许,由凤阳入淮者为大黄河,其支流出徐州以南者为小黄河。” 【九河】远古时期,黄河在今山东境内分为九支,统称“九河”。《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孔安国传:“河水分为九道。”按九河分别是:徒骇河、太史河、马顿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 【逆河】九河又合而为一,名“逆河”。《尚书·禹贡》:“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孔安国传:“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于渤海。” 【浊河】黄河水流含泥沙极多,一石水有六斗沙,故称“浊河”。《史记·高祖本纪》:“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 【大河】黄河水面辽阔,故称“大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 【洪水】洪,大也。洪水即大河之意。《水经注》卷四引《淮南子》:“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 【洪河】同“洪水”。徐干《齐都赋》:“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此外,黄河还有鸿水、德水、河宗、灵川、灵河等名,这里不一一引证了。(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峨眉”山知多少 大概由于峨眉(亦作蛾眉)这个名称美丽动听的缘故,因此我国境内以“峨眉”为名的山至少有7座,除位于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郊的峨眉山享誉最高外,在山东、河南、安徽、广东四省各一山,福建省有二山亦名“峨眉”。 四川之峨眉山属邛崃山支系,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679米。晋时已有“峨眉”之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东峨眉山在博山县境,其地产金,已被开发;河南峨眉山在郏县西北17.5公里,亦称“小峨眉”,相传北宋苏轼游山,以其形类蜀之峨眉,故名。安徽峨眉山在涂县西,城跨其上。广东峨眉山在崇善县境,山势高峻。福建峨眉山有二处,其一在明溪县北,群峰连络,中一峰正对县门,若峨眉然,故名;其二在泰宁县西北25公里,类蜀中之峨眉,故名。(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以动物命名的山 我国山岳众多,千姿百态,或以险峻著名或以秀美见长,也有部分山岳形态,酷似动物而被冠以动物名。 鹳山 浙江富阳县城东富春江畔,山下有石矶形状如鹳。 龟山 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北,前临大江,北带汉水,威武盘踞,状若巨鼋。 蛇山 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内,绵亘蜿蜒,形似伏蛇,头临大江,尾插城东。 龟峰山 湖北麻城县东,山如巨龟,昂首翘尾,冲霄凌汉。 龙首山 辽宁铁岭市区东部,左窥城区,右枕柴河。山从东南蜿蜒而来,绵延10余里,势如长龙,至柴河曲折处,嶙峋突起,如龙昂首。 云龙山 江苏徐州市南部,海拔130多米,长约3公里,连绵九节,好像一条卧龙。 狮子山 云南武定县城西南约2公里,山状如狮。 马鬐山 山东莒南县、莒县交界处,西北均濒浔河,峰峦连绵,形如马鬐。 骆驼山 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公园内,山高近30米,很像一头伏地的单峰骆驼。 象鼻山 广西桂林市内阳江和漓江汇合处,山状似巨象伸鼻吸水。 鱼峰山 广西柳州市鱼峰公园内,石山状若鲤鱼直立。唐柳宗元称为石鱼山,后人改为鱼峰山。 凤凰山 辽宁朝阳市东。远望山形,左、右两高峰,如凤两翼,中峰微伏,有塔耸起,如凤昂首。 鸡公山 河南信阳市南45公里,主峰两侧有灵华山和长岭,宛如雄鸡的两翼,峰之左右峭壁幽谷酷似鸡爪。整个山形如雄鸡引颈报晓。 鸡足山 云南宾川县城西北40公里,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趾,后出一趾,形似鸡足。 翠螺山 安徽马鞍山市西南7公里,山上松翠欲滴,山形酷似蜗牛。(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上古连有“方”字的地名 在殷商时期,仅据殷墟出土卜甲不完全统计,商中心地区以外的不同“方”名有数百种之多,如方、召方、羌方、危方、旁方、井方、马方、虎方、粤方、舌方、徐方、土方等。它们的地望多已失传,在与宁镇地区邻近的江淮之间,可以征考的尚有徐方、虎方、危方等的存在。以商代的语体通例言之,其“方”字的含义就是指方国,同时又含有族名、国名和地名的意义。在使用中、有时也可省略“方”字,其义仍相同;或者亦有“方”与“夷”二字,互假通用。但是,在进入西周“封邦建国”以后,某“方”的称谓形式便逐渐废止,而多以某国的称谓取而代之。这也是各地方国的国家形态有了新的提高和完善的一种反映。西周时期,“方与国”并用的例子仍存,如《诗经·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徐方不回,王曰还归”,“不测不克,濯征徐国”。及至春秋时期,《春秋左传》中也还见有“宋方”、“朔方”等继续延用的个别例证,但是词意中原有的民族和国家的内含已趋于消失,只剩下地名一义的外壳而已。(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祖国各地芳名多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富饶。祖国各地有很多芳名。湖南省称为“芙蓉国”,四川省称为“天府之国”,浙江省称为“丝绸之国”,云南省称为“植物王国”,台湾省称为“蝴蝶王国”。 