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赶月 刘星赶月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 发帖数: 2,361 关注贴吧数: 1
刘姓家族较复杂 组成分子达五群 这个家族,组织情形也比较复杂。据考证,他们的组成分子至少有以下的五群——滞帝之裔、王季(周文王之父)之裔、娄氏之改姓、项氏之改姓及匈奴之改姓。   关于刘姓的得姓经纬,有一部《泰和刘氏先得录》的序文,记述得最为清楚:“惟刘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子孙在商更为豕韦氏,又更为唐杜氏,至周又更为杜氏,杜氏生士荐为士师,因官命氏,又更为士氏,至晋,士会入秦,虽复归于晋,而子孙留秦者,遂稽刘累之名别姓刘氏,此得姓之所始。”   距今4000多年前的圣君唐尧,大家都知道是“五帝”之一帝喾之后,乃是黄帝的姬姓子孙。因此,追本溯源,的刘姓家族,很显然也是最为道地的黄帝子孙。   另外,在黄帝的其他子孙之中,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也还有一支以刘为姓的。该书指出:“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而这项文献所谓“周大夫”,经过历来许多学者的考据,已知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时候,被封于刘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地方。换言之,这一支源自周太王的刘氏,是发于源河南。   那么,上述源自帝尧的刘氏,最初又是发源于何处?《通志氏族略》上记载:“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就明白指出了这一支刘氏的老家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唐县。   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是出身于源自帝尧的那一支。据考证,这一支刘氏,初期是繁衍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到了公元前300年前,也就是周朝赧王的时代,开始向河南及江苏播迁。其中,辗转迁移到江苏丰、沛之地的子孙当中,有一位叫作刘端的人,生了4个儿子,依次为伯、仲、邦、交。老三刘邦,就是后来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宝座的汉朝开国之主刘邦。   刘邦以一介平民东征西讨地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快地分封同姓于各地。于是,其后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处为刘氏家族札下稳固的基础,形成了2000多年以来刘氏在每一处地方的盛况。据说,有汉一代,刘氏的皇亲国戚是分布于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到了第16世纪的明、清之际,刘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5处,大致就是《中华姓府》一书所详列的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地。
林姓始祖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就赐他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泰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焚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连姓发祥山东 始祖连称大夫 这个姓氏的历史十分古老,先秦时期名登《左传》的连称,即为最显著的例子。   连称,是当时齐国的大夫,曾经风云一时。他的事迹,《左传》是这样记述的:“襄公使称与管至父戍蔡丘,瓜时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遂作乱,弑襄公。”   这位连称,据说便是后世连姓的始祖。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便采认这个说法:“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根据这派考证,则连姓家族是发祥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推算起来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不过,关于连姓的源流,过去的姓氏学者大多认为并非仅仅只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说的2000多年,而将之推溯到更为遥远的上古时期,认为他们是陆终的第三子惠连所一脉传留下来的。这派说法,《姓氏考略》一书最足以代表,该书指出:“出自陆终三子惠连之后。”   惠连,是陆终6个儿子当中的老三。陆终,则是祝融氏吴回之子。吴回,又是颛顼帝高阳氏的曾孙。高阳氏,则是黄帝的裔孙。像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面推溯上去,则连氏家族的源远流长和光荣家世,自是人所共睹,不在话下了。   连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实际上相当地复杂,除了上述源自惠连和连称的两支之外,另外至少还有三四支不同的组成分子。这种情形,只要参阅下列的文献,相信便可以一目了然——《姓氏考略》:“又楚连尹、连敖,皆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望出上党。又,鲜卑有连氏,《见汉书》”。《魏书官氏志》曰:“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   由此可见,连氏家族,至少是由五支不同的“人马”所组成。一支源自上古的颛顼高阳氏。一支为齐国大夫连称之后。一支来自楚国连尹、连敖等官职的后人。一支出于鲜卑族。一支则为通古斯族的后裔所改。像这样复杂的组织情形,目前连姓人士要正确地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就困难重重了。   《姓氏考略》上所谓的连尹和连敖,都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官职之名。连尹,依照《左传》的注疏,是一种射官,后来楚国的确有人以“连尹”两个字为姓。譬如,在《通志氏族略》上就有一位叫作连尹襄老的楚国人。连敖,也是类似连尹的一种职位不甚高的官职,当年韩信亡楚归汉时,就曾委屈地担任过这种小官。“以官为氏”,是古人得姓的主要途径之一。连氏家族之中有一部分是先秦时期连尹、连敖的后裔,虽然详细的情形无可考,但却是顺理成章,十分可能的事。
