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拉锅盖儿 半拉锅盖儿
关注数: 13 粉丝数: 54 发帖数: 1,227 关注贴吧数: 21
黄族民访谈----我师父为什么没上春晚 晓虹:黄老师今天非常高兴您抽出时间来作客我们这个节目。能不能先请您介绍一下当时您是怎么样对相声产生兴趣并且选择了相声作为您从业的行当的呢?从艺经历:小学第一次登台 黄族民:要说爱好时间就长了,从小就喜欢相声,喜欢听相声,还谈不上说相声。喜欢相声就是喜欢这里面的包袱,当时并没有觉得相声有什么奥妙,自己也能说相声,过去没有电视只是有收音机,收音机每天几点有相声就听,就是这么一种爱好。等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学校六一联欢搞活动,跟一个同班同学叫新军生我们俩排练了一个相声,当时可以说根本就不懂相声,自认为是个相声,在学校第一次登场。至于什么效果、什么内容到现在一点印象都没有了。那是第一次上台。后来1969年底当兵,在部队那个时候每年都搞部队文艺会演,在部队参加了几次,也得过奖但不是全军的奖而是部队的奖。后来复员以后因为多方面原因,工作中的情绪、兴趣产生的变化,所以对相声又重新拾起来了,又参加了天津和平区一个工人俱乐部,参加那儿的一个相声队。当时,有京东大鼓的老艺术家董湘昆我们都在一个团队演出。在那儿玩儿了几年业余,认识了一些相声圈里面的人。 晓虹:那您和马老师是怎么认识的呢? 黄族民:也是经过一个老师介绍,当时我师父在曲艺团里面是右派子女,文革的时候我师爷马三立一直是专政对象。我师父本人又是右派子女但又不服改造,经常为老爷子翻案、抱不平,所以也曾经被打过***,所以是在曲艺团很不得志的相声演员,那时候因为多种原因在曲艺团的搭档分手了。分手以后没有搭档,那个时候又不给演员工资怎么挣饭吃这是一个困难。我当时在业余队里面,单位里挣一份工资吃饭不愁只是消遣、只是玩儿,是一个兴趣爱好并没有到那种以相声为职业挣饭吃的程度。所以我在和平区工人俱乐部的曲艺团里说相声,有一个相声的辅导老师叫李浩然,这个人是赵佩茹老先生的徒弟,在那儿辅导我们这些年轻人说相声、教相声。他跟我师父关系是相当不错,而且跟我师爷也是一直五几年、六几年一起带着右派帽子,背地里一直交往的好朋友。所以跟马家的关系相当近,没有受过右派的干扰,两个人的关系相当好,而且跟老爷子的关系相当好。而且我师父跟李浩然李老师之间曾经还搭过伙,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他首先知道我师父在团里这种处境,然后就提出来,我们那儿有一个小孩喜欢相声,人不错,我觉得跟你在一块儿应该是可以试一试。当时正在困难时期先见见面。这样李老师领着我到我师父家去见了面、聊了几句。当时并没有提出来正式搭伙。后来有一次机会团里下了一个任务,在多长时间内有几场演出,又没有搭伙了怎么办?而且眼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吃饭,所以这个有点不等人了,就这么着三天以后有一场演出而没有人怎么办?就让我试一试,行不行都不知道。我说好啊,我也是求之不得。我当时是一个业余的演员,他是一个专业的演员又是一个大腕的后辈,咱当然是求之不得了,但咱也没有说必须要跟你一块儿搭伙,我是顺其自然,搭不成伙可以做朋友。后来通过这三天的时间拿着一个录音带听,我师父说三天之后我们两个人排练一次。我那过带子以后,因为白天要上班,当时孩子也就是三四岁吧,我利用晚上的时间,白天上班晚上孩子睡觉以后用录音机插上耳塞子听,连着听了三天。结果第三天试一次,排练一下看看,他说我接他逗我捧,最后他很意外没有想到我全背下来了。除了有劲头不对的地方以外词都记下来了。我师父觉得这三天的时间是很短的,三天之内能背下一个活来到现在为止也是很不易的。他说我下工夫不小,我说可不是半夜半夜的听,连着三天基本上没有怎么睡觉这么背下来。大概纠正了几个地方,第四天就参加了这场演出。演出完了以后有些地方感觉还是有不对的地方,下来以后再说哪个哪个地方应该怎么样,又教了教说了说。打那以后也没说就算我们两个人搭伙了,也没有那样,就是临时有这么一场活我帮助念一个、演完了就完了。后来把这个活念下来以后就觉得还行,一点一点地抠、一点一点地改,最后把这个活基本上弄得合格了。这个活一合格了紧跟着到了春节阶段,春节是演出旺季可就这一段《白事会》不够用的,而且春节又是比较喜庆的日子说《白事会》也不行。头天晚上演出,演出完了以后不回家直接到师傅家里又念《拴娃娃》、《灯谜》这几个,演完了这个马上念那个,第二天又演,回来又念第三段,连着七天演了七场,念了七块活。在这段时间中我师父也感觉进度简直是了不得,以前还真没有这样的,就这么着开始跟我合作了。
