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840320 502840320
关注数: 4 粉丝数: 47 发帖数: 529 关注贴吧数: 13
北京昌平未来科技城地下综合管廊即将投入使用 一公里两个亿划不划算 水+电信舱人员通道出入口 刘博摄热力舱   井盖吃人的新闻不止一次地冲击着公众的神经,遍布于马路与行人道的井盖与常常出现的“马路拉链”,像一块块伤疤重重地烙在了城市上。几天前,北京市电力公司透露,为防止行人坠落,五环内5657个电力隧道井已经安装双层监控井盖。  透过繁多的井盖向下,转至地下几米甚至十几米深的地方,一条条管沟都占据着属于自己的领地,这些管沟也分属不同的拥有者,导致地面出现了星罗密布般的井盖,一旦出现问题,便要开膛破肚进行维修。  如何让众多管线能够集中管理?从而减少马路上的井盖和“马路拉链”的数量。记者探访北京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地下管廊,记录下管廊中的变化。   容量   4个舱5大类管线   在昌平区未来科技城,有一条贯穿南北区域的主干路——北七家镇鲁疃西路,宽阔的街道与其他街道并无两样。而在路边的一间小房子中,却连接着地上与地下的通道。  沿着楼梯向下,阵阵凉意袭来,记者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拐过了几道楼梯后,在地下11米深的地方,4个舱道出现在眼前。“两个电力舱,水加电信舱及热力舱,一共有4个舱。有5大类管线包括热力管线、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电力管线、信息管线,同时预留了热水、压力污水、直饮水的管线位置。”昌平区市政管委高级工程师王丽说,这是北京市第一条真正意思上的地下综合管廊,“也就是说管廊收纳了鲁疃西路下,除了燃气和排水之外的所有市政管线。将来鲁疃西路铺设新的管线,也无需破路就能在地下完成。最忌讳在路上开拉链,管廊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其它的管线也不需要重新开挖管沟,同样都可以在管廊中穿过。”   水加电信舱是4个舱中最大的一个,宽4.8米,高2.9米。一条蓝色的饮用水管道与一条红色再生水管道笔直地向远处延伸。在舱的一侧,有一块宽约一米的空间,预留给未来将铺设的管线。红色管道上方,一排铁架一字排开,“电信的光缆可以挂在这些铁架子进行铺设。”王丽说,4个舱的宽度是13.35米。它们在标准路段,都是水平的,在特殊的情况下,4个舱不是平行的。比如在过温榆河的地方,因为热力管线只能拐90度直角,热力舱就与其它3个舱分开,其他3个舱是斜坡的方式过河,而热力舱则是拐了一个90度的直角穿过温榆河。在过了温榆河之后,4个舱又恢复平行。  王丽从2009年管廊项目设计初期便成为项目组的一员,直至管廊建成,“未来科技城综合管廊的位置,是未来科技城唯一的一条主干线。如果采取管线直埋于地下的传统方式,因为每条管线都需要挖一条属于自己的管沟,所有填埋管线的宽度加一起需要45米,整条道路的宽度都无法容纳下所有管线。”    造价   1公里2个亿   “电力1舱”,宽2.9米,高2.6米,在白炽灯下,很难看到尽头。舱道上方,一根红色缆线悬在舱顶。王丽说,“这是温感电缆,管廊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是由它传导给监控室,如果温度极高或是极低,不适合人员进入时,感温电缆都会报警。”   舱道中,每隔25米,一个方形的小盒子就会出现在管廊的上方,“它是诱导风机,起到横向送风的作用,使管廊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并将管廊的空气送到消防分区中,并在那里进行机械换风。”王丽说,管廊中可以自然进风,但是将管廊中的空气排出则是机械进行的,地面上200米就有一个排风口。  在每个排风口处,都有一扇消防门。一旦电力舱着火,可以将相距200米的两扇消防门关闭,200米的空间中,便不会有空气存在,等待火灭后,再进行通风排风。排风口的作用不仅仅是通风,还是工作人员的一个逃生通道。“通风口也是一个可以从地下直到地面的通道,有直到地面的攀爬直梯,在管廊中出现意外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排风口逃生。通风口的门只能从里面打开,在外面无法开启,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顺利逃生。”   每隔七八米,舱道墙上的墙壁上就会出现一块20厘米宽,1米长的钢板,钢板嵌入墙体内,舱道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钢制吊环,吊环与钢板距离不到一米。“如果有需要新铺设的管线,都可以将管线通过钢板和吊环加以固定,无需重新建造。”   管廊中每隔200米就有一个长12米的投料口,藏在地面上的绿化带中,投料口上面由预制板封闭,预制板上种植草坪,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掀开草坪,搬移预制板将管道由进料口运进地下管廊。“因为管线中采用的钢管一般每根都是12米长,所以投料口的长度也设置在12米,方便新铺设的管线进入管廊。”   王丽说,管廊分为两期工程,一期2.2公里,二期1.7公里。“3.9公里的造价为8.3亿元,平均是每公里2亿元左右。”   井盖   2公里少用190个   鲁疃西路上,新铺的柏油马路颜色乌黑,井盖的数量也明显少于许多道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负责人王水彬计算着一期2.2公里上的井盖数量,“一共是29个井盖。”王水彬通过监控系统查询着井盖的数量,“地下管廊的井盖与直埋式管沟的井盖不同,地下管理的井盖都有监控设备,只要井盖出现倾斜或是被移动,监控室就会报警。