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 这个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关于他们的来源,《姓纂》上是这样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南阳。”另外,史游在所著《急就篇》也有同样的记载说:“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是称乐氏。”同时,后世的乐氏,除了这个来源之外,别无“分号”,堪称是一个血缘十分单纯的中国姓氏。  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的一家人。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且封他为封建制度中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之子公子●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  位尊而高的宋国,后来是于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则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的历史,说他们是“源远流长”,毫不为过。  得姓于春秋末期的乐姓,甫一出现便已光彩照人,魏国大将乐羊子的事迹,象“谤书”以及“食子肉之羹”等,皆有史明载。原来, 魏文侯曾命乐羊子攻伐中山,而其子正在中山做官,他攻城攻得很急,中山君就把其子捉来杀害了,并且残忍地以其肉为羹,故意遣人把羹送去给乐羊子,意思不外恫吓与报复。没想到乐羊子,收到自己儿子的肉所作的羹之后,不但丝毫没有慌张失色,反而很神色自若地把一杯羹统统喝完。这么一来,中山国的残忍企图和手段是彻底地失败了,而表面上对失子之痛装作毫不在乎的乐羊子,就此更加紧的攻城, 最后终于拔下中山,以实际行动为爱子报了仇。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金姓系承少昊 望出江苏彭城 金,是光辉灿烂人人珍爱的东西,而有“金”这个姓氏,正跟这个宝贝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金姓,来源很多,但最主要的两支:源出少昊金天氏的一支,和源出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石单的一支,他们的得姓,却都跟金子有关系。   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也是黄帝的继承人,曾经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据传,他是黄帝和螺祖所生的儿子,最先以金德王,订立了后世重视金子的制度,所以他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有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用至今。这一支具有黄帝血统的金姓,后来自山东曲阜的老家逐渐向南繁衍,并且成为彭城的望族。彭城,就是现在江苏的徐州。   源自匈奴的一支金姓,得姓则晚得多。这一支金姓的始祖金日石单。本来是匈奴休屠王子的儿子,汉武帝初年,归顺于汉室,曾经侍帝数年,从未发生过失,所以甚受汉武帝的重视,武帝临死前,并且与霍光同受遗诏辅政,是功在汉室的辅国大臣。至于他的得姓,则是由于他曾铸作金人以祭天,所以黄帝就赐他姓金,从此他的子孙也统统姓了金。这一支金姓,后来是京兆一带,就是现在长安的望族。   以上这两支最主要的金姓,其最初得姓都跟金子有关,可见得所有的姓氏,都是渊源可考,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有了的。这两支金姓的姓源,是见诸《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的:“《姓纂》:彭城,少昊金天氏之后;见《风俗通》,京兆,汉木宅侯金日石单,匈奴休屠王子。”   此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有关金姓,最少还有另外的四种来源。该书指出:“苻秦时羌酋有金姓,见前秦录。又,唐时新罗国王姓金,见《唐书》。又,吴越避钱嫌名改刘为金,见吴越备史。元金履祥,其先本刘氏,亦改金氏,见《元史儒学传》。”   由此可见,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被汉族所同化外族,后来都以金为姓。同时,还曾经两度有姓刘的人,由于各种外在因素,都改姓为金。这么一来,关于金姓姓源的头绪即如此之多,现在姓金的人士想要追溯自己的真正来处,恐怕就很不容易了。   历史上,姓金的名人也少,明代末年的金圣叹,更是经常被文人挂在口头上的一位奇才。他本来姓张名采,后来才改姓为金。据传,他为人狂傲而有奇气,博览多通,所作的文章更雅俗共赏。金圣叹最杰出的成就是他对于《水浒传》、《三国志演义》、以及《西厢记》等书的评论。据说,他对于这些名著的评论,立异标新,回出意表,被后世传诵不断。后来,在满清顺治年间,他以哭庙案坐斩,根据《柳南随笔》的记述,他在临死以前曾大叹:“绝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不意得之,大奇!”并且一笑而受刑。像这样洒脱而透彻的话,恐怕也只有他这样的奇才,才能脱口而出了。
简氏系承简伯 望出范阳涿郡 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   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家世源远,可以说是光采无比。   关于简氏的光荣源流,在历来的姓氏古籍上,可以说是证据凿然——《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   另外,马仰溪所考的《简姓世学》则指出:“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   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系出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   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地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   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由于这个家族的兴旺,也已经被考证得清清静楚楚。《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及晋统一天下,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至会益公,宋时南渡,避乱于江西宁化,后游福建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一二八○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朝阳、番禺等县。”   《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   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
最古老的“姬”姓 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可是,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或“炎黄(炎帝与黄帝)子孙”,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别呢!“真相”是这样的,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  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  根据《说文》的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因此,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  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其它的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 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了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  不过,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 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人。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创造文明的事业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保持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的贡献很大。  如果把改姓周以后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内,姬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数也数不清了。
