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撒旦 性格撒旦
关注数: 36 粉丝数: 129 发帖数: 33,894 关注贴吧数: 158
多年后反思,经济学是不是科学 回过头来看,经济学属不属于科学,在思考一下,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按相对比较认同的科学的标准,数理模型,经济学运用的很多,模型不准要不断修改模型再与实际现象比较,经济学也在不断这么做,至少经济学的学术界内是这样的。 模型与实际差距大,不准确,这是其发展还在初级阶段,就如地心说和日心说也不准,但并没有因其不准,今天就说这二者不是科学。 “可证伪性”,其实是具备的,但因研究对象的复杂而有较大难度。如果这种程度的“可证伪性”就视作不是科学,那么理论物理中的很多研究也就不是科学了,现阶段“脑科学”也难言科学了。 对现象的“预测”能力,有些能够预测,比如短缺带来的支付代价变大,这些是能够预测的,但也有相当部分难以预测,甚至公开预测本身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导致难以排除干扰,但这量子力学的根本哈根学派也同样有这个问题。 但你说是科学吧,相对物理化学,经济学研究者的主观性影响又过大,对自身主观性的防范的措施与反思似乎也不及社会学和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虽然在数理模型和定量分析上远不及经济学,但在反思与防范自身主动被动有意识无意识的主观分析和判断上做的比经济学好,而这点是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点。 但是如果完全不管预测的准确性和模型与现实的符合度,又有另外的问题。就如那个成了梗的哲学问题:如果算命引入科学研究方法来定量分析,那其就是科学了吗?但如果这样似乎也没有办法通过这一点来既把经济学排除科学行列同时让理论物理和脑科学以及地球物理复杂系统学不被排除在外。 经济学究竟算不算科学没那么简单,就如科学的范畴既不应该是英语文化那样等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应如德语文化那样等同于“成体系的人类知识”(因为宗教也是系统性的知识)。
现今环保的路线方向问题 根据已有研究,人类活动固然造成全球变暖的效应,但只是推波助澜而非罪魁祸首。全球变暖也是目前地球气候自身变化的大趋势,原本我们就处于末次大冰期消退的初期,那么在这个间冰期发展过程中,本就会逐渐变暖,纵观各地质时期,除了几次大冰期外,现在的气温依旧处于偏冷的时期。当然说的只是大趋势,其中还有多个小规模的波动起伏,比如商周时期就比现在热,唐代转冷,宋元转暖,明清转冷。 从地质化学和物理的分析以及全新世矿物植物的理化分析中看出,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转暖有相当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影响,人类工业活动就是全部停止,也改不了转暖的趋势。 大家都知道环保是为了维持现有人类已高度适应的环境,避免对人类经济社会造成过大冲击。那么就不可能退回前工业时代,何况即使这样也不能扭转变暖趋势。 抛开环保是对他国去工业化的阴谋论不谈。单单就环保的方式方法,除了以科技发展解决环保问题这个大框架外,是不是该转变方向,不应该走避免变暖的路(因为不现实,不管是经济社会需求还是自然变迁趋势),而应该是如何适应变暖的环境为方向。 更积极发展能应对变暖环境下的各项技术和发展路线,对变暖所致的经济和产业分布变迁做积极调整,应对在变迁中资源禀赋下降的地区发展,生物技术“帮助”其他物种适应变暖的自然环境,以使生态在变暖过程中不受大波动。
那个著名的老鼠Utopia实验的误解 那个著名的老鼠Utopia实验的误解 这个实验很不严谨,被学术上批评了,但很多人上不了解,我就个人所知的部分简单说一下。 这个实验有个大问题,没法排除这个结果是否是因基因单一,近亲繁殖导致的遗传病等基因缺陷。因为都是最初那几只小鼠的后代。 实验后期的空间狭小与人类社会的不一样。别忘了,不管你居住多狭小,因休假出差走客户等等,你是能够接触大范围空间的,而实验中的小鼠虽然最开始空间很大,但它们并没有离开这个空间的任何机会,要类比也是一个很大的牢房让犯人在里面结婚生子很多代,但完全无法走出去。条件不太好的动物园,恒温动物都有刻板行为就是生存空间狭小且单一造成的,实验后期两千多只小鼠在6平方的空间,本身就会造成小鼠的挣地盘,因为连落脚的空间都没有。 小鼠虽然有时家庭成员多,但并不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数量多了后的各种问题并不能照搬到人身上。而人从诞生起,这几百万年来就一直是社会性的,从基因到模因,都是在适应社会性。这也解释了上一条。养宠物鼠的就知道,不管是小鼠还是仓鼠,一旦吃喝拉撒睡全在一起,群养的老鼠是要打架致死的,仓鼠两三只混养都不行,小鼠好些但不管哪样的品种也不能超过10只混养。 作为灵长总目成员,小鼠在各类实验中也明确发现有一些心理疾病的存在,那么把不是社会性的它们成大群饲养,出现了心理疾病影响也不能直接套用在适应了百万年社会性的人类身上。 此实验后的各种衍生实验也的确发现该实验不能直接套用给人类,很多方面人和小鼠的机制是不同的。 另外实验的结果中有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报道时被有意无意忽略不提了。最后所剩不多的小鼠中出现了很多原本在实验和野外观察中不曾发现的小鼠与环境和小物件频繁而多样的互动。