如果是车辆碾压或者是雨水冲击,井盖出现倾斜都会报警,并且采用的都是双层井盖,一般不会发生人员堕井的危险。”   电脑显示器上,每个井盖的位置和状态都被标记出来,只要点击井盖信息中一个红色的“开锁”后,便可以遥控打开信息相对应的井盖,“或者用钥匙箱打开井盖,其他方式都无法打开。”   地下综合管廊现场代表李海东表示,一期工程的29个井盖中,主要是电力的井盖占大多数,共有22个。“正常的路段,通过传统的直埋方式埋在地下的管线大约每隔50米的距离就会有一个井盖出现。”这意味着按传统的方式,在2.2公里的公路上,每种管线的井盖数量将达到44个,鲁疃西路上包含了5大类管线,照此计算在鲁疃西路上将会出现220个井盖。  李海东认为,做一条传统的管线沟道,需要挖沟、直埋、回填,“土建的工作量没有管廊的工作量大,但是多个单位的多条沟道需要建设,施工的工程量与费用叠加起来后,就变得很大。”   在地下综合管廊的监测中心, 18块电子大屏幕随时切换着管廊中的不同角落。王丽说,地下综合管廊内共安装了147个摄像头,可以扫遍地下舱所有的角落,一旦有情况发生地下监控中心可以监听到报警的声音。综合管廊设计使用寿命达百年,可以抗震8级。   管理   没有相关的行业规范   地下综合管廊即将完全投入使用,工作人员开始思考如何运营地下管廊。李海东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管廊后期维护营运的钱从哪来?如何向使用管廊的企业收费?收费的依据又是什么?  前期立项时,王丽和同事们测算了管廊日后的维护运营费用,“管廊后期运行维护的费用,第一年费用在400万元左右。包括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人工、维护、设备运行等费用。而第二年开始,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等都有建立,费用则会有所降低。”   李海东认为,以往地下管沟的建设方式是,每个单位只建设自己的管沟,而不是将所有的管线容在一个大的管廊中。地下综合管廊的优势在于集中管理,对于市政管线的主干线在维护中有好处,并且减少路面反复的填挖,所有的工程工作都可以在地下进行。“直埋的管道需要做防腐、保温的措施,比如直埋的给水管,一般采用的是球墨铸铁,造价很高。而在地下管廊中,因为管道不直接与土壤等接触,不易被腐蚀,运行的环境好于直埋,所以采用的是无缝焊接钢管,造价就下降了许多。”   李海东在调研中发现,在外地,地下综合管廊也因为管理收费的问题,管理水平越来越低,管线运行状态也不好,管廊中到处是水,井盖的日常维护也都随之消失,最终失去管廊的真正意义。“规划设计应该走在施工的前面。一般的支线,就不需要建设比较复杂的管廊,只需要建设一些共同的管沟就可以,规划部门在道路建设之初可以为增加的管线预留一些空间,审批部门在道路建好后,不再审批开挖管线沟道的申请。”   李海东说,由政府统一建立专业地下管廊,相关单位可以租赁使用铺设管线,租赁的费用可以建其他新建道路的地下管廊。但是行业管理没有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规范,从而很难真正实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的地下管线共同沟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并以租赁的形式向管线运营商出租。同时规定,有地下管线共同沟的区域,各个管线拥有企业必须使用共同沟,不得采用传统的直埋方式另挖管沟。
未来科技城是人才特区更是品牌摇篮 有着“自主创新的人才特区”之称的北京“未来科技城”,建设进展的如何?在第十六届科博会上,未来科技城开始露出了全新面容。未来科技城是中央为实施“千人计划”建设创新型国家而确定的一个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经过3年多紧张有序开发建设,未来科技城一期已经初具规模。   北京科博会成功搭建区域合作的大舞台。2007年科博会上,北京昌平区在“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举办新闻发布会,首次提出打造“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2008年科博会,昌平区将“中国能源战略论坛”引入昌平,向业界专题推介“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品牌;2009年科博会举办前夕,昌平区向前去探访的新闻媒体介绍到,昌平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快速有序推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科技聚焦的良性发展态势已经形成,能源科技产业已成为昌平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先期入驻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的各大能源企业均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产值和规模继续提升。这一年科博会上,昌平区提出将建设国家级的能源科技产业信息中心、研发总部以及培训中心,重点推出能源科技产业的功能区“中关村能源科技创新示范园”。2010年科博会,“未来科技城”亮相昌平展区,这是中央和北京市为实施《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即“千人计划”)而确定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首次亮相科博会。