华姓系承华督 源起商丘武陵 关于华姓,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似乎两者之间有所不同。   实际上,华姓虽然分别来自姒姓与子姓,但殊途同归,他们的祖先仍然是同一个人--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的姓氏;姒姓,则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的姓氏。他们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只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   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以前。这是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   《姓氏考略》上说:“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换句话说,由于仲康在西岳封观,所谓西岳指的就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就此以华为姓,而世代沿用下来。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之有一段渊源,倒是没有人否认的。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比较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面说:“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这么说来,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代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这位正考父的儿子华督,就曾经害死孔子的祖先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的那个人。   华姓是出自3000年前的宋国,已经是多年来的不争之论,不过,究竟是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就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才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的看法是这样的:“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这种说法,当然也有可资采信之处。   华姓的发源地宋国,是周武王封给商纣的后代微子,以奉汤祀的地方,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是源自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一提起姓华的人,相信一般人必然会头一个想起三国时的神医华佗,不但使所有华姓人士感到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之光,因为,早在1800年以前,他就懂得“破腹背、湔肠胃”的现代外科手术,现在医学虽然不如外国,但由于曾经有一位华佗,倒也可以为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才华,提出有力的证明。   至于曾经被管宁“割席绝交”的华歆,虽然在三国末期的曹魏时期曾经赫赫不可一世,曹丕篡汉,实际上是出自他的计谋,历来被骂为千古之罪人,所以华歆的名气虽大,却是华姓人的害群之马,华姓后人都不屑于提起他。
胡氏后来居上 子孙满门书香 胡姓的最早来源,根据《姓纂》的考证,是这样的:“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换言之,胡姓也跟陈姓一样,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他们的始祖,都可以追溯到3100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血脉完全相同,只是一个以封邑的地名为氏,一个以老祖宗的谥号为姓罢了。   在早期历史上,胡姓的表现似乎比不上他们谊属兄弟的陈、田等姓,除了春秋时期有过一位以大义化解蒲邑之危的名士胡衍之外,名登史册的胡姓人物,并不多见。   秦汉天下一统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胡氏“后来居上”,表现得出色极了,就以汉朝的胡安和胡烈来说,他们的事迹,便足以光耀后人——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经在白鹿山聚徒授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则是一位出了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守的时候,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以“光芒毕露”四个字来形容胡氏在宋朝300多年间的杰出表现,应该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这段时间,胡氏的才华横溢,满门书香,胡安国、胡瑗、胡三省等人,无一不是功在传统文化,名垂千秋万世的了不起学者。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经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其后,要不是有胡安国的矢志“抢救”,则今日呈现在后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很可能两样了。胡安国“抢救”了《春秋三传》,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而言,真可以说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供人瞻仰。