寿命和时间的区别 生命时间这道辩题,正方不管从那个角度说都不好辩,另一方面,关于双方价值和底线方面,我也不作批评。我只提一个点。 陈铭说正方置换了买卖的是“”工作的价值(只是这个价值需要时间来达成)”和买卖的工作的时间。那么反过来说陈铭也同样置换了人的寿命和时间,因为很多时候根据人类自己的经验,二者很多时候很相似,所以在很多语境下二者是等同的。但如果细究,二者还是不同。除了意外风险,为什么有人活的长有人活的短?很大情况下是其身体健康状态,是不是? 那么现代医疗是如何让寿命延长的呢还是?是让更多的疾病能治愈或得到控制,让身体健康情况相对维持生存或更好的生存质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医疗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时间本身,而是作用于人的身体。 到这里发现了吗?不管是相对论里高速状态下的时间还是地球物理尺度下大家日常感受到的时间,时间本身是目前任何人类技术所能直接作用和控制的存在,所有的人类活动只是表面附上时间来注脚而不是真的与时间互动。 所以像陈铭说的,外卖员的时间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这段时间外卖员的劳动过程和价值;那么同样,人的寿命也不是时间本身,而是人生物学意义上新陈代谢衰减的过程。 回到辩题。 我们杀鸡鸭鹅的时候是不是中断了它们的“生命时间”,我们点杀动物,到动物园看它们的生存行为,这些也必然凝结在时间中,那么是不是在消费它们的生命时间呢?
简析现代人祖为何追溯到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作者:李玉茂 简析现代人类祖先为何追溯到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 本文大部分内容转自知乎网友:李玉茂 我仅对少量内容进行了补充。 大家都知道Y染色体的特性导致其只在男性中代代相传,而线粒体基本在女性中代代传承。 大家也知道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当然突变是由一个个的个体在突变,那么为何根据基因的追溯会追溯到远古的那个个体上呢? 其实是这么回事: 演化都是群体演化,不是一个个体创造一个族群。但是从后代往回追溯又一定是有一个个体成为唯一祖先。 比如一个群体26只,慢慢演化成一个1000万只的物种,如果最开始只有2只,那就很难演化出来一个新的种群。但是到退回去,这26只又在演化过程中陆续绝后。最后若干年后25只都没有后代了。 举个例子: 第一代,26只,以字母一个个表示,ABCD……XYZ,26只;第二代,父辈的子嗣用相同字母表示,AABBCD……X,没有Y和Z的血脉了,Y和Z绝后;第三代,AAABBCCD……UVW,这时X也绝后……………… 如此到某一代,只有A的后代活着,这是正着证明。比如到了汉末,刘邦的后代几百万,刘邦的族兄的后代估计已经没了。 如果还没有理解,那这么解释。每个男人都有且只有一个生物学父亲,但是每个男人都可以有多个儿子。某一世代男人数为N,他们爹的数量为M,则M≤N,他们爹那辈男人的人数可能多于M,但有些男人是没有后代的(各种原因比如夭折或不育症)。以此类推,最后推到最初一定是所有男人数是1。 假入现在有10个男孩,他们的(生物学)爹一定小于10个比如是8个(有兄弟二人的)。他们的爷爷一定小于等于8个,比如是是6个(有兄弟2人)。他们爹那辈可能有12个汉子,但其中4个没儿子。他们的爷爷那辈有好几个有儿子但没有孙子。 同理女性也一样的规律。 因此,人类都是一小撮智人的后代,而其中除了非洲以外的欧亚拉美几十亿人实际都是一个M168突变个体的后代。 当然还有可能是样本数小,遗落了最初祖先的兄弟姊妹流传到今日的少数孑遗,但人类基因谱的工程是在全球各国各民族取样的,样本数相对总人口虽小,但覆盖族群范围却有足够的多样性,这样的情况下漏掉孑遗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了,就算真有孑遗,那也是基因谱上的边缘,至少大部分人的渊源已被囊括。因为如果孑遗数量不少,在这样的各族普筛中不可能没有一点被采集到,因为他们一定会在基因中流传扩散。
