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赶月 刘星赶月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 发帖数: 2,361 关注贴吧数: 1
上海图书馆藏429种刘氏族谱目录(十三) 301.《彭城刘氏宗谱》存1卷(3,5-7)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活字本302.彭城郡《刘氏宗谱》存1卷(2)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303.彭城郡《刘氏续修族谱》存卷首1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304.《湖门刘氏宗谱》存7卷(1,6-9,11,14)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305.江西萍西《刘氏族谱》存3卷(2,5-6)民国间德罄堂木活字本306.江西瑞金《刘氏光禄谱》不分卷清光绪间木活字本307.江西《萍东大坪刘氏三修族谱》存4卷(1-4)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沛丰堂木活字本308.江西《萍东大坪刘氏四修族谱》存1卷(艺文)民国间沛丰堂木活字本309.江西萍乡《萍邑刘氏支谱》存172-256页清光绪间木活字本310.江西《萍邑北隅刘氏三修族谱》存2卷(3-4)清光绪间沛丰堂木活字本311.《刘七五公房谱》存2卷(3,7)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木活字本312.《湖门刘氏宗谱》存8卷(1-2,4-7,10,14)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313.桃源《刘氏族谱》存7卷(3-4,12-14,18-19)清光绪间彭城堂木活字本314.湖南《醴北栗山刘氏族谱》存1卷(9)清光绪间敬睦堂木活字本315.江苏《武进刘氏宗谱》12卷(缺卷7)民国十七年(1928)敦睦堂木活字本316.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存6卷(1,3,4,6-8)民国十八年(1929)排印本317.湖南常德《武陵刘氏续修族谱》存11卷(1,3,4,5,6,8,10,12,15)民国十三年(1923)禄阁堂木活字本318.湖南《醴西淳塘刘氏族谱》存1卷(1)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藜照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藏429种刘氏族谱目录(十二) 275.浙江《古虞刘氏宗谱》存11卷(1-7,11-14)清咸丰七年(1857)木活字本276.湖南宁乡《古塘刘氏五修族谱》存4卷(8-9,15,17)清光绪间藜照堂木活字本277.浙江《水澄刘氏支谱》1卷附《水澄刘氏遣诗》1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278.《七星桥刘氏放大谱》存1卷(84)清光绪间安成堂木活字本279.《彭城刘氏宗谱》存1卷(3)清道光九年(1829)木活字本280.江西瑞金《刘氏七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木活字本281.浙江《水澄刘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间铅印本282.《大户刘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民国间磐宗堂木活字本283.江西《瑞金高岭刘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间木活字本284.江西瑞金《刘氏七修族谱》不分卷民国间木活字本285.瑞金白茅《刘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间木活字本286.瑞金洋溪《刘氏族谱》存368页-477页清光绪间木活字本287.瑞金智乡茶山脑《刘氏族谱》不分卷清嘉庆十七年(1812)木活字本288.遂安金峰《刘氏宗谱》存8卷(1-2,4-9)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289.《九峰刘氏谱》稿存1卷(7)清光绪间抄本290.《廷令刘氏族谱》存5卷(1,2,4,5,8)、首1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291.大宗彭城堂《刘氏三修族谱》存3卷(4-5,8)、首1卷、末1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292.湖南湘乡《垇上刘氏房谱》存卷首1卷(下)清光绪间燃藜堂木活字本293.湖南醴陵《竹山刘氏族谱》存6卷(2,6,10-11,17-18)清光绪间燃藜堂木活字本 294.《南溪刘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残)清光绪间崇本堂木活字本295.湖南益阳一家洲《刘氏四修支谱》12卷存1卷(1)民国十九年(1930)然乙堂木活字本296.江西《瑞金九堡刘氏八修族谱》不分卷民国间木活字本297.江西《瑞邑智乡刘氏族谱》存131页-191页清光绪间木活字本298.江西萍乡《萍北泉溪刘氏瑞亭公支谱》存1卷(2)民国间木活字本299.《彭城刘氏宗谱》存首册清咸丰七年(1857)孝思堂木活字本300.《古市彭城刘氏宗谱》存1卷(6)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藏429种刘氏族谱目录(十一) 265.《永嘉郡刘氏宗谱》存1卷(1)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266.《云阳刘氏族谱》存2卷(1,2)清宣统元年(1901)木活字本267.彭城《刘氏宗谱》存1卷(2)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268.《遂安刘氏宗谱》存9卷(4-12)清光绪永思堂木活字本269.江西瑞金县永三九堡《刘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咸丰间木活字本270.