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村
雪中村
关注数: 178
粉丝数: 86
发帖数: 2,388
关注贴吧数: 25
007年的愿望 转眼(2)007年就要到了,自然想起了《暗算》和《功勋》,我不想说老大是中国的007,只希望老大和各位龙迷新年身体第一,事业进步,生活顺心,万事大吉!
雪中村(新韵) 村头雪霁吾归来,信步山前径自开。几处炊烟将树绕,谁家绣女把梅猜。笛声渐起人初静,母唤多闻子不乖。向晚登高观日落,邀朋把酒话闲怀。
雪中村(新韵) 村头雪霁吾归来,信步山前径自开。几处炊烟将树绕,谁家绣女把梅猜。笛声渐起人初静,母唤多闻子不乖。向晚登高观日落,邀朋把酒话闲怀。
《顾随诗词讲记》——“驼庵诗话 总论之部” (一)文学三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古人创作时将生命精神注入,盖作品即作者之表现。文人是自我中心,由自我中心至自我扩大至自我消灭,这就是美,这就是诗。否则,但写风花雪月美丽字眼,仍不是诗。凡诗可以代表一诗人整个人格者,始可称之为代表作。诗所表现是整个人格的活动。(二)三W:what、why、how(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诗人只有前两个w,故诗人多是懦弱无能的。后一个w,如何办,是哲人的责任。第三个w,非说理不可,此最破坏诗之美。如此不得不说老杜伟大,其表现有中国传统诗人以外的东西。陶渊明是有办法的。渊明是平凡的伟大,其《闲情赋》所写是陶之愤懑。其文表面似颓丧,实非颓丧,连表面也不颓丧。“种豆南山下”一首(《归田园居五首》其三),学做人便当是此办法,有一分心,专一分心,有一分力,尽一分力。诗中真实才是真正真实。……真是有二义:一为世俗之真实,一为诗之真实。佛所谓“常”是不灭,人无思想等于不存在。诗骚、曹陶、李杜,其作品仍存在,其作品不灭,作品(篇章)、作风(情、风,精神之表现于外者)不断。诗人尚应有“诗心”。有诗心亦有二条件,一要恬静(恬静与热烈非二事,尽管热烈,同时也尽管恬静),一要宽裕。这样写出作品才能活活泼泼的。感觉敏锐固能使诗心活泼泼的,而又必须恬静宽裕才能“心”转“物”成诗。宽裕然后能“容”,诗心能容则境界自广,材料丰富,内容自然充实,并非风雅而已。恬静然后能“会”。流水不能照影,必静水始可,亦可说恬静然后能观。一方面说活泼泼的,一方面说恬静,而二者非二事。若但为恬静宽裕而不活泼,则成为死人,麻木不仁。必须二者打成一片。元遗山《论诗绝句》之一云:“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不论派别、时代、体裁,只要其诗尚成一诗,其诗心必为寂寞心。……必须热闹过去到冷淡,热烈过去到冷静,才能写出热闹热烈的作品。……寂寞心盖生于对现实之不满,然而对于现实之不满并不就是牢骚。改良自己的生活,常欲向上向前发展,是对现实的不满。然而叹老悲穷的牢骚不可取,就是说牢骚不可生于嫉妒心。纯洁的牢骚是诗人的牢骚,可发。……但大哲人也是诗人,大诗人也是哲人,此乃指其极致言之,普通是格格不入的。(三)读文学作品,应先心有戥秤,体认。体认是感觉上的问题,此为第一步。第二步是体会,“会”是以心会。“会”除了解及能二意之外,当作会合解。第三步要体验,必须亲自经验,非人云亦云。体认是识,体会是学,体验是行。所谓学问、道理、生活,皆须用此三种功夫始不空虚。三者实为一个。读诗必须以心眼见。……诗中具体描写可使人如见,用心眼见,亦可说用诗眼见。作者不能使人见是作者之责,写得能见而读者不能见是读者对不起作者。在人世间何处可求调和美丽真实不灭?而调和美丽真实不灭即在矛盾丑恶虚伪无常中。……诗三百篇、十九首、魏武帝、陶渊明、杜工部,古往今来只此数人为真诗人。有些人只重字面的美,没注意诗的音乐美——此乃物外之言的大障。老杜的好诗便是他抓住了诗的音乐美。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是字句内有东西,须字句外有东西。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有字外之意,有韵,韵即味。……诗以美为先,意乃次要(此酒诗之表现而言)。
别梅(普通话韵) 别梅(普通话韵) 夜久沉香兀自绵,舟泊月下故梅湾。 疏花淡笑清辉路,瘦蕊幽眠静水川。 我弄丝弦寻往景,伊飘雪韵问归帆。 江风乍起琴音断,忆此佳期入晓天。
