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5
向吴兴吉致意!!吴兴吉考号:2233A00000236内容提要:词人辛弃疾,是南宋中叶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很高的位置,拥有深远影响。他的词作内容很广泛,有政治抒情词、闲适词、情词、乡村田园词等,但人们往往只注意研究他的政治抒情词的内容、风格、技巧,而对其它词作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他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无人论及,而恰恰是辛弃疾第一次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展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关键词:辛弃疾 乡村田园词 审美特征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一、质朴恬淡。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他不再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的慨叹,也不再吟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令人凄神寒骨的悲凉之调。农村丰歉甘苦,婚嫁劳作,种种质朴而又淳美的生活画面,都一幅幅呈现于词人辛弃疾的感性观照之中。生活感应了辛弃疾,辛弃疾也真诚拥抱这崭新的生活。他满怀深情地倾听农民倾吐丰收的欢乐,“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乐滋滋地分享农民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与村夫交往甚密,“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在这崭新的天地里,辛弃疾培养起了自己恬淡宁静的愉悦心情,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乡村田园词。辛弃疾在滴居上饶带湖、瓢泉等地期间,虽然特殊的经历,沉重的内忧外患,强烈的报国热情仍在他的心中困扰着他,但他却报国无门,无法施展才华,为了寻求解脱,他十分注意乡村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他所作的乡村田园词,几乎没有一首不是用主要笔墨抒写农家生活气息或田园风光的。无论是抒写农家田园生活的,还是描写田园风光的,都流露出一股质朴活淡的气息。他在《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写道: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2006年06月09日 02点06分
1
level 5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淮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这首词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村女走娘家,风光锦旗的景物画,无论是荠菜花,群鸦,桑麻,还是村女,作者都是不加任何雕饰就描写出来,让其自然之态凸现,这不仅体现了一种恬淡之美、闲适之乐,也是一种质朴而纯真的美。再看《鹧鸪天•戏题村舍》: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这道词用质朴至淡的笔触写出了乡民们盼着鸡鸭成群,桑麻茂盛,免除冻馁之苦。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安守田园,生儿育女,世世代代凭自己辛勤劳动而求得温饱,此外再无任何奢望和苛求。面对这古老的土地,淳朴善良易足的村民,辛弃疾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增强了感情,尝到了农村质朴恬淡生活的味道。我们说辛词恬淡质朴,不等于浮浅,他的每一首乡村田园词几乎都是蕴籍之词,言近旨远,辞浅意深,很耐人寻味、咀嚼。词人的种种深沉幽微,“欲说还休”的心情,全表达出来了。《效花间集》中写道: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苍斜阳。几家,短墙红杏花。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淮家女,太颠狂。那岸边,柳絮,被风吹上天。这首词中所描写到的景物,完全采用白描手法,按其本身的特点如实刻画下来,给人一种质朴恬淡的感觉,但“一切景语皆情语”,美好的梦境,秀丽的实境,都是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真实写照。这类词作达到了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体验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感到那些情感的艺术效果。二、宁静和谐。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又一审美特征是宁静和谐,无论是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是繁忙的农家劳动,以及农家淳朴,轻松的心境,都体现了一种和谐宁静。辛弃疾在乡村田园词中,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冷静,客观地观察、叙事,让存物幸福和谐地存在。他在乡村田园词中的惊人的观察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达到传神入画的真实效果,以真情溶真事,以真事现真情。如《玉楼春》:三三两两淮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柏树。平平常常的人和事,一经辛弃疾摄入词中,沁人心脾的乡土风情立刻伴着乡村之味向我们迎面朴来,叫你不得不动情,不得不为村民之乐而乐。这首词不仅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而且叙述了农家宁静、轻松的生活,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生活,透着一股宁静的村野之味。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农村夏夜的景象,月白风清,送来了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它给农民们带来无限喜悦,下片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笔调灵活、轻快。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给人一种轻松和谐之感。歌德说过,诗人之所以是诗人,正在干他有足够的心智,使一件平凡的对象现出一个有兴趣的方面来。辛弃疾正是这样一位有“足够心智”的人,带着泥土清香的村风,时时触发着他的灵感,他用通俗平易而又含蓄幽默的三五词句,就能园满地完成再现艺术的任务,且令人倍感真切。在辛弃疾的笔下,即使是繁忙沉重的农村劳动,也被写得轻松欢忙,和谐自然,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叫人由衷地向往。如《浣溪沙、常山道中》: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鲜。隔墙沽酒醉纤鳞。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这是一首地道的农家苦乐之歌。在这里,辛弃疾所注重的不是无声的静景,而是农民辛弃疾勤劳作充满活力的动态画面。这首词显示辛弃疾乡村田园词宁静和谐的基调,给人一种和谐之美。但词人辛弃疾,身心并未完全脱离苦海,而是在更深处挣扎寻求生命的价值。这种挣扎表现为一种令人欣慰的阳刚之美。像这类词还有《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2006年06月09日 02点06分