2012年科博会上,“未来科技城”大型模型以绿色、低碳建设理念和多家大型央企入驻的显著标志,引起参观者的特别关注。   北京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苏贵光介绍说,“未来科技城”一期总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00亿元人民币。目前,首批入驻的15家央企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神华集团、中国商飞、中国国电的人才基地投入运营;23个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围绕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入驻中央企业把未来科技城作为聚集高端人才的平台,积极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大力延揽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领军人才,着力形成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领军力量。到目前为止,15家中央企业共引进了136名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已经确定在未来科技城区域内工作的“千人计划”专家78人,为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在开发建设方面,未来科技城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科技生态新城。建设广泛采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利用率将达到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以上;运用融合多种节能环保技术的建筑节能体系,实现绿色建筑达到100%;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科技手段,塑造绿色生态的智慧城市。   据介绍,到今年年底,未来科技城一期城市功能将进一步完善。所有道路全面通车,各类市政场站投入使用,滨水森林公园总体形象初步显现;幼儿园、小学、中学全面建成,面向央企及社会招商地块确定投资主体,陆续入市交易。9家央企一期项目投入运行,5000多名科研人才和工作人员进驻,正式开展科研工作。   作为北京“两城两带六高四新”创新和产业发展新格局中的“两城”之一,未来科技城将依托在建的“未来科技城成果转化基地”,实现24家中央企业人才基地创新成果就近转化和产业化,逐步把昌平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之一,引领北京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科技城亮相中国北京科博会工程进度70% 未来科技城总群 55513085 新华网北京频道5月26日电(吉林平)第十六届科博会上,北京未来科技城全面展示了其已初具规模的一期建设工程。北京未来科技城作为“千人计划”的实施项目,从2009年奠基到15家中央企业首批入驻,通过聚集一流人才,集成科技资源,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建设一批前沿科技研发机构,努力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我国应用技术发展方向,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据了解,人才引进成为北京未来科技城发展的关键一环。围绕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入驻的央企积极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大力延揽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到目前为止,15家中央企业共引进了136名入 选“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已经确定在未来科技城区域内工作的“千人计划”专家78人,为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北京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苏贵光介绍,经过3年多紧张有序的开发建设,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未来科技城一期已初具规模。首批入驻的15家央企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神华集团、中国商飞、中国国电人才基地已投入运营,23个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北京未来科技城主要基础设施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70%,到2015年底,这座100%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100%的智慧城市将全面建成。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