江西瑞金《刘氏重修家谱》存166页-252页清同治间木活字本271.《北城刘氏五修族谱》存6卷(1,5,10,14,15,18)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272.《道中刘氏三修族谱》存首1卷清康熙间刻本273.云阳左庄《刘氏重修族谱》18卷存12卷(1,3,5-7,9-15)清光绪间木活字本274.江西瑞金九堡锣溪《刘氏七修族谱》不分卷清同治间木活字本275.浙江《古虞刘氏宗谱》存11卷(1-7,11-14)清咸丰七年(1857)木活字本276.湖南宁乡《古塘刘氏五修族谱》存4卷(8-9,15,17)清光绪间藜照堂木活字本277.浙江《水澄刘氏支谱》1卷附《水澄刘氏遣诗》1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278.《七星桥刘氏放大谱》存1卷(84)清光绪间安成堂木活字本279.《彭城刘氏宗谱》存1卷(3)清道光九年(1829)木活字本280.江西瑞金《刘氏七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木活字本281.浙江《水澄刘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间铅印本282.《大户刘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民国间磐宗堂木活字本283.江西《瑞金高岭刘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间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藏429种刘氏族谱目录(十) 245.《定山刘金氏宗谱》存18卷(1-4,6-11,13-20)、首1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246.湖南宁乡《宁邑花桥刘氏谱》存1卷(3)清咸丰间敦厚堂木活字本247.湖南宁乡《宁邑花桥刘氏三修支谱》存卷、首1卷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248.湖南宁乡《刘氏六修族谱》存1卷(2)、首1卷、末1卷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活字本249.湖南《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17卷存12卷(1-5,8,10,13-17)民国十年(1921)存著堂木活字本250.湖南宁乡《花山刘氏族谱》存1卷(5)清光绪间木活字本251.湖南宁乡《古塘刘氏六修族谱》存6卷(6,8,17,18,21)民国间?照堂木活字本252.湖南宁乡田湖《刘氏六修族谱》存2卷(21-22)民国二十一年(1932)?睦堂木活字本253.江西宁都安福《刘氏大成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木活字本254.湖南宁乡《沩宁花桥刘氏续修族谱》存5卷(2,4-7)清光绪间太乙堂木活字本255.江西《安成刘氏三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256.湖南《醴陵新洲刘氏三修族谱》存6卷(2,3,5,9,11,14)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257.湖南《沅江刘氏续谱》存22卷(4-8,9-12,17-19,24-26,30-36)清光绪间木活字本258.湖南《沅江刘氏四修支谱》14卷(缺卷3-4,12)民国十九年(1930)彭城堂木活字本259.湖南《瓦屋刘氏三修族谱》存1卷(3)、末1卷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260.湖南宁乡《荷塘刘氏六修族谱》存1卷(4)、首1卷民国间木活字本261.湖南浏阳《刘东白沙刘氏族谱》存1卷(4)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262.湖南浏阳《刘邑刘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间?睦堂木活字本263.湖南《浏阳刘氏族谱》存7卷(1,9,22,23,26,31,32)清同治十三年(1873)木活字本264.湖南《浏阳钟甲塘刘氏三修族谱》存7卷(1-4,6,11,13)清宣统元年(1909)敦睦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藏429种刘氏族谱目录(七) 173.彭城堂《刘氏宗谱》存4卷(2-4,11)、首1卷清光绪间木活字本174.九睦堂《刘氏三修族谱》存2卷(7,14)、首1卷民国间木活字本175.九睦堂《刘氏族谱》存卷首1卷(中)清同治间九睦堂木活字本176.九睦堂《刘氏族谱》存1卷(5)、首1卷(下)清咸丰间木活字本177.江西《笪桥刘氏总谱》不分卷(残)民国二十六年(1937)安成堂铅印本178.校书堂《刘氏三修族谱》存1卷(3)民国间校书堂木活字本179.校书堂《刘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木活字本180.禄阁堂《刘氏续修族谱》存1卷(14)民国间木活字本181.敦本堂《刘氏宗谱》存2卷(1-2)清乾隆四年(1739)木活字本182.彭城堂《刘氏重修族谱》存6卷(2-7)、末1卷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彭城堂木活字本183.湖南湘潭《白汑刘氏族谱》存1卷(4)清道光间崇壤堂木活字本184.湖南宁乡《宁邑刘氏续修支谱》存1卷(3)清道光间木活字本185.湖南《上湘白竹刘氏三修族谱》存1卷(12)民国间木活字本186.湖南《上湘白田刘氏沩宁二修支谱》存2卷(3,6)清光绪间立本堂木活字本187.湖南衡阳《衡西新桥白沙刘氏宗谱》存1卷(4)清嘉庆间敦木堂木活字本188.湖南衡湘《刘氏十二修族谱》24卷、首1卷、末1卷(缺22)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189.湖南衡阳狮子坪《刘氏四修宗谱》不分卷手抄本190.紫岩螺山《刘氏宗谱》不分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绳武堂木活字本191.