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老愚夫
江南老愚夫
关注数: 28
粉丝数: 186
发帖数: 1,370
关注贴吧数: 31
要把拳理当回事 习者,不可忽视拳理。拳理也说是拳论,拳经。是练拳之本,是标准,是尺子。你练拳是否正确,衡量的尺子就是合不合拳理。你手在乱动或者先动,身体不动或后动,用手打拳,就违背了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还违背了太极拳由内而外的原则。打拳千万要往拳理上靠。
太极拳之松 一些人把松说的越来越神乎,松似乎成了太极拳标志。至于何谓松,表述又千奇百怪,说不用力的,什么也别想的,大松大软的,松而不解的等等。让人摸不着头脑。太极拳真的需要松吗?睡着了全身放松,算不算松呢?答案,显然否!可见松非常人所说松。太极拳之松就是对拉拔长,并无别的解释。
身手相合不可空谈 习了多年太极拳仍在门外转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忽视了身手相合。有人会讲,拳论有内三合,外三合,没有看到身手相合。其实,六合的目的就是全身相合,自然身手要合。怎么合,首先需做到手不妄动,由身带手,身手相合,实现身手一家。
无力便无劲 许多习者,不敢谈力。似乎一谈力就不是太极拳了,力与劲是啥关系也少有人说清。太极拳真不需要力吗?没有力怎么有劲?什么是劲,谈到劲大,总说这人力气大的。力大气宏便是劲。反之,说没劲,便说这人没啥力气,病殃殃的。可见,练太极拳想把劲练出来,你得用上力气,起如挑担,如拉硬弩便是。
魅力在于矛盾 太极拳真正的魅力不在于松,也不在于紧;不在于刚,也不在于柔。真正的魅力在于其既松又要求紧,既柔又要求刚。这才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你如果不是拳痴,就很难看透其真实的一面。其呈现出的松、软、不用力均是假象。真象只有触摸到后,融入体内,才能感觉到她的真身是啥样。
别练岔了 你那乱转只是在练肚子,与练丹毫无关联。常看到一些人在练丹田劲,就是腹部乱转,似乎只要这样转下去,浑园劲就转出来了,结果看到的是肚子到是越转越大,至于有没有丹田劲,也只有天知道。不妨看看真正大师孙公之言,丹者乃周身之气圆满无亏之形。看看大师的肚子,再比比自个肚子,就明白岔了多少道了。
认理如同认方向 太极拳需要认死理。一些人学太极拳不是认理,而是去追人,似乎只要追着名人,自己就会入门;还有些人,热衷于各类比赛,认为只要奖状多、授的牌重,就是高手。再看看其拳,完全背离了由根至梢的运动规律,身还未动,手已经举(收)起。毫无章法可言。盲(妄)动,上下不随,几乎是普遍现象,这样打一下,一辈子也休想入门,因为规矩绳束还停留在嘴上。
缠丝劲不是你那个劲 当你连粘劲是啥都还没有摸到边,东一榔头,西一锤,全身散了架似的运拳,还侈谈啥缠丝劲,真是把缠丝劲给糟蹋了。缠丝劲真不是你推人的顶牛劲,你那个劲离缠丝劲还有十万八千里。真正理解了粘劲,也就理解了缠丝劲。
不丢劲 去时有劲,回来有劲。大多数人,两手推出去时有劲,回来时劲就丢了。你得仍然保持住这个劲回来,才是不丢劲,才是拳论所描述的连绵不断,也就是一些前辈所言,不空起,不空落。
根头棍 拳者多数是根头棍劲,就是一个方向的劲,人家直着推你,你也直着推他,就如同顶着棍子的两头,力大推力小。太极拳要求八面支撑劲,也说绷劲,不光有前后劲,还得有左右劲,上下劲练出来。此时,人家直着推你,你加点左右横劲,自然就把力的方向改变了,直劲便自然化开,实现我顺人背...
