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老愚夫
江南老愚夫
关注数: 28
粉丝数: 186
发帖数: 1,370
关注贴吧数: 31
对松的理解方向,便决定了拳的走向 为啥太极拳走入误区,均是因为对松的错误理解。习者大多把太极拳理解为毫不用力,打的软绵绵的理解为松的好,结果把腰打坏了,把膝盖打坏了。试想你浑身不用力,从上到下把重量均压迫在膝盖上,还蹲的很低,让膝盖长期负重打拳,不把膝盖打坏才怪呢。真正的太极拳,松乃松开,把关节通过意识拉开或拔开便是松开,与松软相距十万八千里。
丹田不可空转 时下,习者大多空转丹田,包括一些名人,还美其名曰,运丹田。空转丹田违背了太极拳内外相合原则,只有丹田运实,带动腰脊去运拳,才能实现由内达外,内外相合,否则便是一句空话。
打拳如捻绳 只有进了门,才能够用极精准的话,把拳形象的比喻出来。习拳如捻绳,便是如此。打拳时脚底相对固定,身体左右旋转,体内便如捻绳,也说如拧毛巾。再说具体点,便是骨节间如拧毛巾。体会到了,恭喜你登门了,真正告别做操了。
天天练啥? 就是把一身散劲练整了,把身体各个不相干的关节练相干了。练成啥?上中下一气(劲)把定,手身足(身肢)规矩绳束,用绳子把所有关节串起来(拉起来),实现动无不动,静无不静,上下相随而动静。
以脊行拳 以脊行拳的感觉,就是脊骨使上劲。两手使劲是容易的事,但光梢节(手)有劲,根节(脊)没有,便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脊骨使劲,便如水之有源,手上便有分寸。仅此而已!
拳有姓氏,并无优劣 常听习者谈,某氏太极拳好。听后,极为诧异。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不一而足,拳理大同小异,也就是说规矩大致一样。脱离了太极拳规矩,也就只会有标无本,有氏无拳了。虽然把姓氏放在前面,但是离开了太极拳后缀,便会无足轻重。因此,当下,不可夸大各氏太极拳的差异性,到应认同各氏的相同性。
重为轻根 如绵是假象,缠铁才是本质。太极拳有如绵缠铁之说,大多习者把其中的铁丢了,只有了其中的绵柔。而丢掉了铁的绵便是太极之病,既软、松、懈。只有有了其中的铁,才是真正的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其实拳就在那儿 拳法上不上身,拳练的对不对。其实,尺子就在那儿。你只要拿尺子量一量,对一对,自然就一目了然。尺子是什么?就是拳法,就是规矩,就是明师的拳架、拳照等。不能因为自个不懂立身中正,就去否认明师站的不正。不能因为自个不理解松从紧来,就觉看明师浑身紧绷不对。学拳乃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仅此而已!
明理后,才可言拳 拳法就是理,拳论就是方向,是指明灯,必须深究,直到弄清上身。陈鑫语录就是拳法,每一句话,均是经典。看看当下,有几个去实践老法师话的,明明不偏不倚为内劲,也为立身中正,而后人把站的笔直为立身中正,真谓一语中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阴阳相济表现形式 互为其根是阴阳相济的表现形式。拳论有“阴阳相济为太极”,阴阳相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阴阳鱼的相互缠绕之运动。其表现形式便是互为其根,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各个方向上均是对称平衡运动。且内极有抻拔,此乃互为其根。最难最难。
太极拳丢了如棉缠铁,便啥也不是。
别再把太极拳当作操在玩了 四肢乱悠,身体乱晃,浑身如散了架练拳,便是目前太极拳的真实写照。真的是在糟蹋国粹。太极拳重在锻炼筋骨,练后真正实现筋长(粗)骨硬。在习练中,筋骨在心意下的运动,极具内劲,在全身心束裹下,筋骨(骨节)相互抻拔按摩,而实现健身养生。
用意不用力就是一句话的事 太极拳法要求行拳时,用意不用力。大多把他越说越邪乎,越来越摸不着边际,更无法操作。其实,大道至简,就是一句话的事。双手用力真正去拉一根弹簧就是用力去做。而把弹簧移走,用心意去拉仍感觉拉不开,便是用意不用力,仅此而已。
贯通 贯通讲的是劲,手上的劲能够转移到脚下,实现手脚联动,便是上下贯通,非内劲贯穿不得。
入门前是四肢比划,入门后是内外一体 太极拳入门前内是内,外是外,内外分家,肢体运动与体内无多大关联。入门后,就全然不是如此。完全彻底的内在运动,内在关节的滚动按摩体内五脏六腑,即使是手的一小动,也是完全由内传导出来。
如挑重担去打拳 太极拳可不是一项轻松的运动,如挑重担去运拳,一套拳下来如干了一次重体力活一样。如斯!