贺姓是个年轻姓氏 在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当中,贺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他们得姓于东汉的安帝年间,算起来虽然只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然也不会跟我国那些古老的姓氏一样,是“以国为氏”或“因地命姓”。那么他们的姓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通志氏族略》上提供了十分详尽的答案说:“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恒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另外,《姓氏考略》也指出:“后汉庆纯,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望出会稽、河南”;《姓纂》则记载说:“齐公族庆公之后。”  从以上这些考据资料,对于贺氏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贺姓是从庆氏改过来的,改姓的缘故,是为了避帝王的名讳。而庆氏,原来是周朝齐国的公族,是曾经称霸春秋的齐桓公的后代,而齐国的始祖又是那位辅佐文王定天下有大功的姜子牙,则后世的贺姓人士,自然也是姜太公的后裔了。  实际上,贺姓的渊源,尚不仅止于姜太公,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比黄帝更早的神农氏,因为姜太公是神农氏的后代,神农氏居于姜水,他的后裔就以姜为姓,而《左传》上也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象这样一步步地推溯上去,则贺氏的历史怎会年轻?他们不但不年轻,而且悠久古老得很呢!  贺氏是东汉时从庆氏改过来的,是齐桓公支庶庆公的后代,那么,这位贺氏的始祖庆公,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关于庆公这个人,相信只要是读过《史记》的人士,必然都知道指的是春秋时代的大夫庆封,因为在当时的齐国,庆封曾经是一位翻云覆雨的重要人物。  至于那位头一个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贺”的庆纯,根据史载,是东汉安帝时的侍中,他既然在朝为官,就不得不对皇室的名号有所避讳,而把自己原来的姓氏改掉了。这位贺纯也是当时十分有名望的人物,他博极群书,曾经屡次向朝廷奏请数十事,多被接纳,后来并做到江夏太守。
秦皇统一天下 何自韩姓分出 何姓,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才出现的,距离现在大约已经有了2200多年。   《姓纂》上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韩何发音接近   这么说来,何氏的得姓,是十分偶然的——何姓,本来是被周成王封在韩国的唐叔虞的后代,传到韩安的时候,被秦国所灭,于是子孙纷纷离开河南的老家而分散于各地,跑到长江和淮河流域一带的人,由于当地“韩”和“何”的发音十分接近,大家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以何为姓。   因此,何姓应该是自韩姓分出来的,其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同时,其发源地为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两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何姓人家最多,在江苏的东海,以及安徽的庐江和合肥,何氏是当地望族。   这个“将错就错”而得姓的姓氏,在早期历史上,虽然由于“我生也晚”而显得有些没没无闻,但是,到了汉代以后,却一再被他姓和外族所冒姓,这真是多少有点始料未及。何姓被冒用的记录有:   《汉书五行志》:“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五代史》:“吐谷浑亦有何氏。” 何姓组织复杂   《兰州府志》:“元永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根据这些记录,何姓的组织情形就变得十分复杂了——首先,汉族的何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却是韩姓的讹音;其次,以种族而言,并非仅为汉族的后裔,还掺有其他外族的血统;最后,以姓氏而言,何姓也不单纯,汉代有朱姓混入,明代则有锁姓混入。   这种情形,使得何姓很快地茁壮庞大起来,几乎是后来居上,成了一个著名的姓氏。不过,话说回来,何姓这种一再增加新血轮的发展过程,也给后世的子孙带来不少困扰——姓何的人要想追溯自己的真正来处,恐怕得多费一番工夫。   何氏的南迁,为时甚早,据说,早在1700多年以前的东晋初年,就有何姓之人参加福建的开垦行列。不过,对于这个说法,一直都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福建和广东的何氏族谱也未曾提到这件事,所以何姓究竟是否早在东晋初年就已南迁入闽,迄今尚无法确定。   后来居上的何姓,在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也不少,像东汉的大学者何休,就是历来备受敬仰的人物。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经的精辟研究上,他对于六经的造诣,当时的学者无人能及。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据说,他晚年辞官不做,在北新城兴盖大批讲舍,聚生徒数百人,朝夕勤讲,使得一时教化大行。一二千年前,像这样大规模的聚徒教学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郭姓起源有二 后世源远流长 这个十分有名的姓氏,是从三千年前的周朝王室分支出来的,追本溯源,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关于郭姓的来源,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很明白地记载说:“周文王季弟虢叔,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望出太原、华阴、冯翊。”另外,《公羊传》也指出:“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郭隗 史上放光芒   然而,《姓氏考略》一书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郭氏的历史还要更早,同时指出他们是以郭字的字义为氏。该书是这样说的:“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风俗通,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这么说来,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而他们的得姓,是由于“氏天居者”,因为郭字原本是代表外城或四周及外部的意思,换言之,郭姓的始祖是由于居住于外城才会以郭为姓的。   以上两种对于郭姓姓源的考证,都是言之成理,所以都被历代的学者所同时采认,也就是说,大家一向认为郭姓至少有两种源流,较早的一支由于“氏于居者”而得姓,出现于周初的一支,则分自姬姓后裔太原郡的虢叔西虢,改号为郭,支子以郭为氏的郭。后世的郭姓人,不管是系出那一支,都可以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头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是郭隗,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郭子仪 忠义好榜样   郭子仪三个字,多年来在民间更是童叟皆知,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丰功传绩和八子七婿的显赫故事。   这位深受人们敬仰的盖世英雄,是唐代的华州郑人,崭露头角于唐玄宗之时,然后一手平定几乎倾覆唐室的安史之乱,又在唐代时奇迹般地以数十骑说退来犯的回纥数十万兵,身系唐室的安危20年,凭着他手里的兵权,大可“取而代之”,而他却始终忠心耿耿,为后世塑造了忠义大臣的好榜样。难怪人们一谈到“郭令公”或“郭汾阳”,都会如此必恭必敬了。