为啥推不开你的门 尽管你很下功夫,尽管你拳龄很长,但是,太极拳就是好像与你无缘。刚柔相济,阴阳互为其根,四两拔千斤永远是个神话。弄不清楚,也无法做到。这就是太极拳天下红遍,真正知音而又无几。为啥呢?需要反思一下,走的路还对吗?为啥总走不对呢?
站着打与蹬着打有啥不同 站着打与蹬着打对功夫没有来去。一些人不懂太极拳规矩,以为蹬的越低,功夫便越高,致使很多人把膝盖练伤。太极拳练的是阴阳相济,简单地讲是对拉拔长,站着打与蹬着打均须依着规矩。相反,蹬着打反而不易对拉拔长,尤其是初学,学者不可不知。
刚柔不可分割 太极拳说法不同,但其实质必然是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两者一体两面,须臾不可分割。刚柔相济,如同开合相济一样,有开就有合,有合就有开。这就是太极拳本质。太极拳刚柔是不可分割的,凡是把刚柔分裂开来练,分裂用的,均是忽悠人的,学者不能不明。
止步于周身一家 大多习者,进不了太极拳门,是因为止步于周身一家。没有周身一家,就不能以身使手,身上的劲(脚上的劲)就传递不到手上,手上的劲越大,身上就越空虚,脚下就越没根。这就是拳论上所说的根头棍,一个方向上的力。欲进入太极拳殿堂,你必须练就周身一家,由内而外,内外相合为一。
练出劲才是正道 无劲练出劲,便是太极拳内功。有劲不用劲,便是四两拨千斤之巧。你把头发多练白了,也没有练出浑身是劲,那么,也许这辈子与太极拳无缘了。整天还想着四两拨千斤,不过是空想罢了。有了劲可用劲去推便是老牛劲,不用劲去推便是太极拳的巧劲。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每一项身法上身,你就会有一次飞跃。太极拳进步不是通过拳龄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勤奋而得到的。十年不出门,非打十年你就可以成为门内者。你得走对路,走对了自然练拳就是练功。打错了,练拳也就是做做操罢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得把习惯了的身法丢掉,换上符合太极拳的身法,这就是正道。
气宜鼓荡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少有看到正确解释的,更有用形来解释的。太极拳入门后的感觉以及操作,基本上是用劲来说拳的,也说用意来打拳。内三合后,说用意、用劲就是一回事了。气宜鼓荡是船在水里行,两岸似不动;或水在桥下流,桥不动。内劲与躯体也是这种感觉。
近在咫尺,远在天边 离入门还有多远的路。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有人便以为只要打了十年拳就入门了。显然是不知道太极拳为何物所致。学会拳架后,欲入门,你必须掌握整劲。所谓整劲就是上中下一股劲,是开合同步劲,也谓刚柔相济劲,大多数习者练后要么偏刚,要么偏柔,摸到了边,但就是跨不进门。
套路 很多习者,为练套路而套路。不知道练套路的目的是啥。因为不知道为啥要练套路,便把套路与站桩隔离开来,认为练拳不出功,站桩才出功夫。真是荒谬。打拳干什么?陈鑫说的很清楚,备身法。就是将身法练上身,站桩也是如此,因此,打拳与站桩并没有本质不同。
在内不在外 习者都知道内家拳在内不在外,用意不用力。至于在内不在外,指什么?少有弄清的。太极拳形简、式易,好学,这正是当前天下红遍的原因。但这是在外易见的,外在的东西。在内则要用意走劲,意与形相合而行,外在所形皆因内意所起。可谓,无意便无形,有形必有意。
松的本质 习者大多喜欢说习练太极拳要松,甚至一些名人也强调太极拳要松,而拳论强调的是似松非松。太极拳要求的松是啥玩样?其实只要弄清了太极拳蓄劲如拉弓,就迎刃而解了,对拉拔长才是松的本质。关节拉开就是松开,松的结果是把关节拉开,这才是太极拳要求的松,而非松懈。
拳咱练,桩就咱站 常有人问,如何站桩。我反问,你为啥要站桩?答:师说的要站桩。很多人强调要站桩,至于为啥要站桩,站桩与打拳到底啥关系,大多数是糊涂的。打拳就是备身法,学会了打拳,也就学会了站桩,拳停式(任何式,任意时)就是站桩,动就是行拳,桩与拳是一回事。
真与非真 正宗与非正宗。大师都说自己是正宗的,是第几代、第几孙...很有点血缘的关系。如果说太极拳传承,演化成这种子、孙关系,显然,会要了太极拳命,你会逐渐偏离太极拳真正的追求,不是去跟着真理,而是去追人,这是非常愚蠢的举动。
说说神话容易 没有外三合,身手一体是空话;没有内外相合,由内达外是大话;没有浑身合下千斤力,四两拨千斤是玩笑话;没有练出内劲,侈谈缠丝劲是废话...