有劲不用劲,就是四两拨千斤 身上没有练出千斤力气,想欲用四两拨千斤之巧,只是一厢情愿。
有一项规矩,就有一份收成 很多习者空想太极拳放松,想怎么练就怎么练,怎么舒服怎么练,从没有重视过规矩的习练。于是太极拳所呈现的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看似至柔,其实至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练了经年,依然只会背书,无任何感觉。其实,每一项规矩就对应相应拳法上身,如涵胸拔背,有了此身法,才可实现心气落下,三害之一“挺胸”之害才可解决。
规矩上身就是功夫上身 拳架(式)可以变,否则也不会有陈式、杨式、吴式、孙式...。但太极拳的规矩大同小异,总的是基于阴阳相济或互为其根,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一些细微区别。丢了阴阳平衡规矩,也就不能称之了太极了。阴阳平衡需要有身法保证,整天放松去练拳无疑缺了阴阳中的另一半,把阴阳分为两橛了,这是被陈鑫批判过的。蓄劲如拉弓,前后力平衡才是阴阳相济,才是拳经本质所在。规矩上身,固定住,便是功夫上身。规矩均练上身,也就入门了。
没有内动就必然是在**划 没有内动,就必然是在用四肢做操,内外一定分家。言,由内达外,内外相合;以身使手;内不动,外不动,均不靠谱。内动,初要有根骨的相互错动…
观拳 一些习者,以为只要拳者蹲得低,发劲动作多,就认为是好拳。实则与拳无多大关联。拳者真正练的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就是有前必有后,八面支撑。体现便是拳论说的运劲中极有缠绵,极有缱绻,也就是极有牵挂,决非前后脚、前后手不相关联,而是两脚、两手运动时极具牵挂。观真正名人之拳,无不如此,非一定要快,也非一定要放劲。
用意不用力,被彻底误解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于是神州大地到处可见太极拳被打的如睡着一般,如烂泥巴一样,浑身散了架。结果,因压迫着关节打拳,甚至还认为蹲的越低、越好,于是膝关节打坏了,胯关节打坏了...还被蒙在鼓里。大师讲用意不用力是对的,关键少有弄清用意不用力干啥。说白了便是用意把筋骨撑开运动,而非用外力或拙力拉抻运动,这便是用意不用力之关键所在。
一个被神话了的拳 太极拳说白了就是筋骨全部参与运动的拳,真正健康的机理也在于此。因为筋长寿长,髓满骨硬。每天习练,自我按摩,自然健康了。但这种筋骨运动必须由强迫到自然。强迫非浑身放松,不用力去打拳,完全不是,恰恰相反。需要强迫自己关节的拉抻拔长,需要用力,或讲需要用劲,只不过这种力是通过意识作用下的拉抻,这就是蓄劲如拉强弩的关键所在。
大多把太极拳练反了 太极拳的根本原理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的根本在于人体相反方向的对称运动,也称为对拉拔长运动。而现实大多练反了,是在压迫关节,非拔长运动。于是膝盖打坏了,两胯打坏了,腰脊打坏了。如果运动中不是在拉抻而是在压迫,便完全与太极拳理相悖。这是值得千万注意的。
蓄劲如张(拉)弓
你的立身中正与他们一样吗?
你的大松大软与他一样吗? 李雅轩先生说要大松大软,但你看看他的拳与你理解的大松大软一致吗?
