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vin226 kelvin226
关注数: 34 粉丝数: 11,436 发帖数: 1,714 关注贴吧数: 20
天水将建有轨电车 计划九月开工横跨秦州麦积 天天天水网讯【记者辛磊】6月8日,记者在中国通号董事长周志亮在天水考察项目合作事宜时获悉,我市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计划于今年9月开工,2017年8月底建成,施工总工期24个月。线路全长约19.2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253213.4万元。 据了解,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加快我市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定位,去年底,我市启动了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工作。经过对其他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考察学习,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天水市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该工程起于秦州区友好路(坚家河市场附近)东侧,沿藉河北路、成纪大道,终点为天水火车站南侧。线路全长约19.2公里,高架线路长约6.6公里,地面段长度约12.6公里,全程设站点19座,初期实施12座,站型为地面侧式站,平均站点间距1.06公里;采用1435毫米标准轨距,设计列车最高时速70公里/小时;设置两处车辆段和控制中心一座;车辆采用100%低地板钢轮钢轨现代有轨电车,正线及车辆基地均采用架空接触网供电系统。估算总投资253213.4万元,技术经济指标为13188.2万元/正线公里。 当天,周志亮一行先后深入天水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纪新城,详细了解了我市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并实地查看了天水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出城入园选址以及有轨电车项目线路选址。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维俊就有关项目合作事宜与周志亮进行了洽谈交流。杨维俊在座谈时,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周志亮一行来我市考察表示诚挚欢迎。他说,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水有着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在双方的高度重视和共同推动下,电缆公司出城入园等合作项目积极有效推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双方在有轨电车、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企业出城入园等项目中,进一步巩固合作成果,强化推进措施,共同推动合作项目加快实施。
天水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预计生产总值503亿元,增长8.9%。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5%,城镇登记失业率3.2%,均低于控制目标。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123.81万吨,实现“十一连增”。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输转劳动力68.91万人,劳务收入97.94亿元,增长17.77%。100个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完成投资13.92亿元,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质扩园有序推进,市级8大农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12.1亿元,武山、甘谷蔬菜产业示范园完成核心区建设,清水核桃产业园初具规模。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16亿元,增长10%。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户企业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3个,完成投资102.5亿元,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园完成投资46.2亿元。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入园成效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资质以内建筑业总产值94亿元,增加值59亿元,分别增长20%和11%。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898.21亿元,贷款余额475.1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87.08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7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5亿元。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整合组建了市民族宗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和计生委,市政府金融办由挂牌机构变为政府工作部门,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实行属地管理,政府工作部门由37个精简为34个。县区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改增”范围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宜居宜业宜游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40项,总投资510.56亿元,到位资金151.59亿元。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8亿美元,增长3.3%。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大力实施“3341”项目工程,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项目3901项,落实资金65.48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60项,到位资金312.78亿元。100个市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5.05亿元。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落实投资6.2亿元。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联络线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气。宝兰客运专线、天平铁路、十天高速天水段等项目进展顺利。三年地质找矿行动初见成效。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启动,“一县十镇二十村”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推进。实施城建项目284个,完成投资70.13亿元。34个市级城建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35.38亿元。成纪新城、颖川新城、东柯新城、三阳川新区、秦州新城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步开展。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整治车辆乱停乱放、沿街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民生支出164.07亿元,省列10项23件、市列13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双联行动实施帮扶项目842项,落实资金3.7亿元,发放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33亿元。争取扶贫专项资金3.27亿元,233个村、13个乡镇实现整体脱贫。扶持就业政策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受灾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加固和原址恢复重建全部完成。 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教育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麦积山石窟“申遗”成功,清水李崖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谷毛家坪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落实计划生育“单独二孩”政策。深化“平安天水”建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天水市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空间构想与战略措施 一、区域性现代化 大城市的基本特征 1.天水市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010年底,天水市城区人口达到60.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3%,城市规模跨入大城市层级,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就人口规模而言,除兰州外,天水是甘肃省具备建设大城市的唯一城市,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唯一的次核心城市,在城市等级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承载与带动作用,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传导与辐射功能。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天水市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等方面的机遇在时间上重叠并相互强化;甘肃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空间上交汇并相互促进。