没有千斤别想四两 别梦想练着练着,就会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是建立在内劲练出来基础上的,拳练对了便出内劲,千斤甚至更大,劲大是财主。便有了老牛劲,千斤坠。对手一千斤,我便一千斤、甚至更大。四是拨千斤是巧,有劲不用劲,便是巧,犹如大人与小孩子玩耍一样。
一地鸡毛 习者众多,却难看到最基本的一些身法,如以腰为轴,身手相合,身不动,手不动;更别说由内达外,一气贯穿了...大师多了,真拳少了。当人们已经热衷追求其难度、高度、速度时,传统的已经不再传统了。
喜欢讲大话 太极拳喊着创新的,大多是在讲大话。当连太极拳是啥都还弄不清爽,连阴阳相济还不知道为何物,有啥子理由喊,太极拳急需创新,而不讲复古呢?看看,大街、小巷,广场、陋室,放着音乐,如扭着秧歌般的跳着大操时,你真的还以为武术精髓,传统太极拳不过如此吗?!
极具内劲之拳 看似轻松,实不轻松。名家曾说,有一分气使一分力,气宏则力大。太极拳形式上看似至柔,其内里可是至刚。真所谓外似棉花,内似钢条..非外似棉花,内也是棉花啊。
我为你挽留 跳的更高,蹦的更远,跺的更响...太极拳,你真是这样吗!为啥非要把你玩成这样呢?不能展示你本来的秀气、宁静、稳重。你向来低调、从不喧哗,更不取宠。人因一己私利,便过度粉饰。弄了更多响声,色彩,动作,全然失去了你的英雄本色。你为此无语、苦别,隐退,少有人看到你的真身,只有我为你挽留。
松开后 关节松开后,当人在做原地旋转时,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胯是分别转动的,而没有松开的人,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运动的...
多易,便多难 太极拳式简,多的也就100余式,少的也就几式,也没有特别复杂的式子,与其他一些拳相比,太极拳可谓式样简单,正因如此,便得到大量推广。问题是太极拳不是为做式子而做式子,式子仅仅是个载体而已,真正的东西是心意引导下的内在运动,而把外形(式子)传导出来,难在心意与形相合。
改变自己 重要的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他人。一些人在推手中,总是责怪对方用力了,力大了,较劲了等等,似乎一切都是对方的错,从没有想为啥顶?自己如果把支撑撤掉,对方还顶的起来吗?太极拳是逆向思维,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实现我顺人背。这才是太极拳精髓所在。
太极王道 把劲练出来是王道。练了多年,甚至数十年,还无法体会到内劲,没把内劲练出来,没有用筋骨打拳,还在用四肢做操,显然是练错了,玩玩可以,想入道,只能空想罢了。
劲务要走足 劲走足了,再走下式。打拳不能一式连着一式,松散的连着,你得把劲走足,物极必反,走不足,自然松散,不可能无往不复。每一式把劲走足后,承住上一式,自然延伸到下一式,劲还是那样大,这才能体现连绵不断,感受真正意义上的长拳。
拳之评价 拳之好坏评判。一些人认为太极拳难度越大便认为越好,于是拳者跳的越来越高,高空难度越来越大,恨不能在空中打拳;还有就是蹬的越低越好,拳者恨不能裆贴在地面上打拳。太极拳真的是杂技与体操吗?显然不是。拳之好坏,全赖是否合规矩,合规矩运拳便是好拳,否则便是假拳真操。
蛮练不可取 蛮练不可能入门。一些人拳练的很苦,整天汗流夹背,以苦为乐,似乎只要汗水不断,总会入门。练了多年甚至几十年仍然还在门外转,搞不清楚太极拳到底是啥,应验了,光埋头干活,不抬头看路,忙乎半天,事倍功半。只有明了方向,再去操练,或边练边悟,才能事半功倍...
