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八的沟子 左霭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5 粉丝数: 1,270 发帖数: 28,235 关注贴吧数: 19
吕布讨平黄巾余部 官修史书,故意不让人看到合订本,把后期的那些人跟黄巾的发起者张角割裂开来,才给我们造成错误的印象,太平道起事后几个月就消亡了,至少影响力不大了,剩下的主要就是三国的英雄故事 真实情况是,虽然发起者张角兄弟被扑灭了(对于信徒来说,这叫做兵解仙,反而更加激发他们的斗志)但是打着他们旗号割据的各地新兴豪强势力都取得了实质上的独立,而财政破产的东汉,政府军根本无力进剿。 董卓撤往关中并不是因为打不过18路联军,而是后路有被山西河东道教军白波切断的危险。18路联军也没有入关中追击董卓,而是一哄而散,原因是他们的后路被各地的黄巾抄了。 此后各地的诸侯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剿灭或者收服或者联合各地的黄巾的问题,比如被我们看不起的冢中枯骨袁术的国号仲氏,这个就是来自于道教元素,这也造成他被儒家士族抛弃。但是你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他这个选择是很难说的。因为他败得太快,更大的原因是因为缺粮。汝南、颍川黄巾军何仪、刘辟等响应袁术。黑山军与袁术合纵。白波军的杨奉、韩暹投奔袁术(但是这两个家伙,因为吕布许诺给他们解决粮草问题就倒戈了)袁术衰落后,其部曲陈兰、雷薄不去投奔他人 ,而是跑到灊山(今天柱山)占山为王。这显然也是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 而袁绍壮大也是在得到吕布助拳之后剿灭黄巾余部的基础上,只可惜三国演义把这一段精彩的历史给漏了。 后汉书朱俊传: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192年袁绍从斥丘出发,往西南,进入河内郡朝歌鹿场山苍岩谷,围攻5天,斩杀于毒和朝廷任命的冀州牧壶寿后,沿太行山北上近1000里,一路消灭了左髭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人。袁绍进入常山后,估计在井陉,与张燕、匈奴屠各、乌桓联军发生一场大战,持续10多天,吕布陷阵之后,张燕惨败,而袁绍占据上风后撤退,此后数年,张燕的事迹失去记载。到198年,袁绍大举进攻冀州河间郡易京的公孙瓒,公孙瓒派遣子公孙续向黑山张燕求救,199年春,张燕亲自或派杜长等人援救公孙瓒……接下来是官渡大战(曹操本来是袁绍的小弟,也是在吞并了青州黄巾之后,实力大增,才有不臣之心)205年4月,在太行山打游击的张燕率残部家属向曹操投降
关公崇拜的起源 关帝崇拜的起源如果你打开三国志,你就发现关羽的传记只有区区900多字,不满千字,而且里面的形象很不堪,反正怎么样都跟武圣人不沾边。相貌上也没有面如重枣这种但是在今天,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大陆可能不明显,但是如果你到海外的话,你肯定会有这个印象,而且关帝是儒道释三教都尊奉的神灵。甚至,西藏的喇嘛教都有他的神位,满洲的关晓彤瓜尔佳氏都自称是关公后代所以关帝在海外有替代玉皇大帝的趋势,这不很正常吗?但是关羽崇拜的源头,难道仅仅是因为在河东盐池显灵?宋徽宗一高兴就把他抬出来,这么简单吗?我们知道汉朝是崇拜赤帝的,刘邦自称为赤帝子斩蛇起事。后来都称为400年炎汉。汉朝活着的时候神憎鬼厌,天天传播什么代汉者当涂高,汉朝灭亡之后,个个都要光复汉室,连佛教都参与进来。甚至辛亥的时候开始不知道取什么国号,就以大汉民国的名义通电全国。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在汉朝以后,姓刘的皇帝要么就是地方割据政权,要么就是反贼,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面,民间对于汉朝的追念就变成了赤帝崇拜,面如重枣的关公,就是在隋唐官方强力镇压赤帝之下(北周宇文自称赤帝也就是炎帝后人)偷换赤帝形象开始传遍全国的。