走的道不同,看的风景便不同。 太极拳为啥难,难在对太极拳的理解上,更难在对规矩的掌握上。理解难在辩证、难在矛盾。你说松,论曰:似松非松,似紧非紧;阴不对,阳不对。论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为太极。规矩难在操作。仅一个裆,便有合裆、开裆、园裆、调裆、吊裆、提裆...非言传身教,难以掌握。走了不同的道,便是不同的体悟,这便是正道之难。
你那松与拳没有关联 松开为何难?有说杨澄甫老师授拳中,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很多人忽视了杨老话的真谛,松乃松开。把关节松开,需要把胯固定(不动)后,用顶劲向上拉,使脊关节拉开便是松开。当然,你也可以把头顶固定(在空中不动),腰胯向上落,把脊骨拉开。而现实大多做了一个位移。蹲下去或站起来,与松开没有一点关系,自然与太极拳没有关联。
置于死地而重生 严格讲太极拳永远在那儿,暂时冷落的是人不是拳。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严格讲本质没有区别。太极拳以柔入手,一些拳种以刚入手,最终均是刚柔相济。用刚不可无柔,用柔不可无刚。把太极拳宣传成松松垮垮,便永远不可能入刚。用意把人打的到处乱蹦,也就是师徒说手而已。太极拳是重生的时候了。
本来就无门,何处去进门 习者常哀叹,为啥打了那么多年,总进不了太极拳的门。答案便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打的那玩样,根本就不是太极拳,还到那里去找太极拳门呢?别说十年,70年也休想进门。
练出劲来是正宗,练不出劲来均是假货 感觉对方身上浑身是劲,水泼不进去,针插不进去,手搁他那儿均使不上劲,便是真货。
如抻懒腰 打拳如抻懒腰,你做到了吗?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为太极。对于一个没有入门的习者,在理解上,操作上显然非常困难。无法去感受,去体会。于是便有了打拳如抻懒腰。抻懒腰,大家并不陌生,但习者大多不重视这句话。抻开就是上下之间的对拉拔长,把脊骨拉拉直,拉拉开,这便是拳之根本。
有劲便是拳,无劲便是操
徐救了太极一回 当网络、电视、书刊把太极拳神化之时,徐踩了一下刹车,让人们重新思考太极拳。太极拳本来就是科学的拳种,决非神拳。那种肢体还没有接触,就把人打的地上乱滚,竟然能够公开骗人。把太极拳宣传成无病不治,无病不防,俨然成了神药。太极拳成了人人可练,公园街头放着音乐,做着拳操,似乎就是太极拳。如果任其发展,必然把太极拳彻底毁掉。
站桩站什么 时常看到习者在站桩,一站就是很长时间,问其为啥要站桩,回答便是五花八门,什么要静的,什么要松的,什么打拳须先站桩的...打拳真的需要站桩吗?为啥要站桩?如果弄不清这些,站桩就是瞎站。其实,说白了,如果要站桩,无非通过站实现六合,达到整劲或劲整。站了半天,浑身无劲就是瞎耽误工夫。反之,就对了。
理不通则艺不精 理不通则艺不精,岂能为之明师乎!时下,大师辈出,宗师也是到处盛行。只要能够抬高,就无所不用其极。大师、宗师理应慎用,当你与老祖宗排在一排时,是否想过老祖宗地下感受呢?我们把老孔列为圣人,其后,便是亚圣、季圣...以示其后。再看看,时下一些大师、宗师。其言,阴阳分割,其行,各式各著,无一气运行可遁。离明师尚远,何来大师、宗师乎!
非软非硬 太极拳既非软拳,又非硬拳。许多习者把太极拳理解为软拳,以为越软越好,浑身不用力,打的无精打采,如昏睡一般;另一种倾向把太极拳练成僵硬之拳,以为只要把肉练练厚,皮练练硬,便练成了。真正太极拳可非上述东西,完全是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机关全在腰脊运化。
凑凑热闹 时下,太极拳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表演拳种,场面越来越大,花样也是越来越多。不知从啥时开始,太极拳成为了一种表演时尚,如同体操一般。稍稍懂些拳理的人就会明白,太极拳是在内不在外的一种拳种,追求的是内在筋骨的运动,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根本就不适宜表演。
化劲非怂劲 太极拳有四两拨千斤之说,习者便认为不需要用力,更不能够用力,而实际推手中看到的又多是相互顶牛之劲。为啥?就是因为不懂的何为化劲。太极拳化劲只是虚实转换而已,非不用劲,大多是改变了接触点上方向而非力的大小,仅此而已!
水到渠成 靠死打是打不进门的。一些人以为太极拳十年不出门,练过十年以上就入门了,也就可以出门了。殊不知,光靠勤奋远远不够。太极拳首要,须明理,所谓明理,也就是明白方向。太极拳是啥?路径在那?明理后勤奋的走下去,加点悟性,入门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明白人领着你看风景 习者芸芸,大师众多,鱼龙混杂。但只要记住一点,可能就会少上当。明师总是领着你去看风景;吹者永远是给你讲风景。知者,带你体悟阴阳相济,操作方式以及身上感受;不知者,自言自语,学者永远无法体悟阴阳相济。明与不明区别在此。
知行不一 时常碰到拳理背一堆者,侃侃而谈,似乎懂的很多很多。但一伸手便空空如也,啥也没有。否则便是使上吃奶劲也化不开,脱不了。四两拨千斤如同梦呓。时下,太极拳界理论与实践,用者不知,知者不用,乃普遍现象。
顶劲实质 太极拳为啥要顶,很多人弄不清楚,有人更是弄些花样,头上放碗,头上悬绳等,让人啼笑皆非。理解了关节松开就是拉开,也就理解了顶劲。重力使身体向下落,顶劲便是向上拉,上下对拉就是顶劲实质。
刚非僵硬 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有些人便把刚理解为硬,以为只要把拳头练练硬,皮肉练练厚,刚劲就成了。结果刚劲没有练成,皮肉老茧练了一大堆,敏感性越来越差,别说一羽不能加,一只大鸟停在身上也没有反应,自然一接手就顶,身体越练越僵,反应越来越慢。
化劲非无劲 太极拳有四两拨千斤之说,习者便认为不需要用力,更不能够用力,而实际推手中看到的又多是相互顶牛之劲。为啥?就是因为不懂的何为化劲。太极拳化劲只是虚实转换而已,非不用劲,大多是改变了接触点上方向而非力的大小,仅此而已!
