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文 艺术人文
关注数: 492 粉丝数: 239 发帖数: 2,388 关注贴吧数: 19
“泰山精神” “泰山精神”泰山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源远流长的华夏史上,它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山,从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起,它就和尧舜这些远古帝王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翻开《史记》,从《五帝本纪》到《封禅书》,记载了多少有关泰山的动人传说!泰山又名岱山,或称岱宗,为我国五岳之首。它不仅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千姿百态,动人心魄,而且直到今天还拥有宏伟雄厚、富丽堂皇的古代建筑和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倘若仅用地理的眼光,只计算其1524米的海拔高度,泰山今天自然已失去其“岱宗”的地位;然而,只要我们不忘记它的历史与文化,那么,泰山便依然保留着它的动人风采。这种动人风采,连外国人都感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马约尔先生兴致勃勃地登上泰山。站在泰山之巅,马约尔先生感慨万千。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泰山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他在极为精美漂亮的证书上签了字。三年后,马约尔先生登上泰山,产生了一种异常自信的感觉,即“当时自己做了一件非常英明的事情”,因为在很多场合,签了字再到实地考察,往往感到没有被现实所说服。但是,马约尔先生看了泰山之后,却依然为泰山陶醉、神迷,其情感随着峰峦的起伏而震颤!此种震颤,来自马约尔先生说的“泰山精神”。每当在泰山上看日出时,便感到一种新的活力,感到新的生活正在开始。人说“稳如泰山”,泰山是力量的象征。但站在日观峰上,看着太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地从东方升起,该有多少激情和思绪荡漾在人的胸怀。马约尔先生感受到的“泰山精神”,“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应该说,马约尔先生的此番话是很有见地的。古往今来,题咏泰山者真不可胜计,但最为脍炙人口的,却只有杜甫的《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遒劲峭刻,气魄雄伟,境界高远,寓意深刻,真可谓千古绝唱。确实,“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胸怀为之宽广,便产生了一种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实现远大志向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马约尔先生对泰山的独特感受,则道出泰山这一“世界遗产”之真谛。在泰山观日出的最佳景点是日观峰。日观峰下有一巨石,平地突出,向北探伸,名曰拱北石,亦称探海石。面对“晨露浴日千峰紫”的壮丽景象,一位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是泰山的一只巨掌,斩云拨雾伸向东方。忠诚地执行着一项使命:每晨,揭起日历一张。”从诗人杜甫赋诗《望岳》到马约尔先生称道“泰山精神”。这只泰山神的巨掌,掀过了多少张日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通过改革开放,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敢教日月换新天”,为“泰山精神”充实了新的神韵。(诸葛章)(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古代中国境内的黑种人 古代中国境内的黑种人古代中国境内生活着许多黑种人,这在古书中有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载:夏“后劳”三年、“后泄”二十年,先后有“九夷”、“六夷”来朝,这“九夷”和“六夷”中都有“玄夷”。玄者,黑也。“玄夷”即黑色之夷。《山海经》列举了若干黑人部落的名称,如不死民、枭阳国、雨师妾、厌火国、劳民国等等。古代中国境内的黑种人,卷发,口阔,身材短小,皮肤暗褐。周秦以后,把他们统称为“僬侥”或“僬侥氏”。僬侥或作周侥,都是朱儒的音转。僬侥者,矮黑人也。《国语·鲁语》:“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矣’。”《列子·汤问》:“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显然言过其实,但体形短小却是真的。古代中国境内的黑种人,并非土生土长,他们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从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次大陆逐渐迁移过来的。直至如今,与我国山水相连的越南和印度,以及我们的境外)僬侥种陆类等3000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这就是说,东汉前期,尚有黑种僬侥人从中国以南的地区内迁。中国境内的黑种人,由于不断同其他民族融合,人数渐渐减少。但是直到三国和唐,在皖南的黄山和湖南的道州还有他们的遗类,他们分别被称为“短人”和“矮民”。当时朝廷常常将他们征贡来充当奴隶或梨园小丑。我国的黑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了,但是他们的种族特征却顽强地留给了后代子孙,特别是在南部中国居民身上更为明显。(选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故宫藏缂丝书画精品欣赏 故宫藏缂丝书画精品欣赏 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又称“刻丝”、“克丝”等,以“通经断纬”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丝作经,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   中国古代缂丝工艺的出现至迟不晚于7世纪,但缂丝真正在艺术领域登堂入室乃始于北宋末年,受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或造及“胜于原作”的境界。历经元、明两代,皆有精品传世,至清代乾隆朝,随着天下的富庶繁盛,缂丝艺术的发展继而登上了宋以后的又一高峰。当时缂丝艺术品大量织造,并被收进皇家的书画著录,举凡花鸟草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吉祥图案、诗文法书及佛像梵经,无不精细粹美。   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历来多为皇家宝藏。就传世品而论,以故宫所藏为大宗,且最具代表性。本展览从故宫藏珍品中遴选出自宋至清的24件精品,以使大家充分领略缂丝艺术的独特魅力。 缂丝花鸟图轴   宋,纵26cm,横24cm 宋以后的缂丝技法比前更为丰富多变,作品多以名人书画为稿本摹缂,追求以丝彩再现原作神韵的境界。此幅缂丝花鸟图轴即以宋徽宗赵佶的画稿为粉本而摹缂的,采用了平缂、搭缂、盘梭、长短戗、木梳戗、合色线等技法将花叶层次及鸟羽纹理表现得惟妙惟肖,行梭运丝细巧,所缂织的物象线条柔美,色泽鲜丽,体现出原画细腻柔丽、高雅华贵的风韵。作品上缂葫芦形朱印“御书”和赵佶的“天下一人”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