关氏发源安邑 家世光彩荣耀 这个备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他们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这一点在《姓源》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关氏的始祖关龙逢,熟悉历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据说,当时的夏桀荒淫无道,像“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等荒唐的行为,真是罄竹难书。这个时候在朝廷上毫无疑问的是奸169当道,忠良掩盖,而关逢龙却一片赤胆忠心,时常引黄图以谏,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后果。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毁,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逢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逢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   夏桀的囚杀关龙逢,根据史载,是发生于公元前1767年的事。换言之,关氏家族不但是源自这样一位千古完美的人物,而且据有长达3740多年的悠久源流,实在最有资格在人前人后自豪自傲。   夏朝的版图,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及现在的辽宁省之地,国都设于安邑,亦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这里。 豢龙氏与关姓   不过,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这个古老而光辉的家族,一方面在山西的老家继续繁荣滋长,像汉末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关羽,便是当时的山西解县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甘肃一带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所以,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关姓人家,有很多都相承相袭着“陇西”的堂名。   关氏系出夏末贤臣关龙逢,长久以来已经被公认不移。然而过去的姓氏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关氏的始祖应该是“豢龙逢”而不是关龙逢;这种情形真可说是一字之异,相差千里。因为,所谓“豢龙”氏应该是距今4200多年前的古人,如果关氏真的是豢龙氏的后裔,则他们的历史是更加的悠久了。 关尹与关姓   所谓“豢龙氏”,《左传》一书有详尽的介绍:“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好龙,以服事帝舜,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另外,据说古代守关的“关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为氏”而姓了关。譬如,《风俗通》一书就记载说“关令尹喜之后。”所谓关尹,亦称关令,依照《国语》的记载,是先秦时期一种“敌国宾至,关尹以告”的官职。因此,这一支关氏的得姓,大致已有了2400年以上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据说,这一支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所以关氏家族,另外还有“东海”一望。   继承始祖关龙逢的光荣传统,关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表现真是出色极了,大家所熟知的关帝爷关羽,便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葛系承嬴氏 葛姓,《风俗通》记载说:“葛氏,古葛天氏之后。”如果葛天氏确有其人,则我国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算起来资格是够老的了。  现在就算把有关葛天氏的传说当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却也跟我国所有的其他姓氏一样,是有确实的姓源可查的——《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说:“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  我国的古籍上,关于葛伯的记载相当不少,譬如《书经》的“仲虺之诰“曾说到:“葛伯仇饷”。“孟子滕文公”也曾提到:“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其注则说:“葛,夏诸侯嬴姓之国。”由此可见,“葛”的确是3000多年以前曾经独霸一方的一个诸侯,是由颛顼的嬴姓后代所建立,他们跟后来灭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汤是“芳邻”,拥有今河南省蔡丘县东北的一片地方,后来,他们的子孙也“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葛,并且一直繁衍到今天。  如此看来,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尽管关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说法不尽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国群姓之中的“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  我国南方的葛姓,来源与北方不同,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关于江南葛姓的姓源,《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  由此可见,江南葛姓人士,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担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所以跟传自夏诸侯葛伯的北方葛氏,应该没有十分接近的关系。  在我国民间,为人所熟悉的葛姓名人相当不少,而其中似乎又以“太极仙翁”葛玄以下的一系列“神仙人物”,最为老幼咸知。  除了上述位列仙班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葛姓也出了不少杰出的人物,尤其是宋一代,更是人才辈出,葛泌、葛书思、及葛胜仲等,都分别在各方面表现优异。  葛泌在宋光宗的绍熙年间拜相。葛书思是出名的孝子。葛胜仲则是湖州治律极严的知府。  清朝道光年间的浙江山阴人士葛云飞,更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当时,鸦片战争初起,在英国人第二次攻陷定海的时候,葛云飞表现了抵御外侮的大无畏精神。据说,当时来犯的英国船有29艘,英国兵有20000多人,而葛云飞的手下只有200余人,可是却士气如虹,以大刀对付他们的洋枪洋炮,结果是力战而殁,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却已永垂不朽。
