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撒旦 性格撒旦
关注数: 36 粉丝数: 129 发帖数: 33,894 关注贴吧数: 158
西游记这类古典名著没必要过度解读 西游记这类古典名著没必要过度解读。现在一些解读越来越阴谋论了。如果是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所化,还有些依据,作者讽道又讽佛,也讽庙堂,也有道理,算正常的解读。但类似什么如来不管狮驼国啦,老君要修理天宫啦,观音在佛门有二心啦,这些就有些过头了。 近几年看了些古典名著故事的历史流传脉络,对这些原文都没言及,就凭空想象的解读就更感觉没意义。红楼梦主体故事毕竟是一位作者,类似解读还有点意思,毕竟就猜测作者意图就是了,但三国西游水浒这样的作品,其故事在历代都有流传,有N次加工创作的古典作品,很多情节前后不搭,角色形象前后不一,是很正常的事。白蛇传,八仙,封神榜,说岳,隋唐演义,这些作品都是类似情况。 比如西游记,根据一些文献,更早几个版本的狮驼国是个正常的人类国家,并且在取经路的开始部分,所以今本西游记里最后返唐,李世民看通关牒文,有狮驼国印,而前面狮驼岭故事中,那已经是个妖怪窃占的国家,最后也没有倒换关文的情节。这很可能就是今本的作者在前作基础上修改,挪动了故事顺序,改了设定,但部分遗落在全书各处的相关内容没有逐一修改导致的,没必要以此解读为如来认可有亲的妖怪为人类国家正统。乌鸡国和狮驼岭的青狮也可能是一个原始故事流传出了两个不同故事,某一版本作者都保留下来导致文殊坐骑青狮出现两次,不用YY成文殊有啥特殊原因让其两度下凡,而且如果是两度下凡,故事时间线上也说不通。 所以这类名著的很多“漏洞”或“微妙”的“伏笔”之类的解读没必要。就是历代相关故事的击鼓传花式的再创作中不可避免的前后处理不干净的问题,即便是现在的作家有现在先进的章节管理工具,也常常出类似问题,更何况是古代,而且是历代多位作者东拼西凑,没有严格管理的文学创作作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