拳论非空论 太极拳理论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通过实践已经上升到理论层面。你在习拳中得把阴阳济体现出来,否则,你离太极拳还远着呢。一些人总认为理论是理论,运拳是运拳,两不搭界,于是练了几十年还无法入门。也是啊,你从来没有在习拳中把阴阳平衡打出来,怎么可能有一天突然阴阳相济呢,习者不得不知。
感受内劲 内劲虽然看不到,但是完全可以感觉到。只要你练拳正确,内劲很快就能够找到。非有些大师说的那么玄,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简单地讲,内劲就是绷劲,极力前推的同时极力后撑,所感受的劲就是绷劲,也就是内劲。真正太极拳者只不过把这种劲延伸到全身。时时、处处如此,持之以恒...
别空谈周身一家 周身一家不可空谈。习者,均会讲习拳要周身一家,致于何谓周身一家,大多说说而已,身上也无啥感觉,耍耍嘴而已。周身一家,你得先把腰力用上,手如长在腰上一般...
会拳与会功夫两码事 会拳架,不等于会功夫。很多人以为只要学会全套拳架,也就掌握了太极拳功夫,甚者,认为式子越多功夫越高,会的套路越多功夫越高...殊不知,架子是身法的载体,没有身法的架子,只是用太极拳样子做做操罢了。
别空谈 饭得一口一口吃,规矩得一个一个上身。太极拳难的是规矩上身,这也佐证了为啥练者众多,成者寥寥。规矩最主要的还是身法,松肩如何才能松开,十个九个在空谈,拔背(其实是背脊松开)如何才能够阔背,其他身法特别是腰裆部也是如此。懂身法的是合格教练,否则,便是陪你玩玩而已。
感觉良好 因为没有标准,所以感觉不错。太极拳是啥?松的,不对;紧的,也不对。非松非紧,又紧又松才对。于是便演绎了无数太极拳功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有力大为王说,用力气说话,力大者就是太极拳功夫。练其他拳术的,甚至健美的,趋之若鹜,也贴太极拳标签,因为有力,所以为王,感觉真的不错。
规矩守不住 合得住规矩,守不住规矩。一些人住往站桩不动尚能够合得住规矩,感觉浑身得劲,但一动起来,便规矩尽失,周身一家全无,上中下全部或局部分家,此便是合得住规矩,而守不住规矩。须知,运拳式样可千变万化,而规矩是不能够变的。
劲能练出来是正道 论曰,无往非劲,浑身合下千斤力,缠丝劲运于肌肤之上...太极拳是极具内劲的拳,练出内劲,不空起,不空落,练出内劲才是正路。
现象与本质 我们已经习惯于现象,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说太极拳就会说是慢的、松的、柔的。而慢的、松的、柔的只是太极拳的表象,也只是太极拳的一面,而太极拳的另一面,却是快的、紧的、刚的。练拳看表象并去依样画葫芦,只能永远停留在表象,不可能会得到太极拳的精髓,刚柔相济。
白忙乎 有形与无形。一个架式一放便是有形,人们比较习惯于这种有形的东西,便于教,也便于学。目前,太极拳现状也是如此,均在画这有形的东西,似乎只要把这架式划出来,功夫就上身了。而太极拳功夫却是指的内劲、内气、内意,均是内在的东东,你这架式里不含这些东东,便是空架式,白忙乎!