甘姓始于商周 甘盘甘罗为证 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而甘盘之得姓,则夏有甘国是以国为姓的。可见甘姓人的源远流长。   不过,甘氏家族的组成,实际上不仅此一支,到了2100多年前周武王伐殷而有天下之时,姬姓的庞大家族之中,也有子孙由于被封为甘伯而改姓甘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载的:“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为明证。   这一支源自姬姓的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陕西省长以西的地方,到了列强争霸,周天子有名无实的战国时期,已经是属于秦国的领域。当时,甘氏的先人也大多是秦国人。长久以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甘罗拜相的故事,便发生于秦国。   实际上,根据正史的记载,甘罗不但确有其人,而且确有拜相其事。他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事秦相吕不韦,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 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商王求得圣人 拜相御赐傅姓  《史记殷本纪》指出:“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由此可见,这位上古贤相是被帝王赐姓名为“傅说”,至于他以前的姓名为何,可能由于他为相之后的声名太响亮了,所以没有人去注意,结果,史书上缺乏记载,而后世也就不得而知了。   傅说之为傅姓的始祖,是被历来的学者所共同采认的,从未有人表示过置疑,譬如《姓纂》上指出:“本自传说,出傅¤;因以为氏,出北地,清河二望”;《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相说之后筑于傅¤,因以为姓。”   以上诸书中所指的“傅¤”,亦即《史记》上所记载的傅说版筑之处,目前的位置,是在山西省平陆县之东,今名为“隐贤社”。换言之,傅姓人家最早的发源地就是在这里。   另外,根据《姓纂》的记载,傅姓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北地和清河二处;北地,指的是今宁夏省及甘肃省的东北部地区;清河,指的则是今河北省的清河、枣强以及山东省的济平、高唐、临清、武城等县及其附近一带之地,可见得傅姓在北方的繁衍,是既速且广的。   汉晋之时 名人辈出   具有光耀史册的始祖的傅氏,在历史上,一直是表现优异,丝毫都没有辱没自己与生俱来的光采门楣,尤其汉晋之时。傅氏更是名人能士辈出,大放异彩。傅姓在汉晋,数百年间的大放异彩,是由2200年前的北地人傅宽开始的,傅宽是汉高祖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被排在第9位,封为阳陵侯,显赫异常。
符姓系承姬氏 苻姓源自蒲氏 在芸芸众姓之中,有竹字头的“符”氏,也有草字头的“苻”氏,这两个姓氏,貌如虎贲,经常被人混为一谈。   实际上,这两个姓氏是绝对不可混为一谈的,他们的来源不同,血脉各殊,必须加以考究的划分开来——符氏,根据《姓纂》所记载的:“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邪”,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苻氏,依照《晋书苻洪载记》的记载,则是由蒲氏更改,算起来是夏禹姒姓后裔。前者,得姓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后者,则始见于距今约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   符苻二氏都是 黄帝轩辕后代   符、苻二氏的源流和得姓时间虽然各殊,但是如果认真的再往上推溯,则他们根本全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子孙。因为,周文王的姬姓,固然是黄帝的嫡裔,而姒姓的始祖夏禹,也是颛顼帝的孙子,同样是黄帝的后裔呢!   符氏的家族大放光芒,是在五代末期。首先,是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人符存审在后晋王朝上的飞黄腾达。根据史载,符存审是当时晋主李克用的义儿,曾经被赐姓为李,光采无比。而实际上,他也是一位富有机略的名将,在当时的兵荒马乱之中,从庄宗破梁军,赶走辽兵,大败刘酃,前后大小一百余战,从未有过败绩,与当时的另一大将周德威齐名。以百战百胜的辉煌功绩,此后符存审不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了一辈子,而且,也为后世子孙打开了平步青云的大门,使得符氏的声誉,越来越是响亮。   一千年前表现得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是发祥于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顶着这份无比光荣的传统,他们的子孙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而且,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个个慎终追源,都未曾忘记他们的老家在河南呢!   草字头的苻氏,则是从蒲氏分支出来的。根据考证,他们的得姓,有一段饶富趣味的渊源。   原来,头一个以苻为姓的人,就是南北朝时期所谓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前秦之祖苻洪。苻洪是氐族人,本来姓蒲,世代都是西戎的酋长。永嘉之乱以后,四方兵起,群雄割据,他就被氐族推为盟主,称霸一方。据说,当时的谶文有“草付应王”之语,正巧其孙坚的背上,也生而有“草付”两个字,所以他就认为自己是顺天应命的真天子,立刻改姓为苻,并且进据长安,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及三秦王。不过,终苻洪之一生,并没有真的当上了天子,一直到后来他被其将麻秋鸩死,他的儿子苻健才僭立为帝,创立了历史上的前秦皇朝。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色。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於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出於颍川(河南省)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别外,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出自弘农(河南省)者,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自河间(河北省)者,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像这样把族系的出处考据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在姓氏当中还是很少有的,姓冯的人士真是比别姓的人幸运了。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较为人熟悉的冯道。他是五代那个乱糟糟的时代的人,曾经接连做了唐、晋、汉、周诸朝的首相,不能不算是显赫万分,然而,他那种不把丧君亡国之耻放在心上的行径,却为后人所鄙视。不过,如果仅从才华上来讲,冯道倒不失为一代能士。