按工艺美术、文化体育分:山东烟台市是“绒绣之乡”,安徽萧县是“国画之乡”,台湾苗栗县是“雕刻之乡”,安徽宣城县是“纸乡”,广东肇庆市是“砚乡”,河北吴桥县是“杂技之乡”,新疆库车县是“歌舞之乡”,福建上杭县是“山歌之乡”,贵州玉屏县是“箫笛之乡”,江苏南通市是“话剧之乡”,广东东莞县是“游泳之乡”,广东台山县是“排球之乡”,江苏沛县是“武术之乡”,福建莆田县是“田径之乡”。按动物、植物和水果来分:四川平武县是“熊猫之乡”,云南瑞丽县是“孔雀之乡”,云南西双版纳是“大象之乡”,黑龙江小兴安岭是“红松之乡”,浙江安吉县是“毛竹之乡”,广西融水县是“杉木之乡”,湖南湘西是“油桐之乡”,广东新会县是“葵树之乡”,山东菏泽县是“牡丹之乡”,山东平阴县是“玫瑰之乡”,福建龙溪县是“金桔之乡”,浙江黄岩县是“蜜桔之乡”,广东增城县是“荔枝之乡”。 按所产药材来分:吉林抚松县是“人参之乡”,山西长治县是“党参之乡”,贵州赫章县是“天麻之乡”,安徽青阳县是“鹿茸之乡”,四川通江县是“银耳之乡”,山东东阿县是“阿胶之乡”,甘肃岷县是“当归之乡”,宁夏中宁县是“枸杞之乡”,河南西峡县是“琥珀之乡”,广西永福县是“罗汉果之乡”。被誉为“名乡”的还有:山东崂山县是“矿泉之乡”,浙江绍兴县是“黄酒之乡”,四川涪陵县是“榨菜之乡”,广西合浦县是“珍珠之乡”,湖南浏阳县是“花炮之乡”等等。(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鲁国之图》 长期以来,人们把苏州保存的石刻《平江图》,当成我国最早的城市平面石刻地图,殊不知还有比它更早的同类图,那就是保存在湖北省阳新县的《鲁国之图》。 《鲁国之图》刻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即公元1154年,比《平江图》要早57年。据该图碑跋文记载:此图的发现和主持镌刻者名俞舜凯。原图是他游学山东时得之于袭庆府(今兖州),收藏达30年。俞舜凯后来到湖北兴国(今新洲)任军学教授,便将图献给郡府,并刻之于石,放置在州学的大成殿东厩,目的是使当时在学府的学生,朝夕了解孔子的生平功绩,加深对儒教的信仰。 《鲁国之图》,实际是一幅山东曲阜城和孔庙的平面图。原图绘制的准确时间虽难认定,但所绘城址、孔林及孟庙方位,与近年山东考古工作者对古“鲁国”勘察研究的结果完全一样,证实了为宋人所绘无疑,这对今天研究曲阜城的变化和孔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花 信 风 花信风是中国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简称,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花信风,简称“花信”、“风信”。程大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诗:“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杨慎《咏梅九言》曰:“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可见,花信风也是一种物候,是大自然的一种节律。 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自春至夏,自小寒到谷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五日一番风候,各有一种花与它相应,始梅花,终楝花。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醾,三候楝花。(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各地天气志异 新疆东北部的气温,冬天最冷的时候达-50℃;最热的地方是新疆东部吐鲁番。吐鲁番夏天的平均气温在35℃以上,最高47℃。 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基隆市,一年的降雨量达3000毫米,一年里下雨的日子有200多天。雨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边缘的诺羌,那里一年的降雨量只有8毫米左右,只有北京雨量的1%多一点。 海南岛上的海口,是全国雷暴最多的地方,夏季几乎天天都有雷暴,平均每年有120次左右。 四川多雾,所以重庆有“雾都”之称。重庆的雾全年平均有140天左右,次数多,浓度大,持续时间长,有时甚至整日不散。 贵州的贵阳阳光特别少,“贵阳”即阳光珍贵的意思。贵阳一年有230天不见太阳。冬季各月平均每月有20天以上是阴天。 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但在河南林县石板岩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海拔1500米的地方则是另一种情况:冬季水温气暖,烟雾缭绕;夏季水寒冰冷,朔风袭衣。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寒冬腊月,热气如蒸,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溪岸常有奇花异草,嫩绿鲜艳。许多学者不断对此探索研究,但至今尚未揭开这一自然之谜。(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古代的水报 古时候黄河常常决口,各朝统治者从本身利益出发,一方面疏浚河道,一方面加固堤坝。但这些措施很难遏止洪水的肆虐和泛滥。因此便产生了水报。水报是和兵报一样的加急快报,六百里加急快马传送。其紧张程度绝不亚于十万火急的兵报。当黄河上游地区连降大暴雨河水陡涨时,当地封疆大吏便将水警情报书于黄绢,黄布包裹盖上印信立即派人下送,昼夜兼程。让下游人民加固堤防,疏散人口,以避水患。这种水报是接力形式,逐县相传,所以沿河各县都备有专门马号,且常备一视力好者登高了望。一旦上游水报马到,他即通知本县水使做好出发准备。这样逐县接力,一直传到河南开封为止。(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水经注》所记“火山”真貌 《水经注》所记“火山”真貌《水经注》卷十三有这样的记述:“水导源火山”“山上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响,以草吋之,则烟腾火发……”能否据此就证明当地曾有火山活动呢?