听《童话》 昨晚随便翻阅电视频道,正好看到CCTV3在惠东的演唱会,光光正在上面唱着《童话》,下面的FANS气氛那个叫热烈。虽然《童话》是一首甜甜的糖水歌,年龄不同,体会当然不一,但是,“幸福和快乐是结局”的直白还是能扣动我的心弦。我初来乍到,希望阿良和“良民”们幸福安康
感秋(普通话韵) 梦过孤程月落关,纷扬叶落聚霜寒。鸿飞岭外随云久,镜倚烛边任泪干。漫看烟波迷柳岸,凝思桂径没芜园。西窗夜雨清歌舞,尽作独酌候客船。感秋梦过孤程月落关,纷扬叶落聚霜寒。鸿飞岭外随云久,镜倚烛边任泪干。漫看烟波迷柳岸,凝思桂径没芜园。西窗夜雨清歌舞,尽作独酌候客船。
感秋(普通话韵) 梦过孤程月落关,纷扬叶落聚霜寒。鸿飞岭外随云久,镜倚烛边任泪干。漫看烟波迷柳岸,凝思桂径没芜园。西窗夜雨清歌舞,尽作独酌候客船。感秋梦过孤程月落关,纷扬叶落聚霜寒。鸿飞岭外随云久,镜倚烛边任泪干。漫看烟波迷柳岸,凝思桂径没芜园。西窗夜雨清歌舞,尽作独酌候客船。
为什么买笔记本电脑 昨天到手一台笔记本电脑,8000元的价位。在9月17日大考结束前,这台笔记本电脑主要用于复习整理资料。9月17日之后,主要是国庆长假,嘿嘿,打算用它来欣赏龙哥的《暗算》,以及以前的一些作品。既然我和大家都认为《暗算》是精品,那就值得反复看,看反复……大家说是吗?因为有了笔记本电脑,可以不和父母“争抢”电视机。一家人各看各的,也是其乐融融~!
关于龙哥官网的问题 官网速度慢,网络服务商服务质量差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龙哥的网站是他的公司开的吧?公司是商务性质的组织,这样的话,好象是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最多也就能用一下合同法的总则。没有《消》法强有力的约束,那服务质量差也是没有辙的事情。或许还有什么行业规范、部门规章之类的规定,我没有看见过。但这些级别比较低的规定,是不是偏袒部门和垄断利益,就不那么好说了。建议龙哥换一下网络宣传的阵地,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总之,官网的技术质量让人万分失望,与龙哥追求完美的精神完全相悖。
我的《云起集》 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三个月不到,我的第一本报刊剪辑本已经帖满了各地报刊上诗词文章。有新民晚报夜光杯版面陈鹏举“偶注唐诗”、赵丽宏“玉屑集”赏析文章,有羊城晚报花地版面蒋述卓的“诗词小札专栏”赏析文章,还有来自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档案报及南方周末上有关诗词文章及原创诗词,谈人生,讲情趣,叙友情,话哲理……生活的千姿百态,就这样浓缩在百余页的报刊剪辑本中。休憩时,入睡前,即使没有清茶在手,清雨在窗,“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只是读一读这些剪报,也是一种惬意的愉悦。起意弄这本剪辑,是今年二、三月的连续几日,相继在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读到了一些诗词赏析的文章。一时的兴起,让我将这些报纸都收集起来。买来一本活页本,打算先将这些报刊散文剪辑下来,待来日积累成多,再来个分类整理。于是,翻阅,裁剪,粘帖,再细细品阅,我就这样等待和集拢着这些精神之友,工作虽然忙,学习虽然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来自本地的朋友,如新民晚报、文汇报和解放日报,有来自北方的朋友,如光明日报和中国档案报,有来自南方的朋友,如羊城晚报和南方周末。有几日,一天能收集到三四篇诗词文章,也有连续一周才收集到一篇的。好在从没有间断,坚持着,本来这些报纸就多是从同事们读过的单位报纸中挑拣出来的,不经意间整出一个诗词文化的宝库,已经很值了。小时候,有一本糖纸收藏册,代表着童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今,又一本收藏册诞生,向往的是一种人生的意境——“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白云生处有人家”。曾有同事问我,“生”该是“深”字吧?我倒是认为,“生”字更有一种意趣。早就想这本诗词文章收藏册最好有一个雅名,就定这个名吧——《云起集》!
