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Kin NameKin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054 发帖数: 14,312 关注贴吧数: 6
从心理强选想到的   先把脏话说在前面,我至今认为影随风在编写心灵强选的书是个SB行为。自己研究这行业没几年,在台上都招架不住观众的人,就先别想着教别人怎么控制观众了。即使你把这套体系写的很全面了,也对别人表演没帮助。反正我知道他要写这书后感觉就是“我这么多年白教他了”。   但话又说回来,上面那个理由除了揭人短外,逻辑上并不成立。“自己吊儿郎当”并不能直接推出“教别人的东西也很挫”,人家著名导演或编剧也不一定需要强大的表演能力是不。这样的话,反对他写书的理由就只有“觉得不合适”了,这理由很空洞。事实上正因为它很空洞,所以我估计等看了正文内容后会改变看法。(随风你看到我的意见也肯定会改的不是……?)   好吧,我还是觉得他入这行没几年就想教别人这个需要很多实践的学问是很傻的事,这TM就是浮躁。   不过首先,在心理强选可能会被大家蜂拥去学,就像以前大家“百万雄师过大江”一起学PASS一样之前,先点一个大家在运用这技巧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想想心灵魔术可以是怎么个大致效果。   是不是大致效果应该是“观众随便选了个东西(用手指点,用脑子想,用纸笔写,这都叫‘选’),然后魔术师把它感应或者预言出来”啊?   那是不是观众选东西这个步骤得一笔带过,顶多强调一下“你是随便选的”啊?   如果你想用心灵强选表演者效果,那问题就来了:很可能魔术师”要观众选择物品“这一套指令长的和咒语一样,要观众想这个想那个的。这样子出来,观众会觉得自己是“随便选的”才怪。这个流程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要怎样让心灵强迫显得很随意,像观众随便选的一样,这应该是门学问。这才应该着重讲。不然观众能知道魔术师在左右观众的思路。   啥?让观众觉得他被心灵强迫了才帅?有这种想法的人基本就是昏头了。你咋不在演纸牌强迫的时候有这种想法啊?咱拿硬币做Palm的时候不会让观众说“哎,他硬币藏得好自然哎”,咋跑心灵魔术就变味了?   好了,肯定有人会说:“我可以把魔术包装成我可以控制观众的想法”。嗯,这个想法是可以的,但很容易走歪。走歪到什么地步呢:你表演时让观众觉得你可以控制引导观众内心想法,结果事实上你还就是在控制引导观众内心想法。你觉得这还是魔术吗?这不就是在解释方法吗?   当然,往这个方向是能演得好的,不过得好好费思量一番,不然这表演就不是心灵魔术了。关键表演者还不知情,还偷着乐呢。   下面举一个心灵强迫用得好的例子:   魔术师先解释“心灵强迫”这个东西,然后用它对观众试验(这时,哪怕指令很长也是好的)。观众被迫到了后,魔术师就解释刚才他说的话里哪些部分暗示了,让观众佩服你一下。   然后,魔术师就要表演原理上和心灵强迫没关系的预言魔术了。但是,效果上仍然要包装成“语言暗示”,但魔术师请观众选择物品时说的话又不能太故弄玄虚。表演完后,就让观众猜去吧。。。观众觉得这是语言暗示,但又会被自己否定掉。 ---------------------------   以上感想,可能文笔不太好。希望各位能理解并加以警惕。
【新手理论】无声台词,内心独白   本文为“好好想想魔术效果”的补充版本。前文见此:http://tieba.baidu.com/p/2879176643   Dariel Fitzkee的三圣书什么的。。。反正不适合新手读啦,不过这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讲的东西。   我要讲的是这三本圣书,大家都在追第一第三本,第二本《Showmanship for Magicians》倒有点被无视了。以下的一套理论就是基于这本书以及Henning Nelms的《Magic and Showmanship》写的,各位可以看一下。话又说回来,还是不建议大家去看这三圣书。。。   魔术表演中,为了提高演技,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注意事项,中文姑且叫“ 无声台词”。这是什么呢?