在这个基础上,宋徽宗才有推广的可能但是我最近看五胡16国的资料,无意中发现了一件事情,因为现在考古发现最早的关羽崇拜是在南北朝的时候,湖北地方,出土了关羽的陶像。这件事情就是后秦的建立与灭亡我们知道后秦是关中羌族建立的政权。那更狗血的是,其实汉人的世家大族也参与了,在这种事情上面,老乡的关系比所谓的民族认同,更靠得住,就好比吴三桂为什么投清不投闯?羌族的老乡不是别人,就是关公的死对头。庞德的后代,到了五胡16国时代,庞德的后代已经成为关中的强大宗族,历史记载,后秦姚家起家的时候,只不过有三万户,而庞德的后代加上关中老乡投奔他的就一万户,绝对是妥妥的大股东。放到八旗里面,也是镶蓝旗这种级别。后秦灭亡之后,庞家又流落到襄阳地方,后来又参与了梁武帝萧衍梁的建立。在当地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这个时候被他们欺压的其他小宗族,当然要联合起来对抗他,那么最合适的偶像不就是弄死庞德的关公吗?其实关公的后代早在庞德的儿子跟着钟会灭蜀的时候就已经被灭门了。这是关公第一次成为地方神,后来不断的提高神格,那又是后来的故事了
早期道教史 被主流历史书故意改写的中古时代宗教战争。上古三代以来,各地的地方文化与信仰千差万别,除了秦统一后搞过一小段时间宗教学术迫害,总体上还是信仰自由的。所以各地土豪有的信儒家,有的信原始道教,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汉武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也发展成为儒教(伴随着对孔子的神化,或者说妖魔化)因为信儒教更容易进入高层决策,儒教豪族逐渐成为主流,原始道教豪族在社会上日益边缘化,到东汉以后甚至被禁止做官。于是摩擦日益剧烈 在光武帝建立东汉之初,儒教与原始道教之间就爆发了宗教战争。南岳潜山(后来才是衡山)一带的道教头子李广聚众起事,攻陷皖城,击败官军。李广败亡后,其师弟单臣等又在原武劫民起事,与官军相持良久才被平定。 汉安帝、顺帝以后,随着正局日坏,原始道教起事一浪高于一浪。 汉安帝时,自称天帝使者张伯路从海路起事,攻打滨海九郡;汉质帝时,黄帝马勉、黑帝华孟分别在九江、历阳起事;汉桓帝时这种地方上的叛乱已经不可收拾,黄帝李坚起于陈留,黄帝子陈景起于长平,真人管伯起于南顿,黄帝裴优起于扶风,太上黄帝盖登起于渤海,像张道林这种擅自到青城山剿灭魔鬼(其实只是当地信仰原始宗教的豪族势力)根本就没有人理会;原始道教起事如同星火燎原,并且在交流中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组织。 东汉后期,天师道(五斗米道)、太平道先后创立,正式的道教诞生。而对国民计划生育的皇权在现实施政中越来越对神学的轻蔑与无视,激起儒教士大夫的激烈反抗,最终爆发党锢之祸,皇权代言人宦官对儒教士大夫大规模迫害,并将儒教卫道士大量踢出政权,各地的儒教豪强对汉室的离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太平道教主张角抓住机会,联络各地的道教豪族,设置三十六方,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信条,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一齐举事。同时,五斗米道的张修也在益州起事,道教之抗争犹如疾风烈火,席卷中国大地。 此时的皇帝失去儒教的拥护,与天下人为敌,势已成为孤家寡人,如果儒教豪族也如道教一样武装割据,东汉王朝将立即土崩瓦解。因此汉灵帝强忍对儒教制衡皇权的不快,解除党锢,拉拢儒教豪族,镇压道教起事。 儒教虽与道教有神学上的同构之处,但毕竟与皇权结盟已久,所以最终选择了扶持汉刘。镇压黄巾的三大主将,大耳的师傅卢植院士本身就是一代儒宗,皇甫嵩也雅好诗书并同情儒教,各地儒教豪强组织部众参战的更是不在少数。 至此,儒教与道教的第一次宗教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打响,主流豪族与非主流豪族借此展开搏杀。 