紫岩螺山《刘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绳武堂木活字本192.云田《刘氏三修族谱》存3卷(6-8)、末1卷民国间木活本193.湖南湘乡白石《刘氏续修族谱》存5卷(2-6)、首1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敦本堂木活字本194.湖南《上湘刘氏族谱》存3卷(5-7)清宣统间木活字本195.湖南湘潭《白汑刘氏四修族谱》存2卷(15-16)民国间崇壤堂木活字本196.湖南湘乡《白田刘氏续修族谱》存2卷(1,6)清光绪十一年(1885)传经堂木活字本197.湖南湘潭《白竹刘氏族谱》不分卷清嘉庆间仁本堂木活字本198.湖南湘潭《白竹刘氏三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仁本堂木活字本 199.湖南湘潭《白竹刘氏族谱》不分卷清仁本堂木活字本200.湖南宁乡《泉塘刘氏五修族谱》存4卷(1-2,6-7)、首1卷民国七年(1918)华先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书馆藏429种刘氏族谱目录(二) 25.浙江暨阳开化《刘氏宗谱》存13卷(1,3-8,11-27)清道光十六年(1836)木活字本26.浙江义乌雾溪《刘氏宗谱》存1卷(11)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27.浙江暨阳开化《刘氏宗谱》存13卷(1-2,4-14)清同治十年(1871)彝伦堂木活字本28.浙江暨阳开化《刘氏宗谱》存21卷(1-7,9-22)民国三年(1914)彝伦堂木活字本29.江西安成前溪《刘氏支谱》存2卷(5,6)民国间中山堂木活字本30.江西安成前溪《刘氏族谱》存2卷(2,3)、卷首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31.江西安成前溪《刘氏总谱》存8卷(1-4,6,8-10)清乾隆间木活字本32.八甲《刘氏四修族谱》存1卷(15)清同治间彭城堂木活字本33.刘家塘《刘氏谱》存1卷(12)清光绪间木活字本34.刘家塘《刘氏族谱》不分卷(残)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字本35.湖南长沙南坪《刘氏五续修族谱》17卷,存6卷(1,3-7)、卷首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36.长庚《刘氏宗谱》存8卷(2-6,8-10)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活字本37.长庚《刘氏宗谱》存4卷(1,8-10)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活字本38.田湖《刘氏续修族谱》存7卷(1,4-6,17-18,20)清道光间木活字本39.义井《刘氏五修族谱》存9卷(1-2,7,11-16)民国二十年(1931)隆木堂木活字本40.西刘《刘氏宗谱》存1卷(5)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41.罗湘《刘氏族谱》存2卷(1,5)首1卷(上)清光绪间仁粟堂木活字本42.《刘氏四修支谱》存1卷(5)清光绪间木活字本43.三舍《刘氏七修族谱》存14卷(1-7,19-23,33-34)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活字本44.玉山《刘氏宗谱》存1卷(22)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木活字本45.五里《刘氏宗谱》存1卷(3)清咸丰间敬爱堂木活字本 46.五里《刘氏宗谱》存1卷(2)清同治四年(1865)永思堂木活字本47.下索《刘氏四修族谱》存5卷(3-7)清同治间藜光堂木活字本48.下索《刘氏五修族谱》存14卷(1,3,7,8,9-18)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49.湖南安化石磴《刘氏四修家乘》存1卷(8)民国间彭城堂木活字本50.《刘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残)民国间木活字本51.湖南湘乡《石磴刘氏少山房谱》存6卷(2,5,6,8,9,10)、卷首1卷清道光十九年(1839)彭城堂木活字本52.湖南中湘《刘氏续修族谱》存1卷(12)清光绪间天禄堂木活字本53.柏树湾《刘氏重修族谱》存1卷(7)清光绪间天禄堂木活字本54.湖南湘乡《槠山刘氏族谱》存1卷民国三十六年传经堂木活字本55.湖南华容茶派《刘氏五修族谱》存4卷(5,7,12,18)民国间八字堂木活字本56.黄岩路桥《刘氏重修宗谱》存1卷(4)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57.湖南楚南《刘氏五修族谱》存3卷(3,5,9)、首2卷、末1卷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58.湖南楚南《刘氏四修族谱》存8卷(1-3,5,7-10)、首2卷、末3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彭城堂木活字本59.湖南楚南《刘氏三修族谱》存4卷(1-3,8)、首2卷、末1卷清同治十年(1871)木活字本60.湖南楚南《刘氏族谱》存末1卷清嘉庆间然乙堂木活字本
刘姓族谱总目录(二) 21.(山西)洪洞刘氏族谱17卷首1卷(民国)刘钟英纂辑民国三年(1914)刻本现藏辽宁大连市图书馆、山西洪洞县档案馆22.(山西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清)刘灿、刘得义等修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现存5册)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23.(山西平定)刘氏族谱附合谱分谱不分卷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现存12册)现藏美国24.(辽宁沈阳)刘氏家谱不分卷 (清)刘安国等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现存1册)现藏美国25.(辽宁沈阳)刘氏家谱(清)刘德国等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51)刻本 现藏日本、美国26.