是你在表演魔术时(无论是做动作还是说台词),你心里想的内容。    表演时你心里应该想着在那个时间点跟效果相关的内容。   也就是说,如果你演用Pass的阴魂不散,你想的应该是(按照表演顺序):“来来来,你选张牌吧……好的,我把这牌放回去……然后咱施点魔法,这牌就会跑到最上面……嘿嘿,你看,它真的跑到最上面了吧,你们都看到了哦!”而绝对不应该是“观众抽牌吧……好了,把它放回去,然后我就该做Pass了,这玩意可不容易做,希望观众没看出来……好了,Pass做完了,观众应该没看出来吧?那接下来就随便了……”   你脑子里想的东西,是会在你的动作和表情中,展示出来的。所以,表演时脑子里很据效果来想象你心里的独白,而不是祈祷你的手法没问题。“手法没问题”应该是在你平时练习中显现的,而不是在你表演时想的。   有了这个心里默念的无声台词,绝对能让你的表演更“真”,对于受害者风格的表演尤其如此。你在表演Helder Guimaraes的Homing Card时候,每次那张牌出现,你就应该真的在心里想“我擦,这玩意怎么又来了”,而不是机械地说台词做动作。
【视频推荐】Fred Kaps在1958年的表演   荷兰魔术大师Fred Kaps(1926-1980),三届FISM总冠军获得者,至今无人超越。他上电视演出也比较勤快(黑白电视以及早期彩色电视时期),所以网上有不少他舞台表演的视频,大多是他三次FISM冠军流程的综合体,大同小异,各位能找到很多。不过接下来这段1958年的表演流程,之前各位应该没看过。。。。。昨天才被一位收藏家上传的。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6%2Fv_MTA2ODA3NDYz.html&urlrefer=e151165cf04e1475a4fe6555cb0c8292   这视频,大体上和他其他视频没什么特别大的不同。但是有一个小细节,他在其他表演中并没有着重演过,这也是我推荐这段视频的原因:   这个细节是:他若干次变出弹棒的效果。   由于弹棒这个很容易让人爽的特点,导致现在不少人演弹棒,都给人一种“弹”出来的感觉(极端情况就是手里拿一堆弹棒,从日韩魔术师那里学的)。这么演其实魔术的感觉很少,因为明显有“弹”的动作倾向。   要想看“变”出来的弹棒,我以前推荐的是Dimmare的鸽子魔术,各位可以搜索一下,感受一下什么叫“变”出来。   而这段Fred Kaps的表演,弹棒也是属于“变”出来的,而且变出来的方式让我眼前一亮。各位也感受下吧。   另外,片中其他细节也很有意思(比如Off Beat),各位可以按需求参考。
介绍这么个心灵魔术   这个心灵魔术,是从Tom Stone的"Maelstrom"一书看来的。这演法挺有意思的,因为魔术师根本没有把自己包装成超能力或可以读心之类的形象,相反,这魔术师等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做。但这还就是心灵魔术,在此分享一下。只分享效果,不说方法。 ===================   舞台上公开挂着三个密封的信封,信封上写着1、2、3三个数字。魔术师上台:“来来来!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是‘逗你玩’有奖竞猜时间,只需要答对问题就有机会赢得信封里的一二三等奖!不过,在揭晓大奖之前,我先要设一个入围选手,看看谁能来答问题呢……嘿!那边那位女士,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那位台下观众说:“忻灵。”(我随便起的,谐音“心灵”)   “啊!忻灵!恭喜你答对了!这样你又有了入围资格了,来来来,赶紧上台角逐大奖,大家掌声鼓励!……好了,忻灵,下面这个问题你答对了就有机会得三等奖。问题就是:你最讨厌的名人是谁?”   “猫王……”   “恭喜你答对了!三等奖就归你了,上面写着你的奖品是什么,打开看看吧。”   观众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写字的纸,她朗读内容:“恭喜你获得三等奖,奖品是与主持人握手一次。”然后魔术师跟她握手……   接着,魔术师说“好了,下面这个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就可以获得二等奖,准备好了哦!问题是:你最讨厌的音乐风格是什么?”   “摇滚乐……”   “恭喜你又答对了!二等奖归你了!打开吧。”   观众朗读:“恭喜你获得二等奖,奖品是人民币五元。游戏结束后请还给主持人。”于是魔术师给了心灵五块钱,并叮嘱“待会儿还给我”……   最后,魔术师说“最后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答对了,就能拿一等奖了哦!所以,做好准备吧!问题就是:你最讨厌的国家是什么?”   “索马里……”   “恭喜你再一次答对了!现在这个一等奖也归你了!赶紧打开看看!”   观众打开信封开始朗读内容:“恭喜你获得了一等奖,你有机会与猫王一起参加摇滚音乐节,地点在索马里。”   好贱。。。。。。。。。
【调查+感想】关于de Bruijn Sequence   魔术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自以为设计出了个魔术,结果网上一查,原来前人早有了。这事。。。不奇怪。   今天读一篇讲计算机科学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个数列,叫de Bruijn Sequence。读了后大惊:这玩意可以用来当牌序嘛!于是脑中编出了一个利用这个数列的流程。正准备利用电脑设计这个牌序本身时(哪张牌在第几章不是张口就来的,是要慢慢排的。当然排完后就能拍张照片方便记忆了),悲剧发生了……这牌序及其相应流程九十年前就有人发明了,而且后人根据此牌序设计的流程很多。设计者包括Persi Diaconis和Alex Elmsley,嗯,熟悉他们俩主业的人都懂的。   那我倒想问了,在中国,各位听说过这个吗?各位之前听说过魔术里有用de Bruijn Sequence(或叫Gray code, Gray stack……)的吗?不管听没听说过,都说一下吧。   反正当我查到这玩意九十年前就被发明了后就觉得我其实一直很稚嫩了(本来就是……人总得谦虚)。   另外,要是有人能设计个利用Gilbreath Principle + de Bruijn Sequence + Free-Cut Principle的魔术的话,估计可以虐遍天下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人能凭脑子分析出原理的,而且魔术效果看起来根本没手法。嘿嘿,其实Free-Cut Principle很聪明,但在国外都挺冷门的。对于擅长搜索的人来说,知道这个名词了,就好好地去用吧,这算福利了。
关于本人讲义(书?)的一些宣传   暑假我做过讲座,嗯,小范围试验性讲座,收效尚可。只是这甜头只有上海地区的人尝到了,下次想要集中讲座,就不知要在什么时候了,也可能根本不会再有了(真伤感)。有人说视频讲座?从我环境的隔音程度和网速来看,饶了我吧。   于是有人提醒我了:可以把内容出版成册,白纸黑字,也就没“网速”可言了,顶多我被催稿的烦死。而且理论上,并不需要等我个人创意储存到能编字典的程度了才开始写(到时我也长发及腰了)。即使我腹箧甚简,但如果有七八个流程了,也可以出版成册。至于何时编写万宝全书,等我有这资本了再提。   于是,我从我那近几年来数不清的灵怪创意中撷取了八个完整的,令人眼前一亮的,能拿的出手的,也能教的清楚的流程,再加上若干零散的想法。编撰了这么一个讲义,名叫《纸点子》,欢迎各位赏阅。我看希望有朝一日我的讲义能正式变成“书”,不过那似乎会很久远。   书中的流程,我不能奢谈完全原创,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确实是我自己编排的,比较新颖的东西。有一部分在讲座里讲了,而剩下部分,似乎可算是“未发表流程”,事实上我之前也没发表过什么东西。   欢迎各位前来赏脸,购买地址在同济魔协的淘宝网店。至于详细事宜,抱歉我没什么说的资格,请负责人来说吧。