在1976年,我国地质、考古工作者对这一问题作过实地调查。他们的结论是:《水经注》中所说的“火山”、“火井”,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火山喷发,而是大同以西地区地下煤层的一种自燃现象。其根据是:1.从郦道元的记述和清代杨守敬编绘的《水经注图》看,所述“火山”、“火井”是在大同以西30公里处,这里历史上并无火山活动的痕迹。真正的大同火山遗迹是在大同以东30公里处,据地质调查,此处火山早在距今六七万年已结束了喷发活动,成为死火山。生活在公元5世纪的郦道元是不可能观察到远古的火山活动的。2.大同以西30公里这一带历史上有煤层自燃现象,煤层自燃,地表会产生裂缝,地上地下空气对流,地下炎势上升,就会发出响声。这与郦道元的记述是一致的。这一说法详见《水文、沙漠、火山考古》一书。(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五岳”之高谁为冠 关于我国“五岳”的海拔高度,学术界公认北岳恒山最高,华山次之。根据最新实测数据,“五岳”的实际海拔是:西岳华山(南峰)2160.5米,北岳恒山2016.8米,东岳泰山(玉皇顶)1524.0米,中岳嵩山1440.2米,南岳衡山(祝融峰)1289.8米。可见华山海拔居“五岳”之最,从海拔400米的山麓到绝顶,直线距离为5公里,高差竟达1760米。(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神州几多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清明》。千百年来,人们对诗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全国到底有多少个“杏花村”,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著名的有6个: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著名的王林酒家素有“杏村飞霞”之称。据说《水浒》中黑旋风李逵常来此饮酒。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也在这杏花村上。2.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相传唐代最兴旺时,全村有72家烧锅酒坊。该村盛产全国八大名酒之一的“山西汾酒”,1916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3.湖北省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这里的杏花村酒店在古时非常闻名。有民谣可证:“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4.江苏徐州丰县杏花村,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5.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金陵杏花村,地傍郊外,岗峦叠翠,绿水环绕,前临大江,下为秦淮,是唐以来历代风景名胜区,亦是沽酒雅处。6.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在隋唐时就是产酒盛地,以“杏花大曲”誉满江南。这6个杏花村究竟哪个是“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呢?前4个杏花村,因无史料记载,所以无法顺理成章。考之金陵杏花村,虽在明、清文献(《嘉庆江宁府志》、《凤麓小志》、《首都志》等)中有较多记载,但都是引用《太平寰宇记》传说,杜牧虽曾“数过金陵”,但是否在金陵杏花村写过《清明》诗,无史料可证,何况金陵杏花村遗址历经元、明、清战火摧毁殆尽,没有留下寻踪觅迹的线索,只好存疑。唯独安徽省贵池杏花村,既有众多的史料可供佐证,又有遗址可寻。(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魔鬼城”的由来 “魔鬼城”,位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乌尔乐。当地牧民常常惊恐地说,那里阴森可怖,昼夜传出凄厉的哭声,人若误入,就再也出不来了。从外表看,“魔鬼城”是火红色的,方圆10余平方公里。里面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重迭错落,毫无生气。一根根石柱静穆耸立,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一片沉寂的墓地。尤其在寒冷的月夜下,荒凉沙丘上长长的拖影,张牙舞爪,变幻莫测。遇上风季,层层黄沙尖叫着扑面打来,的确吓人。1900年,地质学家来到这里进行考察,真相大白天下:“魔鬼城”乃是由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地层构成。那时,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淡水湖,各种史前动物栖身在这里。以后,随着时光流逝,大地开始上升,湖泊消失了,一望无垠的戈壁台地湮没了飞禽走兽的足迹。暴雨无情地冲刷着大地,疏松的碎土变成黄沙被风卷走,岩石裸露出来,它们崩裂、破碎,有的则紧紧抱成团儿,“魔鬼城”就这样诞生了。每当大风侵袭而来,就发出一片“狼哭鬼嚎”的声音。(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长城上有哪些设施 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综合军事工程设施,是由城墙、敌台、烽火台、关隘以及城墙外侧的各种障碍物和外围的关堡等多种建筑物构成的防御工程体系。敌台跨墙而立。发生战争时,守城将士既可据敌台战斗又可进行了望或隐蔽兵力。敌台有空心、实心二种。大的敌台有3层:上层有可供观察、射击的雉堞,中层作为铳炮射台,下层有存放粮食、军械等战备物资的仓库,可容纳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战斗、休息;更多的是小敌台,四周有前眼、炮孔可向外射击敌人。