2
level 5
当年辛弃疾身居官场,满腹牢骚,词作中议论横生,难怪论者“以文为词”之说。而在乡村田园词中,却一反议论之风格,转为场景泻染和生活再现,显然是辛弃疾在展示种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时,倾注于对农民的一往深情。他对乡村中现实的黑暗面,对农民所受的阶级压迫和剥削采取了回避态度,论者常把辛弃疾的这一点拿来跟范成大、陆游等人的农村诗作对照,从而以士大夫的阶级局限为由,来贬低辛弃疾的乡村田园词的价值。但我们从来不认为封建社会的农村只有饥荒而没有小阳春。辛弃疾之所以回避农家悲,单写农家乐,这实际上是应和他感情上的节拍,而对乡村生活所作为立体断面的艺术再现。也正是由于农家生活中的种种迷人的情致吸引了辛弃疾,他默默地观察着,深思着、取舍着,把万般的烦恼压抑住了,将众多的心曲隐却了,一切的一切都藏在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场景的背后,这只有高手笔下的艺术真实才如此妙不可言!三、自然清新政治上的失意,挫伤了辛弃疾的积极进取之心,“兼济天下”的宏愿化为泡影,“独善其身”偏又寂寞难奈,山川田园的旖旎风光占据了他进退维谷的心田,使他受到陶冶,感到快慰,促他频生灵感,这就使他的乡村田园词有别于政治抒情词的那种豪放沉雄的风格,一变而写下了许多清新、自然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歌咏乡村自然风光和农村风俗的田园词作。《青玉案、无夕》上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笼舞……”极写繁华都市欢乐的元宵节夜晚闹花灯的热闹场面。把灯火之盛,乐舞场面之大,观灯游人之多,描绘得十分复杂细致。可是在乡村田园词中,辛弃疾隐去了伤春怀人之心曲,摒弃了弃花赏月的雅致,再现的对象不是雕楼玉榭,也不是名山大川,而是以乡村田园,农家辛勤的劳动为背景,用十分简约的笔墨来点染以小中见大的畅象。如《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临江仙》中的“汜取桔槔雨后,短畦菊艾相连”。词中展现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见到的村野田园景物,有的是辛弃疾自己闲居之环境。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辛弃疾就是这样的大师,他取平常之景,却迥异于花间词人,甚至也同自己其它词作大异其趣,写的是平淡无奇的村野田园生活,却能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词史上历来“诗庄词媚”之说,拘泥于旧观点的人认为,只有轻拢慢捻柔情媚态才是词的特征。辛弃疾虽写过一些“媚词”,但他的大多数词作却是“壮词”,这已被守旧观点视之为“别调”、“别格”。然而他的乡村田园词,却走了一条离经叛道之路,写景状物纯用俗辞和白描,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是这样写遇雨和雨止复晴的山村美景的:“千峰云起,骤雨一霎时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只消山光水色中,无事过这一夏……”从乌云密布,到大雨陡下,一直写到云散雨霁,天晴日出,绿树隐映中出现了酒家的青旗,远处的农舍。词人信手写来,有远有近,远近交错,动静相补,一幅清爽明晰的水墨风景画涂抹出来了。没有雕琢做作,更没有比拟形容,显得十分自然清新,一阵阵浓郁的村野之气扑鼻而来。村野田园清新、幽美的物象感应了辛弃疾,他从内心深处感到这“世外桃园”能给他温暖和安慰。所以,他的乡村田园词在敷色设彩上,一改过去之词风,由阴森冷涩而更多在呈现出亮色暖色,使得所绘景物有一种清新自然之趣。他向往生机勃发的绿,不厌其烦地叙写刚破嫩芽的柔桑,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他喜爱充满希望且又能代表廉洁的白色,于是他深情地讴歌生命力极强的荠菜花,像“城中挑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田野上澄碧的溪水,融融的晚霞,令他赏心悦目,而那乡村田园的夜晚景色,也同样强烈地引发了他的诗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辛弃疾的笔下,月光皎洁如玉,乌鹊起而四处飞,清风送来稻花香,就连青蛙也仿佛深得灵性,用声声欢叫向人们报告丰收的喜讯。我们若从深层考察,则发现,在向往“绿色”,喜爱“白色”的背后隐藏着词人别样的情怀,这就是追求自然清新的审美情趣。正是这样独特的情趣,才给乡村田园词定下了明丽和悦的基调。无论乡村里哪个时节的物象,只要为辛弃疾的感官所及,总能在词作中闪现明丽的色彩,发出清脆的响声,留下清晰的痕迹。他写暮冬,则“松竹菊,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写阳春,则“草木尽芬芳,更无留影霎时云”。写深处,则“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在辛弃疾的乡村田园词里,生活就处在如此清新明快的山光水色中,难怪作者时常发出“万事从此足”的怡乐之叹——溶进自己性灵和幻想的田园风光,确实是处处包藏着显亮色暖彩的自然清新之美!总而言之,辛弃疾虽然投身于美丽的大自然,过上流连光景,诗酒为乐的生活,但闲居本非其愿,他念念不忘的终还是北伐,并为自己的满腔热情落到如此结果而愤懑不平:“人间走遍却归耕,”“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而想要报国却无门,于是只得抒写田园生活来排解心中的郁闷,加之受到陶渊明等山水田园诗人的影响,使他的乡村田园词呈现出独有的审美特征,即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与他的政治抒情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他词作中又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文学史》(郭玉衡主编) 《江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17卷) 《名作与欣赏》(1998年第8期)
2006年06月09日 02点06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