建议龙哥作为<时尚健康>(男士版)的封面 该杂志也是北京出版的,在上海的报亭也都能看到.该杂志现在还在同时进行一个"睿智男人"的评选活动,希望龙哥参与一下.如果龙哥作上了封面,必买无疑
[转载]论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向吴先生致意!!吴兴吉考号:2233A00000236内容提要:词人辛弃疾,是南宋中叶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很高的位置,拥有深远影响。他的词作内容很广泛,有政治抒情词、闲适词、情词、乡村田园词等,但人们往往只注意研究他的政治抒情词的内容、风格、技巧,而对其它词作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他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无人论及,而恰恰是辛弃疾第一次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展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关键词:辛弃疾 乡村田园词 审美特征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一、质朴恬淡。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他不再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的慨叹,也不再吟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令人凄神寒骨的悲凉之调。农村丰歉甘苦,婚嫁劳作,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都一幅幅呈现于词人辛弃疾的感性观照之中。生活感应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真诚拥抱这崭新的生活。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与村夫交往甚密,“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在这崭新的天地里,辛弃疾培养起了自己恬淡宁静的愉悦心情,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乡村田园词。辛弃疾在滴居上饶带湖、瓢泉等地期间,虽然特殊的经历,沉重的内忧外患,强烈的报国热情仍在他的心中困扰着他,但他却报国无门,无法施展才华,为了寻求解脱,他十分注意乡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他所作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没有一首不是用主要笔墨抒写农家生活气息或田园风光的。无论是抒写农家田园生活的,还是描写田园风光的,都流露出一股质朴活淡的气息。他在《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写道: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转载]论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向吴兴吉致意!!吴兴吉考号:2233A00000236内容提要:词人辛弃疾,是南宋中叶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很高的位置,拥有深远影响。他的词作内容很广泛,有政治抒情词、闲适词、情词、乡村田园词等,但人们往往只注意研究他的政治抒情词的内容、风格、技巧,而对其它词作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他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无人论及,而恰恰是辛弃疾第一次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展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关键词:辛弃疾 乡村田园词 审美特征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一、质朴恬淡。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他不再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的慨叹,也不再吟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令人凄神寒骨的悲凉之调。农村丰歉甘苦,婚嫁劳作,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都一幅幅呈现于词人辛弃疾的感性观照之中。生活感应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真诚拥抱这崭新的生活。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与村夫交往甚密,“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在这崭新的天地里,辛弃疾培养起了自己恬淡宁静的愉悦心情,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乡村田园词。