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发展的外部推力不断增强;随着“两区三园”(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华天电子产业园、星火工业园、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不断增大。 2.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以来,我市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在批准实施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天水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新十年扶贫开发将天水列入六盘山重点片区。这些政策对于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今年全省实施“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确保一个目标”的“3341”项目工程,天水处于西安、兰州两个特大城市空间坐标的中间,既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也是全省多级突破行动东部地区的重点突破区域,区位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人口和辐射区人口都较多,具备建设大城市的良好条件。 3.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现代化是城市自身运动的高级阶段和城市存在的高级形式,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以及工厂、住宅、道路、通信、生态环境、公用文化设施等各项建设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展现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全面的运行与协调发展。大城市是指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小城市绿皮书》划定市区人口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其主要特征是:交通快捷,通讯快速,环境良好,服务便利,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潜力深厚,规模适宜,开放强烈,带动有效。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西端重要的增长极,建设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定位应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从国家战略、西部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甘肃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来统筹考虑。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打造区域性大城市新突破(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 甘肃日报记者卢吉平赵建卿   凛冽的寒风阻挡不了大发展的热情。刚刚结束的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在天水市引起强烈反响。当地干部群众以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的“3341”项目工程为引领,迅速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   10月19日,天水市启动百乡千村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市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农业产业区、旅游区及重要乡镇的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到85%。   10月20日,宝兰铁路客运专线甘肃段正式开工。宝兰客运专线开通后,宝鸡到天水仅需一个小时便可到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小时经济圈”,为天水市更好地融入关天经济区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谈起天水市掀起的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感触颇多。他说,这次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创新之举。看了兄弟市州的项目建设,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今后,天水市必须坚持发挥资源优势谋划项目,抢抓政策机遇争取项目,做优园区平台吸引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提升项目,完善激励机制落实项目。 在天水观摩期间,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充分肯定天水市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就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转型跨越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性很强的意见。特别是在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这一重大举措又为天水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天水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城市,没有大的投资和项目,一切都无从谈起。下一步,天水市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强化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马世忠表示,全市要按照省上“3341”项目工程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行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全盘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关天经济区引领、国家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推进”,发挥资源优势,狠抓项目建设,确保新建的规模大、在建的建得快、续建的跟得上,形成“谋项目、争项目、上项目”的热潮。   高水平的建设规划是招商引资的软环境,更是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指向。天水市将在坚持历届市委、市政府成功实践和普遍共识的基础上,聘请高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对各行业、各领域现有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完善,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文化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水准。   天水市进一步明确了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路线图”,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定位,用5到10年左右时间,把天水建成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100万,GDP超过1000亿元。大体分三步走,一是扩大秦州、麦积两区城市空间,搬迁天水机场,解放麦积区慕滩和秦州区西十里水源地,开发东柯河——颍川河河谷和太京——藉口片区,增加6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面积;二是开发三阳川新区,建成天(水)平(凉)高速公路,打通市区连接三阳川的三条隧道,形成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天(水)平(凉)高速公路——三阳川隧道——渭河河谷麦(积)甘(谷)二级公路环线;三是将甘谷、秦安两县纳入中心城区组团,创造条件开展县改区工作,形成“五区三县”的发展格局。 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必须要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做支撑。今后天水市将以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建设。今年先把分属各县区的25个工业园区全部纳入开发区统一管理,再逐步将全市适宜发展工业的河谷川地全部规划在开发区范围内,力争到2015年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总产值超过800亿元,让国家级招牌覆盖全市,做到一个政策大家享用。同时,依托华天电子、星火机床、风动工具、长城电器和张家川铁矿资源开发,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快星火、风动、海林、锻压等企业上市步伐。培育壮大机械制造、新兴电子、电工电器、新型建材、医药食品、能源化工等六个主导产业集群,通过实体经济的赶超进位来实现全市发展目标。此外,以地质找矿大会战为契机,抓好多金属矿产深度勘查,加快矿产资源加工转化。 马世忠说,天水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非常突出,为高起点、大手笔抓好文化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天水将以省上建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快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文化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麦积山佛文化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抓好大型伏羲祭祀广场、麦积山——武山拉梢寺百里石窟走廊大遗址保护、麦积山景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马跑泉公园扩建提升等项目建设,努力把天水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高地。   