接着6少和随风的话讲   北木6少昨晚发的“希望大家注意下!!!”帖子里,开头就是说“今晚一位魔术大神(忘了他是否愿意露面)找到我,和我了解了一些目前国内玩心灵魔术的情况”。好的,那人是我。我觉得6少似乎没有讲到点子上,至于随风的补充,我个人觉得他自己就蒙在鼓里。所以我补充一下吧(只是补充,他们俩之前发的话也是要听的)。   魔术吧以前有人发了这么个帖子,叫“论双翻结合假切的必要性”。LZ说他变魔术会用双翻把牌置顶后再用假切,理由是“我觉得观众说我切牌控牌水平高我很高兴,因为我控牌根本没用切牌”。这种人就是只会以魔术师自己的思路看问题。的确,对于魔术师,那是观众猜出了错误的方法;但对于观众,那就是“我看出他怎么变了”,谁管方法正不正确,反正我看出来了。更何况魔术师演得还就像是用切牌来控牌的。魔术应该是让观众想不到你怎么做的,感觉很神奇才对,而不是往别的方向想。   那么,既然魔术里“让观众往错误方向想”是大忌,那为什么心灵魔术就该这样?   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吗?   心灵魔术不仅在表演方法上不能往心理学方面钻牛角尖(这是新手的毛病,6少和随风在帖子里说明了),在表演风格上也不能往心理学方面钻牛角尖(从我之前发的帖子回复来看,除了6少,其他人没意料到这一点)。   再说一遍:心灵魔术不仅在表演方法上不能往心理学方面钻牛角尖,在表。演。风。格。上。也不能往心理学方面钻牛角尖。   总的理由很简单,魔术是让人觉得“不可能”的,不是让人觉得“你很厉害”的。   再详细说一下:心灵魔术中超能力派和心理学派这两派各位应该不陌生。那么,罗列一下心理学派的大师名字?松明?Derren Brown?Banachek?Luke Jermay?抱歉他表演风格不能算是了。那么超能力派呢?有没有一种“剩下的都是超能力派”的感觉?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直接展示效果,没有明着说“我有特异功能”,也没有明着说“我能分析出你想什么”的心灵魔术师,也被我们下意识划到超能力派里了。原因是观众看完后,因为想不出怎么变的,所以会惊讶“你会读心”(而不会惊讶“你分析得真准”),所以看上去像超能力派了。   但实际上,魔术就该“直接展示效果”,让观众无从思考的。   好了,我以前也是认为心灵魔术在效果及风格上要往心理学上靠的。直到九月中旬,我参加了“荷兰近景魔术日”比赛,比的是近景(废话)。但是在颁奖典礼上,评委评论我的表演时,都说“你的心灵魔术演得怎样怎样,你的Mentalism演得怎样怎样”。当时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后就开始想了:是呀,我那流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感应一些预言,本来就该是心灵魔术呀,为什么我之前一直不这么想呢?   后来就想到:是我把心灵魔术看得太死了。   当时还有一个前辈这么说:“心灵魔术啊?你想东西,你写东西,你选东西。魔术师能知道,或事先知道(预言)。那就行了呗!够干净!哪需要扯什么理论?”   这就是魔术,这就应该是魔术。   记住,“往心理学上靠”必须只是心灵魔术效果中的一类(更别说“真的是用心理学表演的魔术”了),主要必须是“往‘什么都没法解释’上靠”。   “不知道怎么变的”和“觉得你心理学很厉害”,绝对是两回事。   你选张牌,我通过冷读术分析出你选的牌是红色的,是红桃,是红桃六,这是心灵魔术。   你选张牌,我说“周公昨晚托梦说你今天会选择红桃六”,这也是心灵魔术。   你选张牌,我闭目养神几秒直接说了“红桃六”,这真的也是心灵魔术!   而且,哪怕你真用冷读术知道观众选了啥,也该不动声色直到最后说出结果,让观众觉得神奇吧。而不是说出一大堆分析,让观众觉得你心理学好厉害。   未完,楼下还有。
【分享】关于舞台手彩的“万能结尾”   今天举的例子源自于我小时候看的魔术表演,那也是我这辈子现场看到的第一场个人魔术专场秀了。不过为什么我今天才想起来举这个例子,之前玩贴吧那么多年没想起来呢?不知道。。。   众所周知,魔术流程结尾最好有个类似“放大招”或者的效果(Kicker)。这里拿舞台手彩举例:比如出牌,结尾巴不得出牌塔;比如出伞,结尾巴不得出大伞外加爆出N个小伞;比如出扇子,最后巴不得出个比人还大的扇子;比如出鸽子,最后巴不得出个鹦鹉。这样效果才好看,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问题来了,这些大招都很贵。。。。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出得起的。所以有些人舞台出牌就是出完牌结束鞠躬走人,这流程虽然不坏,但能加点东西最好了。   于是我们不能光放大招,有时还要放异招(Twist)。似乎最容易想到的招数就是舞台放个爆筒。