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Messiah DarkMessiah
关注数: 226 粉丝数: 192 发帖数: 3,250 关注贴吧数: 19
浅谈周瑜、程普在赤壁之战的主导权   在《三国演义》及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周瑜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主导者可说是一般印象,李白的《赤壁歌送别》、杜牧的《赤壁》以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反映此事。然而根据史料,赤壁之战与周瑜同时具备主导权的应当还有刘备及程普。本文不讨论刘备与周瑜在赤壁之战时的主导权,仅针对周瑜与程普之间的议题。 《三国志.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三国志.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程普传》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吕蒙传》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   先就周瑜与程普在赤壁之战前的战功及地位来比较。 《三国志.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中略)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中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 《三国志.程普传》从孙坚征伐,讨黄巾於宛、邓,破董卓於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坚薨,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转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骑五十匹。进破乌程、石木、波门、陵传、余亢,普功为多。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后徙丹杨都尉,居石城。复讨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破之。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扞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於寻阳,进攻黄祖於沙羡,还镇石城。策薨,与张昭等共辅孙权,遂周旋三郡,平讨不服。又从征江夏,还过豫章,别讨乐安。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昏。   简单来说,姑且不论孙坚时期,孙策时期讨刘繇、攻黄祖、破刘勋的战事,周瑜和程普多有一同参战,只是平定吴郡、会稽前夕,因周瑜被孙策请回丹阳,随即又与从父周尚至寿春依附袁术,之后才又回到孙策身边,因而错过。孙权即后,在200-205年期间,程普有参与的战事较为明确,反之周瑜则否,有可能如《周瑜传》所言「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即周瑜在200年后以中央官吏的身份辅佐孙权,直至206年才开始以军头的身份参与江夏一带的战事,包括讨平讨麻、保二屯贼。同年,还发生太史慈猝逝后由程普代之的情形。   如此看来,206年算是孙权方军头职务调整重要的一年。先说程普代太史慈,基本上,太史慈就是孙策、孙权配置於扬州南部对抗刘表的军头。因此尽管程普没有太史慈的人脉优势,但权力应不至於低过太史慈。 《三国志.太史慈传》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中略)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中略)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至於周瑜,206年即督丹阳太守孙瑜等讨讨麻、保二屯,显示其军头的身份,甚至有权指挥宗室将领,可见在非孙权亲征的情况下,周瑜在江夏战区的地位也非同小可。   所以赤壁之战时,孙权同时召集这两个先前战功差不多的大军头一起对抗曹操时,问题就来了。由於孙权不过是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在自个权位没多大的情况下,很难用官位来区分手下大将地位的高下,也不能授予符节,只能靠孙权说了算,因此虽然是周瑜主动请兵三万(《江表传》则记请五万给三万),战事交由周瑜主导本来也无可厚非,况且孙权也说过《江表传》「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显然就是把主导权交给周瑜,但是由周瑜去指挥地位与他相当的程普,却也说不过去,未免太不给程普面子,所以最后折衷的方法即吕蒙所言「事决於瑜,俱是督」。   然而尽管如此,程普仍自恃老将,而且名义上的地位与周瑜相当,所以不是孙权说了算就会诚心悦服,因此《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说明周瑜容让程普,终至二人合解,基本上也是可信,吕蒙所言「遂共不睦」只是周、程冲突一开始的过程而已,与「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相呼应,却不与后来「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冲突。或许我们可以认为「遂共不睦」的「共」代表周瑜对於程普的陵侮也是干在心里,但起码周瑜还是忍了下来。况且「几败国事」怎麼个败法吕蒙也没明讲,所以周、程谁要负的责任比较大也无从论断。   至於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之诸多记载,只是忠实记载孙权的人事安排,却看不出孙权的本意是要周、程共同指挥,反之对照《江表传》,则可推论出孙权本来就属意周瑜主导战事,程普「俱是督」只是顾及其颜面罢了。
三国演义所谓的刘皇叔, 根本是个bug   周朝天子称同姓小邦诸侯为叔父。 《仪礼.觐礼》:「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国语.周语中》:「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 韦昭注:「天子称九州之长同姓曰叔父也。」   但如此一来刘焉刘放刘晔刘虞还有世系不很清楚的刘表刘馥个个都算皇叔了   另外, 也有人根据罗贯中不知道是根据什麼资料来源得来的《三国演义.刘备世系》来计算 结果发现刘协大了刘备5辈. 《后汉书》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1)。 发生舂陵节侯买(2), 买生郁林太守外(3), 外生巨鹿都尉回(4), 回生南顿令钦(5), 钦生光武(6)。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7),光武第四子也。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8),显宗第五子也。 孝灵皇帝讳宏(12),肃宗玄孙也。 曾祖河间孝王开(9), 祖淑(10), 父苌(11)。 孝献皇帝讳协(13),灵帝中子也。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於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1)。 胜生陆城亭侯刘贞(2)。 贞生沛侯刘昂(3)。 昂生漳侯刘禄(4)。 禄生沂水侯刘恋(5)。 恋生钦阳侯刘英(6)。 英生安国侯刘建(7)。 建生广陵侯刘哀(8)。 哀生胶水侯刘宪(9)。 宪生祖邑侯刘舒(10)。 舒生祁阳侯刘谊(11)。 谊生原泽侯刘必(12)。 必生颍川侯刘达(13)。 达生丰灵侯刘不疑(14)。 不疑生济川侯刘惠(15)。 惠生东郡范令刘雄(16)。 雄生刘弘(17)。 弘不仕刘备(18)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   如此可看出罗贯中笔下成年后的刘协平庸无能. 首先是数学不好 13 - 18 明明= -5 会被他算成+1, 再来是读书不多 不知道想封刘备为皇叔参照周礼即可, 想当年面对董卓对答如流毫无惧色的小孩 如今已经被玩(脑)残了.