小敌台一般只能容纳七八人。烽火台是古代传播信息的通信设施。大都建于较高的山顶或开阔地。烽火台上存贮大量柴草,发现敌情就开始燃放,晚上燃火称“烽”,白天则以浓烟为号,称为“燧”。在长城通过的险要山口或交通要道,都设有关,除建有防御工程,还建有军械库、物资库、演武厅等。著名的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等。古时为防止外敌接近长城,在城墙外侧还设有壕沟、隐坑、崖壁等障碍物。由于年代久远,这些障碍物目前已很难辨认了。在长城重要地段都筑有外围前哨城堡,与长城上每隔一定距离建立的墩台构成了纵深的防御体系,很有战斗力。(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华夏之中在何处 我国大陆的几何中心在兰州附近。若以兰州为圆心,以2500公里的半径画一个大圆,大陆领土基本上都在这个圆内。我国大地坐标的中心在西安附近。在西安北10公里的泾阳县,有国家测绘局新建的中华大地的基准点,即中国大地原点。其主建筑为一宝塔形,地下室有一红玛瑙做成的圆形原点标点。上面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隶体字。大地原点系国家进行大地测量、用以推算地面各个控制测量点大地坐标的起始点。历史上我国的中心是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汝南县。原来周公帮助周武王打下了江山,进行了土地测量,把全国分为九州,豫州在九州之中,又称中州。而豫州之中,则在汝南城北1.5公里处的一座大台处,人称天中台,又称天中山。现仅存石碑两块,均刻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天中山”三个大字。(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中犹文化的相似之处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文化,但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能始终维护文化主体精神而又一脉相承的,只有中华文化和犹太(希伯来)文化。犹太文化从萌芽至今已4000年,虽历经盛衰,与各种文化碰撞冲突、交汇融合,但其主体犹太教传统却一以贯之,始终是维系世界各地犹太人的精神纽带。同样,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虽屡遭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其主体儒教却保留着最初的特征。这是中犹两大文化最根本的共同点。不少中外学者认为,就中犹文化本身而言,在重视家庭伦理、重视教育的作用、善于经商理财等方面也有众多相似之处。重视教育是中犹文化价值观接近的重要表现。犹太人历来重视教育,千百年来崇尚知识的传统代代相传。现在世界各国犹太人的知识水准一般都较高。特别是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表现突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若按民族所占比例计算,犹太民族为最高。中华民族注重教育的传统也是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中系统地阐发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后,历代政权都很重视教育。唐朝一度将兴学推向高潮,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传统的儒家思想也一直将教育视为治国之本。(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 1.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本体论方面,中国重人际,重伦理,以人比天,还原为心,重名轻实,由此走向玄学化,是封闭的价值体系;西方重自然,重自然本质,由自然到人,最后走向主体化、价值哲学。在认识论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与科学发现。2.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在对事物的评价上,中国和西方分别偏重于社会和自然两极;在对效果(效用)的评价上,中西分别偏重于整体和个人两极;在对利益的态度上,中国重志轻功,而西方重利益、重功效。3.中西逻辑的差异。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的墨辩逻辑在逻辑的作用、逻辑结构、真理判定标准等基本问题上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逻辑体系。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对政治、伦理、人生问题的重视和对宇宙论、自然规律抱不求甚解的态度。在这样的传统中,逻辑一开始就没有被作为独立的对象予以探讨。从孔子到庄子都视思辨为无用有害之物,都反对对概念等思辨形式本身作思辨的探讨。这样,逻辑这种纯科学就没有立足之地。4.中西数学的差异。以抽象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西方思维方式产生出近代的微积分数学;而理性与实践相离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元代以后几乎整个地断送了我国的传统数学。5.中西自由观的差异。西方人多侧重于向外探求,以发展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东方人多侧重于向内探求,以认识自身、完善自身为获得自由的途径。6.中西科学方法论的差异。东方文化是以人文文化为主体的类型,西方是以科学文化为主体的类型。中国是整体思维方式而西方是形式思维方式。它们规定了科学发展的不同模式,造成了科学文化的两种不同类型。(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