拳理身体化 很多习者用嘴耍拳,拳理背的很熟,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但再观其拳,便毫无章法可言。处处把阴阳分为两橛,与内家拳无啥关联。想要成为门内人,须用身体把拳理形容出来,否则,便是嘴上耍拳。
少有虚实 太极拳最重要的便是虚实转换,看看现在推手中,有几个有虚实转换。你顶着我,我顶着你,谁也不让谁。虚实在何处?拳经曰: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由腰腿求之。有几人求之?
内家理应内动 总说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在哪?入门后或摸到门后就会真正感觉到,内家就是内动,拳的形式是由内产生,或者完全由内在运拳,肢体外形随内而动,把内在的动作流露出来而已。
不是把拳头练硬 不是把拳头练硬,而是把筋骨练强。很多人不知道太极拳强在何处。还有人在蛮练,以为把拳头打打硬就是功夫,把皮肉打打厚就是本领。不知道太极拳练的可不是那玩样,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懂了起式,自然懂了全套 很多习者不明白,为啥说会了起式,自然就会了其他拳式。根本问题是不懂得第一式与所有式的关联。不管那一式,所有式的规矩是一样的。你可说太极拳均出自懒扎衣或揽雀尾,也可说出于其他式。
形是学不完的 太极拳初习是形。但习形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太极拳的身法要求。如果为学形而学形,那么就永远无法学完,你学了陈式,还有杨式、武式、吴式等一大堆形等你来学,形是学不完的。但规矩是不变的,你掌握了规矩,便可自成一体,形成自个风格。
境界 若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行行出状元,行行有境界。练到啥程度,走到啥高度,便会看到啥风景,便会有啥感受。这就是境界。因为境界不同,便有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拳界也如是。
无劲便无拳 无劲便无拳太极拳是极具内劲之拳,决非市面上打的摇头晃脑,歌舞升平之拳,也非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之拳。是极具内劲之拳,精神专注,神情凝聚,神形一体之拳。无劲便无拳。
运劲 习者,大多不知打拳是否需要用劲,也不知道如何用劲。其实拳论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时下,习者只懂的去背书,而不知道按照拳论去做。拳论曰,蓄劲如拉弓,也说张弓。你要像拉弓一样用劲去打拳才对。
别望文生义 太极拳非望文生义之拳。拳论也就几百来字,读来朗朗上口,似乎也不难理解,写的更多的是哲学道理。然而,为啥真正懂者寥寥?论曰“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常有人把用力之久,改为用功之久。不是从自身找问题,把拳论当尺子,而是把自个的心得当尺子,望文生义,自以为是,于是练的越多,差距越远。
言拳 有了意气力之合,你才可以说拳。常说,明理后才可言拳,否则讲的尽是些枝梢末节,与真正太极拳还相距甚远。意气力相合后便出现了拳论上的东东,否则你从形上永远无法理解开就是合,合就是开,顺中用逆,逆中用顺。
改变自己难 太极拳为啥难学,从一定程度上讲,太极拳是内向性,逆向性思维并产生动作之拳。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需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人家推你,你也想推人家。这是没有练过太极拳的行为,得道后,乃水遇堵、遇障即变,顺势而为,改变的是自己,而非障碍。
功夫修炼 左右互为其根是一层功夫。何为功夫?很多人会说,不就是打人吗?问题是你面对的对象如果是泰森,你还打吗?你无力躺在了床上,你还打吗?不打人还叫功夫?是的。太极拳功夫是改变自己,不是改变对方。改变对方,经常不需要你出拳。而改变自己需要你修炼,左右互为其根就是一层修炼。其成果就是两手均有劲,不空起,不空落。
规矩是身体活 规矩不是嘴上活,是身体活。每一样身法上身,你身上均有大的感觉,身形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如两肩松开,涵胸,拔背...无一例外。如果练了多年仍然感觉心气下不去,脚上蹬不上力,手脚之劲还无法相连,浑身使不上劲,那么练拳方向路子肯定走错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