(辽宁)锦州白官河刘氏宗谱1卷清道光十四年(1834)稿本 现藏辽宁辽阳市吉洞乡亚沟村27.(辽宁辽阳)刘氏家谱1卷(清)刘安国等修旧抄本现藏辽宁辽阳市水泉乡尚头村28.(辽宁凌源)刘氏宗谱10卷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现藏辽宁凌源县河坎子乡大河东村29.(上海松江)刘氏家谱续稿(民国)刘维泽纂抄本(现存1册)现藏上海松江县博物馆30.(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民国)刘泗英增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抄本现藏台湾31.(江苏溧水)中山刘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承启堂木活字本(现存1册)现藏江苏溧水县于明嘉靖十五年。32.(江苏溧水)刘氏宗谱10卷(民国)刘德贵、刘修堂纂民国二年(1913)中山堂木活字本现藏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凉蓬村33.(江苏溧水)刘氏(七修)家乘16卷(民国)刘兴开、刘昌明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胜堂木活字本(现存18册)现藏南开大学图书馆34.(江苏沛县)彭城堂刘氏宗谱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现存1册)现藏台湾35.(江苏丰县)刘氏家谱10卷清光绪间抄本现藏江苏丰县顺河乡裴庄(存5卷)36.(江苏丰县)刘氏谱宗谱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现藏江西丰县欢口乡大前营37.(江苏)泗阳橡树刘氏宗谱4卷(民国)刘览清三修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现藏江苏泗阳县葛集乡翁庄村刘老庄38.(江苏扬州)甘泉刘氏宗谱(清)刘豫成纂修清宣统三年(1910)传经堂活字本(现存4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39.(江苏泰县)姜堰刘氏家乘(又名《刘氏家乘金声公支谱》)4卷首2卷(民国)刘长福 、刘汉臣等编修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现藏江苏扬州市文馆会40.(江苏)泰县姜堰镇刘氏续修家乘口口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编木活字本现藏江苏泰县(存卷3、4)
澳洲“华人社会之父”——刘光福 刘光福 (1893 —— 1983) 祖籍广东台山水步镇侨兴村龙塘里。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母亲为英国移民,幼时曾返乡就读于秘塾。 1908 年返澳,任职于当地中文报馆。加入中国国民党。 1911 年至墨尔本,任中国驻澳洲总领事馆秘书,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的运动。 1914 年人股永生公司, 1917 年与友人集资— 1008 万镑组织中澳轮船公司,购置 2 艘货轮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澳政府征用 ) , 1920 年再购 1 艘,此为航行香港与澳洲之间仪有的 3 艘华籍轮船。后因不敌英、口同业之竞争,公司于 1922 年停业。 1921 年,刘曾返中国谒见孙中山。回澳后,任国民党部英文秘书及悉尼华人商会副会长。 1931 年再返中国,结识蔡廷楷,受任十九路军秘书,负责同西方各国联系事宜,回澳后著文揭霹日本法西斯暴行,发动侨胞筹款救国。 1934 年任上海大新公司秘书。 1936 年在澳经商,任职永生公司。 1947 年与友人合营香港楼菜馆。 1949 年退休。常上书澳洲政要,批抨白澳政策,或致书报馆要求实行民族平等的移民政策。 1947 年与侨青社发起组织“保卫华人正当权益委员会”及“保卫被解出境华人妻子联合会”。新中国成立后,力主澳中建交,为友好交流做了许多工作。 刘光福毕生为发展中澳关系、中澳友谊而努力,贡献良多。198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此授予他O.B.E勋衔。他为澳洲华人的权益据理力争,获得华人的普遍尊敬,被尊称为澳洲“华人社会之父。”
新加坡著名华人画家刘抗——东方精神与南洋风格的完美结合 花白的头发整齐地向后拢梳着,金丝边眼镜后面炯炯有神的目光,笔挺的西服里整齐地系着一条领带。 人们很难将这样一位稳重和蔼的老人同大色块、强对比、艳丽夺目的油画联系起来。然而年已九旬的刘抗是新加坡现代绘画艺术的奠基人,他创立的“南洋画派”至今在东南亚仍声名显赫。 位于北京闹市的中国美术馆从11月7日开始向美术爱好者展示大师独具特色的50幅油画作品。这是刘抗第一次在中国举行个人画展。 刘抗说:“我出生在中国,在中国接受艺术教育,现在有了一点点小成绩,应该回馈给中国。我的个人画展选择在北京开幕,也是对祖国的一种报答。” 刘抗1911年出生在中国福建省,在马来亚度过童年,在上海和巴黎学习绘画,并于30年代到上海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42年,他迁居新加坡。在50年代以后,刘抗画了许多极富个人风格的作品,奠定他作为新加坡首席画家的地位。 60年的艺术历程使刘抗将东西方艺术融会贯通,融合成属于他自己的一种风格。他说:“艺术和哲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东西方哲学的不同造成了艺术的不同。如果说西方哲学以肉为主,东方哲学则以灵为主,西方哲学比较物质化,东方哲学重视精神。” 刘抗的作品简言之就是用中国画的毛笔和西洋画的颜料来表现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个性的题材。 这四个艺术原则是他长期思考和实践形成的。念念不忘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艺术韵味是他艺术追求的关键。同时他十分重视每个人与别人“同中有异”的气质和情趣,认为这是艺术创作最珍贵的一环。 他为“南洋风格”作了如下界定:南洋热带题材、淳朴抒情手法、明快轻松光色、舒畅沉着格调。 