关於建安二十二年孙权向曹操称臣的问题 孙权传: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武帝纪: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臧霸传: 霸从讨孙权於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於是乎有人便主张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於濡须大破孙权, 孙权只得认输称降. 但是这只是以篇概全的说法罢了 因为吕蒙传明确告诉我们吴军在濡须坞击退曹操 吕蒙传:师还,遂征合肥,既彻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淩统以死扞卫。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於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护军、虎威将军。 对照臧霸传, 就可以看出被吕蒙击退的「前锋屯」即张辽, 臧霸.而且张辽事后大概是为了卸责, 还向曹操告状臧霸明知战况不利还不退兵, 只是曹操反而认为臧霸的判断合理, 还升他官. 此外, 武帝纪的「权在濡须口筑城」, 此城也必非濡须坞, 这只是孙权的一个增筑工事而已, 吕蒙所建的濡须坞仍屹立不摇.因此孙权虽然在濡须口城被击退, 但之后还保濡须坞, 并且反击回去. 也就是说, 这场战役并非曹操大胜, 而是互有胜负的状况, 初孙权不利还保濡须坞, 后曹操不利还保居巢. 所以在这种双方对峙的情况下, 所谓孙权称降实际上很可能是停战的和谈, 只不过是用降来给曹操一点面子罢了. 毕竟孙权可不像苦逼的匈奴单于和辽东公孙家, 人质都送到曹操手上了, 这种书面上的降其实没多大意义. 至於曹操之所以会接受这种和谈,说穿了就是动用了超过10万大军也奈何不了孙权, 所以便接受了, 可见姑且不论修饰后的说辞「降」, 在实质上这就是双方对等的和谈结果.
建安22年濡须之战吕蒙所破实大名鼎鼎的张辽臧霸 吴主传: 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 吕蒙传: 师还,遂征合肥,既彻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淩统以死扞卫。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於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护军、虎威将军。 武帝纪 :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张辽传: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 臧霸传: 霸从讨孙权於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 。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   尽管臧霸传未明言时间点, 但张辽参与的濡须之战是在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后, 且战后夏侯敦 , 张辽 , 臧霸等 方 屯於居巢, 故此濡须之战当为建安 21-22年的那一次, 而张辽既为前锋, 吕蒙又破 曹公前锋,可知吕蒙所破者即张辽,如此吴人畏张辽如虎的神话不攻自破。
赵老大,建安21-22年濡须之战吕蒙击破的曹操前锋是否为张辽臧霸? 吴主传: 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 吕蒙传: 师还,遂征合肥,既彻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淩统以死扞卫。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於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护军、虎威将军。 武帝纪 :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张辽传: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 臧霸传: 霸从讨孙权於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於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 。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 尽管臧霸传未明言时间点 但张辽参与的濡须之战是在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后 且战后夏侯敦 , 张辽 , 臧霸等 方 屯於居巢 故此濡须之战当为建安 21-22年的那一次 而张辽既为前锋 吕蒙又破 曹公前锋 可知吕蒙所破者即张辽 如此吴人畏张辽如虎的神话不攻自破
其实董卓出身於神秘的少数民族末裔 《后汉书.蔡邕传》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邕不得已到,甚见敬重。   以上大意是说,董卓入洛阳后,久闻蔡邕盛名於是徵辟之,然而蔡邕称病不就。董卓不爽之下,揭露了自己的身世-「我是力能族人,蔡邕再不配合就没几天可以爽了。」虽然关於力能族的分布与习俗没有相关记载,但是从字面来看应该是有超能力,於是蔡邕在董卓超能力的威胁之下不得不出仕。   至於力能族的超能力究竟是哪些呢?虽然也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从董卓死后尸体的异象看出端倪: 《英雄记》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   死后点火可以烧好几天,可见董卓有火属性超能力,生前应该可放神火计。 《三国演义》临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李傕候晴再葬,是夜又复如是。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   明明棺木不是金属物品,也不易引发尖端放电现象,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引来雷电?这必定是董卓也有雷属性的超能力,而尸体残余的能量可以召唤雷电,因此可以进一步断定,董卓生前能够使用落雷。   只可惜,董卓的超能力毕竟敌不过吕布的武力,被杀死了,满门抄斩,力能族就此灭亡,而蔡邕对这件事颇为叹息,打算把力能族的秘辛载入史书公诸於世,这是王允不允许的,所以也**掉了。於是力能族的传说就这样埋没於历史的洪流之中。 .... .... .... .... .... .... 好冷的笑话....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