寂寞少马爷,火爆郭德纲 总有人拿郭德纲跟少马比,一比就要挨骂。 挨骂就要对骂,热闹之极。 各说各的理, 仔细一想,为什么总有人比较少马和老郭。 起码说明一点,这二位说的相声还是可乐的,认可度还是较高的。健在的演员里面都算是翘楚。 少马是老艺人的代表,仅存的大师。仙风道骨,受人尊敬。 相声的造诣无人能出其右。表演惟妙惟肖,自成一家。 少马爷的相声是艺术,是要欣赏的,百看不厌,常看常新,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个包袱,精雕细琢。是相声界甚至是整个艺术界的宝贵财富。 正因为如此,少马爷的作品不算特别多,演出不算特别多,但水平平均,每段都是精品。 在这插一句,徐亮曾经说:喜欢少马爷的往往是最不懂相声的。 真是没凭没据,就当野犬狂吠一句。 再说老郭,老郭从来也没说自己是艺术家,老郭的相声简单,段子多得惊人,生拉硬凑,东拉西扯,也不用精雕细琢,想到哪说哪,不求您听第二遍,现场哈哈一笑就得了。老郭也没说自己60岁就是大师了,可能压根也没想过自己的艺术水平怎么怎么高,现在有人看就好,能赚钱就得。 少马爷是寂寞的,寂寞也有乐趣。 老郭是火爆的,想多赚钱也没错。 为了钱放弃艺术的多了,也没必要老批评老郭。 心态要摆正,当然这更显出少马爷的令人尊敬。
相声世家之天津常家 我是个年轻的相声迷,但是听相声的年头还是不算短。最近爱上了琢磨相声的历史,详尽是做不到了,但求能让大家了解了解,有些东西有些人是不能遗忘的。     小时候看电视上的相声,一开始听得最多的是侯宝林,马三立。后来的姜大师,再后来的冯巩。     还注意到一对老少组合的相声演员, 常宝华和常贵田。对于他们的印象不是他们所说的段子,而是每次都穿着军装,形象很特别。后来媒体吹捧,说什么独具风格的“二常相声”,独具风格是谈不上的,但是二位确实是常家面向全国观众的窗口。现在二位先生已淡出舞台,但是常家的相声还是会继续说下去。      常氏相声起源于常连安,常连安是张寿臣老先生的带拉师弟。后来曾任天津曲艺工作团的团长,可见常老爷子在天津曲艺界的地位。常老先生的段子流传下来的多以单口相声为主,比如《黄半仙》、《斗法》。感觉到常老爷子的基本功不同凡响。听说还出过唱片,唱功可见一斑。但是毕竟年代久远,可得到的资料不多,常老爷子的风格如何,难以说个明白。      常氏相声第二代包括有      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      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常宝堃,艺名小蘑菇,真是如雷贯耳。 自小学习京剧,出师自大名鼎鼎的喜连成。又变过戏法,博众家之长。小蘑菇的段子比较多,有特点的也不少.据说小蘑菇的模仿能力强活灵活现,现在没有更多的资料研究了。      更为难得的是小蘑菇还是一位爱国相声演员,最后牺牲在朝鲜的战场上。     小蘑菇无论是艺术还是品德,都为曲艺界的榜样,也是常家最杰出的艺人。           另一个儿子,常宝霆,中国近、现代相声界“常氏相声”的嫡系传人。这是因为小蘑菇的表演已经没了老常先生的影子。而 常宝霆的表演中规中矩一些,最近一次看见常先生,是在李快嘴的收徒仪式上,常先生现在更多是作为一个象征出现了。      常宝华的艺术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但是是常家另一面的代表,是仕途发展很好的相声演员。在海军中混得不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人知道了常家。值得一提的是常宝华是马三爷的徒弟,但是从他的相声中看不到一点马三爷的影子,看来只是要了个名分。           至于余下几位,音频资料不多,没听过,不敢妄加评论。总之常家的第二代相声人现在多是隐退,出现在传说里面了。          常家的第三代有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     常贵田是小蘑菇的长子,赵佩茹的学生。以说歌颂类的相声为主,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没有见其使过见功夫的活。但是作为科班出身应该具有一定的功底,常贵田作为常家第三代的代表其实是常家相声日渐式微的表现。其余二位则是泯灭众人矣。如果不是常氏的头衔太响,恐怕都不会有人提起。          常家的第四代相声人,也已登上舞台。到底是从此没落还是重新振兴我们拭目以待。          常家的相声艺人之多,相声界无人能出其右。是最为庞大的相声世家,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是让人遗憾之处。但是其在相声界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任何人质疑的。           
1 下一页