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来破风💨 重磅来破风
关注数: 208 粉丝数: 213 发帖数: 8,545 关注贴吧数: 84
陈慧娴_老粉说个故事 90年左右出现了一本中国流行乐坛杂志的鼻祖叫-当代歌坛,不年轻的朋友们肯定都有印象,在信息匮乏的那个年代这本杂志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我甚至怀疑在那个时候它就有驻港记者,至少也有特约撰稿人,因为它在港乐影响力最大的年代报道了很多既有权威性又有时效性的内容。所以那时候如果你有这本杂志绝对是学校里的红人, 我大概是在89年底左右买的《永远是你的朋友》这张磁带专辑,花了十块大洋,差不多攒了三个月的零花钱,但是当时就觉得太值了,之前也买过谭咏麟和陈百强的,虽然也很喜欢,但是不像公主这张经典专辑每天必听,每次都从头听到尾,一字不漏。我想基本上老粉应该跟我差不多都是这样秒入坑,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吧。 说到重点,大概90年左右,具体时间不太记得,当代歌坛杂志出现了,那个年代除了买专辑和听电台点歌,你几乎无法从别的渠道获得任何歌坛的咨询,包括我最喜欢的公主我都不知道她多大,什么时候出道,唱了多久的歌,现在在干嘛!只知道她的歌太好听了,所以每一期的当代歌坛我都会买,买回来仔细搜索关注歌手的动态,然后就突然看到了有一期一个整版的报道公主几时再见演唱会的实况,我都有点懵,已经告别歌坛了?不可能吧,我记得徐小凤,梅艳芳,汪明荃,叶丽仪肯定都比他大,也没听说告别歌坛!为什么呢?当然知道原因已经是后话,然后我就看报道内容,别的我不记得了,但有一段话过了三十多年都忘不了--“当“去吧“唱到后面时陈慧娴已经哽咽带着哭腔了,而千千阙歌时更加是一字一泪”。看文章我就一直在想象那个画面,思考她这么难过的原因,直到四五年后,家里买VCD时看到音像店居然有几时再见演唱会的碟子,立马买回家欣赏时,这么多年脑海中幻想的场景才和真实的画面融为一体。演唱会里“去吧”最后那段无敌吟唱,和唱完千千阙歌后向四面台观众鞠躬告别的画面成为了我心中艺术殿堂永恒的经典。 如果只有一次穿越的机会,我想和那个写文章的人交换位置
武汉市城市定位分析‘参考小佛爷说’ 我说点结合‘小佛爷说’视频内容的聊聊个人观点:武汉市国土规划是很有‘中部’特色的,上次国土规划中武汉市的‘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全国科教基地’被拿掉了,纸面上看这确实是明摆着的城市定位重要性下降了,但是奇怪的是连中部制造业中心和教育基地都不给,难道是这两方面不如其它中部省会?明显不是,是这两个国家级定位不重要?也不是,那为什么呢 分析觉得,是国家给了武汉市最精准的定位——当下你努力把中部这盘棋下好,其它的可以暂时放一放。就像湖北省定位一样,国家几乎已经明牌了——未来短时间重心根本不在中部,中部地区不但要做好奶妈的保障工作,还要努力不塌陷,武汉市作为中部唯一老大,一定得做好表率把这个责任扛起来。 回头再看武汉市城市定位,会发现一个特点,五个功能定位全部是中心,这里多说一句,这五个中心全都是‘中部级’。为什么是五个不是六个呢?因为一个城市功能最多只有五个,但是我觉得即使六个七个,也是继续强调中部中心功能,再横向比较其它同级城市,没有一个是像武汉这样‘全中心’表述的。有的是‘基地’,有的是‘承载地’,有的是‘门户’,或者是在‘中心’前面加上定语‘重要的’。这些表述在重要性都不如中心一个词管用,它最能诠释‘唯一性’这个概念, 总结说这次国家给武汉订好了框框,虚的都不谈,中部以外的也别多想,在中部困难时期当好班长,为国家整体战略保驾护航。能完成任务,别的不说中部老大除了你武汉谁来也没用。
我说点客观的话,认真的 首先明确一点,中部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不是经济范畴,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部地区经济合作模式,更不要谈共赢了,说白了就是各干各的,不从对方身上挖块肉就算好的。所谓辐射中部,顶多就是从相邻省份多吸引人口到自己大城市就业。 那么说到各省会现状,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你能把自己省里带动起来搞得有模有样,你还会担心在中部说话不够硬气?所以现实点吧,别一窝蜂都冲上来争这个中部第一,武汉不用争也是第一,怎么样呢?能辐射周边省份吗?根本就不会去做这白日梦,武汉就在有条不紊的发展武鄂黄经济带。同时实际行动支持省内两个副经济中心发展,连五普增量大头都给了宜昌襄阳,这种格局够这些地方学的了, 当然其它城市都有难处,郑州底子太差,现在只能拼命先吃胖,质量顾不上太多,长沙有底子,但是吃网红城市福利太多,工业转型慢到发指,合肥之前纯弟弟,但是新能源领域挖了个金娃娃。但是这个赛道已经饱和了,还得换赛道,不然一样被基础拖累,南昌山西不说了, 所以总结了说,包括武汉在内各个城市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都很努力也很不容易,但是其他城市要和短板最少的武汉硬拼发展速度难度太大,很有可能刚刚看到尾灯自己的弊端先成了拖累,除非你有逆天改命的运气超越合肥连续赌对两个风口,否则十年后下次国土规划依然什么都不会变,这十年谁能武汉的注意力从东南西吸引回中部,那对自己,对武汉,乃至对中部绝对是最有利的
我把话先摆在这边 首先肯定是东风兼并长安,因为这次重组实际上是东风集团和长安母公司兵器集团按上面做了一次资产置换。能理解的就不用多解释了, 其次重庆网友不需要哭天喊地好像长安要没了啊,长安要搬家啦似的,放心不存在,不会有任何变化,只不过以前该兵器集团出面和拍板的一些政策面的事物还改由新公司来接手了而已, 第三个合并后长安会不会变好,我觉得会,因为大概率现在的重组还不是终极形态,只要达到预期效果后面一汽加入也是顺理成章,也就是流传中的‘中国汽车工业集团’成形,这样一个巨无霸的话语权和手里资源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巨量资源怎么分配,当然是业绩好的优先,所以重庆伢眼光要放长远。 第四合并后东风会不会变好?原厂旗下的能好的估计有限,为什么过去东本思域,轩逸卖的那么好,换个国产标硬是就卖不动了?其实功夫都在车外,固有印象是很难短时间改变的,那为什么东风股价会涨停呢?因为重组后长安好就是东风好啊,这个逻辑大家都懂啊。 最后点个题,发个这贴目的是希望一些后知后觉的重庆网友明白过来以后,就不要又神采飞扬的到处宣扬什么‘我就说长安是不可能被抢走的吧’或者什么‘就算合并了又怎样?销量一样碾压你’‘东风废材,给你好牌都不会玩’之类的蠢话, 记住,这次合并不是为了救东风,是国家可能先于咱们这些老百姓察觉到新能源汽车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所以要建立一个足够实力的央企参与话语权的争夺,从而尽量以市场方式而不是强行政策调控的方式经行引导规避风险。总之记住一句话,在重工业任何领域,国家都不会让民营企业成为实际的主导,这是底线。