辛弃疾在滴居上饶带湖、瓢泉等地期间,虽然特殊的经历,沉重的内忧外患,强烈的报国热情仍在他的心中困扰着他,但他却报国无门,无法施展才华,为了寻求解脱,他十分注意乡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他所作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没有一首不是用主要笔墨抒写农家生活气息或田园风光的。无论是抒写农家田园生活的,还是描写田园风光的,都流露出一股质朴活淡的气息。他在《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写道: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禅诗〕平明忽见溪流急 知是他山落雨来 ——《禅∙诗静思》(秦戈,北方文艺出版社第142、143页)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宋)翁卷该诗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托月,是虚实相生之笔,写雨写景生动曲折,景中有情,借景叙事,体现了江湖派小诗的长处。在月白风清之夜,亦无云气亦无雷,翌日忽见溪流涨水,知是别处有雨:有缘必有因,凡事有因缘;因果报应,在自然界亦屡试不爽;在人世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你行恶便得恶果,修善也就会得到善果。但寻求善恶之心并不是那么单纯的。一个沙弥去请教慧忠禅师,何谓修善行的人和邪恶的人。禅师分别以担枷锁之人与修禅定之人作答,沙弥不能悟。禅师继而又“恶不从善,善不从恶”的佛理来解释,沙弥依然不能明了。禅师最后说:“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善恶浮云,无所生无所灭。”沙弥听后才有所悟。沙弥所悟者在于平常人们总是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促使人们多做善理,但是一味地追求那福报,但可能会被困于行善的枷锁中,而作恶的也不是人的本性,人可以在不断的道德修养中提升自己的品性。如果能够达到明心见性,即不思善不思恶,定可真正领悟到“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这一佛家名理,那么对因果报应的佛理也就更多了一层认识。
〔禅诗〕平明忽见溪流急 知是他山落雨来 ——《禅∙诗静思》(秦戈,北方文艺出版社第142、143页)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宋)翁卷该诗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托月,是虚实相生之笔,写雨写景生动曲折,景中有情,借景叙事,体现了江湖派小诗的长处。在月白风清之夜,亦无云气亦无雷,翌日忽见溪流涨水,知是别处有雨:有缘必有因,凡事有因缘;因果报应,在自然界亦屡试不爽;在人世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你行恶便得恶果,修善也就会得到善果。但寻求善恶之心并不是那么单纯的。一个沙弥去请教慧忠禅师,何谓修善行的人和邪恶的人。禅师分别以担枷锁之人与修禅定之人作答,沙弥不能悟。禅师继而又“恶不从善,善不从恶”的佛理来解释,沙弥依然不能明了。禅师最后说:“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善恶浮云,无所生无所灭。”沙弥听后才有所悟。沙弥所悟者在于平常人们总是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促使人们多做善理,但是一味地追求那福报,但可能会被困于行善的枷锁中,而作恶的也不是人的本性,人可以在不断的道德修养中提升自己的品性。如果能够达到明心见性,即不思善不思恶,定可真正领悟到“罪恶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空”这一佛家名理,那么对因果报应的佛理也就更多了一层认识。
[禅诗]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宋)黄龙禅师千万座山峦,雄浑苍莽,构筑于群峰之巅的茅屋,孤高绝俗。这里人迹罕至,只有缥缈白云,在山峰之间飘来飘去。但白云还有着夜随风雨去的匆遽忙碌之累,它哪里有老僧的闲适恬淡的自在。这个绝顶高僧,也就是“物外度清时”的牧童。诗中的牧童横笛于牛背,逗弄晚风,曲意杳远,群山秀绿。闲静幽情,妙合无垠。黄龙禅师在牧牛等山居的生活中,体证着随缘任运的绝妙意趣。前有“自缘一榻无遮障,赢得长伸两脚眠”,继有“寒则围炉向暖火,困来拽被盖头眠”,更有“新缝纸被烘来暖,一觉安眠到五更”的情趣。没有着对佛性的深刻领悟,是写不了这些充满着对生活的另一种解释的禅诗,而从这些怡然自悦的诗句中,我们无时一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临济禅“无事是贵人”的真髓。从“无事是贵人”的禅悟体验出发,黄磷禅师对山居生活的描写,充满着诗情画意。“竹笕二三升野水,松窗七五片闲云”,山居景色,悠闲恬适,可以长养道心‘“三个柴头品字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山居物事,朴实无华,经由禅者空明胸襟的映照,洋溢着高情远韵。——秦戈《禅·诗静思》(北方文艺出版社)第116、117页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