作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天水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只有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才能发挥好枢纽的作用。今后,将着力健全完善立体交通体系,突出抓好天水机场迁建、宝兰客运专线、十天和天平高速公路、庄天和洛礼二级公路等主枢纽路网建设。坚持打好生态牌,把天水建成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完善全市水资源利用规划,加快城市供水和集水节水工程建设,保障百万人口大城市用水需求。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打造区域性大城市新突破 甘肃日报记者卢吉平赵建卿   凛冽的寒风阻挡不了大发展的热情。刚刚结束的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在天水市引起强烈反响。当地干部群众以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的“3341”项目工程为引领,迅速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   10月19日,天水市启动百乡千村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市主要农产品集散地、农业产业区、旅游区及重要乡镇的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到85%。   10月20日,宝兰铁路客运专线甘肃段正式开工。宝兰客运专线开通后,宝鸡到天水仅需一个小时便可到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小时经济圈”,为天水市更好地融入关天经济区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谈起天水市掀起的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感触颇多。他说,这次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创新之举。看了兄弟市州的项目建设,感触很深,启发很大。今后,天水市必须坚持发挥资源优势谋划项目,抢抓政策机遇争取项目,做优园区平台吸引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提升项目,完善激励机制落实项目。 在天水观摩期间,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充分肯定天水市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就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转型跨越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性很强的意见。特别是在全省新建项目现场观摩活动总结会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3341”项目工程,这一重大举措又为天水今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天水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城市,没有大的投资和项目,一切都无从谈起。下一步,天水市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强化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马世忠表示,全市要按照省上“3341”项目工程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行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全盘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关天经济区引领、国家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推进”,发挥资源优势,狠抓项目建设,确保新建的规模大、在建的建得快、续建的跟得上,形成“谋项目、争项目、上项目”的热潮。   高水平的建设规划是招商引资的软环境,更是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指向。天水市将在坚持历届市委、市政府成功实践和普遍共识的基础上,聘请高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对各行业、各领域现有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完善,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文化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水准。    天水市进一步明确了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路线图”,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定位,用5到10年左右时间,把天水建成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100万,GDP超过1000亿元。大体分三步走,一是扩大秦州、麦积两区城市空间,搬迁天水机场,解放麦积区慕滩和秦州区西十里水源地,开发东柯河——颍川河河谷和太京——藉口片区,增加6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面积;二是开发三阳川新区,建成天(水)平(凉)高速公路,打通市区连接三阳川的三条隧道,形成天(水)定(西)高速公路——天(水)平(凉)高速公路——三阳川隧道——渭河河谷麦(积)甘(谷)二级公路环线;三是将甘谷、秦安两县纳入中心城区组团,创造条件开展县改区工作,形成“五区三县”的发展格局。 打造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必须要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做支撑。今后天水市将以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建设。 今年先把分属各县区的25个工业园区全部纳入开发区统一管理,再逐步将全市适宜发展工业的河谷川地全部规划在开发区范围内,力争到2015年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总产值超过800亿元,让国家级招牌覆盖全市,做到一个政策大家享用。同时,依托华天电子、星火机床、风动工具、长城电器和张家川铁矿资源开发,打造5个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快星火、风动、海林、锻压等企业上市步伐。培育壮大机械制造、新兴电子、电工电器、新型建材、医药食品、能源化工等六个主导产业集群,通过实体经济的赶超进位来实现全市发展目标。此外,以地质找矿大会战为契机,抓好多金属矿产深度勘查,加快矿产资源加工转化。 马世忠说,天水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非常突出,为高起点、大手笔抓好文化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天水将以省上建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快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文化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麦积山佛文化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抓好大型伏羲祭祀广场、麦积山——武山拉梢寺百里石窟走廊大遗址保护、麦积山景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马跑泉公园扩建提升等项目建设,努力把天水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高地。   作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天水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只有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才能发挥好枢纽的作用。今后,将着力健全完善立体交通体系,突出抓好天水机场迁建、宝兰客运专线、十天和天平高速公路、庄天和洛礼二级公路等主枢纽路网建设。坚持打好生态牌,把天水建成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完善全市水资源利用规划,加快城市供水和集水节水工程建设,保障百万人口大城市用水需求。
全力加快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 “我们要重点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实施等诸多方面取得新突破。” “全力将天水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之际,天水市提出了令人振奋的发展目标。 近日,就天水如何在省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立足新起点、谋划新思路、落实新举措,甘肃日报记者专访了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 全力把天水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 记者:马书记,您好!在您看来,把天水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在完善思路上有哪些新考虑呢? 马世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后,天水市委相继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全委(扩大)会议,及时传达省党代会精神,结合天水实际,重新审视和梳理了全市的发展思路。我们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施省、市区域发展战略为主线,突出“关天经济区引领、国家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推进”,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基础条件,着力壮大产业规模,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把天水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