航空货运十强生变:花湖机场冲击前五 各民航机场上半年的货邮吞吐量陆续出炉。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深圳宝安、北京首都,四大机场延续此前的头部地位。 第5到10名呈现出新的格局。在去年底排名第16位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成为此次的“搅局者”之一,向第5名发起冲击。 第10名的竞争者众,上海虹桥、南京禄口、昆明长水,三者货邮吞吐量差距不到1万吨。 2024年已经过半,攻擂者和守擂者,谁能成功? 湖北鄂州的花湖国际机场,成为今年上半年势头最猛的“搅局者”。 据人民日报,花湖机场今年上半年的货邮吞吐量超过39万吨。 这在我国内地的航空货运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目前排名全国第4的首都机场,今年上半年的货邮吞吐量为70.47万吨。 去年在货运表现突出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上半年的货邮吞吐量为29.23万吨,高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22.65万吨)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9.97万吨),约在全国第8名。 据此推算,花湖国际机场应该在5到7名之间。也就是说,相较去年的第16名,花湖机场的排名前进了约10个位次。 这般的突飞猛进,得益于花湖在国际货邮上的发力。 今年,花湖正式成为“国际机场”。截至6月8日,花湖的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7月,花湖的国际货运航线也从去年的10条更新至24条。 从上半年的货邮吞吐量来看,花湖或有望冲击前5的最后一个席位。 不过,花湖的国际货运数据与中部另一座大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相比,仍有些差距。 去年,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60.78万吨,居全国第6。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官方消息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郑机场国际地区货邮量达20.58万吨,同比增长6.4%。 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货运优先”的机场,新郑机场一直是花湖竞逐中部航空物流枢纽的头号竞争者,也是花湖冲击全国航空货运前5名的竞争者之一。 今年一季度,新郑机场的货运超14万吨,花湖机场15.1万吨,差距并没有拉开。 1-5月,新郑机场的货邮吞吐量为27.78万吨。目前,新郑机场尚未公布6月的货邮吞吐量。 但按照4月和5月的增长量,加之其对海外货站的持续布局,新郑机场上半年货邮吞吐总量不会少于30万吨,排名仍在5到7位间。 第5名的另一有力竞争者,当然还有去年的第5名——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今年一季度,萧山机场的货邮吞吐量约为17.03万吨,领先花湖机场和新郑机场。1-5月,萧山机场货邮吞吐量28.87万吨,仍略高于新郑机场。 目前,萧山机场也尚未公布6月的货邮吞吐量。但不可忽视的是,今年2到5月,萧山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同比去年均为负增长,且跌幅均超过了10个百分点。 所以,今年上半年,萧山机场能否实现去年同期42.22万吨的货运量,守住第5的位置,暂时留下一❓ 相较去年,第8到10名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花湖机场的异军突起,使去年分别居第7、第8名的双流机场、江北机场排名后移了1位。 但是,今年上半年的第10名,却不是去年排第9的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去年因2万吨的差距落后于禄口机场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完成反超,守住了前10的最后一个席位。 ▲ 大刚观察/制图 不过,虹桥今年能不能坐稳这第十把交椅,还很难说。 航空货运第10名的争夺向来焦灼。 今年上半年,虹桥机场的货邮吞吐量是19.97万吨。 第11名的禄口机场,上半年货邮吞吐量为19.92万吨,与虹桥机场仅0.05万吨之差。 相较第12名——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19.05万吨,虹桥机场也只有不到1万吨的优势。 这个场面是不是很熟悉? 去年上半年,江北机场、禄口机场和长水机场货邮吞吐量的最大差距在1万吨左右。 而去年的航空货运排名中,上海虹桥也是以约1万吨的微弱优势,领先长水机场,拿下的第10名。 这番激烈的竞逐下,前10最终会花落谁家? 拓展国际航线,吸引货运航司,加大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跨境电商……各机场对航空货运的加码还在继续。 7月已经进入尾声,而航空货运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