原始道教的特点,他们是本地的割据豪族,只是尊王攘夷的方式,声势虽然浩大,但是彼此的配合作战并不够。遇见世界化的帝国军,仅仅八个月就冰消瓦解,虽然还有不少割据地方残余势力(比如青州的黄巾军是后来曹操起家的重要资本)但已不能对帝国的中枢和舆论控制形成根本威胁。这也说明儒教与帝国结合后,在政治资源的使用上远远强于道教。 但是两汉的儒教帝国随即在乱世中崩塌,儒教神学道统在汉、魏的两次禅让中受到沉重打击,而道教方面,各派却一直没有放弃救世的努力。儒道之间的宗教战争,是贯穿中古历史的一条暗流。 西晋道士孙秀曾试图借赵王司马伦建立道教帝国,引发八王之乱;信奉道教的板楯蛮李特与本地道教宗师范长生合力攻占蜀地,建立了成汉政权;西晋末年,信奉道教的廪君蛮张昌举事,几乎奄有江南;东晋后期,五斗米道的教主孙恩、卢循(出生于尊孔的范阳卢氏,但是因为晚到江南,被贬为下层士族,于是转而采取了道教立场)更是先后威胁东晋都城建康,差点建立道教帝国。 直到北朝寇谦之,南朝陆修静改革教义并且成功的打通上层路线之后,道教才逐渐放弃公开暴力,慢慢变成我们见到的与世无争的的样子。
毛文龙为何没有入选网庙十哲?太不公平了 得旨: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有迹,犄角无资,卿能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布置遵照敕谕,听便宜行事。.....崇祯长编 壬申,谕兵部:朕以边事付督师袁崇焕,阃外军机听以便宜从事。乃岛帅毛文龙悬军海上 ,开镇有年,以牵制为名,全无功效,剿降献捷,欺诳朝廷,器甲刍粮,蠹耗军国,而且刚愎自用,节制不受。近乃部署多兵,来登索饷,跑嚣跋扈,显著逆形。崇焕目击危机,躬亲正法,责其十二罪状,死当厥辜,大將重辟先聞,自是行軍紀律,此則決策弭變,機事猝圖,原不中制。具疏待罪已奉明纶,一切善后事宜委任道将,仍榜示东江各岛,元恶既正典刑,逆节尚未及发,姑从宽议。亲属子弟及冒姓诸人悉从赦宥,将领量才授任,军士清伍给粮,辽民壮者入伍,老者纵归。朝鲜声援相联,亦与移谕。甚区画未尽事务听督师相机布置。 向闻文龙贿交中外,流布蜚语,今事迹既彰, 群疑可释,其在京潜伏党与所司捕缉,尔部即传谕知之。。。崇祯长编 原任东江游击周文煌疏请毛文龙恤典。帝以文龙历年糜饷,牵制无功,文煌岂得借端渎奏?本当究处,姑念愚弁从宽,其文龙骸骨准亲人领埋。————崇祯长编 《崇祯朝野纪》记载:“崇焕既诛,有东江旧弁周文煌,具疏为毛文龙诉冤,奉旨云:逆督擅杀岛帅,罪案已定,文龙历年糜饷,牵制无功,岂得乘机借端,希叨忠义。周文煌渎奏不伦,本当重处,念系愚弁,姑饶他。观此旨,始知杀袁为毛报仇,非圣意也”。 【崇祯皇帝在袁崇焕生前生后对毛文龙的三道圣旨,大伙自己判断】
袁黑逻辑,守住宁远导致后金从蒙古入关 天启六年春(1626)后金攻宁远受挫后,一直在明和后金之间反复跳梁叛服不定的内喀尔喀五部,袭击返回沈阳的后金军,截杀后金信使。同年四月,老奴对内喀尔喀五部发动第一次西征, 随后察哈尔林丹汗趁机兼并内喀尔喀五部; 天启七年秋至崇祯元年春(1627~1628),原本控制辽西地区的林丹汗大举西迁,与控制宣、大边外的右翼土默特为首的“阿勒坦西三万户(指土默特、鄂尔多斯、喀喇沁,俺答汗的后代)”的右翼联军发生激战。林丹汗击败土默特部,占据宣大边外至于河套的前套、中套地区,占领归化城(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前身); 崇祯元年春(1628),探知察哈尔西迁的信息后,皇太极发动第二次西征,在敖木伦河上游(大凌河上游源头支流河),击败察哈尔多罗特部(察哈尔“山阳鄂托克”之一); 敖木伦之战结束后,后金斥侯已经探至分布在蓟镇遵化、永平府地区的喜峰口、冷口、河流口、界岭口等边墙沿线关口外。 崇祯元年夏秋,林丹汗集中力量进攻喀喇沁。后者派人向皇太极求援,后金与喀喇沁取得联系、结盟,继而和位置更远的土默特部也建立联系。 崇祯元年秋八月,与喀喇沁结盟后,皇太极发动第三次西征,同年十月结束。 至此,后金将左翼蒙古势力逐出辽西和大兴安岭以南,控制区域向西大幅延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