从放电鱼类的进化为例(转自知乎 作者:环形剧场现任负责人) 以放电鱼类的进化为例,了解“看起来跨度大的进化” 转自知乎网友:环形剧场现任负责人 演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但不是无限猴子这种完全的随机,新性状的诞生不是无中生有,必须要基于已有的性状。你觉得某些进化“跨度大”无非是因为: ..历史上某些性状“过渡态”的所有者都灭绝了 ..如今履行某项功能的结构在这之前可能在干着别的事 ..你不知道它跨度没那么大——或者说,如果你尝试多了解一点它的有关信息,那你也不会觉得这跨度有多大 那下面就说说鱼类的放电能力怎么进化出来的。 一句话解释:大众熟悉的电鳗电鳐电鲇这些电压大到具备能攻防能力的鱼类统称为“强电鱼类”(strongly electric fish),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只能放出微弱电流的鱼,统称为“弱电鱼类”(weakly electric fish),它们放电主要是为了探测或交流 是不是跨度一下就没那么大了? 现存鱼类中具放电能力的类群总计有六:鳐形目、电鳐目、鲇形目、裸背鱼目、骨舌鱼目和,总计不下五百种鱼类。六个类群都各自独立进化出了发电器官。 裸背鱼目Gymnotiformes下的250个物种都具备放电能力,但其中只有电鳗属Electrophorus 下的三个物种为强电鱼类。 2019年,原本的电鳗被拆成了三个种:电鳗E.electricus、伏打电鳗E.voltai 以及瓦氏电鳗E.varii。其中,伏打电鳗所释放的电压最高可达860V,象征着现存鱼类发电能力的巅峰。 电鲶科Malapteruridae是鲇形目下唯一的强电鱼类类群,而电鲶Malapterurus eletricus则是继电鳗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强电鱼类,电压可达300~400V。 电鳐目Torpediniformes 全员皆为强电鱼类,其中,地中海电鳐Torpedo nobiliana释放的电压可达220V。 鳐形目Rajiformes鳐科的放电鱼都为弱电鱼类,它们的放电器官位于尾部,具体功能不明。 骨舌鱼目弓背鱼亚目Notopteroidei在六个类群中最早进化出发电能力(白垩纪),该分类下的三个类群:弓背鱼科、裸臀鱼科、象鼻鱼科中,除了部分随着板块运动迁徙至非洲北部的弓背鱼科物种外,全员具有放电能力。象鼻鱼科Mormyridae约有200个物种,是发电鱼类中的第一大科。 形目Uranoscopiformes目前只有属 Uranoscopus下的一个物种以及星属Astroscopus被确认具放电能力,但一旦能放电则必是强电鱼类。 人类对放电鱼类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而对其发电能力演化起源的猜测也是从达尔文时代就开始了。现在我们知道,发电器官由被称作电板(electrocyte)的扁平细胞组成,一个电板能在两侧制造最高150mV左右的电压,成百上千的电板像电池那样串联起来,就能产生数十乃至上百V的电压。二十世纪后半叶,人们将电板内表达的基因与其他细胞比较后发现,电板其实是特化的骨骼肌肌肉细胞(一个例外是裸背鱼目的线翎电鳗科Apteronotidae,它们的电板由脊神经细胞派生而来) 事情突然就变得无趣了:我们知道神经活动其实就包含了一系列放电过程,也就是说有神经的动物都能产生电流,而研究结果显示,发电鱼类不过是加强了这种能力而已,并没有无中生有出什么东西。图为现存发电鱼类六个类群在鱼类中的演化关系(A)、发电器官所在部位、电板排列方式(B)以及单个电板细胞的形状(C)。电鳗发电器官各级结构的示意图 以电鳗属为例,它们的电板细胞与正常的肌纤维细胞相比,主要有这么几个差异: 1.细胞尺寸比起肌纤维细胞要大的多 2.不具有粗肌丝(肌球蛋白),细肌丝不含原肌球蛋白 3.没有肌小节单位,无法收缩 4.含有在正常肌纤维细胞不合成的角蛋白,即脊椎动物指甲、毛发、羽毛的主要组分 5.钠离子通道蛋白、钠-钾离子泵以及乙酰胆碱受体的含量显著升高经典的骨骼肌活动方式 电板细胞产生电位差的机理其实就是中学学过的那套神经冲动的翻版:静息状态下的电板通过钠钾泵、氯离子泵营造膜内外电势差;放电时,神经突触释放乙酰胆碱激活相应受体,进而开启钠、钙离子通道使阳离子内流。因为电板形状扁平,而突触只分布在电板的一面,膜内外电势差就转化为了电板两侧的电势差。 事实上,经典的肌肉和神经活动本身就能产生足够被侦测到的电场,鲨鱼、魟鱼的洛仑兹壶腹就是通过感知这些电场来侦测猎物。而若自身产生了强电场,处于该电场中的其他生物的活动就因其对电场产生扰动而更容易被感知,是十分自然的演化路径。以象鼻鱼为例,不同电导率的物质会使鱼产生的电场分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被皮下的感受器捕捉 放电鱼类作为进化的一个缩影,其发电构造的起源代表了一类非常重要的给生物带来新功能的进化现象:功能拓展(exaptation)。它指原本只在生理过程A中生效的组分,因为某种突变而参与进另一个生理过程B 对于进化,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在于认为新功能的实现一定需要全新的物质或结构,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一种物质实现某项特定功能只代表着它诸多性质中的其中几种被放大了而已,在被招募入现有的生理活动之前它可能因为其他特质而履行着其他功能。 眼球中组成晶状体等屈光构造的晶体蛋白其实是酶,它们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有着如分子伴侣之类的其他功能,而要影响眼睛的光学性质只需改变晶体蛋白的浓度分布即可。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