新加坡艺术评论家林祥雄说,看刘抗的画,犹如在南洋暖洋洋的海风中观看日出与日落、月升与月没,让人在一种轻松愉快中得到艺术的满足。 对刘抗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刘海粟和好友傅雷。刘抗15岁进入上海美专,师从中国画坛巨擘刘海粟。1933年至1937年,刘抗又在上海美专教授西洋美术。而傅雷则是刘抗在巴黎负笈求学时的挚友。他们经常结伴去听贝多芬、莫扎特的交响乐。 他说:“一个人的艺术,同他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生活很舒畅,心情很愉快,他的画是一个样子;一个人穷困潦倒,或者受到某种精神折磨,他的画又是另一个样子。许多方面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才会产生独特的艺术品。” “把所有快乐的、悲伤的、惊险的、生死关头的生活经历综合起来,就是刘抗的作品。” 除了在北京展出20天,刘抗的画作还将于明年1月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
刘氏家族---崇拜巨斧的氏族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做自己血缘的徽记??姓氏呢?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现代的人们当然已经不易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   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刘,又正是原始的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粗糙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来披荆斩棘、砍伐森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人们也是靠着这种石器才得已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刘(也就是斧)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根本无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原始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无比的令人恐怖的吃人猛兽,保护好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食,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斧头因用于战争又被称做战斧,刘就是战斧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所开辟创造,因此在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来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你瞧,那原始的巨斧??刘,是多么的神圣而伟大有力啊!   我们中华民族先民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它顶礼膜拜起来。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认同。   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刘姓??原始的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累御龙的传说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竹书纪年》、《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 “累”二字。  古代的人很迷信(其实现在的人又何尝不迷信呢?),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  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当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和族谱,关于刘累的传说也小有差异。  有的传说刘累出生时只有左手有一个“累”字,而并非“刘累”二字。  笔者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看到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 ),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留氏肇姓大始祖。  其实,人出生时手掌或身体某一部分有纹饰是很正常的事,在今天这就叫胎记。而刘姓的“刘”字在先秦上古时字形可能与“留”字相近,甚至本就是一个字,这也很有可能。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不过,在下认为,刘累虽然有这样奇特的手纹,他也因此而取刘累这个名字,但刘姓的得姓却不是因他而始。  刘姓的得姓,仍然应该以尧帝之孙刘式为始,刘累是帝尧陶唐氏后裔,也就是监明和刘式的后裔。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当然在当时还只是称刘氏而不称刘姓)。此次因手掌有“刘累”二字而取名叫刘累,也只不过是仍旧以刘为氏罢了,并非因此改姓为刘。  因此,我们可以称刘累为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正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中国人的名字并非简单的符号,必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因此,当人们看了刘累因手纹取名的传奇式经历后,不禁要问:“刘累”这个神秘的名字,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经传正史对此从来没有说明,但笔者认为,既然当时人们认为此两字是一种神瑞兆示,那么必定与刘累后来的经历、他的特殊事业——御龙有关。  