我感觉我们天水要迎来大发展了! 我们都是天水人,从内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强,越来越美丽,但是说句实话,从90年代开始,天水至少有好几年经济根本就是停滞不前的,别人在发展,我们在原地踏步,那就等于落后。在这里,我也不想说原因了,反正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只能希望能把握未来!更快更好的发展起来。 我有的时候在甘肃吧里面,看不少人喜欢和河西的人争执,其实,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淡定一些,谁也不比谁强多少,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我们应该向东看,而不是窝里斗。当然,恶意诋毁咱们家乡的人也是很恶心的,但是包容也是一种大气,才能显示咱们天水人的胸襟,不知道大家认为我说的对不对。 最近看新闻,一直在说王书 记在天水调研的时候说的,“强化三种意识、打造三个高地”、“把天水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性大型开放城市”,肯定有不少人会觉得这又是喊空话什么的,但是我觉得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契机。 首先,最近这些年,天水的交通发展很快,宝天、天定什么的都修好了,看规划还有更多的项目正准备开始动工,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天水将成为和宝鸡一样的交通枢纽,北达宁夏,南到四川,“要致富,先修路”,也许结果还要等很久,但是至少以前天水没有这样的布局机遇。
天水市将投资300亿打造中心城区 天天天水网-天水日报讯(记者 杨栋 通讯员 白忠明)记者从市建设部门获悉,今后五年,全市计划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4个,估算总投资427亿元。其中实施中心城区重大建设项目18个,估算总投资近300亿元。 据了解,这18个重大项目是,天水城区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包括北山灾害综合治理、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产业园、天水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休闲三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00亿元;天水花牛苹果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天水会展中心及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估算投资4亿元;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社棠工业园、华天产业园、甘泉物流园、西十里物流园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估算投资3亿元;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水库枢纽一座,自流隧洞一条,地表水处理厂一座,秦州、麦积两区的输水主管线50公里及两区原有城市管网改造,估算投资19.5亿元;亚行贷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成纪大道及藉河防洪综合治理,赤峪路、麦积新城路网、藉河双桥大桥、渭河社棠大桥、秦州区供热管网改建工程,估算投资15亿元;纪信祠片区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天水军分区搬迁、规划商业步行街、住宅区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等工程,估算投资2亿元;天水西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工程,包括三星巷、育生巷、自治巷、澄源巷和砚房背后等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估算投资约19.8亿元;城市规划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包括城市规划区46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估算投资50亿元;罗峪河城区段改道工程,包括罗峪河城区段改造、藉河城区段下游蓄水等工程建设,估算投资10亿元;城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完成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外墙、门窗、屋面、供热计量改造,估算投资5亿元;岷山厂片区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行政商务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估算投资5亿元;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空军已批复同意天水军民合用机场整体迁建,估算投资12亿元;麦积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包括渭滨北路东延段景观建设、桥南片区排水系统改造、渭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卦台山景区开发建设、南山生态园、马跑泉公园扩建改造、北山公园提升改造、北山滑坡群治理、新建寄宿制高中、道北体育场改造10个项目,估算投资12亿元;三阳川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路网、管网、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估算投资30亿元;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和管理运行机构的设立等,估算投资2760万元;秦州区大众路人防商业街工程,投资1.1亿元;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城区范围内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投资1亿元;藉河南路沿线土地整合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天水郡片区、师院片区、石马坪—东团庄片区、藉滨桥头片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总开发面积为957.3亩。
天水市将投资300亿打造中心城区 天天天水网-天水日报讯(记者 杨栋 通讯员 白忠明)记者从市建设部门获悉,今后五年,全市计划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4个,估算总投资427亿元。其中实施中心城区重大建设项目18个,估算总投资近300亿元。 据了解,这18个重大项目是,天水城区北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包括北山灾害综合治理、中华人文始祖文化产业园、天水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休闲三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00亿元;天水花牛苹果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天水会展中心及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估算投资4亿元;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社棠工业园、华天产业园、甘泉物流园、西十里物流园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估算投资3亿元;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水库枢纽一座,自流隧洞一条,地表水处理厂一座,秦州、麦积两区的输水主管线50公里及两区原有城市管网改造,估算投资19.5亿元;亚行贷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成纪大道及藉河防洪综合治理,赤峪路、麦积新城路网、藉河双桥大桥、渭河社棠大桥、秦州区供热管网改建工程,估算投资15亿元;纪信祠片区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天水军分区搬迁、规划商业步行街、住宅区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等工程,估算投资2亿元;天水西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工程,包括三星巷、育生巷、自治巷、澄源巷和砚房背后等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抢救性修缮保护,估算投资约19.8亿元;城市规划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包括城市规划区46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估算投资50亿元;罗峪河城区段改道工程,包括罗峪河城区段改造、藉河城区段下游蓄水等工程建设,估算投资10亿元;城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完成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外墙、门窗、屋面、供热计量改造,估算投资5亿元;岷山厂片区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行政商务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估算投资5亿元;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空军已批复同意天水军民合用机场整体迁建,估算投资12亿元;麦积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包括渭滨北路东延段景观建设、桥南片区排水系统改造、渭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卦台山景区开发建设、南山生态园、马跑泉公园扩建改造、北山公园提升改造、北山滑坡群治理、新建寄宿制高中、道北体育场改造10个项目,估算投资12亿元;三阳川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路网、管网、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估算投资30亿元;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和管理运行机构的设立等,估算投资2760万元;秦州区大众路人防商业街工程,投资1.1亿元;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城区范围内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投资1亿元;藉河南路沿线土地整合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天水郡片区、师院片区、石马坪—东团庄片区、藉滨桥头片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总开发面积为957.3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