手彩演完后“砰”一声鞠躬走人——陈志玲老师的出牌就是这样的。这里我再推荐一个工本比较便宜,效果蛮好玩的结尾,供大家参考。   这是美国魔术师Greg Wilson的变球流程,我有十足把握猜测他老爹Mark Wilson也是这么演的。。。他的变球流程表演时,舞台后方离他不远处有个白屏风(不是折叠屏,就是一块方的)。表演到最后手上出了四个球了,他摆一个POSE不动,舞台前面马上一盏灯亮起来,“啪”一下把他的姿势投在背后屏幕上。这一瞬间还是比较帅的。   然后。。。他就走了,背后那个POSE投影还在!接着屏幕就这么被拖走了,而他夹着四个球的影子就一直固定在屏幕上面。这招能让人眼前微微一亮。当时我记得现场还有人叫出来。   方法也很简单,一个屏风一大张黑纸一把剪刀两盏遥控灯就能搞定。这里就不透露了。
【视频推荐】Scott & Muriel表演   现在的人体魔术,也就是所谓“大变活人”,几乎都有一个毛病——好久没啥创新的东西了,表演时道具一拿上来观众就知道要演啥了。挪上来个箱子,那肯定是助手钻进去消失;如果箱子上都是洞,那肯定消失前要扎扎实实插几把剑;如果箱子上有缝,那肯定是人体切割;如果箱子还配一块布,那肯定是换人,没跑了。哪怕观众不知道怎么变的,那也能猜出接下来的效果了。   所以有不少观众看完这来魔术表演后都会纳闷地跟我说:是不是现在人体魔术的水平也就这样了?   哼哼,别觉得“普通观众没看过多少魔术”,对于人体魔术他们普遍能知道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Scott & Muriel就出现了。   来自荷兰的魔术伉俪Scott & Muriel,2000年以一段人体魔术参加FISM喜剧部比赛,然后获得了总冠军。喜剧部的人获得“总”冠军,这在FISM史上是头一回,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后来他们在马戏团进行魔术表演,2009年也做过巡回专场演出(也就是说,不是演一两个节目了,整场晚会都是他们在演了)。他们俩的表演特点就是:整场晚会拿出的所有道具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效果。   听清楚了: 整 场晚会。拿出的。所有。道具。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效果。   换言之,他们演人体魔术,道具拿出来,我们都会在心里说“这个我们看过了”。等他们开始表演时,我们就知道自己SB了。   这已经逆天了好伐……   真不知道他们脑子怎么想的,亏他们创作的出来。   下面是他们的一段表演,演的是转头箱。是的,转头箱。这东西现在基本就是由于过于“普及”,已经没什么人演了。如果演的话,台下观众就是既能预测到效果,又能知道这是咋变的。   那就看看他们的转头箱吧。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k2MTY5OTM2.html&urlrefer=995fd7399177f04c89f458678fc4348e   其实贴吧视频区有他们的FISM获奖流程。
最近流行“负能量”   魔术吧永远不缺对于自己要不要当职业,或者要不要为了魔术放弃其它的爱好的帖子。贴吧以前有精品贴讲了这事,不过被我一时兴起全删了。好在其中一篇是转载Andost的文章,网上其他地方还能看。   今天我也不想讲这个,咱摘录几个魔术师事实吧。恕本人愚钝,大清早的想不出那么多,有知道的人再补充吧。 ------------------------------- * 韩雪熙现在在咖啡馆当服务员(很多人知道了); * Bill Malone在福特上班; * Guy Hollingworth,Simon Aronson之辈都是律师; * David Berglas以前当过电影顾问,现在收入(退休收入)主要来源于和他儿子一起卖道具; * Rick Merrill只是魔术爱好者,他真正职业是在食品罐头工厂里烧菜; * 瑞典有个魔术酒吧很有名,网站里面“表演者名单”拉出来有整整九页。但这个酒吧一周也就一个表演者表演,大家轮换。感觉九页表演者一年都轮换不过来是吧?要知道瑞典是世界第一福利国家,表演者挂着“魔术吧”这个单位,偶尔去表演几次,然后靠政府福利就能过日子了; * 欧洲国家的魔术师很多都这样; * 《刘谦的魔法签证》里介绍的那些日本魔术酒吧,现在基本都倒闭了; * Gene Anderson本来是化学家。他在魔术界贡献除了撕报纸还原外,还有他个人的讲座(包括讲义)。讲座不是在教魔术,而是在告诉观众“你不当职业魔术师也能对魔术有贡献”; ------------------------------   自己好好想想吧。