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当时就已经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详实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他们是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其家族渊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为光彩的黄炎子孙。三书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太公生—719.06.0及19.0,支孙以谥为姓”。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份子。汉代以后,虽然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的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一支,算起来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南的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的被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是这样说的:“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换言之,后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   此后,丁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先后加入了两支新的生力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关于这两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体的证据可为依凭的,包括《枫窗小牍》所记载的:“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以及明载于《杨士奇东里文集》的:“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处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719.06.0及19.0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出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姓氏。   从丁氏组织庞大和复杂的情形,还可以提示世人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适宜彼此联姻。这一点,《中华姓府》指出:“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如此说来,年轻男女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时,还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免得无意之间铸成错误,而贻患后代子孙呢!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妫完因故奔齐 创造早期陈姓 根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也就是大舜的后代。陈,最初是一个地方,本来是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称为胡公。后来,他的十世孙妫完,因故奔齐,才开始以国为氏,创造了“陈”这个姓氏。   当时,胡公满所拥有的陈地,大致是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县。这块地方应该是陈姓汉族的最早发源地。   奔齐之后首先以陈为氏的陈完,字敬仲,后来在齐国逐渐发达起来,食邑于田。这时,他又改姓为田,《史记》上有一段“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就是他的故事。因此,田姓应该是自陈姓分出去的,两姓在三千多年以前本来是一家人呢!   胡公满本支所繁衍的陈国,传了二十五世,到妫健的时候,被秦始皇所灭。妫健生了ㄙ、桓、轸三个儿子,在国亡之后,桓改姓王,轸则跑到楚国,后来还做了楚国的丞相,封为颍川侯,并且搬到河南的颍川地方,改姓为陈——这一支,被普遍认为是陈姓的共同祖先。   不过,陈姓的组成分子,也跟其他的大姓一样,并不仅仅为胡公满所传下来的这一支。《通志氏族略》上面有一段记载,把陈姓各种形成因素,说明得十分清楚。   “¤公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孙朝伐陈而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广陵之陈(在今江苏镇江东北),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又曰: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是为万年之陈。”   陈姓,至少有来源不同的四群——舜帝的后裔,白永贵的后裔,刘矫的后裔,以及突厥族的侯莫陈氏的后裔。   这四支陈姓“人马”,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已经遍布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其中要以颍川、汝南(今河南省)、下邳、广陵(今江苏)、东海(今山东东南部与江苏交界处)等地的陈氏,最为族大支繁。   头一个以陈为姓,后来又改姓为田的那个陈完,也是头一个在历史上大出风头的陈氏。太史公在《史记》上面,对他有过详尽的叙述。据说,他在齐国改姓为田之后,子孙世代都是齐国的大官,传到田和的时候,进一步列为诸侯,他的儿子田平乾脆并掉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田齐”。
岑姓系承周渠 显赫汉唐两代 岑,是出现于周代初期的一个姓氏,算起来已经有了3000年的悠久历史。关于岑姓姓源,是见诸秦相吕不韦所著的那一部自称“有能增减一字者即以千金赏之”的《吕氏春秋》。   该书指出:“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指出:“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   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这一点差别,目前虽然无从弄清楚,好在不管是何人所封,得姓的年代都差不多,所以不妨认为无关宏旨,不必在这上面多加推敲。   3000年前,周朝的开国天子把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子渠封为岑,子孙以国为氏,就产生了“岑”这个古老的姓氏。当时的岑邑,根据考证,是在今陕西省的韩城县境内,可见得后世姓岑的汉人,最初都是发源于这个地方。   另外,根据《姓氏考略》所记载的:“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姓”,则南方,是有很多姓岑的外族的。现在,广西省苍梧县的西南有一县名为岑溪,贵州有一个叫做岑巩的地方,可能跟当地的众多岑姓,不无关系。不过,源自古公亶父的汉族岑姓,后来主要是繁衍于河南省的南阳一带,所以只要按着自己家族的播迁经过逐步推溯,今日岑姓的人士也不难找到自己的真正血统和来处。   在历史上,岑姓曾经是一个光彩而神气的姓氏,尤其是汉、唐两代,棘阳的岑家人材辈出,出将入相,显赫万分,他们的子弟备受朝廷的重视,岑家也俨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汉代的棘里,就是现在河南省新野县的东北。   棘阳岑家的崭露头角,是开始于中兴汉室的光武帝之时,而头一个把这个家族引领上青云之途的,正是鼎鼎大名的光武帝大将岑彭。自岑彭之后,岑氏就扶摇直上,历经南北朝和唐朝,前后差不多1000年间,所享声誉始终不衰。   前清时代,最南方的广西省,又出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在中法越南之役中,以“地营法”大战法军的“开花炮”,把来势汹汹的法军大败于临洮,其他各省闻风纷纷起而响应的抗法名将岑毓英。中法之役后,他曾高官厚禄,当到清廷的太子太傅,显赫不可一世。