不是无劲 不是无劲,而是想方设法不用劲就可走化,这就是太极拳牵动四两拨千斤之技。很多人看着表象便以为太极拳柔的、软的、松的…其实不然。不用劲不等于无劲,相反外显轻柔,而内里极坚强。此才为太极之技。
空淡误拳 空淡误拳,实干兴拳。太极拳基于阴阳之理,什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济为太极,理论难懂。因为理论更多讲的是气、是劲,非动作、非形,讲的是内在的东西,想欲理解她,只有架起通往太极拳之桥梁~规矩(身法)。
费时费力 每一项规矩上身,均需要千锤百炼。太极拳是极费时间的拳,规矩上身就是备身法,就是让身体形成记忆,所谓形成记忆,就是生成习惯,这是一个费时过程,太极拳十年不出门,无非是讲规矩上身费时而已...
先把两手捆住 不是动的不够,而是动的太多(当然懂了规矩后,也就无所谓动多动少了,因为你动已经合法度)。习者在运拳中很少想过静,均想着如何动,没有考虑过动中有静。静简单做法就是身不动,手不动,身动而手动,手完全是从属被动的,从此操作一段时间,实现身手一家后,会有新的体认。
啥是功夫 很多习者在追求架子的难度,似乎越难,功夫越高;还有些在追求拳架的低度,似乎越低,功夫越深;还是一些在追求发力的声音,似乎声音越大,功夫越高...这些均是在追求太极拳的皮毛,不知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本质在于周身一家,内外相合,所有外形均是由内而生,式简而效宏,非外在式样...
规矩下的自然 脱规矩是因为有规矩。入门后,运拳需自然而然,自然不等于无规矩,而是在规矩一个不少,一个不缺情况下,不拘泥规矩,风吹杨柳,巳无拳多少式,多少形,而是动就是式,动就是形,无所谓何形、何式而已…
习拳过程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习惯一经形成,便习惯成自然,很难改变。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习惯已经十年乃至几十年呢!太极拳乃极具规矩的拳术。每一项规矩上身均是自我修炼过程,会不习惯,也不轻松,在扬弃中,慢慢的,新习惯渐渐上身。新习惯上身后,再用旧习惯反而不习惯了,这就是习拳…
理解错了,门就找不到了 松与松开有着本质的区别。松是绝对的伪太极,因为松,浑身不用力,必然是一个方向的运动,一个方向压迫的力量,如向下。违背了太极拳有下必有上,阴阳平衡之运动方式。只有松开才是王道。松开是两个方向的运动,拳论曰: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如拉弓。可见,松是假的,松开才是真的。
这一关难 周身一家,这一关比较难过。拳者想欲入门,先要过周身一家一关。周身一家也说一气把定,也说六合,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也说气敛、劲整…
由内达外 由内达外是啥玩样?总说内家拳由内达外,啥才是真正的由内达外,似乎也少有人说清。内从广义上讲是身心,从狭义上讲是身内。简单讲就是由心意指挥身内(也说腰胯),主要是腰脊(在内为丹田,在外为腰胯),由腰脊的运动而形于四体(两手及两足),也说成形体把心意形容出来...
规矩 内家拳规矩指,身心合修。心法:理解并掌握拳论;身法,掌握对肢体及腰顶裆要求并上身。所谓上身,每一动均不脱身心规矩。
信了假的,真的反不易信了 因为不知道对,所以不知道错。这就是当前太极拳现状。何为对?均以为慢为对、松为对、不用力为对,架式低了为对,动作难了为对,打的漂亮为对,结果便是当下大家看到的现状。而太极拳另一面,刚的、紧的、硬的、周身一家的...便销声匿迹。假的越来越多,真的越来越少。
不丢劲 习者少有不断劲的。总说太极拳一气把定,也说周身一家,还说劲连绵不断,说的不同,其实讲的是一回事,就是打拳得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运拳劲不能断,滔滔不绝,源源流长…
合不住是通病 合不住,抱不紧,捆不住...这是练拳的通病。这一关过不去,也就无从去谈周身一家,由内达外,缠丝劲等也只能听听、或者说说而已。离刚柔本无迹可寻之太极拳还有很长之路啊!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