【分享】一个试验性效果,各位可以试试看   前些日子发过分享“鸟笼消失”颠覆性演法的一个帖子:http://tieba.baidu.com/p/2440273854   现在这个帖子是我基于里面Johnny Lonn的收音机消失的一点改动想法,发这个帖子有两个目的。 1,我自己没有鸟笼消失,也没有收音机消失之类道具。所以有条件的朋友,能不能试着演一下我的效果,并且说下效果到底如何? 2,如果效果足够好,那你们就直接拿去用吧。   Johnny Lonn的收音机消失纯粹是个搞笑效果:把一个老式收音机用布遮住并捧在手上,然后走到舞台中间,把布一抛,结果收音机根本没消失,直接“哐”一下砸到地上摔个粉碎。我在想啊,如果这么演呢:   表演者把收音机用布遮住,然后刚想把它拎到手上时。突然发现布上好像飘落了什么东西,像是天上的灰。于是魔术师往上看,同时心不在焉地把收音机“拎”走。但观众发现这时收音机还安安稳稳地放在桌子上,魔术师拎走的只是。。。不知道什么东西,反正撑起了收音机的轮廓。   就在这种状态下,魔术师走到中间,把布一抛——“哐”!收音机从布里砸到地上摔个粉碎。。。这是观众发现桌上的收音机不知什么时候没了。。   以上效果缺点就是不适合套用到鸟笼消失,因为把鸟笼砸到地上有点“漠视生命”的感觉。所以下面是一个变体:前面都不变,就是抛布头的时候没有东西从布里砸下来。就按传统鸟笼消失的动作来,只是形体动作要稍微大一点。等魔术师抛布头展示鸟笼消失后(魔术师动作越帅就越搞笑,因为鸟笼还在桌上放着呢),观众发现桌上的鸟笼不知何时消失了。   以上变体效果有个好处,就是不用改变什么道具,拿普通的消失鸟笼就能演了,就是触发的时间不一样(好像需要遥控。。。),有条件的人可以演演看。
【分享】“鸟笼消失”的颠覆性演法   本帖子没有视频,只有文字描述。   鸟笼消失(指大型的,需要两只手捧的鸟笼),经常用于鸽子魔术的最后一个效果:魔术师把鸟笼用布遮起来,用手捧住。接着把布往空中一甩——“啪!”鸟笼消失了。很多情况下根据流程安排,鸟笼还会换成收音机或电视机之类。   这效果……蛮好的。但问题是,现在这效果太常见了。观众看到魔术师把鸟笼遮住,就知道它肯定要消失了,或者会变成一个人(比如Lance Burton,Greg Frewin的鸽子魔术),这种“看开头就猜到结尾(而且结尾还真的符合观众猜想了)”的魔术,最好能改良一点。有什么改进版本呢。。。。   注意:以下的改进版本都是基于“用布遮住”的演法。   我先说两个对于魔术师很颠覆的版本:德国魔术师Franklin的Fism总冠军流程最后是把一个收音机变没,改进之处是:他的收音机是圆顶的。韩国魔术师李永军早期鸽子魔术结尾让鸽笼消失时,放鸽笼的桌子能左右分开来。这俩效果对于懂行的魔术师很震撼,因为这道具是要重新设计的。不过对于普通观众没感觉——好吧,反正那两个流程都是比赛流程。   下面是对于观众来说的改进效果:   美国魔术师Jonathan David Bass的鸽子魔术最后是鸟笼变成一条大蟒蛇。虽然跟“变人”本质上没区别,不过毕竟是条蛇,能让观众吓一大跳。   美国魔术师James Dimmare那个强大到不行的鸽子魔术最后是鸟笼缩小——观众就看到鸟笼隔着布慢慢缩小,最后消失。这个效果非常非常强大,绝对颠覆观众内心的期待。而且对于魔术师来说,这效果根本不知道怎么变的。   还有什么NB的演法呢。。。。。?   这就是我今天写这个帖子的原因。。。。。。   刚才看了瑞典魔术师Johnny Lonn的魔术,表演最后是把一个老式收音机用布遮住并捧在手上。然后走到舞台中间,把布一抛。。。。   然后。。。   那个然后。。。。。。   然后的效果啊。。。。。。。。。。。。。   收音机根本没消失,直接“哐”一下砸到地上摔个粉碎。。。。   这效果其实算是喜剧效果,不过,管它呢。观众都被吓尿了,然后狂笑,我也是。   接下来,请大家想象一下大卫科波菲尔的东方快车消失。那节餐车被盖上大布后漂浮在空中,大卫去揭开布,结果车厢没消失,直接“哐”一下砸在地上摔个粉碎。。。。。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