曹姓黄帝后裔 源自山东南移 对于曹姓的姓源,《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姓,周武王封之于邾,为楚所灭,遂复曹氏。周文王第13子振铎封曹,亦为曹氏,为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曹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代,虽然也是黄帝一系的血统,但在宗系上却跟黄帝隔得远了些。后来由周文王的儿子振铎所创的曹氏,则是黄帝的姬姓嫡系后裔,跟黄帝的关系,算起来近得多,不过,殊途同归,天下曹姓都是发源于黄帝,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曹姓跟朱姓的关系,显然也十分密切,朱姓是发源于周代的邾国,邾国则是由曹姓之人所建立。根据《姓纂》的记载,当时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的;周武王把颛顼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安封在邾国,后来邾国为楚所灭,于是,安的子孙有的复姓为曹,有的则以国为氏,改姓了朱。如果真是如此,则姓曹的人当中,应该有一部分跟姓朱的人是同宗。   这两支曹姓的发源地,当然也有不同。传自颛顼嬴姓的一支,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邹县的东南一带;传自黄帝姬姓的一支,则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定陶县一带。两支曹姓的发源之地虽然不同,却相距不远,都在山东省境内。所以,曹姓可以说最早全是来自山东。   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就被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还有被康国之后冒姓的记录,这是根据《隋书》上所说的“康国支庶分王有曹国,即以曹为氏。”因此,现在姓曹的人要想追溯自己的宗系,恐怕得费一番功夫才能达成心愿。   曹姓的南迁,根据考证,是开始于唐朝末年的民族大迁移的时期。他们的祖先,为避当时的黄巢之乱,辗转入闽,定居于漳州,后来曹姓子孙逐渐繁衍于福建南部各地。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 毕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是显赫于世。因为,毕公高传到春秋时代的毕万之时,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为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的后裔魏文侯,后来曾经“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并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就可以看出当年毕公高之后裔的显赫情形了。   毕万的后代既然曾改姓为魏,并且成为战国时代神气万分的一个姓氏,那么,当时姓毕的人又如何了?这个问题,只要稍一思量,便不难明了,因为,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现在的毕姓,正是这样来的,算起来跟姓魏的人,根本就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毕氏远远地迁徒到山东的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历来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   东平毕家的出人头地,只要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一目了然。譬如,三国时在曹魏跟创立清谈风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齐名的名士毕轨;南北朝时一家四代皆为州刺史的毕众敬;以及唐代安禄山反叛时死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等,就统统都是山东省的东平县人士。
组织错综复杂 白姓寻根不易 据诗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状,他是周代时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姓纂》一书上也有一段记载说:“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这两个说法相互印证,则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起来是上古颛顼帝的¤姓后裔,当然,更是源远流长的黄帝子孙。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胜,在当时史家的笔下,并不是一位具有好名声的人物。不过,白氏家族之称盛于春秋时代的楚国,却是不容否认的。   白公胜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很可能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所以到了不久之后的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陕西等地。像后世言治生者皆祖周时先贤白圭,他是当时的魏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人;威风无比的秦国大将白起,则是当时的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县人。   这个成名了两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状和《姓纂》的考证,是源自楚国的公族已如上述。然后,过去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历史还要更早,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换言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的,他们的得姓历史,远超过五千年。   这种说法,不论其可靠性如何,后来白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却的确是相当复杂和庞大的。细细算来,除了源自楚国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时期,还有许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为氏”而姓了白。   关于白氏家族的复杂组织情形,有以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所云白氏之国”;《万姓统谱》:“五代,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庄宗赐姓李。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望出南阳”;《北县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阳郡王,其后为白氏。”   像这样错综复杂的组织情形,现在的白姓人,要想找出自己血缘的真正所出,除非拥有完整的族谱,恐怕是很不容易如愿以偿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