情况确实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  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原来,“刘”字是一柄巨斧,引为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  ——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鬷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全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  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今河北唐县)南迁到豕韦。  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无法拒绝,又不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  据说,刘累迁居鲁县隐居起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但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
刘邑: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 大概是因为原始的刘氏族太古老太遥远了,因而对于它的有关情况,经典的记载都语焉不详。笔者在现存的先秦经传和甲骨金文中,都找不到任何有关原始刘姓的踪迹。  然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古老的刘氏族虽早已湮没无闻,但因为他们生息于斯、居住于斯、活动于斯而得名的地名——刘、刘邑,却仍在较长的时期内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现知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省唐县。  查三民书局《大辞典》(上)第480页“刘”字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省唐县。”同样的记载见于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姓条:“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是地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我们认为,帝尧陶唐氏受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就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呢?刘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地名。不过,它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着巨斧,以刘为图腾,不继勇敢地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最古老的刘姓氏族的生活、栖息之地。
刘——崇拜巨斧的氏族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做自己血缘的徽记——姓氏呢?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现代的人们当然已经不易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  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刘,又正是原始的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粗糙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来披荆斩棘、砍伐森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人们也是靠着这种石器才得已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刘(也就是斧)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根本无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原始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无比的令人恐怖的吃人猛兽,保护好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食,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斧头因用于战争又被称做战斧,刘就是战斧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所开辟创造,因此在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来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你瞧,那原始的巨斧——刘,是多么的神圣而伟大有力啊!  我们中华民族先民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它顶礼膜拜起来。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认同。  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刘姓——原始的刘氏族便形成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